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認識區塊鏈和風險投資

任何事物從未知到顛覆我們整個世界,都有一段艱難且凶險的過程,當“區塊鏈”這個名詞漸漸充斥耳邊,我們就應該認識到它將是趨勢。面對它充滿期待也會有絲絲恐慌。就像剛接觸互聯網時雷同,下面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寄生於互聯網的不速之客,及與其相關的其它幾個術語。

區塊鏈:(Blockchain)是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算法。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像一個數據庫賬本,記載所有的交易記錄。這項技術也因其安全、便捷的特性逐漸得到了銀行與金融業的關注。2018年4月,一群來自牛津大學的學者宣佈創辦世界上第一所區塊鏈大學——伍爾夫大學。

狹義區塊鏈是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鏈式數據結構,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DLT)分佈式賬本。

廣義區塊鏈技術是利用鏈式數據結構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佈式節點共識算法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編程和操作數據的全新的分佈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方式。

(1)區塊鏈是一個點對點傳輸的分佈式數據庫。

(2)區塊鏈採用密碼學的方法來保證已有數據不可能被篡改。

(3)區塊鏈採用共識機制來對新增數據達成共識。

區塊鏈的基礎架構模型:一般說來,區塊鏈系統由數據層、網絡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組成:

數據層封裝了底層數據區塊及相關數據加密和時間戳等技術

網絡層包括分佈式組網機制、數據傳播機制和數據驗證機制等

共識層主要封裝網絡節點的各類共識算法

激勵層將經濟因素集成到區塊鏈技術體系中來,主要包括經濟激勵的發行機制和分配機制等

合約層主要封裝各類腳本、算法和智能合約,是區塊鏈可編程特性的基礎

應用層則封裝了區塊鏈的各種應用場景和案例

該模型中,基於時間戳的鏈式區塊結構、分佈式節點的共識機制、基於共識算力的經濟激勵和靈活可編程的智能合約是區塊鏈技術最具代表性的創新點。

區塊鏈誕生自中本聰的比特幣:

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創造第一個區塊,即“創世區塊”。留下一句永不可修改的話:“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

自2009年以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類比特幣的數字貨幣,都是基於公有區塊鏈的。

比特幣公司BTCC於2015年推出了一項服務“千年之鏈”即區塊鏈刻字服務。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宣佈對數字貨幣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會議肯定了數字貨幣在降低傳統貨幣發行等方面的價值,並表示央行在探索發行數字貨幣。

應用區塊鏈的領域可以是:▪ 智能合約▪ 證券交易▪ 電子商務▪ 物聯網▪ 社交通訊▪ 文件存儲▪ 存在性證明▪ 身份驗證▪ 股權眾籌。

可以把區塊鏈的發展類比互聯網本身發展,未來會在internet上形成一個比如叫做finance-internet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就是基於區塊鏈,它的前驅就是bitcoin,即傳統金融從私有鏈、行業鏈出發(局域網),bitcoin系列從公有鏈(廣域網)出發,都表達了同一種概念—數字資產(DigitalAsset),最終向一箇中間平衡點收斂。

區塊鏈實現了兩種記錄:交易(transactions)以及區塊(blocks):

交易是被存儲在區塊鏈上的實際數據,而區塊則是記錄確認某些交易是在何時,以及以何種順序成為區塊鏈數據庫的一部分(在加密數字貨幣的例子中,一筆交易是由bob將代幣發送給alice所創建的),而區塊則是由我們稱之為礦工(miners)的單位負責創建。

區塊鏈五個基本特徵:

1去中心化:由於使用分佈式核算和存儲,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機構,任意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

2開放性:系統是開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人公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開的接口查詢區塊鏈數據和開發相關應用,因此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

3自治性:區塊鏈採用基於協商一致的規範和協議(比如一套公開透明的算法)使得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能夠在去信任的環境自由安全的交換數據,使得對“人”的信任改成了對機器的信任,任何人為的干預不起作用。

4信息不可篡改:一旦信息經過驗證並添加至區塊鏈,就會永久的存儲起來,除非能夠同時控制住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數據庫的修改是無效的,因此區塊鏈的數據穩定性和可靠性極高。

5匿名性:由於節點之間的交換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數據交互是無需信任的(區塊鏈中的程序規則會自行判斷活動是否有效),因此交易對手無須通過公開身份的方式讓對方自己產生信任,對信用的累積非常有幫助。

"
認識區塊鏈和風險投資

任何事物從未知到顛覆我們整個世界,都有一段艱難且凶險的過程,當“區塊鏈”這個名詞漸漸充斥耳邊,我們就應該認識到它將是趨勢。面對它充滿期待也會有絲絲恐慌。就像剛接觸互聯網時雷同,下面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寄生於互聯網的不速之客,及與其相關的其它幾個術語。

區塊鏈:(Blockchain)是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算法。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像一個數據庫賬本,記載所有的交易記錄。這項技術也因其安全、便捷的特性逐漸得到了銀行與金融業的關注。2018年4月,一群來自牛津大學的學者宣佈創辦世界上第一所區塊鏈大學——伍爾夫大學。

狹義區塊鏈是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鏈式數據結構,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DLT)分佈式賬本。

廣義區塊鏈技術是利用鏈式數據結構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佈式節點共識算法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編程和操作數據的全新的分佈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方式。

(1)區塊鏈是一個點對點傳輸的分佈式數據庫。

(2)區塊鏈採用密碼學的方法來保證已有數據不可能被篡改。

(3)區塊鏈採用共識機制來對新增數據達成共識。

區塊鏈的基礎架構模型:一般說來,區塊鏈系統由數據層、網絡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組成:

數據層封裝了底層數據區塊及相關數據加密和時間戳等技術

網絡層包括分佈式組網機制、數據傳播機制和數據驗證機制等

共識層主要封裝網絡節點的各類共識算法

激勵層將經濟因素集成到區塊鏈技術體系中來,主要包括經濟激勵的發行機制和分配機制等

合約層主要封裝各類腳本、算法和智能合約,是區塊鏈可編程特性的基礎

應用層則封裝了區塊鏈的各種應用場景和案例

該模型中,基於時間戳的鏈式區塊結構、分佈式節點的共識機制、基於共識算力的經濟激勵和靈活可編程的智能合約是區塊鏈技術最具代表性的創新點。

區塊鏈誕生自中本聰的比特幣:

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創造第一個區塊,即“創世區塊”。留下一句永不可修改的話:“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

自2009年以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類比特幣的數字貨幣,都是基於公有區塊鏈的。

比特幣公司BTCC於2015年推出了一項服務“千年之鏈”即區塊鏈刻字服務。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宣佈對數字貨幣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會議肯定了數字貨幣在降低傳統貨幣發行等方面的價值,並表示央行在探索發行數字貨幣。

應用區塊鏈的領域可以是:▪ 智能合約▪ 證券交易▪ 電子商務▪ 物聯網▪ 社交通訊▪ 文件存儲▪ 存在性證明▪ 身份驗證▪ 股權眾籌。

可以把區塊鏈的發展類比互聯網本身發展,未來會在internet上形成一個比如叫做finance-internet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就是基於區塊鏈,它的前驅就是bitcoin,即傳統金融從私有鏈、行業鏈出發(局域網),bitcoin系列從公有鏈(廣域網)出發,都表達了同一種概念—數字資產(DigitalAsset),最終向一箇中間平衡點收斂。

區塊鏈實現了兩種記錄:交易(transactions)以及區塊(blocks):

交易是被存儲在區塊鏈上的實際數據,而區塊則是記錄確認某些交易是在何時,以及以何種順序成為區塊鏈數據庫的一部分(在加密數字貨幣的例子中,一筆交易是由bob將代幣發送給alice所創建的),而區塊則是由我們稱之為礦工(miners)的單位負責創建。

區塊鏈五個基本特徵:

1去中心化:由於使用分佈式核算和存儲,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機構,任意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

2開放性:系統是開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人公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開的接口查詢區塊鏈數據和開發相關應用,因此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

3自治性:區塊鏈採用基於協商一致的規範和協議(比如一套公開透明的算法)使得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能夠在去信任的環境自由安全的交換數據,使得對“人”的信任改成了對機器的信任,任何人為的干預不起作用。

4信息不可篡改:一旦信息經過驗證並添加至區塊鏈,就會永久的存儲起來,除非能夠同時控制住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數據庫的修改是無效的,因此區塊鏈的數據穩定性和可靠性極高。

5匿名性:由於節點之間的交換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數據交互是無需信任的(區塊鏈中的程序規則會自行判斷活動是否有效),因此交易對手無須通過公開身份的方式讓對方自己產生信任,對信用的累積非常有幫助。

認識區塊鏈和風險投資

區塊鏈的核心技術:

區塊鏈主要解決交易的信任和安全問題,因此它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四個技術創新:第一個叫分佈式賬本,第二個叫做對稱加密和授權技術,第三個叫做共識機制,最後一個技術特點叫智能合約。

區塊鏈目前分為三類,其中混合區塊鏈和私有區塊鏈可以認為是廣義的私鏈:

公有區塊鏈(PublicBlockChains):是世界上任何個體或者團體都可以發送交易,且交易能夠獲得該區塊鏈的有效確認,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共識過程。公有區塊鏈是最早的區塊鏈,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區塊鏈,各大bitcoins系列的虛擬數字貨幣均基於公有區塊鏈,世界上有且僅有一條該幣種對應的區塊鏈。

行業區塊鏈(ConsortiumBlockChains):由某個群體內部指定多個預選的節點為記賬人,每個塊的生成由所有的預選節點共同決定(預選節點參與共識過程),其他接入節點可以參與交易,但不過問記賬過程(本質上還是託管記賬,只是變成分佈式記賬,預選節點的多少,如何決定每個塊的記賬者成為該區塊鏈的主要風險點),其他任何人可以通過該區塊鏈開放的API進行限定查詢。

私有區塊鏈(privateBlockChains):僅僅使用區塊鏈的總賬技術進行記賬,可以是一個公司,也可以是個人,獨享該區塊鏈的寫入權限,本鏈與其他的分佈式存儲方案沒有太大區別。目前Dec2015保守的巨頭傳統金融都是想實驗嘗試私有區塊鏈,而公鏈的應用例如bitcoin已經工業化,私鏈的應用產品還在摸索當中。

"
認識區塊鏈和風險投資

任何事物從未知到顛覆我們整個世界,都有一段艱難且凶險的過程,當“區塊鏈”這個名詞漸漸充斥耳邊,我們就應該認識到它將是趨勢。面對它充滿期待也會有絲絲恐慌。就像剛接觸互聯網時雷同,下面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寄生於互聯網的不速之客,及與其相關的其它幾個術語。

區塊鏈:(Blockchain)是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算法。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像一個數據庫賬本,記載所有的交易記錄。這項技術也因其安全、便捷的特性逐漸得到了銀行與金融業的關注。2018年4月,一群來自牛津大學的學者宣佈創辦世界上第一所區塊鏈大學——伍爾夫大學。

狹義區塊鏈是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鏈式數據結構,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DLT)分佈式賬本。

廣義區塊鏈技術是利用鏈式數據結構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佈式節點共識算法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編程和操作數據的全新的分佈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方式。

(1)區塊鏈是一個點對點傳輸的分佈式數據庫。

(2)區塊鏈採用密碼學的方法來保證已有數據不可能被篡改。

(3)區塊鏈採用共識機制來對新增數據達成共識。

區塊鏈的基礎架構模型:一般說來,區塊鏈系統由數據層、網絡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組成:

數據層封裝了底層數據區塊及相關數據加密和時間戳等技術

網絡層包括分佈式組網機制、數據傳播機制和數據驗證機制等

共識層主要封裝網絡節點的各類共識算法

激勵層將經濟因素集成到區塊鏈技術體系中來,主要包括經濟激勵的發行機制和分配機制等

合約層主要封裝各類腳本、算法和智能合約,是區塊鏈可編程特性的基礎

應用層則封裝了區塊鏈的各種應用場景和案例

該模型中,基於時間戳的鏈式區塊結構、分佈式節點的共識機制、基於共識算力的經濟激勵和靈活可編程的智能合約是區塊鏈技術最具代表性的創新點。

區塊鏈誕生自中本聰的比特幣:

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創造第一個區塊,即“創世區塊”。留下一句永不可修改的話:“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

自2009年以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類比特幣的數字貨幣,都是基於公有區塊鏈的。

比特幣公司BTCC於2015年推出了一項服務“千年之鏈”即區塊鏈刻字服務。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宣佈對數字貨幣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會議肯定了數字貨幣在降低傳統貨幣發行等方面的價值,並表示央行在探索發行數字貨幣。

應用區塊鏈的領域可以是:▪ 智能合約▪ 證券交易▪ 電子商務▪ 物聯網▪ 社交通訊▪ 文件存儲▪ 存在性證明▪ 身份驗證▪ 股權眾籌。

可以把區塊鏈的發展類比互聯網本身發展,未來會在internet上形成一個比如叫做finance-internet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就是基於區塊鏈,它的前驅就是bitcoin,即傳統金融從私有鏈、行業鏈出發(局域網),bitcoin系列從公有鏈(廣域網)出發,都表達了同一種概念—數字資產(DigitalAsset),最終向一箇中間平衡點收斂。

區塊鏈實現了兩種記錄:交易(transactions)以及區塊(blocks):

交易是被存儲在區塊鏈上的實際數據,而區塊則是記錄確認某些交易是在何時,以及以何種順序成為區塊鏈數據庫的一部分(在加密數字貨幣的例子中,一筆交易是由bob將代幣發送給alice所創建的),而區塊則是由我們稱之為礦工(miners)的單位負責創建。

區塊鏈五個基本特徵:

1去中心化:由於使用分佈式核算和存儲,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機構,任意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

2開放性:系統是開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人公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開的接口查詢區塊鏈數據和開發相關應用,因此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

3自治性:區塊鏈採用基於協商一致的規範和協議(比如一套公開透明的算法)使得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能夠在去信任的環境自由安全的交換數據,使得對“人”的信任改成了對機器的信任,任何人為的干預不起作用。

4信息不可篡改:一旦信息經過驗證並添加至區塊鏈,就會永久的存儲起來,除非能夠同時控制住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數據庫的修改是無效的,因此區塊鏈的數據穩定性和可靠性極高。

5匿名性:由於節點之間的交換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數據交互是無需信任的(區塊鏈中的程序規則會自行判斷活動是否有效),因此交易對手無須通過公開身份的方式讓對方自己產生信任,對信用的累積非常有幫助。

認識區塊鏈和風險投資

區塊鏈的核心技術:

區塊鏈主要解決交易的信任和安全問題,因此它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四個技術創新:第一個叫分佈式賬本,第二個叫做對稱加密和授權技術,第三個叫做共識機制,最後一個技術特點叫智能合約。

區塊鏈目前分為三類,其中混合區塊鏈和私有區塊鏈可以認為是廣義的私鏈:

公有區塊鏈(PublicBlockChains):是世界上任何個體或者團體都可以發送交易,且交易能夠獲得該區塊鏈的有效確認,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共識過程。公有區塊鏈是最早的區塊鏈,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區塊鏈,各大bitcoins系列的虛擬數字貨幣均基於公有區塊鏈,世界上有且僅有一條該幣種對應的區塊鏈。

行業區塊鏈(ConsortiumBlockChains):由某個群體內部指定多個預選的節點為記賬人,每個塊的生成由所有的預選節點共同決定(預選節點參與共識過程),其他接入節點可以參與交易,但不過問記賬過程(本質上還是託管記賬,只是變成分佈式記賬,預選節點的多少,如何決定每個塊的記賬者成為該區塊鏈的主要風險點),其他任何人可以通過該區塊鏈開放的API進行限定查詢。

私有區塊鏈(privateBlockChains):僅僅使用區塊鏈的總賬技術進行記賬,可以是一個公司,也可以是個人,獨享該區塊鏈的寫入權限,本鏈與其他的分佈式存儲方案沒有太大區別。目前Dec2015保守的巨頭傳統金融都是想實驗嘗試私有區塊鏈,而公鏈的應用例如bitcoin已經工業化,私鏈的應用產品還在摸索當中。

認識區塊鏈和風險投資

DLT:(分佈式賬本技術)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的縮寫,中文翻譯為首次公開發售數字代幣融資,有的也叫首次公開售幣。其含義與IPO其實非常相似,都是指通過發行一樣東西來進行募資,只不過,IPO發行的是自己的證券,但ICO的發行物是電子貨幣。

我國繼互聯網技術開闢新經濟時代後,隨著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應用高速發展,區塊鏈技術將會成為觸發第五輪顛覆式產業革命浪潮的核心技術。因此有人稱,區塊鏈金融將是下一代互聯網金融,對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的回答是,區塊鏈技術是非常有前途的技術,在金融領域運用的空間也很大,但目前技術還不夠成熟,仍處於探索發展階段,更適合風險投資,能不能引領下一代數字金融還有待觀察,其發展至成熟可能還要經歷10年。

目前區塊鏈技術應用最成功的主要就是數字貨幣。比如大家熟知的比特幣。後衍生的ICO如果是股權眾籌,那就應該像任何股權公募或者私募模式一樣,有清晰的約束和規範,需要一定信息透明度,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對投資人也要設定基本資質門檻。不然很容易產生風險,甚至造成事實上的龐氏騙局和非法集資。監管部門喊停ICO應該就是出於這種顧慮。

目前,ICO已被納入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各地金融辦已加強對ICO平臺名單中相關高管及其賬戶管控,最大程度保護投資者資金安全。中國政法大學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在《經濟日報》上撰文指出,我們需要認清ICO的本質。作為一種融資渠道,ICO是涉眾型集資,已構成非法融資或合同詐騙。任何虛擬貨幣本質上都不是貨幣(法幣),技術的進步確實會促進人類社會進步、制度改革,但技術不能替代國家的經濟政策。

過去的經驗證明,我們身邊每一次巨大的歷史機遇都可能與陷阱同在,實際上每個市場都只是一個泡沫形成和破裂的循環,它只是投資的一個自然組成部分。

泡沫的定義是:“以高於資產內在價值的價格或價格區間進行交易”。如今DLT(分佈式賬本技術)也有可能是這樣,從點對點支付、金融和物聯網,再到醫療、合約和供應鏈,從而顛覆各個行業,它確實有著巨大潛力,但是其相應的應用程序還沒有出現,這就為巨大的泡沫創造了環境。

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進行投機,因為現在還沒有辦法評估和證明它的價值。我們必須要明白,在每一次大規模的投機活動中,都會有同樣巨大的崩盤發生。哲學家George Santayana說道:“那些不記得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投機性心理因素本質上是人性使然,不管時間週期如何,不管資產多少它總是會出現。

今天的投資者們不是經驗豐富的機構投資者;他們年輕沒有經驗,投機取巧,希望一夜暴富。而對於加密貨幣來說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只要一個連接到互聯網的設備就可以了。這些投資者每天24小時都在訪問他們的投資組合,即時接收推特更新,他們不完全理解投資背後的技術。“區塊鏈市場的波動速度比其他任何市場都快。”它波動性更大,伴隨著改變人生的收益以及毀滅性的損失。投資者通過互聯網獲得加密貨幣的大量信息,這為加密貨幣的波動性創造了一場完美風暴。

此外,過多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的交易所,允許人們進行瘋狂的套利和市場操縱。

互聯網所提供市場更新和信息的速度在互聯網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很多時候,這些信息可能是非常有誤導性的,你可能是在徹頭徹尾的騙局中,因此恐慌性拋售經常發生,隨後就會出現大規模的市場崩盤,這一切無法避免,我們永遠看不到在21世紀初的市場崩潰。區塊鏈和加密貨幣成為現在的股票市場的競爭對手是有極可能的。數字資產和DLT可能會很好地改變世界,但是這個過程註定是崎嶇不平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