《禮記》二十五條經典名句鑑賞

儒家 禮記 國學 古詩 綠草原孤狼嘯月 綠草原孤狼嘯月 2017-10-06

《禮記》二十五條經典名句鑑賞

0`1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

【出處】《周禮·地官司徒·師氏》

【釋義】教導他們三種行為:第一是孝行,以親愛父母;第二是友行,以尊敬賢良;第三是順行,以尊敬師長。

【賞析】這是《周禮》中記載“師氏”要以“三德”(至德、敏德、孝德)及“三行”(孝行、友行、順行)來教導世子及公卿、大夫、士的子弟。就德、行而言,古人認為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師氏”的朝位在虎門的左邊。凡公卿、大夫、士的子弟未出來做官的,都要在師氏這裡接受教育。教育內容有祭祀(古人認為是件大事)、會同(諸侯之間的會見禮儀)、禮賓、喪祭、軍旅等。

02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出處】《周禮·地官司徒·保氏》

【釋義】(保氏以道和藝)教養王子、世子、公、卿、大夫、士的子弟,教給他們六藝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賞析】“師氏”主要教德行,而“保氏”則專教六藝。師氏擔任告王以善道的職責,保氏擔任國君有惡行則勸諫的職責。後世設置的太師、太保等一類官職蓋本於此。六藝中,禮,指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等;樂,即五音六樂;射,各種射箭技巧;御,指各種駕馭車馬用以作戰及狩獵的技巧;書,指造字法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數,指《九章算術》,即百分法、聯立方程、圓周率、差分、幾何、勾股等數學知識。

03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出處】《周禮·春官宗伯·大師》

【釋義】教《詩經》之六義:風、賦、比、興、雅、頌。

【賞析】這是以教《詩經》為主要內容的文藝教育。《詩經》既是詩歌,也是樂章。《詩經》中的詩,都是可以入樂、吟唱的。這既是文藝作品創作的教育,也是音樂教育。

04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出處】《禮記·曲禮上》

【釋義】對自己所喜歡的人,也要看到他的缺點錯誤;對自己所憎惡的人,也要看到他的好的一面。

【賞析】這是說凡與人交往,不能以一己之愛憎來評判他人的善惡、賢愚。人之常情,當喜歡一個人時,看不到他的缺點、錯誤;憎恨一個人時,又看不到他的優點、長處。這樣來看人、交友,就不全面,而且還可能出問題。只有“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才能全面、準確地評判出一個人的善惡賢愚來。

《禮記》二十五條經典名句鑑賞

05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出處】《禮記·曲禮上》

【釋義】在財物面前不要隨意攫取(不屬自己應得的部分),在危難面前不要逃避。

【賞析】《禮記》教人要“臨財毋苟得”,意為原本不屬自己應得的財物,暗中納為己有,這會使一個人喪失掉廉潔的品質。《禮記》又教人“臨難毋苟免”,意為若君、父或好友或自己有仇家謀害,面臨危難,為人臣、為人子、為人友者,當挺身而出,豁出身家性命去拼搏、去拯救。反之,若畏葸不前,臨難逃避,則會陷君、父或好友于危亡之境,這是很可恥的。故云“毋苟免”。

06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出處】《禮記·曲禮上》

【釋義】鸚鵡能學舌,終究是飛鳥;猩猩能言語,仍然是禽獸。現在的人卻不懂得禮節禮儀,雖然能說話,不也是禽獸的心態嗎?

【賞析】古人認為鸚鵡和猩猩是生物中很聰明的動物,它們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說話。然而它們不懂禮,不能以禮處事,依然不能改變它們是畜生的地位。可見,知“禮”是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人而無禮,不知其可。”“禮”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根本被丟掉,那活著有什麼意義呢?

07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出處】《禮記·曲禮上》

【釋義】見聞廣博、記憶力強而又謙讓,多做好事而不懈怠,稱之為君子。君子不要求人全心喜歡自己,也不要求人全心為自己盡忠,以使交情得以完美地保持下去。

【賞析】此節講君子嚴於律己和交友之法。只有堅持學習,才能見多識廣;只有不恥下問,才能學而常新。努力做善事不放鬆,道德才能逐漸完美。有道德的人,也常善於交友之道。君子善責己而輕非人。

08鄰有喪,舂不相。裡有殯,不巷歌。

【出處】《禮記·曲禮上》

【釋義】鄰家有喪事,不唱歌助舂。同裡有喪事,不在巷中唱歌。

【賞析】此節講鄰里有喪事所當遵守的禮俗。俗話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即要靈活處事,不能一味蠻行。“鄉有鄉規,民有民約。”入鄉隨俗,就要遵守這些基本規則,這裡所說正反映了這個情況。鄰里有喪葬不善之事,君子應懷戚穆之心,不相不歌,不助人之悲。這也反映出了農業社會中的人際關係,人人都有求人之時,大家應和睦相處、互相理解、互相幫助。

《禮記》二十五條經典名句鑑賞

09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出處】《禮記·曲禮上》

【釋義】每到一處地方,要先打聽當地的禁忌;每至一國,要先了解該國的風俗習慣;每到一家,要先問問避諱什麼。

【賞析】這三個“問”:“問禁”、“問俗”、“問諱”,都是為了尊重他人之意。問禁,慮得罪於國君;問俗,慮得罪於主人。尊重人,這也是處世應有之義。

10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出處】《禮記·檀弓下》

【釋義】小夥子們記住呀:殘酷壓迫、剝削人民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還厲害呀!

【賞析】這是孔子的話。這裡有一個故事:孔子經過泰山旁,有個婦人在墓地哭得很傷心,孔子坐在車上憑軾肅立,仔細聽她的哭聲,然後派子路去問她。婦人回答說:“以前我公公死於虎口,後來我的丈夫也死於虎口,現在我的兒子也死於虎口了。”孔子問:“為什麼不離開這裡呢?”婦人說:“這裡沒有繁重的苦役和苛捐雜稅。”然後孔子就對弟子們說了“苛政猛於虎也”這樣的話,意為你們今後從政,絕不能搞苛政,要行仁政。苛政,這是國家施暴於人民的政治,為什麼說它比老虎還厲害呢?因為老虎雖猛,人們可以躲避,可以僥倖免於一死,還可以抗爭,或許能打死它,但苛政之下,處於弱勢的人們是無法躲避,無法與之抗爭的。

11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出處】《禮記·王制》

【釋義】(國家)沒有三年的儲備,就叫做“國非其國”了。

【賞析】這裡談國家在理財方面對儲備的重視,特別是對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的儲備,如糧食、布棉、醫藥,要豐饒,要預為之備,以應付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戰爭、瘟疫等。這也是理財之要。

《禮記》二十五條經典名句鑑賞

12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出處】《禮記·禮運》

【釋義】大道通行於天下時,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

【賞析】“天下為公”,是相對於“天下為家”的概念。“天下為家”,即天子以天下為家,天子之位傳於其子孫,以天下為私有。“天下為公”,這是儒家所設想並憧憬的“大同世界”。在這個理想的世界裡,天子是禪讓的,執政官員都是公選出來的賢能之人,社會上人們和睦相處,親如一家,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均有所養、所用、所終,沒有奸詐的小人,盜賊絕跡,夜不閉戶……這就是孔子所描繪的“大同世界”的情景。

13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出處】《禮記·禮運》

【釋義】吃飯穿衣,男歡女愛,是人們存在著的最大的慾望。

【賞析】儒家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修己治國,不是宗教教義,更不是玄談,是實實在在的人生哲學。所以孔子敢公開講:“食、色,性也。”儒家的經典著作《禮記》更敢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公開承認“食、色”、“飲食男女”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最大的慾望,這實際上是把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需要說透了。儒家認為,人的這種慾望、美惡皆藏於心,不會露於色,因此還須用“禮義”來節制其慾望。

《禮記》二十五條經典名句鑑賞

1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出處】《禮記·學記》

【釋義】玉不雕琢,不能成為器物。人不學習,不懂得道理。

【賞析】此談學習的重要性。學習,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常怕自己因種種事情耽誤學習,他不恥下問,好學深思;他一學習起來就廢寢忘食,獲得一點點進步都興奮不已,他終生都在堅持學習,甚至達到“不知老之將至”的地步。總之,他是靠了學而不厭才積累起那麼豐富的知識,成為儒家的創始人,永受後人尊敬。

15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出處】《禮記·學記》

【釋義】即使有最好的理論,不去學它,就不明白它好在哪裡。

【賞析】這是《禮記》中的名句。它強調只有通過學習,方能認識至道之善,明白學問之奧妙無窮。為了闡明這一道理,《禮記》在它前面還用了一個比喻:“雖有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意思是,即使有人間的美味佳餚,不去吃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可口。

16發然後禁,則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出處】《禮記·學記》

【釋義】壞事發生了再加以禁止,就遭牴觸而難以奏效。過了學習的年齡然後學習,就勤苦也難有成就。雜亂地進行教學而不循序漸進,就會搞壞、弄亂教學秩序而不整飭。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互相切磋,就會學識褊狹淺薄而見識不廣。

【賞析】一個人要使自己的學習有所收穫,他就必須做好這幾方面的事:一是要抓住機會學習,趁著自己年輕努力作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紀大了想要有所作為,但是人老體衰,失去了人生中最佳的學習機遇,即使他耗費年輕時數倍的力氣,恐怕也收效甚微。

二是要循序漸進,不能毫無章法。那種“這山望著那山高”、“沒有學會爬就想跑”的學習方法只能使自己的學習事倍功半,甚至毫無效果。三是要學會交流,廣交有道德的朋友。在與朋友交談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新見解、新知識、新思維。

《禮記》二十五條經典名句鑑賞

17擇師不可不慎也。

【出處】《禮記·學記》

【釋義】選擇師長不能不慎重。

【賞析】昔人云:“學高為師,德高為範。”這就是說,教師與其他任何一個行業比,有兩條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學,二是德。學,即學問、知識;德,即道德、品格。二者不僅必不可少,還需“高”,有了這樣的條件,方可為人師表。而僅有一般人都有的學識及品格,是沒有資格為人師的。為什麼?因為教師是傳授知識的,知識水平不高,或淺陋,何以為師?教師又是教別人如何立身做人的,自身道德素養一般,甚至行為不端,豈不誤人子弟?

18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出處】《禮記·學記》

【釋義】只能教學生背誦書本知識的人,做不了別人的老師。

【賞析】只知教學生背誦點書本上的死知識的人,以這種方法教學,學生是不會有學習心得和深刻體會的,而且所知有限,故不足以為人師。意為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鑽研、深刻領悟,去求得真知灼見,而不是教學生學一些死記硬背得來的死知識。

19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

【出處】《禮記·樂記》

【釋義】樂教通行於天下,(人們和諧相處)沒有怨恨;禮教通行於天下,(人們互相謙讓)不會發生衝突。

【賞析】中國古代非常強調禮樂的教化作用,要制禮作樂,認為這是保持社會有序、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舉措。《禮記》認為“樂者天地之和(諧)也,禮者天地之序(次序)也”,所以“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禮記》還進一步指出:“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這便是“先王立樂之方”,也就是說先王制禮作樂的目的,是為了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爭執和怨恨,從而保持心情舒暢和相互謙讓的良好社會風氣。

20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

【出處】《禮記·樂記》

【釋義】德行是本性的端正,音樂是德行的光華。

【賞析】德在於內,在心為德;樂在於外,是用來發揚其德的,故樂為德外在光華之體現。《樂記》認為,古代聖王制定禮樂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慾望,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教育百姓辨別善、惡、美、醜,迴歸到道德規範的正途上。

21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

【出處】《禮記·雜記下》

【釋義】君子有三件可擔憂的事:沒有聽說過的知識,擔憂沒法聽說它;聽說了,擔憂沒法學會它;學會了,擔憂不能實行它。

【賞析】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古人很重視“知”和“行”的關係。他們要求知行合一,只有把知行統一起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修道養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所以,他們提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22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出處】《禮記·雜記下》

【釋義】只知道緊張地工作而不知道放鬆,文王、武王也不能做到。一味地放鬆而不知道緊張,文王、武王都不那樣做。既有緊張的時候,又有放鬆的時候,這才是文王、武王的工作方法。

【賞析】如何處理休息與工作的關係?很多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儒家認為要把兩者結合起來,“一張一弛”才是“文武之道”。看來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都要有張有弛,才能更加有效。

《禮記》二十五條經典名句鑑賞

23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

【出處】《禮記·坊記》

【釋義】君子推辭尊榮,而不會推辭卑賤;推辭富裕,而不會推辭貧窮。

【賞析】這是孔子的話。他認為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就在於品德的高尚,即當正義與富貴衝突時,可辭貴而不會辭賤,可辭富而不會辭貧,絕不會為了一己之私的富貴而置正義於不顧,這是君子所不屑為的。故孔子又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些都表現出了他把追求正義與個人道德的完善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24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出處】《禮記·表記》

【釋義】君子(舉止莊重)不使自己行為有不檢點之處;(容貌嚴肅)不使人對自己的儀態有輕視之處;(言語謹慎)不說不該說的話。

【賞析】這是孔子教導人應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儀態顏色,不要有所閃失,不要有讓人挑剔之處。能做到不失足、不失色、不失口,那麼自己的儀容就能令人敬服,面色令人敬畏,言語令人信任。

25恭近禮,儉近仁,信近情。

【出處】《禮記·表記》

【釋義】恭敬接近禮,節儉接近仁,誠信接近人之情性。

【賞析】這是孔子的話。他指出:恭、儉、信三者,還說不上就是仁,但是可以憑這三種美德而進入仁的境界,可以由此減少過失而增進品德。他認為,如果人能恭敬謙讓地做事,即使有過失,也不會是很大的過失。仁,孔子認為是道德中很高的境地,他說:“仁之難成久矣!”說很少有人能做到仁。又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是說談到“聖”與“仁”這種境界,我還不夠。不僅自己做不到,他還說“堯舜其猶病諸”,意為連堯舜這樣的至聖之人做到這一步都還困難。但孔子指出通過恭、儉、信,是可以接近並達到仁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