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墨家和道家如何看待命運?懂了命,就懂了中國人的精神!

儒家 孔子 孟子 國學 荀子 好玩的國學 2018-12-09

說到底,人的一生就是抵抗一種不確定的過程。人們的喜怒哀樂,其實都與不確定有關。你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所以會害怕死亡,要是上天能明示,你將在某一個確定的時間走向死亡,你也許不會害怕,而是像參加某種莊嚴的儀式一樣淡然甚至充滿期待那一天的到來。如果有一種力量告訴你,你必定成功或失敗,那人生將會簡單許多,你就毫無必要為之感到快樂或悲傷,因為一切都已經註定,所有的努力與掙扎都於事無補,不如順著這不確定流向的河流,如不繫之舟隨風飄蕩。

人類畏懼的這種不確定性,是獨立於自我意志之外的某種必然,就是命運。因為命運的不可支配性,讓人類產生了敬畏。孔子就說人生應該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把對天命的敬畏放在人生的第一位。

對命運的不同看法和迎接命運的不同做法,其實代表了不同的人生哲學,也代表了不同的人生路徑。整體上而言,中國文化是積極進取的入世文化,崇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鬥哲學。中國文化歷來強調“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關鍵是人要先謀事,躺在床上混吃等死,連上天都不會高興。反映在對待命運上,儒家強調要正確認識命運,既承認命運對人的支配作用,又強調人不能做命運的奴隸,匍匐在命運腳下而無所作為。

儒家、墨家和道家如何看待命運?懂了命,就懂了中國人的精神!

儒家提倡“盡人事待天命”,不去管最終命運如何,先盡力而為,在所有努力都窮盡之後,將結局交給天命,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奮鬥進取精神,始終激勵著中華民族,在“黑雲壓城城欲摧”的至暗時刻,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媚春光。承認命運,但不盲從命運,行不行先幹了再說的精神,是中國文化命運觀的底色。

儒家和墨家是積極進取的學派,他們思想的核心就是迎著命運向前衝,用最大的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就像王安石所說的,“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

但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命運觀,卻與儒家墨家完全相反。莊子認為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人活在世界上,無論“死生存亡,窮達富貴,賢與不肖,飢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誰也別想抵抗命運。既然外部世界無法抵抗,那就向內心探求,在命運的羽翼下過一種與世無爭安之若命的生活,莊子把這種生活叫“逍遙”。

孔子:知命才是真君子。孔子對天命的認識有點矛盾,他首先相信有命運的存在。一方面,認人能支配的是自己的學問和道德,所以一直強調學習與立德。另一方面,認為人的生死壽夭,富貴貧賤是由天命決定的。孔子的弟子子夏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就是孔子命運觀的體現。在孔子看來,命運是一種人力無法抗爭的必然,人生的價值就在於在某種必然中,掀起朵朵浪花,讓生命有些快樂,有些意想不到偶然的美麗。

孔子說,“道之將行,命也;道之將廢也,命也”,冥冥中有命運的安排。但如果孔子一味迷信命運,他就不是孔子了。他的可貴之處在於,他認為固然命運無法改變,但人可以從主觀努力上下手,做一些應該做的事,至於成功與失敗不必在意,交給命運好了。孔子說他“五十知天命”,認識天命,就能把握必然性,讓人變得心安理得。

對孔子來說,人生必先盡人事,而後才有資格談命運。唯有努力才是真君子,所有放棄努力而藉口都是命運安排的人,都是小人,所以,“盡人事知天命”的精神也成為儒家對命運的基本態度。

儒家、墨家和道家如何看待命運?懂了命,就懂了中國人的精神!


孟子:修身俟命與安身立命。孟子對命運的理解比孔子要深刻,且比孔子更加積極進取。孟子承認有命運的存在,並認為,人生有正命和非正命兩種命運。人在命運面前,應該積極挺立起自我,走心安理得的“正命”之路,而不是走違法犯罪不得好死的“非正命”之路。孟子給命運下了一個定義,“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人力所未能達到而竟然達到了某種結果,就是命運的作用,它完全出自天意,無需人力所為,更無法為人類所為。但孟子又給人的努力劃定了範圍,這也讓人在命運面前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孟子認為,人能否得到富貴利祿屬於天命,天命求未必能得到;人的道德是性,道德是努力就能夠得到的。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所以孟子對待天命的方法,更多的是從主觀出發挺立起人的道德價值,這叫做“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人如何正確對待命運?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理,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就是說在命運面前,做最好的自己,修身立德等待命運的裁決。

荀子:扼住命運的咽喉,“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反對孔子和孟子的命運觀,孔子和孟子認為命運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必然,但荀子認為命運就是一種偶然。人不必畏懼命運,更不必臣服於命運。他說“節遇之謂命”,命運就是一種偶然性,人是可以戰勝命運的,這叫做“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要做命運的主人而不是奴隸,讓命運為人生服務。

墨子:相信命運就是為自己偷懶找藉口。墨子從儒家逃出來成立類似黑幫的愛心天團,主張兼愛和非攻。別看他們一個個長得跟黑社會似的,但墨家學派愛心滿滿,主張愛天下所有的人。墨家崇尚人的力量,而不相信命運的存在,認為人類可以戰勝一切。要是哪個諸侯國攻擊別的國家挑起戰爭,破壞墨家的非攻的法則,墨子就帶著一幫雄赳赳氣昂昂的弟子去揍誰。所以墨家更加相信人的力量,而不相信命運,認為相信命運就是給偷懶找藉口,總之,在墨家的字典裡只有力沒有命。

儒家、墨家和道家如何看待命運?懂了命,就懂了中國人的精神!


莊子:安之若命是最高道德。與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積極進取的哲學家相比,莊子認為命運支配一切,無法抵抗無需抵抗,抵抗命運的人都是傻子。他說“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莊子還編了一個故事,我估計主人公其實就是他自己。子桑子對自己窮困潦倒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最後給自己找了一個絕佳的理由,他說,“吾思乎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自己的貧困潦倒,都是命中註定。既然一切都無法改變,所以抵抗命運是完全徒勞的。人生就在於如何去掉憂心忡忡、去掉陰謀詭計、去掉無謂抵抗的過程,一切遵從自然法則,遵從命運安排,這叫做“樂天知命”。莊子認為,對待命運的真正態度在於,“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把安之若命順應命運,當成人類的最高法則。既然人力無法改變,為什麼不安之若素保持內心的寧靜呢,所以“安之若命”是達到心靈絕對自由“逍遙”之境的唯一法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