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神劇《權力的遊戲》


終於在一片吐槽聲中落下帷幕


巨坑作者馬丁大叔曾表示


英國曆史上的“玫瑰戰爭”

是他的一個創作靈感來源


正好今天的時間到點


我們就來說一說


這場關係複雜又影響深遠的戰爭




【今日主打】

1455年5月22日

“玫瑰戰爭”正式爆發


1

打了超過30年的“玫瑰戰爭”是如此複雜,以至於我們必須要用四個關鍵詞來概括一下。

第一個關鍵詞,是“繼承”

我們的故事,從英國“金雀花王朝”的第七位國王——愛德華三世說起。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圖為“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的族徽。“金雀花王朝”是英國的第三個王朝(如今伊麗莎白女王的“溫莎王朝”是第九個)。家族源於法國安茹的貴族,從12世紀起統治英格蘭,首任英格蘭國王是亨利二世。“金雀花”的名稱來自亨利二世的父親,因為他帽子邊總是會插一支金雀花。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大家可以再比較一下英格蘭足球隊的隊徽,就知道為何要叫“三獅軍團”了


愛德華三世算是一個頗有成就的國王,在他手裡開啟了英法“百年戰爭”(又是一場世紀大亂鬥),並且成功從法國手裡奪得了大量領土。這位國王有一位英勇的長子,也叫愛德華(寫外國人家族歷史煩就煩在這裡,名字很多都一樣),因為這位太子喜歡穿黑盔甲,所以史稱“黑太子”。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黑太子”愛德華驍勇好戰,而他另一大著名故事,就是娶了自己的姑姑為妻——《權力的遊戲》中雪諾與龍媽的感情其實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劇中那位神武的太子雷加,可能也有來自“黑太子”的靈感。


按理說,愛德華三世的王位理所應當傳給自己的長子“黑太子”,但是不幸的是,1376年,“黑太子”在46歲時就因病去世,走在了前面。這就給王位繼承出了個難題,解決的方式是——“黑太子”的兒子,也就是愛德華三世的孫子理查二世繼承王位(外國人的“二世”並非一定是某人的兒子,而是他的祖輩裡出過一個同名的人。理查一世即參加十字軍東征的著名的“獅心王理查”,金雀花王朝的第三個國王)。

理查二世繼位時只有10歲,所以就由他的叔叔,也就是愛德華三世的第三子、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作為攝政王(其實名字叫約翰,岡特是他出生的地名。外國貴族常用出生地來稱呼彼此,這也在相當程度上避免了重名的煩惱)。

請注意,蘭開斯特家族作為“玫瑰戰爭”的主角之一,在此時正式粉墨登場。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不少權遊迷認為,《權力的遊戲》中的“蘭尼斯特家族”,背景就是蘭開斯特家族


理查二世並不是一個能幹的君主,卻繼承了他父親的殘忍和狠辣。事實上,約翰作為攝政的蘭開斯特公爵,對王位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野心,但隨著理查二世的年齡漸長,對自己叔叔的疑心卻越來越重,雖然沒有為難約翰公爵,但將他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堂弟)亨利流放了。

當約翰公爵去世以後,按常理,理查二世就應該赦免他的兒子,恢復他可以世襲的爵位。但是理查二世並沒有這樣做,反而是宣佈永遠流放亨利,永遠剝奪他的爵位,沒收了他們家的領地。

理查二世這樣做的目的,顯然是想從根本上消滅亨利關於“繼承”的可能性。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理查二世可以說是有勇無謀,他知道要削弱潛在的威脅,但手段卻並不高明


但這一舉動引起了英國貴族階層的極大不滿——這意味著國王可以隨意剝奪貴族的稱號、領地和財產。再加上理查二世的統治一直不得人心,所以很多貴族聯合起來開始反對理查二世,而他們的領頭人,就是那個被流放在外的亨利。

在理查二世遠征愛爾蘭的時候,亨利率領的部隊成功俘獲了國王,在將其廢黜一段時間後又加以暗殺,亨利自己宣佈登基稱王,是為“亨利四世”。

“金雀花王朝”就此落下帷幕,“蘭開斯特王朝”登場。

2


下面該輪到“玫瑰戰爭”的另一個主角:約克家族登場了。

現在我們來看第二個關鍵詞:“實力”

蘭開斯特家的亨利四世在在1413年去世,他倒是有兒子繼位,那就是亨利五世(都這樣起名倒反而順當好記,怕就怕他忽然又給兒子起名叫“愛德華”之類的)。亨利五世是一個名垂青史的國王,因為他戰績彪炳,在英法百年戰爭中為英國攻城拔寨,打下了很多領地。

但是,亨利五世在位僅僅九年後就去世了,留下了年僅1歲的兒子繼位,那就是在位期間引發“玫瑰戰爭”的亨利六世。

長大後的亨利六世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是個壞人,相反還頗為善良。但是,在危機四伏的年代,一個太善良的人並不太適合當國王。在對外方面,面對百年戰爭對手法國的積極備戰,亨利六世感興趣的卻是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著名的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就是他創辦的),結果導致英法戰爭中英國不斷失敗,領土幾乎丟失殆盡;在對內方面,亨利六世優柔寡斷,出手大方,卻往往賞賜錯對象,只信任一批寵臣,引起很多人不滿。

在這樣的背景下,約克家族登場了。

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又一個理查,外國人起名實在是太省事)是第三代約克公爵,他的父系血統和母系血統都可以上溯到金雀花王朝的愛德華三世,可謂“根正苗紅”,受到很多民眾擁戴。而且當時約克家族擁有大量土地和金錢,是全國首富(這點倒像《權力的遊戲》中的蘭尼斯特家族)。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左為英格蘭地圖。右為《權力的遊戲》中的維斯特洛大陸。約克家族起於英格蘭北部,所以約克家族被不少權遊迷認為是《權力的遊戲》中“斯塔克家族”的原型。至於為何如此認為,後面還會有交代


擁有這樣的實力,約克公爵不可能對“鐵王座”沒有一些想法。

事實上,這也是亨利六世的爺爺亨利四世當初開創蘭開斯特王朝時埋下的一個隱患:

亨利四世並非理查二世指定的王位繼承人(理查二世指定的是自己叔叔(愛德華三世的次子)的外孫莫提梅),這無疑開了一個先例——只要你具有先王的血統,就可以不按照國王指定的“繼承權”而起兵造反,廢黜國王后自己稱王。

在大家都有王室血脈的前提下,“繼承權”的判斷標準慢慢倒向了“實力”。

但當時約克公爵碰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那就是亨利六世的寵臣,蘭開斯特家族的薩姆賽特公爵愛德華·博福特。

若論血脈,薩姆賽特公爵一樣是“根正苗紅”,他是亨利六世的叔父,一樣擁有愛德華三世一脈的尊貴血統,而且是蘭開斯特家族的領袖。雖然薩姆賽特公爵對英法百年戰爭中的失利要負很大責任,但是他深得亨利六世的信任。

就在雙雄暗自在臺下扳手腕的時候,一件令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的事情發生了——

萬民擁戴的國王亨利六世,居然是個精神病。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權力的遊戲》中有不少橋段都提到坦格利安家族最後一個國王是“瘋王”,但無論中外歷史,“瘋王”並不是罕見的例子。


亨利六世的第一次精神病發作是在1453年,當時他32歲。進入“瘋王”模式的國王顯然不適合治理國家,所以當時最受民眾歡迎的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就開始擔任攝政王。拿到實權後的約克公爵隨即開始行動,囚禁了死對頭、蘭開斯特家族的薩姆賽特公爵博福特,準備開始大權獨攬。

但命運又開了一個玩笑:亨利六世的精神病,居然是間歇性發作的。

1455年,神志恢復清醒的亨利六世重新執政,在王后的鼓動下釋放了薩姆賽特公爵博福特,剝奪了約克公爵的權力,將他驅逐了出去。

1455年,約克公爵在自己的領地接到了國王亨利六世的通知:去雷切斯特一起開一個會議。約克公爵知道這個會議肯定不利於自己,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出兵在半路上截住國王的隊伍。

1452年5月22日,約克公爵和他的盟友率領一支大約7000人的部隊,在一個叫聖奧爾斯本的小鎮截住了國王、薩姆賽特公爵和他們隨行的2000人部隊。

約克公爵此時已經擁有了壓倒國王的實力,而他們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

當時,國王和他的隨從即便被包圍,依舊認為這是一場貴族之間的談判,雖然雙方劍拔弩張,但最終會像以往那樣,以妥協結束。

但是,約克公爵的軍隊隨即真的發動了攻擊。

在這場史稱“第一次聖奧爾斯本戰役”的戰鬥中,國王一方的軍隊雖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最終還是因為寡不敵眾而失敗。亨利六世被俘虜,而薩姆賽特公爵在退入小鎮的一家旅館後被包圍,最終在亂戰中被約克家的士兵用斧子砍死。

這一天,這一場戰役,被認為是“玫瑰戰爭”正式爆發的標誌。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3

戰爭雖然爆發,但我們要說的第三個關鍵詞,卻是一個很多人認為和戰爭關係不大的關鍵詞:“女性”

這裡必須要隆重介紹一位新登場的實力派人物——亨利六世的妻子,瑪格麗特王后。

瑪格麗特出生在法國,她的父親是那不勒斯的國王,而姑父理查七世自稱是法國國王。她嫁給亨利六世的時候才15歲。

由於丈夫的精神問題,瑪格麗特一度陷入崩潰,但她在適應後卻藉此慢慢從後宮走向了前臺。在約克公爵擔任攝政王期間,瑪格麗特完成了一項重要使命——懷孕並生下了她和亨利六世的兒子愛德華。

按原本的計劃,如果亨利六世沒有子嗣的話,那麼約克公爵將是繼承王位的第一人選,但瑪格麗特生下愛德華後,情況變得完全不同——她要求自己成為攝政王。這也成了約克家族最終決定兵戎相見的一個重要推力。

在“聖奧爾斯本戰役”之後,蘭開斯特家族的風頭其實有被約克家族蓋過的勢頭,但在瑪格麗特卻慢慢走到了前臺,成為了蘭開斯特家族的代言人和實際領袖。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瑪格麗特被稱為“紅王后”,也被認為是《權力的遊戲》中王后瑟曦的靈感來源。


在瑪格麗特的堅持和勸說下,亨利六世脫離了首都倫敦——那已經成了約克公爵和他盟友沃裡克伯爵擁躉者的聚集之地——到英格蘭中部的考文垂重新設立了一個新朝廷。另一方面,在瑪格麗特各種手段的操控下,約克公爵被剝奪了“攝政王”稱號,並被逼去了愛爾蘭。

瑪格麗特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堅定的信念,讓一度落下風的蘭開斯特家族重新抬頭,甚至壓制了約克家族。但是,準備對約克家族進行最後一擊的蘭開斯特家族卻低估了對方的決心和實力——1460年夏天的“北安普頓戰役”,蘭卡斯特家族被約克家族的軍隊打得丟盔卸甲,最糟糕的是,連國王亨利六世都被俘虜了。

大獲全勝的約克公爵乘勝加碼,迫使議會通過決議:剝奪亨利六世兒子愛德華的王位繼承權,亨利六世過世後,將由約克公爵繼承英格蘭王位。

在這樣幾乎不可翻盤的局勢下,一般人可能早就舉白旗投降了,但瑪格麗特王后卻說了“不”。

瑪格麗特帶著6歲的兒子一路北逃到相對荒涼的威爾士,在那裡召集了一批依舊忠於蘭開斯特家族的貴族,其中包括歐文·都鐸(先記住這個名字)。在站穩腳跟後,她繼續北上,去找了一直與英格蘭多年交惡的蘇格蘭,請求蘇格蘭派出志願軍協同作戰,而她願意付出代價:割讓邊境線上的貝里克鎮,以及同意兒子愛德華成年後迎娶蘇格蘭公主。

於是,原本已經落魄的蘭開斯特家族在瑪格麗特的主持下,又擁有了一支數目可觀的軍隊,開始重新找約克家族的主力決戰。值得一提的是,瑪格麗特由於缺乏必要的軍餉,於是公開允許手下的一部分軍隊劫掠城鎮,所以瑪格麗特軍隊所過之處,往往會留下一條無人地帶。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在《權力的遊戲》中,瑟曦為了王權和子女的安全,也是不惜動用一切手段


1460年12月30日,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之間又爆發了一次大血戰——韋克菲爾德戰役。

在這場戰役中,瑪格麗特展示了狡猾的戰爭手段:擁有18000人軍隊的蘭開斯特軍只派出一小部分佯裝攻城,大部分部隊留在第二線埋伏,讓輕敵的約克公爵率領9000人馬傾巢而出,結果被蘭開斯特軍合圍。

在一場殘酷廝殺之後,約克公爵連同他的次子一起戰死在亂軍之中,蘭開斯特家族大獲全勝。

整個“玫瑰戰爭”的形勢,在瑪格麗特這個女性的主導下,發生了逆轉。

4


那麼,這場戰爭是否就此落下帷幕了?當然不是。

於是就要說第到四個關鍵詞:“復仇”

事實上,這場長達30年的戰爭,一開始並沒有所謂“玫瑰戰爭”的稱號。

這一稱號來自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亨利六世》,其中有一幕就是英國的貴族當時需要選邊支持約克家族還是蘭開斯特家族——前者的族徽是白玫瑰,而後者的族徽是紅玫瑰。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約克家族的族徽是白玫瑰,蘭開斯特家族的族徽是紅玫瑰


但“玫瑰戰爭”的進程遠沒有名義上看起來那麼溫柔,而是充滿了殺戮和鮮血——這一切背後的動力,就是“復仇”。

在韋克菲爾德戰役中,死於亂軍之中的約克公爵和次子的屍體被瑪格麗特派人找了出來,專門割下首級後掛在城牆之上,約克公爵還被戴上了一個紙做的王冠,嘲笑他“看!這是沒有王國的國王!”

而促使王后這麼做的,是她的得力干將,繼承了父親薩姆賽特公爵爵位的小博福特。他銘記著家族仇恨:父親在奧爾斯本的小旅館被斧頭砍死後,被暴屍街頭,不準人收屍。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左為第三代約克公爵的肖像畫,右為《權力的遊戲》中的斯塔克家族領主奈德。權遊迷認為約克公爵像斯特克家族,還有個重要理由就是奈德也被蘭尼斯特家族的國王砍頭,頭顱被公開示眾。


在復仇的情緒下,殺戮和血腥是會傳染的。

1661年2月14日,又是在聖奧爾斯本小鎮,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再度開戰,對陣的雙方是瑪格麗特率領的蘭開斯特大軍和約克家重要盟友沃裡克伯爵的軍隊。

在這場史稱“第二次聖奧爾斯本戰役”中,瑪格麗特的蘭開斯特軍隊大獲全勝,並且搶回了被俘虜的亨利六世。當約克家族兩位負責守護亨利六世安全的威廉·本維爾男爵和托馬斯·克里爵士被帶到瑪格麗特和兒子愛德華面前時,瑪格麗特讓兒子決定他們倆的生死:

“我公正的兒子,你想如何處死這兩位騎士呢?”

才7歲的王子陛下看著兩位跪在面前已經投降的貴族,高聲喊道:

“讓他們人頭落地!”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這一橋段,也讓人想起《權力的遊戲》中“萬人煩”喬佛裡在砍奈德頭時說的一句話


血腥的殺戮,只能帶來更血腥的復仇。

就在約克家族眼看就要全軍覆沒之際,又一位英雄式的人物登臺亮相——約克公爵才年滿18歲的長子愛德華·金雀花(又是一個愛德華,唉)。

在父親陣亡的韋克菲爾德戰役戰役中,年輕的愛德華被父親派到其他地方去招募軍隊,倖免於難。當得知父親的人頭被掛在了城牆之上,愛德華立刻決定起兵征討蘭開斯特家族,為父報仇。

1661年2月2日,率領5000約克家軍隊的愛德華,在莫蒂默十字路截住了要去和瑪格麗特王后會師的蘭開斯特家族盟友歐文·都鐸的4000人軍隊,雙方隨即爆發一場血戰。

年少英勇的愛德華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當歐文·都鐸被俘虜之後,他根本不相信像他這樣的貴族會被判處死刑,因為在此之前,貴族被俘都是可以繳納一大筆贖金來換命的,這也是獲得勝利的貴族致富的一種手段。

愛德華卻毫不猶豫地下令,將這位自我感覺良好的貴族的頭顱砍了下來——他要以頭換頭。

帶著強烈的復仇心,繼承了父親約克公爵爵位的愛德華,隨後在1461年4月的“陶頓戰役”中擊潰了蘭開斯特的主力部隊——這是整個“玫瑰佔中”中最血腥慘烈的戰役,雙方有超過6萬士兵參戰(當時全英格蘭總人口只有300萬左右),整個英格蘭也有2/3的貴族為各自的陣營加入了戰鬥,結果有超過28000名士兵陣亡。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左為愛德華,右為《權力的遊戲》中的“少狼主”羅柏·斯塔克。年少起兵,連戰連捷,愛德華也被認為是羅柏人物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但是馬丁大叔很快用“血色婚禮”終止了讀者的想像(眼淚.JPG)


一戰奠定勝果的愛德華隨即進入倫敦加冕,成了愛德華四世——約克家族取代了蘭開斯特家族,建立了約克王朝。

但愛德華的復仇還沒有結束。

在十年後的丟克伯斯里戰役中,愛德華終於擊潰了蘭開斯特家族最後的反抗力量。瑪格麗特王后的兒子,那個也叫愛德華的曾經的王子,被俘虜到了約克王朝的愛德華國王面前。

曾經的王子拒絕投降。

國王下令,將他割喉。

5


有一種說法,認為到愛德華四世的約克王朝建立,“玫瑰戰爭”就算結束了。

但大多數英國史學家並不認同,因為愛德華四世雖然建立了和平,但只是短暫的,英格蘭大地上很快就又颳起了血雨腥風。

於是,就說到最後一個關鍵詞:“意外”。

回眸整個“玫瑰戰爭”,其實充滿了各種意外——每個階段似乎都湧現出了一個可能是主角的人物,但卻因各種意外又轉瞬退出歷史舞臺。

薩姆賽特公爵在“挾天子令諸侯”的優勢地位下被砍死在小旅館;約克公爵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被割下頭顱懸掛城牆;瑪格麗特王后苦心孤詣經營多年最後卻又功敗垂成……

那麼一代英主愛德華四世呢?他的下場也不美妙。

第一個意外,來自愛德華四世的婚姻。

這位具有高貴血統的國王,最終娶的是一位近乎平民階層的寡婦伊麗莎白·伍德維爾。這場婚姻在英格蘭王室引起很大的爭議,英格蘭國王此前從來沒有娶過平民,這導致許多原本自覺高貴的貴族自此與王室產生了隔閡。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少狼主”羅柏在《權力的遊戲》中,也恰巧迎娶了平民女子


第二個意外來自約克家族的“鐵盟友”沃裡克伯爵的反叛。

沃裡克伯爵反叛的直接導火索,就是愛德華四世的婚事。沃裡克伯爵自愛德華的父親約克公爵時期就開始輔佐約克家族,並且幫助愛德華在“陶頓戰役”中大敗蘭開斯特家族,立下汗馬功勞。但愛德華祕密與伊麗莎白結婚讓沃裡克大為不滿——他原本安排愛德華與法國王室的女性結婚,藉以鞏固和法國的同盟。

自覺勞苦功高的沃裡克伯爵之後就發動了叛亂,並且一度得手,將愛德華四世軟禁。但因為擁立國王的呼聲很高,沃裡克伯爵只能放出國王,自己逃亡法國。在法國,長袖善舞的沃裡克伯爵又和瑪格麗特王后和解,聯合了蘭開斯特家族流亡勢力,借法國的僱傭兵重新攻入英格蘭,重新擁立亨利六世為國王,最終在1471年的巴內特戰役中與愛德華四世決戰,戰敗後死於亂軍之中(亨利六世之後也被殺死在囚禁他的倫敦塔)。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沃裡克伯爵通過婚姻獲得了伯爵頭銜和大片封地,並且在英國曆史上有“立王者”的稱號(擁立多位國王),從這一點看,倒讓人聯想起《權力的遊戲》中的小拇指。


第三個意外,來自愛德華四世的身後事。

愛德華四世固然英武,但卻早早逝世,享年只有46歲。他逝世的時候,他的兒子愛德華五世只有12歲。

少主登基,免不了還是要有攝政王,愛德華四世任命的是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戰鬥的三弟理查(又一個理查,唉)。但是,在巨大的權力誘惑面前,“攝政王上位”的戲碼再次上演。

1483年6月22日,理查派人宣佈,自己的哥哥愛德華四世和王后伊麗莎白的婚姻是不合法的(理由是愛德華四世之前曾和另一個女子結婚,而那個女子仍健在),也正是鑑於此,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兒子愛德華五世和理查(又一個理查!)自動失去王位繼承權,而理查證明自己是正統繼承者。

隨後,理查登基為“理查三世”,那兩個年幼的侄子從此就失蹤了——坊間一直認為是被他們的叔叔殺害了。

第四個意外,是整場“玫瑰戰爭”的結局。

理查三世很快發現自己的身後事也成了問題:他的唯一兒子愛德華(這家人似乎不會起其他名字了!)夭折,妻子也失去了生育能力。

但是,留給新登基的理查三世的時間並不多。1485年8月22日,新王理查三世又被迫重新披掛上陣。他這次要迎戰的,是從法國借兵登陸英格蘭的“叛軍”——亨利·都鐸(還記得這個姓嗎?是那個被砍頭的亨利·都鐸的孫子)。亨利·都鐸的母親一脈血統,可以追溯到蘭開斯特公爵,所以蘭開斯特家族的勢力,最後借亨利·都鐸之身又重返英格蘭。

在這場決定整個英格蘭命運的“博斯沃思戰役”中,代表約克王朝的理查三世在戰役中被殺死,代表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直接戴上了從理查三世屍體上被取下的國王王冠。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左為亨利·都鐸肖像,右為《權力的遊戲》中的雪諾。權遊迷一度認為,從塞外歸來的亨利·都鐸在《權力的遊戲》中的映像是雪諾,也有另一批權遊迷認為應該是海外歸來的龍媽——但是,這一切猜測都發生在大結局之前(眼淚.JPG)


持續30年的血腥殘酷的“玫瑰戰爭”,以蘭開斯特家族得勢開始,以約克家族逆轉為過程,最終還是以蘭開斯特家族的慘勝而告終。

但是,亨利·都鐸馬上迎娶了約克家族僅剩下的明珠——愛德華四世的女兒伊麗莎白為妻,表示兩家就此和解。

都鐸家族的紋章,從此有了白玫瑰和紅玫瑰兩種圖案。

而在兩種玫瑰合一的背後,是三十年的征戰和累累屍骨。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饅頭說】


不得不說,我給自己挖了個巨坑。

其實在寫之前就很猶豫,“玫瑰戰爭”實在太複雜了,自己能不能在一篇文章之內講清楚?

最終寫到眼冒金星,只能說一句:我盡力了。

然後想再說幾句《權力的遊戲》。

我是從2011年開始就追這部劇的,記得那時候剛剛去黨校封閉培訓,每天午休和晚上,在自己房間裡如痴如醉地追(那時候美國第一季剛播完)。

一轉眼,八年都過去了。

看到不少權遊迷都在吐槽最後一季,尤其最後一集。作為我個人來說,不算太滿意,但說實話,並非不能接受。

作為一個持續播出八年的神劇,最後的大結局其實已經很難滿足所有人胃口了:龍媽坐上鐵王座?雪諾成為真領袖?布蘭成為夜王?三傻和小惡魔復婚?瑟曦被毒痛苦而死?詹姆和美人兒白頭偕老?每個人心目中其實都有自己希望看到的結局,但官方的結局就是這樣拍了,這就是現實,也即將成為歷史,不可改變。

就我而言,我覺得這個結局還行。尤其是看到最後那一幕近乎嬉戲的“涼棚選舉”,我倒真的生出了不少感慨:龍母和雪諾,都可以說是拯救了這個世界的人,他們倆付出了那麼多,最後一死一流,其他人在高談闊論分享世界,還真挺諷刺的。

值得一提的是,《權力的遊戲》的這個結局中,因為維特斯洛大陸上貴族和領主死得實在太多,教訓深刻,所以大家最後選了不可能有子嗣的布蘭為王,有“共和”之意。而真實歷史中,“玫瑰戰爭”也捲入了英格蘭2/3的貴族,導致貴族數量大減,為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打下了基礎。

我感到的遺憾是,最後一季的邏輯線未必有多不合理,但拍得實在太倉促了。如果把最後一季拉伸到12集,把一些伏筆埋得再妥帖一些,把一些情感鋪墊得再充分一點,把一些轉折稀釋得再自然一些,效果應該會好不少。

但拍都拍完了,什麼超過100萬人申請重拍,只是個態度表達,不現實。

回過頭來看這部八年神劇,還是覺得值得回味的地方有很多。我們之所以對這部劇印象深刻乃至對大結局期待很高,是因為這部劇讓我們看到了太多意外,反轉,陰謀,血腥,殘暴,荒謬,貪婪,救贖……而這一切,卻似乎讓我們又覺得無比真實,感覺除了沒有異鬼、女巫和龍,這些都是真實的歷史。

為什麼會有這感覺?因為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有太多《權力的遊戲》中拍出的故事能在現實中找到映射——就像“玫瑰戰爭”一樣。

《權力的遊戲》就此落幕,但現實生活中的“權力遊戲”,過去,現在,將來,永遠都在上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