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革誰的命?

區塊鏈真的是太火了。

先是比特幣,再是各種幣,然後是各種登記結算憑證。

區塊鏈方向到底在哪兒?現在的這些區塊鏈應用是未來的方向嗎?

“區塊鏈”是革誰的命?

先說各種純數字貨幣。2013年一開始知道比特幣,我就寫過一篇文章,比特幣會變成貨幣嗎?文中從貨幣的四大基本特徵,論述了比特幣最終會變為收藏品,而不是貨幣。這之中比較大的問題有兩個:一是總供應量限定,導致幣值趨勢永遠上升,進而促使比特幣退出流通;二是作為支付工具,效率太低。當然效率太低是相對而言,在我國的金融集中化(中心化)系統的背景下,貨幣的支付效率是很高的,很多支付從小額到大額都基本做到了實時完成,比特幣一筆交易平均10分鐘,完全沒有競爭力。但在國外,尤其是跨境支付中,通常一筆交易需要耗費1-3天,比特幣把時間縮短到10分鐘,可以說是顛覆式的創新了。總的而言,區塊鏈要是想替代貨幣,我是覺得想太多了。

第二類現在非常火的應用,是作為某種憑證。比如作為某些證券的登記和結算憑證,或者某些權利的登記憑證,ICO應該算這之中的一種。這類應用比數字貨幣更說得通,但核心是要合規。如果說要規避合規風險的話,唯一的方式是比照證券發行和交易的法律和程序來做。很可惜,國內現在幾乎沒有一個這類應用是做了證券發行合規的,換句話說,都是違法行為。只要能做到合規,它應該算一個好的應用,但區塊鏈在這類應用當中,並不是一個必要的角色。其一,用公司股票作為例子,我們當然可以用區塊鏈來做股票登記和交易結算,但它的效率卻遠遠比不上中心化的交易所和證券登記結算所,所以為什麼要用區塊鏈?其二,在這類應用場景中,最核心最難的部分其實是風險和定價,區塊鏈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也沒有必要用它。

“區塊鏈”是革誰的命?

然後是智能合約。智能合約是區塊鏈特點的一個非常好的體現,只是可惜,現在大多數智能合約都要依賴外部數據,這是影響區塊鏈可信賴度最大的一環。比如,一個期貨性質的金融工具,用智能合約的形式來執行,那麼繞不開的一個點就是,我們需要依賴第三方,比如期貨交易所,來取得期貨的價格,之後智能合約才能執行下去。那麼如果外部數據不可靠,比如期貨交易所的數據接口遭到攻擊,區塊鏈中的數據又怎麼可能可靠?從另一個層面講,智能合約這個去中心化的應用,脫離不了期貨交易所這樣一箇中心化的數據來源,那麼整個系統就仍然不是去中心化的,所以註定是有瑕疵的。

區塊鏈是一個革命性的創新,這是毫無疑問的。那究竟什麼才是區塊鏈的真正應用呢?

考慮人類的社會組織形式,最早是採集,進入農業社會後,形成了村落、城鎮和國家,與之匹配的是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企業這種生產組織形式出現後,幾百年間大力發展,現在已經說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它包括垂直化的管理模式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共同的特點是,它也是中心化的組織形式。

近年來,高科技的蓬勃發展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生產組織形式。以Facebook為例,它既不是垂直化的管理模式,也不是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而是一種類似蜘蛛網的形式。同時,眾包或者威客概念的出現和流行,代表著越來越多的自由職業者通過一個個獨立任務而非受僱於一個組織的形式來進行(勞務)生產。這種生產方式在過去十年越來越流行,這個群體也越來越壯大。

“區塊鏈”是革誰的命?

眾包或威客的形式有幾個特點:其一,發包者和接包者都是獨立的點,即點對點;其二,每個點都創造價值,發包者分割任務(管理職能),接包者完成任務;其三,每個點角色是變化的,即既可以做發包者也可以做接包者。這像不像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我認為,這恰恰是區塊鏈被用來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向:作為這種去中心化生產關係的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應至少包括幾個功能:1.任務的記錄,記錄該點發包和接包的詳細內容;2.貨幣功能,給予節點收取、儲存和使用其勞動價值的能力;3.結算功能,滿足發包接包以及消費等的貨幣結算能力。

當然,這樣的基礎設施運轉起來還有一些基本條件:1.節點的能力評估,這個可以通過算法實現,並且算法也可以是通過眾包產生的;2.只適用於特定的工作,如程序員、會計師、甚至快遞員等,只要能夠進行拆分和標準化的工作。

最後,這樣一個服務於眾包的區塊鏈基礎設施,無疑是會給現有的(服務)生產組織形式帶來深刻的變革的:其一,公司不再是公司,而是以一個標準進行生產的不確定人群;其二,僱員不再是僱員,而是可以靈活變換所服務的組織的人,晉升不再是唯一的職業路線,熟練工可以更高效的為多個組織服務從而提升收入;其三,任務不再是任務,而是可以無限拆分的活動,通過層層眾包來完成。

區塊鏈革誰的命?依我看,是革現有低效的生產組織關係的命。通過區塊鏈這樣的基礎設施,我們可以高效的分割、分發和完成任務,而不必拘泥於上下級溝通、公司組織邊界以及職業發展等降低效率的活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