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半導體的慘敗已是不爭的事實。

2013年, 在NHK《日本製造反攻的劇本》節目中,日美貿易戰期間負責與美國交涉的通產省官員表示:因為來自美國的壓力,(通產省)在推行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政策時遭遇阻力。在美國從日本那裡照貓畫虎,成立了Sematech(半導體制造技術戰略聯盟)之後,美國半導體在1993年成功反超了日本。

言下之意,日本半導體產業之衰敗,是因為美國施壓,日本的產業政策無法施展。

但因為日美貿易摩擦而簽署的日美半導體協議,早在1996年即失效。而根據經產省(前身為通產省)的統計數據,日本集成電路的出口額在日美貿易戰後屢創新高,直到2007年之後才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近期,日韓之間聚焦於半導體的貿易之爭,每日反轉:“韓國國運迎來轉折點”、“日本半導體隱忍數十年上演復仇大戲”、“日本才是隱形冠軍”、“三星已在歐洲找到替代材料”…

不同於隔岸觀火者的隔靴搔癢,日本產經學者對於本國半導體產業的衰敗是痛心疾首的。

日本學者湯之上隆在其《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中認為,日本的電子領域要重振雄風,就必須先老實承認自己“輸了”。

貿易摩擦“狼來了”的故事固然好聽,但謀殺日本半導體的,就是日本自己。

“昭和陷阱”

從1971年英特爾發明1KB的DRAM,到日本在80年代中期超過美國,1986年佔據80%的DRAM市場份額,英特爾退出DRAM競爭,日本半導體的稱王之路只花了不到15年的時間。

模仿式創新和精密的質量管理,是日本DRAM產業在短時間內稱王的法寶。

DRAM本身是一個非常標準化的產品,容易被後來者通過模仿來超越,尤其在DRAM剛發明的時候。

英特爾在先後研發4KB、16KB、64KB的時候,反覆遇到了被後來的模仿者侵佔市場的問題,到了256KB產品,英特爾產品的市佔率更是低至不到1%。無奈之下,英特爾停止了對1MB規格DRAM的研發,並於1985年從DRAM市場退出。

"

日本半導體的慘敗已是不爭的事實。

2013年, 在NHK《日本製造反攻的劇本》節目中,日美貿易戰期間負責與美國交涉的通產省官員表示:因為來自美國的壓力,(通產省)在推行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政策時遭遇阻力。在美國從日本那裡照貓畫虎,成立了Sematech(半導體制造技術戰略聯盟)之後,美國半導體在1993年成功反超了日本。

言下之意,日本半導體產業之衰敗,是因為美國施壓,日本的產業政策無法施展。

但因為日美貿易摩擦而簽署的日美半導體協議,早在1996年即失效。而根據經產省(前身為通產省)的統計數據,日本集成電路的出口額在日美貿易戰後屢創新高,直到2007年之後才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近期,日韓之間聚焦於半導體的貿易之爭,每日反轉:“韓國國運迎來轉折點”、“日本半導體隱忍數十年上演復仇大戲”、“日本才是隱形冠軍”、“三星已在歐洲找到替代材料”…

不同於隔岸觀火者的隔靴搔癢,日本產經學者對於本國半導體產業的衰敗是痛心疾首的。

日本學者湯之上隆在其《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中認為,日本的電子領域要重振雄風,就必須先老實承認自己“輸了”。

貿易摩擦“狼來了”的故事固然好聽,但謀殺日本半導體的,就是日本自己。

“昭和陷阱”

從1971年英特爾發明1KB的DRAM,到日本在80年代中期超過美國,1986年佔據80%的DRAM市場份額,英特爾退出DRAM競爭,日本半導體的稱王之路只花了不到15年的時間。

模仿式創新和精密的質量管理,是日本DRAM產業在短時間內稱王的法寶。

DRAM本身是一個非常標準化的產品,容易被後來者通過模仿來超越,尤其在DRAM剛發明的時候。

英特爾在先後研發4KB、16KB、64KB的時候,反覆遇到了被後來的模仿者侵佔市場的問題,到了256KB產品,英特爾產品的市佔率更是低至不到1%。無奈之下,英特爾停止了對1MB規格DRAM的研發,並於1985年從DRAM市場退出。

日本半導體的“昭和陷阱”

在日本企業扎堆以模仿攻破英特爾創新壁壘的時候,他們正身處大型機時代。大型機經久耐用且價值數億日元的特性,決定了整機裡面的DRAM也是必須高度可靠、耐久使用的。當時的大型機廠商,要求DRAM要有25年保質期。

日本半導體制造商也真的造出來了,為什麼?因為美國人是他們的老師。

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朝鮮戰爭的時候,日本作為“亞洲工廠”為美國供應軍火物資。為了達到軍需品的質量標準,日本人認真學習了一位美國質量管理導師—戴明的著作。

戴明的核心理念,是產品應該在生產的時候就避免出現瑕疵,而不是生產完了再找問題,這個生產理念沒有獲得美國人的認可,但是日本人一直遵循。

到了1980年,惠普公司表示,日本DRAM產品的良品率在驗收測試中要高於美國。日本人師法美國人,模仿、研究了不到十年時間,就生產出了質優價廉的DRAM產品,並供應給美國大型機廠商,將美國的DRAM同行衝擊的一塌糊塗。

追求高質量產品的技術文化滲透到了日本半導體企業的血液,來自美國人的誇獎,也使他們開始相信“日本技術第一”的神話。對這個神話的信仰與踐行,卻悄然為日本半導體企業埋了一個不小的雷。

當日本企業還在忙於追蹤大型機、沉迷於25年保質期DRAM的時候,IBM在1981年發佈了小型機IBM-PC。1982年,NEC推出了能夠處理日文的PC-9800系列個人計算機,佔據了日本一半的個人PC市場。

但日本封閉的PC產業沒有持續多長時間。日文處理的技術壁壘在1990年被IBM攻破,90年代中後期,Windows系統的出現、海外廉價機和互聯網的普及,摧毀了在封閉溫室下生長的日本PC產業。

這對於日本半導體產業也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在即將到來的個人電腦時代,日本半導體企業失去了最後的籌碼。

包括NEC、日立、富士通等在內的日本製造業企業,都是垂直一體化的整合分工模式,他們同時生產半導體和整機。

除了日本的整機廠商,沒有多少PC公司,願意把日本人用25年保質期技術生產出來的昂貴DRAM裝在自己的機子裡面,因為個人電腦的壽命不過5年時間,也不需要多高的品質。

身處大型機時代“技術最強”的神話之中,日本半導體企業遠未醒悟。而在隔海相望的韓國,一家野心勃勃的企業正在偷師日本,而傲慢的日本人,卻全然沒有注意到他的存在。

1989年,平成年號啟用,日本的半導體產業掉在了“昭和陷阱”裡,韓國人要追上來了。

三星諜網

商業間諜案發生在自己身上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湯上之隆1987年進入日立成為半導體技術人員,在爾必達經歷了日本DRAM產業的最後嘗試,被迫於40歲提前退休後,他投身半導體產業研究。根據他自身的研究經歷,他懷疑富士通有一些日本人在幫三星做事。

他發現,在前田和夫於2004年發表的半導體通俗著作中,竟然有他在Selete(由東芝、日立、NEC等成立的半導體民間聯盟)期間所寫的內部保密材料。並且,引用的未經公開發表的內容相隔時間極短,前田和夫與湯之上隆也素不相識。

湯之上隆懷疑,前田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快捷全面的蒐集關涉半導體的保密信息,是因為他與其他一些日本半導體人士一樣,其中包括富士通的高管,都是三星在日本組織成立的顧問團的一員。

這個顧問團很有一些來頭,並且在日本半導體界織就了一張神通廣大的情報網。

三星DRAM大業的建立,和日本人有不少關係。1983年,三星接受夏普的技術轉讓,建立了DRAM一廠,初步嚐到了甜頭,但之後的二廠栽了跟頭,因為成品率太差,建廠失敗。到了三廠,三星花高價組建了一個由日本專家組成的顧問團,好“讓錢發揮作用”。90年代,三星還承接了NEC派過來的DRAM訂單,學到了NEC先進的量產方法。

"

日本半導體的慘敗已是不爭的事實。

2013年, 在NHK《日本製造反攻的劇本》節目中,日美貿易戰期間負責與美國交涉的通產省官員表示:因為來自美國的壓力,(通產省)在推行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政策時遭遇阻力。在美國從日本那裡照貓畫虎,成立了Sematech(半導體制造技術戰略聯盟)之後,美國半導體在1993年成功反超了日本。

言下之意,日本半導體產業之衰敗,是因為美國施壓,日本的產業政策無法施展。

但因為日美貿易摩擦而簽署的日美半導體協議,早在1996年即失效。而根據經產省(前身為通產省)的統計數據,日本集成電路的出口額在日美貿易戰後屢創新高,直到2007年之後才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近期,日韓之間聚焦於半導體的貿易之爭,每日反轉:“韓國國運迎來轉折點”、“日本半導體隱忍數十年上演復仇大戲”、“日本才是隱形冠軍”、“三星已在歐洲找到替代材料”…

不同於隔岸觀火者的隔靴搔癢,日本產經學者對於本國半導體產業的衰敗是痛心疾首的。

日本學者湯之上隆在其《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中認為,日本的電子領域要重振雄風,就必須先老實承認自己“輸了”。

貿易摩擦“狼來了”的故事固然好聽,但謀殺日本半導體的,就是日本自己。

“昭和陷阱”

從1971年英特爾發明1KB的DRAM,到日本在80年代中期超過美國,1986年佔據80%的DRAM市場份額,英特爾退出DRAM競爭,日本半導體的稱王之路只花了不到15年的時間。

模仿式創新和精密的質量管理,是日本DRAM產業在短時間內稱王的法寶。

DRAM本身是一個非常標準化的產品,容易被後來者通過模仿來超越,尤其在DRAM剛發明的時候。

英特爾在先後研發4KB、16KB、64KB的時候,反覆遇到了被後來的模仿者侵佔市場的問題,到了256KB產品,英特爾產品的市佔率更是低至不到1%。無奈之下,英特爾停止了對1MB規格DRAM的研發,並於1985年從DRAM市場退出。

日本半導體的“昭和陷阱”

在日本企業扎堆以模仿攻破英特爾創新壁壘的時候,他們正身處大型機時代。大型機經久耐用且價值數億日元的特性,決定了整機裡面的DRAM也是必須高度可靠、耐久使用的。當時的大型機廠商,要求DRAM要有25年保質期。

日本半導體制造商也真的造出來了,為什麼?因為美國人是他們的老師。

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朝鮮戰爭的時候,日本作為“亞洲工廠”為美國供應軍火物資。為了達到軍需品的質量標準,日本人認真學習了一位美國質量管理導師—戴明的著作。

戴明的核心理念,是產品應該在生產的時候就避免出現瑕疵,而不是生產完了再找問題,這個生產理念沒有獲得美國人的認可,但是日本人一直遵循。

到了1980年,惠普公司表示,日本DRAM產品的良品率在驗收測試中要高於美國。日本人師法美國人,模仿、研究了不到十年時間,就生產出了質優價廉的DRAM產品,並供應給美國大型機廠商,將美國的DRAM同行衝擊的一塌糊塗。

追求高質量產品的技術文化滲透到了日本半導體企業的血液,來自美國人的誇獎,也使他們開始相信“日本技術第一”的神話。對這個神話的信仰與踐行,卻悄然為日本半導體企業埋了一個不小的雷。

當日本企業還在忙於追蹤大型機、沉迷於25年保質期DRAM的時候,IBM在1981年發佈了小型機IBM-PC。1982年,NEC推出了能夠處理日文的PC-9800系列個人計算機,佔據了日本一半的個人PC市場。

但日本封閉的PC產業沒有持續多長時間。日文處理的技術壁壘在1990年被IBM攻破,90年代中後期,Windows系統的出現、海外廉價機和互聯網的普及,摧毀了在封閉溫室下生長的日本PC產業。

這對於日本半導體產業也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在即將到來的個人電腦時代,日本半導體企業失去了最後的籌碼。

包括NEC、日立、富士通等在內的日本製造業企業,都是垂直一體化的整合分工模式,他們同時生產半導體和整機。

除了日本的整機廠商,沒有多少PC公司,願意把日本人用25年保質期技術生產出來的昂貴DRAM裝在自己的機子裡面,因為個人電腦的壽命不過5年時間,也不需要多高的品質。

身處大型機時代“技術最強”的神話之中,日本半導體企業遠未醒悟。而在隔海相望的韓國,一家野心勃勃的企業正在偷師日本,而傲慢的日本人,卻全然沒有注意到他的存在。

1989年,平成年號啟用,日本的半導體產業掉在了“昭和陷阱”裡,韓國人要追上來了。

三星諜網

商業間諜案發生在自己身上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湯上之隆1987年進入日立成為半導體技術人員,在爾必達經歷了日本DRAM產業的最後嘗試,被迫於40歲提前退休後,他投身半導體產業研究。根據他自身的研究經歷,他懷疑富士通有一些日本人在幫三星做事。

他發現,在前田和夫於2004年發表的半導體通俗著作中,竟然有他在Selete(由東芝、日立、NEC等成立的半導體民間聯盟)期間所寫的內部保密材料。並且,引用的未經公開發表的內容相隔時間極短,前田和夫與湯之上隆也素不相識。

湯之上隆懷疑,前田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快捷全面的蒐集關涉半導體的保密信息,是因為他與其他一些日本半導體人士一樣,其中包括富士通的高管,都是三星在日本組織成立的顧問團的一員。

這個顧問團很有一些來頭,並且在日本半導體界織就了一張神通廣大的情報網。

三星DRAM大業的建立,和日本人有不少關係。1983年,三星接受夏普的技術轉讓,建立了DRAM一廠,初步嚐到了甜頭,但之後的二廠栽了跟頭,因為成品率太差,建廠失敗。到了三廠,三星花高價組建了一個由日本專家組成的顧問團,好“讓錢發揮作用”。90年代,三星還承接了NEC派過來的DRAM訂單,學到了NEC先進的量產方法。

日本半導體的“昭和陷阱”

日韓半導體界的“交流”由此十分頻繁。

據傳,在八九十年代週末由日本飛往首爾的班機中,坐滿了日本的半導體工程師。湯之上隆猜測,一些灰色、甚至是黑色的情報交易,由日本的顧問團在中間暗箱撮合。而一條最新情報的標價,是一條100萬日元。

對於日本半導體企業的最新情報,三星尤其熱衷。1998年,日立的1GB規格DRAM正處於研發階段,當時正在日立工作的湯之上隆便聽說了試製樣品落到了三星手裡,而日立不過試製了十幾個樣品。

日本顧問團只是三星龐大情報網的冰山一角,除了這種或灰或黑的情報交易,三星尤為注重市場調研,併網絡相當數量的全球優秀人才以洞察市場先機。

三星與日本半導體企業市場調研人員的體量,相差有數十倍之巨。日常的數據統計,並非這些市場調研人員的首要工作。他們的主要職責,在於感知並準確預測市場需求。

一個市場調研專員被派到中國來,他要在中國住上一到兩年,學會講普通話、吃中國飯、瞭解中國人的喜好,做完了這些功課,再確定三星應該給中國人生產何種DRAM產品。

要做到精準的需求預測,離不開天生的直覺,這種市場嗅覺無法經後天的教育培訓得來。因而,即便是三星董事級別的高管,每年都需要不設頂薪,為公司物色一名這樣的人才。畢竟,一個市場決策,可能直接決定了今後的資本開支計劃,錢一花出去,就找不回來了。

而在這些頂級人才進入公司後,迎接他們的是更殘酷的競爭。一個慣例是,如果40歲還未當上部長,就必須從公司滾蛋。激烈的內部競爭,讓身居高位之人都不可絲毫懈怠。

與之不同的是,在日本半導體企業內,各部門之間的鄙視鏈是:研發、量產、市場,這種分工高下就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士農工商”,觀念之根深蒂固,很難動搖。如果一個研發人員被調到了市場部門,那他一定認為自己沒前途,要完蛋了。

除去分工高下之別,日本的半導體產業人員在走向高位之後,便逐漸遠離一線車間,不再瞭解最先進的技術,有如隱士一般。

這造成的一個問題,就是每個職能口,實際上都被能力不逮之人所佔據,有能力的普通職員,早早的就不幹技術活兒了,當了領導,卻又離市場太遠,這便不能履行他在公司的領導職能。

分工如此割裂,便可以解釋為何日韓半導體企業之差距,會越拉越大。

在三星以其嚴密龐大的情報網偷師日本老師之技術產品、以優秀的市場調研團隊把握電腦行業之變化、以廉價生產技術提供的DRAM衝擊市場之際,日本半導體企業節節敗退。

到了90年代末,各大日本半導體企業已無法承受DRAM業務帶來的虧損,單個公司生產也不再具備規模經濟。東芝、富士通、三菱退出競爭,日立和NEC分拆其業務,合併成立了爾必達。

這是日本DRAM產業,也是日本半導體產業最後的希望所在。

最後一戰

2000年2月,正值職業生涯頂峰的湯之上隆毛遂自薦,自願從日立借調至爾必達。一年時間,湯之上隆在爾必達內部日立與NEC的派系鬥爭中失敗,隨後被掃地出門。

這一年的時間,使湯之上隆深刻的認識到日本半導體的短板。

湯之上隆認為,日本DRAM產業被“團滅”,不是因為半導體制造商們造的DRAM質量不行、不夠耐用,反而是因為日本的DRAM太好了,精益求精導致成本居高不下。

從1999年底合併成立,到2012年破產被鎂光收購,爾必達在這13年間一直沒有掌握用低成本生產技術來製造廉價DRAM的方法

那麼,爾必達的DRAM生產成本為什麼一直居高不下?

這得說到爾必達公司內部的三大派系。爾必達由日立、NEC合併而來,一開始分為兩派,日立系擅長新技術研發,NEC系則擅長高成品率的量產。

後來公司招了三菱系的人進來,三菱在大型機DRAM時代墊底,因為技術不行、錢也不夠,三菱系只好把競爭力放在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上,以依靠人的優勢在低成本DRAM拼出一塊市場。


"

日本半導體的慘敗已是不爭的事實。

2013年, 在NHK《日本製造反攻的劇本》節目中,日美貿易戰期間負責與美國交涉的通產省官員表示:因為來自美國的壓力,(通產省)在推行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政策時遭遇阻力。在美國從日本那裡照貓畫虎,成立了Sematech(半導體制造技術戰略聯盟)之後,美國半導體在1993年成功反超了日本。

言下之意,日本半導體產業之衰敗,是因為美國施壓,日本的產業政策無法施展。

但因為日美貿易摩擦而簽署的日美半導體協議,早在1996年即失效。而根據經產省(前身為通產省)的統計數據,日本集成電路的出口額在日美貿易戰後屢創新高,直到2007年之後才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近期,日韓之間聚焦於半導體的貿易之爭,每日反轉:“韓國國運迎來轉折點”、“日本半導體隱忍數十年上演復仇大戲”、“日本才是隱形冠軍”、“三星已在歐洲找到替代材料”…

不同於隔岸觀火者的隔靴搔癢,日本產經學者對於本國半導體產業的衰敗是痛心疾首的。

日本學者湯之上隆在其《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中認為,日本的電子領域要重振雄風,就必須先老實承認自己“輸了”。

貿易摩擦“狼來了”的故事固然好聽,但謀殺日本半導體的,就是日本自己。

“昭和陷阱”

從1971年英特爾發明1KB的DRAM,到日本在80年代中期超過美國,1986年佔據80%的DRAM市場份額,英特爾退出DRAM競爭,日本半導體的稱王之路只花了不到15年的時間。

模仿式創新和精密的質量管理,是日本DRAM產業在短時間內稱王的法寶。

DRAM本身是一個非常標準化的產品,容易被後來者通過模仿來超越,尤其在DRAM剛發明的時候。

英特爾在先後研發4KB、16KB、64KB的時候,反覆遇到了被後來的模仿者侵佔市場的問題,到了256KB產品,英特爾產品的市佔率更是低至不到1%。無奈之下,英特爾停止了對1MB規格DRAM的研發,並於1985年從DRAM市場退出。

日本半導體的“昭和陷阱”

在日本企業扎堆以模仿攻破英特爾創新壁壘的時候,他們正身處大型機時代。大型機經久耐用且價值數億日元的特性,決定了整機裡面的DRAM也是必須高度可靠、耐久使用的。當時的大型機廠商,要求DRAM要有25年保質期。

日本半導體制造商也真的造出來了,為什麼?因為美國人是他們的老師。

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朝鮮戰爭的時候,日本作為“亞洲工廠”為美國供應軍火物資。為了達到軍需品的質量標準,日本人認真學習了一位美國質量管理導師—戴明的著作。

戴明的核心理念,是產品應該在生產的時候就避免出現瑕疵,而不是生產完了再找問題,這個生產理念沒有獲得美國人的認可,但是日本人一直遵循。

到了1980年,惠普公司表示,日本DRAM產品的良品率在驗收測試中要高於美國。日本人師法美國人,模仿、研究了不到十年時間,就生產出了質優價廉的DRAM產品,並供應給美國大型機廠商,將美國的DRAM同行衝擊的一塌糊塗。

追求高質量產品的技術文化滲透到了日本半導體企業的血液,來自美國人的誇獎,也使他們開始相信“日本技術第一”的神話。對這個神話的信仰與踐行,卻悄然為日本半導體企業埋了一個不小的雷。

當日本企業還在忙於追蹤大型機、沉迷於25年保質期DRAM的時候,IBM在1981年發佈了小型機IBM-PC。1982年,NEC推出了能夠處理日文的PC-9800系列個人計算機,佔據了日本一半的個人PC市場。

但日本封閉的PC產業沒有持續多長時間。日文處理的技術壁壘在1990年被IBM攻破,90年代中後期,Windows系統的出現、海外廉價機和互聯網的普及,摧毀了在封閉溫室下生長的日本PC產業。

這對於日本半導體產業也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在即將到來的個人電腦時代,日本半導體企業失去了最後的籌碼。

包括NEC、日立、富士通等在內的日本製造業企業,都是垂直一體化的整合分工模式,他們同時生產半導體和整機。

除了日本的整機廠商,沒有多少PC公司,願意把日本人用25年保質期技術生產出來的昂貴DRAM裝在自己的機子裡面,因為個人電腦的壽命不過5年時間,也不需要多高的品質。

身處大型機時代“技術最強”的神話之中,日本半導體企業遠未醒悟。而在隔海相望的韓國,一家野心勃勃的企業正在偷師日本,而傲慢的日本人,卻全然沒有注意到他的存在。

1989年,平成年號啟用,日本的半導體產業掉在了“昭和陷阱”裡,韓國人要追上來了。

三星諜網

商業間諜案發生在自己身上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湯上之隆1987年進入日立成為半導體技術人員,在爾必達經歷了日本DRAM產業的最後嘗試,被迫於40歲提前退休後,他投身半導體產業研究。根據他自身的研究經歷,他懷疑富士通有一些日本人在幫三星做事。

他發現,在前田和夫於2004年發表的半導體通俗著作中,竟然有他在Selete(由東芝、日立、NEC等成立的半導體民間聯盟)期間所寫的內部保密材料。並且,引用的未經公開發表的內容相隔時間極短,前田和夫與湯之上隆也素不相識。

湯之上隆懷疑,前田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快捷全面的蒐集關涉半導體的保密信息,是因為他與其他一些日本半導體人士一樣,其中包括富士通的高管,都是三星在日本組織成立的顧問團的一員。

這個顧問團很有一些來頭,並且在日本半導體界織就了一張神通廣大的情報網。

三星DRAM大業的建立,和日本人有不少關係。1983年,三星接受夏普的技術轉讓,建立了DRAM一廠,初步嚐到了甜頭,但之後的二廠栽了跟頭,因為成品率太差,建廠失敗。到了三廠,三星花高價組建了一個由日本專家組成的顧問團,好“讓錢發揮作用”。90年代,三星還承接了NEC派過來的DRAM訂單,學到了NEC先進的量產方法。

日本半導體的“昭和陷阱”

日韓半導體界的“交流”由此十分頻繁。

據傳,在八九十年代週末由日本飛往首爾的班機中,坐滿了日本的半導體工程師。湯之上隆猜測,一些灰色、甚至是黑色的情報交易,由日本的顧問團在中間暗箱撮合。而一條最新情報的標價,是一條100萬日元。

對於日本半導體企業的最新情報,三星尤其熱衷。1998年,日立的1GB規格DRAM正處於研發階段,當時正在日立工作的湯之上隆便聽說了試製樣品落到了三星手裡,而日立不過試製了十幾個樣品。

日本顧問團只是三星龐大情報網的冰山一角,除了這種或灰或黑的情報交易,三星尤為注重市場調研,併網絡相當數量的全球優秀人才以洞察市場先機。

三星與日本半導體企業市場調研人員的體量,相差有數十倍之巨。日常的數據統計,並非這些市場調研人員的首要工作。他們的主要職責,在於感知並準確預測市場需求。

一個市場調研專員被派到中國來,他要在中國住上一到兩年,學會講普通話、吃中國飯、瞭解中國人的喜好,做完了這些功課,再確定三星應該給中國人生產何種DRAM產品。

要做到精準的需求預測,離不開天生的直覺,這種市場嗅覺無法經後天的教育培訓得來。因而,即便是三星董事級別的高管,每年都需要不設頂薪,為公司物色一名這樣的人才。畢竟,一個市場決策,可能直接決定了今後的資本開支計劃,錢一花出去,就找不回來了。

而在這些頂級人才進入公司後,迎接他們的是更殘酷的競爭。一個慣例是,如果40歲還未當上部長,就必須從公司滾蛋。激烈的內部競爭,讓身居高位之人都不可絲毫懈怠。

與之不同的是,在日本半導體企業內,各部門之間的鄙視鏈是:研發、量產、市場,這種分工高下就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士農工商”,觀念之根深蒂固,很難動搖。如果一個研發人員被調到了市場部門,那他一定認為自己沒前途,要完蛋了。

除去分工高下之別,日本的半導體產業人員在走向高位之後,便逐漸遠離一線車間,不再瞭解最先進的技術,有如隱士一般。

這造成的一個問題,就是每個職能口,實際上都被能力不逮之人所佔據,有能力的普通職員,早早的就不幹技術活兒了,當了領導,卻又離市場太遠,這便不能履行他在公司的領導職能。

分工如此割裂,便可以解釋為何日韓半導體企業之差距,會越拉越大。

在三星以其嚴密龐大的情報網偷師日本老師之技術產品、以優秀的市場調研團隊把握電腦行業之變化、以廉價生產技術提供的DRAM衝擊市場之際,日本半導體企業節節敗退。

到了90年代末,各大日本半導體企業已無法承受DRAM業務帶來的虧損,單個公司生產也不再具備規模經濟。東芝、富士通、三菱退出競爭,日立和NEC分拆其業務,合併成立了爾必達。

這是日本DRAM產業,也是日本半導體產業最後的希望所在。

最後一戰

2000年2月,正值職業生涯頂峰的湯之上隆毛遂自薦,自願從日立借調至爾必達。一年時間,湯之上隆在爾必達內部日立與NEC的派系鬥爭中失敗,隨後被掃地出門。

這一年的時間,使湯之上隆深刻的認識到日本半導體的短板。

湯之上隆認為,日本DRAM產業被“團滅”,不是因為半導體制造商們造的DRAM質量不行、不夠耐用,反而是因為日本的DRAM太好了,精益求精導致成本居高不下。

從1999年底合併成立,到2012年破產被鎂光收購,爾必達在這13年間一直沒有掌握用低成本生產技術來製造廉價DRAM的方法

那麼,爾必達的DRAM生產成本為什麼一直居高不下?

這得說到爾必達公司內部的三大派系。爾必達由日立、NEC合併而來,一開始分為兩派,日立系擅長新技術研發,NEC系則擅長高成品率的量產。

後來公司招了三菱系的人進來,三菱在大型機DRAM時代墊底,因為技術不行、錢也不夠,三菱系只好把競爭力放在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上,以依靠人的優勢在低成本DRAM拼出一塊市場。


日本半導體的“昭和陷阱”

爾必達合併之初,日立系與NEC系打得不可開交。2002年11月,阪本幸雄就任新社長,日立系大敗,NEC佔領了包括研發、量產在內的重要地盤。

擅長量產的NEC系,分工極其細化。對於一個細分的技術口,NEC的技術人員是日立的3-5倍,是三菱的10倍。

即便再小的領域,NEC系會做的十分徹底,工作量不減反增。對於一個技術,他們會對每個參數事無鉅細的進行調整、觀察,並拿出相當於日立10-20倍的晶圓數量進行實驗。工作量如此之大,以至於NEC系的員工每日加班到凌晨,早上八點半按時上班,週末兩天依舊加班。

為了達到DRAM的高成品率,爾必達延續了日本半導體企業昂貴的設備使用習慣。公司每道工序都設置了專用設備,用著同一臺設備,爾必達的晶圓吞吐量只有三星的一半。

因爾必達DRAM芯片面積稍大於三星,即便前者達到了98%的成品率,比三星要高15%,但生產出的每一片晶圓,能切割出來的DRAM芯片數量依舊是少於三星的。如此一來,分攤到每一個芯片上,爾必達的折舊成本相當於三星的兩倍

人員冗餘、製造工序複雜、最大的成本項設備折舊成本高企,爾必達虧損度日。

2005年,爾必達破天荒地實現了3%的營利潤率,但三星的營業利潤率為30%,兩者之間差了十倍。對於爾必達來說,這3%的超低利潤率,景氣上升週期尚可勉力維持,一到金融危機DRAM量價雙殺、必須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時候,原本體質羸弱的企業會被瞬間擊倒。

當然,爾必達不是沒有扭轉命運的機會。

公司內部的三菱系員工,擅長集成統籌,他們的工作風格,是用最少的人力、最低的成本、最經濟地生產DRAM。這些三菱系地員工認為,NEC系所用的DRAM生產方法工序過多、檢測過度,用最高的技術來生產PC用的DRAM,但實際上一臺機子根本用不到這麼好的DRAM。這個問題,也就是“質量過剩”

但是,三菱系在爾必達的存在感不強,他們也離不開日立系所長的新技術研發能力,而日立系早已被邊緣化。被NEC系佔據的爾必達,還一直停留在日本半導體“技術第一”的自滿循環裡面,無心於DRAM的低成本生產技術。

不同於爾必達離散的戰鬥隊伍和日益落後的生產方式,三星塑造的組織型態完全是面向PC時代的。

為了實現經濟有效地生產PC用DRAM,三星在“設備不變、工藝流程不變、工序不變”的理念支持下,以多個小組內部賽馬的方式,同時推進四代產品。

在三星內部,每個小組均以集成技術人員為主,他們更注重全局的成本優化,而非日式分工下的局部最優。這些小組在研發與量產之間來回替換,因而能夠全盤考慮,更快、更低成本地生產出面積更小的DRAM。

爾必達鏖戰13年,雖然一度迴光返照,但最終無法逃脫失敗的命運。

2012年,在公司破產的記者見面會上,爾必達社長阪本幸雄總結了破產的原因:DRAM價格下跌、“史無前例”的日元升值、東日本大地震、泰國洪災…至於公司的技術水平,當然還是“很高”。

天災由人禍,方可致不可恢復之悲劇。

無力迴天?

日本半導體的底子是很好的。DRAM雖已日暮西山,但是日企垂直一體化的分工模式下,轉向fabless(無晶圓廠的純設計模式)和foundry(晶圓代工模式,承接眾多設計商之訂單)也未為不可。

在退出DRAM領域後,大部分日企轉向了SoC,做特定用途的專用集成電路(ASIC)。當時,日本官方還專門設立了Asuka計劃,以支持13家日企成立的Selete技術協會參與這一轉型。

但令人震驚的是,日本經產省所起草的計劃書,都不知道這個Asuka應該達成一個什麼樣的目標。而參與這一計劃的13個日企也在和稀泥,對於要研發的SoC工藝技術,要麼認為這個東西是落後的,要麼認為不需要這個東西。

就這樣,數千億日元的公款和研究經費就這樣打了水漂,最後研發出來的技術派不上用場。

半導體全線潰敗後的2013年,富士通公司表示,要把位於福島縣的半導體工廠改造為蔬菜生產基地。半導體工廠具備完善的水、空氣和工序管理設施,可以說再合適不過。因為福島該工廠具備無菌栽培的條件,據說一顆生菜能賣到400日元,是一般品種的3-4倍。

為什麼日本半導體產業遲遲沒有找到他們的定位?

在湯之上隆看來,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衰敗,不在泡沫經濟,不在貿易摩擦,而在日本半導體陷入了後發創新者的窘境。他們把“創新”狹隘地當成先進技術、高質量產品的研發,卻忽略了“低成本生產技術”其實也是一種“創新”。

DRAM產業是一種極其容易通過模仿習得的產業,韓國人通過日本人賣給他們的生產設備,就可以學到部分日本DRAM的生產工藝。

但是,在日本人的基礎上,韓國人建立了異常強大的市場調研網絡,和與時俱進的分工協作體系,從而在Wintel時代融入了全球的水平分工潮流,迅速壯大。

在美日貿易戰後,日本有30年的時間來扭轉半導體產業的局面,但是他們幾乎是同時在DRAM、SoC和foundry這三個大方向上失去了戰略高地,進而一步步跌向不可挽回的深淵。

在大塊肉被分食完畢之後,日本半導體在很難通過模仿習得、更多依賴經驗傳承的設備與化學材料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這些細分領域能夠帶動的產值、就業不可與DRAM、SoC和foundry同日而語。

當下,日韓半導體之戰正酣,隔海觀火無濟於事。中國芯片大計,還當對日本半導體創新的“昭和陷阱”引以為戒。

參考資料:

1、 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湯之上隆,機械工業出版社;

2、 日本電子產業興衰錄,西村吉雄,人民郵電出版社;

3、 戰後日本經濟史,野口悠紀雄,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文/楊健楷 編輯/張麗娟 來源/投中網旗下CV智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