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崛起之路——明治維新(上)

前言

日本是現在是世界上公認的發達國家之一,國土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主體民族為大和民族,總人口約1.26億左右,人均gdp38000美元左右,GDP約4.872萬億美元。

一個多世紀過去了,現代的日本面臨著諸多的問題,比如人口老齡化,財政拮据,學歷低下等種種社會問題。日本與現代社會脫節的舊思考方式和社會構造必須要加以改變。

每次看到日本的現狀,我不禁在思考,日本在近代是如何崛起的呢?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明治天皇時代。日本又實現了怎樣的變革?

讓我們回顧下當年的歷史的同時,我們還要思考日本為什麼能夠崛起,這個距離我們非常近的國家,打破了列強的封鎖,脫離“殖民地”的束縛,走上了工業化道路,成為列強國家。

明治天皇

日本的崛起之路——明治維新(上)

明治天皇,(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名睦仁,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代天皇,孝明天皇第二子,母為典侍中山慶子。出生時稱號為祐宮,徽印印號為永。萬延元年即(1860年)被定為儲君,並賜名睦仁。

1867年1月30日,孝明天皇駕崩,年僅16歲的明治繼為天皇。

1867年11月9日,江戶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交還天皇,結束了持續265年江戶幕府統治,史稱“大政奉還”。

1868年4月6日,明治親政後,率領公卿諸侯祭告天地,頒佈《五條御誓文》,展開維新圖強大業,並大力推行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改革,開啟日本現代化的明治維新時期。

《五條御誓文》內容如下: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二、上下一心,盛展經綸。三、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四、破除舊有之陋習,一本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國之基業。我國即將進行前所未有之變革,故朕躬身先眾而行,向天地神明宣誓,定斯國是,立萬民保全之道。盼眾卿亦念茲在茲,同心戮力。

1868年8月27日,舉行即位典禮,改元“明治”,取《易經·說卦傳》之“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之意。

1868年9月3日,頒佈江戶改稱為東京詔書,將“江戶”改名為“東京”。

(佐藤信淵(1823年)創作的《混同祕策》。佐藤在書中記錄瞭如下構想:為了讓日本活躍於世界舞臺,有必要將都城移到江戶,並命名為東京,將大阪命名為西京,形成東京、西京、京都的三京。)

1868年10月12日,明治於京都御所進行加冕禮。

1869年10月13日,開始遷都東京。

1871年8月23日完成遷都東京的工作完成,並於1871年12月28日進行登基大典。

1875年4月14日,日本頒佈《漸次立憲政體樹立之詔》。

1881年10月12日,頒佈《國會開設之敕諭》。

1889年2月11日,日本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俗稱“明治憲法”。

1890年10月,頒佈《教育敕語》。

1890年11月29日,第一屆帝國議會召開,《大日本帝國憲法》正式實施。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因為糖尿病在東京去世,享年59歲。

什麼是明治維新?

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文明衝擊下,全國自上而下,開始進行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維新志士所建立的新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現代化改革,促使日本天皇制度和新的行政體系的確立。

歷史背景

幕府倒臺

德川幕府(1603—1868年),又稱江戶幕府。1603年由德川家康在江戶(東京)所建的幕府。

德川慶喜(1837年10月28日-1913年11月22日),江戶幕府第15代徵夷大將軍,也是江戶幕府及日本歷史上最後一位幕府將軍。

“公武合體運動”

幕府末期試圖與朝廷的傳統權威相結合,改組和加強行將崩潰的幕藩體制的政治運動。

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幕末)的一種政治理論,主旨是聯合朝廷(公家)和幕府(武家)改造幕府權力。

1866年第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死後,德川慶喜任將軍。德川慶喜面對日漸衰落,原希望在繼承後藉助法國協助進行西化,重提公武合體以改革幕政。在法國公使羅什的建議和援助下,吸取歐式制度進行幕政改革,設想建立一個以德川氏為中心的統一權力結構。

1866年底,一直支持公武合體,反對倒幕的孝明天皇暴斃,更使德川慶喜維護幕府政權合法性的美夢幻滅。

(孝明天皇1831年7月11日-1867年1月30日),別號幕末天皇,日本第121代天皇,是仁孝天皇的兒子,明治天皇的父親,支持公武合體。明治維新期間,在反對倒幕派時於1867年1月30日突然去世,他的死引起了種種議論,死亡真相至今未解。)

(PS:個人覺得應該是被刺殺了....)

1867年6月,土佐藩主張幕府把權利還給天皇,並發動倒幕運動,德川幕府戰事失利。德川慶喜於1867年10月14日大政奉還,將奉還大政予天皇。

(德川慶喜的決定是對的,他是德川幕府中壽命最長的將軍。)

黑船事件

日本的崛起之路——明治維新(上)

黑船事件是指1853年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的事件。

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馬休·佩裡率軍抵達日本,使用武力逼迫幕府簽訂不平等條約。最後雙方於次年(1854年)簽定《日美和親條約》。

前因

1846年,美國海軍准將詹姆斯·貝特爾率領三艘美國軍艦來日要求開國,但被江戶幕府拒絕。

1852年,長崎荷蘭商館館長庫修斯聽說美國艦隊即將來日本的消息,便把此事告知幕府,並勸說簽訂日荷通商條約當作對策,江戶幕府仍不為所動。

佩裡率領的四艘艦船:

密西西比號巡洋艦、薩斯喀那號巡洋艦、薩拉託加號炮艦、普利茅斯號炮艦。

一共載炮六十三門,1852年11月24日由美國東岸諾福克出發,橫渡大西洋,繞過非洲好望角北上進入印度洋,1853年5月4日到上海,5月26日到琉球國,7月8日到浦賀。這些船隻由於船體被塗上有防止生鏽的黑色柏油,而被日本人稱為“黑船”。

德川幕府不敢拒絕美國的要求,此時幕府將軍德川家慶病死,幕府老中阿部正弘藉口要得到孝明天皇的批准方可接受條約。佩裡因還有他事,沒有輕易動武。佩裡聲言明年再來,並且率艦繞航江戶灣,方才揚長而去。艦隊於7月17日離開江戶,返回英國殖民地香港。

1854年2月13日,佩裡率領九艘軍艦駛入江戶灣,這一次德川幕府無可奈何,被迫與美國締結《神奈川條約》,打開國門。佩裡艦隊於1854年6月25日離開下田。

日本的崛起之路——明治維新(上)

馬休·卡爾布萊斯·佩裡(1794年4月10日——1858年3月4日),美國海軍將領。1953年入侵日本,1954年簽訂《美日和親條約》。因“黑船事情”聞名於世。

其著作為《日本遠征記》。

日本的崛起之路——明治維新(上)

日本 神奈川縣 橫須賀市 久裡濱 佩裡公園

佩裡率領的黑船登船的地點,豎立了一座佩裡登陸紀念碑,上有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親筆手書:“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佩裡上陸紀念碑”。

日本人認為,儘管當年佩裡仗著船堅炮利迫使日本簽訂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但他們並不視之為仇敵。相反,日本人有感佩裡促使日本開放改革,走上富強之路,被視之為日本的恩人。

明治維新中最出名的兩個事件當屬“幕府倒臺”和“黑船事件”。

因為“黑船事件”,日本淪為列強的殖民地,日本人愈發的不滿,開始反擊歐美侵略者,同時他們更加痛恨德川幕府的無能與腐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倒幕運動”。最後在德川慶喜把權利還給天皇后,德川幕府正式退出了舞臺。

明治天皇的時代來臨了。

開篇我們粗略的介紹了明治維新的前因後果,接下來我們會仔細的介紹,明治天皇是如何進行改革,最終讓日本走向了崛起之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