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國民識字率和城市化率已經遠超清朝

導語:即使只看明治維新前的狀態,大清就已經輸給江戶日本了。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國民識字率和城市化率已經遠超清朝

在近代史中,一個常見的話題就是對比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為何原本弱小的日本迅速完成了近代化,而看似強大的清朝卻停滯不前,以至於最後被日本以小搏大,從東亞霸主直接成為了亞洲二流國家。

日本藉助明治維新一舉終結了我國自明朝以來建立的朝貢體系,僅僅幾十年,就完成了從原有體系的邊緣國家到東亞霸王的逆襲。這一切,都是明治維新的功勞嗎?當然不是。

我們看待一場改革,絕對不能單獨看這件事本身,而應該將目光放長遠,看到事件身後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

明治維新前的江戶時代,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和平最繁榮的一個時期,在這半管制半寬鬆的環境裡,無數新的因素已經出現,在德川統治下,他們或許只是萌芽但一旦有外部力量介入,他們就會如雨後春筍般成長,最終將日本引上新的道路。

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在1800年,日本國民的識字率以及住在城市中的比例都已經遠遠超過清朝,不僅超過清朝,就算和英國比,也大體持平甚至超越。這樣的國家,雖然還沒有近代化,卻已經有了近代化的基礎。

一、德川巧妙控制了地方大名,使日本享有和平與發展

德川家康統一日本後的江戶時代,可以說是日本最為繁榮的一個時期,德川家康吸取豐臣秀吉的教訓,對政治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個最核心的問題是,作為中央統治者的幕府該如何有效的約束地方的大名。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國民識字率和城市化率已經遠超清朝

(德川家康)


豐臣秀吉單靠武力彈壓,自然不能長久,而要想像秦始皇那樣直接取締封建制也不切實際,如何在保留封建制的前提下控制大名,維持全國的穩定,是一個困擾日本幾代將軍的難題。德川家族最終想到了解決辦法。

從德川家康到德川家光,總體上幕府對於大名的控制越來越嚴,而這種嚴格非常的巧妙。江戶時代,幕府主要用以下幾種方法來控制大名。

第一種是各地大名要定期參拜將軍,每次到江戶都要待滿一年才能回城,來江戶的同時還要帶足對幕府的捐助,即上繳中央的財稅,幕府用這筆錢擴大江戶城。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國民識字率和城市化率已經遠超清朝

第二種方法最厲害,那就是所有大名的妻兒必須強制住在江戶,幕府會為大名的家人修建豪宅,讓他們過得十分舒服,但是前提是他們不準出城。在當時幕府有著名的兩禁:“即婦女禁止出城,火槍禁止入城。”這等於把大名門的家人直接當做人質扣在了都城,大名們因為親屬的原因不敢輕舉妄動。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國民識字率和城市化率已經遠超清朝

這個辦法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那就是由於家人不能出城,所以大名的後嗣都是在江戶長大的,18歲之後才能回自己的領地,由於這些繼承人都在江戶長大,對自己的領地缺乏認同,所以往往待不了多久就回到江戶,這使得之後的大名和領地的關係越來越淡薄,以至於不可能形成合力造反。

第三個就是將領地儘量分給忠於自己的武士,一些空地或者一些反叛大名的領地,幕府總會把他們分給自己的武士,他們被稱為譜代大名,這些人相當於幕府的家兵,可以鞏固幕府統治。

德川家族通過這三種辦法大幅削弱了大名的力量,正因如此,日本才維持了接近200年的和平,以至於沒有西方的外力打破可以繼續維持。這種和平讓日本開始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

二、農民進城與驚人的城市化

江戶時代的長期和平讓日本有了質的變化,其典型表現就是商業和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在1720年,江戶的都城就已經達到了100萬人,而清朝的首都北京在乾隆年間(1795)只有74萬,直到光緒年間才達到108萬。作為一個人口接近4億的大國,其首都人口還不如3000萬人口的日本,已經顯現出了差距。

除了江戶,日本還有其他的大城市,比如大阪也有38萬人口,京都有34萬,而英國倫敦同期的人口為70萬,也不如日本的江戶大。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國民識字率和城市化率已經遠超清朝


除了城市人口數量,日本的城市化率也是極為驚人的,1700年,日本有5-6%的人住在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中,而同期的歐洲只為2%,如果算上人口1萬以上的城鎮,日本的城市化率則達到10%,而同期的清朝僅為6.9%。

按照經濟學的模型,一個國家一旦城市化率超過了10%,就等於他已跨越了城市發展的初級階段,即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明治時代日本城市的飛速發展,離不開江戶時代打下的基礎。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國民識字率和城市化率已經遠超清朝

在江戶時代,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大量的農民入城打工,極大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大量農民進城,有兩個原因,一是農村人口過剩,他們不得不到城市尋找工作。二是日本的長子繼承製使得次子繼承不到任何土地,只能到城裡另尋天地,加劇了城市化。

與中國不同,中國雖然皇家實行單傳,但是在民間,大部分農民家庭都實行分家,既各個兒子都可以分到一部分田產,這樣很多次子就沒有動力離開農村,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家的土地越分越小,最後大家都變成赤貧。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國民識字率和城市化率已經遠超清朝

日本與歐洲則一樣,長子繼承所有田產同時負責照顧父母,次子們就只能進城打工,他們是日本城市發展的動力之源,正是次子們的走投無路讓商業與工業茁壯成長。

大量的人口進城使得日本的城市如此繁榮,以至於1690年,一位隨荷蘭人來到日本的德國學者如此評述:““日本各藩的交通要道每天熙來攘往,在每年的某些時日裡,其擁擠程度有如歐洲稠密城市的街道一般”。

三、識字率高的背後:藩校、寺子屋與教育的普及

除了城市化,江戶時代的日本還進行了教育的普及,以至於到江戶時代結束日本男性的識字率達到了33%,女性達到了25%,而同期英國的識字率不過才25%左右,而清朝更是不足4%,可以說,江戶日本是當時文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國民識字率和城市化率已經遠超清朝

日本國民識字率如此之高,與幕府的政策息息相關。

戰爭結束後,武士們再也沒有戰鬥的機會,無事可做,整天喝的酩酊大醉。為了防止武士惹是生非,幕府和各地大名大力開辦藩校,鼓勵武士子弟入學,學習科目包括儒家思想,學成的武士子弟有機會被幕府和大名任命為行政官員,主管財稅。原本賦閒的武士終於有了事做,因此大量入學。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國民識字率和城市化率已經遠超清朝

(江戶時代的武士大都羸弱,早已棄武從文,刀僅為象徵)

除了藩校,幕府對於寺子屋的鼓勵和投資對之後的日本影響更大,寺子屋是專門教授平民,1711年幕府頒佈《寺子屋師匠九條》,對寺子屋的教學制度和師資都有了明確規定,並由幕府直接管理,可謂是最早的教學綱要。

根據《日本教育史資料》統計,19世紀初登記在冊的寺子屋就已經有16560家,到明治維新前,算上沒有登記的非正規寺子屋,竟然達到了7萬之巨,就連礦山都有為礦山子弟設置的寺子屋,真正做到了:“邑無不學之人,家無不學之子”。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國民識字率和城市化率已經遠超清朝

(圖為教授婦女識字的寺子屋)


正因為江戶時代留下了如此多的寺子屋,以至於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得以迅速將其轉變為國民六年義務制教育,寺子屋直接變為了小學。相比之下,清朝政府幾乎什麼也沒做。

江戶時代的日本在很多方面,實際上已經將清朝甩在了後面,如果沒有江戶時代的積累,明治維新根本不可能如此快的成功。日本與清朝之間的差距,早在西洋人開關的100年前就拉開了。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本人頭條號/微信訂閱號:沉思的托克維爾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國民識字率和城市化率已經遠超清朝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