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解讀】

作者:王偉濱(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

不久前,HBO劇集《權力的遊戲》以八季完結,觀眾都在抱怨那潦草的結尾,同時也更加翹首期盼原著《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R·R·馬丁那遲遲不來的“正統”結尾。

在《權力的遊戲》這樣的大戲結束之後,觀眾的胃口該用什麼來填補,是個切實的問題。如今,已經有不少西方讀者和觀眾轉向中國的《三國演義》了。據說,他們能夠讀出二者相似的滋味。

"

【深度解讀】

作者:王偉濱(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

不久前,HBO劇集《權力的遊戲》以八季完結,觀眾都在抱怨那潦草的結尾,同時也更加翹首期盼原著《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R·R·馬丁那遲遲不來的“正統”結尾。

在《權力的遊戲》這樣的大戲結束之後,觀眾的胃口該用什麼來填補,是個切實的問題。如今,已經有不少西方讀者和觀眾轉向中國的《三國演義》了。據說,他們能夠讀出二者相似的滋味。

《三國演義》《權力的遊戲》與《蒲公英王朝》

九四版《三國演義》劇照資料圖片

《三國演義》(以下簡稱《三國》)英譯早已有之,只是在英語世界,它的傳播不能算廣泛。但是2014年,一位美籍華裔朱約翰在蘋果播客上用英文開講《三國》(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Podcast),讓英語世界並不熟悉這段歷史的人們瞭解到這個神奇的故事。朱約翰現任杜克大學研究生院傳媒策略專員,他的播客對《三國》的推廣功不可沒。在播客中,他不僅批、注和講《三國》故事,而且很早便提出了《三國》與《權力的遊戲》(以下簡稱《權遊》)的相似之處。《權遊》與《三國》確實相似:家族、派系、權謀,承諾、背叛、尊嚴、恥辱,就連“輕魔幻”氣質也如出一轍,難怪有網友驚呼,馬丁是“抄襲”了《三國》呢。

雖然《三國》故事發生在將近兩千年前,但因為深入人心,我們感覺它就發生在身邊——劉備、關羽、張飛就像我們的父輩或兄長一樣親切。《三國》對於中國人來說,具有任何史書所不具有的意義,甚至超越了“真正的”歷史。

《三國》的英譯者羅慕士(MossRobert)說:“在中國,《三國》給了它所講述的那個時代(公元168年-280年)以神話地位。幾乎同樣地,莎士比亞講述理查二世到理查三世年間故事的歷史劇,也改變了西方人眼中1377到1485年的歷史。”的確,《三國》的百年與理查二世到理查三世的百年有太多相似之處。理查二世是黑太子愛德華的兒子,老王愛德華三世離世時黑太子已亡,年僅10歲的小理查繼位,稱理查二世,實權為兩叔父把持。成年後,理查二世與叔父展開權力之戰,一度奪回實權,但晚年政權被堂兄亨利推翻。亨利繼位,稱亨利四世,後傳位於亨利五世,亨利五世傳位於亨利六世,於是爆發了著名的“玫瑰戰爭”(1450年-1485年),它是愛德華三世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之間爭奪王位的戰爭。

馬丁是否“抄襲”或“參考”《三國》,不好下定論。不過,據HBO一部官方揭祕《權遊》的資料片透露,馬丁的創作的確取材於玫瑰戰爭,《權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玫瑰戰爭的“架空歷史”(AlternativeHistory)版本。泰溫·蘭尼斯特原型可能是愛德華一世,而殺死他的“小惡魔”則更被人們看作是直接翻版理查三世,其他角色和事件亦皆有原型。

歷史相當有趣。武將、學士、宦官、各派軍閥,人類有關權力爭鬥的故事是如此相似。諸侯紛爭、各自為政,所謂的“王”地位岌岌可危,弒君、殺戮亦是家常便飯。直到這邊廂三國歸晉,那邊廂“駝背暴君”理查三世戰死沙場,都鐸王朝一統天下,才算暫時有個小“了結”。

"

【深度解讀】

作者:王偉濱(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

不久前,HBO劇集《權力的遊戲》以八季完結,觀眾都在抱怨那潦草的結尾,同時也更加翹首期盼原著《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R·R·馬丁那遲遲不來的“正統”結尾。

在《權力的遊戲》這樣的大戲結束之後,觀眾的胃口該用什麼來填補,是個切實的問題。如今,已經有不少西方讀者和觀眾轉向中國的《三國演義》了。據說,他們能夠讀出二者相似的滋味。

《三國演義》《權力的遊戲》與《蒲公英王朝》

九四版《三國演義》劇照資料圖片

《三國演義》(以下簡稱《三國》)英譯早已有之,只是在英語世界,它的傳播不能算廣泛。但是2014年,一位美籍華裔朱約翰在蘋果播客上用英文開講《三國》(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Podcast),讓英語世界並不熟悉這段歷史的人們瞭解到這個神奇的故事。朱約翰現任杜克大學研究生院傳媒策略專員,他的播客對《三國》的推廣功不可沒。在播客中,他不僅批、注和講《三國》故事,而且很早便提出了《三國》與《權力的遊戲》(以下簡稱《權遊》)的相似之處。《權遊》與《三國》確實相似:家族、派系、權謀,承諾、背叛、尊嚴、恥辱,就連“輕魔幻”氣質也如出一轍,難怪有網友驚呼,馬丁是“抄襲”了《三國》呢。

雖然《三國》故事發生在將近兩千年前,但因為深入人心,我們感覺它就發生在身邊——劉備、關羽、張飛就像我們的父輩或兄長一樣親切。《三國》對於中國人來說,具有任何史書所不具有的意義,甚至超越了“真正的”歷史。

《三國》的英譯者羅慕士(MossRobert)說:“在中國,《三國》給了它所講述的那個時代(公元168年-280年)以神話地位。幾乎同樣地,莎士比亞講述理查二世到理查三世年間故事的歷史劇,也改變了西方人眼中1377到1485年的歷史。”的確,《三國》的百年與理查二世到理查三世的百年有太多相似之處。理查二世是黑太子愛德華的兒子,老王愛德華三世離世時黑太子已亡,年僅10歲的小理查繼位,稱理查二世,實權為兩叔父把持。成年後,理查二世與叔父展開權力之戰,一度奪回實權,但晚年政權被堂兄亨利推翻。亨利繼位,稱亨利四世,後傳位於亨利五世,亨利五世傳位於亨利六世,於是爆發了著名的“玫瑰戰爭”(1450年-1485年),它是愛德華三世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之間爭奪王位的戰爭。

馬丁是否“抄襲”或“參考”《三國》,不好下定論。不過,據HBO一部官方揭祕《權遊》的資料片透露,馬丁的創作的確取材於玫瑰戰爭,《權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玫瑰戰爭的“架空歷史”(AlternativeHistory)版本。泰溫·蘭尼斯特原型可能是愛德華一世,而殺死他的“小惡魔”則更被人們看作是直接翻版理查三世,其他角色和事件亦皆有原型。

歷史相當有趣。武將、學士、宦官、各派軍閥,人類有關權力爭鬥的故事是如此相似。諸侯紛爭、各自為政,所謂的“王”地位岌岌可危,弒君、殺戮亦是家常便飯。直到這邊廂三國歸晉,那邊廂“駝背暴君”理查三世戰死沙場,都鐸王朝一統天下,才算暫時有個小“了結”。

《三國演義》《權力的遊戲》與《蒲公英王朝》

《權力的遊戲》劇照資料圖片

按照約瑟夫·坎貝爾《千面英雄》的說法,有關英雄的故事,總是一個基本框架之下的種種變體,所有故事,不過是“人類的一個偉大故事”。不用說在大的框架中天下故事總如出一轍,就連許多細節之處也往往是似曾相識。

“權力的遊戲”或曰“寶座的遊戲”本屬於男性,但要把這“遊戲”玩好卻少不了女性,遊戲參與者特別要曉得“姻親”這碼事的重要意義。歷史上,“玫瑰戰爭”以亨利七世娶約克的伊麗莎白為妻、最終統一兩個王族收場。《權遊》中,最會下“姻親”這步棋的,大概要算泰溫·蘭尼斯特了。他先將女兒瑟曦嫁給老王勞勃·拜拉席恩,從此擁有“國丈”的身份。老王去世後,泰溫又要將瑟曦嫁給提利爾家族的繼承人維拉斯,希望以此加強自己的勢力。

《三國》中利用姻親加強自己勢力的事亦委實不少。人人皆知,曹操把女兒嫁給漢獻帝劉協,自己穩坐“國丈”的位置。而呂布,也曾將女兒許配給袁術做兒媳,不過,他卻不似曹操那般做事果斷,後來又反悔了。直至曹操兵圍下邳,呂布親自背了女兒,欲單槍匹馬衝出重圍,將女兒送到袁術處,以求袁術救兵,可惜未能成功,最終死在白門樓。試想若姻親得成,呂、袁合兵,當是另外一番景象。

不過,“姻親”這步棋若走不對,則可能造成滔天大禍。《權遊》中,著名的“紅色婚禮”大悲劇,起因正是羅柏·史塔克毀約,未娶弗雷侯爵的女兒,惹惱了老弗雷,最終害得史塔克家族幾乎被滅門。《三國》中,關羽失荊州、走麥城,在一定程度上,也與他那句“虎女焉能嫁犬子”有關——孫權欲求關羽將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卻被關羽傲慢地拒絕,終使孫劉聯盟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在根據“失荊州”之事改編的“架空歷史”影片《影》中,這段“聯姻”失敗的故事也是重要內容。

"

【深度解讀】

作者:王偉濱(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

不久前,HBO劇集《權力的遊戲》以八季完結,觀眾都在抱怨那潦草的結尾,同時也更加翹首期盼原著《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R·R·馬丁那遲遲不來的“正統”結尾。

在《權力的遊戲》這樣的大戲結束之後,觀眾的胃口該用什麼來填補,是個切實的問題。如今,已經有不少西方讀者和觀眾轉向中國的《三國演義》了。據說,他們能夠讀出二者相似的滋味。

《三國演義》《權力的遊戲》與《蒲公英王朝》

九四版《三國演義》劇照資料圖片

《三國演義》(以下簡稱《三國》)英譯早已有之,只是在英語世界,它的傳播不能算廣泛。但是2014年,一位美籍華裔朱約翰在蘋果播客上用英文開講《三國》(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Podcast),讓英語世界並不熟悉這段歷史的人們瞭解到這個神奇的故事。朱約翰現任杜克大學研究生院傳媒策略專員,他的播客對《三國》的推廣功不可沒。在播客中,他不僅批、注和講《三國》故事,而且很早便提出了《三國》與《權力的遊戲》(以下簡稱《權遊》)的相似之處。《權遊》與《三國》確實相似:家族、派系、權謀,承諾、背叛、尊嚴、恥辱,就連“輕魔幻”氣質也如出一轍,難怪有網友驚呼,馬丁是“抄襲”了《三國》呢。

雖然《三國》故事發生在將近兩千年前,但因為深入人心,我們感覺它就發生在身邊——劉備、關羽、張飛就像我們的父輩或兄長一樣親切。《三國》對於中國人來說,具有任何史書所不具有的意義,甚至超越了“真正的”歷史。

《三國》的英譯者羅慕士(MossRobert)說:“在中國,《三國》給了它所講述的那個時代(公元168年-280年)以神話地位。幾乎同樣地,莎士比亞講述理查二世到理查三世年間故事的歷史劇,也改變了西方人眼中1377到1485年的歷史。”的確,《三國》的百年與理查二世到理查三世的百年有太多相似之處。理查二世是黑太子愛德華的兒子,老王愛德華三世離世時黑太子已亡,年僅10歲的小理查繼位,稱理查二世,實權為兩叔父把持。成年後,理查二世與叔父展開權力之戰,一度奪回實權,但晚年政權被堂兄亨利推翻。亨利繼位,稱亨利四世,後傳位於亨利五世,亨利五世傳位於亨利六世,於是爆發了著名的“玫瑰戰爭”(1450年-1485年),它是愛德華三世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之間爭奪王位的戰爭。

馬丁是否“抄襲”或“參考”《三國》,不好下定論。不過,據HBO一部官方揭祕《權遊》的資料片透露,馬丁的創作的確取材於玫瑰戰爭,《權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玫瑰戰爭的“架空歷史”(AlternativeHistory)版本。泰溫·蘭尼斯特原型可能是愛德華一世,而殺死他的“小惡魔”則更被人們看作是直接翻版理查三世,其他角色和事件亦皆有原型。

歷史相當有趣。武將、學士、宦官、各派軍閥,人類有關權力爭鬥的故事是如此相似。諸侯紛爭、各自為政,所謂的“王”地位岌岌可危,弒君、殺戮亦是家常便飯。直到這邊廂三國歸晉,那邊廂“駝背暴君”理查三世戰死沙場,都鐸王朝一統天下,才算暫時有個小“了結”。

《三國演義》《權力的遊戲》與《蒲公英王朝》

《權力的遊戲》劇照資料圖片

按照約瑟夫·坎貝爾《千面英雄》的說法,有關英雄的故事,總是一個基本框架之下的種種變體,所有故事,不過是“人類的一個偉大故事”。不用說在大的框架中天下故事總如出一轍,就連許多細節之處也往往是似曾相識。

“權力的遊戲”或曰“寶座的遊戲”本屬於男性,但要把這“遊戲”玩好卻少不了女性,遊戲參與者特別要曉得“姻親”這碼事的重要意義。歷史上,“玫瑰戰爭”以亨利七世娶約克的伊麗莎白為妻、最終統一兩個王族收場。《權遊》中,最會下“姻親”這步棋的,大概要算泰溫·蘭尼斯特了。他先將女兒瑟曦嫁給老王勞勃·拜拉席恩,從此擁有“國丈”的身份。老王去世後,泰溫又要將瑟曦嫁給提利爾家族的繼承人維拉斯,希望以此加強自己的勢力。

《三國》中利用姻親加強自己勢力的事亦委實不少。人人皆知,曹操把女兒嫁給漢獻帝劉協,自己穩坐“國丈”的位置。而呂布,也曾將女兒許配給袁術做兒媳,不過,他卻不似曹操那般做事果斷,後來又反悔了。直至曹操兵圍下邳,呂布親自背了女兒,欲單槍匹馬衝出重圍,將女兒送到袁術處,以求袁術救兵,可惜未能成功,最終死在白門樓。試想若姻親得成,呂、袁合兵,當是另外一番景象。

不過,“姻親”這步棋若走不對,則可能造成滔天大禍。《權遊》中,著名的“紅色婚禮”大悲劇,起因正是羅柏·史塔克毀約,未娶弗雷侯爵的女兒,惹惱了老弗雷,最終害得史塔克家族幾乎被滅門。《三國》中,關羽失荊州、走麥城,在一定程度上,也與他那句“虎女焉能嫁犬子”有關——孫權欲求關羽將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卻被關羽傲慢地拒絕,終使孫劉聯盟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在根據“失荊州”之事改編的“架空歷史”影片《影》中,這段“聯姻”失敗的故事也是重要內容。

《三國演義》《權力的遊戲》與《蒲公英王朝》

《七王之戰》封面資料圖片

"

【深度解讀】

作者:王偉濱(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

不久前,HBO劇集《權力的遊戲》以八季完結,觀眾都在抱怨那潦草的結尾,同時也更加翹首期盼原著《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R·R·馬丁那遲遲不來的“正統”結尾。

在《權力的遊戲》這樣的大戲結束之後,觀眾的胃口該用什麼來填補,是個切實的問題。如今,已經有不少西方讀者和觀眾轉向中國的《三國演義》了。據說,他們能夠讀出二者相似的滋味。

《三國演義》《權力的遊戲》與《蒲公英王朝》

九四版《三國演義》劇照資料圖片

《三國演義》(以下簡稱《三國》)英譯早已有之,只是在英語世界,它的傳播不能算廣泛。但是2014年,一位美籍華裔朱約翰在蘋果播客上用英文開講《三國》(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Podcast),讓英語世界並不熟悉這段歷史的人們瞭解到這個神奇的故事。朱約翰現任杜克大學研究生院傳媒策略專員,他的播客對《三國》的推廣功不可沒。在播客中,他不僅批、注和講《三國》故事,而且很早便提出了《三國》與《權力的遊戲》(以下簡稱《權遊》)的相似之處。《權遊》與《三國》確實相似:家族、派系、權謀,承諾、背叛、尊嚴、恥辱,就連“輕魔幻”氣質也如出一轍,難怪有網友驚呼,馬丁是“抄襲”了《三國》呢。

雖然《三國》故事發生在將近兩千年前,但因為深入人心,我們感覺它就發生在身邊——劉備、關羽、張飛就像我們的父輩或兄長一樣親切。《三國》對於中國人來說,具有任何史書所不具有的意義,甚至超越了“真正的”歷史。

《三國》的英譯者羅慕士(MossRobert)說:“在中國,《三國》給了它所講述的那個時代(公元168年-280年)以神話地位。幾乎同樣地,莎士比亞講述理查二世到理查三世年間故事的歷史劇,也改變了西方人眼中1377到1485年的歷史。”的確,《三國》的百年與理查二世到理查三世的百年有太多相似之處。理查二世是黑太子愛德華的兒子,老王愛德華三世離世時黑太子已亡,年僅10歲的小理查繼位,稱理查二世,實權為兩叔父把持。成年後,理查二世與叔父展開權力之戰,一度奪回實權,但晚年政權被堂兄亨利推翻。亨利繼位,稱亨利四世,後傳位於亨利五世,亨利五世傳位於亨利六世,於是爆發了著名的“玫瑰戰爭”(1450年-1485年),它是愛德華三世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之間爭奪王位的戰爭。

馬丁是否“抄襲”或“參考”《三國》,不好下定論。不過,據HBO一部官方揭祕《權遊》的資料片透露,馬丁的創作的確取材於玫瑰戰爭,《權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玫瑰戰爭的“架空歷史”(AlternativeHistory)版本。泰溫·蘭尼斯特原型可能是愛德華一世,而殺死他的“小惡魔”則更被人們看作是直接翻版理查三世,其他角色和事件亦皆有原型。

歷史相當有趣。武將、學士、宦官、各派軍閥,人類有關權力爭鬥的故事是如此相似。諸侯紛爭、各自為政,所謂的“王”地位岌岌可危,弒君、殺戮亦是家常便飯。直到這邊廂三國歸晉,那邊廂“駝背暴君”理查三世戰死沙場,都鐸王朝一統天下,才算暫時有個小“了結”。

《三國演義》《權力的遊戲》與《蒲公英王朝》

《權力的遊戲》劇照資料圖片

按照約瑟夫·坎貝爾《千面英雄》的說法,有關英雄的故事,總是一個基本框架之下的種種變體,所有故事,不過是“人類的一個偉大故事”。不用說在大的框架中天下故事總如出一轍,就連許多細節之處也往往是似曾相識。

“權力的遊戲”或曰“寶座的遊戲”本屬於男性,但要把這“遊戲”玩好卻少不了女性,遊戲參與者特別要曉得“姻親”這碼事的重要意義。歷史上,“玫瑰戰爭”以亨利七世娶約克的伊麗莎白為妻、最終統一兩個王族收場。《權遊》中,最會下“姻親”這步棋的,大概要算泰溫·蘭尼斯特了。他先將女兒瑟曦嫁給老王勞勃·拜拉席恩,從此擁有“國丈”的身份。老王去世後,泰溫又要將瑟曦嫁給提利爾家族的繼承人維拉斯,希望以此加強自己的勢力。

《三國》中利用姻親加強自己勢力的事亦委實不少。人人皆知,曹操把女兒嫁給漢獻帝劉協,自己穩坐“國丈”的位置。而呂布,也曾將女兒許配給袁術做兒媳,不過,他卻不似曹操那般做事果斷,後來又反悔了。直至曹操兵圍下邳,呂布親自背了女兒,欲單槍匹馬衝出重圍,將女兒送到袁術處,以求袁術救兵,可惜未能成功,最終死在白門樓。試想若姻親得成,呂、袁合兵,當是另外一番景象。

不過,“姻親”這步棋若走不對,則可能造成滔天大禍。《權遊》中,著名的“紅色婚禮”大悲劇,起因正是羅柏·史塔克毀約,未娶弗雷侯爵的女兒,惹惱了老弗雷,最終害得史塔克家族幾乎被滅門。《三國》中,關羽失荊州、走麥城,在一定程度上,也與他那句“虎女焉能嫁犬子”有關——孫權欲求關羽將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卻被關羽傲慢地拒絕,終使孫劉聯盟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在根據“失荊州”之事改編的“架空歷史”影片《影》中,這段“聯姻”失敗的故事也是重要內容。

《三國演義》《權力的遊戲》與《蒲公英王朝》

《七王之戰》封面資料圖片

《三國演義》《權力的遊戲》與《蒲公英王朝》

《冰與火之歌》封面資料圖片

《三國演義》開篇道,“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三國之前七國紛爭、楚漢爭霸的故事,在英語世界也已出現,那便是劉宇昆的《蒲公英王朝》(以下簡稱《蒲公英》)。

劉宇昆最為中國讀者津津樂道的“壯舉”,是用英文將兩位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郝景芳送上英語科幻王者寶座——雨果獎。7月4日劉慈欣的《三體》日文版開售,一時引發購買狂潮,許多書店此書售罄,出版社早川書店也正在夜以繼日地加印。《三體》項目組主編山口晶在接受採訪時,不無羨慕嫉妒地說,雖有日本作家“達到世界頂尖科幻作家的標準”,但“還沒有出現任何一位像劉慈欣那樣在世界範圍內有這麼大影響的科幻作家”,箇中原因,便是“日本科幻小說太需要劉宇昆這樣的翻譯家”。劉宇昆神不知鬼不覺地就把“中國製造”推上世界科幻文學的神壇,在他的助推之下,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作者)、夏笳、陳楸帆等一大批中國科幻作家的作品在美國出版,並受到廣泛關注。

不過,劉宇昆在英語科幻界樹立名號,其實早在他譯介中國科幻之前——他曾寫作大量短篇科幻作品,廣受歡迎並頻頻獲獎。近來大熱的NetFlix動畫劇集《愛、死亡、機器人》中,有一集《狩獵快樂》便是改編自劉宇昆的同名短篇。這個脫胎於中國《聊齋》的故事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碰撞、殖民與反殖民、蒸汽朋克等內容,受到東西方讀者的共同追捧,甚至被許多觀眾視為整部劇集中最好的一集。

在長篇《蒲公英》的獻詞中劉宇昆說:“謹以此書獻給我的奶奶,她讓我認識了漢朝的偉大英雄們。我永遠記得和奶奶一起,守在收音機旁聽評書的午後時光。”與朱約翰一樣,劉宇昆的童年也是在“評書”的包圍之下度過的,如今,他們都要把那些神奇的中國故事傳遞給英語世界的人們了。

《蒲公英》計劃分為三部,按照劉宇昆的說法,將開創一種名為“絲綢朋克”的新科幻類型,它“融合了科幻和奇幻……並從東亞古老文化中汲取靈感。此類小說中滿是載人上天決鬥的風箏,竹子、絲綢構造、巨大羽毛推動的飛艇,原始蒸汽機驅動、有如鯨魚一般在水下遨遊的船隻,以及基於草藥知識發明的隧道挖掘機”。簡單說來,這類小說應該是“東方元素”與“朋克精神”——其核心是“反抗”與“改變”——的結合體。

《蒲公英》的前兩部《七王之戰》與《暴風之牆》,分別於2015年和2016年推出英文版,頗受好評。許多西方讀者認為它是承襲了《指環王》《沙丘》《冰火》一脈的史詩鉅著。《七王之戰》也已於2018年推出中文譯本,不過,此書在中國卻遭受冷遇。讀者普遍認為,它不過是簡單重述了一遍《史記》中楚漢相爭的故事,作者的創造發揮有限。

《蒲公英》雖亦可算作“架空歷史”之作,但故事的大致走向與史實結合極緊,中國讀者熟悉的“焚書坑儒”“指鹿為馬”“分一杯羹”“兔死狗烹”等典故,甚至《大風歌》,在小說中都一一呈現。對於熟悉這些內容的國人來說,就少了許多新意。

《蒲公英》在中國未能掀起《冰火》那樣的熱潮另有一個原因,那便是敘事時間跨度偏大,故事發展太過迅速,而留給角色“成長”的時間和空間不足。相比之下,還是馬丁要沉著得多,煌煌五卷小說,敘述的時間卻並不算長。在某種程度上,《冰火》其實與《哈利·波特》有些相似——讀者可以與故事中的主人公一同成長,由懵懂少年成長為無畏承擔使命的英雄。而故事的主人公,當然是那個不能繼承家族姓氏,而只能被稱為“雪諾”的瓊恩了。不過,就像《哈利·波特》中真正吸引讀者的,不是主人公哈利,而是他身邊的各種各樣或可愛、或可笑、或可怕、或可恨的角色,《冰火》吸引我們的,也是那些圍繞在瓊恩身邊的角色。

可能劉宇昆在創作中也逐漸認識到了這一點,在《風暴之牆》中,人物的豐滿程度已經有了極大提升。比如,脫胎於張良的智慧化身路安,看破權力爭鬥,拋棄朝廷職位、離別手握重權的愛人而隱居山野。他遇到一個腿有殘疾的少女,將其培養成文武全才。日後,路安身陷孤島,被折磨幾乎喪命,最後終於探得軍事祕密,並將祕密傳給自己的女弟子。其他種種,如老王庫尼(原型為劉邦)之死,王子提目的背叛,姬雅(原型為呂后)與濟恩(原型為韓信,在此書中是女性)的和解,都是情真意切的篇章。可以想象,《蒲公英》的第三部將會更加成熟、炫目。

藉著劉宇昆這樣的創作者和翻譯者,中國科幻以及中國式故事,已經漸漸在西方流行文化領域佔有一席之地。近來,朱約翰在播客開講英文版《水滸》想必又將斬獲一批新的擁躉。中國故事風靡世界已不再只是長遠的希望。

《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08日13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