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文/顏瑛瑛

臺魁巷

人物:

宋·粘罕(金·一世祖)

宋·劉昌言

舊址:

保和堂

奇仕媽宮

節孝坊——明·莊允祥之妻曾選玉

貞節樓——(同上)

忠孝坊——宋·劉昌言

粘氏收藏著國師坊構件

奇士坊——宋·劉昌言

巷名的來歷

聽老人們說,西街臺魁巷歷來有三種叫法:“殺瓜巷”是臺魁二字的閩南語諧音,是因當地有著眾所周知的傳說故事而得名。還有兩個名字是“奇仕媽巷”和“白塔巷”,前者是因為巷中曾有一座奇仕媽宮,而後者,則是由於一座白塔,只不過這塔不是真正的塔,而是用紙糊成的,是巷內蔡氏祖傳名藥保和堂疔膏的標誌。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臺魁巷巷口

【治病古樹】

臺魁巷口的一棵巨大古樹,也算得上是巷子的代表景物之一了。樹下納涼的鄰居告訴我們,這樹叫“白來葉”(還有一說叫“憑芭樹”),長在此地有七八十年了。一年要落兩次葉,每一次都是葉子落得精光,三五天之後立刻就發出新芽來。這棵樹的葉子是可以治病的,尤其是小孩子身上若是長了癤子之類的,摘幾片樹葉煮一煮,能起到消炎的作用。奇怪的是這棵用來治“瘤子”的樹,樹幹上卻長滿了天然的“樹瘤子”。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白來葉”樹下經常有納涼聊天的鄰居。

【臺魁巷的傳說】

從前有一個商人,家財稱為中產,單生一個兒子,表名珠兒,十分溺愛。珠兒年已十三,不喜讀書,終日只是放蕩遊戲。自小養成習慣,每日總要向他父親索取幾十文去賭博,他的父親因為家計無憂,愛子情切也不曾去限制他。有一天珠兒突然要他的父親給他二百文去應酬朋友,父親不給,一個強索,一個堅拒,父子之愛終於破裂。

父親自和他的兒子決裂後,自己到他自種的瓜棚巡視所生的瓜是否成熟,恰巧見著棚上長得一顆很大了,隨手把它割下來放在床上。到了晚上他躺在床裡,想起日間兒子這般浪費,更敢對他無禮,不覺兀自傷心,不料珠兒於夜闌人靜的時候,拿把利刀,悄悄地入父親的臥室,猛然向床上鑿去。“刷”的一聲,回頭便走。珠兒的父親從夢中驚醒,燃燭一照雪亮的利刃已附瓜上,他此時見狀,明知是有人要謀害他,但千思萬想,總不曾疑心是他的兒子的行為。

珠兒自從持刀殺父後,以為他父親真的死了,足不停步地拼命直跑,不辨方向地亂跑了三天,到一個地方,投宿一間破廟,做花子去了。

珠兒的父親一連數天,不見他的兒子的影兒,才恍然那夜的事,就是他的逆子做的。一面痛心生此逆子,一面私自慶幸那天割來一瓜才不致喪命。

卻說珠兒跑了三天,不知不覺到了福州地界,那時恰巧有一位將弁出榜招兵,他正在流落無依之際,探知這個消息,遂投入營伍,隨同出征去了。幾年工夫,竟因他屢立戰功,薦升提督,授缺閩省,巴不得星夜前來泉州赴任。

珠兒來到泉州,猛然想起兒時的事,不覺痛自譴責,徒呼負負,而他的老父萬不料他的兒子還存在人世間並已富貴了,還是現任提督。一天珠兒的父親在道上踽踽步行,遙看遠遠走來一隊人馬,擁著一位高官──提督,他站在道旁仔細瞧著轎裡的人,暗自驚訝那轎裡的人的面貌怎麼跟他的兒子一模一樣?自此,他一連幾次等著提督出門,而每次所瞧的結果著實相同。從此他抱著探索提督的來歷的熱望,於是千方百計託人介紹去提督的門房,再由門房介紹做提督的當差。當他入內供役的第一天,提督的心裡和前珠父道旁觀察的當兒同樣的變化,他也暗自驚訝這個新來的老當差,怎會和他父親相貌相仿呢?不過彼此各為了身份起見,俱懷鬼胎,而接近日久各自幾分明瞭於心吧。

這天大概是上午時候吧,提督獨自一個在簽押房裡,傳喚他到跟前,奇怪!並無別的事,只有排了許多桑枝叫他裝進一個盒子裡,他領命把小條裝進去,那些大的裝不了。忽然長嘆一聲道:“桑條從小鬱郁長大鬱不屈,從前我的兒子不是像這樣嗎?”他說之後,那提督已跪在他的跟前:“父親!父親!”連叫不迭了。兩人相認起來,各述起過去的事情,而提督哭著謝罪,同時要他父親暫勿表露,待他密建第宅,然後迎入奉養,從此父子團圓了。

“殺瓜巷”的地名因此而流傳,不知怎的轉變再改臺魁巷了,卻無從而考呢。至於“桑條從小鬱,長大鬱不屈”的句子,有人竟採入一部書裡———昔時賢文,做了嚴父教子的銘訓了。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臺魁巷1號(原):保和堂

“保和堂”老鋪就在臺魁巷口不遠,原為白塔巷1號。是明代著名理學家蔡清後裔開設的,專售祖傳祕製疔膏。因以白塔為標記,其疔膏又稱“白塔膏”。白塔疔膏對疔瘡或癰疽,無論初起、已成、潰後,均可應用。初起貼之能消,已成貼之能潰,潰後貼之能祛腐生肌,被視為“外科聖藥”。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正在保和堂鋪子門口“值班”的蔡老伯告訴我們,臺魁巷被稱做“白塔巷”的時候,就是因為他家鋪子門前掛著一隻巨大的五層白塔,用白紙和竹蔑手工糊制的。這不僅是保和堂的標誌,也是這條巷子最出名的地方。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保和堂白塔疔膏的歷史最少有200多年。蔡氏後輩得異人張壬淑傳授疔膏祕方,反覆應用驗證,調整藥物比例,找出專治一切疔毒兼治外科諸症的最佳配方,使之“應手奏效,識者珍之”。疔膏經世代傳授祕製,清·嘉慶年間傳至蔡喜才的父親,蔡喜才繼承父業,使得塔膏”在閩南一帶幾乎家喻戶曉,遠銷至港澳臺和東南亞各國。1952年,蔡喜才去世,“保和堂”由他的3個兒子輪流坐莊,10天一輪,各自制膏銷售。這3個兒子先後去世後,妻在由妻接,妻亡由子接,以血緣關係繼承祖業,讓名聞遐邇的白塔疔膏沿傳下來。

曾經有人撰文發表白塔疔膏的製法,是把一定配方的麝香、丁香、茯苓、硃砂、冰片、松香等10多味中藥材,浸於桐油中,加人黃丹(用鉛與硝、硫黃製成為黃赤色粉末)拌勻,入鍋煎熬兩個多小時,不斷攪拌,熬至無滓,滴水成珠時,將鍋離火,待膏凝固,用竹籤把膏藥取出攤於油紙而成。

是日,蔡老伯拿出那張舊報紙來,說這上面的說法和實際是有出入的。再者,經過這麼多年,白塔膏的配方在實踐中也會小有變化,外人要研究透徹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蔡老伯說,自己是蔡清的後裔,蔡清的故居就在離臺魁巷不遠的孝感巷裡,至盡他們仍居住在那裡。而臺魁巷口的這間小小的鋪子,是當年祖上租下來方便買藥膏的。鋪子很小,只有幾米見方,一張桌子,幾把椅子,都是歷經年歲的樣子。過去來討藥膏者人滿為患,有時候就需要坐著或站著等的。“現在醫藥條件很好了,這裡的是生意是大不如前,但是在海外,說起這白塔膏,還是很多人所信賴的牌子,不時有人託人回國來買的。”

白塔膏藥的煉製,其實是在蔡清故居里進行的。每每做一回藥,需用鐵鍋煉上兩個多小時才能成藥,煉藥時加入十餘種中藥,臭氣熏天,過往路人都要掩鼻。可說來也怪,煉完之後,藥膏冷卻下來,愣是一點藥味也沒有。對於普通百姓而言,白塔膏的售價算很便宜了,1.5元一帖。因為療效顯著,也有人願意花兩三百元,一整大罐子地買回去。

說起這白塔疔膏的來歷,蔡家還流傳過這樣一個故事:清朝時蔡家有個年輕人,有一天看到一個賣舊書的小販從家門口經過,就上前去看書。年輕人看到有一本藥書,在一旁圍觀的老人就讓他把書買下來。翻閱這本藥書時,年輕人看到了關於疔瘡藥膏的製作方法。可是在嘗試了幾十次都沒有成功後,年輕人打算放棄。後來,在鄰居的不斷鼓勵下,終於有一次成功了,白塔疔膏就這樣誕生了。之後,年輕人就把藥膏送給鄰居和親戚朋友們試用,大家都覺得效果不錯,便鼓勵他開個店鋪,臺魁巷的保和堂就這樣開起來了。這個傳說如今似乎無從考證了,如果疔膏的來歷真是如此,那這段“出口轉內銷”的故事的確算得上是一段傳奇了。

目前的藥鋪採取的仍是家族土法經營,蔡氏傳下來兄弟分支有3族,每個月差不多各值10天。蔡老伯介紹說,現在所有值班的都是些家中退了休的老人。“年輕人單做這個生意是沒法度(生活)的,他們總要做點別的來貼補家用。”

儘管如此,蔡老伯表示這個店會一直開下去。“主要不是為了賺錢,祖宗的東西不能丟,也確實是好藥,總有人需要的。”

臺魁巷7號 【粘氏舊居】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粘天配家古厝隨手一拍都是畫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粘天配家古厝隨手一拍都是畫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對於粘這個姓氏,許多人不能正確讀出它的發音。作為姓氏,讀作nian。在西街,很多人都知道他們算是此地大戶。

粘氏的先祖原來姓完顏,為滿族人。據史料記載,完顏宗翰,本名粘罕、粘沒喝,是金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權傾朝野。是粘氏的一世祖。金國被滅之後,為了保存實力,有的改姓完或者顏,有的改姓連。元朝時期,為避戰亂,八世祖粘博溫察兒來到陝西,後來又從陝西遷往晉江的永寧、衙口一帶。在泉州,粘氏後人主要分佈在甲第巷、西街、浮橋等地。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臺魁巷7號住的粘天配阿姨,曾經是此巷的街長。她家的古厝,是巷中年代較為久遠的,雖然已無太多的古物可尋,但是建築的構架以及收拾得整整齊齊的家內,還是能讓人感受到往昔的繁華。粘阿姨的孩子們有的不在泉州,有的自己蓋的新房,但她還是喜歡住在這古厝裡。多餘的房間正打算出租。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奇仕媽宮遺址

臺魁巷17號 【奇仕媽宮】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臨水夫人”,或稱“順天聖母”,泉州俗稱“奇仕媽”,是保護婦女兒童的女神。臺魁巷11號曾有其廟,但十年浩劫期間廟遭毀壞。虔誠信徒陳刺姑歷經磨難,將宮中的部分神像輾轉保留,現存於臺魁巷17號。逢初一、十五,到這裡來祭拜的信徒依然不少。現在管理奇仕媽宮的張培珍女士,大家喚她“玉啊”,是陳刺姑的侄女,從三歲起就跟著姑姑一起照料奇仕媽宮,至今已有46年了。對於來來往往出入於她家中的香客,她沒有抱怨絲毫的不便,反而很熱情地接待每一位客人。“我姑姑當年為了延續(奇仕媽)香火,是用一隻舊茶盤託著奇仕媽像四處搬遷,躲避(災難),如今我做的這些算不上什麼了。每年海內外有很多鄉親回來這裡祭拜,也為此出了很多力。”

奇仕媽神名陳靖姑,福州府羅源縣下渡人,生於唐大曆二年(767年),死於貞元七年(791年),年24歲,是福建僅次於媽祖的一位著名地方女神,專保婦孺生育平安。宋淳間敕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後加封“天仙聖母表靈普化碧霞元君”,清咸豐年間應閩人林天齡奏請,晉封“順天聖母”。傳說此神在古田臨水鄉顯聖斬白蛇,其地建有“臨水宮”。泉州的臨水夫人逢其農曆十月十五日誕辰之日,數年必一次到“古田謁祖”,盛況空前。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奇仕媽像在陳刺姑的保護下流傳至今。

臺魁巷中段 :“中藥耳鼻科”診所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泉州開元南音曲藝隊”活動所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泉州開元南音曲藝隊在黃榮華先生家的廳堂裡演出。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泉州開元南音曲藝隊在黃榮華先生家的廳堂裡演出。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祖輩曾經用過的行醫工具至今仍保留著

在這個“中藥耳鼻科”的診所門前,和密密麻麻的錦旗、獎狀們同樣惹人注意的,是一塊褪了色的“泉州開元南音曲藝隊”牌匾。正在給病人診治的黃醫生說,他的父親黃榮華正是這個曲藝隊的隊長,而他們家的廳堂、後院,早在幾十前就是泉州南音愛好者們經常聚會的場所。老厝廳堂的牆面上,滿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歷史照片,有當年曲藝隊的表演照,也有很多隨性拍下的花絮照,一幀幀看下來,真有點時光迴轉的感覺。

黃家行醫不過幾代,但是作為耳鼻專科診所似乎也已經名聲在外了。在小小的門診內,還有一個用心“打造”的玻璃櫥櫃,裡面放著各種醫用剪刀、鑷子等等器械,它們全是祖輩曾經用過的行醫工具,還有紅十字袖章、過期的醫學雜誌等等,用兩把小小的鎖鎖著,從它們的擺放和收集,便可看出主人曾經的心細與敬職。牆上一幅好字,竟然也是出自黃榮華之手。

可惜黃榮華先生不久前去世了,否則這位多才多藝的先生,一定能跟我們道出更多更有意義的往事。

那些消失的古坊們……

【奇士坊】

緣起:宋代·劉昌言

在臺魁巷巷口,曾經有宋朝樞密使劉昌言居是坊。劉昌言,南安人,原為南唐清源軍功曹參軍。入宋,舉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士第二,歷同知樞院事。宋太宗常贊劉昌言“卿忠孝兩全,東南一奇士也”。里人因以“忠孝”為其所居街坊名稱,並建“奇士坊”於其第宅之前。早廢。

劉昌言(942-999年)字禹謨,七歲能屬文,宋泉州南安人。少篤學,文詞靡麗。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劉科舉落第,八年(983年)再試,高中榜眼。宋太宗愛其才,賜金紫印袍,錢五十萬,留朝賜對,並稱贊“卿忠孝兩,東南一奇士也”,後升為工部尚書。昌言文詞精煉絢麗,詩詞每有佳篇,為時人所傳頌。有文集30卷。

本道節度陳洪進闢功曹參軍,掌箋奏。洪進遣子文顯入貢,令昌言偕行,太祖親勞之。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歸朝,改鎮徐州,又闢推官。五年,舉進士入格,太宗初惜科第之人,初授歸德軍掌書記。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復得及第榜眼,遷保信、武信二鎮判官。宰相趙普鎮南陽,重視昌言有吏幹。錢俶師上表推薦他,移泰寧軍節度判官。入為左司諫、廣南安撫使。淳化初,趙普留守西京,授為通判,委以府政。趙普疾,昌言為他護理後事。趙普卒,昌言感激普知己,經理其家事。太宗以為忠於所舉,拜起居郎,賜金紫、錢五十萬。連對三日,皆至日旰。昌言捷給詼詭,能揣人主意,無不稱旨。太宗對宰相說:“昌言質狀非偉,若以貌取,必失去一個有才幹的人。遷工部郎中,逾月,守本官,充樞密直學士,與錢若水同知審官院。二十八日,遷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昌言驟用,不為時望所伏,或短其閩語難曉,太宗又說:惟騰能曉之。 又短其委母妻鄉里,十餘年不迎侍,別娶旁妻。太宗賞識他,詔令迎歸京師,本州給錢辦裝,縣次續食。時又有光祿丞何亮家果州,祕書丞陳靖家泉州,不迎其親。下詔戒諭文武官,父母在劍南、峽路、漳泉、福建、嶺南、皆令迎侍,敢有違者,御史臺糾舉以聞。昌言自以登擢非次,懼人傾奪。會誅凶人趙贊,昌言與贊素善,前在河南曾保任他,心不自安。因太宗言及近侍有與贊交者,昌言蹶然出位,頓首稱死罪。太宗慰勉之,然自此惡其為人。以給事中罷,出知襄州。太宗說:“水旱民交稅延期。舊制六月開倉,臣令先一月許所在縣驛輸納以便民。抓獲盜當部送闕下,臣惟恐吏柔懦不能制,再亡命,配隸軍籍。此二事,臣從聽便,不如詔書,慮讒慝因而浸潤,願陛下明察秋毫。太際下詔責其不循舊章,斂怨於民,自今敢背棄詔條,譴責不復恕。至道貌岸然二年,徙知荊南府。真宗即位,就拜工部侍郎。鹹平二年,卒。年五十八,葬南安楓林山,贈工部尚書。子有方,禮部員外郎,有政聲。

【詩文】:惟有夜來蝴蝶夢,翩翩飛入刺桐花。

【詩文】:

漢業中微炎祚衰,四海奸豪竊神器。

南陽龍虎方鬥爭,赤伏真人正天位。

先生高隱來富春,耕耒青山自如意。

一竿漁釣樂幽深,七裡溪光弄蒼翠。

朝中天子思故人,物色寰中引其類。

先生獨步衣羊裘,咳唾浮雲輕富貴。

足加帝腹傍無人,星動天文失躔次。

卓哉光武真聖君,終使狂奴畢高志。

雲臺千尺盡功臣,誰肯回顧釣臺地。

【詩文】:

“智空技擊法閩中,王氏附樑毀此宮。

遺蹟清源興國建,泉南到處少林風。”

《桑蓮詩集》中又有句:“伏虎降龍出佛關,少林武藝射妖幡。”

宋太祖趙匡義先生把劉昌言先生攆走了之後,有一次早朝,心裡癢得忍不住,問左右曰:“他哭了沒?”原文是:“昌言涕泣否?”

劉昌言太宗時為起居郎,善稗闔以迎主意。未幾,以諫議知樞密院,君臣之會,隆替有限,聖眷忽解,曰:“昌言奏對皆操南音,朕理會一字不得。”遂罷。 (《事文類聚》前集卷三十九)

【節孝坊】

緣起:明代·莊允祥之妻曾選玉

莊允祥妻,名選玉。允祥早卒,家貧,曾罄奩資營葬。勤勞養舅姑,誨諸子成立。卒年八十三。旌表。論曰:婦人從一而終,柏舟靡慝,富貴之家固難,貧賤之家正復不易。乍喪所天,殺身以殉,偉乎烈婦人哉!間有矢志存孤,子孫貴顯,論者謂天昭彰。抑有困苦終身,向後絕望,旁觀者方為嘆息悲傷,而貞婦之心常安然而不悔焉。求仁得仁,又何怨?若夫安常處順,卓然女宗,因才考德,有關名教,亦足見閨門賢淑,無非鄒魯遺風雲。

尋訪手記

臺魁巷中段,設有開元寺的進出口一個,由此便可明白它的位置。泉州的許多古巷曾經都有明確的“分工”,而且就體現在巷名上,比如曾經的花巷、打錫巷巷、帽巷等等。臺魁巷的出名在於它的歷史傳說,但是如今沿巷走訪下來,會發現這條巷子和“藥鋪”、“診所”特別有關聯。且不說巷口的保和堂所制“白塔膏”的知名度,巷內民宅有很多都是泉州有名的醫生居所,有的是祖傳授業,有的是泉州重點醫院的退休醫生。看見他們掛在門前的小牌子,便一目瞭然。

臺魁巷有很多街坊都跟我們了講了當地或遠或近的歷史,內容之豐富,我們只有在將來再細細尋訪。

尋訪泉州的古巷之臺魁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