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的“屈原保衛戰”,胡適:屈原不存在;郭沫若:胡適胡說

屈原的影視形象

每年陰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據說這一節日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但是在民國時期,有的學者卻懷疑屈原可能並不存在,這似乎也給端午節存在的合理性蒙上了一層陰影。

一、《史記》中所載的屈原生平

關於屈原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與楚國王族同姓,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他非常有才華卻遭到小人嫉妒詆譭,楚懷王受這些讒言矇蔽,於是親近小人,罷免並疏遠了屈原。

民國年間的“屈原保衛戰”,胡適:屈原不存在;郭沫若:胡適胡說

司馬遷雕像

屈原被罷免後的不久,秦國準備攻打齊國,齊國便與楚國約為合縱聯盟,一起對抗強秦。但效忠於秦國的張儀假裝脫秦投楚,以厚禮矇蔽楚懷王,他對懷王說:“秦國非常痛恨齊國,如果楚國能與齊斷交,秦國願意獻上六百里土地。”貪心的楚懷王同意了,但他派使臣去秦國接受土地時,張儀卻詭辯說當時約定好的是六裡土地。楚懷王大怒,派兵討伐秦國,結果兵敗如山倒。後來,秦國拿漢中之地與楚國講和,楚懷王恨極張儀,於是對親國國君說他不要這些土地而要張儀,張儀到楚國之後,重金賄賂楚國的權臣靳尚和寵姬鄭袖。二人在楚懷王說盡了張儀的好話,而楚懷王居然也被二人矇蔽,放走了張儀。此時的屈原已經被疏遠,出使在齊國,回來後勸諫楚懷王說為什麼要放走張儀,放走之後必有大患,楚懷王這才醒悟過來慌忙派人去追,但也於事無補。

民國年間的“屈原保衛戰”,胡適:屈原不存在;郭沫若:胡適胡說

戰國地圖

再後來,各國諸侯聯合攻打楚國,楚軍大敗。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希望懷王可以到秦國共商大事,屈原勸諫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但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卻力勸懷王前往秦國。楚懷王最終決定入秦,但一入秦境,秦楚懷王便被扣留了,秦國一次威脅懷王,強求他割讓土地。懷王十分憤怒,不願聽秦國的威脅,最終死在了秦國。項羽的謀士范增曾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返,楚人憐之至今,”說的便是這樁往事。楚人如此痛恨秦國,所以便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的流傳,項羽以楚國大將後人名義起義,也因此得到了眾多楚人的支持。

楚懷王死後,他的長子頃襄王繼位,任用子蘭為令尹。屈原因子蘭勸懷王入秦而十分怨恨他,子蘭得知後,令大臣們在頃襄王面前說盡了屈原的壞話,於是屈原被放逐。在這樣“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壞境下,屈原不肯隨波逐流,最終懷抱石頭,自投汨羅江而死。百姓十分敬佩屈原,為了不讓河裡的魚、蝦吃掉他的屍體,就把米團投入江中,後來便演化成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民國年間的“屈原保衛戰”,胡適:屈原不存在;郭沫若:胡適胡說

屈原畫像

二、民國時候的“屈原否定論”

現在的我們,大多認為屈原是真實存在於戰國的一個人物,但在民國時期,受疑古思潮的影響,一些學術大家卻十分懷疑屈原是否存在,比如說胡適。

最早否定屈原存在的是叫廖平的一個經學家,他師從張之洞,在經學上造詣極深,甚至有一種說法是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便是剽竊他的文章。廖平1912年所著的《楚辭講義》中提出《楚辭》並非屈原所作,“《楚辭》“辭意重複,非一人之著述,乃七十博士為始皇所作仙真人詩,採風雅之微言,以應時君命。”他還認為司馬遷所作的《屈原列傳》也非原文。

民國年間的“屈原保衛戰”,胡適:屈原不存在;郭沫若:胡適胡說

電視劇《思美人》中馬可所飾演的屈原

胡適在廖平基礎上繼續質疑屈原的存在。1922年胡適在《努力週刊》上發表了《讀<楚辭>》一文。首先,他對最早記載屈原事蹟的《史記》產生懷疑,他認為,“《史記》本來不可靠,而屈原、賈生列傳尤其不可靠”。其次,他認為傳說中的屈原,若真有其人,必不曾生在秦漢以前,因為屈原是一個理想的忠臣,但是戰國時代不會有這種奇怪的君臣觀念。依胡適所見,屈原是一種複合物,是一種“箭垛式”的人物,與黃帝、周公同類,也就是說有關屈原的事蹟是被後人“發明”出來的。

民國年間的“屈原保衛戰”,胡適:屈原不存在;郭沫若:胡適胡說

胡適先生

不過也有學術大家是極力批判“屈原否定論”的,比如說郭沫若。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學術界掀起了一場“屈原保衛戰”。和郭沫若一樣堅信屈原存在的,還有陸侃如、遊國恩、周而復、姚雪垠等人。為了反駁“屈原否定論,”郭沫若根據《離騷》、《哀郢》考證出屈原生卒時間,還確認了屈原的誕生地。郭沫若的文章,論證了屈原不僅是一位熱愛人民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而以胡適為代表的懷疑派的思想基礎是唯心主義哲學,是非常不科學的。

民國年間的“屈原保衛戰”,胡適:屈原不存在;郭沫若:胡適胡說

郭沫若先生

三、“屈原否定論”的起因

“屈原否定論”的出現也並非是空穴來風。關於屈原,最早的記載是在漢代的《史記》之上,而屈原所在的戰國中晚期的作品中皆不曾見有關於屈原的記載。如《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公孫龍子》等一系列書籍皆無屈原名字的出現。而《史記》又有後人增補、竄入之嫌,《屈原列傳》一篇中也有前後矛盾之處,所以上面關於屈原的記載不可全信。

但是僅憑以上原因就否定屈原是非常主觀的,白起、蒙恬與屈原同處戰國,他們也不見於戰國的圖書典籍,而始見於漢代圖書,難道也要否認他們的存在?這種現象其實在先秦史中是比較常見的,有學者將之稱為“先秦人物史料的‘年代隔越’”問題(詳見參考文獻1)。

文史君說: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才華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他的一生,“濯清漣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在舉世皆醉的世界裡,屈原孤獨而又痛苦,唯有死亡可以帶給他解脫。出生在一個錯誤的時代或許是屈原最大的悲哀。

參考文獻:

1、熊賢品:《“屈原否定論”的史料學思考》,《陝西理工大學學報》,2018年12月。

2、墨青:《上世紀80年代關於屈原問題的大論爭》,《文史雜誌》。

3、胡適:《讀<楚辭>》,《胡適文存二集》,1922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少年何愁)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