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存在千年的愛國詩人屈原,胡適卻說他是虛構的?

又是一年端午。每逢端午,屈原的名字都會被世人提及。

父母老師們會給孩子們講述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的由來,講述屈原的愛國故事;

全國各地更會發起各種紀念屈原的活動……

端午節:為什麼存在千年的愛國詩人屈原,胡適卻說他是虛構的?

屈原已然成為了一個存在千年的歷史人物,對於他的真實性,我們從未懷疑過。

但早在1923年,胡適在《讀楚辭》中卻這樣寫道:“…屈原是誰?….我現在不但要問屈原是什麼人,我還要問屈原這個人究竟有沒有!”

在學術上向來喜歡大膽地假設,但要小心地求證的胡適,他為何會出此言呢?

“屈原”最早出現在歷史記載上,是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景、昭皆楚之族。《楚辭補註》中王逸注:…..“始都於郢,是時生子瑕,受屈為卿客,因以為氏。”

胡適對屈原的質疑主要來源兩個方面,一是認為司馬遷的《史記》不可靠;二是司馬遷關於屈原的的記錄漏洞百出,屈原的出生時間、地點、生活狀況以及屈原家人的情況等根本沒有確切的記載,所以認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更不可靠。

端午節:為什麼存在千年的愛國詩人屈原,胡適卻說他是虛構的?

其實對屈原是否真實存在提出質疑的遠遠不止胡適一人,早在晚晴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廖平也提出過,他認為《離騷》的作者並不是屈原,而是秦始皇命眾學士寫的,而屈原是虛構的。

在胡適之後的聞一多也提出過質疑,他認為在距屈原時代500年後的西晉,端午從未提及屈原,直到南樑才有記載端午與屈原有關,到唐朝人們才普遍認為端午與屈原有關,直至今日。

為什麼對屈原的真實存在,會引來如此多“大佬們”的質疑呢?

任何事物都這樣,因為存疑所以質疑,的確,關於“屈原”有太多值得我們“推敲”的地方……

1.屈原的生平

關於屈原的出身,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不過寥寥數語,但大家都知道,但凡我們談到一個人的出生,必定涉及出生的時間、地點、當時的家庭情況以及成長的環境等等。

但司馬遷卻在其中隻字未提,如果說屈原是“小人物”還可理解司馬遷作為政治需要,對其不值一提,但他卻在《史記》中說到屈原乃“楚之同姓也”。

也就是屈原乃楚國公族中的屈氏。屈氏在楚國公族中,其受封最早,族人最盛,綿世最久。由春秋到戰國,屈氏的子孫或為將,或為相,或為官,或為吏,都是顯要的人物。

可見,屈原有如此顯赫的家族,但史料中卻沒有關於屈原出生時家庭情況的其他記載。

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通的。

2.屈原的歷史記載

正如前述,屈原最早出現在史料中,就是司馬遷的《史記》,此時距離屈原的時代已是上百年。而在先秦的史料中,卻從未出現過。於是有史學家認為屈原未出現在先秦,是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燒掉了所有的史料檔案。

端午節:為什麼存在千年的愛國詩人屈原,胡適卻說他是虛構的?

其實不然,眾所周知秦始皇焚書坑儒只是燒掉民間收藏的書籍,李斯在“焚書令”中言道:“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者,以吏為師。”

也就是說,皇宮中還有好多符合秦始皇意思的官方的書的。但是,我們卻在先秦資料中從未發現有屈原的蛛絲馬跡。而直到今日,在出土的所有先秦文物史料中,也從未見屈原的“痕跡”。

3.屈原投江

關於屈原投江的事,也是最早出現在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於是懷石遂自淚羅以死”。這句話的敘述告訴我們的信息十分簡單,屈原抱石在淚羅這個地方跳河自盡了。那麼,屈原是什麼時候投江的?投江的的地點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等等並沒有加以描述。

屈原投江的日期,到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就是端午的五月五日,但這個日子卻從不是從歷史材料中確切的記載而來。

端午節:為什麼存在千年的愛國詩人屈原,胡適卻說他是虛構的?

第一個告訴我們屈原是在五月五日投淚羅的,是在屈原投江五百年後的六朝時期,樑人吳均《續齊諧記》記載: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貯聹米投水以祭之……….

第二個告訴我們屈原投江細節的,還有宋人的《太平寰宇記》,不過其又發生了些改變: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其妻每投食於水以祭之……。這個記錄裡邊將投食的人變成了屈原的妻子。

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屈原是被人們慢慢的“創作”之下,而成為一個化身和代表。

除此以外,屈原投江的地點在許多考據的研究學者中爭論不休,但今天我們不去探討歷史上的屈原究竟在什麼地方投江的,但據上面的史料來看,端午五月五日這天最早其實和屈原是沒半點關係的,這點和聞一多的認識基本一致。

4.屈原的官職

屈原的官職在《史記》中有明確記載的是“左徒"一職,而“三閭大夫”一職只是在被人們“創作”的“漁父故事"中看似隨意的從漁父的口中叫出而已。

在千百年來的屈原故事流傳中,被歷史材料詳盡說明的“左徒”之職並沒有成為人們的選擇,反而,這一句隨口的“三閭大夫”卻成為人們給屈原的一個標籤性的別稱。所有的故事作品中,無論《屈原外傳》中的“自稱三閭大夫"還是其他故事中的對談中屈原都慣有了“三閭”的稱謂,最能表現的就是在民間的祭祀中都被命名為“三閩廟”、“三閩巷”、“三閩祠”、“三閩墓”甚至是“三閭書院”。

從戰國時所載的“左徒”執事看,尤其從我們大家都熟悉的曾擔任過楚頃襄王“左徒”的春申君黃歇的事蹟來看,左徒的職能主要是外交。

但事實上,給我們流傳最廣的關於屈原的愛國故事卻是在內政中“造為憲令”、“進諫楚王”等等,這些事都不是屈原作為一個“左徒”應該乾的事啊,但卻是“三閭”乾的事!

因為三閭大夫是掌管王族屈、景、昭三姓的宗廟祭祀登宗族事物以及子弟教育的官職。

端午節:為什麼存在千年的愛國詩人屈原,胡適卻說他是虛構的?

從《史記》的“左徒”到漁夫的“三閭大夫”,我們都可以看出其先後矛盾之處,以及“屈原”身上不斷由人們“創作”的痕跡。

不過,屈原的存在已經上千年,他為國投江之事廣為流傳,過端午節吃粽子的歷史也有千年之久,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形象已深入到中國人的骨髓之中,他代表著一種文化,更是代表著一種精神,一種愛國主義精神。

所以屈原是真人也罷,虛構也罷已經不重要了,而我們愛國也才是正道。

參考文獻:《楚辭補註》, 《戰國策》,《四庫全書》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