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其實很簡單

儒家 國學 孔子 老子 音樂 劉餘莉開講群書治要 2018-11-29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天道”其實很簡單

摘自《心態即命運》

“天道”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過分的要受到制裁,而不足的要受到補益。所以中國傳統的聖者,無論是儒家、道家,他們反覆地叮嚀,都是為了說明這一個道理。

“天道”其實很簡單

“天道”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過分的要受到制裁,而不足的要受到補益。所以中國傳統的聖者,無論是儒家、道家,他們反覆地叮嚀,都是為了說明這一個道理。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他一生所奉行的就是溫、良、恭、儉、讓的德行,做到了溫和、善良、恭敬、儉樸和禮讓。《尚書》中說“滿招損,謙受益,實乃天道”,就是說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又說“天道福善禍淫”,意思是說,自然的規律,都是給那些善良的人帶來福分,而給那些過分的人帶來災禍。這個“淫”就是驕奢淫逸的“淫”,在中國古代它有“對一切事情過分與放縱”的意思。

由此可見,儒家對於人的合理慾望並不否認,但是它也同時看到,任何對自然慾望的過分放縱都會倒向危險的境地。孔子從來沒有否認過人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他曾經明確地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天道”其實很簡單

《孟子•滕文公下》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有趣的對話。“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在孟子那裡,如果不合道理,即使是一碗飯也不可以接受;如果合理,即使接受了天下的贈予也不過分。可見,儒家痛恨的不是追求財富,而是通過不正當的方法去發財致富,因為這是違背基本的道德原則的,更是違反了“一陰一陽”的變化之道。“滿招損,謙受益”,以不正當的方式過分追求私利,最終會導致壞的結果。

所以儒家特別強調的就是禮節,就是以禮來節度自己不合適的慾望和行為。儒家認為,學習禮樂,特別是學習音樂,是節制人們不合理慾望的最好辦法。

孔子認為,讀詩是重要的,因為這是學之始,但是沒有禮樂,學習是不徹底的。因此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強調了對禮樂的學習,因為它們對於平衡人的內在情感和外在行為以達到社會和諧至關重要。禮樂之所以具有這樣的功能,是因為禮樂源於天、根於心。

《禮記•樂記》中有如下記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孔子認為,正是這種宇宙論的“和”的觀念才是音樂的源頭,真正偉大的音樂能夠成功地模擬自然的和諧,只有這種音樂才是有益的、可取的。禮的制定規定了明確的秩序和規則,而音樂的普遍流行則在人們中間建立了一種平和的氣氛。在儒家看來,音樂藝術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和。更重要的是,儒家認為,音樂不僅反映了人的情緒情感,也能塑造人的性格,這是因為以和為本質的音樂能滲透到人的內心深處。人性原本是平和安靜的,但是由於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就起了種種貪慾之心。當這些慾望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以及我們的自覺心被物質世界所擾亂時,我們就喪失了自我而為慾望所淹沒,從這裡就滋生了狡黠、違抗、欺騙等不道德的現象,因此才出現了以強凌弱、以眾欺寡、弱肉強食、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無所養的局面。所以,《孝經》上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天道”其實很簡單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更是把對天道的認識運用到人際關係的處理上,而提出了“處柔守慈”的處事原則。老子曰:“守柔曰強。”意思就是說,那種堅持以看似最柔弱最柔軟的特點來抵禦一切的人,是最堅強的人。換句話說,強並不是最強的,因為強中自有強中手,而天下最堅強的是柔軟,柔能克剛。“處柔”是老子的處世哲學,他認為這是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而能夠保全自我的最好辦法。所以老子說“兵強則滅”、“物壯則老”、“木強則折”,就是說事物到達了一個強盛的極限,就開始向衰敗轉化,而柔弱卻是新生的標誌。所以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德。”

同時,老子的柔,是一種長存之道。他說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世上沒有什麼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水卻能攻破世上最堅強的東西。我們都知道水滴石穿,老子就是以此說明,外表看似柔弱的事物,內在的強大卻可能是人始料不及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這些都說明,老子對“處柔守慈”這一方法的推崇。只有這樣,才能在相生相剋的過程中,防止事物朝著一個極端發展,從而維持一種陰陽平衡的狀態,保持相對長久。

“天道”其實很簡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