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將夜》,聊聊“洞玄”、“知命”等在傳統文化中的含義

儒家 將夜 小說 孔子 國學 潘不安講究史 2018-12-09

最近由貓膩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將夜》在網絡上熱播,於是我也忍不住想要趁趁熱度。雖然還不能稱上神作,但是因為有小說的基礎,用心的特效和大量老戲骨的精彩演出,《將夜》依然可以稱的上最近兩年網絡小說改編劇的誠意之作。

小說鄙人雖然沒有看完,但電視劇的呈現依然給了我很多的驚喜,尤其是小說作者本身濃厚的文化底蘊,為內容增色不少。雖然是架空玄幻劇,卻含有滿滿的中國傳統文化。

本文就借劇中提到的境界和一些招式功法,談談其中的文化彩蛋,再冒昧地科普一下相關中國文化。

也說《將夜》,聊聊“洞玄”、“知命”等在傳統文化中的含義

首先,《將夜》中將初期的境界分為初識、感知、不惑、洞玄、知命五境。初識和感知兩境顧名思義非常好理解,而剩下不惑、洞玄、知命又是何意呢?

不惑:源自於儒家著作《論語·為政》中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而在中國歷史上夫子一詞單獨使用一般指的正是孔子。

一般我們現在的理解“三十而立”是指成家立業,“四十不惑”是沒有疑惑。但從全文可看出,這是孔子總結自己一生在學習上的境界變化,卻與成家立業無關。

因此“而立”和“不惑”的真正意思是“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也就是說孔子十五歲立志開始學習,到三十歲的時候精通了所有的經典,但依然只是拘泥於經典,到了四十歲方融會貫通,不再墨守成規,靈活的運用在實際中,所以才不會再有疑惑。正是古人所說的達權變通的意思。

也說《將夜》,聊聊“洞玄”、“知命”等在傳統文化中的含義

洞玄:這個詞則又是來自於中國道教的術語。在道教中有“三洞、四輔、十二部”的說法,是指的道教典籍,其中三洞四輔則是《道藏》的分類方法,三洞分別是洞真、洞玄、洞神三部。

而洞玄部,又稱《靈寶經》,由東晉著名道士葛洪的曾孫葛巢甫造構。也是道教三山符籙之一的靈寶派,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閣皁宗的核心典籍。

因此單純的“洞玄”二字,對常看仙俠小說的並不陌生,但知道其出處的可能並不多。而至於“洞玄”的具體意思,《雲笈七籤》中是這樣解釋的:“洞玄者,通玄;生天立地,功用不滯,故得名玄。”

也說《將夜》,聊聊“洞玄”、“知命”等在傳統文化中的含義

知命:是五境中的最高境界,同樣是源自於儒家經典《論語·為政》。孔子至五十歲開始學《易》,開始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懂得了“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

所以知命者,不再怨天尤人,也不再聽天由命,而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勇敢去做,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即使失敗也不再有怨言。淡忘了個人的榮辱,也不再苛求結果。

我個人覺得對於解釋知命最好的一句話,可能是“朝聞道,夕死可矣”!

也說《將夜》,聊聊“洞玄”、“知命”等在傳統文化中的含義

而突破知命這個境界,在《將夜》中叫做破五境,之後才是真正的大修行者,成為將夜世界裡面的絕頂高手。不同的修行法門有不同的稱呼,這在電視劇中沒有過多提及,這也就不說了。

而在已知的內容中,五境之上的境界,叫做無距。何為無距,僅從字面就很好理解,天地之間沒有距離,萬里縱橫如咫尺之間。

而作為本作的最強者,夫子雖然境界也叫無矩,但此無矩非彼無距,是規矩而非距離。同樣還是來自儒家經典的《論語·為政》,是孔子自我評價的最高境界。

不過兩者的含義卻是不一樣,《將夜》中的無矩就是無所約束的意思,表達了夫子的實力連昊天都無可奈何。但儒家中卻是“隨心所欲不逾矩”,即是一言一行都已經道法自然,合乎自然的運行規律,也就如王陽明“心學”中所說的“知行合一”。

也說《將夜》,聊聊“洞玄”、“知命”等在傳統文化中的含義

聊完境界,再說功法和招式,在《將夜》中有兩個功法或者說是招式,想必大家是印象深刻,一個是陳皮皮的天下溪神指,一個是三師姐的二十三年蟬。

前者,實際來自我國文化最核心的經典《道德經》中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道德經》深奧無比,就不做過多的解釋,避免班門弄斧了。簡單來說,就我的理解裡和《司馬法》裡“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非常相似。保持強大實力的同時,依然保持一個謙遜的心,不盲目的挑起爭端,就像溪澗一樣可以容納天下的流水。

這招的設定到非常符合陳皮皮的設定,雖然有著強大的實力,卻是不擅長爭鬥,又有一顆赤子般純真的心。

也說《將夜》,聊聊“洞玄”、“知命”等在傳統文化中的含義

關於二十三年蟬,蟬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再蛻皮一次就可以變成成蟲,不需要經過蛹這個階段,而我們一般說的蟬蛹實際就是蟬的幼蟲。但是蟬幼蟲的時間卻非常的漫長,一般有3年或五年,還有十三年蟬,最久的是美洲的十七年蟬。

也就是說要保持幼蟲的形態躲在地下十七年,才會在一夕之前羽化蛻變為成蟲,之後在當年死去。因此蟬是我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意象,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代表士人的高潔。

不過《將夜》中為什麼用二十三年,就不得而知了,也許是我看的不夠仔細。不過二十三年倒是讓我想起了劉禹錫的一首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