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人工智能手機

財經決策第一號ENNweekly«長按可複製)

文/《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李雲蝶

下一步,國產手機需要將人工智能手機技術標準化,並拓展至海外主流市場。

你所想象的未來手機是什麼樣子的?

工作日的早上,它根據實時交通狀況自動設置鬧鐘,規劃路線直達停車場空位,保證你在上班前10分鐘準時出現在辦公室門口;臨近中午,它注意到一家你心儀已久的外賣餐廳,比對APP後,用最省錢的方式付款,並保證送餐員在午休期間將餐食準時送達公司門口;忙了一天,它通過你的通話記錄感知到你身心疲憊,在後臺幫你搶到一張免費按摩體驗券,建議你回家前去放鬆一下……

這種貼心而富有智慧的手機不在遙遠的未來,在最近各大手機廠商的發佈會上,它都成了聚光燈下的主角。

9月21日,vivo宣佈已在聖地亞哥、北京、深圳建立全球三大人工智能(AI)研究院,搭載了人工智能的X20將“像女朋友一樣貼心”;就在一週前,13日凌晨,蘋果發佈iPhone X,稱其搭載的A11 Bionic處理器採用了“生物神經網絡引擎”,當你的樣貌隨著時間推移發生改變,“面容ID”技術也會跟著調整適應;10月16日,華為也發佈了全新旗艦Mate 10,宣佈搭載了華為最新研發的麒麟970人工智能芯片。

看上去,在智能手機之後,一場關於人工智能手機,或者用一些廠商發明的新名詞——“智慧手機”的群雄逐鹿,已經拉開帷幕。

還沒那麼“智慧”

早在與手機相遇前,人工智能就成了資本市場熱捧的概念。

根據CB Insight的統計數據,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領域融資額比2015年增長了超過60%。另據統計,今年7月份以來,上證指數中34家人工智能概念股平均上漲了10.44%,相比市場同期的平均漲幅翻了一倍。

當然,在手機領域,由於手機和人工智能的結合還處於萌芽階段,因此,一旦概念付諸產品,消費者會發現,自己手裡的智能手機還沒有想象中那麼“智慧”。

蘋果的發佈會上,當負責軟件工程的蘋果高級副總裁克雷格·費德里希上臺演示iPhone X的“刷臉”功能時,連續兩次面容 ID識別失敗,不得不手動輸入密碼,場面一度尷尬。

姑且把這算作一次失誤,但從目前人工智能在手機上的應用來看,還僅限於解鎖、拍照、語音識別等單一領域,其中絕大部分可以被傳統操作所替代。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人工智能在手機上的技術進步的確明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幕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從軟件層面的算法優化推進到硬件層面。

典型的案例來自中國品牌華為。10月16日,隨著華為Mate 10的發佈,內置獨立NPU(神經網絡單元)的“全球首顆人工智能手機芯片”麒麟970即將投入使用,其新的異構計算架構相比過去擁有大約50倍能效和25倍性能優勢,每分鐘可識別約2000張圖片。

然而,如同華為官方所言,人工智能芯片更多是提高語音和圖像在本地的處理能力,而從目前來看,大規模的計算任務完全可以在雲端完成,只有非常少的場景,才需要在本地處理。

通信行業觀察人士宿藝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說,今天手機中八核CPU的計算能力已經和PC相當,智能手機的計算能力已經超出了普通用戶的基本需求。

換句話說,人工智能需要的是應用場景,否則再強的計算能力也無用武之地。

需要軟硬合作

全球手機玩家都不應漂浮在人工智能的美好幻想中。

“智能芯片只能證明技術向這個方向演進的可能性,並不意味著消費者真能從中得到多大的受益”,北京賽諾市場研究公司副總經理孫琦認為,“手機畢竟是一個消費電子產品,消費者不是技術派,要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市場發展方向。”

要讓手機真正懂消費者,首先要讓大量的、多種層面的數據真正在硬件中運算起來,而掌握數據的互聯網公司和掌握技術的硬件公司數據不通,成了當下手機“智慧化”的最大障礙。

逐鹿人工智能手機

宿藝提醒說,“這兩個行業再繼續相互排斥下去,我們在智能手機領域10年前是什麼樣子,我們在人工智能手機領域5、6年之後也是什麼樣子。”

從海外巨頭的人工智能發展來看,或許能夠得到一些啟示。

據CBinsight統計,2009年至今,微軟共計擁有200多項人工智能專利,從數量上佔據第一的位置;谷歌從2011年起奮起直追,目前憑藉150餘項專利位居第二;亞馬遜和Facebook緊隨其後,而蘋果僅擁有15項專利,排在尷尬的倒數第一。

但如果從資金投入來看,五年來,蘋果在人工智能領域共有8次併購,這在全球大公司裡僅次於谷歌的12次,排名第二。

這其中原因在於,儘管表面上微軟、谷歌、亞馬遜都屬於互聯網公司,但它們在硬件層面也均有佈局。也就是說,他們本身就是軟硬兼備的互聯網與硬件公司的結合體。

從Xbox到Luima再到Surface,即便在虧損的情況下,硬件始終是微軟的長期戰略性產品線;谷歌除了基於自身原生安卓系統的手機,在VR、AR領域持續投入,並正在憑藉智能音箱產品試圖吞噬亞馬遜的市場份額,後者憑藉智能音箱Echo贏得美國七成語音市場。

反觀蘋果,由於其獨立iOS是相對封閉的系統,與服務商始終無法達成良好的合作,單一的硬件無法與大量的數據結合,在人工智能領域很難突破,美國以外的市場更是如此。

第一步和下一步

所有這些都揭示了一個道理,只有硬件、系統、應用、數據、雲計算相互配合,整個手機行業的人工智能發展脈絡才能真正打通。

在中國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家類似的公司能同時成為軟件和硬件市場的雙巨頭,這也是為什麼,互聯網公司和硬件公司從雲到端、從軟件到硬件層面的合作,從而實現數據打通,顯得尤為重要。

國內的某些手機廠商顯然也已經意識到了部分問題,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今年9月2日的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IFA)上表示,“人工智能在未來終端上的實現必須通過端雲協同。”

逐鹿人工智能手機

當然,數據打通也只是國產手機在本土市場邁出人工智能化的第一步。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佈的《2017年8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2017年8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4122.6萬部,同比下降13.3%。

隨著手機產品形態趨於穩定,“供過於求”的時代正在來臨,國產手機亟待將戰場拓展到海外主流市場。

這種情況下,將智能手機以及接下來的人工智能手機技術標準化,並拓展至海外主流市場,核心技術專利的積累以及海外市場的品牌投入,都將成為下一個階段國產手機要努力的方向。

如宿藝所說,“如果你要在某一領域擊敗一家巨頭,你的商業模式或者比它先進,或者跟它接近。”

暫且不談“變道超車”,讓國內消費者感受到人工智能手機的變化,是國產手機穩住國內市場的第一步。

逐鹿人工智能手機

總監製:羅海巖、吳亮

監製:程瑛

任何事宜請後臺留言

或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分享

長按指紋自動識別二維碼即刻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