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N專題 | 左延安:汽車產品的軟體和硬體


GBN專題 | 左延安:汽車產品的軟體和硬體

作者 | 左延安

來自幫寧工作室(gbngzs)的報道

先講一下科技創新轉型。

第一方面是對科技創新的認知,科技創新有三個層次:首先是基礎創新,其次是發展創新,第三是應用創新。例如,量子力學屬於基礎創新,半導體為發展創新,計算機即為應用創新。

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體量,不同的資源稟賦,科學和理性地選擇創新層次非常關鍵,一方面過早地進入力所不能及的創新層次,會危及企業生存;另一方面適度超前於競爭對手進入新的技術領域,可構築先發優勢,也決定了你能否可持續發展。

第二方面是汽車行業怎麼藉助“新四化”,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升級。

作為傳統汽車製造業,我們多少年來都是研究硬體比較多,但是現在軟體,特別是OTA(Over-the-Air Technology,空中下載技術)這個概念出來後,軟體定義產品性能和品質時期已經到來了。

為什麼特斯拉能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它在軟體這塊有多年的積澱。很多人不一定真正知道特斯拉好在哪裡。其實它狠就狠在軟體,特斯拉的研發人員70%做軟體,30%做硬體,硬體主要是整合全球資源。

所以轉型轉什麼?研發應由注重硬體向同時注重軟體轉型,這是汽車行業的企業研發機構必須要關注的。這是第一個問題。

在這個前提下,第二個問題就是電動化。不管怎麼說,特斯拉在安全性、續駛里程的理論值和實際值的差異上是有獨特優勢的。

特斯拉在VCU(Vehicle Control Unit,電動汽車整車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器)和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電池管理系統)的核心技術上已有深厚的積澱,而且在控制系統的協同匹配上已形成核心能力。

我訪問過幾個特斯拉的用戶,感覺這個車越開越好,其實就是遠程技術升級做的好,開一段時間就增加一項功能,帶來非常好的客戶體驗。從電動汽車的控制系統到OTA,主要是軟體的貢獻。我們自主品牌的一些車企已開始高度關注軟體的研發。

GBN專題 | 左延安:汽車產品的軟體和硬體

​第三個問題是智能網聯,就是聰明的車,智慧的環境,它們自己來協同,最終要打造車、路、雲、網互聯協同這樣一個高等級自動駕駛系統。打造這個系統即是汽車產業科技創新轉型的重點。

在這個系統裡面,哪些必須由汽車企業來做,哪些要整合行業內外資源來做,對此必須做出準確的識別。

第四個問題是C2B,就是怎麼基於客戶需求,一是創造需求,二是適應需求。作為汽車製造業,C2B從概念到研發,到最後變成產品進入市場,在創造客戶價值的同時,亦可實現企業投入產出效率最大化。

第三方面研發體系以及研發架構的設計和佈局。

我們都說體系力支撐產品力,研發體系的優劣決定研發資源的投入產出效率,一個成熟的車企必須有成熟的研發體系,如吉利汽車的NPDS(新產品研發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是流程,流程裡最重要的是每個節點的標準。研發體系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必須進行基於“軟硬結合”的轉型升級。

同時需要相應的研發架構的設計。我在任的時候,在江淮汽車搭建了一個五層次的研發架構:

第一個層次是公司本部的國家級技術中心。

第二個層次是設在日本東京、意大利都靈的兩個全資設計公司。

第三個層次是實實在在的產學研合作。

第四個層次是與國內外第三方研發機構建立的策略夥伴關係。

第五個層次是不同業務單元有應對市場變化的產品開發團隊。

不同層次的研發單元賦予不同功能定位,同時利用IT技術、互聯網,合理的分配資源並進行有效的知識管理,使得整體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最大化。

第四方面研發資源的整合利用,我認為應該是效率優先原則。研發資源不是越多越好,機構越龐大越好,在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的時代,怎麼做到與時俱進,恰到好處,在效率優先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資源,尤其是關注外部資源的整合應用,特別是跨界資源,如汽車行業、IT產業、人工智能等。

接下來是研發人才結構的優化和提升。首先要培養軟硬結合的複合型創新人才,其次要跨界引進軟體技術人才,三是通過購併獲得軟體研發人才。在企業研發人力資源總量中軟體研發人員必須有合適的比例,以滿足汽車企業科技創新轉型的需要。

最後,創新文化也要轉型。

一是要敢於進入無人區。

二是精準識別技術進步的大方向,這個不能錯,在這種情況下大膽進入無人區,風險可控。

三是鼓勵創新,容忍失敗。

四是關注績效,科學評價,使能幹事的人或者有貢獻的人越來越有積極性,尤其是重視對軟體技術人員貢獻的肯定和激勵。

五是基於科學的研發體系,強調結果導向,效率優先,堅持創造需求和客戶導向,構築競爭力優勢,這是創新文化必須培育的關鍵點。

(本文為江淮汽車集團原董事長左延安在2019中國老汽車人聯誼會上發言摘要,幫寧工作室根據錄音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