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推進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三院士展望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領域發展

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推進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三院士展望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領域發展

以“聚焦三大重點領域發展,推進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為主題的上海市科協第十七屆學術年會暨第十四屆上海工程師論壇開幕式和主題報告會昨天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

上海市科協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專委會主任許寧生院士、陳凱先院士和毛軍發院士聚焦“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取得新的突破”,分別作了題為《科創中心背景下的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創新前沿與我國生物醫藥發展態勢》《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的特邀報告。

許寧生: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

是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推進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三院士展望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領域發展

許寧生院士在報告中介紹,集成電路為現代信息技術奠定了基礎,它體積雖小,卻被稱為現代工業的“糧食”和“國之重器”,集成電路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產業規模已成為全球高科技國力競爭的戰略必爭制高點。2000年到2010年,上海集成電路迎來黃金十年,現已發展成為我國大陸集成電路產業鏈最完整、技術最先進的地區。上海中微半導體公司專注高端刻蝕機和MOCVD設備,7納米至5納米刻蝕機已成功打入臺積電生產線,代表了國產半導體設備的最高水平。MOCVD設備2018年起領先市場,佔據了全球新增GaN基LED採購的MOCVD設備市場的60%。

許寧生院士指出,現在國家發改委已部署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工信部有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和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教育部有長三角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協同創新中心,上海有集成電路產業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類腦芯片與片上智能系統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各個創新平臺應破除機制障礙,形成更大的創新合力。技術創新、人才和長三角一體化是上海集成電路發展的三要素。作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礎的人才,目前總量嚴重不足,質量亟待提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是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在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空間佈局中,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的基礎最紮實,技術最先進,也是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長三角的集成電路設計業、製造業、封測業銷售收入分別佔國內的36%、64%、55%,目前已形成了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和裝備材料四輪驅動高速發展的大格局,未來應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培育龍頭骨幹企業,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佈局、新的產業經濟增長帶和新的市場空間。

陳凱先:

新藥專項支持重心

從下游應用技術研究

向上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轉移

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推進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三院士展望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領域發展

陳凱先院士指出,當前,生命科學正經歷第3次革命——學科會聚與融合。隨著生命科學進入大數據時代,“生命數字化”將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技術革命使人們對生命的認識更加全面、精確、定量,遺傳藥理學和藥物基因組學的發展帶來了根據個體攜帶的遺傳信息為個體“量身定做”個性化預防、診斷、治療方案的醫療模式革命,生命科學逐漸走向成熟。人類對生命體改造、利用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成果轉化的進程不斷加速。

當前新藥研究的技術和方法正孕育新的變革和突破,生命組學、系統生物學、結構生物學等新興學科,數理和信息科學(如高性能計算和大數據分析)方法和技術深度融入藥物研發,催生了藥物研發的新技術、新策略和新方法。化學藥仍佔主要地位,同時生物醫藥的增長已領跑醫藥市場。2016年的報告顯示,我國位居全球醫藥創新第三梯隊,隨著過去3年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發生了巨大變化,激發了本土醫藥創新產業的活力,到2018年,中國對全球醫藥研發的貢獻已上升至4.8%,跨入第二梯隊。

當下和未來,我國應完善藥物創新的新定位和新佈局,調整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定位,使之與公司有所區別,實現“從出新藥到出新策略、新概念”和“從與企業並排競爭到引領企業創新方向”兩個理念上的轉變;應加強技術研究,主動對接科技前沿新突破,開拓新藥研究和產業發展新方向;應加強多學科、多種技術方法的交匯融合、綜合集成;應重視糖類藥物和天然、合成小分子的挖掘研究。

據陳凱先院士介紹,從2021年到2035年的新時代裡,我國新藥專項的新定位是:研究內容從傳統藥物向新型藥物和個性化用藥拓展,支持重心從下游應用技術研究向上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轉移,支持方式從高校、科研院所向大型研發企業轉移,從多、小、散向集中委託攻關轉變,政府科技管理部門從項目管理向創新服務、政策保障轉變。

毛軍發:

“倫敦現象”可作為上海

發展人工智能的重要參考系

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推進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三院士展望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領域發展

2016年3月,Alpha Go LEE戰勝人類圍棋冠軍李世石;2017年10月,Alpha Go Zero發表在Nature上的論文已不需要依賴人類經驗;“超腦計劃——高考機器人”計劃在2020年考上北大、清華,被詬病多年的應試教育和高考人才遴選方式真正遇到了重大危機。毛軍發院士表示,這些事實表明:人工智能基於算法,以數據、算力、體力、心力的優勢可擊敗人類;人工智能在集合、規則、約束固定的問題中,必將戰勝人類。

引用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的話:“以昨日之法,教育我們今天的孩子,將使他們失去明天”,毛軍發院士指出眼下人工智能正從醫療、金融、財會、零售、新聞、交通、物流等領域改變人類社會,人工智能也正倒逼教育改革,解放教學生產力,使個性化學習走向實踐,以教師為主的工業化教育正全面轉型為以學生為主的智能化教育。但目前人工智能仍存在“有智能沒智慧、有智商沒情商、會計算不會算計、有專才無通才”的侷限。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更多的人口、地理等冷數據和更多樣的交易、診療等熱數據是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

“倫敦是歐洲人工智能的首位城市、與硅谷並列的全球人工智能發展高地,”毛軍發認為,“‘倫敦現象’背後的技術、人才、應用、生態等方面的成因,可以作為上海發展人工智能的重要參考系。”

攝影:楊浦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