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所謂教養的核心就一個:不給別人添麻煩

儒家 子貢 孔子 國學 理想國 自在睡覺 2018-12-10

睡睡平安之“樑注論語”,枕著論語,睡出更好的自己。這裡是小樑在2018年為您帶來的《睡睡平安》,本文內容節選於喜馬拉雅音頻節目《睡睡平安》109期。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譯:有一天,子貢跟孔子說:“我不喜歡別人把他的想法強加於我,我也儘量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人,這樣可以嗎?”

孔子很溫暖地說:“賜啊,你的提議很好,見地也很好,不過你現在還做不到啊。”

樑冬|所謂教養的核心就一個:不給別人添麻煩

01

最極致的善良,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常說,一個人能做到的最極致的善良,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而下之的是“己所欲,施於人”。

比如有人覺得“我的糖果太好吃了,一定要讓你嘗一下”,但萬一別人不喜歡呢?有的國家認為自己的政治制度很好,於是認為其他國家也要像他們一樣。還有一些國家追求“君子和而不同”——我並不想把自己需要的、喜歡的東西教給你,如果我能做到不把自己不喜歡的強加給你,這就是我的內在,關於善與智慧的更高追求。

做人也是這樣。最有魅力的人、我們最喜歡的人,並不是對我們最好的人,而是不要求我們像他一樣,甚至連這個念頭都沒有的人。

反過來,如果我們有這樣的心胸——不把自己的意識強加於人;不要求別人跟自己一樣;不要求別人理解自己,也是一種善良。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對孔子而言是一位很重要的學生。政治上很能幹,通過一些謀略與安排,確保了魯國多年的國土安全;經濟上很有實力,作為一代儒商,孔子晚年時的吃穿用度,很可能都是子貢安排的。但即使子貢做到了這樣,孔子對他仍然有更高的期許。

有一天,子貢跟他的老師說:“我不喜歡別人把他的想法強加於我,我也儘量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人,這樣可以嗎?”老師很溫暖地說:“賜啊,你的提議很好,見地也很好,不過你現在還做不到啊。”

這句話的背後隱藏的另外一層含義是,不光你做不到,連我也做不到啊。孔子用這種方式表達了一種非常高級的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覺得做不到這件事時清晰的洞察。

樑冬|所謂教養的核心就一個:不給別人添麻煩

02

幸福就是有目標,有道路,在行走

完全按照理想化的方式去生活,去做事,並且嚴格要求自己和他人,會產生一種新的我執。我們知道這是一個方向,也知道自己永遠只能朝著這件事所處的方向前進。所以,有目標,有道路,在行走,已然很幸福了。

儒家有一種很有意思的精神——相信世間是有一個理想國的,這個理想國是由君子營造出來的,但同時儒家也知道,這個理想國永遠在彼岸。

對人的種種習性、秉性的洞察,也讓儒家知道“just do it”,只要在路上,只要在做就好了。所以當子貢與孔子在某個明朗的下午,一邊喝茶一邊討論人生理想時,師徒二人有如父子般談論了事物發展的方向,以及明知不可為,但仍要努力為之的追求。

用梁漱溟先生的話說,儒家是有方向的,而且永遠都走在這條路上。就算達不到,也不後悔、不怨恨,因為做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

這句話的背後引申出,我們對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不是有種暗暗的期許?

以前,只有貴族可以吃飽飯,不為生存擔憂。所以他們可以花很多時間,用於精神的追求、美和理想的鍛造,構建一種應該怎樣生活的範式。總體而言,政治家和思想家樹立著這個社會的道德方向。

然而今天,全球開始出現一種新格局——塑造人們理想生活方式的角色,由政治家讓渡給商人。因為只有商人可以藉由流轉、生產、販賣商品,以及使用廣告和營銷的預算,把商品與某種價值觀緊密相連,並且把商品包裝得像賣法器或道具一樣,夾雜在推銷給人們的價值觀裡,進而成為人們的價值觀。

因此,現代人的價值觀更多是被商人確立的。商人可不希望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最有道德的商人,也只能做到“己所欲,施於人”——我很喜歡這款產品,因為它是我發自內心認真研發的,希望你也喜歡。這是商人這個職業本身的侷限性。

作為生活在由商人主導價值觀世界的普通你我,要很清楚地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跟古人價值觀不一樣的低段位時代,自己能達到的最高級地位也就是“己所欲,施於人了”。

所以,子貢跟他的老師說:“我不希望別人把他的價值觀強加給我,我也不希望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這樣行嗎?”孔子說:“這非常好,但是親愛的,你做不到這樣,我也做不到,我們只能努力去做。”

樑冬|所謂教養的核心就一個:不給別人添麻煩

03

做一個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人,是做人的最高智慧

子貢為孔子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孔子過世後,其他弟子都是心齋三年——三年裡心心念念地想著老師,只有子貢幫孔子選定了墓穴,並在墓前守了三年。

南老在《論語別裁》裡說,其他弟子選的墓穴也很好,據說是後來葬漢高祖劉邦的地方,很厲害了吧。但你要知道,當年子貢否定了這個地方。子貢認為,我的師父孔子豈是普通帝王的格局?後來子貢為孔子選的位置,就在今天的曲阜。這個墓穴力透千年,讓孔子成為萬盛師表。

儒門有很多項學術專長,埋人這件事就是看家本領之一,埋什麼(What),埋在哪兒(Where),誰埋(Who),什麼時候埋(When),為什麼埋(Why),這五個“W”充滿著學問。

子貢為老師選的墓地相當厲害(當然這是後世的傳聞,南老用亦真亦假的口吻在《論語別裁》裡跟我們分享了這些故事),但如果我們知道後來發生的這些事,再推演到孔子和子貢聊天的那個時空,你就能體會其中的意義了。

也就是說,如果你知道後來子貢為師父所做的一切,再倒推到對話的那個當下,你就會覺得這個當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未來的一個原因,也是未來的一個結果。

我們都常常聽過這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似乎現在是未來的因,未來是現在的果。但放在另外一個世界觀的系統裡,你又怎麼知道未來不是當下的原因呢?

在讀《論語》的時候,小樑還有一個想法——一個人過了三十歲,他的心智模式會發生非常重要的變化。而在他四十歲以後,會尋找比他年紀小的、將來成就會很大的年輕人,跟隨他們一起成長。

孔子的所有成就,一方面來自他本身的偉大,另一方面在於他培養出一幫非常優秀的學生,以至於後來可以把他的思想傳承下來。

有人說:“一個女人最好的本事,就是投胎到一個好媽媽那裡,擁有一個好爸爸,她的爸爸能幫她找一個好老公,然後她用爸爸和老公的模型再培養兒子……這輩子就是perfect。”“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其實背後是一種真正的智慧與人生的大策略。

如果我們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寬厚,儘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哪怕做不到,也儘可能地不給別人添麻煩,這樣的人是很可能有大成就的。

讓自己成為一個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人,是你能成就自己的最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樑冬|所謂教養的核心就一個:不給別人添麻煩

——今日互動——

幸福就是有目標,

有道路,在行走。

你有自己的小目標嗎?

為了實現它,

你做過哪些堅持/努力?

它又給你帶來了哪些改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