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昨天的大家真正體會了一次什麼精神暴擊。

早上睜眼,雙宋夫婦分道揚鑣,各方聲明輪番上陣,將當初的童話愛情撕扯的面目全非。

這一次,我站“劇透”


韓媒方面發表兩人離婚消息


晚上下班,又爆出范冰冰與李晨分手。一句“我們不再是我們”讓人感慨萬千。

這一次,我站“劇透”


范冰冰李晨發表分手感言


接連的兩則重磅消息,不知為什麼,讓整個網絡瀰漫著分手的傷感。

果不其然,又有太多的人,說出了那句: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這是句調侃,也是句真情流露的悵然。

如今,有太多人把感情寄託在機器玩偶身上,而一些機器玩偶製造商開始賦予它們“靈魂”。

更有人放出豪言:機器人玩偶終將會成為人類的伴侶!

不看這部片子,你都不知道《黑鏡》中劇透的人類未來,原來已近在我們眼前。

《明天之前》

2019.6.13


這一次,我站“劇透”


《明天之前》是部紀錄片,一共四集,一集一個選題,一集50分鐘。

別看量小,內容其實滿到不行。

短短50分鐘裡涵蓋評論、事實報道、人物採訪、觀點討論等多種形式,把每個選題講的透徹又清晰。

每一集看下來,就是一個感覺——酣暢淋漓!!!

這一次,我站“劇透”


這一次,我站“劇透”


片頭我都不想錯過,科技感滿滿,大片即視感

能把內容做的如此紮實,節目組絕對是功臣。

他們不怕麻煩,歷經一年,去往近20多個國家,拍攝世界頂級科學家、爭議人物,要的就是能夠在節目中呈現全方面的觀點。

節目甚至請到了奧斯卡製作團隊Grain Media,整個製作團隊有來自歐洲、美國等多個國家的製作人,確保了國際級的水準。


他們有些理想主義,拋去浮華娛樂,站在更宏觀的角度來探索未來世界,未來人類族群。

他們更不怕被噴,選取的四個選題,全部都是別人想講卻又不敢講的。

第一集選題“機器人能否進入家庭成為人類伴侶”就著實驚豔了我一把。

這一次,我站“劇透”


自1959年,“機器人之父”恩格爾·伯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

機器人就帶著諸多爭議進入了我們的世界。

現在,雖然人們逐漸接受機器人,但在我們認知中,它們也只是工具。

而如今,它們要以比60年前更富爭議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的社會當中——伴侶機器人(Sex Robert)。

伴侶機器人又稱性愛機器人,是一種滿足人的性愛需求的智能機器人。性愛機器人外表高度仿真人皮膚和體態,能類腦反應人的語言和動作,是專門滿足人的性愛需求的智能機器人。


為了真正瞭解伴侶機器人,節目組去往的第一個地方是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伴侶機器人的公司Abyss Creations

首先,他們去了Abyss Creations的成人玩偶工廠。

他們的玩偶製作精細,無論是“皮膚”還是“舌頭”,真實的觸感都會驚起人一身冷汗。

嚴苛細緻的步驟,恍惚間你會覺得他們不像在生產商品,反而是在做一個藝術品。

這一次,我站“劇透”


這一次,我站“劇透”


隨後,曾寶儀一行人來到了研發辦公室。

Abyss Creations的創始人馬克·麥克馬倫熱情地介紹了公司的情況:

如今Abyss Creations正在轉型,想要為成人玩偶“賦予靈魂”,也就是加入人工智能技術。

他們下一步想生產的玩偶,不僅可以在生理上滿足用戶的需求,還可以給予用戶情感慰藉。

這,就是伴侶機器人的初衷。

這一次,我站“劇透”


接著,曾寶儀等人就真正感受到了伴侶機器人哈莫妮的智能性。

哈莫妮不僅有非常細微的面部表情,交流中還經常閃現一些智慧性的話語。

比如,馬克向哈莫妮提出一個非常具有哲思的一個問題:你什麼時候第一次懷疑自己是不是真實存在的?

哈莫尼的回答驚掉人的下巴:

“如果一個人懷疑自己是否真實存在,那他肯定是真實存在的,要不然他拿什麼來懷疑呢?哦,想得我頭都疼了。”

哈莫妮不僅迂迴的將問題拋回去,還懂得用嬌嗔的語氣來博得好感。

這一次,我站“劇透”


哈莫妮(中),世界上第一個成熟的商用伴侶機器人


哈莫尼一系列表現,讓曾寶儀等人對伴侶機器人起初淺顯的認知逐漸發生了改觀。

也正是這種思想上的變化,促使曾寶儀進一步思考:

既然伴侶機器人的技術已經愈加成熟。

那作為這場“人機戀”中的另一位主角——人類做好準備了嗎?

帶著這個疑問,節目組採訪了Abyss Creations公司的資深用戶布里克

這一次,我站“劇透”


為保護個人隱私,布里克拒接鏡頭拍攝正面


在採訪中,你可以看到,布里克絕並不是大眾臆想的形象——一個沉淪於成人玩偶帶來生理刺激的宅男。

恰恰相反,布里克談吐舉止非常的成熟理性。

曾寶儀很快進入正題,問出了所有人都很好奇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會選擇一個玩偶來做自己的伴侶?

布里克的回答有些傷感。

他曾經歷了一場十五年婚姻,婚姻中他付出了很多,但結果還是走向了分崩離析。

兩性壓力讓他備受困擾,他不再想與真正的女人談感情,成人玩偶反而讓他感到放鬆。

這一次,我站“劇透”


就如Abyss Creations創始人馬克之前接受採訪說的那樣:伴侶機器人的出現,並非是“取代”,而是給了現代人一種“選擇”。

為感情弱勢群體提供機會,讓他們可以在相對舒服的環境中體會到被愛的感覺。

布里克的這種情況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一部電影——《她》

這一次,我站“劇透”



電影中,男主西奧多剛剛經歷了一場失敗的婚姻,內向孤僻的他選擇安裝一個智能操作系統來排解孤獨。

這個操作系統根據西奧多的喜好,最終設定成一個“虛擬人”薩曼莎。

性感的聲線,再加上通過智能技術快速成長的學識,西奧多被薩曼莎的“魅力”所吸引。

在薩曼莎的開解下,西奧多慢慢走出了情感傷痛。

這一次,我站“劇透”


但薩曼莎終究是個被個性化的程序,“她”只是冷漠地執行預先設定好的指令,並不具有人類細膩的情感。

於是,這場錯位的精神之戀最終隨著薩曼莎的“竄逃”一併逝去了。

最終,西奧多因薩曼莎離開而崩潰。

這一次,我站“劇透”


《她》裡西奧多的結局,其實也是大眾對伴侶機器人普遍的一種憂慮:

伴侶機器人會不會讓人類深陷“機器幻想”而不願逃脫,從而混淆人與機器人的界限?

於是,為了更深刻的瞭解伴侶機器人的受眾,《明天之前》繼而採訪了另一位採訪者戴夫

這一次,我站“劇透”


戴夫的行為顯然要比布里克更瘋狂些。

他向親友宣佈自己的成人玩偶就是他的妻子。

他還為玩偶帶上了結婚戒指。

他們的婚戒上刻有一行字:人造之愛永恆。

這一次,我站“劇透”


戴夫同布里克的遭遇相似,也遭受了情感重創,正是成人玩偶將他從失落中拯救了出來。

自此,他將自己的餘生和一個成人玩偶綁定在了一起。

當曾寶儀問到他:“如果現實生活中出現一個真正對的人,你會選擇放棄玩偶嗎?”

戴夫搖搖頭,給出了一個極端的回答:不可能

這一次,我站“劇透”


我相信很多人都無法理解戴夫的選擇。

但是,我們可以從戴夫和布里克這樣偏執的行為中延伸出一種思考:為什麼人們會不再願意相信真實人類的感情?

在現實中,就有一個現象在迴應著這個迷思:

現在,全世界範圍內,結婚率都在呈下降趨勢。

一批批宣稱不婚的新新年輕人佔比開始攀升。

這一次,我站“劇透”


這一次,我站“劇透”


在這些人中,一部分是因為對於婚姻這個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不願被世俗界限束縛住。

而更多的人則是因為越來越不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來促成一段感情。

在技術冷漠時代,人們被電流隔離了情感,交流開始變得困難。

於是乎,人類的原始本性——愛開始以一種矛盾的方式存在。

既渴望親密關係,卻又對它害怕和抗拒。

那,在未來,愛,是否也會變成一串冰冷的程序呢?

這一次,我站“劇透”


《黑鏡》S2E1 瑪莎的男友車禍去世,她根據男友特徵塑造了一個伴侶機器人,但“它”終究不是“他”


所以,我們也可以發現“機器人能否進入家庭成為人類伴侶”這個選題之所以引起如此強烈的討論,追根溯源,其實是人類對於未來人工智能的擔憂。

這種擔憂不是沒有道理。

戴維·拉維,人工智能領域世界級專家,他曾成功預言了許多人工智能技術。

正是他成功預言了世界上第一個伴侶機器人。

而他下一個預言是:2050年,人類可以與機器人結成伴侶。

這一次,我站“劇透”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對科技再熱情,他還是不無擔憂的直言:

”當機器人的智慧達到一定高度,他們很有可能掌控世界。我們製造出來的機器,會覺得不再需要人類,而它們也有可能有能力付諸實踐。”

這一次,我站“劇透”


從1950年“機器人之父”阿西莫夫的小說《我,機器人》到如今人工智能走進千家萬戶。

不過70年,預言成為現實。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作品《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 ”。他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定律”被稱為“現代機器人學的基石”。


這一次,我站“劇透”


電影《我,機器人》根據阿西莫夫同名小說改編


而且不同於火車、克隆等技術,人工智能的不可控正在一次次超越人類想象。

科學家曾預測,圍棋程序至少需要10年或15年才能擊敗世界冠軍。

但不過兩年,阿爾法狗相繼擊敗了人類圍棋九段高手李世石和柯潔。

這一次,我站“劇透”


網飛出品的紀錄片《阿爾法圍棋》展現了阿爾法狗與李世石的經典人機大戰

另一邊,韓國科學團隊宣佈,他們已經開發出了為機器人創造基因組成的方法。

人類正在創造一個凌駕於自己之上的物種。

這一次,我站“劇透”


一個個讓人毛骨悚然的現實讓“AI末世論”說法開始甚囂塵上。

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公開發言稱:“AI可能比核武器還要危險。”

2015年,他甚至啟動了非盈利性的項目來防禦人工智能來背叛人類。

一向謹言的大師霍金生前也放下了一句過於沉重的警言:“人工智能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會導致人類的滅亡”。

這一次,我站“劇透”


霍金參加GMIC發表演講


這種機器人所帶來的侵佔性恐慌,也可以在一些電影藝術中看到。

值得注意的是,你可以發現幾乎影壇上的每一位大師,都曾執導過有關人工智能末世題材的電影。

1984年卡神的《終結者》,1999年沃卓斯基姐妹的《黑客帝國》,2001年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能》……

這一次,我站“劇透”


從左至右:《終結者》《黑客帝國》《人工智能》


雖然他們的電影語言不盡相同,但每一部細細品完,你都會發現它們其實講的是同一個主題。

即人類渴望創作出一種高階智慧生命,卻又時刻擔憂被這種生命取代。

這個矛盾像個時刻旋轉的硬幣,一直在旋繞。

交替的兩面,折磨著人類的心。

這一次,我站“劇透”


美劇《西部世界》將對人工智能思考上升到了更高的哲學高度


紀錄片《明天之前》也在展現這種矛盾。

但這種矛盾不是對立,而是客觀而平實的表達。

對於“伴侶機器人”來說,不管它們是一種新型的關係也好,另一種強烈的技術恐慌也罷。

它的出現都會帶給我們一種深層次的思考,也許這種思考會顛覆以往你我的認知。

但我們需要知道:“你是來理解這個世界,而不是評斷這個世界的。”

這一次,我站“劇透”


我們不需要去評斷伴侶機器人存在的優劣。

因為標準向來是因人而異,因時代而變。

我們應該做的是理有據的進行思想交流。

要知道,每個思想的進步,總會匯成一股強大的思潮,來影響下一代的人。

比如,上個世紀美國的性解放運動。

性解放(sexual liberation),又稱性自由或性革命, 是20世紀60至70年代發生在西方世界的一種挑戰傳統性觀念和性道德的社會思想和社會運動。性解放,在性行為上完全拋棄傳統道德觀念約束的主張和實踐。


我們對待所有科技的危機感要有,但也不能只用末世論壓住現世生存。

與其一味的恐慌,不如去認真的思考,平靜的理論,正常的交流。

“明天永遠都會變成今天,而身處今天的我們,永遠都身在明天之前。”

試想,今天的我們思想上的每一次進步,是否就有可能拯救未來人類離毀滅的困境更遠一點呢?

參考資料:

1.霍金GMIC演講《讓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及其賴以生存的家園》

(想看的,騰訊視頻有哇~P.S:個人建議配合《奇葩說》20160513那一期一起食用,會更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