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報告:資本+AI=人工智能的應用元年

原創 2017-03-25 莊臨旭 GPLP

人工智能報告:資本+AI=人工智能的應用元年

2016年3月,DeepMind開發的AI程序AlphaGo擊敗了“可能是當今世界最強圍棋手”的李世石,這轟動了全世界,被萬眾所矚。

如今,這股風掛到了中國。

2017年,剛剛落幕的兩會提出“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製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的戰略部署。這次“點名”不僅是“人工智能”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有可能讓“人工智能”在2017年乃至今後更長的時間裡成為最受人關注的領域之一。

那麼,到底什麼是“人工智能”?又為什麼它會有如此廣闊的發展前景呢?今天,就讓GPLP君帶各位解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到底是什麼?

可能我們每天都能聽到“人工智能”這個概念,可到底什麼是“人工智能”呢?

“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

從定義上來講,人工智能可分成“人工”和“智能”兩個方面。關於“人工”,顧名思義,即人力製造,而“智能”則標準比較模糊。它涉及到思維、意識、自我、倫理等多方面的問題。目前,比較普遍為大家所認可的人工智能評價標準是“圖靈測試”,但是到目前為止,除一款名為尤金·古斯特曼的程序外,再無計算機通過圖靈測試。(嚴格來說,尤金·古斯特曼並不是超級計算機,它只是一款聊天程序而已)

因此,包括Alphago在內,我們生活中大多數所接觸到的“人工智能”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具有“智能”,它們更多是按照現有的模式進行運作而不具有更高級別的學習和創造功能(因此,Alphago戰勝李世石更像是‘一百個二流棋手合力戰勝了一個一流棋手’)。當然,雖然嚴格意義上的“人工智能”具有更強大的思維與運算能力,但也同時加大了其自身的不穩定性與不可控性(可參見《黑客帝國》、《終結者》等作品~)所以,更穩定、更實用的“低端”人工智能已經逐漸為大眾所接受。

但是未來是否會出現這種人與機器的大戰,雖然低端人工智能不會出現,但是未來幾十年科幻電影出現的場景顯然不排除這種可能。

而且,由於人工智能其自身的“可塑性”極強,它具有廣泛的應用領域與極高的應用價值。目前,包括教育、醫療、交通、通信等極多重要領域已經開始在傳統的運作模式下加入“人工智能”這一重要元素,因此,從行業來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人工智能必將是大勢所趨。

2017年初,專注於智能物流倉儲的機器人公司Geek+不斷獲得資本注入則代表了人工智能大幕早已開啟。

人工智能,你該往哪兒走?

如果說,2016年人工智能得到跨越式的發展,是“人工智能元年”,那麼2017年則極有可能成為“人工智能應用元年”。

如何投資與創業,顯然還要具體根據行業的基本額情況而來。

通常而言,人工智能的發展有三個階段,即“運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目前,在前兩個階段我們都已將取得了相當的成果。可以說,“人工智能”技術的理論儲備對於當前的實際問題而言已基本充足的。

但是,客觀而言,為何在過去五年人工智能沒有被大規模關注?無論是創業還是具有預見性的投資機構?

顯然,這跟其相關特性也緊密相關——由於“人工智能”本身是沒有任何商業模式與商業價值,如同水一樣,雖然很重要,但是卻是無形存在,因此,人工智能只有與實體產業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創造更大的價值(這就好比一個會思考的人不去運用思維能力學習職業技能就很難創造社會價值一樣),因此,在技術儲備相對充足的情況下,2017年可能會被爆發式地投入到實體產業中,創造一批新興產業,比如物流行業及服務行業方面的機器人產業。

另外一個不能忽視的現實,同時人工智能最能爆發的領域為大數據,在互聯網不斷普及的時代背景下,GPLP君的觀點為,“大數據”領域很有可能成為人工智能在廣泛應用方面的第一個“孵化場”。

因為人工智能本身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其計算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以及工作的持續性,因此,一旦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結合後,數據的標準化處理問題的解決將會變得容易很多。同時,數據處理的準確性、時效性將大幅提高,而人力成本將會被壓縮到一個極小的比重。同時,人工智能的垂直領域將會取得跨越式的發展甚至形成一次小規模的“產業革命”。例如交通方面無人駕駛系統、醫療方面自助醫療與遠程醫療產業,VR、AR、工業生產無人化智能化的發展等等都給“人工智能”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

從數據上來看,人工智能在未來幾年的發展幾乎被機構一致看多。截至2016年11月,全球1485家人工智能公司總融資金額高達89億美元。有關機構預測,到2018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突破380億元。

泡沫?人工智能市場前方的陷阱?

“雷聲大,雨點小”

如同AR領域的浮躁,在人工智能領域一樣可以用“恐怖”二字形容。不管是創業還是投資,大家一窩蜂的都擠了進來——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領域的新興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出,VC們更是不願放過這個大好時機,將大量資本注入“人工智能”領域。

因此,這就誕生了新的問題——在人工智能市場的不斷擴展是大勢所趨還是泡沫堆積呢?這個行業到底有沒有泡沫?

就這個問題,360董事長兼CEO周鴻禕和創新工場的董事長兼CEO李開復都曾肯定表示:泡沫是肯定存在的。

李開復認為,人工智能市場的泡沫肯定是存在的,並且該市場極有可能面臨第一次調整,一批人工智能企業可能會在調整中面臨死亡。但是,人工智能的整體發展趨勢還是正向的,“調整”很快就會過去。

但同時,李開復認為VC們短期內的巨大利潤要求很可能“帶歪”整個行業的發展,導致一些AI公司死亡,整個行業估值下降。出身技術的他提出,在選擇人工智能項目是要關注三個方面:一看創始人團隊中是否有技術專家,二是要能夠解決實際的商業問題,三則是看是否針對單一領域。尤其第一點。

資本+AI=更高效的投資

“人工智能”在作為一項實體產業被關注的同時,VC們更應該看到人工智能被運用到“投資”本身時的巨大潛力。人工智能和金融的結合目前有多個領域:用人工智能進行量化交易;輔助生成報告、投資意向書;做語義搜索,用於行業研究;以及智能投資顧問等。

利用人工智能完善資本配置過程的行為已經不斷出現。

其中 典型案例便是高盛等投行對於交易型人工智能平臺及系統的研究——2014年,高盛投資並開始部署一款由人工智能驅動的交易平臺“ Kensho”。對衝基金創業公司Walnut Algorithms從一開始就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另一家對衝基金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還組建了自己的團隊,來打造可自我進行實際操作的人工智能系統。該項目的負責人為大衛·費魯奇(David Ferrucci),之前曾領導IBM沃森(Watson)計算機的研發工作。

十年變遷,高盛向我們講述了自動化是如何給交易員帶來毀滅性打擊的——2000年,高盛位於紐約的股票現金交易部門有600個交易員。而如今,只剩下兩個交易員,剩餘的工作全部由機器包辦。這還是在人工智能全面衝擊高盛之前的情況。Kensho CEO丹尼爾·納德勒(Daniel Nadler)稱:“十年後,高盛員工肯定比今天還要少很多。”除了高盛,每家主要金融公司的交易大廳也將如此。

這雖然是個案,然而人工智能正在衝擊人類這是所有人都必須承認的現實。

因此,在整體趨勢看多的大環境下,人工智能能否進行最大利潤的投資,則如何進行具體投資,這取決於VC們能否慧眼識珠,在眾多的人工智能項目中選擇最好的一個。

讓我們且拭目以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