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儒家的水足可修身養性,兵家的水卻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儒家 孔子 老子 子貢 孫子兵法 道德經 雲頂觀寰 2019-06-11
道家儒家的水足可修身養性,兵家的水卻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水,生命的源泉,世界賴以存續的最重要元素。有了水,生機勃勃,綠意盎然。沒了水,荒漠狂野,一片死寂。關於水的品性和德行,古聖先賢們很早就有精闢的論述,這些論述可謂是震古爍今、光耀千古、永不過時。

道家儒家的水足可修身養性,兵家的水卻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道家創始人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說:最高境 界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並使之生長,卻不與萬物爭高下和利益,總是安然處在眾人都厭惡而不願意去的低窪之地,這種品格,是最接近於“道”的。

道家儒家的水足可修身養性,兵家的水卻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儒家創始人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邑,必修其理,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潔,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意思是說:孔子正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向東奔流而去的河水。子貢問道:“君子見到大水,就一定要觀賞,這是為什麼?”孔子說:“因為大水能夠不停地向前流動,惠溉四方,潤澤八荒,卻不自認為有功,所到之處給大地帶來勃勃生機,就像德;“它流動時,雖然有時在低處,有時在高處,但必定遵循同一個理,水無定形,流必向下,或方或長,這就像義,義重如山;“水勢浩蕩,永不枯竭,永不停息,千支萬流匯入汪汪,茫茫蕩蕩不見涯際,這就像道,道浩煙海;”“它到了應該流向萬丈深谷時,就勇往直前,穿山崖,鑿石壁,從無懼色,這就像勇,勇往直前;

道家儒家的水足可修身養性,兵家的水卻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老子看到了水的重要品格——不爭而卑下,他認為水就是依靠這種品格而長存於世並無往不勝的。孔子看到了水的力量源泉在於源源不斷、積小成多、向著低窪處一往曲前地前進,這就是大儒濟世救人的精神。把儒家和道家對水的理解綜合起來,足以修身養性,把人錘鍊成一個既任勞任怨、踏實做事、謙恭有節,又心懷天下大義、勇敢負責的大丈夫,但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就是缺少對水行事法則的深度解析,即只看到了水是什麼、怎麼樣,沒有分析透它為什麼會如此。

道家儒家的水足可修身養性,兵家的水卻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那麼,水為什麼能夠一往無前而最終所向披靡呢?兵家給出了答案。《孫子兵法》中說:"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指用兵作戰要根據敵情的變化來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不能墨守某種作戰方法。這就道出了水能攻堅克難、摧枯拉朽的原因或是制勝之法——善變。

道家儒家的水足可修身養性,兵家的水卻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水的鬥爭法則在於——變。水因為其本身的密度和特性,可以隨意變換形狀,比孫悟空的“七十二變”都要厲害。它可以隨意彎曲身體,繞開障礙物而繼續前進;它也可以化大為小、化整為零地透過障礙物的縫隙不斷滲透;它可以通過其高密度的分子不斷侵襲和浸淫堅固的障礙物使之軟化、腐朽最終潰爛;它可以因熱而化為水蒸氣飄到天上,飛躍千里萬里之遙而復生;它可以因冷而化為堅冰完全改變其柔軟的品質而成為力量厚重的鈍器;它可以積小流成巨流形成宏厚的力量摧枯拉朽;它可以從千仞之峰衝下從而形成極快的速度和巨大的勢能;它可以融入絕大多數物質而成為新的各類製劑和特殊液體;它可以用時間把人類施加給它的一切傷害還回去。正是因為這種善於根據實際情況而改變自己的特性使水無往而不利!

道家儒家的水足可修身養性,兵家的水卻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水善變的這種特性既是一種鬥爭性也是一種大智慧,足可為人類所借鑑。水因其變而上天入地、一往無前終至一片汪洋成為無敵的存在。人如果學會水的這種因勢應變、不斷改變的能力,也必將在發展的道路上攻堅克難、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道家儒家的水足可修身養性,兵家的水卻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