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島國,到底是什麼支撐了日本打完“一戰”和“二戰”?

軍事工業,指從事軍事工業產品生產的工業,包括軍事裝備和武器兩個方面,從事軍事工業生產的企業就是軍工企業。軍工生產和一般的商品生產不同,並不完全服從於普遍的經濟規律,而是和一國的軍事和國防戰略息息相關。軍工產品的質量要比一般產品的高,一般在接受政府的訂單後開始製造,不能像普通非軍需品一樣成批量製造;軍工產品的技術和普通工業生產的技術麼間可以互換,甚至同一種技術可以同時製造軍事和民用產品,也就是軍事民用生產能力互換能力。

作為一個島國,到底是什麼支撐了日本打完“一戰”和“二戰”?

一、日本的軍事工業支撐了日本對外戰爭的能力

日本是一個弧形排列的島國,因位於亞洲最東端,史稱“日出之國”。然而本土面積只有37.78萬平方公里的島國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德意日”王國同盟之一,成為影響亞洲乃至世界安全的主要威脅。除了在人類學上認為的,日本民族文化傳統理念和思維習慣本身難以捉摸外,更為重要的是日本有著當時傾舉國之力的軍事工業生產能力和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的海軍航空兵作戰能力等。

二、日本的財閥正是這些軍工產品的生產者

日本的軍事工業支撐了日本對外戰爭的能力,而日本的財閥正是這些軍工產品的生產者。和世界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日本的財閥起步比較晚,在1868年明治維新序幕揭開之前,日本一直處於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之下,直到美國“黒船”來襲才結束閉關鎖國的狀態。

為了擺脫淪為西方殖民地的危險,明治政府通過“殖產興業”、“富國強兵”的政策積極推動日本資本主義道路的發展。但是日本的資本主義沒有經歷過英國的“光榮革命”、美國的“獨立宣言”運動本身自然的獨立發展過程,民營經濟這個時候還未建立,只有靠明治政府實業政策等建立起來的幾個官營企業,如: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大倉、古河等。

作為一個島國,到底是什麼支撐了日本打完“一戰”和“二戰”?

三、日本的財閥從一開始就與國家的政治、軍事擴張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正如史論家山路愛山所說:“政商這個特殊階層是在明治初期那個時代所形成的特殊的社會情況下產生的……最初的明治政府,特別是成為中心人物的巖倉、太久保等人,他們確立幹到底的決心,要把國家職能擺在主導位置上插手民間企業。在人民尚未行動之前,要國家先走一步,用照顧和鞭策、獎勵和保護等辦法,儘快地使日本這個國家變成西洋式的國家。”

因而,日本的資本主義資本原始積累是政府和商人共同完成的,日本的財閥從一開始就與國家的政治、軍事擴張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四、日本完成從資本主文向帝國主義的過渡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保護海外航線和本國航路就是保護本國的生命線,到1870年底日本的海運也還處於十分落後的狀態,明治政府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擺脫歐洲列強的控制,決心發展本國的工業,特別是通過造船業與歐美汽船公司競爭,奪回日本的海上航線,於是投入大量資金支持本國民營企業對航運的發展,三菱由此誕生。以三菱、三井為首的財閥成為支撐日本發動對外戰爭的重要力量。

作為一個島國,到底是什麼支撐了日本打完“一戰”和“二戰”?

從明治維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的財閥經過國內企業一系列的競爭、合併,通過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刺激國內工業的發展化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日本帶來“大正景氣”的經濟發展影響下,日本的各財閥達到了一個從量到質的飛躍,完成從資本主文向帝國主義的過渡。如:在戰前,三菱造船部與礦業部利潤充其量不過是10%-30%,但到了1918年下半年,“三菱造船”與“三菱礦業”利潤率分別高達170%-190%。

五、日本財閥作為戰爭的後援部隊,直接參與了戰爭

戰爭景氣推動了日本造船業和機器製造業的發展,而這兩個部門又直接地推動了鋼鐵工業的發展。資本發展的內在要求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掠奪原材料,為帝國的擴軍備戰提供一個試驗場。

1937年“七七事變”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由於戰線的拉長化及戰爭物資的需要,中國的東三省也被綁架在了日本軍需工業化的戰車上,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出臺《滿洲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綱要》,把滿洲作為日本軍需工業的基地,在短時間內將滿洲的鐵礦石、煤炭、鋼鐵、液體燃料、武器的生產能力擴大2-5倍。

作為一個島國,到底是什麼支撐了日本打完“一戰”和“二戰”?

三井的重工業部門,如:三井礦山、芝浦製作所等都陸續到滿洲開發投資;住友金屬、滿洲住友鋼管取得銷售代理權;與此同時,關東軍司令部對事關軍備後勤的農產品實行了嚴格的統制,在大豆、米、小麥、雜谷等重要的農產品收購中,三井物產佔據著絕對壟斷的地位。

一場戰爭的勝利不僅靠的是強有力的武器裝備,更是靠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撐,日本財閥作為戰爭的後援部隊,直接參與了戰爭。它們通過國家的對外戰爭直接獲取企業的利益,同時也因為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不斷擴大市場直接推動了日本國家的對外侵略政策。

六、日本的戰線拉到哪裡三井的資本就推到哪裡

明治維新以來,三井就與日本的侵略政策緊密融合在了一起,日本的戰線拉到哪裡三井的資本就推到哪裡。在中國戰場中,三井更是直接扮演了日軍的物資運輸和對中日兩國對於戰爭資源搶奪的角色。

作為一個島國,到底是什麼支撐了日本打完“一戰”和“二戰”?

在整個中日戰爭中,“治安戰”是戰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說很多日系企業尤其是三井物產是隨著軍事活動一起展開的,在日軍武力打開中國市場的前提下,日資企業奪取中國的民族資本企業,以此來壯大自己的力量。尤其是三井在中國市場的活動,不僅幫助日軍搶奪物資,還在中國設立各分社,如木船製造公司,補充日本軍隊運輸船隻的不足。

當戰爭發展到相持階段後,物資爭奪戰決定著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對於只控制鐵路和城市沿線的日軍。在日軍如何與中國軍隊奪取糧食以維持佔領地方面,三菱商社和三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三井物產從農民手中收購農作物,然後運輸到華北、華中地區進行交易,維持著日軍部隊的後勤保證。當戰爭發展到1940年,華北地區的人口不斷髮展及八路軍數量不斷壯大的情況下,禁止華北的糧食外運。

作為一個島國,到底是什麼支撐了日本打完“一戰”和“二戰”?

在遭遇糧食危機的情況下,日軍為了確保軍糧的供應,確定三井和三萎為負責收購,在縣警備大隊及日軍協助下用武力強制收購糧食。日軍還展開了“燒光、殺光、搶光政策”。隨著日本擴大侵略戰爭及中日兩國對於糧食爭奪戰的愈演愈烈,日本這種以戰養戰的方式不僅大大減少了對國內經濟的消耗和影響,更是加劇了中國的貧窮和衰弱。

七、日本逐步建立了優先發展軍事工業的戰時經濟體制

在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逐步建立了優先發展軍事工業的戰時經濟體制。在這個時期裡,戰車、軍艦、飛機、軍用汽車的生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大力擴軍備戰的結果就是國家財政及軍費的大量增加。1931年日本的軍事總支出佔國家年總支出的比重為31.2%,到了;1932年就增加到35.9%,並每年遞增的方式在增加。

作為一個島國,到底是什麼支撐了日本打完“一戰”和“二戰”?

將近15年中,不能說通過戰爭的三個階段1931-1936,1937-1941,1942-1945,直接推動了軍事工業的發展,但如果國家財政沒有對軍事費用的投入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軍需工業的發展直接依存於政府和國家的訂單。而決定政府訂單的是國家財政中軍事費用的動向,也即軍事預算和軍事支出的多少是決定軍事工業是否繁榮的直接因素。

在日本發動全面戰爭期間的每個階段軍事總支出都是在增加。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以來,從一開始的4億多日元到後來的7億、8億、9億、10億,隨著年份逐漸遞增。在全面爆發侵華戰爭前,從1936年到1937年的軍費出現了急速的增長,整個國家年總支出也翻了一番,說明整個日本國家工業都在為中日全面戰爭積極備戰。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再次急增到125億日元左右。

參考資料:

玉國,魯燕《日本軍工產業規模分析》

朱偉,徐恆大《透視日本軍工動員潛力》

劉琳《日本軍工“寓軍於民”模式研究—以三菱重工為例》

福田惠介,大阪直樹,陳言《日本軍工大揭祕》

張國權,王紀俠,王衛東《藏軍於民的日本軍工企業》

馮鋒《日本軍工巨頭三菱發跡史》

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資本主義與財閥》

作為一個島國,到底是什麼支撐了日本打完“一戰”和“二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