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日本 抗日戰爭 影視 歷史 不會寫字的網小觀 不會寫字的網小觀 2017-09-17

去看《二十二》之前,我先看了一遍《三十二》。

兩部紀錄片同一個導演,講了同一件事情,中國慰安婦的故事。

提到“慰安婦”,我想大多數人應該和我一樣,瞭解的只是歷史書上一筆帶過的介紹,而她們是那段殘酷而屈辱的歷史中最大的受害者。

於是我夾雜著自己擅自的同情和想象,懷著沉重的心情觀看了《三十二》。看完之後,我為自己的那可憐的同情心感到羞愧不已。

片子僅僅講述了一位名叫韋紹蘭的九旬慰安婦的人生歷程,不煽情,不做作,很平常的敘述,卻讓人淚流滿面。

韋紹蘭是 1944 年被日軍擄到慰安所的,去的時候還帶著女兒。3 個月後她逃回來了。丈夫說,你還曉得回來啊。她 3 個月沒哭,這一刻哭了。

婆婆卻說,不是她學壞,是日本人在山頭拿到她的。

但是自己至親的丈夫,卻沒有原諒自己。

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在那樣一個時代,一個女孩被日本人帶走,的確很是丟臉,在中國傳統思想依舊頑固的當時,這樣的女性,是沒有貞潔的。可她們受到的苦難又怎是我們所能理解的呢,這樣的人生早已充滿了苦痛。

又過了 1 個月,韋紹蘭發現自己懷孕了。想死,於是偷偷和了農藥,但是卻被鄰居救下來了。婆婆勸她,死什麼,不管是男孩、女孩,生下來。

1945 年,日本人投降的那一年,他生下了兒子羅善學。

這個孩子從小被人指著說是日本人,他不知道自己是哪國人,但是他知道日本人的行為,他一生只能放牛,他讀不了書,他吃飯只有白米,他每天要挑無數次扁擔,他說有一餐稀飯就謝天謝地了。

我知道,他是中國人,善善良良的中國人。

韋紹蘭說:“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著這條命來看。”

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貧窮是韋紹蘭老人一生中無法擺脫的命運,三個月90塊錢的生活費,讓她喜歡上了吃白菜,因為白菜便宜。

她說:“會用就夠了啊,多就多用點,沒得就少用點。怎麼會夠,怎麼又不會夠?”

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這世界不曾好好善待過老人,老人卻留戀這紅紅火火的世界。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她帶著微笑在這個世界上繼續地活著,而中國慰安婦人數一直在下降。但是國家卻沒有給她們應有的關懷,她們是女性 ,她們是慰安婦,她們是歷史的見證人和經歷者,她們是英雄!

戰爭早已結束,可她受到的戰爭摧殘從未結束,她每夜閉上眼睛,那些光影又重新浮在眼前。

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慰安婦”一詞是由日軍所創造。

以前中國人不這麼叫,但為了便於把受害者都歸類起來,所以才簡單粗暴的用了這個詞。

準確的稱呼應該是“被日軍強迫當慰安婦的受害者們”。

在日軍侵華的八年裡,至少有20萬中國婦女被迫淪為日軍的“慰安婦”。

她們中的絕大部分都被殘害致死,僥倖活下來的有的被當做“化學試驗品”,有的苟且偷生。

她們難以融入後來的生活,因為總有碎嘴子的流言蜚語,讓本就遭遇創傷的她們再次受到傷害。

為了多看看這個還算美好的世界,她們隱姓埋名,再也不願提及過往,艱難度日。

《二十二》上映的第一天,我就想去看,但不敢去看。但是我知道,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我不得不去看。

緊迫感在我們之間蔓延,再不去看就來不及了。“遺忘歷史就等於背叛。”

雖然“看見”只是第一步,感到慚愧只是第一步,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我知道會很沉重,會很痛苦,但我還是選擇了“和她們來一次最深情的凝視。”

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這是國內第一部獲得公映許可證的“慰安婦”題材的紀錄電影。

很難相信,在過了這麼多年後,我們才用勇氣去面對這段一直都不會癒合的“傷疤”。

從2001年到2010年,中國“慰安婦”要求日本政府謝罪和賠償的案子,全部敗訴。

其中,有一個還重要的原因,值得我們所有人去直面,那就是如果連我們中國人自己都不重視自己的歷史,不去關懷和慰問,又該以什麼姿態去要求別人的道歉?

中國被受害的慰安婦有20萬餘人,但是《二十二》出來時,這個數字已經降到了22人。

這部紀錄片中共有22名女主角,平均年齡超過90歲,開拍過程中,已有一人去世,如今到了上映的時候,22個名字裡,其中14個都加上了黑框。

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而就在影片上映的前兩天,片中的海南“慰安婦”黃有良老人去世,享年90歲。

其實看完電影你就會發現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沉重,它只是在平淡地講述一位位慰安婦現在的生活。整部片子剋制、節奏緩慢,甚至在老人們情緒波動大的時候,導演都會喊:“等一會,等一會,等她冷靜一下”“冷靜冷靜,等一等。”

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與《三十三》的個體畫像相比,《二十二》描述的是一個群體。

她們一生都在與時間和死神賽跑,但這場比賽註定會以失敗收尾。

這些生老病死,是她們無從迴避的現實境遇。

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她們中有的老人隨養女生活,還算可以安享晚年。

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有的老人大半輩子都在獨居,趁著身體還算硬朗孤獨度日。

有的老人則沒能熬過歲月的侵蝕,在影片拍攝過程就離我們而去。

影片的開頭便是張改香老人的下葬儀式。

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山西老人李愛連告訴導演郭柯,以往她對其他記者“沒有講實話”,

“那些問題,當著我的兒媳、孫子,怎麼說得出口?”

李愛連老人做了很久的心理準備,她想告訴郭柯自己曾遭遇了什麼,但最後只輕輕問了一句:“門都關好了嗎?”

彷彿只有關嚴屋子的門,她才敢打開心裡的門。

據李愛連回憶,被日本兵抓去後,她被餓了三天三夜,最後有人扔給她一堆大蔥。

18歲的她一口氣吃了8根,胃從此壞了。

她想過逃跑,也逃跑過兩次,

但最後又被抓進了慰安所。

年邁的她喜歡喂貓,原本是一隻,後來成了一群。

家人說,有好吃的,她自己都捨不得吃先給貓,等到它們吃完了自己才吃。

經歷過那麼多苦難,她對生命還是如此溫柔。

看完《二十二》,我羞愧難當

阿婆們平淡地講述自己過去的故事,畫面平淡地展示著阿婆們的日常生活,她們平淡地哭,平淡地笑,平淡地講起自己的親人,平淡地唱起故鄉的歌謠。

就像一座冰山,我們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十分之一,而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安靜地藏在水面下。平淡的背後,是數十萬中國“慰安婦”的血淚,是無數華夏兒女那些年被摧殘、被侮辱、被損害的過往。是無數的慰安所,無數的萬人坑,無數個夜晚的泣血呼喚,無數豆蔻少女還未開始就已經被黑暗摧垮的青春年華。

可是日本這個國家,一直不願意承認當年對我們國家人民犯下的罪行和折磨。

他們一邊抵賴罪行,一邊逃避歷史,這些老人,她們至今都沒有等到那句道歉。

人們總說時間總是能夠治癒很多事情,被傷害者當年的憤恨,聽到者一腔對世界不公的埋怨……無論曾經多麼強烈的感情,統統都可能被時間洗刷掉,變成一片虛無。

就像是老奶奶看到照片上八十歲的日本人時一聲輕笑:“原來日本人老了也會沒有鬍子。”

但是這樣就意味著不去追究了嗎?

不是。

不是的。

所謂“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都是靠著人們至死不渝對於正義的執念與追逐,是靠著一個又一個,甚至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執著

——對於正義的執著。

和平年代過久了,現在的很多人已經忘了中國人民受辱的曾經,可是血淋淋的歷史就擺放在哪裡。

面對她們,我們在等日本道歉,可日本在等她們死亡。

或許剩餘的老奶奶們能夠聽到那句道歉,或許不能。

或許道歉聲響起的那天,已登記在冊的所有慰安婦們都已經化作了塵土,

這對於她們無疑是非常悲哀的,因為有生之年她們始終沒有得到應有的道歉。

但是對於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依然有著意義:

歷史永遠不應該被遺忘,有些錯誤不應該被原諒,而正義應該得到聲張。

很多歷史,無論曾經多麼壯烈與慘痛,你不去講,它就會消散在歷史的車輪中,被人們遺忘。

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記住這段悲慘的歷史,瞭解、認識、正視這段歷史。但不是記住仇恨,也絕不能煽動仇恨。

歷史的意義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就像陳林桃老人的願望是——“希望中國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了。”

還有,那些不願為孩子提及這段歷史的家長,請你們也記住,這沒有什麼不好講的,沒有什麼不光彩的,她們無關性,只關乎歷史。

我們不曾經歷滿目瘡痍的過往,我們不曾揹負時代屈辱的印記,我們不曾聽見硝煙瀰漫的戰火,但是我們應該記住她們。

慰安婦不是恥辱,恥辱的是逃避這段悲慘的歷史的我們。而她們,個個都是英雄。

我們要看見,要溫柔,要記得。

這不是一部讓人開心的電影,這不是你人生中必看的一百部電影中的任何一部。但我還是想說:

不要逃避,不要害怕,如果能找到排片的話,去看一看吧。

趕在八變成零之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