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力主“滅佛”掌控權力,因堅持“真實歷史”被太武帝滅族

儒家 魏太武帝 崔浩 北魏 帝釋天 坐古談今 2018-11-28

“三武一宗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這裡面既有政權統治者出於佛教信眾太多且不繳稅、不當兵,使得國力受損的因素,“滅佛”是為了國力強弱考慮。

這一主體思想是所有人都提及到的原因。但實際上,這一原因主要是“唐武宗滅佛”和“後周世宗”滅佛的根本原因。

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更多是是權力鬥爭,也即世族與皇族矛盾為核心,夾雜著歷史問題、民族問題、國力問題。限於篇幅,我們以北魏太武帝滅佛為主要敘說對象。

(1)北魏太武帝滅佛,信奉道教的世族首領崔浩一意孤行滅佛

世族勢力自漢代就很強大,例如袁紹、司馬懿等都屬於大世族子孫。在東晉以後幾與皇權並列。直到隋唐時期,經過科舉制、皇權抑制等,世族勢力才開始衰微。“五代十國時期”天下大亂,世族勢力在政治上才不作為主體力量。

因力主“滅佛”掌控權力,因堅持“真實歷史”被太武帝滅族

北魏、北周都處於世族勢力最強大的南北朝時期。在“北魏太武帝滅佛”這件事情上,起核心作用的是崔浩。崔氏家族乃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世族之一。

崔浩是曹魏司空崔林的後人,母親乃是范陽盧氏大族之後。由此,崔氏和盧氏各自作為大家族都會與其他大家族搞姻親政治。

在北魏(386—534年)時,崔氏與盧氏、河東柳氏、太原郭氏關係較為親密,這四大家族形成了緊密關係。崔氏因為“姻親關係”在整個世族體系中佔據核心位置。

傳統世族多信奉儒家、佛家、道家,崔浩這個人也是如此。他的思想比較複雜儒家、法家、道教、佛教甚至巫術等思想都存在在他的腦袋中。但總體上,他的思想以儒家治國、以道家奪權、以法家專權。而要奪權,首先要做的就是滅佛之心,而他的奪權最終目標就是控制甚至奪取皇權的權力。

(2)太多殺戮造成佛道矛盾深化,道教首領暗中扶助佛教希望日後不要“滅道”

太武帝拓跋燾(423—452年在位)也信奉佛教。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影響力越來越大。

首先,得益於佛教進入中國後便開始系統地進行慈善工作,佛教進入中國之前,中國雖然也有慈善工作,但那些都是零散的非政府性質,但是,在佛教影響下,南北朝時期政府開始建立慈善機構。對於這一點,可參見 文末“佛教催生福利院等慈善機構,大唐名相宋璟為何不要讓他們做善事”一文。

因力主“滅佛”掌控權力,因堅持“真實歷史”被太武帝滅族

寇謙之(365—448年)

其次,其宗教思想有利於統治,特別是有利於人們舒緩緊張情緒。統治階層因為天下大亂、政治陰謀頻發、過去的醫療水平等原因,統治者內心並不平靜。因此,道教的長生觀念、佛教的成佛(來世)觀念等都很有號召力。

太武帝繼位後,對“漢化”較為支持,世族代表崔浩對其影響力逐漸加大。在崔浩規勸併為了戰爭和政權需要。

438年,太武帝要求50歲以下的沙門還俗服兵役、服徭役。

因為佛教受到北魏皇族地信奉,上行下效的影響,統治階層內部對佛教都比較信奉。

“飽暖思淫慾”,再加上我們上面說到的統治階層內部心理其實也是緊張的,因此,“男女之事”就比較複雜。某些佛教徒也藉著機會參與其中。當時,北魏皇族和鮮卑貴族中有些人已經信奉“儒家思想”,或者受其影響,因此,對這些事情更加憤怒。為此,太武帝本身對佛教就有些個人厭惡。

隨著拓跋燾對佛教地打壓,佛教徒、佛教支持者便有反抗之心。444年,拓跋燾開始對佛教進行嚴厲批評。446年更是決定滅佛。

對於太武帝滅佛,崔浩一直是支持的。

但對於崔浩的做法,當時的道教首領寇謙之卻比較反對。

寇謙之認為:既然道教已經勢力居主,做事情就該留有餘地。道家老子西去化佛,佛道本為一家,不應該對佛教徒斬盡殺絕。

因此,在規勸崔浩的同時,他也就儘可能的保護佛教徒。由此,使得支持佛教的太子拓跋晃對道教的痛恨轉化為對崔浩的痛恨。

因力主“滅佛”掌控權力,因堅持“真實歷史”被太武帝滅族

(3)崔浩以世族勢力大力支持“高門貴族”,引起拓跋氏貴族憤恨,因寫“史書”而滅族

崔浩力主“滅佛”後,徹底掌握了行政權力開始治理國家。此時“以道家奪權”的目的已經達到,那麼就該按照“儒家治國”了。

崔浩按照漢人傳統的“世族等級”將官場進行等級劃分並以此安排職位。同時,他也有意重新排列“世族的等級”,將崔氏提升。由此,這必然會傷害到另外一部分世族的利益。更為嚴重的是,他也傷害到了鮮卑貴族的權力。

要知道,拓跋氏貴族本身沒有漢人的傳統世族。那麼,按照“世族等級”該如何安排呢?在崔浩的“世族等級”安排下,他們又位於何處?

因此,在太子拓跋晃地率領下對崔浩勢力進行攻伐。

最終,崔浩自己把自己玩死了。其根本原因就在,太武帝時期的“漢化”並不深,相對於其玄孫孝文帝(477—491在位,467年生,太武帝亡於452)來說差距很遠,即使孝文帝改革時期,鮮卑內部的反對勢力仍然非常強大,更遑論太武帝時期。因此,崔浩既得罪了本民族內部的部分世族,又引發鮮卑貴族地憤怒,更危險的是他還惹怒了太武帝。

原來,在撰寫“北魏國史”中,崔浩要求按照真實的歷史去寫不用隱晦隱瞞、妙筆生活。寫完後,他竟然把這本書刻成碑刻供世人觀看。

在這部史書中,有許多鮮卑拓跋氏歷史上的一些“黑史”。在歷史中,因為沒有受到“漢化”思想影響,他們覺得無所謂。但太武帝時期,漢人的一些傳統觀念對其已經有了影響,至少覺得不是什麼值得宣揚的事情。因此,太武帝非常憤怒。

因力主“滅佛”掌控權力,因堅持“真實歷史”被太武帝滅族

太武帝拓跋燾的主要思想是把這本正史教給子孫學習,可崔浩的行為極為不妥,其思想完全可以被認為是故意抹黑皇族,那麼更遠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想改朝換代!

因此,拓跋燾對崔氏、盧氏、郭氏、柳氏四大世族進行“滅族”。

除崔氏外,另外三氏因為並非直接鬥爭中心,在滅族過程中多有保存。例如盧氏,到了唐朝中後期仍然是“高門望族”。當然,那時的世族勢力早已經“去權力核心”化,只是在科舉、官員上受到看重而非必然選拔條件。

隨著四大世族勢力被極大削弱,“太武帝滅佛”其實也就慢慢地轉向了。其後,拓跋晃因其勢力被宦官勢力剪除憂懼而死。太武帝拓跋燾於452年被宦官宗愛所殺。

宗愛又殺了準備迎立的拓跋瀚,之後扶植拓跋餘為皇帝。但連殺兩位皇帝引發拓跋貴族和武將的憤怒,發動軍事政變後迎立拓跋晃之子拓跋濬為皇帝。

至此,“滅佛”完全停止,因為寇謙之和太武帝“滅佛”發動者兩個因素,拓跋濬在宣佈復興佛教的同時,並沒有對道教斬盡殺絕。

因力主“滅佛”掌控權力,因堅持“真實歷史”被太武帝滅族

《孝文帝出行圖》

(4)佛教在北魏勢力過大,最終導致佛教徒起義,這在中國歷史上相對少見

在中國歷史上,以佛教名義的起義比較少,佛教起的好作用比較大。比如,正是因為政府看到佛教對慈善很重視,佛教救濟機構形成龐大規模規模。為了與佛教競爭人心、為了爭奪人口。

到了唐代,特別是高宗、武后時期,政府才把慈善作為正規的慈善部門。以前,中國由政府主辦的慈善部門是從南北朝時期才開始正式建立的。之前,主要是免稅、減稅,並沒有把慈善作為一項工作。

可以說,佛教在這點上做出過非常重大的貢獻。但中國歷史上,佛教發展曾經強大到威脅統治者統治的地步,主要是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特別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為此還發生過佛教起義。當然,有人說南宋時期的“白蓮教起義”也是以佛教名義,但本文說的佛教說的是佛教徒起義,而非像“白蓮教”僅是以佛教為名。

因此,真正的佛教起義極少。但也不是沒有。延興三年(473年),北魏孝文帝統治下的佛教大乘教起義;太和五年(481年),佛教爆發起義。太和十四年(490年)、延昌三年(514年)和四年等,在北魏都爆發了佛教起義。

這些佛教起義都是以在佛教內部權力鬥爭中受封建統治者壓制而造反,其後逐漸轉變為對整個統治階層的反對,進而有組織地利用佛教思想。

因力主“滅佛”掌控權力,因堅持“真實歷史”被太武帝滅族

這些佛教徒起義被鎮壓後,達摩老祖於520年來到中國南朝梁傳授佛教,其後中經慧可大師、僧璨大師、道信大師,經弘忍大師、惠能大師結大成,禪宗開始興起。禪宗興起就是結合了中國的特殊國情,主張“自立”而非之前的“供養”。所以,某種程度上減輕了封建社會政府的負擔。

因為禪宗的崛起,特別是,禪宗不在政治上有非分之想。因此,唐武宗滅佛、後周柴世宗滅佛相比南北朝時期的兩次“滅佛”,要輕柔許多。因為權力鬥爭因素,前兩次滅佛肉體消滅較多,後兩次滅佛則多為經濟原因,方式主要是催收稅款、強制當兵等。

做慈善是好事兒,大唐名相、儒家宋璟為何要和佛教過不去 佛教催生福利院等慈善機構,大唐名相宋璟為何不要讓他們做善事

可以遐想但別瞎想!談慈禧對列強宣戰受到布爾戰爭影響說

山姆殖民中美洲150年,何以哥斯達黎加能成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