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日本刀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在用法、外形、工藝、裝飾等多方面不斷地改進和演變,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日本刀:蕨手刀、毛抜形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等都統稱為日本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作為兵器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太刀又因為其在古代日本歷史中特殊的地位以及優美的造型而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刀的代表。

太字在古文中通大字,所以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而太刀在日語中的發音“たち”,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在無數影視、文學以及我們熟悉的電子遊戲中,太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創作者想要將武士道文化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即使是在告別冷兵器的現代社會,太刀本身也已經被人們寄予了許多文化、精神和情懷。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日本刀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在用法、外形、工藝、裝飾等多方面不斷地改進和演變,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日本刀:蕨手刀、毛抜形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等都統稱為日本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作為兵器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太刀又因為其在古代日本歷史中特殊的地位以及優美的造型而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刀的代表。

太字在古文中通大字,所以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而太刀在日語中的發音“たち”,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在無數影視、文學以及我們熟悉的電子遊戲中,太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創作者想要將武士道文化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即使是在告別冷兵器的現代社會,太刀本身也已經被人們寄予了許多文化、精神和情懷。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酒吞童子退治

太刀的起源

關於日本刀的起源歷史上說法不一,有一說日本刀由中國古代的唐直刀改良而成;但也人認為六世紀時期日本古代的蕨手刀早於唐刀,是日本刀真正的起源。歷史的細節往往眾說紛紜、互不統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戰爭的需要以及科技的進步才是一把兵器的演變必然因素。無論是早期的蕨手刀還是唐直刀都是長度偏短、刀身筆直的直刃,如何演變成又長又彎的太刀,其中的故事與傳說是少不了的。

日本平安時期是太刀的起源時代。為了適應馬上劈砍,早期的蕨手刀從開始的直刃變得越來越彎。到了平安時代早期,武將們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彎度上保留了蕨手刀的特點,是一種可以單手使用的馬上太刀。

不過適用於馬站的毛抜形太刀並沒有流行太久,因為日本的馬匹資源不多,地形上騎馬武士的使用率也不高,更多的戰鬥還是以步戰為主;二來馬站中單手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面對長度更長雙手揮舞的太刀時往往力不從心。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日本刀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在用法、外形、工藝、裝飾等多方面不斷地改進和演變,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日本刀:蕨手刀、毛抜形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等都統稱為日本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作為兵器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太刀又因為其在古代日本歷史中特殊的地位以及優美的造型而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刀的代表。

太字在古文中通大字,所以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而太刀在日語中的發音“たち”,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在無數影視、文學以及我們熟悉的電子遊戲中,太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創作者想要將武士道文化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即使是在告別冷兵器的現代社會,太刀本身也已經被人們寄予了許多文化、精神和情懷。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酒吞童子退治

太刀的起源

關於日本刀的起源歷史上說法不一,有一說日本刀由中國古代的唐直刀改良而成;但也人認為六世紀時期日本古代的蕨手刀早於唐刀,是日本刀真正的起源。歷史的細節往往眾說紛紜、互不統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戰爭的需要以及科技的進步才是一把兵器的演變必然因素。無論是早期的蕨手刀還是唐直刀都是長度偏短、刀身筆直的直刃,如何演變成又長又彎的太刀,其中的故事與傳說是少不了的。

日本平安時期是太刀的起源時代。為了適應馬上劈砍,早期的蕨手刀從開始的直刃變得越來越彎。到了平安時代早期,武將們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彎度上保留了蕨手刀的特點,是一種可以單手使用的馬上太刀。

不過適用於馬站的毛抜形太刀並沒有流行太久,因為日本的馬匹資源不多,地形上騎馬武士的使用率也不高,更多的戰鬥還是以步戰為主;二來馬站中單手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面對長度更長雙手揮舞的太刀時往往力不從心。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毛抜形太刀的特點就是彎彎的劍柄

平安時代後期的源平合戰中,揮舞著長度驚人太刀的武士大殺四方,在馬上依靠武器的重量、長度與慣性往往可以在武將之間的“一騎討”中佔得先機。戰場上的威名讓武士們認識到“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雖然大太刀過於沉重不是什麼人都使得起,但普通的太刀在其影響下都開始增加長度。在平安時代末期連年的戰亂中,太刀的地位不但因為戰場上表現不斷提升,武家勢力的崛起以及上層軍政體系的強化都讓太刀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象徵。不光殺伐征戰的武士重視自己的刀具,連天皇都是太刀的粉絲。

後鳥羽天皇是日本第82代皇帝,也是日本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的過渡人物。雖然他的治國打仗的能力不怎麼樣,但他確實非常喜愛武士刀。傳聞後鳥羽天皇在繼位時,象徵日本皇室權威、由皇室世代保管的三神器之一草薙劍失落不見,成為這位天皇心中的一大遺憾。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日本刀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在用法、外形、工藝、裝飾等多方面不斷地改進和演變,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日本刀:蕨手刀、毛抜形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等都統稱為日本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作為兵器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太刀又因為其在古代日本歷史中特殊的地位以及優美的造型而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刀的代表。

太字在古文中通大字,所以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而太刀在日語中的發音“たち”,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在無數影視、文學以及我們熟悉的電子遊戲中,太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創作者想要將武士道文化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即使是在告別冷兵器的現代社會,太刀本身也已經被人們寄予了許多文化、精神和情懷。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酒吞童子退治

太刀的起源

關於日本刀的起源歷史上說法不一,有一說日本刀由中國古代的唐直刀改良而成;但也人認為六世紀時期日本古代的蕨手刀早於唐刀,是日本刀真正的起源。歷史的細節往往眾說紛紜、互不統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戰爭的需要以及科技的進步才是一把兵器的演變必然因素。無論是早期的蕨手刀還是唐直刀都是長度偏短、刀身筆直的直刃,如何演變成又長又彎的太刀,其中的故事與傳說是少不了的。

日本平安時期是太刀的起源時代。為了適應馬上劈砍,早期的蕨手刀從開始的直刃變得越來越彎。到了平安時代早期,武將們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彎度上保留了蕨手刀的特點,是一種可以單手使用的馬上太刀。

不過適用於馬站的毛抜形太刀並沒有流行太久,因為日本的馬匹資源不多,地形上騎馬武士的使用率也不高,更多的戰鬥還是以步戰為主;二來馬站中單手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面對長度更長雙手揮舞的太刀時往往力不從心。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毛抜形太刀的特點就是彎彎的劍柄

平安時代後期的源平合戰中,揮舞著長度驚人太刀的武士大殺四方,在馬上依靠武器的重量、長度與慣性往往可以在武將之間的“一騎討”中佔得先機。戰場上的威名讓武士們認識到“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雖然大太刀過於沉重不是什麼人都使得起,但普通的太刀在其影響下都開始增加長度。在平安時代末期連年的戰亂中,太刀的地位不但因為戰場上表現不斷提升,武家勢力的崛起以及上層軍政體系的強化都讓太刀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象徵。不光殺伐征戰的武士重視自己的刀具,連天皇都是太刀的粉絲。

後鳥羽天皇是日本第82代皇帝,也是日本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的過渡人物。雖然他的治國打仗的能力不怎麼樣,但他確實非常喜愛武士刀。傳聞後鳥羽天皇在繼位時,象徵日本皇室權威、由皇室世代保管的三神器之一草薙劍失落不見,成為這位天皇心中的一大遺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後鳥羽天皇酷愛造刀

在退位後,熱衷刀劍的天皇親自參與並召集各種流派的刀匠來造刀,並將這個皇室參與打造刀具的制度稱為“御番鍛冶”。後鳥羽天皇在打造的過程中還將象徵皇室的菊紋刻在刀上,這類皇家打造的太刀則被稱為“菊御作”,我們熟悉的太刀“菊一文字”則是刀匠大師一文字則宗獲得我們這位嗜刀如命的天皇“菊紋授權”之後的一系列作品。

皇帝造刀需要刀匠,刀匠想要參與“御番鍛冶”自然需要擁有上皇帝的身份,也就是官職,後鳥羽天皇當時就授予了身邊一些平民出身的名匠“權守”(相當於地方副官)這樣貴族的頭銜,將刀匠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將“人以刀貴”的思想傳播開去。隨著以武家政權代替文官政權為核心的鎌倉時代到來,以太刀為首的日本刀在日本社會和文化中的地位繼續走向鼎盛。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日本刀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在用法、外形、工藝、裝飾等多方面不斷地改進和演變,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日本刀:蕨手刀、毛抜形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等都統稱為日本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作為兵器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太刀又因為其在古代日本歷史中特殊的地位以及優美的造型而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刀的代表。

太字在古文中通大字,所以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而太刀在日語中的發音“たち”,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在無數影視、文學以及我們熟悉的電子遊戲中,太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創作者想要將武士道文化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即使是在告別冷兵器的現代社會,太刀本身也已經被人們寄予了許多文化、精神和情懷。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酒吞童子退治

太刀的起源

關於日本刀的起源歷史上說法不一,有一說日本刀由中國古代的唐直刀改良而成;但也人認為六世紀時期日本古代的蕨手刀早於唐刀,是日本刀真正的起源。歷史的細節往往眾說紛紜、互不統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戰爭的需要以及科技的進步才是一把兵器的演變必然因素。無論是早期的蕨手刀還是唐直刀都是長度偏短、刀身筆直的直刃,如何演變成又長又彎的太刀,其中的故事與傳說是少不了的。

日本平安時期是太刀的起源時代。為了適應馬上劈砍,早期的蕨手刀從開始的直刃變得越來越彎。到了平安時代早期,武將們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彎度上保留了蕨手刀的特點,是一種可以單手使用的馬上太刀。

不過適用於馬站的毛抜形太刀並沒有流行太久,因為日本的馬匹資源不多,地形上騎馬武士的使用率也不高,更多的戰鬥還是以步戰為主;二來馬站中單手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面對長度更長雙手揮舞的太刀時往往力不從心。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毛抜形太刀的特點就是彎彎的劍柄

平安時代後期的源平合戰中,揮舞著長度驚人太刀的武士大殺四方,在馬上依靠武器的重量、長度與慣性往往可以在武將之間的“一騎討”中佔得先機。戰場上的威名讓武士們認識到“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雖然大太刀過於沉重不是什麼人都使得起,但普通的太刀在其影響下都開始增加長度。在平安時代末期連年的戰亂中,太刀的地位不但因為戰場上表現不斷提升,武家勢力的崛起以及上層軍政體系的強化都讓太刀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象徵。不光殺伐征戰的武士重視自己的刀具,連天皇都是太刀的粉絲。

後鳥羽天皇是日本第82代皇帝,也是日本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的過渡人物。雖然他的治國打仗的能力不怎麼樣,但他確實非常喜愛武士刀。傳聞後鳥羽天皇在繼位時,象徵日本皇室權威、由皇室世代保管的三神器之一草薙劍失落不見,成為這位天皇心中的一大遺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後鳥羽天皇酷愛造刀

在退位後,熱衷刀劍的天皇親自參與並召集各種流派的刀匠來造刀,並將這個皇室參與打造刀具的制度稱為“御番鍛冶”。後鳥羽天皇在打造的過程中還將象徵皇室的菊紋刻在刀上,這類皇家打造的太刀則被稱為“菊御作”,我們熟悉的太刀“菊一文字”則是刀匠大師一文字則宗獲得我們這位嗜刀如命的天皇“菊紋授權”之後的一系列作品。

皇帝造刀需要刀匠,刀匠想要參與“御番鍛冶”自然需要擁有上皇帝的身份,也就是官職,後鳥羽天皇當時就授予了身邊一些平民出身的名匠“權守”(相當於地方副官)這樣貴族的頭銜,將刀匠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將“人以刀貴”的思想傳播開去。隨著以武家政權代替文官政權為核心的鎌倉時代到來,以太刀為首的日本刀在日本社會和文化中的地位繼續走向鼎盛。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工匠們獲得了上層的認可

太刀的時代

在鎌倉時代,武士階級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他們被授予官職進行統治、受人百姓敬仰為家族增光、尚武的同時也被要求習文,為自己的忠誠和榮譽而生而死。這一時期太刀則成為了武士的標誌,武士們在追求太刀實用性的同時也將刀具本身的外表與形象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而鍛造太刀的工匠也成為了當時受人尊敬、搶手的職業。在日本歷史中,對於工匠文化的尊重是很顯而易見的,史書中有名有姓的工匠有上百人,這在其它地區的歷史上幾乎很少見,不得不說後鳥羽天皇開了個好頭。事實證明,在能夠被上層認同、被社會需要與尊重的基礎上,這些靠手藝吃飯的工匠才能發揮出“匠人精神”,將打造一把太刀視為一個神聖的儀式,對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追求極致。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日本刀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在用法、外形、工藝、裝飾等多方面不斷地改進和演變,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日本刀:蕨手刀、毛抜形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等都統稱為日本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作為兵器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太刀又因為其在古代日本歷史中特殊的地位以及優美的造型而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刀的代表。

太字在古文中通大字,所以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而太刀在日語中的發音“たち”,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在無數影視、文學以及我們熟悉的電子遊戲中,太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創作者想要將武士道文化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即使是在告別冷兵器的現代社會,太刀本身也已經被人們寄予了許多文化、精神和情懷。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酒吞童子退治

太刀的起源

關於日本刀的起源歷史上說法不一,有一說日本刀由中國古代的唐直刀改良而成;但也人認為六世紀時期日本古代的蕨手刀早於唐刀,是日本刀真正的起源。歷史的細節往往眾說紛紜、互不統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戰爭的需要以及科技的進步才是一把兵器的演變必然因素。無論是早期的蕨手刀還是唐直刀都是長度偏短、刀身筆直的直刃,如何演變成又長又彎的太刀,其中的故事與傳說是少不了的。

日本平安時期是太刀的起源時代。為了適應馬上劈砍,早期的蕨手刀從開始的直刃變得越來越彎。到了平安時代早期,武將們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彎度上保留了蕨手刀的特點,是一種可以單手使用的馬上太刀。

不過適用於馬站的毛抜形太刀並沒有流行太久,因為日本的馬匹資源不多,地形上騎馬武士的使用率也不高,更多的戰鬥還是以步戰為主;二來馬站中單手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面對長度更長雙手揮舞的太刀時往往力不從心。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毛抜形太刀的特點就是彎彎的劍柄

平安時代後期的源平合戰中,揮舞著長度驚人太刀的武士大殺四方,在馬上依靠武器的重量、長度與慣性往往可以在武將之間的“一騎討”中佔得先機。戰場上的威名讓武士們認識到“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雖然大太刀過於沉重不是什麼人都使得起,但普通的太刀在其影響下都開始增加長度。在平安時代末期連年的戰亂中,太刀的地位不但因為戰場上表現不斷提升,武家勢力的崛起以及上層軍政體系的強化都讓太刀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象徵。不光殺伐征戰的武士重視自己的刀具,連天皇都是太刀的粉絲。

後鳥羽天皇是日本第82代皇帝,也是日本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的過渡人物。雖然他的治國打仗的能力不怎麼樣,但他確實非常喜愛武士刀。傳聞後鳥羽天皇在繼位時,象徵日本皇室權威、由皇室世代保管的三神器之一草薙劍失落不見,成為這位天皇心中的一大遺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後鳥羽天皇酷愛造刀

在退位後,熱衷刀劍的天皇親自參與並召集各種流派的刀匠來造刀,並將這個皇室參與打造刀具的制度稱為“御番鍛冶”。後鳥羽天皇在打造的過程中還將象徵皇室的菊紋刻在刀上,這類皇家打造的太刀則被稱為“菊御作”,我們熟悉的太刀“菊一文字”則是刀匠大師一文字則宗獲得我們這位嗜刀如命的天皇“菊紋授權”之後的一系列作品。

皇帝造刀需要刀匠,刀匠想要參與“御番鍛冶”自然需要擁有上皇帝的身份,也就是官職,後鳥羽天皇當時就授予了身邊一些平民出身的名匠“權守”(相當於地方副官)這樣貴族的頭銜,將刀匠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將“人以刀貴”的思想傳播開去。隨著以武家政權代替文官政權為核心的鎌倉時代到來,以太刀為首的日本刀在日本社會和文化中的地位繼續走向鼎盛。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工匠們獲得了上層的認可

太刀的時代

在鎌倉時代,武士階級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他們被授予官職進行統治、受人百姓敬仰為家族增光、尚武的同時也被要求習文,為自己的忠誠和榮譽而生而死。這一時期太刀則成為了武士的標誌,武士們在追求太刀實用性的同時也將刀具本身的外表與形象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而鍛造太刀的工匠也成為了當時受人尊敬、搶手的職業。在日本歷史中,對於工匠文化的尊重是很顯而易見的,史書中有名有姓的工匠有上百人,這在其它地區的歷史上幾乎很少見,不得不說後鳥羽天皇開了個好頭。事實證明,在能夠被上層認同、被社會需要與尊重的基礎上,這些靠手藝吃飯的工匠才能發揮出“匠人精神”,將打造一把太刀視為一個神聖的儀式,對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追求極致。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以太刀為代表的武士刀之所以能夠享譽世界、被日本人稱為“首個達到世界頂級水準的工藝”,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世代相傳的獨特鍛造工藝。材料的挑選、溫度的控制、打磨的手法、冷卻的時機等等全都是隻存在於刀匠師腦海中的財富,每位刀匠師打造的刀都各有特點、不盡相同,頗有藝術品創作的概念。

在平安時代就有大批後世聞名的太刀面世:童子切安綱、三日月宗近、大典太光世、數珠丸恆次等都是那一時代工匠們的傑作,不光為後人留下了一柄柄國寶級藝術觀賞性的太刀,也為當時社會積累了大量刀具打造經驗。到了鎌倉時代,武士刀文化已經隨著武士精神傳遍整個日本,太刀鍛造業也達到了一個頂峰:鬼丸國綱、正宗、菊一文字等。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日本刀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在用法、外形、工藝、裝飾等多方面不斷地改進和演變,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日本刀:蕨手刀、毛抜形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等都統稱為日本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作為兵器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太刀又因為其在古代日本歷史中特殊的地位以及優美的造型而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刀的代表。

太字在古文中通大字,所以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而太刀在日語中的發音“たち”,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在無數影視、文學以及我們熟悉的電子遊戲中,太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創作者想要將武士道文化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即使是在告別冷兵器的現代社會,太刀本身也已經被人們寄予了許多文化、精神和情懷。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酒吞童子退治

太刀的起源

關於日本刀的起源歷史上說法不一,有一說日本刀由中國古代的唐直刀改良而成;但也人認為六世紀時期日本古代的蕨手刀早於唐刀,是日本刀真正的起源。歷史的細節往往眾說紛紜、互不統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戰爭的需要以及科技的進步才是一把兵器的演變必然因素。無論是早期的蕨手刀還是唐直刀都是長度偏短、刀身筆直的直刃,如何演變成又長又彎的太刀,其中的故事與傳說是少不了的。

日本平安時期是太刀的起源時代。為了適應馬上劈砍,早期的蕨手刀從開始的直刃變得越來越彎。到了平安時代早期,武將們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彎度上保留了蕨手刀的特點,是一種可以單手使用的馬上太刀。

不過適用於馬站的毛抜形太刀並沒有流行太久,因為日本的馬匹資源不多,地形上騎馬武士的使用率也不高,更多的戰鬥還是以步戰為主;二來馬站中單手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面對長度更長雙手揮舞的太刀時往往力不從心。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毛抜形太刀的特點就是彎彎的劍柄

平安時代後期的源平合戰中,揮舞著長度驚人太刀的武士大殺四方,在馬上依靠武器的重量、長度與慣性往往可以在武將之間的“一騎討”中佔得先機。戰場上的威名讓武士們認識到“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雖然大太刀過於沉重不是什麼人都使得起,但普通的太刀在其影響下都開始增加長度。在平安時代末期連年的戰亂中,太刀的地位不但因為戰場上表現不斷提升,武家勢力的崛起以及上層軍政體系的強化都讓太刀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象徵。不光殺伐征戰的武士重視自己的刀具,連天皇都是太刀的粉絲。

後鳥羽天皇是日本第82代皇帝,也是日本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的過渡人物。雖然他的治國打仗的能力不怎麼樣,但他確實非常喜愛武士刀。傳聞後鳥羽天皇在繼位時,象徵日本皇室權威、由皇室世代保管的三神器之一草薙劍失落不見,成為這位天皇心中的一大遺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後鳥羽天皇酷愛造刀

在退位後,熱衷刀劍的天皇親自參與並召集各種流派的刀匠來造刀,並將這個皇室參與打造刀具的制度稱為“御番鍛冶”。後鳥羽天皇在打造的過程中還將象徵皇室的菊紋刻在刀上,這類皇家打造的太刀則被稱為“菊御作”,我們熟悉的太刀“菊一文字”則是刀匠大師一文字則宗獲得我們這位嗜刀如命的天皇“菊紋授權”之後的一系列作品。

皇帝造刀需要刀匠,刀匠想要參與“御番鍛冶”自然需要擁有上皇帝的身份,也就是官職,後鳥羽天皇當時就授予了身邊一些平民出身的名匠“權守”(相當於地方副官)這樣貴族的頭銜,將刀匠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將“人以刀貴”的思想傳播開去。隨著以武家政權代替文官政權為核心的鎌倉時代到來,以太刀為首的日本刀在日本社會和文化中的地位繼續走向鼎盛。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工匠們獲得了上層的認可

太刀的時代

在鎌倉時代,武士階級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他們被授予官職進行統治、受人百姓敬仰為家族增光、尚武的同時也被要求習文,為自己的忠誠和榮譽而生而死。這一時期太刀則成為了武士的標誌,武士們在追求太刀實用性的同時也將刀具本身的外表與形象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而鍛造太刀的工匠也成為了當時受人尊敬、搶手的職業。在日本歷史中,對於工匠文化的尊重是很顯而易見的,史書中有名有姓的工匠有上百人,這在其它地區的歷史上幾乎很少見,不得不說後鳥羽天皇開了個好頭。事實證明,在能夠被上層認同、被社會需要與尊重的基礎上,這些靠手藝吃飯的工匠才能發揮出“匠人精神”,將打造一把太刀視為一個神聖的儀式,對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追求極致。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以太刀為代表的武士刀之所以能夠享譽世界、被日本人稱為“首個達到世界頂級水準的工藝”,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世代相傳的獨特鍛造工藝。材料的挑選、溫度的控制、打磨的手法、冷卻的時機等等全都是隻存在於刀匠師腦海中的財富,每位刀匠師打造的刀都各有特點、不盡相同,頗有藝術品創作的概念。

在平安時代就有大批後世聞名的太刀面世:童子切安綱、三日月宗近、大典太光世、數珠丸恆次等都是那一時代工匠們的傑作,不光為後人留下了一柄柄國寶級藝術觀賞性的太刀,也為當時社會積累了大量刀具打造經驗。到了鎌倉時代,武士刀文化已經隨著武士精神傳遍整個日本,太刀鍛造業也達到了一個頂峰:鬼丸國綱、正宗、菊一文字等。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五大名刀之一的三日月宗近

和平安時代的太刀相比,鎌倉時代的太刀逐漸開始完全脫離文官裝飾與興趣的定位,更加註重實用性。刀身由原先的纖細苗條開始變寬,有利於格擋;刀身整體的受窄變小,刀鋒由小切先改為豬首切先,在追求美觀的同時也要體現武士們尚武的力感和豪壯。而到了鎌倉時代末期,隨著兩次元日戰爭的爆發,整個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高度緊繃狀態,制刀業也再次因為戰爭威脅變得更加繁榮。這一時期的太刀變得更長,切先變得更大,風格更加的豪放。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日本刀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在用法、外形、工藝、裝飾等多方面不斷地改進和演變,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日本刀:蕨手刀、毛抜形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等都統稱為日本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作為兵器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太刀又因為其在古代日本歷史中特殊的地位以及優美的造型而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刀的代表。

太字在古文中通大字,所以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而太刀在日語中的發音“たち”,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在無數影視、文學以及我們熟悉的電子遊戲中,太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創作者想要將武士道文化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即使是在告別冷兵器的現代社會,太刀本身也已經被人們寄予了許多文化、精神和情懷。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酒吞童子退治

太刀的起源

關於日本刀的起源歷史上說法不一,有一說日本刀由中國古代的唐直刀改良而成;但也人認為六世紀時期日本古代的蕨手刀早於唐刀,是日本刀真正的起源。歷史的細節往往眾說紛紜、互不統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戰爭的需要以及科技的進步才是一把兵器的演變必然因素。無論是早期的蕨手刀還是唐直刀都是長度偏短、刀身筆直的直刃,如何演變成又長又彎的太刀,其中的故事與傳說是少不了的。

日本平安時期是太刀的起源時代。為了適應馬上劈砍,早期的蕨手刀從開始的直刃變得越來越彎。到了平安時代早期,武將們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彎度上保留了蕨手刀的特點,是一種可以單手使用的馬上太刀。

不過適用於馬站的毛抜形太刀並沒有流行太久,因為日本的馬匹資源不多,地形上騎馬武士的使用率也不高,更多的戰鬥還是以步戰為主;二來馬站中單手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面對長度更長雙手揮舞的太刀時往往力不從心。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毛抜形太刀的特點就是彎彎的劍柄

平安時代後期的源平合戰中,揮舞著長度驚人太刀的武士大殺四方,在馬上依靠武器的重量、長度與慣性往往可以在武將之間的“一騎討”中佔得先機。戰場上的威名讓武士們認識到“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雖然大太刀過於沉重不是什麼人都使得起,但普通的太刀在其影響下都開始增加長度。在平安時代末期連年的戰亂中,太刀的地位不但因為戰場上表現不斷提升,武家勢力的崛起以及上層軍政體系的強化都讓太刀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象徵。不光殺伐征戰的武士重視自己的刀具,連天皇都是太刀的粉絲。

後鳥羽天皇是日本第82代皇帝,也是日本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的過渡人物。雖然他的治國打仗的能力不怎麼樣,但他確實非常喜愛武士刀。傳聞後鳥羽天皇在繼位時,象徵日本皇室權威、由皇室世代保管的三神器之一草薙劍失落不見,成為這位天皇心中的一大遺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後鳥羽天皇酷愛造刀

在退位後,熱衷刀劍的天皇親自參與並召集各種流派的刀匠來造刀,並將這個皇室參與打造刀具的制度稱為“御番鍛冶”。後鳥羽天皇在打造的過程中還將象徵皇室的菊紋刻在刀上,這類皇家打造的太刀則被稱為“菊御作”,我們熟悉的太刀“菊一文字”則是刀匠大師一文字則宗獲得我們這位嗜刀如命的天皇“菊紋授權”之後的一系列作品。

皇帝造刀需要刀匠,刀匠想要參與“御番鍛冶”自然需要擁有上皇帝的身份,也就是官職,後鳥羽天皇當時就授予了身邊一些平民出身的名匠“權守”(相當於地方副官)這樣貴族的頭銜,將刀匠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將“人以刀貴”的思想傳播開去。隨著以武家政權代替文官政權為核心的鎌倉時代到來,以太刀為首的日本刀在日本社會和文化中的地位繼續走向鼎盛。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工匠們獲得了上層的認可

太刀的時代

在鎌倉時代,武士階級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他們被授予官職進行統治、受人百姓敬仰為家族增光、尚武的同時也被要求習文,為自己的忠誠和榮譽而生而死。這一時期太刀則成為了武士的標誌,武士們在追求太刀實用性的同時也將刀具本身的外表與形象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而鍛造太刀的工匠也成為了當時受人尊敬、搶手的職業。在日本歷史中,對於工匠文化的尊重是很顯而易見的,史書中有名有姓的工匠有上百人,這在其它地區的歷史上幾乎很少見,不得不說後鳥羽天皇開了個好頭。事實證明,在能夠被上層認同、被社會需要與尊重的基礎上,這些靠手藝吃飯的工匠才能發揮出“匠人精神”,將打造一把太刀視為一個神聖的儀式,對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追求極致。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以太刀為代表的武士刀之所以能夠享譽世界、被日本人稱為“首個達到世界頂級水準的工藝”,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世代相傳的獨特鍛造工藝。材料的挑選、溫度的控制、打磨的手法、冷卻的時機等等全都是隻存在於刀匠師腦海中的財富,每位刀匠師打造的刀都各有特點、不盡相同,頗有藝術品創作的概念。

在平安時代就有大批後世聞名的太刀面世:童子切安綱、三日月宗近、大典太光世、數珠丸恆次等都是那一時代工匠們的傑作,不光為後人留下了一柄柄國寶級藝術觀賞性的太刀,也為當時社會積累了大量刀具打造經驗。到了鎌倉時代,武士刀文化已經隨著武士精神傳遍整個日本,太刀鍛造業也達到了一個頂峰:鬼丸國綱、正宗、菊一文字等。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五大名刀之一的三日月宗近

和平安時代的太刀相比,鎌倉時代的太刀逐漸開始完全脫離文官裝飾與興趣的定位,更加註重實用性。刀身由原先的纖細苗條開始變寬,有利於格擋;刀身整體的受窄變小,刀鋒由小切先改為豬首切先,在追求美觀的同時也要體現武士們尚武的力感和豪壯。而到了鎌倉時代末期,隨著兩次元日戰爭的爆發,整個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高度緊繃狀態,制刀業也再次因為戰爭威脅變得更加繁榮。這一時期的太刀變得更長,切先變得更大,風格更加的豪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刀鋒的變化

可以看到,在平安和鎌倉這兩個充滿戰亂的時代,隨著武士階級的掌權與武士道精神的廣為流傳,太刀在形象上經歷了從細變粗、短變長、優雅到豪邁的變革,在反映武士們視死如歸豪邁精神的同時,也將太刀的工藝與地位推向一個頂峰。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日本刀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在用法、外形、工藝、裝飾等多方面不斷地改進和演變,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日本刀:蕨手刀、毛抜形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等都統稱為日本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作為兵器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太刀又因為其在古代日本歷史中特殊的地位以及優美的造型而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刀的代表。

太字在古文中通大字,所以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而太刀在日語中的發音“たち”,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在無數影視、文學以及我們熟悉的電子遊戲中,太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創作者想要將武士道文化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即使是在告別冷兵器的現代社會,太刀本身也已經被人們寄予了許多文化、精神和情懷。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酒吞童子退治

太刀的起源

關於日本刀的起源歷史上說法不一,有一說日本刀由中國古代的唐直刀改良而成;但也人認為六世紀時期日本古代的蕨手刀早於唐刀,是日本刀真正的起源。歷史的細節往往眾說紛紜、互不統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戰爭的需要以及科技的進步才是一把兵器的演變必然因素。無論是早期的蕨手刀還是唐直刀都是長度偏短、刀身筆直的直刃,如何演變成又長又彎的太刀,其中的故事與傳說是少不了的。

日本平安時期是太刀的起源時代。為了適應馬上劈砍,早期的蕨手刀從開始的直刃變得越來越彎。到了平安時代早期,武將們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彎度上保留了蕨手刀的特點,是一種可以單手使用的馬上太刀。

不過適用於馬站的毛抜形太刀並沒有流行太久,因為日本的馬匹資源不多,地形上騎馬武士的使用率也不高,更多的戰鬥還是以步戰為主;二來馬站中單手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面對長度更長雙手揮舞的太刀時往往力不從心。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毛抜形太刀的特點就是彎彎的劍柄

平安時代後期的源平合戰中,揮舞著長度驚人太刀的武士大殺四方,在馬上依靠武器的重量、長度與慣性往往可以在武將之間的“一騎討”中佔得先機。戰場上的威名讓武士們認識到“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雖然大太刀過於沉重不是什麼人都使得起,但普通的太刀在其影響下都開始增加長度。在平安時代末期連年的戰亂中,太刀的地位不但因為戰場上表現不斷提升,武家勢力的崛起以及上層軍政體系的強化都讓太刀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象徵。不光殺伐征戰的武士重視自己的刀具,連天皇都是太刀的粉絲。

後鳥羽天皇是日本第82代皇帝,也是日本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的過渡人物。雖然他的治國打仗的能力不怎麼樣,但他確實非常喜愛武士刀。傳聞後鳥羽天皇在繼位時,象徵日本皇室權威、由皇室世代保管的三神器之一草薙劍失落不見,成為這位天皇心中的一大遺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後鳥羽天皇酷愛造刀

在退位後,熱衷刀劍的天皇親自參與並召集各種流派的刀匠來造刀,並將這個皇室參與打造刀具的制度稱為“御番鍛冶”。後鳥羽天皇在打造的過程中還將象徵皇室的菊紋刻在刀上,這類皇家打造的太刀則被稱為“菊御作”,我們熟悉的太刀“菊一文字”則是刀匠大師一文字則宗獲得我們這位嗜刀如命的天皇“菊紋授權”之後的一系列作品。

皇帝造刀需要刀匠,刀匠想要參與“御番鍛冶”自然需要擁有上皇帝的身份,也就是官職,後鳥羽天皇當時就授予了身邊一些平民出身的名匠“權守”(相當於地方副官)這樣貴族的頭銜,將刀匠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將“人以刀貴”的思想傳播開去。隨著以武家政權代替文官政權為核心的鎌倉時代到來,以太刀為首的日本刀在日本社會和文化中的地位繼續走向鼎盛。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工匠們獲得了上層的認可

太刀的時代

在鎌倉時代,武士階級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他們被授予官職進行統治、受人百姓敬仰為家族增光、尚武的同時也被要求習文,為自己的忠誠和榮譽而生而死。這一時期太刀則成為了武士的標誌,武士們在追求太刀實用性的同時也將刀具本身的外表與形象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而鍛造太刀的工匠也成為了當時受人尊敬、搶手的職業。在日本歷史中,對於工匠文化的尊重是很顯而易見的,史書中有名有姓的工匠有上百人,這在其它地區的歷史上幾乎很少見,不得不說後鳥羽天皇開了個好頭。事實證明,在能夠被上層認同、被社會需要與尊重的基礎上,這些靠手藝吃飯的工匠才能發揮出“匠人精神”,將打造一把太刀視為一個神聖的儀式,對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追求極致。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以太刀為代表的武士刀之所以能夠享譽世界、被日本人稱為“首個達到世界頂級水準的工藝”,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世代相傳的獨特鍛造工藝。材料的挑選、溫度的控制、打磨的手法、冷卻的時機等等全都是隻存在於刀匠師腦海中的財富,每位刀匠師打造的刀都各有特點、不盡相同,頗有藝術品創作的概念。

在平安時代就有大批後世聞名的太刀面世:童子切安綱、三日月宗近、大典太光世、數珠丸恆次等都是那一時代工匠們的傑作,不光為後人留下了一柄柄國寶級藝術觀賞性的太刀,也為當時社會積累了大量刀具打造經驗。到了鎌倉時代,武士刀文化已經隨著武士精神傳遍整個日本,太刀鍛造業也達到了一個頂峰:鬼丸國綱、正宗、菊一文字等。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五大名刀之一的三日月宗近

和平安時代的太刀相比,鎌倉時代的太刀逐漸開始完全脫離文官裝飾與興趣的定位,更加註重實用性。刀身由原先的纖細苗條開始變寬,有利於格擋;刀身整體的受窄變小,刀鋒由小切先改為豬首切先,在追求美觀的同時也要體現武士們尚武的力感和豪壯。而到了鎌倉時代末期,隨著兩次元日戰爭的爆發,整個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高度緊繃狀態,制刀業也再次因為戰爭威脅變得更加繁榮。這一時期的太刀變得更長,切先變得更大,風格更加的豪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刀鋒的變化

可以看到,在平安和鎌倉這兩個充滿戰亂的時代,隨著武士階級的掌權與武士道精神的廣為流傳,太刀在形象上經歷了從細變粗、短變長、優雅到豪邁的變革,在反映武士們視死如歸豪邁精神的同時,也將太刀的工藝與地位推向一個頂峰。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鎌倉時代太刀的代表,正宗

太刀的極致

隨著兩次元朝入侵帶來的沉重打擊,最終將太刀當作主流武器的鎌倉時代在叛亂與戰爭中走向了終結,日本也進入了武士政權與天皇政權共存的南北朝時代。這一時期普通太刀在長度上達到了極致的90釐米,並開始出現一些長度尺寸達到120釐米的大太刀,也就是野太刀。究其原因,鎌倉末期的武士們將力量與豪邁視為榮耀,而更長更威武的野太刀則是他們耀武揚威的工具,提著這樣一把武器走上戰場,敵人也會不寒而慄。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日本刀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在用法、外形、工藝、裝飾等多方面不斷地改進和演變,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日本刀:蕨手刀、毛抜形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等都統稱為日本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作為兵器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太刀又因為其在古代日本歷史中特殊的地位以及優美的造型而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刀的代表。

太字在古文中通大字,所以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而太刀在日語中的發音“たち”,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在無數影視、文學以及我們熟悉的電子遊戲中,太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創作者想要將武士道文化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即使是在告別冷兵器的現代社會,太刀本身也已經被人們寄予了許多文化、精神和情懷。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酒吞童子退治

太刀的起源

關於日本刀的起源歷史上說法不一,有一說日本刀由中國古代的唐直刀改良而成;但也人認為六世紀時期日本古代的蕨手刀早於唐刀,是日本刀真正的起源。歷史的細節往往眾說紛紜、互不統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戰爭的需要以及科技的進步才是一把兵器的演變必然因素。無論是早期的蕨手刀還是唐直刀都是長度偏短、刀身筆直的直刃,如何演變成又長又彎的太刀,其中的故事與傳說是少不了的。

日本平安時期是太刀的起源時代。為了適應馬上劈砍,早期的蕨手刀從開始的直刃變得越來越彎。到了平安時代早期,武將們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彎度上保留了蕨手刀的特點,是一種可以單手使用的馬上太刀。

不過適用於馬站的毛抜形太刀並沒有流行太久,因為日本的馬匹資源不多,地形上騎馬武士的使用率也不高,更多的戰鬥還是以步戰為主;二來馬站中單手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面對長度更長雙手揮舞的太刀時往往力不從心。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毛抜形太刀的特點就是彎彎的劍柄

平安時代後期的源平合戰中,揮舞著長度驚人太刀的武士大殺四方,在馬上依靠武器的重量、長度與慣性往往可以在武將之間的“一騎討”中佔得先機。戰場上的威名讓武士們認識到“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雖然大太刀過於沉重不是什麼人都使得起,但普通的太刀在其影響下都開始增加長度。在平安時代末期連年的戰亂中,太刀的地位不但因為戰場上表現不斷提升,武家勢力的崛起以及上層軍政體系的強化都讓太刀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象徵。不光殺伐征戰的武士重視自己的刀具,連天皇都是太刀的粉絲。

後鳥羽天皇是日本第82代皇帝,也是日本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的過渡人物。雖然他的治國打仗的能力不怎麼樣,但他確實非常喜愛武士刀。傳聞後鳥羽天皇在繼位時,象徵日本皇室權威、由皇室世代保管的三神器之一草薙劍失落不見,成為這位天皇心中的一大遺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後鳥羽天皇酷愛造刀

在退位後,熱衷刀劍的天皇親自參與並召集各種流派的刀匠來造刀,並將這個皇室參與打造刀具的制度稱為“御番鍛冶”。後鳥羽天皇在打造的過程中還將象徵皇室的菊紋刻在刀上,這類皇家打造的太刀則被稱為“菊御作”,我們熟悉的太刀“菊一文字”則是刀匠大師一文字則宗獲得我們這位嗜刀如命的天皇“菊紋授權”之後的一系列作品。

皇帝造刀需要刀匠,刀匠想要參與“御番鍛冶”自然需要擁有上皇帝的身份,也就是官職,後鳥羽天皇當時就授予了身邊一些平民出身的名匠“權守”(相當於地方副官)這樣貴族的頭銜,將刀匠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將“人以刀貴”的思想傳播開去。隨著以武家政權代替文官政權為核心的鎌倉時代到來,以太刀為首的日本刀在日本社會和文化中的地位繼續走向鼎盛。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工匠們獲得了上層的認可

太刀的時代

在鎌倉時代,武士階級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他們被授予官職進行統治、受人百姓敬仰為家族增光、尚武的同時也被要求習文,為自己的忠誠和榮譽而生而死。這一時期太刀則成為了武士的標誌,武士們在追求太刀實用性的同時也將刀具本身的外表與形象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而鍛造太刀的工匠也成為了當時受人尊敬、搶手的職業。在日本歷史中,對於工匠文化的尊重是很顯而易見的,史書中有名有姓的工匠有上百人,這在其它地區的歷史上幾乎很少見,不得不說後鳥羽天皇開了個好頭。事實證明,在能夠被上層認同、被社會需要與尊重的基礎上,這些靠手藝吃飯的工匠才能發揮出“匠人精神”,將打造一把太刀視為一個神聖的儀式,對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追求極致。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以太刀為代表的武士刀之所以能夠享譽世界、被日本人稱為“首個達到世界頂級水準的工藝”,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世代相傳的獨特鍛造工藝。材料的挑選、溫度的控制、打磨的手法、冷卻的時機等等全都是隻存在於刀匠師腦海中的財富,每位刀匠師打造的刀都各有特點、不盡相同,頗有藝術品創作的概念。

在平安時代就有大批後世聞名的太刀面世:童子切安綱、三日月宗近、大典太光世、數珠丸恆次等都是那一時代工匠們的傑作,不光為後人留下了一柄柄國寶級藝術觀賞性的太刀,也為當時社會積累了大量刀具打造經驗。到了鎌倉時代,武士刀文化已經隨著武士精神傳遍整個日本,太刀鍛造業也達到了一個頂峰:鬼丸國綱、正宗、菊一文字等。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五大名刀之一的三日月宗近

和平安時代的太刀相比,鎌倉時代的太刀逐漸開始完全脫離文官裝飾與興趣的定位,更加註重實用性。刀身由原先的纖細苗條開始變寬,有利於格擋;刀身整體的受窄變小,刀鋒由小切先改為豬首切先,在追求美觀的同時也要體現武士們尚武的力感和豪壯。而到了鎌倉時代末期,隨著兩次元日戰爭的爆發,整個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高度緊繃狀態,制刀業也再次因為戰爭威脅變得更加繁榮。這一時期的太刀變得更長,切先變得更大,風格更加的豪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刀鋒的變化

可以看到,在平安和鎌倉這兩個充滿戰亂的時代,隨著武士階級的掌權與武士道精神的廣為流傳,太刀在形象上經歷了從細變粗、短變長、優雅到豪邁的變革,在反映武士們視死如歸豪邁精神的同時,也將太刀的工藝與地位推向一個頂峰。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鎌倉時代太刀的代表,正宗

太刀的極致

隨著兩次元朝入侵帶來的沉重打擊,最終將太刀當作主流武器的鎌倉時代在叛亂與戰爭中走向了終結,日本也進入了武士政權與天皇政權共存的南北朝時代。這一時期普通太刀在長度上達到了極致的90釐米,並開始出現一些長度尺寸達到120釐米的大太刀,也就是野太刀。究其原因,鎌倉末期的武士們將力量與豪邁視為榮耀,而更長更威武的野太刀則是他們耀武揚威的工具,提著這樣一把武器走上戰場,敵人也會不寒而慄。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長達3.7米的法光野太刀

野太刀的出現無疑是太刀發展的一個巔峰,只是野太刀雖然威力驚人,但重量和慣性也大的可怕。由於追求極致的長度,武士必須揹著野太刀上戰場,而不是像普通太刀那樣佩戴在腰間。拔刀和收刀的時候也很麻煩,必須採用獨特的方法,比如肋部拔刀、人字納刀等一些流派的技術才能完成。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日本刀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在用法、外形、工藝、裝飾等多方面不斷地改進和演變,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日本刀:蕨手刀、毛抜形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等都統稱為日本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作為兵器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太刀又因為其在古代日本歷史中特殊的地位以及優美的造型而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刀的代表。

太字在古文中通大字,所以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而太刀在日語中的發音“たち”,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在無數影視、文學以及我們熟悉的電子遊戲中,太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創作者想要將武士道文化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即使是在告別冷兵器的現代社會,太刀本身也已經被人們寄予了許多文化、精神和情懷。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酒吞童子退治

太刀的起源

關於日本刀的起源歷史上說法不一,有一說日本刀由中國古代的唐直刀改良而成;但也人認為六世紀時期日本古代的蕨手刀早於唐刀,是日本刀真正的起源。歷史的細節往往眾說紛紜、互不統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戰爭的需要以及科技的進步才是一把兵器的演變必然因素。無論是早期的蕨手刀還是唐直刀都是長度偏短、刀身筆直的直刃,如何演變成又長又彎的太刀,其中的故事與傳說是少不了的。

日本平安時期是太刀的起源時代。為了適應馬上劈砍,早期的蕨手刀從開始的直刃變得越來越彎。到了平安時代早期,武將們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彎度上保留了蕨手刀的特點,是一種可以單手使用的馬上太刀。

不過適用於馬站的毛抜形太刀並沒有流行太久,因為日本的馬匹資源不多,地形上騎馬武士的使用率也不高,更多的戰鬥還是以步戰為主;二來馬站中單手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面對長度更長雙手揮舞的太刀時往往力不從心。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毛抜形太刀的特點就是彎彎的劍柄

平安時代後期的源平合戰中,揮舞著長度驚人太刀的武士大殺四方,在馬上依靠武器的重量、長度與慣性往往可以在武將之間的“一騎討”中佔得先機。戰場上的威名讓武士們認識到“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雖然大太刀過於沉重不是什麼人都使得起,但普通的太刀在其影響下都開始增加長度。在平安時代末期連年的戰亂中,太刀的地位不但因為戰場上表現不斷提升,武家勢力的崛起以及上層軍政體系的強化都讓太刀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象徵。不光殺伐征戰的武士重視自己的刀具,連天皇都是太刀的粉絲。

後鳥羽天皇是日本第82代皇帝,也是日本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的過渡人物。雖然他的治國打仗的能力不怎麼樣,但他確實非常喜愛武士刀。傳聞後鳥羽天皇在繼位時,象徵日本皇室權威、由皇室世代保管的三神器之一草薙劍失落不見,成為這位天皇心中的一大遺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後鳥羽天皇酷愛造刀

在退位後,熱衷刀劍的天皇親自參與並召集各種流派的刀匠來造刀,並將這個皇室參與打造刀具的制度稱為“御番鍛冶”。後鳥羽天皇在打造的過程中還將象徵皇室的菊紋刻在刀上,這類皇家打造的太刀則被稱為“菊御作”,我們熟悉的太刀“菊一文字”則是刀匠大師一文字則宗獲得我們這位嗜刀如命的天皇“菊紋授權”之後的一系列作品。

皇帝造刀需要刀匠,刀匠想要參與“御番鍛冶”自然需要擁有上皇帝的身份,也就是官職,後鳥羽天皇當時就授予了身邊一些平民出身的名匠“權守”(相當於地方副官)這樣貴族的頭銜,將刀匠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將“人以刀貴”的思想傳播開去。隨著以武家政權代替文官政權為核心的鎌倉時代到來,以太刀為首的日本刀在日本社會和文化中的地位繼續走向鼎盛。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工匠們獲得了上層的認可

太刀的時代

在鎌倉時代,武士階級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他們被授予官職進行統治、受人百姓敬仰為家族增光、尚武的同時也被要求習文,為自己的忠誠和榮譽而生而死。這一時期太刀則成為了武士的標誌,武士們在追求太刀實用性的同時也將刀具本身的外表與形象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而鍛造太刀的工匠也成為了當時受人尊敬、搶手的職業。在日本歷史中,對於工匠文化的尊重是很顯而易見的,史書中有名有姓的工匠有上百人,這在其它地區的歷史上幾乎很少見,不得不說後鳥羽天皇開了個好頭。事實證明,在能夠被上層認同、被社會需要與尊重的基礎上,這些靠手藝吃飯的工匠才能發揮出“匠人精神”,將打造一把太刀視為一個神聖的儀式,對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追求極致。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以太刀為代表的武士刀之所以能夠享譽世界、被日本人稱為“首個達到世界頂級水準的工藝”,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世代相傳的獨特鍛造工藝。材料的挑選、溫度的控制、打磨的手法、冷卻的時機等等全都是隻存在於刀匠師腦海中的財富,每位刀匠師打造的刀都各有特點、不盡相同,頗有藝術品創作的概念。

在平安時代就有大批後世聞名的太刀面世:童子切安綱、三日月宗近、大典太光世、數珠丸恆次等都是那一時代工匠們的傑作,不光為後人留下了一柄柄國寶級藝術觀賞性的太刀,也為當時社會積累了大量刀具打造經驗。到了鎌倉時代,武士刀文化已經隨著武士精神傳遍整個日本,太刀鍛造業也達到了一個頂峰:鬼丸國綱、正宗、菊一文字等。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五大名刀之一的三日月宗近

和平安時代的太刀相比,鎌倉時代的太刀逐漸開始完全脫離文官裝飾與興趣的定位,更加註重實用性。刀身由原先的纖細苗條開始變寬,有利於格擋;刀身整體的受窄變小,刀鋒由小切先改為豬首切先,在追求美觀的同時也要體現武士們尚武的力感和豪壯。而到了鎌倉時代末期,隨著兩次元日戰爭的爆發,整個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高度緊繃狀態,制刀業也再次因為戰爭威脅變得更加繁榮。這一時期的太刀變得更長,切先變得更大,風格更加的豪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刀鋒的變化

可以看到,在平安和鎌倉這兩個充滿戰亂的時代,隨著武士階級的掌權與武士道精神的廣為流傳,太刀在形象上經歷了從細變粗、短變長、優雅到豪邁的變革,在反映武士們視死如歸豪邁精神的同時,也將太刀的工藝與地位推向一個頂峰。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鎌倉時代太刀的代表,正宗

太刀的極致

隨著兩次元朝入侵帶來的沉重打擊,最終將太刀當作主流武器的鎌倉時代在叛亂與戰爭中走向了終結,日本也進入了武士政權與天皇政權共存的南北朝時代。這一時期普通太刀在長度上達到了極致的90釐米,並開始出現一些長度尺寸達到120釐米的大太刀,也就是野太刀。究其原因,鎌倉末期的武士們將力量與豪邁視為榮耀,而更長更威武的野太刀則是他們耀武揚威的工具,提著這樣一把武器走上戰場,敵人也會不寒而慄。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長達3.7米的法光野太刀

野太刀的出現無疑是太刀發展的一個巔峰,只是野太刀雖然威力驚人,但重量和慣性也大的可怕。由於追求極致的長度,武士必須揹著野太刀上戰場,而不是像普通太刀那樣佩戴在腰間。拔刀和收刀的時候也很麻煩,必須採用獨特的方法,比如肋部拔刀、人字納刀等一些流派的技術才能完成。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妹子你可拿穩了

長度驚人的野太刀雖看起來難以駕馭,但日本武士們經過各種專研,還是研究出了一系列使用這類巨型兵器的方法,並將其運用到實戰中,其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就是明朝時期戚繼光抗倭的故事。戚繼光在自己軍事著作《紀效新書》中就這樣描述當時與倭寇之間的戰爭:“倭喜躍,一迸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可見當時的日寇已經在使用野太刀上頗有心得,會跳著劈砍,活用野太刀的重量和力度追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破敵:“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祕,人莫能測。”

但野太刀這種極端的武器終究有其軟肋,一來因為過於沉重無法長時間揮舞,如果遇上勁敵或突發情況很容易揮著揮著就沒力氣了;二來長度所限只能用來單打獨鬥,不要說相互配合,不傷到隊友已經算不錯了。戚繼光抗倭時採用的“鴛鴦陣”就是一個長槍、盾牌相互配合的陣型,在前排刀盾手防禦野太刀三板斧的同時,擠壓其活動空間、利用長槍和火器的距離優勢進行攻擊,打的倭寇鬼哭狼嚎、魂飛魄散。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日本刀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在用法、外形、工藝、裝飾等多方面不斷地改進和演變,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日本刀:蕨手刀、毛抜形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等都統稱為日本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作為兵器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太刀又因為其在古代日本歷史中特殊的地位以及優美的造型而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刀的代表。

太字在古文中通大字,所以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而太刀在日語中的發音“たち”,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在無數影視、文學以及我們熟悉的電子遊戲中,太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創作者想要將武士道文化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即使是在告別冷兵器的現代社會,太刀本身也已經被人們寄予了許多文化、精神和情懷。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酒吞童子退治

太刀的起源

關於日本刀的起源歷史上說法不一,有一說日本刀由中國古代的唐直刀改良而成;但也人認為六世紀時期日本古代的蕨手刀早於唐刀,是日本刀真正的起源。歷史的細節往往眾說紛紜、互不統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戰爭的需要以及科技的進步才是一把兵器的演變必然因素。無論是早期的蕨手刀還是唐直刀都是長度偏短、刀身筆直的直刃,如何演變成又長又彎的太刀,其中的故事與傳說是少不了的。

日本平安時期是太刀的起源時代。為了適應馬上劈砍,早期的蕨手刀從開始的直刃變得越來越彎。到了平安時代早期,武將們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彎度上保留了蕨手刀的特點,是一種可以單手使用的馬上太刀。

不過適用於馬站的毛抜形太刀並沒有流行太久,因為日本的馬匹資源不多,地形上騎馬武士的使用率也不高,更多的戰鬥還是以步戰為主;二來馬站中單手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面對長度更長雙手揮舞的太刀時往往力不從心。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毛抜形太刀的特點就是彎彎的劍柄

平安時代後期的源平合戰中,揮舞著長度驚人太刀的武士大殺四方,在馬上依靠武器的重量、長度與慣性往往可以在武將之間的“一騎討”中佔得先機。戰場上的威名讓武士們認識到“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雖然大太刀過於沉重不是什麼人都使得起,但普通的太刀在其影響下都開始增加長度。在平安時代末期連年的戰亂中,太刀的地位不但因為戰場上表現不斷提升,武家勢力的崛起以及上層軍政體系的強化都讓太刀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象徵。不光殺伐征戰的武士重視自己的刀具,連天皇都是太刀的粉絲。

後鳥羽天皇是日本第82代皇帝,也是日本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的過渡人物。雖然他的治國打仗的能力不怎麼樣,但他確實非常喜愛武士刀。傳聞後鳥羽天皇在繼位時,象徵日本皇室權威、由皇室世代保管的三神器之一草薙劍失落不見,成為這位天皇心中的一大遺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後鳥羽天皇酷愛造刀

在退位後,熱衷刀劍的天皇親自參與並召集各種流派的刀匠來造刀,並將這個皇室參與打造刀具的制度稱為“御番鍛冶”。後鳥羽天皇在打造的過程中還將象徵皇室的菊紋刻在刀上,這類皇家打造的太刀則被稱為“菊御作”,我們熟悉的太刀“菊一文字”則是刀匠大師一文字則宗獲得我們這位嗜刀如命的天皇“菊紋授權”之後的一系列作品。

皇帝造刀需要刀匠,刀匠想要參與“御番鍛冶”自然需要擁有上皇帝的身份,也就是官職,後鳥羽天皇當時就授予了身邊一些平民出身的名匠“權守”(相當於地方副官)這樣貴族的頭銜,將刀匠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將“人以刀貴”的思想傳播開去。隨著以武家政權代替文官政權為核心的鎌倉時代到來,以太刀為首的日本刀在日本社會和文化中的地位繼續走向鼎盛。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工匠們獲得了上層的認可

太刀的時代

在鎌倉時代,武士階級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他們被授予官職進行統治、受人百姓敬仰為家族增光、尚武的同時也被要求習文,為自己的忠誠和榮譽而生而死。這一時期太刀則成為了武士的標誌,武士們在追求太刀實用性的同時也將刀具本身的外表與形象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而鍛造太刀的工匠也成為了當時受人尊敬、搶手的職業。在日本歷史中,對於工匠文化的尊重是很顯而易見的,史書中有名有姓的工匠有上百人,這在其它地區的歷史上幾乎很少見,不得不說後鳥羽天皇開了個好頭。事實證明,在能夠被上層認同、被社會需要與尊重的基礎上,這些靠手藝吃飯的工匠才能發揮出“匠人精神”,將打造一把太刀視為一個神聖的儀式,對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追求極致。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以太刀為代表的武士刀之所以能夠享譽世界、被日本人稱為“首個達到世界頂級水準的工藝”,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世代相傳的獨特鍛造工藝。材料的挑選、溫度的控制、打磨的手法、冷卻的時機等等全都是隻存在於刀匠師腦海中的財富,每位刀匠師打造的刀都各有特點、不盡相同,頗有藝術品創作的概念。

在平安時代就有大批後世聞名的太刀面世:童子切安綱、三日月宗近、大典太光世、數珠丸恆次等都是那一時代工匠們的傑作,不光為後人留下了一柄柄國寶級藝術觀賞性的太刀,也為當時社會積累了大量刀具打造經驗。到了鎌倉時代,武士刀文化已經隨著武士精神傳遍整個日本,太刀鍛造業也達到了一個頂峰:鬼丸國綱、正宗、菊一文字等。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五大名刀之一的三日月宗近

和平安時代的太刀相比,鎌倉時代的太刀逐漸開始完全脫離文官裝飾與興趣的定位,更加註重實用性。刀身由原先的纖細苗條開始變寬,有利於格擋;刀身整體的受窄變小,刀鋒由小切先改為豬首切先,在追求美觀的同時也要體現武士們尚武的力感和豪壯。而到了鎌倉時代末期,隨著兩次元日戰爭的爆發,整個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高度緊繃狀態,制刀業也再次因為戰爭威脅變得更加繁榮。這一時期的太刀變得更長,切先變得更大,風格更加的豪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刀鋒的變化

可以看到,在平安和鎌倉這兩個充滿戰亂的時代,隨著武士階級的掌權與武士道精神的廣為流傳,太刀在形象上經歷了從細變粗、短變長、優雅到豪邁的變革,在反映武士們視死如歸豪邁精神的同時,也將太刀的工藝與地位推向一個頂峰。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鎌倉時代太刀的代表,正宗

太刀的極致

隨著兩次元朝入侵帶來的沉重打擊,最終將太刀當作主流武器的鎌倉時代在叛亂與戰爭中走向了終結,日本也進入了武士政權與天皇政權共存的南北朝時代。這一時期普通太刀在長度上達到了極致的90釐米,並開始出現一些長度尺寸達到120釐米的大太刀,也就是野太刀。究其原因,鎌倉末期的武士們將力量與豪邁視為榮耀,而更長更威武的野太刀則是他們耀武揚威的工具,提著這樣一把武器走上戰場,敵人也會不寒而慄。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長達3.7米的法光野太刀

野太刀的出現無疑是太刀發展的一個巔峰,只是野太刀雖然威力驚人,但重量和慣性也大的可怕。由於追求極致的長度,武士必須揹著野太刀上戰場,而不是像普通太刀那樣佩戴在腰間。拔刀和收刀的時候也很麻煩,必須採用獨特的方法,比如肋部拔刀、人字納刀等一些流派的技術才能完成。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妹子你可拿穩了

長度驚人的野太刀雖看起來難以駕馭,但日本武士們經過各種專研,還是研究出了一系列使用這類巨型兵器的方法,並將其運用到實戰中,其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就是明朝時期戚繼光抗倭的故事。戚繼光在自己軍事著作《紀效新書》中就這樣描述當時與倭寇之間的戰爭:“倭喜躍,一迸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可見當時的日寇已經在使用野太刀上頗有心得,會跳著劈砍,活用野太刀的重量和力度追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破敵:“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祕,人莫能測。”

但野太刀這種極端的武器終究有其軟肋,一來因為過於沉重無法長時間揮舞,如果遇上勁敵或突發情況很容易揮著揮著就沒力氣了;二來長度所限只能用來單打獨鬥,不要說相互配合,不傷到隊友已經算不錯了。戚繼光抗倭時採用的“鴛鴦陣”就是一個長槍、盾牌相互配合的陣型,在前排刀盾手防禦野太刀三板斧的同時,擠壓其活動空間、利用長槍和火器的距離優勢進行攻擊,打的倭寇鬼哭狼嚎、魂飛魄散。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戚繼光大破倭寇時使用的鴛鴦陣

歷史的風向標

南北朝時期大型太刀很流行,但一些小型的太刀也越來越常見,這類小太刀長度通常只有普通太刀的三分之二,被認為是之後打刀的原型。太刀在南北朝以及之後的室町時代的開變化體現在刃長縮短、收窄幅度加大等趨勢,承襲了鎌倉時代早期的一些復古特色。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流派紛紛主張將太刀的弧度進一步變小、長度進一步縮短,方便再各種室內場合使用。到了室町時代中後期,太刀已經基本被刃長在60裡面左右的打刀所取代。武士們由原來佩戴一把太刀出門,改為佩戴一把打刀以及一把更小的短刀脅差兩把刀為主要潮流。到了戰國時代,雖然太刀和野太刀依然在某些場合發揮作用,但都已經不是軍中的主要武器,手持太刀的武士在戰場的作用也被持長槍的輕足所取代。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日本刀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在用法、外形、工藝、裝飾等多方面不斷地改進和演變,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日本刀:蕨手刀、毛抜形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等都統稱為日本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作為兵器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太刀又因為其在古代日本歷史中特殊的地位以及優美的造型而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刀的代表。

太字在古文中通大字,所以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而太刀在日語中的發音“たち”,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在無數影視、文學以及我們熟悉的電子遊戲中,太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創作者想要將武士道文化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即使是在告別冷兵器的現代社會,太刀本身也已經被人們寄予了許多文化、精神和情懷。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酒吞童子退治

太刀的起源

關於日本刀的起源歷史上說法不一,有一說日本刀由中國古代的唐直刀改良而成;但也人認為六世紀時期日本古代的蕨手刀早於唐刀,是日本刀真正的起源。歷史的細節往往眾說紛紜、互不統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戰爭的需要以及科技的進步才是一把兵器的演變必然因素。無論是早期的蕨手刀還是唐直刀都是長度偏短、刀身筆直的直刃,如何演變成又長又彎的太刀,其中的故事與傳說是少不了的。

日本平安時期是太刀的起源時代。為了適應馬上劈砍,早期的蕨手刀從開始的直刃變得越來越彎。到了平安時代早期,武將們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彎度上保留了蕨手刀的特點,是一種可以單手使用的馬上太刀。

不過適用於馬站的毛抜形太刀並沒有流行太久,因為日本的馬匹資源不多,地形上騎馬武士的使用率也不高,更多的戰鬥還是以步戰為主;二來馬站中單手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面對長度更長雙手揮舞的太刀時往往力不從心。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毛抜形太刀的特點就是彎彎的劍柄

平安時代後期的源平合戰中,揮舞著長度驚人太刀的武士大殺四方,在馬上依靠武器的重量、長度與慣性往往可以在武將之間的“一騎討”中佔得先機。戰場上的威名讓武士們認識到“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雖然大太刀過於沉重不是什麼人都使得起,但普通的太刀在其影響下都開始增加長度。在平安時代末期連年的戰亂中,太刀的地位不但因為戰場上表現不斷提升,武家勢力的崛起以及上層軍政體系的強化都讓太刀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象徵。不光殺伐征戰的武士重視自己的刀具,連天皇都是太刀的粉絲。

後鳥羽天皇是日本第82代皇帝,也是日本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的過渡人物。雖然他的治國打仗的能力不怎麼樣,但他確實非常喜愛武士刀。傳聞後鳥羽天皇在繼位時,象徵日本皇室權威、由皇室世代保管的三神器之一草薙劍失落不見,成為這位天皇心中的一大遺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後鳥羽天皇酷愛造刀

在退位後,熱衷刀劍的天皇親自參與並召集各種流派的刀匠來造刀,並將這個皇室參與打造刀具的制度稱為“御番鍛冶”。後鳥羽天皇在打造的過程中還將象徵皇室的菊紋刻在刀上,這類皇家打造的太刀則被稱為“菊御作”,我們熟悉的太刀“菊一文字”則是刀匠大師一文字則宗獲得我們這位嗜刀如命的天皇“菊紋授權”之後的一系列作品。

皇帝造刀需要刀匠,刀匠想要參與“御番鍛冶”自然需要擁有上皇帝的身份,也就是官職,後鳥羽天皇當時就授予了身邊一些平民出身的名匠“權守”(相當於地方副官)這樣貴族的頭銜,將刀匠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將“人以刀貴”的思想傳播開去。隨著以武家政權代替文官政權為核心的鎌倉時代到來,以太刀為首的日本刀在日本社會和文化中的地位繼續走向鼎盛。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工匠們獲得了上層的認可

太刀的時代

在鎌倉時代,武士階級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他們被授予官職進行統治、受人百姓敬仰為家族增光、尚武的同時也被要求習文,為自己的忠誠和榮譽而生而死。這一時期太刀則成為了武士的標誌,武士們在追求太刀實用性的同時也將刀具本身的外表與形象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而鍛造太刀的工匠也成為了當時受人尊敬、搶手的職業。在日本歷史中,對於工匠文化的尊重是很顯而易見的,史書中有名有姓的工匠有上百人,這在其它地區的歷史上幾乎很少見,不得不說後鳥羽天皇開了個好頭。事實證明,在能夠被上層認同、被社會需要與尊重的基礎上,這些靠手藝吃飯的工匠才能發揮出“匠人精神”,將打造一把太刀視為一個神聖的儀式,對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追求極致。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以太刀為代表的武士刀之所以能夠享譽世界、被日本人稱為“首個達到世界頂級水準的工藝”,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世代相傳的獨特鍛造工藝。材料的挑選、溫度的控制、打磨的手法、冷卻的時機等等全都是隻存在於刀匠師腦海中的財富,每位刀匠師打造的刀都各有特點、不盡相同,頗有藝術品創作的概念。

在平安時代就有大批後世聞名的太刀面世:童子切安綱、三日月宗近、大典太光世、數珠丸恆次等都是那一時代工匠們的傑作,不光為後人留下了一柄柄國寶級藝術觀賞性的太刀,也為當時社會積累了大量刀具打造經驗。到了鎌倉時代,武士刀文化已經隨著武士精神傳遍整個日本,太刀鍛造業也達到了一個頂峰:鬼丸國綱、正宗、菊一文字等。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五大名刀之一的三日月宗近

和平安時代的太刀相比,鎌倉時代的太刀逐漸開始完全脫離文官裝飾與興趣的定位,更加註重實用性。刀身由原先的纖細苗條開始變寬,有利於格擋;刀身整體的受窄變小,刀鋒由小切先改為豬首切先,在追求美觀的同時也要體現武士們尚武的力感和豪壯。而到了鎌倉時代末期,隨著兩次元日戰爭的爆發,整個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高度緊繃狀態,制刀業也再次因為戰爭威脅變得更加繁榮。這一時期的太刀變得更長,切先變得更大,風格更加的豪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刀鋒的變化

可以看到,在平安和鎌倉這兩個充滿戰亂的時代,隨著武士階級的掌權與武士道精神的廣為流傳,太刀在形象上經歷了從細變粗、短變長、優雅到豪邁的變革,在反映武士們視死如歸豪邁精神的同時,也將太刀的工藝與地位推向一個頂峰。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鎌倉時代太刀的代表,正宗

太刀的極致

隨著兩次元朝入侵帶來的沉重打擊,最終將太刀當作主流武器的鎌倉時代在叛亂與戰爭中走向了終結,日本也進入了武士政權與天皇政權共存的南北朝時代。這一時期普通太刀在長度上達到了極致的90釐米,並開始出現一些長度尺寸達到120釐米的大太刀,也就是野太刀。究其原因,鎌倉末期的武士們將力量與豪邁視為榮耀,而更長更威武的野太刀則是他們耀武揚威的工具,提著這樣一把武器走上戰場,敵人也會不寒而慄。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長達3.7米的法光野太刀

野太刀的出現無疑是太刀發展的一個巔峰,只是野太刀雖然威力驚人,但重量和慣性也大的可怕。由於追求極致的長度,武士必須揹著野太刀上戰場,而不是像普通太刀那樣佩戴在腰間。拔刀和收刀的時候也很麻煩,必須採用獨特的方法,比如肋部拔刀、人字納刀等一些流派的技術才能完成。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妹子你可拿穩了

長度驚人的野太刀雖看起來難以駕馭,但日本武士們經過各種專研,還是研究出了一系列使用這類巨型兵器的方法,並將其運用到實戰中,其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就是明朝時期戚繼光抗倭的故事。戚繼光在自己軍事著作《紀效新書》中就這樣描述當時與倭寇之間的戰爭:“倭喜躍,一迸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可見當時的日寇已經在使用野太刀上頗有心得,會跳著劈砍,活用野太刀的重量和力度追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破敵:“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祕,人莫能測。”

但野太刀這種極端的武器終究有其軟肋,一來因為過於沉重無法長時間揮舞,如果遇上勁敵或突發情況很容易揮著揮著就沒力氣了;二來長度所限只能用來單打獨鬥,不要說相互配合,不傷到隊友已經算不錯了。戚繼光抗倭時採用的“鴛鴦陣”就是一個長槍、盾牌相互配合的陣型,在前排刀盾手防禦野太刀三板斧的同時,擠壓其活動空間、利用長槍和火器的距離優勢進行攻擊,打的倭寇鬼哭狼嚎、魂飛魄散。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戚繼光大破倭寇時使用的鴛鴦陣

歷史的風向標

南北朝時期大型太刀很流行,但一些小型的太刀也越來越常見,這類小太刀長度通常只有普通太刀的三分之二,被認為是之後打刀的原型。太刀在南北朝以及之後的室町時代的開變化體現在刃長縮短、收窄幅度加大等趨勢,承襲了鎌倉時代早期的一些復古特色。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流派紛紛主張將太刀的弧度進一步變小、長度進一步縮短,方便再各種室內場合使用。到了室町時代中後期,太刀已經基本被刃長在60裡面左右的打刀所取代。武士們由原來佩戴一把太刀出門,改為佩戴一把打刀以及一把更小的短刀脅差兩把刀為主要潮流。到了戰國時代,雖然太刀和野太刀依然在某些場合發揮作用,但都已經不是軍中的主要武器,手持太刀的武士在戰場的作用也被持長槍的輕足所取代。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只狼》中狼使用的楔丸就是一把典型的打刀

隨著德川幕府對日本的統一,日本也迎來了一個長達300年保持和平的江戶時代。雖然德川幕府時期武士依然是最高統治階層,但長期的和平使得武士無用武之地,日本刀的工藝也開始逐漸衰弱。和鎌倉時代太刀因為時代需求逐漸擺脫貴族玩物與裝飾相反,江戶時期的太刀又開始重視其外觀的華麗、裝具的奢侈等。而這種用於多用於禮儀場合、裝飾精緻的太刀也被稱為“陣太刀”,多成為官員與貴族的裝飾品。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日本刀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在用法、外形、工藝、裝飾等多方面不斷地改進和演變,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日本刀:蕨手刀、毛抜形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等都統稱為日本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作為兵器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太刀又因為其在古代日本歷史中特殊的地位以及優美的造型而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刀的代表。

太字在古文中通大字,所以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而太刀在日語中的發音“たち”,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在無數影視、文學以及我們熟悉的電子遊戲中,太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創作者想要將武士道文化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即使是在告別冷兵器的現代社會,太刀本身也已經被人們寄予了許多文化、精神和情懷。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酒吞童子退治

太刀的起源

關於日本刀的起源歷史上說法不一,有一說日本刀由中國古代的唐直刀改良而成;但也人認為六世紀時期日本古代的蕨手刀早於唐刀,是日本刀真正的起源。歷史的細節往往眾說紛紜、互不統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戰爭的需要以及科技的進步才是一把兵器的演變必然因素。無論是早期的蕨手刀還是唐直刀都是長度偏短、刀身筆直的直刃,如何演變成又長又彎的太刀,其中的故事與傳說是少不了的。

日本平安時期是太刀的起源時代。為了適應馬上劈砍,早期的蕨手刀從開始的直刃變得越來越彎。到了平安時代早期,武將們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彎度上保留了蕨手刀的特點,是一種可以單手使用的馬上太刀。

不過適用於馬站的毛抜形太刀並沒有流行太久,因為日本的馬匹資源不多,地形上騎馬武士的使用率也不高,更多的戰鬥還是以步戰為主;二來馬站中單手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面對長度更長雙手揮舞的太刀時往往力不從心。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毛抜形太刀的特點就是彎彎的劍柄

平安時代後期的源平合戰中,揮舞著長度驚人太刀的武士大殺四方,在馬上依靠武器的重量、長度與慣性往往可以在武將之間的“一騎討”中佔得先機。戰場上的威名讓武士們認識到“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雖然大太刀過於沉重不是什麼人都使得起,但普通的太刀在其影響下都開始增加長度。在平安時代末期連年的戰亂中,太刀的地位不但因為戰場上表現不斷提升,武家勢力的崛起以及上層軍政體系的強化都讓太刀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象徵。不光殺伐征戰的武士重視自己的刀具,連天皇都是太刀的粉絲。

後鳥羽天皇是日本第82代皇帝,也是日本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的過渡人物。雖然他的治國打仗的能力不怎麼樣,但他確實非常喜愛武士刀。傳聞後鳥羽天皇在繼位時,象徵日本皇室權威、由皇室世代保管的三神器之一草薙劍失落不見,成為這位天皇心中的一大遺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後鳥羽天皇酷愛造刀

在退位後,熱衷刀劍的天皇親自參與並召集各種流派的刀匠來造刀,並將這個皇室參與打造刀具的制度稱為“御番鍛冶”。後鳥羽天皇在打造的過程中還將象徵皇室的菊紋刻在刀上,這類皇家打造的太刀則被稱為“菊御作”,我們熟悉的太刀“菊一文字”則是刀匠大師一文字則宗獲得我們這位嗜刀如命的天皇“菊紋授權”之後的一系列作品。

皇帝造刀需要刀匠,刀匠想要參與“御番鍛冶”自然需要擁有上皇帝的身份,也就是官職,後鳥羽天皇當時就授予了身邊一些平民出身的名匠“權守”(相當於地方副官)這樣貴族的頭銜,將刀匠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將“人以刀貴”的思想傳播開去。隨著以武家政權代替文官政權為核心的鎌倉時代到來,以太刀為首的日本刀在日本社會和文化中的地位繼續走向鼎盛。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工匠們獲得了上層的認可

太刀的時代

在鎌倉時代,武士階級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他們被授予官職進行統治、受人百姓敬仰為家族增光、尚武的同時也被要求習文,為自己的忠誠和榮譽而生而死。這一時期太刀則成為了武士的標誌,武士們在追求太刀實用性的同時也將刀具本身的外表與形象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而鍛造太刀的工匠也成為了當時受人尊敬、搶手的職業。在日本歷史中,對於工匠文化的尊重是很顯而易見的,史書中有名有姓的工匠有上百人,這在其它地區的歷史上幾乎很少見,不得不說後鳥羽天皇開了個好頭。事實證明,在能夠被上層認同、被社會需要與尊重的基礎上,這些靠手藝吃飯的工匠才能發揮出“匠人精神”,將打造一把太刀視為一個神聖的儀式,對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追求極致。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以太刀為代表的武士刀之所以能夠享譽世界、被日本人稱為“首個達到世界頂級水準的工藝”,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世代相傳的獨特鍛造工藝。材料的挑選、溫度的控制、打磨的手法、冷卻的時機等等全都是隻存在於刀匠師腦海中的財富,每位刀匠師打造的刀都各有特點、不盡相同,頗有藝術品創作的概念。

在平安時代就有大批後世聞名的太刀面世:童子切安綱、三日月宗近、大典太光世、數珠丸恆次等都是那一時代工匠們的傑作,不光為後人留下了一柄柄國寶級藝術觀賞性的太刀,也為當時社會積累了大量刀具打造經驗。到了鎌倉時代,武士刀文化已經隨著武士精神傳遍整個日本,太刀鍛造業也達到了一個頂峰:鬼丸國綱、正宗、菊一文字等。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五大名刀之一的三日月宗近

和平安時代的太刀相比,鎌倉時代的太刀逐漸開始完全脫離文官裝飾與興趣的定位,更加註重實用性。刀身由原先的纖細苗條開始變寬,有利於格擋;刀身整體的受窄變小,刀鋒由小切先改為豬首切先,在追求美觀的同時也要體現武士們尚武的力感和豪壯。而到了鎌倉時代末期,隨著兩次元日戰爭的爆發,整個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高度緊繃狀態,制刀業也再次因為戰爭威脅變得更加繁榮。這一時期的太刀變得更長,切先變得更大,風格更加的豪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刀鋒的變化

可以看到,在平安和鎌倉這兩個充滿戰亂的時代,隨著武士階級的掌權與武士道精神的廣為流傳,太刀在形象上經歷了從細變粗、短變長、優雅到豪邁的變革,在反映武士們視死如歸豪邁精神的同時,也將太刀的工藝與地位推向一個頂峰。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鎌倉時代太刀的代表,正宗

太刀的極致

隨著兩次元朝入侵帶來的沉重打擊,最終將太刀當作主流武器的鎌倉時代在叛亂與戰爭中走向了終結,日本也進入了武士政權與天皇政權共存的南北朝時代。這一時期普通太刀在長度上達到了極致的90釐米,並開始出現一些長度尺寸達到120釐米的大太刀,也就是野太刀。究其原因,鎌倉末期的武士們將力量與豪邁視為榮耀,而更長更威武的野太刀則是他們耀武揚威的工具,提著這樣一把武器走上戰場,敵人也會不寒而慄。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長達3.7米的法光野太刀

野太刀的出現無疑是太刀發展的一個巔峰,只是野太刀雖然威力驚人,但重量和慣性也大的可怕。由於追求極致的長度,武士必須揹著野太刀上戰場,而不是像普通太刀那樣佩戴在腰間。拔刀和收刀的時候也很麻煩,必須採用獨特的方法,比如肋部拔刀、人字納刀等一些流派的技術才能完成。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妹子你可拿穩了

長度驚人的野太刀雖看起來難以駕馭,但日本武士們經過各種專研,還是研究出了一系列使用這類巨型兵器的方法,並將其運用到實戰中,其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就是明朝時期戚繼光抗倭的故事。戚繼光在自己軍事著作《紀效新書》中就這樣描述當時與倭寇之間的戰爭:“倭喜躍,一迸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可見當時的日寇已經在使用野太刀上頗有心得,會跳著劈砍,活用野太刀的重量和力度追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破敵:“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祕,人莫能測。”

但野太刀這種極端的武器終究有其軟肋,一來因為過於沉重無法長時間揮舞,如果遇上勁敵或突發情況很容易揮著揮著就沒力氣了;二來長度所限只能用來單打獨鬥,不要說相互配合,不傷到隊友已經算不錯了。戚繼光抗倭時採用的“鴛鴦陣”就是一個長槍、盾牌相互配合的陣型,在前排刀盾手防禦野太刀三板斧的同時,擠壓其活動空間、利用長槍和火器的距離優勢進行攻擊,打的倭寇鬼哭狼嚎、魂飛魄散。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戚繼光大破倭寇時使用的鴛鴦陣

歷史的風向標

南北朝時期大型太刀很流行,但一些小型的太刀也越來越常見,這類小太刀長度通常只有普通太刀的三分之二,被認為是之後打刀的原型。太刀在南北朝以及之後的室町時代的開變化體現在刃長縮短、收窄幅度加大等趨勢,承襲了鎌倉時代早期的一些復古特色。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流派紛紛主張將太刀的弧度進一步變小、長度進一步縮短,方便再各種室內場合使用。到了室町時代中後期,太刀已經基本被刃長在60裡面左右的打刀所取代。武士們由原來佩戴一把太刀出門,改為佩戴一把打刀以及一把更小的短刀脅差兩把刀為主要潮流。到了戰國時代,雖然太刀和野太刀依然在某些場合發揮作用,但都已經不是軍中的主要武器,手持太刀的武士在戰場的作用也被持長槍的輕足所取代。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只狼》中狼使用的楔丸就是一把典型的打刀

隨著德川幕府對日本的統一,日本也迎來了一個長達300年保持和平的江戶時代。雖然德川幕府時期武士依然是最高統治階層,但長期的和平使得武士無用武之地,日本刀的工藝也開始逐漸衰弱。和鎌倉時代太刀因為時代需求逐漸擺脫貴族玩物與裝飾相反,江戶時期的太刀又開始重視其外觀的華麗、裝具的奢侈等。而這種用於多用於禮儀場合、裝飾精緻的太刀也被稱為“陣太刀”,多成為官員與貴族的裝飾品。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注重奢侈外具的陣太刀

到了明治維新時期,封建武士階級的特權被徹底終結,武士刀的命運也隨著武士走向了落幕。雖然在幕府末期的攘夷運動以及刺殺活動一度讓武士刀有了一次短暫的復興,但再強的冷兵器在火器面前依然都是時代的眼淚。隨著明治維新時期的兩次廢刀令,曾經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武士刀正式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日本也開始走向一個新的時代。

武士道之魂

雖然武士刀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所代表的武士道精神卻成為了日本文化的寶貴遺產。在飛機、坦克、航母橫行的世界大戰中,日本軍人依然以已經被扭曲的武士道精神為榮。在戰後一躍發展成經濟強國後,日本依靠大量影視、書籍、電子遊戲等文化作品將武士道精神和武士刀文化繼續安利到全世界。

雖然現在許多舉世聞名的太刀已經都成為博物館裡的國寶只可遠觀,但對於許多遊戲玩家來說,武士刀特別是太刀可能是再熟悉不過的武器之一了。電子遊戲這種新型的交互娛樂手段,給了千千萬萬普通人再一次拿起象徵著武士道精神的太刀,或是馳騁沙場、或是斬妖除魔的機會。《怪物獵人》中太刀俠的見切如風、《仁王》中朧+居合的太刀無敵套路、《只狼》中手持打刀楔丸身背太刀不死斬斬妖除魔的狼、《合金裝備:崛起》中將太刀與義肢改造相結合的雷電都是日本人對於太刀的理解和詮釋。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日本刀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在用法、外形、工藝、裝飾等多方面不斷地改進和演變,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日本刀:蕨手刀、毛抜形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等都統稱為日本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作為兵器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太刀又因為其在古代日本歷史中特殊的地位以及優美的造型而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刀的代表。

太字在古文中通大字,所以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而太刀在日語中的發音“たち”,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在無數影視、文學以及我們熟悉的電子遊戲中,太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創作者想要將武士道文化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即使是在告別冷兵器的現代社會,太刀本身也已經被人們寄予了許多文化、精神和情懷。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酒吞童子退治

太刀的起源

關於日本刀的起源歷史上說法不一,有一說日本刀由中國古代的唐直刀改良而成;但也人認為六世紀時期日本古代的蕨手刀早於唐刀,是日本刀真正的起源。歷史的細節往往眾說紛紜、互不統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戰爭的需要以及科技的進步才是一把兵器的演變必然因素。無論是早期的蕨手刀還是唐直刀都是長度偏短、刀身筆直的直刃,如何演變成又長又彎的太刀,其中的故事與傳說是少不了的。

日本平安時期是太刀的起源時代。為了適應馬上劈砍,早期的蕨手刀從開始的直刃變得越來越彎。到了平安時代早期,武將們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彎度上保留了蕨手刀的特點,是一種可以單手使用的馬上太刀。

不過適用於馬站的毛抜形太刀並沒有流行太久,因為日本的馬匹資源不多,地形上騎馬武士的使用率也不高,更多的戰鬥還是以步戰為主;二來馬站中單手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面對長度更長雙手揮舞的太刀時往往力不從心。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毛抜形太刀的特點就是彎彎的劍柄

平安時代後期的源平合戰中,揮舞著長度驚人太刀的武士大殺四方,在馬上依靠武器的重量、長度與慣性往往可以在武將之間的“一騎討”中佔得先機。戰場上的威名讓武士們認識到“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雖然大太刀過於沉重不是什麼人都使得起,但普通的太刀在其影響下都開始增加長度。在平安時代末期連年的戰亂中,太刀的地位不但因為戰場上表現不斷提升,武家勢力的崛起以及上層軍政體系的強化都讓太刀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象徵。不光殺伐征戰的武士重視自己的刀具,連天皇都是太刀的粉絲。

後鳥羽天皇是日本第82代皇帝,也是日本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的過渡人物。雖然他的治國打仗的能力不怎麼樣,但他確實非常喜愛武士刀。傳聞後鳥羽天皇在繼位時,象徵日本皇室權威、由皇室世代保管的三神器之一草薙劍失落不見,成為這位天皇心中的一大遺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後鳥羽天皇酷愛造刀

在退位後,熱衷刀劍的天皇親自參與並召集各種流派的刀匠來造刀,並將這個皇室參與打造刀具的制度稱為“御番鍛冶”。後鳥羽天皇在打造的過程中還將象徵皇室的菊紋刻在刀上,這類皇家打造的太刀則被稱為“菊御作”,我們熟悉的太刀“菊一文字”則是刀匠大師一文字則宗獲得我們這位嗜刀如命的天皇“菊紋授權”之後的一系列作品。

皇帝造刀需要刀匠,刀匠想要參與“御番鍛冶”自然需要擁有上皇帝的身份,也就是官職,後鳥羽天皇當時就授予了身邊一些平民出身的名匠“權守”(相當於地方副官)這樣貴族的頭銜,將刀匠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將“人以刀貴”的思想傳播開去。隨著以武家政權代替文官政權為核心的鎌倉時代到來,以太刀為首的日本刀在日本社會和文化中的地位繼續走向鼎盛。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工匠們獲得了上層的認可

太刀的時代

在鎌倉時代,武士階級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他們被授予官職進行統治、受人百姓敬仰為家族增光、尚武的同時也被要求習文,為自己的忠誠和榮譽而生而死。這一時期太刀則成為了武士的標誌,武士們在追求太刀實用性的同時也將刀具本身的外表與形象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而鍛造太刀的工匠也成為了當時受人尊敬、搶手的職業。在日本歷史中,對於工匠文化的尊重是很顯而易見的,史書中有名有姓的工匠有上百人,這在其它地區的歷史上幾乎很少見,不得不說後鳥羽天皇開了個好頭。事實證明,在能夠被上層認同、被社會需要與尊重的基礎上,這些靠手藝吃飯的工匠才能發揮出“匠人精神”,將打造一把太刀視為一個神聖的儀式,對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追求極致。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以太刀為代表的武士刀之所以能夠享譽世界、被日本人稱為“首個達到世界頂級水準的工藝”,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世代相傳的獨特鍛造工藝。材料的挑選、溫度的控制、打磨的手法、冷卻的時機等等全都是隻存在於刀匠師腦海中的財富,每位刀匠師打造的刀都各有特點、不盡相同,頗有藝術品創作的概念。

在平安時代就有大批後世聞名的太刀面世:童子切安綱、三日月宗近、大典太光世、數珠丸恆次等都是那一時代工匠們的傑作,不光為後人留下了一柄柄國寶級藝術觀賞性的太刀,也為當時社會積累了大量刀具打造經驗。到了鎌倉時代,武士刀文化已經隨著武士精神傳遍整個日本,太刀鍛造業也達到了一個頂峰:鬼丸國綱、正宗、菊一文字等。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五大名刀之一的三日月宗近

和平安時代的太刀相比,鎌倉時代的太刀逐漸開始完全脫離文官裝飾與興趣的定位,更加註重實用性。刀身由原先的纖細苗條開始變寬,有利於格擋;刀身整體的受窄變小,刀鋒由小切先改為豬首切先,在追求美觀的同時也要體現武士們尚武的力感和豪壯。而到了鎌倉時代末期,隨著兩次元日戰爭的爆發,整個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高度緊繃狀態,制刀業也再次因為戰爭威脅變得更加繁榮。這一時期的太刀變得更長,切先變得更大,風格更加的豪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刀鋒的變化

可以看到,在平安和鎌倉這兩個充滿戰亂的時代,隨著武士階級的掌權與武士道精神的廣為流傳,太刀在形象上經歷了從細變粗、短變長、優雅到豪邁的變革,在反映武士們視死如歸豪邁精神的同時,也將太刀的工藝與地位推向一個頂峰。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鎌倉時代太刀的代表,正宗

太刀的極致

隨著兩次元朝入侵帶來的沉重打擊,最終將太刀當作主流武器的鎌倉時代在叛亂與戰爭中走向了終結,日本也進入了武士政權與天皇政權共存的南北朝時代。這一時期普通太刀在長度上達到了極致的90釐米,並開始出現一些長度尺寸達到120釐米的大太刀,也就是野太刀。究其原因,鎌倉末期的武士們將力量與豪邁視為榮耀,而更長更威武的野太刀則是他們耀武揚威的工具,提著這樣一把武器走上戰場,敵人也會不寒而慄。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長達3.7米的法光野太刀

野太刀的出現無疑是太刀發展的一個巔峰,只是野太刀雖然威力驚人,但重量和慣性也大的可怕。由於追求極致的長度,武士必須揹著野太刀上戰場,而不是像普通太刀那樣佩戴在腰間。拔刀和收刀的時候也很麻煩,必須採用獨特的方法,比如肋部拔刀、人字納刀等一些流派的技術才能完成。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妹子你可拿穩了

長度驚人的野太刀雖看起來難以駕馭,但日本武士們經過各種專研,還是研究出了一系列使用這類巨型兵器的方法,並將其運用到實戰中,其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就是明朝時期戚繼光抗倭的故事。戚繼光在自己軍事著作《紀效新書》中就這樣描述當時與倭寇之間的戰爭:“倭喜躍,一迸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可見當時的日寇已經在使用野太刀上頗有心得,會跳著劈砍,活用野太刀的重量和力度追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破敵:“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祕,人莫能測。”

但野太刀這種極端的武器終究有其軟肋,一來因為過於沉重無法長時間揮舞,如果遇上勁敵或突發情況很容易揮著揮著就沒力氣了;二來長度所限只能用來單打獨鬥,不要說相互配合,不傷到隊友已經算不錯了。戚繼光抗倭時採用的“鴛鴦陣”就是一個長槍、盾牌相互配合的陣型,在前排刀盾手防禦野太刀三板斧的同時,擠壓其活動空間、利用長槍和火器的距離優勢進行攻擊,打的倭寇鬼哭狼嚎、魂飛魄散。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戚繼光大破倭寇時使用的鴛鴦陣

歷史的風向標

南北朝時期大型太刀很流行,但一些小型的太刀也越來越常見,這類小太刀長度通常只有普通太刀的三分之二,被認為是之後打刀的原型。太刀在南北朝以及之後的室町時代的開變化體現在刃長縮短、收窄幅度加大等趨勢,承襲了鎌倉時代早期的一些復古特色。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流派紛紛主張將太刀的弧度進一步變小、長度進一步縮短,方便再各種室內場合使用。到了室町時代中後期,太刀已經基本被刃長在60裡面左右的打刀所取代。武士們由原來佩戴一把太刀出門,改為佩戴一把打刀以及一把更小的短刀脅差兩把刀為主要潮流。到了戰國時代,雖然太刀和野太刀依然在某些場合發揮作用,但都已經不是軍中的主要武器,手持太刀的武士在戰場的作用也被持長槍的輕足所取代。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只狼》中狼使用的楔丸就是一把典型的打刀

隨著德川幕府對日本的統一,日本也迎來了一個長達300年保持和平的江戶時代。雖然德川幕府時期武士依然是最高統治階層,但長期的和平使得武士無用武之地,日本刀的工藝也開始逐漸衰弱。和鎌倉時代太刀因為時代需求逐漸擺脫貴族玩物與裝飾相反,江戶時期的太刀又開始重視其外觀的華麗、裝具的奢侈等。而這種用於多用於禮儀場合、裝飾精緻的太刀也被稱為“陣太刀”,多成為官員與貴族的裝飾品。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注重奢侈外具的陣太刀

到了明治維新時期,封建武士階級的特權被徹底終結,武士刀的命運也隨著武士走向了落幕。雖然在幕府末期的攘夷運動以及刺殺活動一度讓武士刀有了一次短暫的復興,但再強的冷兵器在火器面前依然都是時代的眼淚。隨著明治維新時期的兩次廢刀令,曾經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武士刀正式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日本也開始走向一個新的時代。

武士道之魂

雖然武士刀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所代表的武士道精神卻成為了日本文化的寶貴遺產。在飛機、坦克、航母橫行的世界大戰中,日本軍人依然以已經被扭曲的武士道精神為榮。在戰後一躍發展成經濟強國後,日本依靠大量影視、書籍、電子遊戲等文化作品將武士道精神和武士刀文化繼續安利到全世界。

雖然現在許多舉世聞名的太刀已經都成為博物館裡的國寶只可遠觀,但對於許多遊戲玩家來說,武士刀特別是太刀可能是再熟悉不過的武器之一了。電子遊戲這種新型的交互娛樂手段,給了千千萬萬普通人再一次拿起象徵著武士道精神的太刀,或是馳騁沙場、或是斬妖除魔的機會。《怪物獵人》中太刀俠的見切如風、《仁王》中朧+居合的太刀無敵套路、《只狼》中手持打刀楔丸身背太刀不死斬斬妖除魔的狼、《合金裝備:崛起》中將太刀與義肢改造相結合的雷電都是日本人對於太刀的理解和詮釋。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仁王》中的太刀

而在最近測試的國產大型戰術動作遊戲《戰意》中野太刀作為一把既拉風又強力的武器,也是成為了許多玩家的首選。不過在實際遊戲中,野太刀並不是一件無腦武器:出手動作較慢、攻擊頻率低、甲太脆,雖然很多玩家抱怨但這的確就是現實中野太刀的特點,開發團隊只是儘量還原而已。但如果因此認為野太刀不實用那就錯了,講究三板斧的野太刀如果能夠靈活運用技能和普攻之間的配合,可以保證在一定時間內打的敵人喘不過氣來。同時野太刀的強項自然是馬戰,在馬上利用野太刀出色傷害和攻擊範圍,往往可以左右勝局。

在《戰意》刀光劍影的世界裡,身背長長野太刀的武士可謂是戰場中的一柄出鞘的利劍。遊走於萬軍叢中的太刀俠既脆肉又危險,依靠本身的高傷害以及高爆發的技能,如果能抓住敵方像是露背這樣的破綻,往往能夠一套輸出就造成致命傷害,同時自己還能憑藉飄忽的走位全身而退。如果再搭配上一些輸出高的軍團,野太刀武士也能瞬間化作戰場收割機。當然如果在戰鬥中表現過於亮眼往往會遭來敵人的注意和圍攻,許多太刀俠都是因為一時殺的興起過於深入敵陣,最終遭到圍攻而飲恨。刀鋒過鋒利卻會易於折斷,就是這個道理。作為一款國產的遊戲,《戰意》在對太刀的還原和理解上有著相當深入的研究,不失為一款“太刀俠”必追的遊戲。

"

刀,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兵器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日本刀也就是武士刀,它是一件殺人利器的同時在外形上又體現出極高的藝術美感,被認為是聞名世界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內在靈魂。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日本刀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在用法、外形、工藝、裝飾等多方面不斷地改進和演變,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日本刀:蕨手刀、毛抜形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等都統稱為日本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作為兵器的作用。而在這其中,太刀又因為其在古代日本歷史中特殊的地位以及優美的造型而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刀的代表。

太字在古文中通大字,所以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而太刀在日語中的發音“たち”,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在無數影視、文學以及我們熟悉的電子遊戲中,太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創作者想要將武士道文化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即使是在告別冷兵器的現代社會,太刀本身也已經被人們寄予了許多文化、精神和情懷。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酒吞童子退治

太刀的起源

關於日本刀的起源歷史上說法不一,有一說日本刀由中國古代的唐直刀改良而成;但也人認為六世紀時期日本古代的蕨手刀早於唐刀,是日本刀真正的起源。歷史的細節往往眾說紛紜、互不統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戰爭的需要以及科技的進步才是一把兵器的演變必然因素。無論是早期的蕨手刀還是唐直刀都是長度偏短、刀身筆直的直刃,如何演變成又長又彎的太刀,其中的故事與傳說是少不了的。

日本平安時期是太刀的起源時代。為了適應馬上劈砍,早期的蕨手刀從開始的直刃變得越來越彎。到了平安時代早期,武將們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彎度上保留了蕨手刀的特點,是一種可以單手使用的馬上太刀。

不過適用於馬站的毛抜形太刀並沒有流行太久,因為日本的馬匹資源不多,地形上騎馬武士的使用率也不高,更多的戰鬥還是以步戰為主;二來馬站中單手使用的毛抜形太刀在面對長度更長雙手揮舞的太刀時往往力不從心。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毛抜形太刀的特點就是彎彎的劍柄

平安時代後期的源平合戰中,揮舞著長度驚人太刀的武士大殺四方,在馬上依靠武器的重量、長度與慣性往往可以在武將之間的“一騎討”中佔得先機。戰場上的威名讓武士們認識到“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雖然大太刀過於沉重不是什麼人都使得起,但普通的太刀在其影響下都開始增加長度。在平安時代末期連年的戰亂中,太刀的地位不但因為戰場上表現不斷提升,武家勢力的崛起以及上層軍政體系的強化都讓太刀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象徵。不光殺伐征戰的武士重視自己的刀具,連天皇都是太刀的粉絲。

後鳥羽天皇是日本第82代皇帝,也是日本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的過渡人物。雖然他的治國打仗的能力不怎麼樣,但他確實非常喜愛武士刀。傳聞後鳥羽天皇在繼位時,象徵日本皇室權威、由皇室世代保管的三神器之一草薙劍失落不見,成為這位天皇心中的一大遺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後鳥羽天皇酷愛造刀

在退位後,熱衷刀劍的天皇親自參與並召集各種流派的刀匠來造刀,並將這個皇室參與打造刀具的制度稱為“御番鍛冶”。後鳥羽天皇在打造的過程中還將象徵皇室的菊紋刻在刀上,這類皇家打造的太刀則被稱為“菊御作”,我們熟悉的太刀“菊一文字”則是刀匠大師一文字則宗獲得我們這位嗜刀如命的天皇“菊紋授權”之後的一系列作品。

皇帝造刀需要刀匠,刀匠想要參與“御番鍛冶”自然需要擁有上皇帝的身份,也就是官職,後鳥羽天皇當時就授予了身邊一些平民出身的名匠“權守”(相當於地方副官)這樣貴族的頭銜,將刀匠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將“人以刀貴”的思想傳播開去。隨著以武家政權代替文官政權為核心的鎌倉時代到來,以太刀為首的日本刀在日本社會和文化中的地位繼續走向鼎盛。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工匠們獲得了上層的認可

太刀的時代

在鎌倉時代,武士階級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他們被授予官職進行統治、受人百姓敬仰為家族增光、尚武的同時也被要求習文,為自己的忠誠和榮譽而生而死。這一時期太刀則成為了武士的標誌,武士們在追求太刀實用性的同時也將刀具本身的外表與形象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而鍛造太刀的工匠也成為了當時受人尊敬、搶手的職業。在日本歷史中,對於工匠文化的尊重是很顯而易見的,史書中有名有姓的工匠有上百人,這在其它地區的歷史上幾乎很少見,不得不說後鳥羽天皇開了個好頭。事實證明,在能夠被上層認同、被社會需要與尊重的基礎上,這些靠手藝吃飯的工匠才能發揮出“匠人精神”,將打造一把太刀視為一個神聖的儀式,對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追求極致。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以太刀為代表的武士刀之所以能夠享譽世界、被日本人稱為“首個達到世界頂級水準的工藝”,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世代相傳的獨特鍛造工藝。材料的挑選、溫度的控制、打磨的手法、冷卻的時機等等全都是隻存在於刀匠師腦海中的財富,每位刀匠師打造的刀都各有特點、不盡相同,頗有藝術品創作的概念。

在平安時代就有大批後世聞名的太刀面世:童子切安綱、三日月宗近、大典太光世、數珠丸恆次等都是那一時代工匠們的傑作,不光為後人留下了一柄柄國寶級藝術觀賞性的太刀,也為當時社會積累了大量刀具打造經驗。到了鎌倉時代,武士刀文化已經隨著武士精神傳遍整個日本,太刀鍛造業也達到了一個頂峰:鬼丸國綱、正宗、菊一文字等。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五大名刀之一的三日月宗近

和平安時代的太刀相比,鎌倉時代的太刀逐漸開始完全脫離文官裝飾與興趣的定位,更加註重實用性。刀身由原先的纖細苗條開始變寬,有利於格擋;刀身整體的受窄變小,刀鋒由小切先改為豬首切先,在追求美觀的同時也要體現武士們尚武的力感和豪壯。而到了鎌倉時代末期,隨著兩次元日戰爭的爆發,整個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高度緊繃狀態,制刀業也再次因為戰爭威脅變得更加繁榮。這一時期的太刀變得更長,切先變得更大,風格更加的豪放。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刀鋒的變化

可以看到,在平安和鎌倉這兩個充滿戰亂的時代,隨著武士階級的掌權與武士道精神的廣為流傳,太刀在形象上經歷了從細變粗、短變長、優雅到豪邁的變革,在反映武士們視死如歸豪邁精神的同時,也將太刀的工藝與地位推向一個頂峰。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鎌倉時代太刀的代表,正宗

太刀的極致

隨著兩次元朝入侵帶來的沉重打擊,最終將太刀當作主流武器的鎌倉時代在叛亂與戰爭中走向了終結,日本也進入了武士政權與天皇政權共存的南北朝時代。這一時期普通太刀在長度上達到了極致的90釐米,並開始出現一些長度尺寸達到120釐米的大太刀,也就是野太刀。究其原因,鎌倉末期的武士們將力量與豪邁視為榮耀,而更長更威武的野太刀則是他們耀武揚威的工具,提著這樣一把武器走上戰場,敵人也會不寒而慄。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長達3.7米的法光野太刀

野太刀的出現無疑是太刀發展的一個巔峰,只是野太刀雖然威力驚人,但重量和慣性也大的可怕。由於追求極致的長度,武士必須揹著野太刀上戰場,而不是像普通太刀那樣佩戴在腰間。拔刀和收刀的時候也很麻煩,必須採用獨特的方法,比如肋部拔刀、人字納刀等一些流派的技術才能完成。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妹子你可拿穩了

長度驚人的野太刀雖看起來難以駕馭,但日本武士們經過各種專研,還是研究出了一系列使用這類巨型兵器的方法,並將其運用到實戰中,其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就是明朝時期戚繼光抗倭的故事。戚繼光在自己軍事著作《紀效新書》中就這樣描述當時與倭寇之間的戰爭:“倭喜躍,一迸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可見當時的日寇已經在使用野太刀上頗有心得,會跳著劈砍,活用野太刀的重量和力度追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破敵:“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祕,人莫能測。”

但野太刀這種極端的武器終究有其軟肋,一來因為過於沉重無法長時間揮舞,如果遇上勁敵或突發情況很容易揮著揮著就沒力氣了;二來長度所限只能用來單打獨鬥,不要說相互配合,不傷到隊友已經算不錯了。戚繼光抗倭時採用的“鴛鴦陣”就是一個長槍、盾牌相互配合的陣型,在前排刀盾手防禦野太刀三板斧的同時,擠壓其活動空間、利用長槍和火器的距離優勢進行攻擊,打的倭寇鬼哭狼嚎、魂飛魄散。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戚繼光大破倭寇時使用的鴛鴦陣

歷史的風向標

南北朝時期大型太刀很流行,但一些小型的太刀也越來越常見,這類小太刀長度通常只有普通太刀的三分之二,被認為是之後打刀的原型。太刀在南北朝以及之後的室町時代的開變化體現在刃長縮短、收窄幅度加大等趨勢,承襲了鎌倉時代早期的一些復古特色。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流派紛紛主張將太刀的弧度進一步變小、長度進一步縮短,方便再各種室內場合使用。到了室町時代中後期,太刀已經基本被刃長在60裡面左右的打刀所取代。武士們由原來佩戴一把太刀出門,改為佩戴一把打刀以及一把更小的短刀脅差兩把刀為主要潮流。到了戰國時代,雖然太刀和野太刀依然在某些場合發揮作用,但都已經不是軍中的主要武器,手持太刀的武士在戰場的作用也被持長槍的輕足所取代。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只狼》中狼使用的楔丸就是一把典型的打刀

隨著德川幕府對日本的統一,日本也迎來了一個長達300年保持和平的江戶時代。雖然德川幕府時期武士依然是最高統治階層,但長期的和平使得武士無用武之地,日本刀的工藝也開始逐漸衰弱。和鎌倉時代太刀因為時代需求逐漸擺脫貴族玩物與裝飾相反,江戶時期的太刀又開始重視其外觀的華麗、裝具的奢侈等。而這種用於多用於禮儀場合、裝飾精緻的太刀也被稱為“陣太刀”,多成為官員與貴族的裝飾品。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注重奢侈外具的陣太刀

到了明治維新時期,封建武士階級的特權被徹底終結,武士刀的命運也隨著武士走向了落幕。雖然在幕府末期的攘夷運動以及刺殺活動一度讓武士刀有了一次短暫的復興,但再強的冷兵器在火器面前依然都是時代的眼淚。隨著明治維新時期的兩次廢刀令,曾經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武士刀正式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日本也開始走向一個新的時代。

武士道之魂

雖然武士刀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所代表的武士道精神卻成為了日本文化的寶貴遺產。在飛機、坦克、航母橫行的世界大戰中,日本軍人依然以已經被扭曲的武士道精神為榮。在戰後一躍發展成經濟強國後,日本依靠大量影視、書籍、電子遊戲等文化作品將武士道精神和武士刀文化繼續安利到全世界。

雖然現在許多舉世聞名的太刀已經都成為博物館裡的國寶只可遠觀,但對於許多遊戲玩家來說,武士刀特別是太刀可能是再熟悉不過的武器之一了。電子遊戲這種新型的交互娛樂手段,給了千千萬萬普通人再一次拿起象徵著武士道精神的太刀,或是馳騁沙場、或是斬妖除魔的機會。《怪物獵人》中太刀俠的見切如風、《仁王》中朧+居合的太刀無敵套路、《只狼》中手持打刀楔丸身背太刀不死斬斬妖除魔的狼、《合金裝備:崛起》中將太刀與義肢改造相結合的雷電都是日本人對於太刀的理解和詮釋。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仁王》中的太刀

而在最近測試的國產大型戰術動作遊戲《戰意》中野太刀作為一把既拉風又強力的武器,也是成為了許多玩家的首選。不過在實際遊戲中,野太刀並不是一件無腦武器:出手動作較慢、攻擊頻率低、甲太脆,雖然很多玩家抱怨但這的確就是現實中野太刀的特點,開發團隊只是儘量還原而已。但如果因此認為野太刀不實用那就錯了,講究三板斧的野太刀如果能夠靈活運用技能和普攻之間的配合,可以保證在一定時間內打的敵人喘不過氣來。同時野太刀的強項自然是馬戰,在馬上利用野太刀出色傷害和攻擊範圍,往往可以左右勝局。

在《戰意》刀光劍影的世界裡,身背長長野太刀的武士可謂是戰場中的一柄出鞘的利劍。遊走於萬軍叢中的太刀俠既脆肉又危險,依靠本身的高傷害以及高爆發的技能,如果能抓住敵方像是露背這樣的破綻,往往能夠一套輸出就造成致命傷害,同時自己還能憑藉飄忽的走位全身而退。如果再搭配上一些輸出高的軍團,野太刀武士也能瞬間化作戰場收割機。當然如果在戰鬥中表現過於亮眼往往會遭來敵人的注意和圍攻,許多太刀俠都是因為一時殺的興起過於深入敵陣,最終遭到圍攻而飲恨。刀鋒過鋒利卻會易於折斷,就是這個道理。作為一款國產的遊戲,《戰意》在對太刀的還原和理解上有著相當深入的研究,不失為一款“太刀俠”必追的遊戲。

從“打鐵”到武士文化 聊聊和太刀有關的那些事

《戰意》中的野太刀

如今刀光劍影的時代早已離我們遠去,一把把華麗、優美的太刀本身的藝術價值已經超越了其作為殺人兵器的意義,但太刀所代表的武士刀所承載的武士道與匠人精神依舊讓人敬佩和嚮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