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占1/5的縣級市,它就是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弟子有三千人,當中賢人有七十二人,他是當時辦私學的第一人,孔聖人的豐功偉績早已被世人熟知,今天我們就聊聊關於孔夫子的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孔夫子能有這麼大的學問,難道是家庭背景顯赫和家教良好的結果?非也。(文丨朱七七)

東方聖城——曲阜

《金聲玉振》 攝影:六月

生長於貧寒之家的沒落貴族

孔子生於春秋末期的魯國,說到出身嘛,祖上倒是宋國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其父親也是宋國的大夫。但到孔子這一代卻是不盡如人意,甚至可以說孔子的成長經歷異常貧寒。

孔子的母親是他父親的小妾,當時他父親原配夫人生了九個小孩,但都是女孩。在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非常嚴重,所以孔子的爺爺就讓他的父親納妾傳宗接代,於是他父親就又娶了一個,生了長子,名為孟皮,可這個孩子是個跛足,形象不好,所以一家人不滿意。後來孔子父親得知顏氏一家有三女待字閨中,於是他又請求顏氏家長將三個女兒之中的一個嫁於他,因為當時孔子父親年紀很大了,顏氏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都不願意嫁給他,只有孔子的母親顏家小妹願意下嫁。孔子母親當時只有二十歲,可是孔子父親已經六十六歲了。這個“老少配”的年齡差有點大,時至今日接受起來都有難度,更何況那個時候,所以難免遭到鄉鄰四舍的非議,面對這樣的現實,於是兩人就搬到尼山上住了,不久孔子就出生了。

孔子出生時頭頂凹陷異於常人。或許這也是在某種程度上說明聖人降世非同於凡人。在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和母親沒了大樹庇佑,結果被父親的正妻趕出了家門,母親只好帶著他和孟皮回了孔子外祖父的家裡。時間久了,在那個家裡也是沒有什麼地位,備受排擠,孔子母親不願孔子遭受委屈,於是又帶孔子出走了,來到現在的曲阜,從此過著非常清貧的日子。所以孔子從小就吃了很多的苦,儘管如此,他並沒有想要平平淡淡做老百姓,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過生活本領,志向於做學問。

生活清貧的孔子沒有條件上學、買書、學習音樂,但是他沒有被這些難倒,書籍跟人借讀,且每天跟在大人後面觀察其言行。相傳,在當時每當有人家出殯,他總會跟在下葬隊伍後面跟人一起哭,聽人吹響,也跟著人家學吹響。通過不斷學習,孔子的學問日益見長,二十歲的時候就步入了仕途。三十歲時,就已經有些名氣,也就是這一年結識了齊景公。後來,魯國內亂,孔子到了齊國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當然這只是孔子人生中的冰山一角,他的偉大成就、政治思想、教育理念等等,值得我們一直學習和探索下去。

上海開放大學的教授鮑鵬山總結孔子的一生說:“孔子少時,喪父喪母喪士。老時,喪子喪弟子。其人生不可不謂輾轉傷感,周遊列國十四年,一路上,諸侯拒之,大夫阻之,而在此等顛沛之中,一代聖人巧然生矣,每至此處,吾無不敬子之堅韌隱忍,恥自身之怠惰。”

東方聖城——曲阜

《開城儀式》 攝影:李超

靜走三孔,看看古城文化的積澱

孔子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但他的影響卻是深遠的。今日走在曲阜古城,依然處處都有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痕跡。如果你和我一樣,對孔聖人充滿了膜拜之情,喜歡用心領會他的思想,那你一定要到曲阜來,到孔林、孔廟、孔府去看一看。

公元前479年,七十三歲的孔子飽受世態炎涼,溘然長逝,“有事弟子服其勞”,子貢、子路等眾弟子將恩師薄葬於泗水之畔,墓而不墳。尤其是子貢,忠孝雙全,尊師如父,不僅在墓旁手植楷樹,以物悼人,而且結廬守陵,朝夕心喪,長達六年之久。現今孔子墓西仍存房屋三間,立有“子貢廬墓處”石碑,是對這位先賢尊師敬孔事蹟的讚許。

漢以後,孔子的學說得到尊崇,政治地位顯著上升,達到驚人的程度,其墓也封土高築,墓而像墳,有了大的修繕,終於築成高約五米,徑長三十餘米的“馬鬣封”。與眾不同的是,孔子墓立有大小兩塊碑,小碑在後,刻有五十代孫、衍聖公孔元措篆書“宣聖墓”;大碑在前,為明代正統年間國子監學正黃養正篆書“大成至聖文宣王墓”。

東方聖城——曲阜

《曲阜大成殿》 攝影:六月

孔子的晚年是寂寞的,但葬後並不孤寂。孔子墓東,其子孔鯉墓與之相伴;孔子墓南,是孫子孔伋墓。聖人八代男丁單傳,艱難延續孔家香火,祖孫三人生死不離,象徵永世團圓,很符合孔子後人的心願,故孔子墓有“領兒抱孫”的形容。到後來,朝廷多次撥款擴林,修建園內設施,孔林的地盤逐漸擴充,至清末,面積已達三千八百畝。以孔子墓為起點,墓群大致由西向東拓展,各代墓葬相對集中,估計十萬餘座,子子孫孫環繞四周,陣容龐大,“未知生,焉知死”,可見這些是孔子生前始料未及的。

除此之外,孔廟和孔府也不容錯過。曲阜孔廟又稱“闕里至聖廟”,以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以來歷代帝王不斷給孔子加封諡號,孔廟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成為全國最大的孔廟。現存的建築群絕大部分是明、清兩代完成的。

而孔府基本上是明、清兩代的建築,包括廳、堂、樓、軒等463間,共九進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國貴族門戶之家,有號稱“天下第一人家”的說法。這裡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

孔子死後,子孫後裔世代居廟旁守廟看管孔子遺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後裔住宅已擴大到數十間,到金代,孔子後裔一直是在孔廟東邊。隨著孔子後世官位的升遷和爵位封賞的提高,孔府建築不斷擴大,至明、清時期達到現在規模。

如今,孔子和曲阜,這兩個已經緊密相連的名詞,到這裡,究竟是觀光?朝聖?學習?其實更多的,應該還是思考。孔子思想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脈,早就跟著那些重重廟宇,森森松柏一起,穿越了時空,直到永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