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中國,還是幫日本?七七事變爆發,德國人的尷尬選擇'

"

作者:Onerepuber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1937年七七事變,標誌著全面抗戰爆發。這場發生在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引起了世界的矚目。儘管各國出於自己的利益對此持不同立場,但想必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比當時的德國處境更尷尬。

"

作者:Onerepuber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1937年七七事變,標誌著全面抗戰爆發。這場發生在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引起了世界的矚目。儘管各國出於自己的利益對此持不同立場,但想必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比當時的德國處境更尷尬。

幫中國,還是幫日本?七七事變爆發,德國人的尷尬選擇

日寇鐵蹄踏上盧溝橋

一方面,中國是德國獲取鎢等戰略資源的主要來源地,且中德之間的軍火貿易給德國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而另一方面,日本卻是德國不得不拉攏的合作伙伴。因此,無論支持交戰的哪一方,對德國而言都是巨大的損失。不得已,德國只能宣佈在中日之間嚴守中立,並呼籲雙方停戰。

蔣校長公開表示,只要日方退回七七事變前的控制區,中方的抗戰就會隨之停止。由於當時日軍在淞滬戰場遭到了國軍的頑強阻擊,且中方的德械部隊也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再加上日本遭到了國際上的一致譴責,因此日本內部的主談派勢力有所抬頭,妄圖以談判的方式得到自七七事變以來的在華侵略成果。因此,日本人祕密請德國人出馬,進行所謂“調停”。

"

作者:Onerepuber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1937年七七事變,標誌著全面抗戰爆發。這場發生在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引起了世界的矚目。儘管各國出於自己的利益對此持不同立場,但想必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比當時的德國處境更尷尬。

幫中國,還是幫日本?七七事變爆發,德國人的尷尬選擇

日寇鐵蹄踏上盧溝橋

一方面,中國是德國獲取鎢等戰略資源的主要來源地,且中德之間的軍火貿易給德國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而另一方面,日本卻是德國不得不拉攏的合作伙伴。因此,無論支持交戰的哪一方,對德國而言都是巨大的損失。不得已,德國只能宣佈在中日之間嚴守中立,並呼籲雙方停戰。

蔣校長公開表示,只要日方退回七七事變前的控制區,中方的抗戰就會隨之停止。由於當時日軍在淞滬戰場遭到了國軍的頑強阻擊,且中方的德械部隊也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再加上日本遭到了國際上的一致譴責,因此日本內部的主談派勢力有所抬頭,妄圖以談判的方式得到自七七事變以來的在華侵略成果。因此,日本人祕密請德國人出馬,進行所謂“調停”。

幫中國,還是幫日本?七七事變爆發,德國人的尷尬選擇

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

1937年10月30日,駐上海的德國大使陶德曼正式接到了柏林的命令,以中間人的身份調停戰爭。他告訴蔣校長,“九國公約”以及“國聯”都無法讓日軍離開中國,因此只有在談判桌上才能解決問題。次日,蔣氏集團的“主和派”人士如汪精衛、何應欽等,同陶德曼共進晚餐商討談判事宜。

11月2日,日本外相廣田弘毅向中方提出了包括建立華北與上海非軍事區、內蒙脫離、停止抗日等7條苛刻的要求,並威脅若中方不接受條件,日軍將會加緊進攻,直到徹底擊敗中國。面對這樣明顯不平等的條約,德國人卻並未表現出任何不安,反而希望藉助德國的壓力,迫使中方簽訂喪權辱國的合約。次日,陶德曼大使將這些條件報給中方知曉。

蔣校長這時候還是清醒的,尚未丟掉作為中國人的底線。在11月5日與陶德曼的會面中,他首先表達了對德方願意出面調停的感謝,但他仍然堅持中日雙方的軍事分界線應當恢復至七七事變之前的狀態。

試想一下,倘若蔣校長同意日方的條件,南京當局將立即被洶湧的輿論沖垮。他表示,自己知曉中日交戰的結果一定是中國失敗,然而中國卻絕不會在這之前放下武器。更何況,他仍寄希望於國聯能出面干預,迫使日本退回原來的控制區。

"

作者:Onerepuber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1937年七七事變,標誌著全面抗戰爆發。這場發生在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引起了世界的矚目。儘管各國出於自己的利益對此持不同立場,但想必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比當時的德國處境更尷尬。

幫中國,還是幫日本?七七事變爆發,德國人的尷尬選擇

日寇鐵蹄踏上盧溝橋

一方面,中國是德國獲取鎢等戰略資源的主要來源地,且中德之間的軍火貿易給德國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而另一方面,日本卻是德國不得不拉攏的合作伙伴。因此,無論支持交戰的哪一方,對德國而言都是巨大的損失。不得已,德國只能宣佈在中日之間嚴守中立,並呼籲雙方停戰。

蔣校長公開表示,只要日方退回七七事變前的控制區,中方的抗戰就會隨之停止。由於當時日軍在淞滬戰場遭到了國軍的頑強阻擊,且中方的德械部隊也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再加上日本遭到了國際上的一致譴責,因此日本內部的主談派勢力有所抬頭,妄圖以談判的方式得到自七七事變以來的在華侵略成果。因此,日本人祕密請德國人出馬,進行所謂“調停”。

幫中國,還是幫日本?七七事變爆發,德國人的尷尬選擇

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

1937年10月30日,駐上海的德國大使陶德曼正式接到了柏林的命令,以中間人的身份調停戰爭。他告訴蔣校長,“九國公約”以及“國聯”都無法讓日軍離開中國,因此只有在談判桌上才能解決問題。次日,蔣氏集團的“主和派”人士如汪精衛、何應欽等,同陶德曼共進晚餐商討談判事宜。

11月2日,日本外相廣田弘毅向中方提出了包括建立華北與上海非軍事區、內蒙脫離、停止抗日等7條苛刻的要求,並威脅若中方不接受條件,日軍將會加緊進攻,直到徹底擊敗中國。面對這樣明顯不平等的條約,德國人卻並未表現出任何不安,反而希望藉助德國的壓力,迫使中方簽訂喪權辱國的合約。次日,陶德曼大使將這些條件報給中方知曉。

蔣校長這時候還是清醒的,尚未丟掉作為中國人的底線。在11月5日與陶德曼的會面中,他首先表達了對德方願意出面調停的感謝,但他仍然堅持中日雙方的軍事分界線應當恢復至七七事變之前的狀態。

試想一下,倘若蔣校長同意日方的條件,南京當局將立即被洶湧的輿論沖垮。他表示,自己知曉中日交戰的結果一定是中國失敗,然而中國卻絕不會在這之前放下武器。更何況,他仍寄希望於國聯能出面干預,迫使日本退回原來的控制區。

幫中國,還是幫日本?七七事變爆發,德國人的尷尬選擇

作為戰犯被處死的廣田弘毅

然而在同一天,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淞滬戰場的戰局急轉直下,不久之後上海失守,日軍轉向南京。此時德國大使與德國軍事顧問團抓住中國戰局不利的機會,在南京當局四處活動,鼓吹中方應當及時“止損”。月底,九國公約會議在譴責日本侵華的一紙空文中宣佈休會,使得只剩下德國有望“調停”中日。12月中旬,挾攻陷南京之機,日本提出了更為苛刻的條件,哪怕是德國人也認為這些條件過於苛刻,中方斷然無法接受。1月13日,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孔祥熙在表示日方條件過於苛刻的同時,表達出願意和談的態度,使得德國人認為事情還有轉機。

"

作者:Onerepuber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1937年七七事變,標誌著全面抗戰爆發。這場發生在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引起了世界的矚目。儘管各國出於自己的利益對此持不同立場,但想必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比當時的德國處境更尷尬。

幫中國,還是幫日本?七七事變爆發,德國人的尷尬選擇

日寇鐵蹄踏上盧溝橋

一方面,中國是德國獲取鎢等戰略資源的主要來源地,且中德之間的軍火貿易給德國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而另一方面,日本卻是德國不得不拉攏的合作伙伴。因此,無論支持交戰的哪一方,對德國而言都是巨大的損失。不得已,德國只能宣佈在中日之間嚴守中立,並呼籲雙方停戰。

蔣校長公開表示,只要日方退回七七事變前的控制區,中方的抗戰就會隨之停止。由於當時日軍在淞滬戰場遭到了國軍的頑強阻擊,且中方的德械部隊也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再加上日本遭到了國際上的一致譴責,因此日本內部的主談派勢力有所抬頭,妄圖以談判的方式得到自七七事變以來的在華侵略成果。因此,日本人祕密請德國人出馬,進行所謂“調停”。

幫中國,還是幫日本?七七事變爆發,德國人的尷尬選擇

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

1937年10月30日,駐上海的德國大使陶德曼正式接到了柏林的命令,以中間人的身份調停戰爭。他告訴蔣校長,“九國公約”以及“國聯”都無法讓日軍離開中國,因此只有在談判桌上才能解決問題。次日,蔣氏集團的“主和派”人士如汪精衛、何應欽等,同陶德曼共進晚餐商討談判事宜。

11月2日,日本外相廣田弘毅向中方提出了包括建立華北與上海非軍事區、內蒙脫離、停止抗日等7條苛刻的要求,並威脅若中方不接受條件,日軍將會加緊進攻,直到徹底擊敗中國。面對這樣明顯不平等的條約,德國人卻並未表現出任何不安,反而希望藉助德國的壓力,迫使中方簽訂喪權辱國的合約。次日,陶德曼大使將這些條件報給中方知曉。

蔣校長這時候還是清醒的,尚未丟掉作為中國人的底線。在11月5日與陶德曼的會面中,他首先表達了對德方願意出面調停的感謝,但他仍然堅持中日雙方的軍事分界線應當恢復至七七事變之前的狀態。

試想一下,倘若蔣校長同意日方的條件,南京當局將立即被洶湧的輿論沖垮。他表示,自己知曉中日交戰的結果一定是中國失敗,然而中國卻絕不會在這之前放下武器。更何況,他仍寄希望於國聯能出面干預,迫使日本退回原來的控制區。

幫中國,還是幫日本?七七事變爆發,德國人的尷尬選擇

作為戰犯被處死的廣田弘毅

然而在同一天,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淞滬戰場的戰局急轉直下,不久之後上海失守,日軍轉向南京。此時德國大使與德國軍事顧問團抓住中國戰局不利的機會,在南京當局四處活動,鼓吹中方應當及時“止損”。月底,九國公約會議在譴責日本侵華的一紙空文中宣佈休會,使得只剩下德國有望“調停”中日。12月中旬,挾攻陷南京之機,日本提出了更為苛刻的條件,哪怕是德國人也認為這些條件過於苛刻,中方斷然無法接受。1月13日,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孔祥熙在表示日方條件過於苛刻的同時,表達出願意和談的態度,使得德國人認為事情還有轉機。

幫中國,還是幫日本?七七事變爆發,德國人的尷尬選擇

淞滬戰場上嚴陣以待的中國軍隊重機槍陣地

然而,急不可耐的日本人卻希望中方更快地俯首稱臣。早在11日,日本就通過了《處理中國事變的根本方針》,決定繼續對中國用兵。15日,日本宣佈調停結束,並且將不再有任何和談的打算。18日,蔣氏針鋒相對發表明,兩國同時召回了各自的使節,進入了徹底的敵對狀態,陶德曼“調停”的鬧劇正式收場。

"

作者:Onerepuber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1937年七七事變,標誌著全面抗戰爆發。這場發生在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引起了世界的矚目。儘管各國出於自己的利益對此持不同立場,但想必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比當時的德國處境更尷尬。

幫中國,還是幫日本?七七事變爆發,德國人的尷尬選擇

日寇鐵蹄踏上盧溝橋

一方面,中國是德國獲取鎢等戰略資源的主要來源地,且中德之間的軍火貿易給德國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而另一方面,日本卻是德國不得不拉攏的合作伙伴。因此,無論支持交戰的哪一方,對德國而言都是巨大的損失。不得已,德國只能宣佈在中日之間嚴守中立,並呼籲雙方停戰。

蔣校長公開表示,只要日方退回七七事變前的控制區,中方的抗戰就會隨之停止。由於當時日軍在淞滬戰場遭到了國軍的頑強阻擊,且中方的德械部隊也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再加上日本遭到了國際上的一致譴責,因此日本內部的主談派勢力有所抬頭,妄圖以談判的方式得到自七七事變以來的在華侵略成果。因此,日本人祕密請德國人出馬,進行所謂“調停”。

幫中國,還是幫日本?七七事變爆發,德國人的尷尬選擇

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

1937年10月30日,駐上海的德國大使陶德曼正式接到了柏林的命令,以中間人的身份調停戰爭。他告訴蔣校長,“九國公約”以及“國聯”都無法讓日軍離開中國,因此只有在談判桌上才能解決問題。次日,蔣氏集團的“主和派”人士如汪精衛、何應欽等,同陶德曼共進晚餐商討談判事宜。

11月2日,日本外相廣田弘毅向中方提出了包括建立華北與上海非軍事區、內蒙脫離、停止抗日等7條苛刻的要求,並威脅若中方不接受條件,日軍將會加緊進攻,直到徹底擊敗中國。面對這樣明顯不平等的條約,德國人卻並未表現出任何不安,反而希望藉助德國的壓力,迫使中方簽訂喪權辱國的合約。次日,陶德曼大使將這些條件報給中方知曉。

蔣校長這時候還是清醒的,尚未丟掉作為中國人的底線。在11月5日與陶德曼的會面中,他首先表達了對德方願意出面調停的感謝,但他仍然堅持中日雙方的軍事分界線應當恢復至七七事變之前的狀態。

試想一下,倘若蔣校長同意日方的條件,南京當局將立即被洶湧的輿論沖垮。他表示,自己知曉中日交戰的結果一定是中國失敗,然而中國卻絕不會在這之前放下武器。更何況,他仍寄希望於國聯能出面干預,迫使日本退回原來的控制區。

幫中國,還是幫日本?七七事變爆發,德國人的尷尬選擇

作為戰犯被處死的廣田弘毅

然而在同一天,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淞滬戰場的戰局急轉直下,不久之後上海失守,日軍轉向南京。此時德國大使與德國軍事顧問團抓住中國戰局不利的機會,在南京當局四處活動,鼓吹中方應當及時“止損”。月底,九國公約會議在譴責日本侵華的一紙空文中宣佈休會,使得只剩下德國有望“調停”中日。12月中旬,挾攻陷南京之機,日本提出了更為苛刻的條件,哪怕是德國人也認為這些條件過於苛刻,中方斷然無法接受。1月13日,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孔祥熙在表示日方條件過於苛刻的同時,表達出願意和談的態度,使得德國人認為事情還有轉機。

幫中國,還是幫日本?七七事變爆發,德國人的尷尬選擇

淞滬戰場上嚴陣以待的中國軍隊重機槍陣地

然而,急不可耐的日本人卻希望中方更快地俯首稱臣。早在11日,日本就通過了《處理中國事變的根本方針》,決定繼續對中國用兵。15日,日本宣佈調停結束,並且將不再有任何和談的打算。18日,蔣氏針鋒相對發表明,兩國同時召回了各自的使節,進入了徹底的敵對狀態,陶德曼“調停”的鬧劇正式收場。

幫中國,還是幫日本?七七事變爆發,德國人的尷尬選擇

七七事變,極大地促進了民眾覺醒,形成抗戰洪流

德國人在此次事件中犯下的錯誤,是低估了日本的野蠻和瘋狂,同時低估了中國的抗戰決心。雖然如此,這一“調停”仍然對中國的抗戰士氣起到了消極影響,此外也催生了內部“投降派”與“抗日派”的進一步分歧,削弱了凝聚力。還導致淞滬、南京戰場的國軍畏首畏尾觀望,對兩次戰役的災難性結局產生影響。

對德國人而言,一個現實的選擇擺在了他們面前:中國or日本?毫無疑問,對沆瀣一氣的侵略者來者,答案是分外明確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