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國的堅船利炮成就了日本的明治維新?而我們卻越走越遠?

為什麼外國的堅船利炮成就了日本的明治維新?而我們卻越走越遠?

在1853年"黑船"開國之前,日本已經有很多人跟西方有交流,社會和思想也遠比大清或明末的社會活躍。

日本早就有對近代科技和近代政治有所瞭解,日本相對分離的體制使得溫和改良更容易,大權旁落的皇室是反對派天然的旗幟和核心,而德川幕府成了舊時代的背鍋俠。

更幸運的是他們的外來衝擊(1853)在我們的衝擊(1840鴉片戰爭)之後,而且沒有185x年代的災難性動亂(比如太平天國、西北迴變、江淮捻軍,當然災難性動亂本身就是貧困窒息的現狀造成的)。

須知日本早在15xx年因為全面內戰就搞過一次“洋務”(信長、秀吉),幕府成立不久後,仙台藩就派出使團去歐洲訪問遊學數年。另外日本不是大統一的體系,西南各強藩因和幕府世仇,長期積極學習西方技術,密謀借天皇和公家名義推翻幕府。所以日本會有那麼多接觸西學,瞭解世界的武士和商人(恰好都在西南),從而滋生後來所謂的“維新志士”。

德川幕府也並非食古不化的反動政府。當時日本的商品經濟市民文化已有相當規模,歐洲的印象派大師是深受浮世繪影響的,而浮世繪就是因市民消費而催生的版畫產業。日本很多著名企業都能追溯到江戶時代,可見其商業和手工業的活躍,而我們只能追溯到民國或者清末。

為什麼外國的堅船利炮成就了日本的明治維新?而我們卻越走越遠?

舉幾個標誌性的例子:

日本第一門西式大炮是1852年佐賀藩(現佐賀市)製成(有沒有注意到這是在黑船前一年?)藩主鍋島直正大辦洋務,搞了新式軍隊,造了鐵船,中國要等到1890年的張之洞。

日本1710年左右大阪大米市場開始世界最早的期貨交易,日本人發明了“日本蠟燭圖”,沒錯就是今天我們所有人用的k線圖,那可是在德川幕府的"鎖國"年代。

當年在關原合戰中,島津一派傾向於豐臣家族,導致戰後島津家不僅沒分到蛋糕,還沒削掉一個藩國,只剩下薩摩一地。因此德川幕府和島津家結下深仇,以至於島津成為倒幕的急先鋒。

由於島津有長期的航海傳統,接受西方文化最早,也長期跟傳教士打交道,成為日本一個比較開放的地區。再加上日本唯一的通商口岸的貿易優勢,倒幕勢力更早的擁有了政治經濟文化的資本。而這一點,廣東江浙兩湖一直到東南互保才具備如此條件。

還有就是德川家的運氣實在太差,一系列的騷操作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出了櫻田門之變,德川的無能天下皆知。武士階層的破產使得德川幕府失去軍事上的依靠。

為什麼外國的堅船利炮成就了日本的明治維新?而我們卻越走越遠?

反觀大清,由一個滿清貴族和漢族地主階級共治的國家,演變為漢族地方勢力高度自治的國家,雖然削弱了中央集權,但也籠絡了漢人地主階級的人心,從1840-1912,大清實質上完成了封建國家向近現代國家的轉變,但由於封建殘餘,沒有成為民族國家(這點有點像奧斯曼)。雖然大清被八國聯軍按在地上吊打,但不得不承認,此時大清比1840年的大清更先進,更時髦,這點比德川幕府有作為得多,當然是漢族地主階級的功勞。

一直到滿清立憲,滿清貴族撕下了君主立憲的偽裝,立憲派大失所望,和革命派合流,滿清才徹底被漢族地主階級拋棄,成為孤家寡人。後面漢族地主階級的代表袁世凱逼清帝退位,是歷史的潮流。正所謂“不是你要來當林登萬,而是人民需要你來當林登萬”。袁世凱無視歷史的進程,不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悍然稱帝,立刻就被全國人民拋棄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