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日本 宋朝 志偉聊國學 2019-09-17
"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心性調伏之後,雖不致於違理犯過,心無妄作狂惑,但,心主——牧童的控制工夫仍不可省,要加緊功力,故云「渡水穿雲步步隨」,這是寓有深意的,水代表人世的苦海,雲表示現象界。牛在渡苦海,步迷雲之際,是要步步相隨,不能稍懈,否則便前功盡棄。「手把芒繩無少緩」,形容此一階段是最關緊要的時候,不能對牛稍加放縱。「牧童終日自忘疲」形容調牛雖苦,但牛既受制,則牧童樂而忘倦,比喻調心亦有其快樂的一面。另一方面,顯示求道的積極性是至樂而忘苦。

回首第四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心性調伏之後,雖不致於違理犯過,心無妄作狂惑,但,心主——牧童的控制工夫仍不可省,要加緊功力,故云「渡水穿雲步步隨」,這是寓有深意的,水代表人世的苦海,雲表示現象界。牛在渡苦海,步迷雲之際,是要步步相隨,不能稍懈,否則便前功盡棄。「手把芒繩無少緩」,形容此一階段是最關緊要的時候,不能對牛稍加放縱。「牧童終日自忘疲」形容調牛雖苦,但牛既受制,則牧童樂而忘倦,比喻調心亦有其快樂的一面。另一方面,顯示求道的積極性是至樂而忘苦。

回首第四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心性調伏之後,雖不致於違理犯過,心無妄作狂惑,但,心主——牧童的控制工夫仍不可省,要加緊功力,故云「渡水穿雲步步隨」,這是寓有深意的,水代表人世的苦海,雲表示現象界。牛在渡苦海,步迷雲之際,是要步步相隨,不能稍懈,否則便前功盡棄。「手把芒繩無少緩」,形容此一階段是最關緊要的時候,不能對牛稍加放縱。「牧童終日自忘疲」形容調牛雖苦,但牛既受制,則牧童樂而忘倦,比喻調心亦有其快樂的一面。另一方面,顯示求道的積極性是至樂而忘苦。

回首第四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留


心由勉強向善,而至自然向善,但心主——牧童猶未能全然相信相許。因顛狂之心,雖已調和柔順,但習染未除,仍時有逾越的可能。所以,剋制的功夫、防範的用具,仍不可去除,是故芒繩仍系在牛鼻上。

馴伏第五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心性調伏之後,雖不致於違理犯過,心無妄作狂惑,但,心主——牧童的控制工夫仍不可省,要加緊功力,故云「渡水穿雲步步隨」,這是寓有深意的,水代表人世的苦海,雲表示現象界。牛在渡苦海,步迷雲之際,是要步步相隨,不能稍懈,否則便前功盡棄。「手把芒繩無少緩」,形容此一階段是最關緊要的時候,不能對牛稍加放縱。「牧童終日自忘疲」形容調牛雖苦,但牛既受制,則牧童樂而忘倦,比喻調心亦有其快樂的一面。另一方面,顯示求道的積極性是至樂而忘苦。

回首第四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留


心由勉強向善,而至自然向善,但心主——牧童猶未能全然相信相許。因顛狂之心,雖已調和柔順,但習染未除,仍時有逾越的可能。所以,剋制的功夫、防範的用具,仍不可去除,是故芒繩仍系在牛鼻上。

馴伏第五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心性調伏之後,雖不致於違理犯過,心無妄作狂惑,但,心主——牧童的控制工夫仍不可省,要加緊功力,故云「渡水穿雲步步隨」,這是寓有深意的,水代表人世的苦海,雲表示現象界。牛在渡苦海,步迷雲之際,是要步步相隨,不能稍懈,否則便前功盡棄。「手把芒繩無少緩」,形容此一階段是最關緊要的時候,不能對牛稍加放縱。「牧童終日自忘疲」形容調牛雖苦,但牛既受制,則牧童樂而忘倦,比喻調心亦有其快樂的一面。另一方面,顯示求道的積極性是至樂而忘苦。

回首第四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留


心由勉強向善,而至自然向善,但心主——牧童猶未能全然相信相許。因顛狂之心,雖已調和柔順,但習染未除,仍時有逾越的可能。所以,剋制的功夫、防範的用具,仍不可去除,是故芒繩仍系在牛鼻上。

馴伏第五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比喻心性純乎善,合乎天理頁知,不待修持剋制,勉強作為。「綠楊陰下」與「古溪邊」應是別有所喻。「綠楊陰下」喻色界,「古溪邊」喻空界,謂修道之人已明心見性,經由「日暮碧雲芳草地」,牛也不會迷失,能自由歸去,不用牽拽。

無礙第六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心性調伏之後,雖不致於違理犯過,心無妄作狂惑,但,心主——牧童的控制工夫仍不可省,要加緊功力,故云「渡水穿雲步步隨」,這是寓有深意的,水代表人世的苦海,雲表示現象界。牛在渡苦海,步迷雲之際,是要步步相隨,不能稍懈,否則便前功盡棄。「手把芒繩無少緩」,形容此一階段是最關緊要的時候,不能對牛稍加放縱。「牧童終日自忘疲」形容調牛雖苦,但牛既受制,則牧童樂而忘倦,比喻調心亦有其快樂的一面。另一方面,顯示求道的積極性是至樂而忘苦。

回首第四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留


心由勉強向善,而至自然向善,但心主——牧童猶未能全然相信相許。因顛狂之心,雖已調和柔順,但習染未除,仍時有逾越的可能。所以,剋制的功夫、防範的用具,仍不可去除,是故芒繩仍系在牛鼻上。

馴伏第五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比喻心性純乎善,合乎天理頁知,不待修持剋制,勉強作為。「綠楊陰下」與「古溪邊」應是別有所喻。「綠楊陰下」喻色界,「古溪邊」喻空界,謂修道之人已明心見性,經由「日暮碧雲芳草地」,牛也不會迷失,能自由歸去,不用牽拽。

無礙第六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心性調伏之後,雖不致於違理犯過,心無妄作狂惑,但,心主——牧童的控制工夫仍不可省,要加緊功力,故云「渡水穿雲步步隨」,這是寓有深意的,水代表人世的苦海,雲表示現象界。牛在渡苦海,步迷雲之際,是要步步相隨,不能稍懈,否則便前功盡棄。「手把芒繩無少緩」,形容此一階段是最關緊要的時候,不能對牛稍加放縱。「牧童終日自忘疲」形容調牛雖苦,但牛既受制,則牧童樂而忘倦,比喻調心亦有其快樂的一面。另一方面,顯示求道的積極性是至樂而忘苦。

回首第四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留


心由勉強向善,而至自然向善,但心主——牧童猶未能全然相信相許。因顛狂之心,雖已調和柔順,但習染未除,仍時有逾越的可能。所以,剋制的功夫、防範的用具,仍不可去除,是故芒繩仍系在牛鼻上。

馴伏第五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比喻心性純乎善,合乎天理頁知,不待修持剋制,勉強作為。「綠楊陰下」與「古溪邊」應是別有所喻。「綠楊陰下」喻色界,「古溪邊」喻空界,謂修道之人已明心見性,經由「日暮碧雲芳草地」,牛也不會迷失,能自由歸去,不用牽拽。

無礙第六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昇平樂有餘


人心已純善,眠於露地,不加防閒,不但繩索既除,牛廄亦廢,所以才「不勞鞭策永無拘」,而心主——牧童此時已安閒,穩坐青松下,吹短笛,一片祥和快樂,惟仍有「牛」之一念,是為開悟之後,經過「保任」之期。

任運第七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心性調伏之後,雖不致於違理犯過,心無妄作狂惑,但,心主——牧童的控制工夫仍不可省,要加緊功力,故云「渡水穿雲步步隨」,這是寓有深意的,水代表人世的苦海,雲表示現象界。牛在渡苦海,步迷雲之際,是要步步相隨,不能稍懈,否則便前功盡棄。「手把芒繩無少緩」,形容此一階段是最關緊要的時候,不能對牛稍加放縱。「牧童終日自忘疲」形容調牛雖苦,但牛既受制,則牧童樂而忘倦,比喻調心亦有其快樂的一面。另一方面,顯示求道的積極性是至樂而忘苦。

回首第四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留


心由勉強向善,而至自然向善,但心主——牧童猶未能全然相信相許。因顛狂之心,雖已調和柔順,但習染未除,仍時有逾越的可能。所以,剋制的功夫、防範的用具,仍不可去除,是故芒繩仍系在牛鼻上。

馴伏第五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比喻心性純乎善,合乎天理頁知,不待修持剋制,勉強作為。「綠楊陰下」與「古溪邊」應是別有所喻。「綠楊陰下」喻色界,「古溪邊」喻空界,謂修道之人已明心見性,經由「日暮碧雲芳草地」,牛也不會迷失,能自由歸去,不用牽拽。

無礙第六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昇平樂有餘


人心已純善,眠於露地,不加防閒,不但繩索既除,牛廄亦廢,所以才「不勞鞭策永無拘」,而心主——牧童此時已安閒,穩坐青松下,吹短笛,一片祥和快樂,惟仍有「牛」之一念,是為開悟之後,經過「保任」之期。

任運第七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心性調伏之後,雖不致於違理犯過,心無妄作狂惑,但,心主——牧童的控制工夫仍不可省,要加緊功力,故云「渡水穿雲步步隨」,這是寓有深意的,水代表人世的苦海,雲表示現象界。牛在渡苦海,步迷雲之際,是要步步相隨,不能稍懈,否則便前功盡棄。「手把芒繩無少緩」,形容此一階段是最關緊要的時候,不能對牛稍加放縱。「牧童終日自忘疲」形容調牛雖苦,但牛既受制,則牧童樂而忘倦,比喻調心亦有其快樂的一面。另一方面,顯示求道的積極性是至樂而忘苦。

回首第四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留


心由勉強向善,而至自然向善,但心主——牧童猶未能全然相信相許。因顛狂之心,雖已調和柔順,但習染未除,仍時有逾越的可能。所以,剋制的功夫、防範的用具,仍不可去除,是故芒繩仍系在牛鼻上。

馴伏第五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比喻心性純乎善,合乎天理頁知,不待修持剋制,勉強作為。「綠楊陰下」與「古溪邊」應是別有所喻。「綠楊陰下」喻色界,「古溪邊」喻空界,謂修道之人已明心見性,經由「日暮碧雲芳草地」,牛也不會迷失,能自由歸去,不用牽拽。

無礙第六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昇平樂有餘


人心已純善,眠於露地,不加防閒,不但繩索既除,牛廄亦廢,所以才「不勞鞭策永無拘」,而心主——牧童此時已安閒,穩坐青松下,吹短笛,一片祥和快樂,惟仍有「牛」之一念,是為開悟之後,經過「保任」之期。

任運第七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綠葺葺

飢餐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在無礙的階段,心性雖已調伏,但仍需心主——牧童的照顧與看守。到了任運此一歷程,已不需任何外力,一切皆發自天性之本然,毫不勉強。牛在「柳岸春波夕照中」,有「淡煙芳草綠茸茸」的暢樂境界,飢餐渴飲,隨時任運,自然合道。牧童安眠石上,任牛東奔西跑,是如「從心所欲不逾矩」。

相忘第八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心性調伏之後,雖不致於違理犯過,心無妄作狂惑,但,心主——牧童的控制工夫仍不可省,要加緊功力,故云「渡水穿雲步步隨」,這是寓有深意的,水代表人世的苦海,雲表示現象界。牛在渡苦海,步迷雲之際,是要步步相隨,不能稍懈,否則便前功盡棄。「手把芒繩無少緩」,形容此一階段是最關緊要的時候,不能對牛稍加放縱。「牧童終日自忘疲」形容調牛雖苦,但牛既受制,則牧童樂而忘倦,比喻調心亦有其快樂的一面。另一方面,顯示求道的積極性是至樂而忘苦。

回首第四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留


心由勉強向善,而至自然向善,但心主——牧童猶未能全然相信相許。因顛狂之心,雖已調和柔順,但習染未除,仍時有逾越的可能。所以,剋制的功夫、防範的用具,仍不可去除,是故芒繩仍系在牛鼻上。

馴伏第五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比喻心性純乎善,合乎天理頁知,不待修持剋制,勉強作為。「綠楊陰下」與「古溪邊」應是別有所喻。「綠楊陰下」喻色界,「古溪邊」喻空界,謂修道之人已明心見性,經由「日暮碧雲芳草地」,牛也不會迷失,能自由歸去,不用牽拽。

無礙第六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昇平樂有餘


人心已純善,眠於露地,不加防閒,不但繩索既除,牛廄亦廢,所以才「不勞鞭策永無拘」,而心主——牧童此時已安閒,穩坐青松下,吹短笛,一片祥和快樂,惟仍有「牛」之一念,是為開悟之後,經過「保任」之期。

任運第七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綠葺葺

飢餐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在無礙的階段,心性雖已調伏,但仍需心主——牧童的照顧與看守。到了任運此一歷程,已不需任何外力,一切皆發自天性之本然,毫不勉強。牛在「柳岸春波夕照中」,有「淡煙芳草綠茸茸」的暢樂境界,飢餐渴飲,隨時任運,自然合道。牧童安眠石上,任牛東奔西跑,是如「從心所欲不逾矩」。

相忘第八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心性調伏之後,雖不致於違理犯過,心無妄作狂惑,但,心主——牧童的控制工夫仍不可省,要加緊功力,故云「渡水穿雲步步隨」,這是寓有深意的,水代表人世的苦海,雲表示現象界。牛在渡苦海,步迷雲之際,是要步步相隨,不能稍懈,否則便前功盡棄。「手把芒繩無少緩」,形容此一階段是最關緊要的時候,不能對牛稍加放縱。「牧童終日自忘疲」形容調牛雖苦,但牛既受制,則牧童樂而忘倦,比喻調心亦有其快樂的一面。另一方面,顯示求道的積極性是至樂而忘苦。

回首第四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留


心由勉強向善,而至自然向善,但心主——牧童猶未能全然相信相許。因顛狂之心,雖已調和柔順,但習染未除,仍時有逾越的可能。所以,剋制的功夫、防範的用具,仍不可去除,是故芒繩仍系在牛鼻上。

馴伏第五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比喻心性純乎善,合乎天理頁知,不待修持剋制,勉強作為。「綠楊陰下」與「古溪邊」應是別有所喻。「綠楊陰下」喻色界,「古溪邊」喻空界,謂修道之人已明心見性,經由「日暮碧雲芳草地」,牛也不會迷失,能自由歸去,不用牽拽。

無礙第六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昇平樂有餘


人心已純善,眠於露地,不加防閒,不但繩索既除,牛廄亦廢,所以才「不勞鞭策永無拘」,而心主——牧童此時已安閒,穩坐青松下,吹短笛,一片祥和快樂,惟仍有「牛」之一念,是為開悟之後,經過「保任」之期。

任運第七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綠葺葺

飢餐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在無礙的階段,心性雖已調伏,但仍需心主——牧童的照顧與看守。到了任運此一歷程,已不需任何外力,一切皆發自天性之本然,毫不勉強。牛在「柳岸春波夕照中」,有「淡煙芳草綠茸茸」的暢樂境界,飢餐渴飲,隨時任運,自然合道。牧童安眠石上,任牛東奔西跑,是如「從心所欲不逾矩」。

相忘第八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白牛常在白雲中,人自無心牛亦同

月透白雲雲影白,白雲明月任西東


調馴至任運的階段時,劣性全清,心性已純乎善,合乎道,白雲白牛純乎一色,故云「白牛常在白雲中一,心主已不必存牛的念頭,要起心作念去調伏,而牛亦不需牧童的牽拽,已自然合道,牛與牧童相忘,故云「人自無心牛亦同」。至此,「一念不起全體現」,自性由現象顯露,月代表自性,白雲代表現象,明月與白雲同色,是謂色空一如,故云「月透白雲雲影白」。用由體生,人牛相忘,在明月白雲之下,任西任東,無不自在。


獨照第九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心性調伏之後,雖不致於違理犯過,心無妄作狂惑,但,心主——牧童的控制工夫仍不可省,要加緊功力,故云「渡水穿雲步步隨」,這是寓有深意的,水代表人世的苦海,雲表示現象界。牛在渡苦海,步迷雲之際,是要步步相隨,不能稍懈,否則便前功盡棄。「手把芒繩無少緩」,形容此一階段是最關緊要的時候,不能對牛稍加放縱。「牧童終日自忘疲」形容調牛雖苦,但牛既受制,則牧童樂而忘倦,比喻調心亦有其快樂的一面。另一方面,顯示求道的積極性是至樂而忘苦。

回首第四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留


心由勉強向善,而至自然向善,但心主——牧童猶未能全然相信相許。因顛狂之心,雖已調和柔順,但習染未除,仍時有逾越的可能。所以,剋制的功夫、防範的用具,仍不可去除,是故芒繩仍系在牛鼻上。

馴伏第五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比喻心性純乎善,合乎天理頁知,不待修持剋制,勉強作為。「綠楊陰下」與「古溪邊」應是別有所喻。「綠楊陰下」喻色界,「古溪邊」喻空界,謂修道之人已明心見性,經由「日暮碧雲芳草地」,牛也不會迷失,能自由歸去,不用牽拽。

無礙第六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昇平樂有餘


人心已純善,眠於露地,不加防閒,不但繩索既除,牛廄亦廢,所以才「不勞鞭策永無拘」,而心主——牧童此時已安閒,穩坐青松下,吹短笛,一片祥和快樂,惟仍有「牛」之一念,是為開悟之後,經過「保任」之期。

任運第七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綠葺葺

飢餐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在無礙的階段,心性雖已調伏,但仍需心主——牧童的照顧與看守。到了任運此一歷程,已不需任何外力,一切皆發自天性之本然,毫不勉強。牛在「柳岸春波夕照中」,有「淡煙芳草綠茸茸」的暢樂境界,飢餐渴飲,隨時任運,自然合道。牧童安眠石上,任牛東奔西跑,是如「從心所欲不逾矩」。

相忘第八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白牛常在白雲中,人自無心牛亦同

月透白雲雲影白,白雲明月任西東


調馴至任運的階段時,劣性全清,心性已純乎善,合乎道,白雲白牛純乎一色,故云「白牛常在白雲中一,心主已不必存牛的念頭,要起心作念去調伏,而牛亦不需牧童的牽拽,已自然合道,牛與牧童相忘,故云「人自無心牛亦同」。至此,「一念不起全體現」,自性由現象顯露,月代表自性,白雲代表現象,明月與白雲同色,是謂色空一如,故云「月透白雲雲影白」。用由體生,人牛相忘,在明月白雲之下,任西任東,無不自在。


獨照第九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心性調伏之後,雖不致於違理犯過,心無妄作狂惑,但,心主——牧童的控制工夫仍不可省,要加緊功力,故云「渡水穿雲步步隨」,這是寓有深意的,水代表人世的苦海,雲表示現象界。牛在渡苦海,步迷雲之際,是要步步相隨,不能稍懈,否則便前功盡棄。「手把芒繩無少緩」,形容此一階段是最關緊要的時候,不能對牛稍加放縱。「牧童終日自忘疲」形容調牛雖苦,但牛既受制,則牧童樂而忘倦,比喻調心亦有其快樂的一面。另一方面,顯示求道的積極性是至樂而忘苦。

回首第四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留


心由勉強向善,而至自然向善,但心主——牧童猶未能全然相信相許。因顛狂之心,雖已調和柔順,但習染未除,仍時有逾越的可能。所以,剋制的功夫、防範的用具,仍不可去除,是故芒繩仍系在牛鼻上。

馴伏第五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比喻心性純乎善,合乎天理頁知,不待修持剋制,勉強作為。「綠楊陰下」與「古溪邊」應是別有所喻。「綠楊陰下」喻色界,「古溪邊」喻空界,謂修道之人已明心見性,經由「日暮碧雲芳草地」,牛也不會迷失,能自由歸去,不用牽拽。

無礙第六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昇平樂有餘


人心已純善,眠於露地,不加防閒,不但繩索既除,牛廄亦廢,所以才「不勞鞭策永無拘」,而心主——牧童此時已安閒,穩坐青松下,吹短笛,一片祥和快樂,惟仍有「牛」之一念,是為開悟之後,經過「保任」之期。

任運第七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綠葺葺

飢餐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在無礙的階段,心性雖已調伏,但仍需心主——牧童的照顧與看守。到了任運此一歷程,已不需任何外力,一切皆發自天性之本然,毫不勉強。牛在「柳岸春波夕照中」,有「淡煙芳草綠茸茸」的暢樂境界,飢餐渴飲,隨時任運,自然合道。牧童安眠石上,任牛東奔西跑,是如「從心所欲不逾矩」。

相忘第八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白牛常在白雲中,人自無心牛亦同

月透白雲雲影白,白雲明月任西東


調馴至任運的階段時,劣性全清,心性已純乎善,合乎道,白雲白牛純乎一色,故云「白牛常在白雲中一,心主已不必存牛的念頭,要起心作念去調伏,而牛亦不需牧童的牽拽,已自然合道,牛與牧童相忘,故云「人自無心牛亦同」。至此,「一念不起全體現」,自性由現象顯露,月代表自性,白雲代表現象,明月與白雲同色,是謂色空一如,故云「月透白雲雲影白」。用由體生,人牛相忘,在明月白雲之下,任西任東,無不自在。


獨照第九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牛兒無處牧童閒,一片孤雲碧嶂間

拍手高歌明月下,歸來猶有一重關


從體起用,體用一如,由人牛相忘之後,到牛已不見,以一片孤雲,象徵一點靈光,徹上徹下,如孤雲之縱橫舒捲、無礙無掛,故云「牛兒無處牧童閒,一片孤雲碧嶂間」。牧牛至此地步,已告成功,比喻調攝心性,已達至境,但猶有我在,未攝歸大全,最後一關,仍未突破。


雙泯第十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心性調伏之後,雖不致於違理犯過,心無妄作狂惑,但,心主——牧童的控制工夫仍不可省,要加緊功力,故云「渡水穿雲步步隨」,這是寓有深意的,水代表人世的苦海,雲表示現象界。牛在渡苦海,步迷雲之際,是要步步相隨,不能稍懈,否則便前功盡棄。「手把芒繩無少緩」,形容此一階段是最關緊要的時候,不能對牛稍加放縱。「牧童終日自忘疲」形容調牛雖苦,但牛既受制,則牧童樂而忘倦,比喻調心亦有其快樂的一面。另一方面,顯示求道的積極性是至樂而忘苦。

回首第四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留


心由勉強向善,而至自然向善,但心主——牧童猶未能全然相信相許。因顛狂之心,雖已調和柔順,但習染未除,仍時有逾越的可能。所以,剋制的功夫、防範的用具,仍不可去除,是故芒繩仍系在牛鼻上。

馴伏第五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比喻心性純乎善,合乎天理頁知,不待修持剋制,勉強作為。「綠楊陰下」與「古溪邊」應是別有所喻。「綠楊陰下」喻色界,「古溪邊」喻空界,謂修道之人已明心見性,經由「日暮碧雲芳草地」,牛也不會迷失,能自由歸去,不用牽拽。

無礙第六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昇平樂有餘


人心已純善,眠於露地,不加防閒,不但繩索既除,牛廄亦廢,所以才「不勞鞭策永無拘」,而心主——牧童此時已安閒,穩坐青松下,吹短笛,一片祥和快樂,惟仍有「牛」之一念,是為開悟之後,經過「保任」之期。

任運第七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綠葺葺

飢餐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在無礙的階段,心性雖已調伏,但仍需心主——牧童的照顧與看守。到了任運此一歷程,已不需任何外力,一切皆發自天性之本然,毫不勉強。牛在「柳岸春波夕照中」,有「淡煙芳草綠茸茸」的暢樂境界,飢餐渴飲,隨時任運,自然合道。牧童安眠石上,任牛東奔西跑,是如「從心所欲不逾矩」。

相忘第八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白牛常在白雲中,人自無心牛亦同

月透白雲雲影白,白雲明月任西東


調馴至任運的階段時,劣性全清,心性已純乎善,合乎道,白雲白牛純乎一色,故云「白牛常在白雲中一,心主已不必存牛的念頭,要起心作念去調伏,而牛亦不需牧童的牽拽,已自然合道,牛與牧童相忘,故云「人自無心牛亦同」。至此,「一念不起全體現」,自性由現象顯露,月代表自性,白雲代表現象,明月與白雲同色,是謂色空一如,故云「月透白雲雲影白」。用由體生,人牛相忘,在明月白雲之下,任西任東,無不自在。


獨照第九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牛兒無處牧童閒,一片孤雲碧嶂間

拍手高歌明月下,歸來猶有一重關


從體起用,體用一如,由人牛相忘之後,到牛已不見,以一片孤雲,象徵一點靈光,徹上徹下,如孤雲之縱橫舒捲、無礙無掛,故云「牛兒無處牧童閒,一片孤雲碧嶂間」。牧牛至此地步,已告成功,比喻調攝心性,已達至境,但猶有我在,未攝歸大全,最後一關,仍未突破。


雙泯第十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或是將牧童比作“心”,而將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個階段。

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宋代僧人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描繪了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的過程——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分成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個階段,其著眼點在於調心證道,以人牛不見、心法雙亡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漸進、歷階而升,帶有神秀一系“漸修”的特色。

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禪詩中的佼佼者。因其詩“言近而旨遠”、其圖“象顯而意深”,故為廣大參禪者所珍愛,唱和者代不乏人,遠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數量之多,達洋洋二百餘首,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

未牧第一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調馴的野牛,揚頭橫角,恣意咆哮,猙獰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終日奔走在溪山之間,越走越遠,不知回家。妄想執著障蔽眾生的光明自性,猶如一片黑雲橫隔在山谷之口一樣。禪人不知調御心性,也會有違“明心見性”的宗旨,遠 離真心的家園,無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五陰惡念就像烏雲一般到處瀰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歸途。只可惜那難得的善根所生長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踐踏殆盡。“步步犯佳苗”譬喻眾生被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所遮蔽,迷失覺性、造作不安,屢屢造罪,沉溺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而無法解脫自在。

《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性,盡力護持,方能免其恣縱,絕不可悠悠忽忽,一時姑息,否則牛難治矣。

初調第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雖然,心性已受調製,可是心猿意馬,控制為難。「一回奔競」表示牛不甘於芒繩穿鼻,奔走馳號,而要掙脫羈絆,故有待於牧童的痛加鞭策。表示在此一階段,個人已習慣於世俗的肉體意識,很難改變舊有的劣性與慾望,唯有修行人盡力「驀鼻拽將來」。

受制第三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心性調伏之後,雖不致於違理犯過,心無妄作狂惑,但,心主——牧童的控制工夫仍不可省,要加緊功力,故云「渡水穿雲步步隨」,這是寓有深意的,水代表人世的苦海,雲表示現象界。牛在渡苦海,步迷雲之際,是要步步相隨,不能稍懈,否則便前功盡棄。「手把芒繩無少緩」,形容此一階段是最關緊要的時候,不能對牛稍加放縱。「牧童終日自忘疲」形容調牛雖苦,但牛既受制,則牧童樂而忘倦,比喻調心亦有其快樂的一面。另一方面,顯示求道的積極性是至樂而忘苦。

回首第四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留


心由勉強向善,而至自然向善,但心主——牧童猶未能全然相信相許。因顛狂之心,雖已調和柔順,但習染未除,仍時有逾越的可能。所以,剋制的功夫、防範的用具,仍不可去除,是故芒繩仍系在牛鼻上。

馴伏第五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比喻心性純乎善,合乎天理頁知,不待修持剋制,勉強作為。「綠楊陰下」與「古溪邊」應是別有所喻。「綠楊陰下」喻色界,「古溪邊」喻空界,謂修道之人已明心見性,經由「日暮碧雲芳草地」,牛也不會迷失,能自由歸去,不用牽拽。

無礙第六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昇平樂有餘


人心已純善,眠於露地,不加防閒,不但繩索既除,牛廄亦廢,所以才「不勞鞭策永無拘」,而心主——牧童此時已安閒,穩坐青松下,吹短笛,一片祥和快樂,惟仍有「牛」之一念,是為開悟之後,經過「保任」之期。

任運第七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綠葺葺

飢餐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在無礙的階段,心性雖已調伏,但仍需心主——牧童的照顧與看守。到了任運此一歷程,已不需任何外力,一切皆發自天性之本然,毫不勉強。牛在「柳岸春波夕照中」,有「淡煙芳草綠茸茸」的暢樂境界,飢餐渴飲,隨時任運,自然合道。牧童安眠石上,任牛東奔西跑,是如「從心所欲不逾矩」。

相忘第八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白牛常在白雲中,人自無心牛亦同

月透白雲雲影白,白雲明月任西東


調馴至任運的階段時,劣性全清,心性已純乎善,合乎道,白雲白牛純乎一色,故云「白牛常在白雲中一,心主已不必存牛的念頭,要起心作念去調伏,而牛亦不需牧童的牽拽,已自然合道,牛與牧童相忘,故云「人自無心牛亦同」。至此,「一念不起全體現」,自性由現象顯露,月代表自性,白雲代表現象,明月與白雲同色,是謂色空一如,故云「月透白雲雲影白」。用由體生,人牛相忘,在明月白雲之下,任西任東,無不自在。


獨照第九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牛兒無處牧童閒,一片孤雲碧嶂間

拍手高歌明月下,歸來猶有一重關


從體起用,體用一如,由人牛相忘之後,到牛已不見,以一片孤雲,象徵一點靈光,徹上徹下,如孤雲之縱橫舒捲、無礙無掛,故云「牛兒無處牧童閒,一片孤雲碧嶂間」。牧牛至此地步,已告成功,比喻調攝心性,已達至境,但猶有我在,未攝歸大全,最後一關,仍未突破。


雙泯第十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牧牛圖頌》中的禪機丨修證心性的十個境界


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含萬象空

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


此時已突破最後一關,牛已不見,人亦不見,牧牛圖上,僅剩餘一大圈圈,無其他形象,是如明月一輪,象徵大圓鏡智,人牛俱為宇宙大全的自性所含攝。至此雙泯之境道行圓成,然若問究竟,則現象界、色界之一切,並非不存在——「野花芳草自叢叢」,以禪人求道而言,未悟道之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而悟道中仍有了別之時,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經過「保任」「休歇」之後,見山仍是人,見水仍是水,此時之「野花芳草自叢叢」境界完全相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