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商人的精神追求要肯定

任正非 財經 全景網 全景網 2017-08-30

【緣木求魚】

商人賺錢賺夠了,開始有一些精神上的追求,思考一下人生的終極問題,以擺脫“本能”的宿命性束縛,終歸是好事情。

在中國的歷史上,商人的形象好像一直不太正面。

於士大夫們看來,“商人重利輕別離”,個個都是無情無義之輩,顯然不可靠;尤為重要的是,一個連自己的家庭都搞不掂、順不平的人,就更別提能有什麼其他更大的作為了。於老百姓而言,商人的形象仍舊沒什麼起色,幾乎也都是鑽營私利、損人利己甚至乘人之危的丑角色,於是被戴上一頂“無商不奸”的帽子也就毫不奇怪。

這樣的形象,入正史當然就很難,偶有幾個比較正面一些的,留下的也是隻言片語,鴻爪雪泥,風一吹,雨一打,往往也就痕跡難尋。這樣千百年的堅持下來,後繼之人往往就有了思維範式,商人入史難、留名難,幾乎沒有存在感,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對此,甚至連商人自己也認了命。

時至今日,好像是換了人間,主要標誌就是,商人們的地位似乎大大地提高了,而地位大大提高的主要標誌就是,商人們也能站上講臺,四處開講了。但開講易,入耳難,積習從來難改,要想讓“檻內人”抱了平等心聽進去,一時半會兒還不是件容易事;或許隨便講講還沒事,一旦想認真地講,還講的是艱深的哲學問題,沒準兒就要惹來一團怒氣,彷彿動了人家的禁臠。

前段時間,馬雲在一個論壇上略微談了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需要重新定義,市場經濟不一定就比計劃經濟更好”的問題,而劉強東呢,更厲害,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很肯定地說,共產主義並非遙不可及,很可能“在我們這一代就可以實現”。由此,二人都得了一個新外號,分別曰“馬計劃”、“劉共產”。

二人談論的都是很高深的哲學問題,不過談論的角度很新穎,都是從技術角度出發,共享了一下自己的思考。其實,在一個公開的場合,開誠佈公地談論談論自己對一個形而上問題的思考,在今天這個時代,大約應該算得上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吧;尤其是兩個埋在錢堆兒裡的商人,居然肯靜下心來思考一下艱深的哲學問題,並能坦誠地把自己的認識跟大家分享,好像無論如何都應該鼓勵才是。但現在人家一張嘴,許多人就馬上有了激烈的反應,甚至有炸窩之勢,反而就有點兒不正常,彷彿野蠻人要進城一般。

也是,“野蠻人”一談文化,“文化人”大多馬上就會不舒服。其實,大可不必。

商人賺錢賺夠了,衣食無憂了,開始有一些精神上的追求,思考一下人生的終極問題,以擺脫“本能”的宿命性束縛,終歸是好事情,這總比整日花天酒地、或者擺弄“龐氏迷魂陣”、甚至滿世界買大房子要有意義、值得肯定得多。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有精神追求的“野蠻人”其實已經很不少了,只不過有些文化人往往故意忽視罷了。

不過,你忽視不忽視,原本也無所謂,但你不能挾了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硬堵人家的嘴,不讓人家說話,這就不對;如果文化人總幹野蠻事兒,那麼“野蠻人”文化地回擊起來,你往往就很難招架得住,不服氣,偏要死命地招架,沒準兒人家的回擊就更凌厲,你露出的破綻就越多,鬧到最後,很可能就斯文掃地,下不了臺。

文化人容易有這樣毛病,即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認為真理牢牢在握,而容不得一點兒不同的聲音。這很不好。對企業家學習哲學、思考哲學問題、交流心得體會,整天躲在上層建築裡“用功”的文化人,最好還是持開放心態的好,不同意人家的觀點沒關係,大可以辯一辯,這樣,起碼於自己的學問有利,於自己最終的尊嚴就也有助益。

據說,華為新員工入職儀式上,任正非總要慣例性地號召員工利用業餘時間多學一點兒哲學,尤其那些有志於管理崗位的、願意承擔更多責任的員工,這是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華為能發展到今天,或許,任正非佈置的這個“作業”,多多少少還是發揮了一點兒作用吧。

有精神追求了,哲學學好了,人就不太容易迷失。從這個意義講,商人們開始了精神上的追求,開始談一些哲學問題,終歸是件好事。或許,這樣一路堅持下去,其歷史地位,才有真正改變的可能。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