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AI科技比“Siri”走得更遠

來源:廣州日報

尖端AI科技比“Siri”走得更遠尖端AI科技比“Siri”走得更遠

你還在忙著每天跟自己的“Siri”對話嗎?除了我們日常最為熟悉的智能語音助手之外,今時今日全球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開始應用於解決世界上最棘手、最危險的問題。尖端AI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崛起,或許讓我們的未來,再度充滿了無數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科技發展新趨勢:

著眼全球“最棘手”的問題

只要你說出命令,“它”就會幫助你找到有用的信息。一直以來對於AI(人工智能),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我們手機裡的“Siri”。這個看似神通廣大的個人語音助手,實際上有著人工智能的介入——收集我們的指令信息,利用該信息進一步識別你的語音,併為我們提供個性化的結果。

生活中各種智能化電子應用,也無不隱藏著人工智能的“智慧”。隨著我們所使用的機器變得越來越智能,周圍的世界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智能手錶、智能溫度調節器、智能照明……對有些人來說,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普及,將會對個人隱私、工作甚至人身安全構成威脅。然而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系統確實為人類帶來了諸多潛在好處,而且這些好處並不僅限於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為了對抗蚊子為人類帶來的瘧疾,來自多米尼加共和國的計算機工程師雷尼爾·馬洛爾,與來自馬來西亞的醫學博士達西·拉賈一起,針對登革熱、黃熱病、寨卡以及基孔肯雅熱等病毒,開發出一套AI算法,能夠預測疫情最有可能發生的地方;

為了解決持續不斷的槍擊和槍械犯罪問題,美國許多城市正試圖通過科技尋找解決辦法,例如開發和使用“ShotSpotter 系統”。這種自動化系統可以用傳感器陣列監聽槍聲,來精確定位槍聲所在的位置,並在45 秒內向相關機構發出警報;

為了解決木本灌木極易受到疾病和害蟲侵害的問題,來自烏干達坎帕拉馬凱雷大學的研究人員與植物病專家,合作開發了一套旨在打擊木薯疾病的自動化系統。當地農民只需要使用便宜的智能手機拍攝植物,系統內經過訓練的計算機視覺,就能發現造成木薯作物損害的四種主要疾病的跡象。

你所未知的人工智能應用領域,或許比人們想象中還要涉及得更深、更遠。

專家解惑

尖端科技也有“軟肋”:

從認錯“道路牌”到錯操“手術刀”

隨著“無人駕駛”概念的普及,無人駕駛汽車可以說是萬眾期待。這位聰明的輪式智能機器人,以探測器作為“精確的眼睛”、以深度學習為基礎的人工智能作為“果斷的大腦”,無需任何人工操作也能快速移動。然而不久前卻有研究者發現,這種看似智能的汽車其實也有點“笨”——只需要將交通標示貼上任意貼紙,AI立馬就會判斷錯誤,因為它們所“看到”的,無論是“停止標誌”還是“慢行標誌”,都與“記憶”中的圖像不大一樣。

雖然聽起來令人匪夷所思,但就目前來說,尖端人工智能技術確實還存在著技術弱點。不久前,外媒報道了一則英國首例機器人手術失敗案例,由於機械故障和人為不遵守規範操作等原因,最終導致了手術失敗。消息一出,讓不少人意識到依賴機器可能存在的風險。

“說到AI系統的弱點,‘專一性’是個問題。比如說AlphaGo只能下圍棋,其他的棋類運動或者其他智力遊戲,則需要另外設計一套系統。”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工程教授、博士生導師黃翰教授告訴記者。此外,大量AI系統不存在自我學習的功能,即只能使用當前已經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當前問題,並不能從這些失敗的歷史教訓中,訓練得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就像AlphaGo的AI技術,依賴於設計人員對於問題的瞭解,但需要解決問題的‘出現規則’其實很難定義。當人類自己都面對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時,如何期盼設計出的AI算法能夠解決問題呢?”

無論是在馬路上,抑或在手術檯上,如果機器人不聽從“命令”,就很容易造成惡果。若想要克服弱點,黃教授表示,AI應該不僅僅只是計算機視覺技術。“以無人駕駛車為例,AI相關的計算機視覺技術可以檢測出交通標識的變化,但提示系統也可以參考其他信息來指導駕駛,例如獲取GPS實時路況,甚至查閱經過相同路段其他車輛的行為,來輔助系統決策。

“交叉學科”的成立有利於AI技術發展

人工智能如今隨處可見,它已經紮根於我們的生活,觸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我們在網上決定購買什麼書籍或機票,到保險申請是否成功,甚至罹患癌症後要接受何種治療方法,都離不開它。

然而除了技術這個“硬件”之外,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還需要面對其他問題。機器學習領域的先驅彼得·諾維格曾提出——人工智能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而是要想出新的辦法,來監控或者審核人工智能目前正在發揮重大作用的眾多領域。

黃教授告訴記者,人工智能應用技術發展的另外一個瓶頸,是交叉學科帶來領域知識鴻溝,這一點在我們國內尤為明顯。

簡單來說,科學研究體系很多以單一學科進行劃分,這樣會造成交叉學科的應用技術研究進展困難。“例如,當人工智能應用在金融或者醫療時,AI科學家需要研究金融與醫療領域知識的‘數字化表示’,這必然需要相關領域專家比如說銀行家、醫生等支持。”他說,“然而,目前這種‘跨領域合作研究’的方式,還沒有得到業界重視。所以部分人可能會誤認為,AI的問題僅靠某個單一學科就可以解決,如此一來,便為AI技術產業化過程中的投資和運營帶來了高風險。”

黃教授表示,所幸我國目前非常重視“交叉學科”的發展,不少知名高校和研究所都設立了交叉學科研究院,並且在科研經費資助上,也鼓勵交叉學科的融合發展。

展望未來

人工智能涉及領域 未來將繼續延伸

AI並非神人利器,也有軟肋;AI也並非洪水猛獸,很多方面均有建樹。雖然AI技術的崛起,將來可能會令一些人面臨失業問題,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某些方面,AI的能力甚至遠遠超過了人類。

即使如此,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教授金出武雄仍認為,我們不應該把AI視為與人類競爭的東西,而應該看作是可以增強我們自身能力的武器或工具,因為AI 不僅能做好單調乏味的工作,還能夠識別出模式。

據黃教授介紹,相對於以往的固有模式來說,AI科技近年來有了不少新的突破,比如說神經網絡技術、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對話式人工智能系統以及智能資源調配技術:

1.神經網絡技術:尤其是深度學習技術通過GPU(圖形處理器)並行,使得其在許多工業應用上出現了大量的應用,包括智能翻譯系統、語音識別系統以及圖像處理等多個領域;

2.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包括人臉識別、生物動作分析、軌跡追蹤等多個方面的研究;

3.對話式人工智能系統:包括語音識別、人機交互、自然語言處理分析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4.智能資源調配技術:主要應用於貨物運輸頻繁行業,對於資源的調度運輸有著嚴格的要求,根據現實交通運輸和產品庫存情況,實現產品的實時高效的調度。

“以上提到的只是一些應用技術層面的概念,從科學本質上看,AI的研究進展主要是‘知識表示’的研究進展。換句話說,當出現新的計算載體,例如量子計算、類腦計算和DNA計算等,AI的研究進展就會以不同的形式,在我們眼前閃亮登場。”黃教授補充道。

在未來,人工智能可以涉及的領域,還將繼續延伸。(記者 黃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