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日本】在日本為什麼人人似乎都有潔癖'

"

【“近觀日本”是旅日作家、中歐商學院客座講師陳藥師在界面新聞開設的專欄,講述日本的商業和文化】。

清掃、開放式廚房

有一次去日本,飛機停靠在羽田機場。從機場走向停車樓的路上,偶然看到不遠處就是羽田工業帶,無數煙囪往外緩緩散佈著白煙,而煙的上方卻是藍天白雲。很多工廠就毗鄰碧藍的海邊,一輛輛運貨的卡車穿行而過,但空氣卻清爽的讓人心醉。

導遊告訴我說,那些煙囪裡飄出來的白煙沒有什麼汙染,準確的說,都是水蒸氣。

接下來,在日本友人家裡,我住了大概一週的時間,每天都會聽到他們相同的抱怨:今天有什麼垃圾不能扔。

日本垃圾處理有著嚴格的分類標準,比如,週一只能扔廚房垃圾,週二只能扔啤酒罐飲料罐等等。如果你扔錯了,收垃圾的人會視而不見,然後在你的垃圾袋上繫上一根紅繩,揚長而去。如果你一直不把垃圾收走,那麼鄰居就會投訴你亂放垃圾。

我的這位日本友人說了句讓人忍俊不禁的話:都說日本乾淨,環境好,那是外邊乾淨,家裡因為不能扔垃圾都快變成垃圾堆了。

但無可否認的是,日本整體環境確實優美、整潔。我曾經親眼目睹,這位友人家門口的垃圾桶,每天早上七點,清潔工(他們通常是60來歲的大爺大媽)會用洗衣粉耐心地洗刷乾淨,所以當你從垃圾桶前漫步而過的時候,不會聞到絲毫的異味。

而在放垃圾桶不遠處的人行道上,每天早上,你也能準時看到清潔工用高壓水槍不停沖洗地面,只至汙穢清除。

東京的羽田機場連續多年被評為世界上最乾淨的機場。我曾經在洗手間看到,一個清潔工人用鏡子反覆照馬桶,確認是否有不乾淨的地方。

在日本,消費者有一個共識,看一家餐廳是否乾淨整潔,就去看看洗手間。日本餐廳的洗手間一般都不會很大,常常只能容納一個人,但絕對乾淨衛生,沒有任何異味。

這是為什麼?很多店鋪的老闆經常會比員工提前一小時到餐廳,他會耐心的清掃門店,連門口的衛生都要全權負責。而大部分日本餐廳都是開放式廚房,無論你點的是燒烤、拉麵還是魚生,都能看到廚師通過怎樣的手藝造就出來。這背後也是對餐廳的衛生滿懷信心。

日本最大的電商企業叫樂天市場,創始人三木谷浩史就有潔癖,他通常要比員工提前到公司,然後開始耐心地整理、打掃自己的辦公室,有時候看別人工位雜亂無章還代為整理。

我們提到過日本製造企業推行的5S管理,其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清潔。如果你身處豐田汽車的工廠,最常見到的場景就是清掃人員每隔半小時就會打掃製造現場,而每一個工人都會將自己的工具放在固定的位置,絕對不會出現雜亂的景象。

更匪夷所思的是,即使是辦公區域,日本企業也要求員工保持清潔。我早年在松下電器工作,部長要求我們下班之前打掃自己的工位,桌子上除了電話和一臺電腦,不允許放任何東西。奔放的我起初對這個規則嗤之以鼻,我更喜歡藝術家的辦公桌,看似雜亂喧囂,但其實是另一種秩序。

但這種想法在日本是行不通的。即使是藝術家,類似於村上春樹這樣的大作家,他的書桌都整整齊齊,鉛筆、電腦、紙張一絲不苟的各安其位。至於灰塵,是絕對不允許存在的。

自然之美

為什麼日本如此乾淨,日本人如此珍視環境是否清潔優美呢?首先,這也得益於地理環境,我們無需說那些地理專業詞彙,常識就是,靠近海邊的城市通常會比較乾淨。時而清爽,時而熱烈的海風會吹散灰塵;而海邊城市通常空氣能見度比較高,自然就有一種乾淨透亮的視覺體驗。在我寫下這篇文字的時候,北京的天空也異常晴朗湛藍,我們希望藍天就像一位久別的情人一樣別再離開了。

而在日本,晴朗是常態,即使烏雲密佈的時日裡,你也聞不到空氣中骯髒刺鼻的味道。

另外,日本對於汽車的尾氣排放有著嚴格的規定。日本的汽車尾氣排放法規比較特殊,是由不同的法令和法律組合而成的。

日本最初的汽車尾氣排放規制,是1966年運輸省進行的限制一氧化碳CO排放的行政指導。之後,日本於1968年制定了《大氣汙染防止法》,其中除了一氧化碳,還規定了碳化氫HC、氮氧化物NOx和顆粒物PM的限量。

為更好減輕大氣汙染,東京於2003年推出了日本首部專門對PM2.5及其以下顆粒物的法令,甚至嚴於歐美正在執行的標準。

2006年4月1日,日本開始施行《關於特定特殊機動車尾氣規制的法律》,俗稱 《OFF-ROAD法》,該法是日本史上首部對非道路車輛的尾氣排放進行規制的法律。

2007年5月,日本政府修訂了《汽車NOx·PM法》,目的為進一步加大遏制NOx 和PM排放的力度。該法規定,在大氣汙染較為嚴重的個別交通集中區域和需採取對策的區域內,從2009年年初起採取針對該特定區域汙染防治的對策以及汽車限行等措施。

2009年9月日本空氣質量標準增加了PM2.5的指標,其標準與美國相同。日本汽車尾氣排放的治理隨著排放標準法規的不斷實施完善,已經進入法制規範時期,其大氣汙染問題得到明顯有效解決。

日本在尾氣汙染防治中,不只是對不同種類不同重量的汽車尾氣排放制定了不同級別的標準,更注重對各種尾氣排放的汙染物總量進行嚴格控制。同時,日本還根據汙染物產生的衍生汙染進行檢測分析,通過分析結果將NOx排放總量列入專項制定計劃,並且將其控制細化到了具體的行業中。

如果你不懂這些專業術語,那麼你只要記住,日本對於汽車尾氣的管控要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為嚴格。而且,日本人本身就很少開車出門,也很少打車。即使下雨的日子,你也能看到無數人撐著雨傘走向電車站。公共交通的普及與認可,讓日本人更願意選擇環保、便利的出行方式。而電車、新幹線本身也很整潔,這又得益於清潔人員不懈的努力與辛勤的勞動。

迴歸整潔

我們再來嘗試著追訴一下日本人對於整潔環境迷戀的歷史。從現在的影響來看,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時候,就已經擁有整潔的街道,政府也頒佈法令要求民眾按時清理垃圾,倡導優美潔淨的環境。

按照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的說法,日本自古以來就有尊重自然的屬性,愛乾淨就算是日本人的傳統美德。但是除此以外,我們很難發掘日本人愛乾淨的特質究竟從何而來了。

二戰之後,日本百廢待興,人民生活也相當混亂,經常隨地大小便。於是,政府開始大量修建迷你鳥居,鳥居就是神社門口的那個“牌樓”,據說是人與神的分界點,街上到處是鳥居就無人敢隨意大小便了,神會嗔怪。

而隨後工業的大發展,也造成了日本環境被破壞,很多人的飲用水被汙染,引發了市民抗議工廠的暴動。隨後,日本政府開始著力改善環境,從法律、法規到媒體宣傳,以強有力的姿態引導民眾創造出優美的環境。

很多學者都說,日本優美整潔的環境是在90年代之後才開始有的,或許真的如此吧。但日本人對於環境的珍視,對於整潔的強迫症是有傳統的,如果說日本真的變整潔是在90年代,那麼90年代也不過就是日本經歷了繁榮洗禮之後,迴歸到舊有世界的優美優雅而已。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