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


"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全球半導體產業出現裂縫,中國DRAM廠商們能否從巨頭中分得一席之地?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王雷生

編輯|李薇

頭圖來源|IC photo


情況似乎變得愈加嚴峻且撲朔迷離。

7月13日,三星電子掌舵者、副會長李在鎔走出韓國首爾的機場,旋即淹沒在媒體的閃光燈中。任憑在場的記者們怎樣發問,李在鎔始終閉口不言。

這些天,整個韓國都在焦急地等待一個答案:李在鎔為期6天的赴日緊急磋商,是否能讓三星電子乃至韓國的半導體公司繞過困境。

7月1日,日本宣佈將加大力度限制向韓國出口三種核心尖端材料,並於4日開始正式限制有關產品對韓出口。被日本政府出口管控的材料包括被用於顯示面板製造的聚酰亞胺、半導體核心材料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

如若不然,長期穩居全球第一大DRAM內存芯片供應商、第一大AMOLED面板供應商、最大NAND閃存供應商的三星電子,以及SK海力士等多家韓國半導體巨頭很有可能因為上游原材料短缺陷入停工。

韓聯社援引匿名信源表示,結束日本之行後,李在鎔在董事會聲稱,已獲得來自上述三種材料的緊急供應,可使三星電子避免陷入停產。這被認為是李在鎔6天密集訪日磋商的成果。

但這一消息很快就被三星電子否認。三星電子官方表示,並沒有獲得來自日本方面的緊急供應。有媒體此前分析,在日本以半導體原材料作為武器制裁韓國的大背景下,日本企業想要直接或者通過第三方繞過監管向韓國供應的風險極大。

在日本向韓國發出限制清單的前一天,同樣有一則新聞受到密切關注。

當日晚間,紫光集團發佈消息宣佈組建DRAM事業群(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即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也就是電腦、手機等系統的內存),任命刁石京為事業群董事長,高啟全為CEO,這也意味著這家在最近幾年通過併購建立起的中國半導體航母,正式將DRAM列為發展的重心。

DRAM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技術高地,DRAM的國產化也一直是中國高端製造的夢想。刁石京於2018年5月入職紫光集團,一直擔任集團聯席總裁,高啟全則有“臺灣存儲教父”之稱,這樣的任命足見紫光對DRAM業務的重視。

在韓國半導體巨頭們受制於日本出口管控措施時,中國企業能否趁勢追趕?

"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全球半導體產業出現裂縫,中國DRAM廠商們能否從巨頭中分得一席之地?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王雷生

編輯|李薇

頭圖來源|IC photo


情況似乎變得愈加嚴峻且撲朔迷離。

7月13日,三星電子掌舵者、副會長李在鎔走出韓國首爾的機場,旋即淹沒在媒體的閃光燈中。任憑在場的記者們怎樣發問,李在鎔始終閉口不言。

這些天,整個韓國都在焦急地等待一個答案:李在鎔為期6天的赴日緊急磋商,是否能讓三星電子乃至韓國的半導體公司繞過困境。

7月1日,日本宣佈將加大力度限制向韓國出口三種核心尖端材料,並於4日開始正式限制有關產品對韓出口。被日本政府出口管控的材料包括被用於顯示面板製造的聚酰亞胺、半導體核心材料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

如若不然,長期穩居全球第一大DRAM內存芯片供應商、第一大AMOLED面板供應商、最大NAND閃存供應商的三星電子,以及SK海力士等多家韓國半導體巨頭很有可能因為上游原材料短缺陷入停工。

韓聯社援引匿名信源表示,結束日本之行後,李在鎔在董事會聲稱,已獲得來自上述三種材料的緊急供應,可使三星電子避免陷入停產。這被認為是李在鎔6天密集訪日磋商的成果。

但這一消息很快就被三星電子否認。三星電子官方表示,並沒有獲得來自日本方面的緊急供應。有媒體此前分析,在日本以半導體原材料作為武器制裁韓國的大背景下,日本企業想要直接或者通過第三方繞過監管向韓國供應的風險極大。

在日本向韓國發出限制清單的前一天,同樣有一則新聞受到密切關注。

當日晚間,紫光集團發佈消息宣佈組建DRAM事業群(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即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也就是電腦、手機等系統的內存),任命刁石京為事業群董事長,高啟全為CEO,這也意味著這家在最近幾年通過併購建立起的中國半導體航母,正式將DRAM列為發展的重心。

DRAM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技術高地,DRAM的國產化也一直是中國高端製造的夢想。刁石京於2018年5月入職紫光集團,一直擔任集團聯席總裁,高啟全則有“臺灣存儲教父”之稱,這樣的任命足見紫光對DRAM業務的重視。

在韓國半導體巨頭們受制於日本出口管控措施時,中國企業能否趁勢追趕?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被改變的全球供應鏈


這場“出口管控”來得如此猝不及防。

也許是美國近兩年發出的一張張“實體清單”給了日本啟示,韓國半導體產業成為日本狙擊韓國的目標。

半導體產業是韓國出口的支柱產業。2019年第一季度,韓國半導體出口額為231.99億美元,佔韓國總出口額的17.5%,排名第一,遠高於排名第二的機械產業9.7%的比例。有報告判斷,近兩三年半導體產業的景氣,是拉動韓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不過,韓國半導體產業卻有著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原材料極度依賴國際市場。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以2017年為基準進行推斷,韓國的半導體原材料國產率為50.3%。在日本限制出口到韓國的三種原材料中,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國產率更是接近0%。

對於半導體這樣擁有成熟嚴密的全球分工體系的產業而言,原材料國產率低在以往並不是問題。受益於這條供應鏈、且相信這條全球供應鏈穩定性的韓國,並沒有全部進行國產化的動力,它也憑藉著來自各國的原材料與設備,先後在DRAM、閃存、AMOLED等領域打垮了日本、美國等諸多競爭對手。

只是如今,一切都在發生改變。

日本政府一張“出口管控”把韓國企業陷入困境。三星電子傳出的消息顯示,這家公司以及韓國多家企業正在全球尋找三種原材料的供應商,並且加緊測試,其中又以氟化氫的供應最為緊急。

氟化氫因其揮發性較強,並不會像其他原材料一樣進行兩三個月的備貨,而是隻準備幾周至一個月的用量。在芯片生產的600多道工序中,有十幾道要用到氟化氫,其純度對於產品品質具有較大影響。日本在電子級高純度氟化氫領域佔據九成以上份額。

消息顯示,三星電子決定向中國企業尋求採購這幾種材料。受到這一消息的影響,A股市場上氟化氫、光刻膠等相關概念的股票聞風大漲。

日韓之間圍繞半導體的爭端短期內似乎難以看到解決的跡象。就在李在鎔返回韓國的前一天,韓日雙方四位代表在日本東京,就出口管控問題舉行了非公開工作層磋商。

流出的現場照片顯示,在一間簡陋的辦公室裡,沒有寒暄甚至握手的代表們兩兩對坐於由臨時拼湊的會談桌前,目光相對,像是一場拳擊比賽開始前的揚威。

自救迫在眉睫。

日方發出禁令僅三天,韓國政府就發佈了一項6萬億韓元的預算,用於對半導體材料、零部件、設備研發,逐步提高自產率。

事實上,日本半導體產業也曾輝煌過。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半導體佔全球份額60%左右。1993年,前十大半導體公司日本獨佔六家。不過,在被美國打壓後,日本半導體產業逐漸沒落,韓國趁勢崛起。

此次日本的做法讓產業界擔憂:一方面將會給業已處於衰退的韓國半導體產業帶來沉重一擊;另一面由於韓國在NAND閃存、DRAM、AMOLED面板等領域佔據市場主導地位,日本索尼、松下等公司也是其重要客戶,日本政府的舉措反過來肯定也會影響日本公司,而更大的衝擊波將會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鏈。

“半導體的供應鏈非常長,而且在不同區域。一旦有所謂的全球經貿政治風險,很容易被當成題材操作。”顯示及半導體行業專業第三方諮詢服務機構CINNOResearch半導體研究部副總經理楊文得表示。

楊文得分析:“我們現在看到韓國、日本、美國、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等各個地方半導體廠商都在儘量分散風險,不讓單一材料或者少數關鍵材料掌握在特定某一些國家或者廠商手中,減少不可預期的風險。”

"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全球半導體產業出現裂縫,中國DRAM廠商們能否從巨頭中分得一席之地?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王雷生

編輯|李薇

頭圖來源|IC photo


情況似乎變得愈加嚴峻且撲朔迷離。

7月13日,三星電子掌舵者、副會長李在鎔走出韓國首爾的機場,旋即淹沒在媒體的閃光燈中。任憑在場的記者們怎樣發問,李在鎔始終閉口不言。

這些天,整個韓國都在焦急地等待一個答案:李在鎔為期6天的赴日緊急磋商,是否能讓三星電子乃至韓國的半導體公司繞過困境。

7月1日,日本宣佈將加大力度限制向韓國出口三種核心尖端材料,並於4日開始正式限制有關產品對韓出口。被日本政府出口管控的材料包括被用於顯示面板製造的聚酰亞胺、半導體核心材料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

如若不然,長期穩居全球第一大DRAM內存芯片供應商、第一大AMOLED面板供應商、最大NAND閃存供應商的三星電子,以及SK海力士等多家韓國半導體巨頭很有可能因為上游原材料短缺陷入停工。

韓聯社援引匿名信源表示,結束日本之行後,李在鎔在董事會聲稱,已獲得來自上述三種材料的緊急供應,可使三星電子避免陷入停產。這被認為是李在鎔6天密集訪日磋商的成果。

但這一消息很快就被三星電子否認。三星電子官方表示,並沒有獲得來自日本方面的緊急供應。有媒體此前分析,在日本以半導體原材料作為武器制裁韓國的大背景下,日本企業想要直接或者通過第三方繞過監管向韓國供應的風險極大。

在日本向韓國發出限制清單的前一天,同樣有一則新聞受到密切關注。

當日晚間,紫光集團發佈消息宣佈組建DRAM事業群(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即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也就是電腦、手機等系統的內存),任命刁石京為事業群董事長,高啟全為CEO,這也意味著這家在最近幾年通過併購建立起的中國半導體航母,正式將DRAM列為發展的重心。

DRAM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技術高地,DRAM的國產化也一直是中國高端製造的夢想。刁石京於2018年5月入職紫光集團,一直擔任集團聯席總裁,高啟全則有“臺灣存儲教父”之稱,這樣的任命足見紫光對DRAM業務的重視。

在韓國半導體巨頭們受制於日本出口管控措施時,中國企業能否趁勢追趕?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被改變的全球供應鏈


這場“出口管控”來得如此猝不及防。

也許是美國近兩年發出的一張張“實體清單”給了日本啟示,韓國半導體產業成為日本狙擊韓國的目標。

半導體產業是韓國出口的支柱產業。2019年第一季度,韓國半導體出口額為231.99億美元,佔韓國總出口額的17.5%,排名第一,遠高於排名第二的機械產業9.7%的比例。有報告判斷,近兩三年半導體產業的景氣,是拉動韓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不過,韓國半導體產業卻有著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原材料極度依賴國際市場。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以2017年為基準進行推斷,韓國的半導體原材料國產率為50.3%。在日本限制出口到韓國的三種原材料中,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國產率更是接近0%。

對於半導體這樣擁有成熟嚴密的全球分工體系的產業而言,原材料國產率低在以往並不是問題。受益於這條供應鏈、且相信這條全球供應鏈穩定性的韓國,並沒有全部進行國產化的動力,它也憑藉著來自各國的原材料與設備,先後在DRAM、閃存、AMOLED等領域打垮了日本、美國等諸多競爭對手。

只是如今,一切都在發生改變。

日本政府一張“出口管控”把韓國企業陷入困境。三星電子傳出的消息顯示,這家公司以及韓國多家企業正在全球尋找三種原材料的供應商,並且加緊測試,其中又以氟化氫的供應最為緊急。

氟化氫因其揮發性較強,並不會像其他原材料一樣進行兩三個月的備貨,而是隻準備幾周至一個月的用量。在芯片生產的600多道工序中,有十幾道要用到氟化氫,其純度對於產品品質具有較大影響。日本在電子級高純度氟化氫領域佔據九成以上份額。

消息顯示,三星電子決定向中國企業尋求採購這幾種材料。受到這一消息的影響,A股市場上氟化氫、光刻膠等相關概念的股票聞風大漲。

日韓之間圍繞半導體的爭端短期內似乎難以看到解決的跡象。就在李在鎔返回韓國的前一天,韓日雙方四位代表在日本東京,就出口管控問題舉行了非公開工作層磋商。

流出的現場照片顯示,在一間簡陋的辦公室裡,沒有寒暄甚至握手的代表們兩兩對坐於由臨時拼湊的會談桌前,目光相對,像是一場拳擊比賽開始前的揚威。

自救迫在眉睫。

日方發出禁令僅三天,韓國政府就發佈了一項6萬億韓元的預算,用於對半導體材料、零部件、設備研發,逐步提高自產率。

事實上,日本半導體產業也曾輝煌過。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半導體佔全球份額60%左右。1993年,前十大半導體公司日本獨佔六家。不過,在被美國打壓後,日本半導體產業逐漸沒落,韓國趁勢崛起。

此次日本的做法讓產業界擔憂:一方面將會給業已處於衰退的韓國半導體產業帶來沉重一擊;另一面由於韓國在NAND閃存、DRAM、AMOLED面板等領域佔據市場主導地位,日本索尼、松下等公司也是其重要客戶,日本政府的舉措反過來肯定也會影響日本公司,而更大的衝擊波將會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鏈。

“半導體的供應鏈非常長,而且在不同區域。一旦有所謂的全球經貿政治風險,很容易被當成題材操作。”顯示及半導體行業專業第三方諮詢服務機構CINNOResearch半導體研究部副總經理楊文得表示。

楊文得分析:“我們現在看到韓國、日本、美國、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等各個地方半導體廠商都在儘量分散風險,不讓單一材料或者少數關鍵材料掌握在特定某一些國家或者廠商手中,減少不可預期的風險。”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中國廠商的進擊


“終於正式動手了。”得知紫光進入DRAM領域,一位半導體行業人士感嘆。

作為半導體產品中的重要一類,DRAM的中文全稱為“動態隨機存儲器”,也就是所說的內存,它被應用於手機、電腦、服務器等多種設備之中。據統計,2018年全球半導體產品銷售額4373億美元,其中DRAM銷售額約800億美元。

DRAM行業經過幾十年的戰爭,目前留下三大巨頭,其中三星佔據近半壁江山,2018年其市場份額為43.9%。同樣來自韓國的SK海力士佔29.5%,美國企業美光為22.1%。三大巨頭合計佔據了95%的市場份額,其餘多家來自中國臺灣等的廠商佔比都非常低,中國大陸企業榜上無名。

不過,中國大陸卻是DRAM產品最大消費國,單是2016年從國外進口的DRAM產品就超過了130億美元。但是,在這一領域國產化率長期只有0%。

2013年,在芯片行業開啟併購整合之後,紫光集團在中國半導體領域迅速崛起,不久後,紫光集團便把目光鎖定在了DRAM領域。

2015年7月14日,《華爾街日報》爆出讓很多人感到震驚的消息:紫光集團向美國存儲巨頭美光發出收購要約,預計以230億美元進行全盤收購。如果收購成功,這將成為中國對於美國企業最大的一筆收購案。

不過,這個收購案很快就變得撲朔迷離。美光發言人對媒體表示,“確實沒有收到收購要約”。路透社當時的信息顯示,紫光彼時僅是向美光表達了收購意向,還沒有提出正式的要約和報價,而美光方面也還沒認真考慮這一交易提議。

當時,幾乎沒有分析師看好這樁交易。除了價格較低之外,更為棘手的是錢之外的問題。美光是全球第三大DRAM廠商,也是美國在這一領域碩果僅存的企業,其產品應用在美國的各個領域,包括軍事。

所以,連美光自己對此事的評估都是:“收購案很可能不會獲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許可。”

2015年8月初彼時的紫光集團掌門人、董事長趙偉國接受《福布斯亞洲》採訪時,謹慎而不乏野心地表示:“現階段我還不能對此作出評價。我唯一可以透露的是紫光對於進入存儲芯片領域非常感興趣。”

“我大概是中國最保守的一個投資者了吧。我投資的第一準則是像女士購物一樣去尋找標的公司,然後像古董商一樣進行購買。就像飢餓的老虎看見肉一般,我的行動非常迅速。”趙偉國比喻。

顯而易見的是,包括DRAM在內的存儲產業正是趙偉國那時心儀的目標。更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被稱為“臺灣存儲教父”的南亞科技總經理、華亞科技董事長高啟全加入紫光,一時震動業界,也再次讓外界看到趙偉國發展DRAM的雄心。

雖然紫光未能如願收入美光,但另外一家企業在向紫光靠攏。紫光集團旗下同方國芯於2015年7月23日宣佈收購西安華芯半導體公司51%股權。

西安華芯的前身是2003年在西安成立的德國英飛凌科技存儲器事業部,2006年英飛凌的存儲事業部拆分上市成為奇夢達科技。但分拆不到三年,2009年初奇夢達就在三星等對手的攻擊下宣告倒閉。

2009年5月,在原奇夢達改制重建的基礎上,西安華芯半導體公司成立,輾轉之後最終被紫光集團收購,更名為西安紫光國芯半導體有限公司。

倒下的奇夢達是紫光DRAM產業的根源之一,也在無意中成為了中國DRAM產業的種子。

2016年,日後被稱為國內三大DRAM勢力的合肥長鑫成立,其董事長兼CEO朱一明在2019年5月的一場演講中透露,通過與奇夢達的合作,合肥長鑫獲得了一千多萬份有關DRAM的技術文件及2.8TB數據,這成為長鑫的技術來源之一。

不過,在收購美光遇挫之後,紫光把注意力重點暫時轉移到了寡頭壟斷稍弱的閃存領域,通過一系列收購,建立起了包括長江存儲在內的3D NAND、SSD等一批上下游存儲企業。

誰都知道紫光終將會把進攻方向再次定為DRAM,只是不知道它何時會返回戰場。

不過,看上DRAM的不僅僅是紫光,希望藉助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甚至日本的幾方力量共同對抗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的,也遠不止趙偉國和高啟全們。

2016年,福建晉華註冊成立,其大股東包括福建省國資委、晉江市財政局等,是一家100%國資持股企業。它與臺灣聯華電子簽署技術合作協議,後者接受委託開發DRAM相關製程技術,由福建晉華提供設備,並依據進度出資,開發成果由雙方共同擁有。

從2016年開始,合肥長鑫、福建晉華和紫光針對DRAM的計劃,投資金額高達幾百億美元,中國開始向DRAM產業發起進攻。

"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全球半導體產業出現裂縫,中國DRAM廠商們能否從巨頭中分得一席之地?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王雷生

編輯|李薇

頭圖來源|IC photo


情況似乎變得愈加嚴峻且撲朔迷離。

7月13日,三星電子掌舵者、副會長李在鎔走出韓國首爾的機場,旋即淹沒在媒體的閃光燈中。任憑在場的記者們怎樣發問,李在鎔始終閉口不言。

這些天,整個韓國都在焦急地等待一個答案:李在鎔為期6天的赴日緊急磋商,是否能讓三星電子乃至韓國的半導體公司繞過困境。

7月1日,日本宣佈將加大力度限制向韓國出口三種核心尖端材料,並於4日開始正式限制有關產品對韓出口。被日本政府出口管控的材料包括被用於顯示面板製造的聚酰亞胺、半導體核心材料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

如若不然,長期穩居全球第一大DRAM內存芯片供應商、第一大AMOLED面板供應商、最大NAND閃存供應商的三星電子,以及SK海力士等多家韓國半導體巨頭很有可能因為上游原材料短缺陷入停工。

韓聯社援引匿名信源表示,結束日本之行後,李在鎔在董事會聲稱,已獲得來自上述三種材料的緊急供應,可使三星電子避免陷入停產。這被認為是李在鎔6天密集訪日磋商的成果。

但這一消息很快就被三星電子否認。三星電子官方表示,並沒有獲得來自日本方面的緊急供應。有媒體此前分析,在日本以半導體原材料作為武器制裁韓國的大背景下,日本企業想要直接或者通過第三方繞過監管向韓國供應的風險極大。

在日本向韓國發出限制清單的前一天,同樣有一則新聞受到密切關注。

當日晚間,紫光集團發佈消息宣佈組建DRAM事業群(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即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也就是電腦、手機等系統的內存),任命刁石京為事業群董事長,高啟全為CEO,這也意味著這家在最近幾年通過併購建立起的中國半導體航母,正式將DRAM列為發展的重心。

DRAM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技術高地,DRAM的國產化也一直是中國高端製造的夢想。刁石京於2018年5月入職紫光集團,一直擔任集團聯席總裁,高啟全則有“臺灣存儲教父”之稱,這樣的任命足見紫光對DRAM業務的重視。

在韓國半導體巨頭們受制於日本出口管控措施時,中國企業能否趁勢追趕?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被改變的全球供應鏈


這場“出口管控”來得如此猝不及防。

也許是美國近兩年發出的一張張“實體清單”給了日本啟示,韓國半導體產業成為日本狙擊韓國的目標。

半導體產業是韓國出口的支柱產業。2019年第一季度,韓國半導體出口額為231.99億美元,佔韓國總出口額的17.5%,排名第一,遠高於排名第二的機械產業9.7%的比例。有報告判斷,近兩三年半導體產業的景氣,是拉動韓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不過,韓國半導體產業卻有著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原材料極度依賴國際市場。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以2017年為基準進行推斷,韓國的半導體原材料國產率為50.3%。在日本限制出口到韓國的三種原材料中,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國產率更是接近0%。

對於半導體這樣擁有成熟嚴密的全球分工體系的產業而言,原材料國產率低在以往並不是問題。受益於這條供應鏈、且相信這條全球供應鏈穩定性的韓國,並沒有全部進行國產化的動力,它也憑藉著來自各國的原材料與設備,先後在DRAM、閃存、AMOLED等領域打垮了日本、美國等諸多競爭對手。

只是如今,一切都在發生改變。

日本政府一張“出口管控”把韓國企業陷入困境。三星電子傳出的消息顯示,這家公司以及韓國多家企業正在全球尋找三種原材料的供應商,並且加緊測試,其中又以氟化氫的供應最為緊急。

氟化氫因其揮發性較強,並不會像其他原材料一樣進行兩三個月的備貨,而是隻準備幾周至一個月的用量。在芯片生產的600多道工序中,有十幾道要用到氟化氫,其純度對於產品品質具有較大影響。日本在電子級高純度氟化氫領域佔據九成以上份額。

消息顯示,三星電子決定向中國企業尋求採購這幾種材料。受到這一消息的影響,A股市場上氟化氫、光刻膠等相關概念的股票聞風大漲。

日韓之間圍繞半導體的爭端短期內似乎難以看到解決的跡象。就在李在鎔返回韓國的前一天,韓日雙方四位代表在日本東京,就出口管控問題舉行了非公開工作層磋商。

流出的現場照片顯示,在一間簡陋的辦公室裡,沒有寒暄甚至握手的代表們兩兩對坐於由臨時拼湊的會談桌前,目光相對,像是一場拳擊比賽開始前的揚威。

自救迫在眉睫。

日方發出禁令僅三天,韓國政府就發佈了一項6萬億韓元的預算,用於對半導體材料、零部件、設備研發,逐步提高自產率。

事實上,日本半導體產業也曾輝煌過。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半導體佔全球份額60%左右。1993年,前十大半導體公司日本獨佔六家。不過,在被美國打壓後,日本半導體產業逐漸沒落,韓國趁勢崛起。

此次日本的做法讓產業界擔憂:一方面將會給業已處於衰退的韓國半導體產業帶來沉重一擊;另一面由於韓國在NAND閃存、DRAM、AMOLED面板等領域佔據市場主導地位,日本索尼、松下等公司也是其重要客戶,日本政府的舉措反過來肯定也會影響日本公司,而更大的衝擊波將會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鏈。

“半導體的供應鏈非常長,而且在不同區域。一旦有所謂的全球經貿政治風險,很容易被當成題材操作。”顯示及半導體行業專業第三方諮詢服務機構CINNOResearch半導體研究部副總經理楊文得表示。

楊文得分析:“我們現在看到韓國、日本、美國、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等各個地方半導體廠商都在儘量分散風險,不讓單一材料或者少數關鍵材料掌握在特定某一些國家或者廠商手中,減少不可預期的風險。”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中國廠商的進擊


“終於正式動手了。”得知紫光進入DRAM領域,一位半導體行業人士感嘆。

作為半導體產品中的重要一類,DRAM的中文全稱為“動態隨機存儲器”,也就是所說的內存,它被應用於手機、電腦、服務器等多種設備之中。據統計,2018年全球半導體產品銷售額4373億美元,其中DRAM銷售額約800億美元。

DRAM行業經過幾十年的戰爭,目前留下三大巨頭,其中三星佔據近半壁江山,2018年其市場份額為43.9%。同樣來自韓國的SK海力士佔29.5%,美國企業美光為22.1%。三大巨頭合計佔據了95%的市場份額,其餘多家來自中國臺灣等的廠商佔比都非常低,中國大陸企業榜上無名。

不過,中國大陸卻是DRAM產品最大消費國,單是2016年從國外進口的DRAM產品就超過了130億美元。但是,在這一領域國產化率長期只有0%。

2013年,在芯片行業開啟併購整合之後,紫光集團在中國半導體領域迅速崛起,不久後,紫光集團便把目光鎖定在了DRAM領域。

2015年7月14日,《華爾街日報》爆出讓很多人感到震驚的消息:紫光集團向美國存儲巨頭美光發出收購要約,預計以230億美元進行全盤收購。如果收購成功,這將成為中國對於美國企業最大的一筆收購案。

不過,這個收購案很快就變得撲朔迷離。美光發言人對媒體表示,“確實沒有收到收購要約”。路透社當時的信息顯示,紫光彼時僅是向美光表達了收購意向,還沒有提出正式的要約和報價,而美光方面也還沒認真考慮這一交易提議。

當時,幾乎沒有分析師看好這樁交易。除了價格較低之外,更為棘手的是錢之外的問題。美光是全球第三大DRAM廠商,也是美國在這一領域碩果僅存的企業,其產品應用在美國的各個領域,包括軍事。

所以,連美光自己對此事的評估都是:“收購案很可能不會獲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許可。”

2015年8月初彼時的紫光集團掌門人、董事長趙偉國接受《福布斯亞洲》採訪時,謹慎而不乏野心地表示:“現階段我還不能對此作出評價。我唯一可以透露的是紫光對於進入存儲芯片領域非常感興趣。”

“我大概是中國最保守的一個投資者了吧。我投資的第一準則是像女士購物一樣去尋找標的公司,然後像古董商一樣進行購買。就像飢餓的老虎看見肉一般,我的行動非常迅速。”趙偉國比喻。

顯而易見的是,包括DRAM在內的存儲產業正是趙偉國那時心儀的目標。更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被稱為“臺灣存儲教父”的南亞科技總經理、華亞科技董事長高啟全加入紫光,一時震動業界,也再次讓外界看到趙偉國發展DRAM的雄心。

雖然紫光未能如願收入美光,但另外一家企業在向紫光靠攏。紫光集團旗下同方國芯於2015年7月23日宣佈收購西安華芯半導體公司51%股權。

西安華芯的前身是2003年在西安成立的德國英飛凌科技存儲器事業部,2006年英飛凌的存儲事業部拆分上市成為奇夢達科技。但分拆不到三年,2009年初奇夢達就在三星等對手的攻擊下宣告倒閉。

2009年5月,在原奇夢達改制重建的基礎上,西安華芯半導體公司成立,輾轉之後最終被紫光集團收購,更名為西安紫光國芯半導體有限公司。

倒下的奇夢達是紫光DRAM產業的根源之一,也在無意中成為了中國DRAM產業的種子。

2016年,日後被稱為國內三大DRAM勢力的合肥長鑫成立,其董事長兼CEO朱一明在2019年5月的一場演講中透露,通過與奇夢達的合作,合肥長鑫獲得了一千多萬份有關DRAM的技術文件及2.8TB數據,這成為長鑫的技術來源之一。

不過,在收購美光遇挫之後,紫光把注意力重點暫時轉移到了寡頭壟斷稍弱的閃存領域,通過一系列收購,建立起了包括長江存儲在內的3D NAND、SSD等一批上下游存儲企業。

誰都知道紫光終將會把進攻方向再次定為DRAM,只是不知道它何時會返回戰場。

不過,看上DRAM的不僅僅是紫光,希望藉助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甚至日本的幾方力量共同對抗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的,也遠不止趙偉國和高啟全們。

2016年,福建晉華註冊成立,其大股東包括福建省國資委、晉江市財政局等,是一家100%國資持股企業。它與臺灣聯華電子簽署技術合作協議,後者接受委託開發DRAM相關製程技術,由福建晉華提供設備,並依據進度出資,開發成果由雙方共同擁有。

從2016年開始,合肥長鑫、福建晉華和紫光針對DRAM的計劃,投資金額高達幾百億美元,中國開始向DRAM產業發起進攻。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道阻且長


2019年5月24日,前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在中國臺灣的一個演講中提出自己的判斷——未來將是“一個世界、兩個系統”。

“美國目前將(中國)大陸視為科技上的戰略競爭對手,因此建立科技設備及零件的壁壘,使(中國)大陸的科技及高科技產品製造發展重新調整戰略。”郭臺銘當時表示。

郭臺銘提出這一判斷時,日韓關於半導體的爭端尚未產生,外界尚且沒有料到,不止是中美這兩個大國之間,甚至日韓也會爆發這樣針鋒相對的博弈。這更加劇了人們對過去幾十年形成的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擔憂。

"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全球半導體產業出現裂縫,中國DRAM廠商們能否從巨頭中分得一席之地?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王雷生

編輯|李薇

頭圖來源|IC photo


情況似乎變得愈加嚴峻且撲朔迷離。

7月13日,三星電子掌舵者、副會長李在鎔走出韓國首爾的機場,旋即淹沒在媒體的閃光燈中。任憑在場的記者們怎樣發問,李在鎔始終閉口不言。

這些天,整個韓國都在焦急地等待一個答案:李在鎔為期6天的赴日緊急磋商,是否能讓三星電子乃至韓國的半導體公司繞過困境。

7月1日,日本宣佈將加大力度限制向韓國出口三種核心尖端材料,並於4日開始正式限制有關產品對韓出口。被日本政府出口管控的材料包括被用於顯示面板製造的聚酰亞胺、半導體核心材料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

如若不然,長期穩居全球第一大DRAM內存芯片供應商、第一大AMOLED面板供應商、最大NAND閃存供應商的三星電子,以及SK海力士等多家韓國半導體巨頭很有可能因為上游原材料短缺陷入停工。

韓聯社援引匿名信源表示,結束日本之行後,李在鎔在董事會聲稱,已獲得來自上述三種材料的緊急供應,可使三星電子避免陷入停產。這被認為是李在鎔6天密集訪日磋商的成果。

但這一消息很快就被三星電子否認。三星電子官方表示,並沒有獲得來自日本方面的緊急供應。有媒體此前分析,在日本以半導體原材料作為武器制裁韓國的大背景下,日本企業想要直接或者通過第三方繞過監管向韓國供應的風險極大。

在日本向韓國發出限制清單的前一天,同樣有一則新聞受到密切關注。

當日晚間,紫光集團發佈消息宣佈組建DRAM事業群(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即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也就是電腦、手機等系統的內存),任命刁石京為事業群董事長,高啟全為CEO,這也意味著這家在最近幾年通過併購建立起的中國半導體航母,正式將DRAM列為發展的重心。

DRAM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技術高地,DRAM的國產化也一直是中國高端製造的夢想。刁石京於2018年5月入職紫光集團,一直擔任集團聯席總裁,高啟全則有“臺灣存儲教父”之稱,這樣的任命足見紫光對DRAM業務的重視。

在韓國半導體巨頭們受制於日本出口管控措施時,中國企業能否趁勢追趕?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被改變的全球供應鏈


這場“出口管控”來得如此猝不及防。

也許是美國近兩年發出的一張張“實體清單”給了日本啟示,韓國半導體產業成為日本狙擊韓國的目標。

半導體產業是韓國出口的支柱產業。2019年第一季度,韓國半導體出口額為231.99億美元,佔韓國總出口額的17.5%,排名第一,遠高於排名第二的機械產業9.7%的比例。有報告判斷,近兩三年半導體產業的景氣,是拉動韓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不過,韓國半導體產業卻有著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原材料極度依賴國際市場。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以2017年為基準進行推斷,韓國的半導體原材料國產率為50.3%。在日本限制出口到韓國的三種原材料中,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國產率更是接近0%。

對於半導體這樣擁有成熟嚴密的全球分工體系的產業而言,原材料國產率低在以往並不是問題。受益於這條供應鏈、且相信這條全球供應鏈穩定性的韓國,並沒有全部進行國產化的動力,它也憑藉著來自各國的原材料與設備,先後在DRAM、閃存、AMOLED等領域打垮了日本、美國等諸多競爭對手。

只是如今,一切都在發生改變。

日本政府一張“出口管控”把韓國企業陷入困境。三星電子傳出的消息顯示,這家公司以及韓國多家企業正在全球尋找三種原材料的供應商,並且加緊測試,其中又以氟化氫的供應最為緊急。

氟化氫因其揮發性較強,並不會像其他原材料一樣進行兩三個月的備貨,而是隻準備幾周至一個月的用量。在芯片生產的600多道工序中,有十幾道要用到氟化氫,其純度對於產品品質具有較大影響。日本在電子級高純度氟化氫領域佔據九成以上份額。

消息顯示,三星電子決定向中國企業尋求採購這幾種材料。受到這一消息的影響,A股市場上氟化氫、光刻膠等相關概念的股票聞風大漲。

日韓之間圍繞半導體的爭端短期內似乎難以看到解決的跡象。就在李在鎔返回韓國的前一天,韓日雙方四位代表在日本東京,就出口管控問題舉行了非公開工作層磋商。

流出的現場照片顯示,在一間簡陋的辦公室裡,沒有寒暄甚至握手的代表們兩兩對坐於由臨時拼湊的會談桌前,目光相對,像是一場拳擊比賽開始前的揚威。

自救迫在眉睫。

日方發出禁令僅三天,韓國政府就發佈了一項6萬億韓元的預算,用於對半導體材料、零部件、設備研發,逐步提高自產率。

事實上,日本半導體產業也曾輝煌過。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半導體佔全球份額60%左右。1993年,前十大半導體公司日本獨佔六家。不過,在被美國打壓後,日本半導體產業逐漸沒落,韓國趁勢崛起。

此次日本的做法讓產業界擔憂:一方面將會給業已處於衰退的韓國半導體產業帶來沉重一擊;另一面由於韓國在NAND閃存、DRAM、AMOLED面板等領域佔據市場主導地位,日本索尼、松下等公司也是其重要客戶,日本政府的舉措反過來肯定也會影響日本公司,而更大的衝擊波將會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鏈。

“半導體的供應鏈非常長,而且在不同區域。一旦有所謂的全球經貿政治風險,很容易被當成題材操作。”顯示及半導體行業專業第三方諮詢服務機構CINNOResearch半導體研究部副總經理楊文得表示。

楊文得分析:“我們現在看到韓國、日本、美國、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等各個地方半導體廠商都在儘量分散風險,不讓單一材料或者少數關鍵材料掌握在特定某一些國家或者廠商手中,減少不可預期的風險。”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中國廠商的進擊


“終於正式動手了。”得知紫光進入DRAM領域,一位半導體行業人士感嘆。

作為半導體產品中的重要一類,DRAM的中文全稱為“動態隨機存儲器”,也就是所說的內存,它被應用於手機、電腦、服務器等多種設備之中。據統計,2018年全球半導體產品銷售額4373億美元,其中DRAM銷售額約800億美元。

DRAM行業經過幾十年的戰爭,目前留下三大巨頭,其中三星佔據近半壁江山,2018年其市場份額為43.9%。同樣來自韓國的SK海力士佔29.5%,美國企業美光為22.1%。三大巨頭合計佔據了95%的市場份額,其餘多家來自中國臺灣等的廠商佔比都非常低,中國大陸企業榜上無名。

不過,中國大陸卻是DRAM產品最大消費國,單是2016年從國外進口的DRAM產品就超過了130億美元。但是,在這一領域國產化率長期只有0%。

2013年,在芯片行業開啟併購整合之後,紫光集團在中國半導體領域迅速崛起,不久後,紫光集團便把目光鎖定在了DRAM領域。

2015年7月14日,《華爾街日報》爆出讓很多人感到震驚的消息:紫光集團向美國存儲巨頭美光發出收購要約,預計以230億美元進行全盤收購。如果收購成功,這將成為中國對於美國企業最大的一筆收購案。

不過,這個收購案很快就變得撲朔迷離。美光發言人對媒體表示,“確實沒有收到收購要約”。路透社當時的信息顯示,紫光彼時僅是向美光表達了收購意向,還沒有提出正式的要約和報價,而美光方面也還沒認真考慮這一交易提議。

當時,幾乎沒有分析師看好這樁交易。除了價格較低之外,更為棘手的是錢之外的問題。美光是全球第三大DRAM廠商,也是美國在這一領域碩果僅存的企業,其產品應用在美國的各個領域,包括軍事。

所以,連美光自己對此事的評估都是:“收購案很可能不會獲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許可。”

2015年8月初彼時的紫光集團掌門人、董事長趙偉國接受《福布斯亞洲》採訪時,謹慎而不乏野心地表示:“現階段我還不能對此作出評價。我唯一可以透露的是紫光對於進入存儲芯片領域非常感興趣。”

“我大概是中國最保守的一個投資者了吧。我投資的第一準則是像女士購物一樣去尋找標的公司,然後像古董商一樣進行購買。就像飢餓的老虎看見肉一般,我的行動非常迅速。”趙偉國比喻。

顯而易見的是,包括DRAM在內的存儲產業正是趙偉國那時心儀的目標。更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被稱為“臺灣存儲教父”的南亞科技總經理、華亞科技董事長高啟全加入紫光,一時震動業界,也再次讓外界看到趙偉國發展DRAM的雄心。

雖然紫光未能如願收入美光,但另外一家企業在向紫光靠攏。紫光集團旗下同方國芯於2015年7月23日宣佈收購西安華芯半導體公司51%股權。

西安華芯的前身是2003年在西安成立的德國英飛凌科技存儲器事業部,2006年英飛凌的存儲事業部拆分上市成為奇夢達科技。但分拆不到三年,2009年初奇夢達就在三星等對手的攻擊下宣告倒閉。

2009年5月,在原奇夢達改制重建的基礎上,西安華芯半導體公司成立,輾轉之後最終被紫光集團收購,更名為西安紫光國芯半導體有限公司。

倒下的奇夢達是紫光DRAM產業的根源之一,也在無意中成為了中國DRAM產業的種子。

2016年,日後被稱為國內三大DRAM勢力的合肥長鑫成立,其董事長兼CEO朱一明在2019年5月的一場演講中透露,通過與奇夢達的合作,合肥長鑫獲得了一千多萬份有關DRAM的技術文件及2.8TB數據,這成為長鑫的技術來源之一。

不過,在收購美光遇挫之後,紫光把注意力重點暫時轉移到了寡頭壟斷稍弱的閃存領域,通過一系列收購,建立起了包括長江存儲在內的3D NAND、SSD等一批上下游存儲企業。

誰都知道紫光終將會把進攻方向再次定為DRAM,只是不知道它何時會返回戰場。

不過,看上DRAM的不僅僅是紫光,希望藉助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甚至日本的幾方力量共同對抗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的,也遠不止趙偉國和高啟全們。

2016年,福建晉華註冊成立,其大股東包括福建省國資委、晉江市財政局等,是一家100%國資持股企業。它與臺灣聯華電子簽署技術合作協議,後者接受委託開發DRAM相關製程技術,由福建晉華提供設備,並依據進度出資,開發成果由雙方共同擁有。

從2016年開始,合肥長鑫、福建晉華和紫光針對DRAM的計劃,投資金額高達幾百億美元,中國開始向DRAM產業發起進攻。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道阻且長


2019年5月24日,前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在中國臺灣的一個演講中提出自己的判斷——未來將是“一個世界、兩個系統”。

“美國目前將(中國)大陸視為科技上的戰略競爭對手,因此建立科技設備及零件的壁壘,使(中國)大陸的科技及高科技產品製造發展重新調整戰略。”郭臺銘當時表示。

郭臺銘提出這一判斷時,日韓關於半導體的爭端尚未產生,外界尚且沒有料到,不止是中美這兩個大國之間,甚至日韓也會爆發這樣針鋒相對的博弈。這更加劇了人們對過去幾十年形成的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擔憂。

日韓貿易戰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得利?


前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攝影:鄧攀

2018年中興事件將中國在半導體產業的脆弱一覽無遺地展示出來。隨後,福建晉華的DRAM正式投產後不久,美國便宣佈將福建晉華列入實體清單,被實施禁售。一時,福建晉華前途不明,它也因此被媒體稱為第二個中興。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羅文曾在中國存儲器產業聯盟成立大會上發表演講時稱:“存儲器是信息系統的基礎核心芯片,加快存儲器產業發展既是補齊產業發展短板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國家產業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重要舉措。”

中興事件後,發展一條自主可控的半導體產業鏈逐漸成為中國科技產業的共識。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也被一再強調。一個事實是,在新設立的科創板中,半導體公司不僅數量眾多,也頗受市場重視。

在顯示屏等產業實現一定程度的突破後,紫光、合肥長鑫與福建晉華在長期國產空白的DRAM領域的進擊也有了特別的意義。

根據楊文得的判斷,從建造一座半導體工廠、進駐設備再到投產並且獲得客戶的認可,最樂觀的也需要兩年的時間。

而DRAM芯片在經歷過十多個季度的漲價之後,如今正步入價格下行區間,如果不出意外(近期由於日韓爭端內存價格出現短期大漲),有可能在紫光投產的2021年左右,DRAM也正好迴歸到上行區間。

“現在中國大陸發展DRAM最主要的難度是,經過多年的競爭淘汰後,三家巨頭掌握的技術專利已經非常齊全,跟DRAM相關的技術都掌握在它們手上,新進者要去做就必須要在技術專利或者支撐技術上要有所突破,要麼跟它們合作,要麼自己去開發,但其實都非常困難。”楊文得說。

而從合作角度,紫光如今投身DRAM產業時的處境,相比較2015年嘗試收購美光遇挫時的難度更高。中美之間、日韓之間的糾紛,使得大型半導體公司變得更為謹慎,相關方面合作的態度也將變得保守。

不過,集邦諮詢研究副總裁郭祚榮看到了技術層面的樂觀因素。他認為,在DRAM製造上,中國大陸企業與一線大廠的差距在製程技術,但是目前製程技術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中國大陸廠商依然具備趕上的機會。

但對於能否在現有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體系之外形成新的體系,郭祚榮表示:“成立新體系的難度極高。”

楊文得進一步分析:“包括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在內,實際上產業鏈上每一個地方都有它自己獨特的強項。所以在策略上,可以尋求如何讓自己的強項在整個半導體的供應鏈當中,佔據別人難以忽略或者無法取代的價值。”

“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就可以發揮在產業中的戰略性地位。”楊文得最後強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