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半導體貿易戰”給中國半導體帶來的思考

日本 東芝 羅納德·里根 瑞薩電子 富士通 自動化與儀表 2018-11-23

20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半導體制造商稱霸全球。1988年佔據全球製造商Top10半壁的NEC、東芝、日立、富士通、三菱等公司,如今或灰飛煙滅、或改姓出嫁。扛著日本半導體大旗的東芝Memory公司,不經意間其會長(董事長)變成了美國人。

日本半導體制造在20世紀90年代的沒落,其原因有:日本泡沫經濟的破裂、日本終端電子產品競爭力下降、日本半導體企業間的內耗(高峰時達30多家半導體企業)、電腦網絡革命帶來的半導體行業洗牌等。其中,從80年代初期開戰並持續十三年的“美日半導體貿易戰”也影響巨大???

2.前奏

“針對特定行業,為了達到搶佔全球市場為目的,某國政府長年實施了包括頂層設計/資金支援/市場調控在內的政策”。

看官,你猜,這個“某國”是哪國?

這是1983年美國跨國半導體公司發表的文章,這裡的“某國”別無旁他,是日本。原文並沒有賣關子,實名指向日本。這邊文章發表的稍早前,美國半導體協會也發表類似文章,批判日本半導體企業嚴重損害美國企業利益,而且矛頭直指日本政府實施的產業導向政策。

同年,爆發“美日半導體摩擦”。

1983年,美日兩國政府間組建有關半導體貿易的協商工作組,開始對話。然而,那句話叫什麼來著?“該是你的,躲也躲不掉”。84年洛杉磯奧運會拉動了電視機/錄像機的巨大消費,再加上電腦風暴,帶來了巨大的半導體需求,再次讓日本半導體企業賺的盆滿缽滿。85年受到奧運會特需的反彈,市場急速降溫,這讓本就處於被動的美國半導體企業日子更艱難,裁員、收縮生產、整編,一片江河日下的破落景象。

美國人快要氣炸了!

3.開戰

1985年,微軟針對日本7家半導體廠家的DRAM開始反傾銷訴訟,AMD與NS公司(美國國家半導體,後被TI收購)也跟進群毆。事情越鬧越大,時任總統的里根也親自給商業部下達命令,調查日本的傾銷問題。經過幾個月折騰,在1986年9月日本通產省(商務部)被迫與美國商業部簽定了“日美第一次半導體協議”。主要內容是,限制日本半導體對美出口、擴大美國半導體在日本市場份額。

然而,不知日本小兄弟是有意還是無意,總之美國大哥遠沒有滿意。美國於1987年進一步發表針對日本在第三國傾銷的報復措施。里根總統再次親自出馬,以日本未能遵守協議為由發表對日本產電腦/電視等徵收100%的報復性關稅。另外,美國政府阻止富士通對Fairchild公司的收購、等,美國人的報復措施遍地開花。

美日關係在此時進入二戰後最壞時期。

順便提一句,1987年美國誕生IC設計企業,以臺積電為代表的代工廠也陸續創立。

4.抗衡

日本半導體廠家在這種巨大壓力下,耐心搞研發,以技術抗衡。其後,1MB的DRAM市場份額最高時拿到全球90%,作為當時最高端的4MB的DRAM也席捲世界。最終,日本半導體企業在1989年獲得全球一半以上市場份額,稱霸一時。

盛極必衰。日本企業凋落的鐘聲也同時敲響。

美國企業以專利為武器增加對日本企業的攻擊。代表案例有,1989年TI公司在日本時隔30年取得基爾比專利,這迫使日本半導體企業隨後支付了數十億美金的專利費。

1991年6月,“日美第一次半導體協議”到期。美國繼續強迫日本簽訂“日美第二次半導體協議”。新協議主要內容為,撤銷上述的100%報復關稅,增加“1992年底以前外國半導體產品在日本市場佔有的份額能超過20%”等內容。

5.尾聲

1992年以後,以英特爾為代表的美國企業獲得轉機,依靠網絡的興起重新迴歸世界盟主。同時期,瘋狂學習日本DRAM技術的韓國三星地位漸漸突顯。隨後,微軟於1993年發表Windows系列產品,以此為基礎,美國企業重新奪回半導體霸權。在音響家電半導體中獨佔鰲頭的日本企業,漸漸衰弱。

“日美第二次半導體協議”到期的1996年,在美國企業再次崛起的背景下,美國政府沒有提出續簽要求。美日半導體摩擦自1983年開始,歷經13年後走進歷史。

6.現狀

1).日本

日本半導體企業的霸主地位雖已成過往煙雲,但至今仍是全球主要製造基地之一。索尼的圖像傳感器、瑞薩電子(RenesasElectronics、NEC/三菱/日立的半導體業務合併公司)的微控制器、包括功率半導體等領域,處於領頭羊地位。更需要強調的是,日本的半導體設備與原料技術獨樹一幟。特別是材料,硅片、光罩、光阻、CMP材料……全球哪家半導體廠家敢說不用日本的材料呢?

日本人認真研發的態度,成就了其在半導體行業依舊不可動搖的地位。

2).美國

老美變得更加聰明瞭。打壓日本半導體時,日本已經實際威脅到了美國企業的地位。這次針對中國,是發生在中國半導體企業處在襁褓之時。

美日貿易戰大體分三段,第一段是60年代開戰的以纖維、紡織品為代表的輕工業,第二段是70年代開戰的以鋼鐵為代表的重工業與家電,第三段是80年代開戰的汽車、半導體等技術行業。因為中國發展太迅速,針對中國,把對日本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一窩蜂全上,現在看來第三段也要開始了。美國對威脅到自己利益的國家實施打壓策略是不會有變化的。唯一不同的是,日本是美國的小弟,不敢與老大哥真正撕破臉皮。

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自身利益,中國不可能也不會和日本一樣。

3).中國

縱觀電子行業發展史,本國終端產品的強大會帶動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電腦成就英特爾,音響家電成就NEC等日本企業,微軟成就英特爾第二春,蘋果帶出高通,三星手機帶出三星電子。我國的華為也培養了勢頭強勁的海思半導體。

中國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行業的研究深度已凸現優勢,這極有可能會帶出我國的相關半導體龍頭企業。

機會就在眼前!

能否把握住機會,一是技術研發,二是資金投入。關鍵還是能否耐得住寂寞,潛心搞研發。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2017年發表的數據顯示,2015年世界主要國家(地區)投入研發費用佔GDP比率,前三位是韓國4.23%,日本3.29%,臺灣3.05%。美國2.79%排第五,中國2.07%排名第七。韓國/日本/臺灣的研發費用中,以半導體為主的電子行業為主要投資產業,這造就了其半導體產業的強大。也可以反過來說,半導體的強大拉動了研發費用規模。其本質一樣,需要燒錢。

我國已經在資金層面開始發力。潛心研發技術是取勝的根本之道。

還有一個大問題是人才的缺乏,主要是研發和一線工程師。即使企業重金聘請到一兩個頂級技術專家,但如果沒有大量優秀工程師的支持,產品良率就不可能上來。良率控制是半導體企業的生命線,低良率導致公司虧損,無法進行新技術投資,進入惡性循環從而很快被淘汰。半導體行業的技術更新速度,大家是清楚的,然而培養一個工程師,卻需要5年~10年。

新建的半導體企業已經開始大量互挖工程師,這對我國半導體發展整體來講,是不好的現象。把有限的人才集中到幾家重點培養企業,再依靠企業培育新人,形成階梯性人才體系是必要的。否則,欲速則不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