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勞心或勞力——孟子論社會分工

儒家 孟子 國學 孔子 傳統文化裡的企業管理 2017-05-20

繼續解讀《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為儒家貢獻理論較多的一位,比如“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等等。這次我們又遇到一句很著名的也給提倡仁政以民為本的孟子帶來批判的名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或勞心或勞力——孟子論社會分工

亞聖孟子

其實,孟子並不是在為統治階級代言,這是在與農家學派討論社會分工的問題。社會文明的發展必然帶來社會分工,有人從事農業,有人從事工業,有人當老師,有人做管理。所謂“勞心者”並不是特指統治階級,是泛指從事管理工作的人,任何一個團體都需要領導負責管理以協調團隊的工作。即使是農業生產也要有人考慮人員分工,物資管理以及相關事務。所以我說,為了某項事業,團隊中的勞力者省心費力而服從管理,勞心者費心管理而不需參與具體勞動。如果為了公平,所有人都參與決策,就會看似民主,而一團糟;或者管理者參與具體工作而忽略決策和籌謀計劃,就會顧此失彼,耽誤大事。說的有點多了,我還是來看看孟子遇到了什麼吧。

在孟子的教導下,孟子的粉絲滕國的新任國君滕文公先是為父親守三年之孝,而後又向孟子諮詢“為國之策”。孟子很耐心地為滕文公準備了以“民事”為主的農業政策——井田制、教育政策和戶籍管理辦法。這樣,滕文公認真執行仁政,獲得了一定的效果,而最大的效果是聲望。滕國一時成了四方才智投奔的理想國。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可不只是道家老張、儒家孔子、墨家墨子這幾個的,這次來到滕國的是農家學派的許先生。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蓆以為食。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

曰:“然。”

曰“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

曰:“否。許子衣褐。”

曰:“許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織之與?”

曰:“否。以粟易之。”

曰:“許子奚為不自織?”

曰:“害於耕。”

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曰:“然。”

曰“自為之與?”

曰:“否,以粟易之。”

曰:“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曰:“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譯文:

有一個奉行神農氏學說,名叫許行的人從楚國到滕國進見滕文公說:“我這個從遠方來的人聽說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處,成為您的百姓。”滕文公給了他住處。許行的門徒有幾十個人,都穿著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織蓆子謀生。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弟弟陳辛揹著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也進見滕文公說:聽說您施行聖人的政治,那麼,您也是聖人了,我們都願意做聖人的百姓。”陳相見到許行後非常高興,完全拋棄了自己以前所學的而改學許行的學說。

陳相有一天去拜訪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滕君的確是個賢明的君主,不過,他還沒有掌握真正的治國之道。賢人治國應該和老百姓一道耕種而食,一道親自做飯。現在滕國卻有儲藏糧食的倉庫,存放財物的倉庫,這是損害老百姓來奉養自己,怎麼能夠叫做賢明呢?”

孟子說:“許先生一定要自己種莊稼才吃飯嗎?”

陳相回答說:“對。”

“許先生一定要自己織布然後才穿衣嗎?”

回答說:“不,許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許先生戴帽於嗎?”

回答說:“戴。”

孟子問:“戴什麼帽子呢?”

回答說:“戴白帽子。”

孟子問:“他自己織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來的。”

孟子問:“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織呢?”

回答說:“因為怕誤了農活。”

孟子問:“許先生用鍋和甄子做飯,用鐵器耕種嗎?”

回答說:“是的。”

“他自己做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的。”

孟子於是說:“農夫用糧食換取鍋、瓶和農具,不能說是損害了瓦匠鐵匠。那麼,瓦匠和鐵匠用鍋、瓶和農具換取糧食,難道就能夠說是損害了農夫嗎?而且,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燒窯冶鐵做成鍋、甑和各種農具,什麼東西都放在家裡隨時取用呢?為什麼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種工匠交換呢?為什麼許先生這樣不怕麻煩呢?”

陳相回答說:“各種工匠的事情當然不是可以一邊耕種一邊同時幹得了的。”

“那麼治理國家就偏偏可以一邊耕種一邊治理了嗎?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況且,每一個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都要靠各種工匠的產品才能齊備,如果都一定要自己親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領天下的人疲於奔命。所以說:有的人腦力勞動,有的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領導和管理別人,體力勞動者被人領導和管理;被領導和管理的人養活別人,領導和管理的人靠別人養活,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本章節有點長,這還不算完,後面還有,待續……

最後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是否公平呢?我們下次討論這個問題。

希望感興趣的加關注,對《孟子》的解讀是有連續性的,雖然每篇解讀都是一次挑戰,我會堅持寫下去,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