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區塊鏈的分佈式記賬技術會從根本上改變目前金融行業中心化模式的計算模式。它會影響到金融行業的每個方面。未來的金融世界的局面會同現在完全不一樣,(見我的關於未來數字金融網絡生態的文章,統一的交易所和銀行生態,數字金融網絡生態的結構)。對於一個有一定資源並且專注於利用區塊鏈技術提供金融解決方案的公司來說,就必須在區塊鏈技術底層方面進行總體的設計。這是因為在任何一個目前細分的金融領域中的解決方案都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到金融市場的基礎架構和在其中流通的媒介,以及其它的金融業務細分領域。

如果沒有進行這樣的總體的設計,有可能就出現多種滿足具體功能的軟件如抵押貸款和穩定幣。這些軟件之間沒有連接,但業務的發展又需要這些軟件之間的合作。因此就會成為一個系統集成、升級和運維的噩夢。這樣的情況已經出現在以往的傳統企業當中,也出現在近期的互聯網電商和互聯網金融公司當中。如果又是趕上公司沒有在一個業務的風口和足夠的資本支持,那麼這個公司的失敗的機率就非常大了。

相信現在但凡開發過一個像樣點兒的軟件的Java開發者,都會採用一個基礎的框架叫做Spring。這個框架為一個大型的Java軟件提供了一個基礎的框架。這個在這個框架基礎之上,可以方便的集成一個企業級軟件所需要的各種基本功能,包括權限管理、安全管理、日誌管理、同數據庫的對接等等。在開源軟件市場當中,如果有提供一種具體功能的解決方案,Spring可以方便地將其集成進來,而且集成的方式基本上是即插即用的模式。

對這些具體功能的集成還不會影響軟件的整體的穩定性。由於這個框架的優越的功能,所以它幾乎被所有的基於Java開發的企業級軟件所採用。但是,這個框架並不是在Java剛一開始時就同時出現的。Java是出現於上世紀的90年代的早期。而Spring的出現是在本世紀的初期。在Spring出現之前,一個基於Java開發的企業級軟件都是由相應的開發團隊自己寫底層的架構。因此這樣開發出來的軟件質量差別就非常大。後期的升級與維護就成為開發人員的噩夢。 區塊鏈在目前的發展階段,就如同Java剛剛出現的早期。每個想基於區塊鏈技術開發軟件的團隊都要首先選擇其所基於的區塊鏈技術底層如以太坊、EOS、Fabric或者是Corda。然後在選擇的底層之上開發自己想提供的功能如抵押貸款或預測。在這個底層之上,就要設計建立好底層框架。這就類似於自己率先建立自己的Spring。對於提供單一功能的軟件來說,底層框架的設計還沒有那麼重要。但是對於綜合性的解決方案或者希望有非常強的可擴展性的區塊鏈軟件來說,底層框架的選擇和設計就至關重要了。

舉金融行業的解決方案來說,這個方案首先要考慮必須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服務的目標客戶群體和以及未來可能提供的更多的服務。只有首先在大的方面和長遠的方面考慮,才會選擇一個非常堅實的可擴展的基礎,才能支持未來的長久的發展。這就如同一個建築商對未來建築的考慮。如果他考慮建立一個商業綜合體,他就不會只為建立一個小的、獨立的商店打地基和開始建築。

基於區塊鏈的解決方案不僅需要技術方面的整體框架的設計,同樣需要商業方面的整體設計,也就是商業戰略選擇。如果商業戰略不對,再好的區塊鏈技術底層也無法促使商業的成功。戰略選擇既包括傳統的戰略選擇,也包括區塊鏈時代特色的戰略決策。

在傳統的戰略選擇方面,一個選擇是行業上下游的選擇方面。如果採取上下游通做的方式,一定會增加公司失敗的機率,而且會做成一個封閉的生態。這方面的一個案例就是新聞報道的Facebook的穩定幣策略(見我的兩篇文章 非死不可的Facebook穩定幣,Facebook應該做ST交易所,而不是穩定幣)。

如果Facebook提供自己的穩定幣,同時又做跨境支付業務,那它就會在產品的生產方和渠道方兩個方面形成自己的生態,排除了其它方的參與。在這個方面最正確的戰略選擇是星巴克在加密數字貨幣方面的決策(見我的文章 為什麼Bakkt首輪投資方沒有星巴克?Bakkt對星巴克的倒貼追求值得嗎?)。它並沒有自己投資參與加密數字貨幣的交易業務,但還爭取到Bakkt通過贈送股權的方式將其數字資產的支付功能集成到星巴克的客戶端。而且我相信,在加密數字貨幣支付方面,星巴克沒有同Bakkt簽署排它協議,因此它就有可能同此方面更多的服務商合作。

區塊鏈商業模式的一個最大的失誤就是解決方案同目標客戶群體的錯配,譬如用加密數字資產來服務沒有被銀行服務或銀行服務不夠的人群(unbanked and underbanked)。這樣的客戶群體怎麼可能在沒有銀行通道的情況下,率先採用加密數字貨幣來實現他們的日常需求呢?另外一個最大的戰略失誤就是專注於替換中心勢力最強的地方,譬如採用區塊鏈技術解決證券市場中的交易後清算。

在與區塊鏈技術直接相關的商業策略抉擇方面,首先就是要在區塊鏈的不同層次上做選擇,也就是在通常所稱的Layer 1和Layer 2進行選擇。也就是說在基礎技術和商業應用之間進行選擇。一般的創業團隊因為資源有限,所以只能選擇在Layer 1或Layer 2開發。但是,對有一個有一定資源的公司來說,它就很有可能選擇同時做Layer 1和Layer 2。這種選擇是最糟糕的。它會將公司有限的資源分散,而且又強迫商業應用基於自己開發的底層。這樣的抉擇肯定會大幅導致失敗的概率。JP Morgan能夠開發Quorum,又能在其之上開發穩定幣,但並不是每個公司都有資源做出這樣的選擇。

最近在這方面最成功的就是IBM同恆星的合作。IBM在跨境支付業務方面沒有選擇自己再重新建立一套基於區塊鏈的跨境支付系統底層,而是選擇了同恆星體系合作。共同發揮各自的特長。這不論是在實施能力和市場影響力方面,都實現了1+1>2的進程。這樣的戰略選擇肯定也是IBM經歷了多年的痛苦之後才學會的。

基於區塊鏈技術應用的最重要的商業選擇是應用場景。區塊鏈技術出現的最初的原因就是要解決勢均力敵的多方在互不信任,但卻需要為了共同的目標(通常是共同的勢力強大的敵人)進行合作。如果把區塊鏈這的這個價值最大化,就需要看現實社會中,這樣的情況在什麼地方存在。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現實商業社會中的很多情況都是如此,如貿易金融和用戶信息在金融機構之間的共享等等。只有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這些場景,才是這個技術的最佳應用,也才能為市場所接受。

IBM同恆星體系合作的World Wire就是在跨境支付領域中此方面的一個很好的應用。各國的合規的金融機構基於恆星體系的技術底層的保證,合作完成跨境匯款業務。這樣的應用成功地打破了SWIFT在此業務中實際的壟斷。同理,我認為在加密數字資產領域,同樣會出現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各國合規券商之間的金融聯盟(見我的文章,下一個基於區塊鏈跨國界的金融聯盟)。

如果你讚賞這篇文章,歡迎轉發,也歡迎使用如下方式支持作者: * 比特幣: 1LiJFeSDXFqe9U8UzVTj8FZkFn1oabAHtR * 以太幣: 0x9B2D57BB1e3B44b5FD386A956DC28fE4E82f1326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