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不再害怕被別人討厭,才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

阿德勒說,一切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

仔細想了想,好像還真是這樣。我們討厭自己,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是因為跟別人比較後,對自己的價值不滿才產生的;不想去一個地方,往往是那裡有令人討厭的人際關係;甚至連孤獨,也是被周圍的人或團體所忽略才有的感受。

這種存在於人際關係中的煩惱是怎麼產生的呢?

因為認可欲,大多數人,需要在他人的認可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在認可欲驅使下,我們愛跟周圍的朋友、同學比較,發現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學業、愛情、工作、社交、財富等等,每個人晒出來的一面都比我們好,讓我們焦慮又自卑。

因為認可欲,我們害怕被對方討厭,所以總是迎合他人的想法,而自己卻活得非常的擰巴;害怕負面評價,所以不敢在公開場合發言。

怎樣來掙脫這種束縛?

"

阿德勒說,一切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

仔細想了想,好像還真是這樣。我們討厭自己,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是因為跟別人比較後,對自己的價值不滿才產生的;不想去一個地方,往往是那裡有令人討厭的人際關係;甚至連孤獨,也是被周圍的人或團體所忽略才有的感受。

這種存在於人際關係中的煩惱是怎麼產生的呢?

因為認可欲,大多數人,需要在他人的認可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在認可欲驅使下,我們愛跟周圍的朋友、同學比較,發現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學業、愛情、工作、社交、財富等等,每個人晒出來的一面都比我們好,讓我們焦慮又自卑。

因為認可欲,我們害怕被對方討厭,所以總是迎合他人的想法,而自己卻活得非常的擰巴;害怕負面評價,所以不敢在公開場合發言。

怎樣來掙脫這種束縛?

當你不再害怕被別人討厭,才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一、人生不是與他人的競爭

在認可欲的驅使下,我們愛跟別人比較,比不過別人的時候會產生自卑感,自卑感來自於對自我價值的不滿,這本不會有太大問題。

原因是,人都有"追求優越性”的心理,也就是說人都希望進步,或者是追求理想狀態,對於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自卑。這種自卑感沒有壞處,反而可以促成努力和改變的契機。像我看見別人的文章寫得特別好,我會產生自卑感,但是我會多寫,會刻意練習,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這本身並不是壞事。

但是有些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是很難改變的,比如身高、性格,社會的評價體系是個子矮不如個子高好,性格內向不如性格外向好等等,如果你存在這種很難改變的缺點,導致自卑,要怎麼辦?書裡舉了個例子,哲人身高只有155cm,他年輕的時候很自卑,一直想,要是能在長高10cm,一定會擁有更愉快的人生;但是後來有人告訴他,沒必要長高,現在的他就很好,跟他在一起,特別輕鬆。所以他反過來想,個子矮也不全是劣勢,也有優點。所以說,對我們無法輕易改變的現實,我們可以通過主觀詮釋來改變對自我價值的判斷。

這聽起來有點像啊Q,但其實不是,與其一直痛苦於不能改變的東西,不如接納它的存在,接納的意思是接納我現在的樣子,接納「人都是不完美的」,允許自己有缺點。然後尋找其他方面的優越性,培養一個或幾個突出的優點,足以讓自己不那麼在意這個缺點,像學習特別厲害,文章寫得特別好,特別有錢等等。

要注意的是,過度自卑或沒有勇氣通過努力來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產生自卑情節;因為無法認清情況可以通過努力而改變,沒有向前邁進的勇氣,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繼而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比如“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我因為性格內向找不到工作”等,“因為有了A才無法做到B”這樣的理論來當做自己不做改變的藉口。

自卑情節的一個表現就是愛炫耀,因為沒有人能長期忍受自卑,需要通過炫耀,來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虛假的優越感中。以此來掩飾自己的自卑。

這種就是非常不健康的心態了。

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和別人比較,而是和“理想的自己"比。比如,在社會上,擁有高學歷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那麼我學歷低,我就應該努力提升學歷,並且更加勤奮工作,而不是認為我學歷低所以我不能成功。

如果一直和別人比較,人際關係中就會存在競爭,有競爭就會有勝者,有敗者(會產生我比這個好,那個比我好的想法),而想要不敗,就必須一直獲勝,這會使我們心態失衡,一直處於痛苦之中。

比如,本來你考上本科很開心,可是聽說A考上211,你會變得失落;你找到了工作很開心,可是聽說B進了BAT,頓時覺得很苦澀,因為你把他人的成功看成是自己的失敗。

這也是為什麼聽見朋友過得比自己好後,感覺不是想要祝福,而是失落,因為我們把與對方之間的關係當成競爭關係。

但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他人的成就並不妨礙我們,我們不斷向前邁進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只在於不斷的超越自我。

"

阿德勒說,一切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

仔細想了想,好像還真是這樣。我們討厭自己,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是因為跟別人比較後,對自己的價值不滿才產生的;不想去一個地方,往往是那裡有令人討厭的人際關係;甚至連孤獨,也是被周圍的人或團體所忽略才有的感受。

這種存在於人際關係中的煩惱是怎麼產生的呢?

因為認可欲,大多數人,需要在他人的認可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在認可欲驅使下,我們愛跟周圍的朋友、同學比較,發現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學業、愛情、工作、社交、財富等等,每個人晒出來的一面都比我們好,讓我們焦慮又自卑。

因為認可欲,我們害怕被對方討厭,所以總是迎合他人的想法,而自己卻活得非常的擰巴;害怕負面評價,所以不敢在公開場合發言。

怎樣來掙脫這種束縛?

當你不再害怕被別人討厭,才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一、人生不是與他人的競爭

在認可欲的驅使下,我們愛跟別人比較,比不過別人的時候會產生自卑感,自卑感來自於對自我價值的不滿,這本不會有太大問題。

原因是,人都有"追求優越性”的心理,也就是說人都希望進步,或者是追求理想狀態,對於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自卑。這種自卑感沒有壞處,反而可以促成努力和改變的契機。像我看見別人的文章寫得特別好,我會產生自卑感,但是我會多寫,會刻意練習,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這本身並不是壞事。

但是有些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是很難改變的,比如身高、性格,社會的評價體系是個子矮不如個子高好,性格內向不如性格外向好等等,如果你存在這種很難改變的缺點,導致自卑,要怎麼辦?書裡舉了個例子,哲人身高只有155cm,他年輕的時候很自卑,一直想,要是能在長高10cm,一定會擁有更愉快的人生;但是後來有人告訴他,沒必要長高,現在的他就很好,跟他在一起,特別輕鬆。所以他反過來想,個子矮也不全是劣勢,也有優點。所以說,對我們無法輕易改變的現實,我們可以通過主觀詮釋來改變對自我價值的判斷。

這聽起來有點像啊Q,但其實不是,與其一直痛苦於不能改變的東西,不如接納它的存在,接納的意思是接納我現在的樣子,接納「人都是不完美的」,允許自己有缺點。然後尋找其他方面的優越性,培養一個或幾個突出的優點,足以讓自己不那麼在意這個缺點,像學習特別厲害,文章寫得特別好,特別有錢等等。

要注意的是,過度自卑或沒有勇氣通過努力來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產生自卑情節;因為無法認清情況可以通過努力而改變,沒有向前邁進的勇氣,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繼而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比如“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我因為性格內向找不到工作”等,“因為有了A才無法做到B”這樣的理論來當做自己不做改變的藉口。

自卑情節的一個表現就是愛炫耀,因為沒有人能長期忍受自卑,需要通過炫耀,來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虛假的優越感中。以此來掩飾自己的自卑。

這種就是非常不健康的心態了。

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和別人比較,而是和“理想的自己"比。比如,在社會上,擁有高學歷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那麼我學歷低,我就應該努力提升學歷,並且更加勤奮工作,而不是認為我學歷低所以我不能成功。

如果一直和別人比較,人際關係中就會存在競爭,有競爭就會有勝者,有敗者(會產生我比這個好,那個比我好的想法),而想要不敗,就必須一直獲勝,這會使我們心態失衡,一直處於痛苦之中。

比如,本來你考上本科很開心,可是聽說A考上211,你會變得失落;你找到了工作很開心,可是聽說B進了BAT,頓時覺得很苦澀,因為你把他人的成功看成是自己的失敗。

這也是為什麼聽見朋友過得比自己好後,感覺不是想要祝福,而是失落,因為我們把與對方之間的關係當成競爭關係。

但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他人的成就並不妨礙我們,我們不斷向前邁進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只在於不斷的超越自我。

當你不再害怕被別人討厭,才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二、做好課題分離

很多人都有認可欲,需要在他人的認可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比如,在公司裡,老闆誇獎了一個員工,他會很高興,因為他會覺得我的工作能力被認可了。

但是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

因為換取別人的認可,幾乎都是採用“滿足別人的期待”這一手段,結果就是會活在別人的期待裡。

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他人的評價,會失去選擇的自由。

生活中最常見的“滿足別人的期待”例子,就是子女為滿足父母的期待,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因為長輩們的催逼,沒有想好就匆匆結婚生子。結果苦不堪言。

怎麼來應對這種狀況?阿德勒提出一個概念,叫做課題分離

什麼叫課題分離呢?是指我們每個人因為人際關係而產生的感受,是誰的感受,就是誰的課題。

怎麼進行課題分離?

在做決定前想一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如果這個承受的對象是你,你就要勇敢的為自己的人生課題做決定,承擔自己所選擇的後果。

如果我們所做的選擇,違背了父母的期待,讓父母感到失望,這些情緒是他們的課題,不是我們的。

他們需要自己去消化這些情緒,而不是由我們通過改變自己去滿足他們,讓這些情緒不存在。

課題分離就是,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一定的距離,伸伸手可觸及,卻又不踏入對方的領域,保持這種適度距離非常重要。

課題分離還可以延伸都很多地方,比如,你讓我做一件我不願意做的事。我拒絕你,這是我的課題。而你因為我的拒絕而討厭我,這是你的課題。不會拒絕別人,不想讓別人失望,是因為你試圖承擔別人的課題。

你剛畢業找工作,別人找到多好的工作,那不是你需要考慮的,你的課題,是好好做準備,做你該做的,在能努力的地方,都盡力。

對一個人好的時候,我願意真心真意對別人好,這是我的課題;但是別人怎麼對我,這是別人的課題,我們管不了,也沒必要糾結。

學會課題分離後,你的生活會輕鬆好多,每次遇到困境時,試著用這個思維,走出來。

"

阿德勒說,一切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

仔細想了想,好像還真是這樣。我們討厭自己,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是因為跟別人比較後,對自己的價值不滿才產生的;不想去一個地方,往往是那裡有令人討厭的人際關係;甚至連孤獨,也是被周圍的人或團體所忽略才有的感受。

這種存在於人際關係中的煩惱是怎麼產生的呢?

因為認可欲,大多數人,需要在他人的認可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在認可欲驅使下,我們愛跟周圍的朋友、同學比較,發現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學業、愛情、工作、社交、財富等等,每個人晒出來的一面都比我們好,讓我們焦慮又自卑。

因為認可欲,我們害怕被對方討厭,所以總是迎合他人的想法,而自己卻活得非常的擰巴;害怕負面評價,所以不敢在公開場合發言。

怎樣來掙脫這種束縛?

當你不再害怕被別人討厭,才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一、人生不是與他人的競爭

在認可欲的驅使下,我們愛跟別人比較,比不過別人的時候會產生自卑感,自卑感來自於對自我價值的不滿,這本不會有太大問題。

原因是,人都有"追求優越性”的心理,也就是說人都希望進步,或者是追求理想狀態,對於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自卑。這種自卑感沒有壞處,反而可以促成努力和改變的契機。像我看見別人的文章寫得特別好,我會產生自卑感,但是我會多寫,會刻意練習,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這本身並不是壞事。

但是有些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是很難改變的,比如身高、性格,社會的評價體系是個子矮不如個子高好,性格內向不如性格外向好等等,如果你存在這種很難改變的缺點,導致自卑,要怎麼辦?書裡舉了個例子,哲人身高只有155cm,他年輕的時候很自卑,一直想,要是能在長高10cm,一定會擁有更愉快的人生;但是後來有人告訴他,沒必要長高,現在的他就很好,跟他在一起,特別輕鬆。所以他反過來想,個子矮也不全是劣勢,也有優點。所以說,對我們無法輕易改變的現實,我們可以通過主觀詮釋來改變對自我價值的判斷。

這聽起來有點像啊Q,但其實不是,與其一直痛苦於不能改變的東西,不如接納它的存在,接納的意思是接納我現在的樣子,接納「人都是不完美的」,允許自己有缺點。然後尋找其他方面的優越性,培養一個或幾個突出的優點,足以讓自己不那麼在意這個缺點,像學習特別厲害,文章寫得特別好,特別有錢等等。

要注意的是,過度自卑或沒有勇氣通過努力來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產生自卑情節;因為無法認清情況可以通過努力而改變,沒有向前邁進的勇氣,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繼而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比如“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我因為性格內向找不到工作”等,“因為有了A才無法做到B”這樣的理論來當做自己不做改變的藉口。

自卑情節的一個表現就是愛炫耀,因為沒有人能長期忍受自卑,需要通過炫耀,來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虛假的優越感中。以此來掩飾自己的自卑。

這種就是非常不健康的心態了。

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和別人比較,而是和“理想的自己"比。比如,在社會上,擁有高學歷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那麼我學歷低,我就應該努力提升學歷,並且更加勤奮工作,而不是認為我學歷低所以我不能成功。

如果一直和別人比較,人際關係中就會存在競爭,有競爭就會有勝者,有敗者(會產生我比這個好,那個比我好的想法),而想要不敗,就必須一直獲勝,這會使我們心態失衡,一直處於痛苦之中。

比如,本來你考上本科很開心,可是聽說A考上211,你會變得失落;你找到了工作很開心,可是聽說B進了BAT,頓時覺得很苦澀,因為你把他人的成功看成是自己的失敗。

這也是為什麼聽見朋友過得比自己好後,感覺不是想要祝福,而是失落,因為我們把與對方之間的關係當成競爭關係。

但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他人的成就並不妨礙我們,我們不斷向前邁進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只在於不斷的超越自我。

當你不再害怕被別人討厭,才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二、做好課題分離

很多人都有認可欲,需要在他人的認可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比如,在公司裡,老闆誇獎了一個員工,他會很高興,因為他會覺得我的工作能力被認可了。

但是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

因為換取別人的認可,幾乎都是採用“滿足別人的期待”這一手段,結果就是會活在別人的期待裡。

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他人的評價,會失去選擇的自由。

生活中最常見的“滿足別人的期待”例子,就是子女為滿足父母的期待,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因為長輩們的催逼,沒有想好就匆匆結婚生子。結果苦不堪言。

怎麼來應對這種狀況?阿德勒提出一個概念,叫做課題分離

什麼叫課題分離呢?是指我們每個人因為人際關係而產生的感受,是誰的感受,就是誰的課題。

怎麼進行課題分離?

在做決定前想一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如果這個承受的對象是你,你就要勇敢的為自己的人生課題做決定,承擔自己所選擇的後果。

如果我們所做的選擇,違背了父母的期待,讓父母感到失望,這些情緒是他們的課題,不是我們的。

他們需要自己去消化這些情緒,而不是由我們通過改變自己去滿足他們,讓這些情緒不存在。

課題分離就是,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一定的距離,伸伸手可觸及,卻又不踏入對方的領域,保持這種適度距離非常重要。

課題分離還可以延伸都很多地方,比如,你讓我做一件我不願意做的事。我拒絕你,這是我的課題。而你因為我的拒絕而討厭我,這是你的課題。不會拒絕別人,不想讓別人失望,是因為你試圖承擔別人的課題。

你剛畢業找工作,別人找到多好的工作,那不是你需要考慮的,你的課題,是好好做準備,做你該做的,在能努力的地方,都盡力。

對一個人好的時候,我願意真心真意對別人好,這是我的課題;但是別人怎麼對我,這是別人的課題,我們管不了,也沒必要糾結。

學會課題分離後,你的生活會輕鬆好多,每次遇到困境時,試著用這個思維,走出來。

當你不再害怕被別人討厭,才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三、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在這世上,大概沒人喜歡被別人討厭,希望被別人喜歡、認可和接納是人的本能。這導致我們經常會特別在意別人對我們的評價。

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我們會變得畏首畏尾,沒辦法做真實的自己。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感覺,在人多的場合不敢發言,擔心被別人嘲笑;甚至不敢在不熟的人面前開玩笑,因為不允許自己在別人面前有不好的表現。

但是自己獨處的時候就很放得開,與自己在人前完全是兩種狀態。

這種反差背後,其實是害怕把真正的自己顯露人前,做不到接納真正的自己。

這裡的自我接納,並不是說明明做不到,卻暗示自己我能行,那是欺騙自己;自我接納是,如果我做不到,那就誠實的告訴自己我現在還做不到,然後盡力朝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去改變能改變的,不去關注無法改變的。

我們只有接納了真正的自己後,才會看見自己的價值所在,才會不再尋求別人的認可。才會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當你開始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追求被他人認可,不怕被人討厭,完全出於自己的意願作出選擇的時候。才稱得上擁有自己的人生,才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