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背書的達闥科技赴美上市,能否續寫“小靈通”傳奇?

投稿來源:時代財經

技術優勢並不突出的情況下,達闥科技為何能贏得超級基金的青睞?

號稱國內機器人獨角獸的達闥科技在大洋彼岸發起了一場衝刺,它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上市招股說明書,計劃通過公開募股集資5億美元。

達闥科技的財報數據並無驚喜,甚至淨虧損的額度還在連年增加。2019年一季度,達闥科技淨虧損599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為虧損2890萬美元。去年全年其淨虧損達到了1.57億美元,相比上一年增加了過億美元。

業績下滑的同時,其所謂的“雲端智能機器人”概念也面臨多方質疑。招股書顯示,機器人產品及服務給達闥科技帶來的收入佔比最高僅為12%。多位分析人士對時代財經指出,雲端機器人並不具備創新性,僅是雲服務、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的整合,技術壁壘並不突出。

不過,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卻獲得了來自軟銀的青睞,軟銀願景基金持股34.6%,遠超創始人黃曉慶的17.4%。但時代財經調查發現,達闥科技創始人黃曉慶與軟銀孫正義親密非同一般。

軟銀孫正義背書

達闥科技創始人、CEO黃曉慶是雲端機器人概念的提出者。在公司相關的宣傳資料中,黃曉慶來頭不小,歷任美國UT斯達康公司CTO、前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

達闥科技與UT斯達康的淵源不止於此。除了黃曉慶曾在UT斯達康擔任重要職務外,達闥科技的銷售副總裁趙大峰,也曾擔任UT斯達康(中國)的總裁助理,以及西南區總經理、業務發展部、政府事務副總裁等職務。

美國UT斯達康公司成立於1996年,二十年前風靡一時的“小靈通”就是該公司旗下主力產品,而孫正義正是UT斯達康的早期投資人。

1994年2月,和吳鷹一起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黃曉慶準備離開實驗室,加盟臺灣人陸弘亮的Unitech公司,這家公司當時正在美國研究通信軟件。在黃曉慶的牽線搭橋之下,吳鷹、薛村禾、陸弘亮、黃曉慶幾個年輕人在美國相遇,將Starcom公司和Unitech公司合併,成為合併後公司——UT斯達康的聯合創始人。

作為大股東之一的薛蠻子,為吳鷹引薦了來自日本的孫正義。靠著“電信+中國”的概念,UT斯達康獲得了軟銀的3000萬美元融資,這也是孫正義第一次在中國人身上賺到錢。幾年後,也正是吳鷹把馬雲介紹給了孫正義。

儘管小靈通自誕生之日起,就在技術上落後於GSM/CDMA等全球主流制式,業務質量不斷遭受市場批評。但在中國電信、網通大量網絡投資及終端集採與補貼的形勢下,UT斯達康等終端、系統一體化的服務廠商依然成為最大受益者。

鼎盛時期,小靈通為UT斯達康帶來了超過210億元的年收入,甚至UT斯達康的市值一度超過IT巨頭思科公司,軟銀也因此收穫頗豐。

2006年10月,中國大陸小靈通用戶達到頂峰的9341萬戶,黃曉慶卻選擇了出走,他前往中國移動擔任高級經理。黃曉慶似乎是幸運的,因為在他離開UT斯達康的第二年,董事會解除了“小靈通之父”吳鷹的總裁職務, UT斯達康也就此走向沒落,吳鷹也鮮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與“小靈通之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激流勇退後的黃曉慶加入中國移動,成了中國移動為科技創新樹立的典型。2007年,為了加強技術實力以及創新領導力,中國移動決定從海外引進科技人才,黃曉慶也成為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院長的最終人選。

據媒體報道,黃曉慶在主政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期間,主持了OPhone、大雲、C-RAN,MAT,安全車聯網等重大項目,推動了TD-LTE的加速商用,批准項目組購買國外先進的智能機器人平臺,積極支持過機器人的研究,但大部分戰略都沒有得到推行。

黃曉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移動的國企性質決定了很難邁開大步發展,“走出中國移動,我可以獲得更大自由度,或許我能夠對科技產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真假機器人獨角獸

黃曉慶“下海”創業的第一位貴人就是老朋友孫正義。2015年,達闥科技成立不久,種子輪就拿到了孫正義領投的3000萬美金;2017年,達闥科技再次對外宣佈A輪1億美元融資消息,資方包括軟銀集團、富士康集團等,這也成為當時人工智能領域最高的一筆融資。

“雲端機器人”是達闥科技對外宣稱的主要業務。達闥科技表示,搭載雲計算和存儲資源的機器人,可以彌補傳統機器人應用場景單一的不足——“通過通信網絡獲得實時開放的數據中心和共享的知識庫,能夠大大擴展機器人的應用場景。”

與“小靈通”取自《小靈通漫遊未來》這部著名的漫畫作品類似,達闥科技的名字最初也源於《星際迷航》中一個機器人(DATA)的名字。作為星際迷航的忠實粉絲,黃曉慶微博的背景正是由這部電影的劇照拼貼而成的。

憑藉著“雲端機器人”的概念,達闥科技從第一筆融資到赴美上市只用了兩年的時間,但其技術的創新性卻遭到了質疑。事實上,雲端機器人並不是新產物,早在2010年就為卡耐基梅隆大學的James Kuffner教授所提出,是雲服務、人工智能、機器人三個技術的整合。

延時性和安全性是雲端智能面臨的兩大挑戰。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黃曉慶稱其“設計了一整套雲、網、端的架構,來支持‘隱身’的網絡——這就是MCS(Mobile-intranet Cloud Service,移動內聯網雲服務解決方案)。”

MCS被達闥科技稱為“十年規劃第一步”。具體而言,MCS從雲、網絡和智能終端進行安全佈防,將所有可能被黑客攻擊的地方全行數據隔離,包括搭載中國移動基站的私有光纖網絡、提供雲端智能服務的虛擬私有云、以及採用“一片雙芯”、虛擬化操作系統等技術的設備終端。

“這些解決方案太底層了,可以作為行業通用的策略。”有通信行業的研究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這就好比做運動鞋,他告訴你,我的運動鞋是用皮、棉花、橡膠做的。”

另一位國內某機器人公司的人士表示,“一般雲計算應用是為了搭載本地化部署,或者降低成本。很多機器人本地化都沒有做好,為什麼要放在雲上?”

而達闥科技過去兩年的收入顯示,達闥科技的營收主要來自智能設備及雲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機器人業務只佔很少的一部分。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一季度,智能設備及雲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收入佔比分別為79%、87%和95%,雲機器人及其服務佔收入的比重為0.1%、12.1%和2.6%。

"軟銀背書的達闥科技赴美上市,能否續寫“小靈通”傳奇?

投稿來源:時代財經

技術優勢並不突出的情況下,達闥科技為何能贏得超級基金的青睞?

號稱國內機器人獨角獸的達闥科技在大洋彼岸發起了一場衝刺,它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上市招股說明書,計劃通過公開募股集資5億美元。

達闥科技的財報數據並無驚喜,甚至淨虧損的額度還在連年增加。2019年一季度,達闥科技淨虧損599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為虧損2890萬美元。去年全年其淨虧損達到了1.57億美元,相比上一年增加了過億美元。

業績下滑的同時,其所謂的“雲端智能機器人”概念也面臨多方質疑。招股書顯示,機器人產品及服務給達闥科技帶來的收入佔比最高僅為12%。多位分析人士對時代財經指出,雲端機器人並不具備創新性,僅是雲服務、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的整合,技術壁壘並不突出。

不過,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卻獲得了來自軟銀的青睞,軟銀願景基金持股34.6%,遠超創始人黃曉慶的17.4%。但時代財經調查發現,達闥科技創始人黃曉慶與軟銀孫正義親密非同一般。

軟銀孫正義背書

達闥科技創始人、CEO黃曉慶是雲端機器人概念的提出者。在公司相關的宣傳資料中,黃曉慶來頭不小,歷任美國UT斯達康公司CTO、前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

達闥科技與UT斯達康的淵源不止於此。除了黃曉慶曾在UT斯達康擔任重要職務外,達闥科技的銷售副總裁趙大峰,也曾擔任UT斯達康(中國)的總裁助理,以及西南區總經理、業務發展部、政府事務副總裁等職務。

美國UT斯達康公司成立於1996年,二十年前風靡一時的“小靈通”就是該公司旗下主力產品,而孫正義正是UT斯達康的早期投資人。

1994年2月,和吳鷹一起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黃曉慶準備離開實驗室,加盟臺灣人陸弘亮的Unitech公司,這家公司當時正在美國研究通信軟件。在黃曉慶的牽線搭橋之下,吳鷹、薛村禾、陸弘亮、黃曉慶幾個年輕人在美國相遇,將Starcom公司和Unitech公司合併,成為合併後公司——UT斯達康的聯合創始人。

作為大股東之一的薛蠻子,為吳鷹引薦了來自日本的孫正義。靠著“電信+中國”的概念,UT斯達康獲得了軟銀的3000萬美元融資,這也是孫正義第一次在中國人身上賺到錢。幾年後,也正是吳鷹把馬雲介紹給了孫正義。

儘管小靈通自誕生之日起,就在技術上落後於GSM/CDMA等全球主流制式,業務質量不斷遭受市場批評。但在中國電信、網通大量網絡投資及終端集採與補貼的形勢下,UT斯達康等終端、系統一體化的服務廠商依然成為最大受益者。

鼎盛時期,小靈通為UT斯達康帶來了超過210億元的年收入,甚至UT斯達康的市值一度超過IT巨頭思科公司,軟銀也因此收穫頗豐。

2006年10月,中國大陸小靈通用戶達到頂峰的9341萬戶,黃曉慶卻選擇了出走,他前往中國移動擔任高級經理。黃曉慶似乎是幸運的,因為在他離開UT斯達康的第二年,董事會解除了“小靈通之父”吳鷹的總裁職務, UT斯達康也就此走向沒落,吳鷹也鮮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與“小靈通之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激流勇退後的黃曉慶加入中國移動,成了中國移動為科技創新樹立的典型。2007年,為了加強技術實力以及創新領導力,中國移動決定從海外引進科技人才,黃曉慶也成為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院長的最終人選。

據媒體報道,黃曉慶在主政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期間,主持了OPhone、大雲、C-RAN,MAT,安全車聯網等重大項目,推動了TD-LTE的加速商用,批准項目組購買國外先進的智能機器人平臺,積極支持過機器人的研究,但大部分戰略都沒有得到推行。

黃曉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移動的國企性質決定了很難邁開大步發展,“走出中國移動,我可以獲得更大自由度,或許我能夠對科技產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真假機器人獨角獸

黃曉慶“下海”創業的第一位貴人就是老朋友孫正義。2015年,達闥科技成立不久,種子輪就拿到了孫正義領投的3000萬美金;2017年,達闥科技再次對外宣佈A輪1億美元融資消息,資方包括軟銀集團、富士康集團等,這也成為當時人工智能領域最高的一筆融資。

“雲端機器人”是達闥科技對外宣稱的主要業務。達闥科技表示,搭載雲計算和存儲資源的機器人,可以彌補傳統機器人應用場景單一的不足——“通過通信網絡獲得實時開放的數據中心和共享的知識庫,能夠大大擴展機器人的應用場景。”

與“小靈通”取自《小靈通漫遊未來》這部著名的漫畫作品類似,達闥科技的名字最初也源於《星際迷航》中一個機器人(DATA)的名字。作為星際迷航的忠實粉絲,黃曉慶微博的背景正是由這部電影的劇照拼貼而成的。

憑藉著“雲端機器人”的概念,達闥科技從第一筆融資到赴美上市只用了兩年的時間,但其技術的創新性卻遭到了質疑。事實上,雲端機器人並不是新產物,早在2010年就為卡耐基梅隆大學的James Kuffner教授所提出,是雲服務、人工智能、機器人三個技術的整合。

延時性和安全性是雲端智能面臨的兩大挑戰。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黃曉慶稱其“設計了一整套雲、網、端的架構,來支持‘隱身’的網絡——這就是MCS(Mobile-intranet Cloud Service,移動內聯網雲服務解決方案)。”

MCS被達闥科技稱為“十年規劃第一步”。具體而言,MCS從雲、網絡和智能終端進行安全佈防,將所有可能被黑客攻擊的地方全行數據隔離,包括搭載中國移動基站的私有光纖網絡、提供雲端智能服務的虛擬私有云、以及採用“一片雙芯”、虛擬化操作系統等技術的設備終端。

“這些解決方案太底層了,可以作為行業通用的策略。”有通信行業的研究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這就好比做運動鞋,他告訴你,我的運動鞋是用皮、棉花、橡膠做的。”

另一位國內某機器人公司的人士表示,“一般雲計算應用是為了搭載本地化部署,或者降低成本。很多機器人本地化都沒有做好,為什麼要放在雲上?”

而達闥科技過去兩年的收入顯示,達闥科技的營收主要來自智能設備及雲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機器人業務只佔很少的一部分。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一季度,智能設備及雲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收入佔比分別為79%、87%和95%,雲機器人及其服務佔收入的比重為0.1%、12.1%和2.6%。

軟銀背書的達闥科技赴美上市,能否續寫“小靈通”傳奇?

圖片來源:達闥科技招股說明書

據時代財經瞭解,達闥科技2018年的前六大客戶包括廣州捷思都能源有限公司、廣州駿悅來國際貿易有限公司、Red.com LLC、京協科技發展(天津)有限公司、河北源東通信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智信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

六家客戶銷售總額佔全年總收入的97%,合同銷售產品均與機器人無關,包括與Red簽訂的全息顯示智能手機合同,以及與智信微電子簽訂的智能光學探測器的合同。

據悉,Red是一家專業的工業攝影器材廠商。該公司曾在2018年推出首款跨界全息顯示手機Hydrogen One 。The Verge、DigitalTrends 等科技媒體卻不看好它的市場表現,表示“作為一款手機產品並不合格,只能吸引很小一部分的 RED 核心用戶。”

面對外界對公司核心技術及業務的種種質疑,達闥科技對時代財經表示,目前公司正處於上市靜默期,暫不接受採訪。

不以機器人為主營業務,卻以“雲端機器人”概念上市。缺乏技術壁壘、攀著風口起飛的達闥科技,前景還不明朗。軟銀背書下,達闥科技能否順利上市?未來黃曉慶又會將達闥科技帶向何方?這會是新版“小靈通”的故事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