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跨國“圍城”

區塊鏈資訊 比特中文網 2018-07-26

區塊鏈跨國“圍城”

“韓國的政策比較open,很多的交易所都在韓國。他們對於區塊鏈的態度是很積極的,我們目前最缺的就是區塊鏈海外社區運營團隊,這次去採訪也可以幫我們留意下。”這是在去韓國採訪前夕,一家國內區塊鏈企業創始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出的感嘆。

實際上,這樣的看法並非孤例。記者在韓國採訪期間,國內金融鏈FinChain的創始人、CEO文四雲亦向記者提到,韓國對區塊鏈的環境更友好,公眾認知更普及。中國有的行業相對有些保守,比如傳統金融機構不敢嘗試區塊鏈技術,因此新金融領域的項目實際上並不多。

有意思的是,當到達韓國一番採訪之後,記者發現情況似乎和預期有不小的差異:中韓兩國的投資者和從業者都認為自身國家的政策較為保守,希望在外部尋求更加寬鬆的發展空間。兩國從業者彷彿都身處“圍城”——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想進去。

不同的內在邏輯

今年上半年,中韓兩國都發布了關於支持區塊鏈產業的一些政策。雖然兩國對於區塊鏈均有所支持,但記者在韓國採訪期間對話多位投資人士和從業者發現,兩國區塊鏈產業內在邏輯似乎不盡相同。

在和韓國貨幣基金Blockchain Investment董事長鄭周溶交流時,他認為,從表層來看,中國和韓國的相關部門對於區塊鏈和比特幣的發展均呈現出略為保守的態度,但中國已經開始設立一些相關的投資機構、合作基金、產業小鎮,在政策控制的同時也給予產業發展一定的支持。中國的區塊鏈產業目前也呈現出一些層次的劃分,既有頭部資源的投資,也有小型的孵化項目,還有本土化的團隊運營,更有相關部門的助力。

對於這些現象,文四雲則解析道,中國的區塊鏈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都非常完善,發起的區塊鏈項目和交易所數量遠遠超過韓國。此外,最近幾年國內缺少合適的投資標的,區塊鏈的興起給熱錢提供了新的投資渠道。

上述人士的投資和感悟源於國內的現狀,區塊鏈的火熱讓中國企業在該領域爭相佈局,除了被視為第一賽道的金融領域,遊戲、社交、電商等多個領域也被各大企業視為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結合熱土。

而不同於中國從業者較為開放和樂觀的態度,韓國的從業者將這種技術視為在安全加密技術上的延伸。多位投資者和從業者也稱,韓國目前並沒有出現類似中國大規模的區塊鏈產業園和小鎮,大環境也需要釋放更多空間,通過汲取中國經驗給予產業一定的支持和適合發展的土壤。

相同的ICO禁令

從2017年下半年爆發的區塊鏈熱潮,很快成了一場群雄逐鹿的遊戲。目前中韓兩國都把區塊鏈視為一個亟須突破的賽道,雙方內在邏輯有重疊之處,亦有各自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而在對於ICO(首次發行代幣)的態度上,中韓兩國都偏於謹慎。去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原銀監會和證監會等七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叫停ICO。而韓國政府也在去年9月發佈了在韓國國內禁止ICO的禁令。

偏於謹慎的政策背後,是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些區塊鏈項目背後潛藏的風險也逐漸爆發,不論是一些“空氣幣”的出現,亦或是有人藉助區塊鏈項目進行“炒作”,均引起業界的關注和思考。

在緊鑼密鼓的採訪中,記者亦感受到了韓國企業家對於區塊鏈產業不同的關注點:有人說“將會在各行各業開花結果;有說“金融、物流、大數據將會大有可為”的樂觀者;也有提醒“僅僅是加密技術的一種延展”的謹慎者;亦有稱“我們需要靜下心來,在某一個領域深入研究,不要盲目跟風”的警醒者;還有訴說著自己目前面臨問題的思考者。

對比中韓兩國市場不難發現,被業界視為新一代顛覆性技術的區塊鏈技術,似乎正在時代的變革趨勢和政策相關的利好中孕育著無限的生機,但是透過風光無限的表象,可以發現顯然區塊鏈行業並不是“一夜造福”的神話,運用到各行各業的機會也仍需耐心。

與此同時,關於區塊鏈應用標準如何制定?區塊鏈企業如何贏得市場信任?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市場,從業者面臨的問題卻是相似的。(作者:張虹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