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盼望人口增加了,現在就該想想怎麼學習日本'

"

冰川思享號特約撰稿 | 任大剛

我有兩戶老鄰居。其中一對夫妻是中學教師,老丁克,妻子退休了;另一對是企業裡的,都退休了,獨生兒子在硅谷,去年在美國結了婚,夫婦倆去玩了三個月,年底才回來。

兩家人生活得不聲不響,我們一年裡碰在一起聊聊天的機會屈指可數。但有限的碰面,我發現不管是哪種性質的單位,其實退休生活都差不多。

譬如,他們也想網上購物,但遇到要在手機上裝稍許複雜的應用,試了多次都未獲成功,一時找不到幫手,於是滿含羞澀地敲開我們的門。我老婆很快幫他們下載好應用,填上各種資料,認證好,並幫他們在網上第一次買好東西。等到東西送來,他們再次敲門,送來驚喜和感謝。最近,他們又學會了買生鮮商品,那就更歡喜了。

這種場景,讓我陷入沉思,我發現,科技與養老,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產生如此大的關聯。

01

久病無孝子?

傳統中國的養老,依靠子女對年老父母(或祖父母)的精心照顧。但實際情況是,當老年人身心健康之時,還好辦,可以相安無事,一旦年老的父母病痛纏身乃至臥床不起,孝子的成色就很受考驗了。

首先是沉重的經濟負擔。看病治療完全依靠家庭的年代,因病致貧乃至傾家蕩產,都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而病人在床,必須要有人照顧伺候,這個照看者不能外出工作或做其他事情。對一般家庭來說,一人生病,家庭受到的是雙重壓力。

這種狀況如果拖上三五年十年八年,一個家庭內部會累積大量經濟和情感矛盾,子女還能和顏悅色的,相當難得了。這就是民間所謂“久病無孝子”的根源。這種狀況,帶來大量的道德倫理問題,極端情況下,甚至引發局部社會危機。

"

冰川思享號特約撰稿 | 任大剛

我有兩戶老鄰居。其中一對夫妻是中學教師,老丁克,妻子退休了;另一對是企業裡的,都退休了,獨生兒子在硅谷,去年在美國結了婚,夫婦倆去玩了三個月,年底才回來。

兩家人生活得不聲不響,我們一年裡碰在一起聊聊天的機會屈指可數。但有限的碰面,我發現不管是哪種性質的單位,其實退休生活都差不多。

譬如,他們也想網上購物,但遇到要在手機上裝稍許複雜的應用,試了多次都未獲成功,一時找不到幫手,於是滿含羞澀地敲開我們的門。我老婆很快幫他們下載好應用,填上各種資料,認證好,並幫他們在網上第一次買好東西。等到東西送來,他們再次敲門,送來驚喜和感謝。最近,他們又學會了買生鮮商品,那就更歡喜了。

這種場景,讓我陷入沉思,我發現,科技與養老,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產生如此大的關聯。

01

久病無孝子?

傳統中國的養老,依靠子女對年老父母(或祖父母)的精心照顧。但實際情況是,當老年人身心健康之時,還好辦,可以相安無事,一旦年老的父母病痛纏身乃至臥床不起,孝子的成色就很受考驗了。

首先是沉重的經濟負擔。看病治療完全依靠家庭的年代,因病致貧乃至傾家蕩產,都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而病人在床,必須要有人照顧伺候,這個照看者不能外出工作或做其他事情。對一般家庭來說,一人生病,家庭受到的是雙重壓力。

這種狀況如果拖上三五年十年八年,一個家庭內部會累積大量經濟和情感矛盾,子女還能和顏悅色的,相當難得了。這就是民間所謂“久病無孝子”的根源。這種狀況,帶來大量的道德倫理問題,極端情況下,甚至引發局部社會危機。

不要盼望人口增加了,現在就該想想怎麼學習日本

圖/圖蟲創意

2014年7月《中國青年報》報道稱,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劉燕舞在湖北京山調查農村老人自殺現象時發現,從1990年開始,中國農村老年人自殺率大幅上升,並保持在高位。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香港大學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那時候之前的10多年間,中國自殺率陡降一半,“跌至世界最低行列”,每10萬人自殺人口不足10例。

“我自己負擔都這麼重,我哪能顧得了老的?”一些訪談農民直白地告訴劉燕舞。據劉燕舞統計,農村老人自殺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難,其次是擺脫疾病的痛苦,兩者合計佔直接死因的60%,之後是情感問題。

在青壯年大量外出的很多農村地區,老年人缺乏物質和精神照料的狀況更為嚴重,它提前預演了深度老齡化社會的可悲前景。

這種狀況不僅存在於中國。同屬東亞文化圈的韓國和日本,老年人自殺問題照樣也很嚴重,這對長期以來以儒家思想為安生立命之本,而孝道又是其核心之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衝擊。

02

多子多福與少子化

傳統社會裡,“上有老,下有小”通常用來貼切形容中年人的壓力。一戶人家兄弟姐妹越少,這種說法越頻繁地被提及。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步入中年,我們已經可以明顯感覺到,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吐槽養老負擔的沉重——老人養老金微薄的,感受到經濟壓力;養老金稍許豐厚,也會感覺到心累;遇上雙重匱乏,則真是大不幸。

這個時候,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要是多幾個兄弟姐妹該多好啊。

但除了政策限制,逐漸富裕的中國人真願意為了應對老齡化社會多生一些孩子嗎?國際經驗的回答顯然是否定的。任何步入發達社會的經濟體,無一例外都面臨生育率下降的問題。也就是說,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達,逐步提高。老年人口提高,一個原因是育齡婦女生育意願下降,另一個原因是人的壽命逐步延長。

"

冰川思享號特約撰稿 | 任大剛

我有兩戶老鄰居。其中一對夫妻是中學教師,老丁克,妻子退休了;另一對是企業裡的,都退休了,獨生兒子在硅谷,去年在美國結了婚,夫婦倆去玩了三個月,年底才回來。

兩家人生活得不聲不響,我們一年裡碰在一起聊聊天的機會屈指可數。但有限的碰面,我發現不管是哪種性質的單位,其實退休生活都差不多。

譬如,他們也想網上購物,但遇到要在手機上裝稍許複雜的應用,試了多次都未獲成功,一時找不到幫手,於是滿含羞澀地敲開我們的門。我老婆很快幫他們下載好應用,填上各種資料,認證好,並幫他們在網上第一次買好東西。等到東西送來,他們再次敲門,送來驚喜和感謝。最近,他們又學會了買生鮮商品,那就更歡喜了。

這種場景,讓我陷入沉思,我發現,科技與養老,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產生如此大的關聯。

01

久病無孝子?

傳統中國的養老,依靠子女對年老父母(或祖父母)的精心照顧。但實際情況是,當老年人身心健康之時,還好辦,可以相安無事,一旦年老的父母病痛纏身乃至臥床不起,孝子的成色就很受考驗了。

首先是沉重的經濟負擔。看病治療完全依靠家庭的年代,因病致貧乃至傾家蕩產,都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而病人在床,必須要有人照顧伺候,這個照看者不能外出工作或做其他事情。對一般家庭來說,一人生病,家庭受到的是雙重壓力。

這種狀況如果拖上三五年十年八年,一個家庭內部會累積大量經濟和情感矛盾,子女還能和顏悅色的,相當難得了。這就是民間所謂“久病無孝子”的根源。這種狀況,帶來大量的道德倫理問題,極端情況下,甚至引發局部社會危機。

不要盼望人口增加了,現在就該想想怎麼學習日本

圖/圖蟲創意

2014年7月《中國青年報》報道稱,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劉燕舞在湖北京山調查農村老人自殺現象時發現,從1990年開始,中國農村老年人自殺率大幅上升,並保持在高位。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香港大學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那時候之前的10多年間,中國自殺率陡降一半,“跌至世界最低行列”,每10萬人自殺人口不足10例。

“我自己負擔都這麼重,我哪能顧得了老的?”一些訪談農民直白地告訴劉燕舞。據劉燕舞統計,農村老人自殺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難,其次是擺脫疾病的痛苦,兩者合計佔直接死因的60%,之後是情感問題。

在青壯年大量外出的很多農村地區,老年人缺乏物質和精神照料的狀況更為嚴重,它提前預演了深度老齡化社會的可悲前景。

這種狀況不僅存在於中國。同屬東亞文化圈的韓國和日本,老年人自殺問題照樣也很嚴重,這對長期以來以儒家思想為安生立命之本,而孝道又是其核心之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衝擊。

02

多子多福與少子化

傳統社會裡,“上有老,下有小”通常用來貼切形容中年人的壓力。一戶人家兄弟姐妹越少,這種說法越頻繁地被提及。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步入中年,我們已經可以明顯感覺到,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吐槽養老負擔的沉重——老人養老金微薄的,感受到經濟壓力;養老金稍許豐厚,也會感覺到心累;遇上雙重匱乏,則真是大不幸。

這個時候,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要是多幾個兄弟姐妹該多好啊。

但除了政策限制,逐漸富裕的中國人真願意為了應對老齡化社會多生一些孩子嗎?國際經驗的回答顯然是否定的。任何步入發達社會的經濟體,無一例外都面臨生育率下降的問題。也就是說,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達,逐步提高。老年人口提高,一個原因是育齡婦女生育意願下降,另一個原因是人的壽命逐步延長。

不要盼望人口增加了,現在就該想想怎麼學習日本

▲ 家庭三代一同旅行(圖/圖蟲創意)

這成了一個尖銳的難題:作為其中一方的育齡婦女,因為走出家庭,越來越深入地參與社會經濟生活,不生或不願意多生。作為老年人的另一方,不僅人數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長壽,需要更多青壯年勞動力,在生產越來越多社會經濟財富的同時,也有更多的人進入養老產業為其提供服務。

這是幾乎所有人口學家都深度擔心的社會難題,如果無法化解,就是上述湖北京山老年人自殺現象的蔓延。在中國,這樣的問題有時候以擔心“未富先老”的問題出現在討論現場——不僅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是一個沒有財富的社會,這不是雙重悲哀嗎?

03

養老還得走日本道路

任何社會問題,都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但是我們的思維裡,總是在尋找一勞永逸的辦法,這是一種嚴重的思維誤區。實際上,我們當下能夠做到的,永遠是緩解難題,而把難題的徹底解決,留給時間。

具體到中國要解決自己的老齡化問題,還是要走日本道路,儘管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的日本社會,自己也面臨很多問題。

日本老人的自殺率很高,但需要看到,這種極高自殺率的原因,跟中國很不一樣。日本是在富裕社會之下出現老齡化問題,而我們是在社會財富仍然相對匱乏的時期出現老齡化問題。但日本面對養老難題,率先發展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輔助養老以化解勞動力不足,則可以為中國在緩解老齡化問題上實現彎道超車提供可能。

今天,日本養老機構可以用智能機器人完成廚房工作,跟真人護理員一樣的智能機器人可以協助半失能老人完成康復動作,智能機器人可以陪伴失智的阿爾茨海默症老人,通過可穿戴設備,可以及時發現老人的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完成失能老人的上下床、抱上輪椅、大小便和洗澡,等等。很大程度上,智能機器人比孝子孝女要可靠得多。

"

冰川思享號特約撰稿 | 任大剛

我有兩戶老鄰居。其中一對夫妻是中學教師,老丁克,妻子退休了;另一對是企業裡的,都退休了,獨生兒子在硅谷,去年在美國結了婚,夫婦倆去玩了三個月,年底才回來。

兩家人生活得不聲不響,我們一年裡碰在一起聊聊天的機會屈指可數。但有限的碰面,我發現不管是哪種性質的單位,其實退休生活都差不多。

譬如,他們也想網上購物,但遇到要在手機上裝稍許複雜的應用,試了多次都未獲成功,一時找不到幫手,於是滿含羞澀地敲開我們的門。我老婆很快幫他們下載好應用,填上各種資料,認證好,並幫他們在網上第一次買好東西。等到東西送來,他們再次敲門,送來驚喜和感謝。最近,他們又學會了買生鮮商品,那就更歡喜了。

這種場景,讓我陷入沉思,我發現,科技與養老,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產生如此大的關聯。

01

久病無孝子?

傳統中國的養老,依靠子女對年老父母(或祖父母)的精心照顧。但實際情況是,當老年人身心健康之時,還好辦,可以相安無事,一旦年老的父母病痛纏身乃至臥床不起,孝子的成色就很受考驗了。

首先是沉重的經濟負擔。看病治療完全依靠家庭的年代,因病致貧乃至傾家蕩產,都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而病人在床,必須要有人照顧伺候,這個照看者不能外出工作或做其他事情。對一般家庭來說,一人生病,家庭受到的是雙重壓力。

這種狀況如果拖上三五年十年八年,一個家庭內部會累積大量經濟和情感矛盾,子女還能和顏悅色的,相當難得了。這就是民間所謂“久病無孝子”的根源。這種狀況,帶來大量的道德倫理問題,極端情況下,甚至引發局部社會危機。

不要盼望人口增加了,現在就該想想怎麼學習日本

圖/圖蟲創意

2014年7月《中國青年報》報道稱,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劉燕舞在湖北京山調查農村老人自殺現象時發現,從1990年開始,中國農村老年人自殺率大幅上升,並保持在高位。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香港大學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那時候之前的10多年間,中國自殺率陡降一半,“跌至世界最低行列”,每10萬人自殺人口不足10例。

“我自己負擔都這麼重,我哪能顧得了老的?”一些訪談農民直白地告訴劉燕舞。據劉燕舞統計,農村老人自殺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難,其次是擺脫疾病的痛苦,兩者合計佔直接死因的60%,之後是情感問題。

在青壯年大量外出的很多農村地區,老年人缺乏物質和精神照料的狀況更為嚴重,它提前預演了深度老齡化社會的可悲前景。

這種狀況不僅存在於中國。同屬東亞文化圈的韓國和日本,老年人自殺問題照樣也很嚴重,這對長期以來以儒家思想為安生立命之本,而孝道又是其核心之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衝擊。

02

多子多福與少子化

傳統社會裡,“上有老,下有小”通常用來貼切形容中年人的壓力。一戶人家兄弟姐妹越少,這種說法越頻繁地被提及。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步入中年,我們已經可以明顯感覺到,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吐槽養老負擔的沉重——老人養老金微薄的,感受到經濟壓力;養老金稍許豐厚,也會感覺到心累;遇上雙重匱乏,則真是大不幸。

這個時候,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要是多幾個兄弟姐妹該多好啊。

但除了政策限制,逐漸富裕的中國人真願意為了應對老齡化社會多生一些孩子嗎?國際經驗的回答顯然是否定的。任何步入發達社會的經濟體,無一例外都面臨生育率下降的問題。也就是說,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達,逐步提高。老年人口提高,一個原因是育齡婦女生育意願下降,另一個原因是人的壽命逐步延長。

不要盼望人口增加了,現在就該想想怎麼學習日本

▲ 家庭三代一同旅行(圖/圖蟲創意)

這成了一個尖銳的難題:作為其中一方的育齡婦女,因為走出家庭,越來越深入地參與社會經濟生活,不生或不願意多生。作為老年人的另一方,不僅人數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長壽,需要更多青壯年勞動力,在生產越來越多社會經濟財富的同時,也有更多的人進入養老產業為其提供服務。

這是幾乎所有人口學家都深度擔心的社會難題,如果無法化解,就是上述湖北京山老年人自殺現象的蔓延。在中國,這樣的問題有時候以擔心“未富先老”的問題出現在討論現場——不僅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是一個沒有財富的社會,這不是雙重悲哀嗎?

03

養老還得走日本道路

任何社會問題,都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但是我們的思維裡,總是在尋找一勞永逸的辦法,這是一種嚴重的思維誤區。實際上,我們當下能夠做到的,永遠是緩解難題,而把難題的徹底解決,留給時間。

具體到中國要解決自己的老齡化問題,還是要走日本道路,儘管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的日本社會,自己也面臨很多問題。

日本老人的自殺率很高,但需要看到,這種極高自殺率的原因,跟中國很不一樣。日本是在富裕社會之下出現老齡化問題,而我們是在社會財富仍然相對匱乏的時期出現老齡化問題。但日本面對養老難題,率先發展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輔助養老以化解勞動力不足,則可以為中國在緩解老齡化問題上實現彎道超車提供可能。

今天,日本養老機構可以用智能機器人完成廚房工作,跟真人護理員一樣的智能機器人可以協助半失能老人完成康復動作,智能機器人可以陪伴失智的阿爾茨海默症老人,通過可穿戴設備,可以及時發現老人的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完成失能老人的上下床、抱上輪椅、大小便和洗澡,等等。很大程度上,智能機器人比孝子孝女要可靠得多。

不要盼望人口增加了,現在就該想想怎麼學習日本

▲ 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的老人和機器人(圖/圖蟲創意)

即使在健康老人的家居生活中,日本政府的未來計劃,也是要實現幾乎一切需要使用體力的勞動,都可以智能化——空調開關和溫度調節,照明、窗簾、門鎖的開關完全不需要親自動手。在子女數量少甚至沒有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護理機器人,將生理數據實時傳輸到醫療中心或遠在外地乃至國外的子女手上,甚至通過智能坐便器,可以從糞便和尿液檢測老人的血糖和尿液數據,檢查是否患上癌症。

值得一提的是,10多年前,在一次單位組織未來科技培訓中,我就聽到過主講者把老人的生理數據及時傳輸到社區醫療中心的設想,但這麼多年過去並沒有下文,可見中國養老產業的發展,瓶頸不僅卡在科技發展水平,還存在產業政策、政府意識、民間投入以及醫療系統配套等等問題。

中國的養老科技化,目前看得見的,大概就是電商服務,但筆者有理由相信,應對新增勞動力減少對社會生產和服務相應減少的問題上,中國可以,也只有走日本的智能化養老道路,因為在如下方面,中國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一,後發優勢。日本的機器人進入養老產業,是在上世紀80年代,但發展並不引人注目。2011年以後,隨著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特別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在很多領域得到飛速發展,養老產業也不例外。中國在這一領域發展較晚,但完全有理由做到與世界同步,分享日本等國的科技成就。

二,人口眾多。老年人口占比多,既是社會負擔,但又為大數據的採集提供了巨大便利。很難想象,一個人口規模很小的經濟體,在大數據的開發和利用上能夠有多大作為。在養老大數據的採集方面, 中國甚至有超越日本的優勢。

三,中國即將出現有史以來掌握社會財富最多的老人群體。

這一點之所以是一個特殊優勢,是因為,其一,有史以來,從來沒有過的一個龐大的即將退休的養老消費人群,他們的財力足以支撐這個產業的規模可以發展到足夠大;其二,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一大群擁有財富決策權的企業精英也將進入老人行業,他們會在其中發現巨大商機,從而助推和提升養老產業的科技含金量,而不僅僅是修建更多的養老院。

"

冰川思享號特約撰稿 | 任大剛

我有兩戶老鄰居。其中一對夫妻是中學教師,老丁克,妻子退休了;另一對是企業裡的,都退休了,獨生兒子在硅谷,去年在美國結了婚,夫婦倆去玩了三個月,年底才回來。

兩家人生活得不聲不響,我們一年裡碰在一起聊聊天的機會屈指可數。但有限的碰面,我發現不管是哪種性質的單位,其實退休生活都差不多。

譬如,他們也想網上購物,但遇到要在手機上裝稍許複雜的應用,試了多次都未獲成功,一時找不到幫手,於是滿含羞澀地敲開我們的門。我老婆很快幫他們下載好應用,填上各種資料,認證好,並幫他們在網上第一次買好東西。等到東西送來,他們再次敲門,送來驚喜和感謝。最近,他們又學會了買生鮮商品,那就更歡喜了。

這種場景,讓我陷入沉思,我發現,科技與養老,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產生如此大的關聯。

01

久病無孝子?

傳統中國的養老,依靠子女對年老父母(或祖父母)的精心照顧。但實際情況是,當老年人身心健康之時,還好辦,可以相安無事,一旦年老的父母病痛纏身乃至臥床不起,孝子的成色就很受考驗了。

首先是沉重的經濟負擔。看病治療完全依靠家庭的年代,因病致貧乃至傾家蕩產,都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而病人在床,必須要有人照顧伺候,這個照看者不能外出工作或做其他事情。對一般家庭來說,一人生病,家庭受到的是雙重壓力。

這種狀況如果拖上三五年十年八年,一個家庭內部會累積大量經濟和情感矛盾,子女還能和顏悅色的,相當難得了。這就是民間所謂“久病無孝子”的根源。這種狀況,帶來大量的道德倫理問題,極端情況下,甚至引發局部社會危機。

不要盼望人口增加了,現在就該想想怎麼學習日本

圖/圖蟲創意

2014年7月《中國青年報》報道稱,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劉燕舞在湖北京山調查農村老人自殺現象時發現,從1990年開始,中國農村老年人自殺率大幅上升,並保持在高位。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香港大學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那時候之前的10多年間,中國自殺率陡降一半,“跌至世界最低行列”,每10萬人自殺人口不足10例。

“我自己負擔都這麼重,我哪能顧得了老的?”一些訪談農民直白地告訴劉燕舞。據劉燕舞統計,農村老人自殺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難,其次是擺脫疾病的痛苦,兩者合計佔直接死因的60%,之後是情感問題。

在青壯年大量外出的很多農村地區,老年人缺乏物質和精神照料的狀況更為嚴重,它提前預演了深度老齡化社會的可悲前景。

這種狀況不僅存在於中國。同屬東亞文化圈的韓國和日本,老年人自殺問題照樣也很嚴重,這對長期以來以儒家思想為安生立命之本,而孝道又是其核心之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衝擊。

02

多子多福與少子化

傳統社會裡,“上有老,下有小”通常用來貼切形容中年人的壓力。一戶人家兄弟姐妹越少,這種說法越頻繁地被提及。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步入中年,我們已經可以明顯感覺到,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吐槽養老負擔的沉重——老人養老金微薄的,感受到經濟壓力;養老金稍許豐厚,也會感覺到心累;遇上雙重匱乏,則真是大不幸。

這個時候,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要是多幾個兄弟姐妹該多好啊。

但除了政策限制,逐漸富裕的中國人真願意為了應對老齡化社會多生一些孩子嗎?國際經驗的回答顯然是否定的。任何步入發達社會的經濟體,無一例外都面臨生育率下降的問題。也就是說,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達,逐步提高。老年人口提高,一個原因是育齡婦女生育意願下降,另一個原因是人的壽命逐步延長。

不要盼望人口增加了,現在就該想想怎麼學習日本

▲ 家庭三代一同旅行(圖/圖蟲創意)

這成了一個尖銳的難題:作為其中一方的育齡婦女,因為走出家庭,越來越深入地參與社會經濟生活,不生或不願意多生。作為老年人的另一方,不僅人數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長壽,需要更多青壯年勞動力,在生產越來越多社會經濟財富的同時,也有更多的人進入養老產業為其提供服務。

這是幾乎所有人口學家都深度擔心的社會難題,如果無法化解,就是上述湖北京山老年人自殺現象的蔓延。在中國,這樣的問題有時候以擔心“未富先老”的問題出現在討論現場——不僅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是一個沒有財富的社會,這不是雙重悲哀嗎?

03

養老還得走日本道路

任何社會問題,都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但是我們的思維裡,總是在尋找一勞永逸的辦法,這是一種嚴重的思維誤區。實際上,我們當下能夠做到的,永遠是緩解難題,而把難題的徹底解決,留給時間。

具體到中國要解決自己的老齡化問題,還是要走日本道路,儘管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的日本社會,自己也面臨很多問題。

日本老人的自殺率很高,但需要看到,這種極高自殺率的原因,跟中國很不一樣。日本是在富裕社會之下出現老齡化問題,而我們是在社會財富仍然相對匱乏的時期出現老齡化問題。但日本面對養老難題,率先發展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輔助養老以化解勞動力不足,則可以為中國在緩解老齡化問題上實現彎道超車提供可能。

今天,日本養老機構可以用智能機器人完成廚房工作,跟真人護理員一樣的智能機器人可以協助半失能老人完成康復動作,智能機器人可以陪伴失智的阿爾茨海默症老人,通過可穿戴設備,可以及時發現老人的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完成失能老人的上下床、抱上輪椅、大小便和洗澡,等等。很大程度上,智能機器人比孝子孝女要可靠得多。

不要盼望人口增加了,現在就該想想怎麼學習日本

▲ 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的老人和機器人(圖/圖蟲創意)

即使在健康老人的家居生活中,日本政府的未來計劃,也是要實現幾乎一切需要使用體力的勞動,都可以智能化——空調開關和溫度調節,照明、窗簾、門鎖的開關完全不需要親自動手。在子女數量少甚至沒有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護理機器人,將生理數據實時傳輸到醫療中心或遠在外地乃至國外的子女手上,甚至通過智能坐便器,可以從糞便和尿液檢測老人的血糖和尿液數據,檢查是否患上癌症。

值得一提的是,10多年前,在一次單位組織未來科技培訓中,我就聽到過主講者把老人的生理數據及時傳輸到社區醫療中心的設想,但這麼多年過去並沒有下文,可見中國養老產業的發展,瓶頸不僅卡在科技發展水平,還存在產業政策、政府意識、民間投入以及醫療系統配套等等問題。

中國的養老科技化,目前看得見的,大概就是電商服務,但筆者有理由相信,應對新增勞動力減少對社會生產和服務相應減少的問題上,中國可以,也只有走日本的智能化養老道路,因為在如下方面,中國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一,後發優勢。日本的機器人進入養老產業,是在上世紀80年代,但發展並不引人注目。2011年以後,隨著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特別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在很多領域得到飛速發展,養老產業也不例外。中國在這一領域發展較晚,但完全有理由做到與世界同步,分享日本等國的科技成就。

二,人口眾多。老年人口占比多,既是社會負擔,但又為大數據的採集提供了巨大便利。很難想象,一個人口規模很小的經濟體,在大數據的開發和利用上能夠有多大作為。在養老大數據的採集方面, 中國甚至有超越日本的優勢。

三,中國即將出現有史以來掌握社會財富最多的老人群體。

這一點之所以是一個特殊優勢,是因為,其一,有史以來,從來沒有過的一個龐大的即將退休的養老消費人群,他們的財力足以支撐這個產業的規模可以發展到足夠大;其二,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一大群擁有財富決策權的企業精英也將進入老人行業,他們會在其中發現巨大商機,從而助推和提升養老產業的科技含金量,而不僅僅是修建更多的養老院。

不要盼望人口增加了,現在就該想想怎麼學習日本

圖/圖蟲創意

養老是一個產業,而不僅僅是政府事務。在新的科技與經濟條件下看過去的養老,基本上都是過時的,錯誤的。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養老是政府的事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養老成了政府、企業和個人的事情。而在未來,則是市場和科技的事情,政府主要負責為貧困老者提供養老託底。

04

缺人真不是關鍵問題

或許在10年20年前,我會為兩家鄰居的退休者的未來生活憂心忡忡,他們將來在體力下降之時,養老院就是最後的歸宿,但電商的出現,可以使他們進入養老院的時間推遲若干年。在未來,當智能醫療、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情感陪護和無人駕駛技術等等科技產品進入日常生活,那麼他們非但不用進入養老院,而且可以像年輕人一樣,正常或比較正常地周遊世界。

這一切只是因為,藉助這些科技產品,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體力使用,未來可以降到最低限度。也因此,在未來,退休年齡將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有的工作,55歲就可以退休了,不過這樣的工作崗位會越來越少;而有的工作,80歲的人也完全可以勝任,這樣的工作崗位越來越多。我本人就在最近幾年親眼見到過自願幹到70歲甚至超過70歲才放下手中工作的案例,這在20年前根本不可想象。

不過在未來,那些創造力低下且只能完成程序性工作的人士,恐怕會生活得比較艱難,甚至在多次變換工作後,年紀輕輕就徹底喪失工作能力,淪為“無用階層”,以目前中國教育的水平和現狀且不思改進,這個階層將會很龐大。以這個前景來觀照當下,籠統地講人口短缺,人口紅利消失,有很大的誤導性。

"

冰川思享號特約撰稿 | 任大剛

我有兩戶老鄰居。其中一對夫妻是中學教師,老丁克,妻子退休了;另一對是企業裡的,都退休了,獨生兒子在硅谷,去年在美國結了婚,夫婦倆去玩了三個月,年底才回來。

兩家人生活得不聲不響,我們一年裡碰在一起聊聊天的機會屈指可數。但有限的碰面,我發現不管是哪種性質的單位,其實退休生活都差不多。

譬如,他們也想網上購物,但遇到要在手機上裝稍許複雜的應用,試了多次都未獲成功,一時找不到幫手,於是滿含羞澀地敲開我們的門。我老婆很快幫他們下載好應用,填上各種資料,認證好,並幫他們在網上第一次買好東西。等到東西送來,他們再次敲門,送來驚喜和感謝。最近,他們又學會了買生鮮商品,那就更歡喜了。

這種場景,讓我陷入沉思,我發現,科技與養老,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產生如此大的關聯。

01

久病無孝子?

傳統中國的養老,依靠子女對年老父母(或祖父母)的精心照顧。但實際情況是,當老年人身心健康之時,還好辦,可以相安無事,一旦年老的父母病痛纏身乃至臥床不起,孝子的成色就很受考驗了。

首先是沉重的經濟負擔。看病治療完全依靠家庭的年代,因病致貧乃至傾家蕩產,都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而病人在床,必須要有人照顧伺候,這個照看者不能外出工作或做其他事情。對一般家庭來說,一人生病,家庭受到的是雙重壓力。

這種狀況如果拖上三五年十年八年,一個家庭內部會累積大量經濟和情感矛盾,子女還能和顏悅色的,相當難得了。這就是民間所謂“久病無孝子”的根源。這種狀況,帶來大量的道德倫理問題,極端情況下,甚至引發局部社會危機。

不要盼望人口增加了,現在就該想想怎麼學習日本

圖/圖蟲創意

2014年7月《中國青年報》報道稱,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劉燕舞在湖北京山調查農村老人自殺現象時發現,從1990年開始,中國農村老年人自殺率大幅上升,並保持在高位。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香港大學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那時候之前的10多年間,中國自殺率陡降一半,“跌至世界最低行列”,每10萬人自殺人口不足10例。

“我自己負擔都這麼重,我哪能顧得了老的?”一些訪談農民直白地告訴劉燕舞。據劉燕舞統計,農村老人自殺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難,其次是擺脫疾病的痛苦,兩者合計佔直接死因的60%,之後是情感問題。

在青壯年大量外出的很多農村地區,老年人缺乏物質和精神照料的狀況更為嚴重,它提前預演了深度老齡化社會的可悲前景。

這種狀況不僅存在於中國。同屬東亞文化圈的韓國和日本,老年人自殺問題照樣也很嚴重,這對長期以來以儒家思想為安生立命之本,而孝道又是其核心之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衝擊。

02

多子多福與少子化

傳統社會裡,“上有老,下有小”通常用來貼切形容中年人的壓力。一戶人家兄弟姐妹越少,這種說法越頻繁地被提及。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步入中年,我們已經可以明顯感覺到,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吐槽養老負擔的沉重——老人養老金微薄的,感受到經濟壓力;養老金稍許豐厚,也會感覺到心累;遇上雙重匱乏,則真是大不幸。

這個時候,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要是多幾個兄弟姐妹該多好啊。

但除了政策限制,逐漸富裕的中國人真願意為了應對老齡化社會多生一些孩子嗎?國際經驗的回答顯然是否定的。任何步入發達社會的經濟體,無一例外都面臨生育率下降的問題。也就是說,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達,逐步提高。老年人口提高,一個原因是育齡婦女生育意願下降,另一個原因是人的壽命逐步延長。

不要盼望人口增加了,現在就該想想怎麼學習日本

▲ 家庭三代一同旅行(圖/圖蟲創意)

這成了一個尖銳的難題:作為其中一方的育齡婦女,因為走出家庭,越來越深入地參與社會經濟生活,不生或不願意多生。作為老年人的另一方,不僅人數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長壽,需要更多青壯年勞動力,在生產越來越多社會經濟財富的同時,也有更多的人進入養老產業為其提供服務。

這是幾乎所有人口學家都深度擔心的社會難題,如果無法化解,就是上述湖北京山老年人自殺現象的蔓延。在中國,這樣的問題有時候以擔心“未富先老”的問題出現在討論現場——不僅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是一個沒有財富的社會,這不是雙重悲哀嗎?

03

養老還得走日本道路

任何社會問題,都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但是我們的思維裡,總是在尋找一勞永逸的辦法,這是一種嚴重的思維誤區。實際上,我們當下能夠做到的,永遠是緩解難題,而把難題的徹底解決,留給時間。

具體到中國要解決自己的老齡化問題,還是要走日本道路,儘管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的日本社會,自己也面臨很多問題。

日本老人的自殺率很高,但需要看到,這種極高自殺率的原因,跟中國很不一樣。日本是在富裕社會之下出現老齡化問題,而我們是在社會財富仍然相對匱乏的時期出現老齡化問題。但日本面對養老難題,率先發展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輔助養老以化解勞動力不足,則可以為中國在緩解老齡化問題上實現彎道超車提供可能。

今天,日本養老機構可以用智能機器人完成廚房工作,跟真人護理員一樣的智能機器人可以協助半失能老人完成康復動作,智能機器人可以陪伴失智的阿爾茨海默症老人,通過可穿戴設備,可以及時發現老人的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完成失能老人的上下床、抱上輪椅、大小便和洗澡,等等。很大程度上,智能機器人比孝子孝女要可靠得多。

不要盼望人口增加了,現在就該想想怎麼學習日本

▲ 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的老人和機器人(圖/圖蟲創意)

即使在健康老人的家居生活中,日本政府的未來計劃,也是要實現幾乎一切需要使用體力的勞動,都可以智能化——空調開關和溫度調節,照明、窗簾、門鎖的開關完全不需要親自動手。在子女數量少甚至沒有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護理機器人,將生理數據實時傳輸到醫療中心或遠在外地乃至國外的子女手上,甚至通過智能坐便器,可以從糞便和尿液檢測老人的血糖和尿液數據,檢查是否患上癌症。

值得一提的是,10多年前,在一次單位組織未來科技培訓中,我就聽到過主講者把老人的生理數據及時傳輸到社區醫療中心的設想,但這麼多年過去並沒有下文,可見中國養老產業的發展,瓶頸不僅卡在科技發展水平,還存在產業政策、政府意識、民間投入以及醫療系統配套等等問題。

中國的養老科技化,目前看得見的,大概就是電商服務,但筆者有理由相信,應對新增勞動力減少對社會生產和服務相應減少的問題上,中國可以,也只有走日本的智能化養老道路,因為在如下方面,中國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一,後發優勢。日本的機器人進入養老產業,是在上世紀80年代,但發展並不引人注目。2011年以後,隨著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特別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在很多領域得到飛速發展,養老產業也不例外。中國在這一領域發展較晚,但完全有理由做到與世界同步,分享日本等國的科技成就。

二,人口眾多。老年人口占比多,既是社會負擔,但又為大數據的採集提供了巨大便利。很難想象,一個人口規模很小的經濟體,在大數據的開發和利用上能夠有多大作為。在養老大數據的採集方面, 中國甚至有超越日本的優勢。

三,中國即將出現有史以來掌握社會財富最多的老人群體。

這一點之所以是一個特殊優勢,是因為,其一,有史以來,從來沒有過的一個龐大的即將退休的養老消費人群,他們的財力足以支撐這個產業的規模可以發展到足夠大;其二,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一大群擁有財富決策權的企業精英也將進入老人行業,他們會在其中發現巨大商機,從而助推和提升養老產業的科技含金量,而不僅僅是修建更多的養老院。

不要盼望人口增加了,現在就該想想怎麼學習日本

圖/圖蟲創意

養老是一個產業,而不僅僅是政府事務。在新的科技與經濟條件下看過去的養老,基本上都是過時的,錯誤的。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養老是政府的事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養老成了政府、企業和個人的事情。而在未來,則是市場和科技的事情,政府主要負責為貧困老者提供養老託底。

04

缺人真不是關鍵問題

或許在10年20年前,我會為兩家鄰居的退休者的未來生活憂心忡忡,他們將來在體力下降之時,養老院就是最後的歸宿,但電商的出現,可以使他們進入養老院的時間推遲若干年。在未來,當智能醫療、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情感陪護和無人駕駛技術等等科技產品進入日常生活,那麼他們非但不用進入養老院,而且可以像年輕人一樣,正常或比較正常地周遊世界。

這一切只是因為,藉助這些科技產品,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體力使用,未來可以降到最低限度。也因此,在未來,退休年齡將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有的工作,55歲就可以退休了,不過這樣的工作崗位會越來越少;而有的工作,80歲的人也完全可以勝任,這樣的工作崗位越來越多。我本人就在最近幾年親眼見到過自願幹到70歲甚至超過70歲才放下手中工作的案例,這在20年前根本不可想象。

不過在未來,那些創造力低下且只能完成程序性工作的人士,恐怕會生活得比較艱難,甚至在多次變換工作後,年紀輕輕就徹底喪失工作能力,淪為“無用階層”,以目前中國教育的水平和現狀且不思改進,這個階層將會很龐大。以這個前景來觀照當下,籠統地講人口短缺,人口紅利消失,有很大的誤導性。

不要盼望人口增加了,現在就該想想怎麼學習日本

圖/圖蟲創意

未來中國不僅需要必要的人口基數,維持人口大國的優勢,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適應未來科技與社會變革發展的、足夠的人口。這些人口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養呢?我認為:

首先,是善於做處理“人-人”關係。在人類社會的過去年代,主要處理的是“人-物”關係,以便從物質世界取得必須的生存生活資料;但在未來,人將從生存生活資料的匱乏中解放出來,隨著數千年來的固有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打破,很多人的精神將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處理“人-人”關係將顯得非常重要,大量工作機會將從中產生出來。

其次,有一套終生學習的本領將顯得異常重要。終生學習在過去一些年來經常被提及,但是它更多作為一種理念在推廣,而不是一種現實的必須。在未來,終生學習不僅存在於國民教育體系,而且是一種社會化的體系,哪怕年屆60的人,仍將有巨大熱情投入到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就像我的鄰居們那樣,已經退休了,但是你也得掌握最新的科技手段。

再次是強健的體魄。我們的社會即將進入一個思維、思想迸發的時代,一切都將發生顛覆性變化,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必將最終依賴一個強健的體魄,強健的體魄既來自於先天,也來自於後天的鍛鍊,同時未來的醫學也將起來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人口政策的確應該調整,但是調整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多生人口,而是要順應時代潮流和科技發展趨勢,認真想一想,未來的一代,將要面臨的真正難題和解決之道是什麼,難道僅僅是缺人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