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阜陽五縣三區中

有一座歷史悠久的

安徽第一人口大縣

也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縣


"

在阜陽五縣三區中

有一座歷史悠久的

安徽第一人口大縣

也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縣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它是一座極具現代化

又不失古典氣息的文化名城

老城區和城南新區的高樓交相呼應

三千年沈國曆史,文化璀璨

堅持與進取,在這座城市得到完美的融合

它就是阜陽臨泉


您好,我是臨泉

感謝您打開這份來自臨泉的邀請函

這是一封特殊的邀請函

憑這封信

可以找到一萬個來臨泉的理由!

"

在阜陽五縣三區中

有一座歷史悠久的

安徽第一人口大縣

也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縣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它是一座極具現代化

又不失古典氣息的文化名城

老城區和城南新區的高樓交相呼應

三千年沈國曆史,文化璀璨

堅持與進取,在這座城市得到完美的融合

它就是阜陽臨泉


您好,我是臨泉

感謝您打開這份來自臨泉的邀請函

這是一封特殊的邀請函

憑這封信

可以找到一萬個來臨泉的理由!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在哪?

臨泉縣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位於東經114°50′—115°30′。

它是安徽省最西的縣城。

臨泉之名取臨近泉河之意,泉河又稱汾泉河、潁河,古稱“小汝水”,發源於河南省,在阜陽城區注入潁河。

泉河養育了臨泉的萬物生靈,是臨泉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有了水,還得有土地。

臨泉地處號稱“天下糧倉"之一的淮北平原

臨泉位於淮北平原西南部,海拔高度31到40米,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地勢較為平坦。

這裡是南北交匯過渡之處,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這樣的絕佳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造就了臨泉的“四大名片”


"

在阜陽五縣三區中

有一座歷史悠久的

安徽第一人口大縣

也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縣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它是一座極具現代化

又不失古典氣息的文化名城

老城區和城南新區的高樓交相呼應

三千年沈國曆史,文化璀璨

堅持與進取,在這座城市得到完美的融合

它就是阜陽臨泉


您好,我是臨泉

感謝您打開這份來自臨泉的邀請函

這是一封特殊的邀請函

憑這封信

可以找到一萬個來臨泉的理由!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在哪?

臨泉縣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位於東經114°50′—115°30′。

它是安徽省最西的縣城。

臨泉之名取臨近泉河之意,泉河又稱汾泉河、潁河,古稱“小汝水”,發源於河南省,在阜陽城區注入潁河。

泉河養育了臨泉的萬物生靈,是臨泉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有了水,還得有土地。

臨泉地處號稱“天下糧倉"之一的淮北平原

臨泉位於淮北平原西南部,海拔高度31到40米,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地勢較為平坦。

這裡是南北交匯過渡之處,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這樣的絕佳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造就了臨泉的“四大名片”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泉河兩岸

第一張:歷史悠久、姜尚故里

臨泉自古名人眾多,但作為臨泉招牌的,還得是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臨泉的姜寨是姜尚故里,《汝寧府志》載:

“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為呂侯後,故有姜寨,今屬潁州 ”

姜尚年輕時,為維持生計,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

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

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我們能看到姜尚的人生軌跡,從臨泉出發,一路行走,最終成就偉業,定落山東。

他被後世神化為姜子牙,在三千年的中華文化中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

他是兵、法、商、儒、道等敗家文化的開源者,他因為鬼神莫測的智慧被後世人崇拜為神。

管仲稱他是“兵家之祖”;孔子稱他是“兼利天下者”。

他寫的兵法《六韜》稱為中國兵法的啟蒙者,被後世稱為“謀聖”;其他的政治思想則成為齊魯文化的開端。

而齊魯文化正是中華文化的開源。

而臨泉,擁有的不僅僅只是姜子牙。


"

在阜陽五縣三區中

有一座歷史悠久的

安徽第一人口大縣

也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縣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它是一座極具現代化

又不失古典氣息的文化名城

老城區和城南新區的高樓交相呼應

三千年沈國曆史,文化璀璨

堅持與進取,在這座城市得到完美的融合

它就是阜陽臨泉


您好,我是臨泉

感謝您打開這份來自臨泉的邀請函

這是一封特殊的邀請函

憑這封信

可以找到一萬個來臨泉的理由!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在哪?

臨泉縣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位於東經114°50′—115°30′。

它是安徽省最西的縣城。

臨泉之名取臨近泉河之意,泉河又稱汾泉河、潁河,古稱“小汝水”,發源於河南省,在阜陽城區注入潁河。

泉河養育了臨泉的萬物生靈,是臨泉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有了水,還得有土地。

臨泉地處號稱“天下糧倉"之一的淮北平原

臨泉位於淮北平原西南部,海拔高度31到40米,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地勢較為平坦。

這裡是南北交匯過渡之處,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這樣的絕佳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造就了臨泉的“四大名片”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泉河兩岸

第一張:歷史悠久、姜尚故里

臨泉自古名人眾多,但作為臨泉招牌的,還得是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臨泉的姜寨是姜尚故里,《汝寧府志》載:

“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為呂侯後,故有姜寨,今屬潁州 ”

姜尚年輕時,為維持生計,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

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

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我們能看到姜尚的人生軌跡,從臨泉出發,一路行走,最終成就偉業,定落山東。

他被後世神化為姜子牙,在三千年的中華文化中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

他是兵、法、商、儒、道等敗家文化的開源者,他因為鬼神莫測的智慧被後世人崇拜為神。

管仲稱他是“兵家之祖”;孔子稱他是“兼利天下者”。

他寫的兵法《六韜》稱為中國兵法的啟蒙者,被後世稱為“謀聖”;其他的政治思想則成為齊魯文化的開端。

而齊魯文化正是中華文化的開源。

而臨泉,擁有的不僅僅只是姜子牙。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縣駐地為沈丘集,名字倒是有幾分古怪,但是此地號沈地,卻是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

而此地為何稱為“沈”,則是周武王鼎立九州,分封兄弟,周文王的兒子聃季載在此被封為“沈子國”,存在了有500多年。

至今臨泉仍有聃季墓。又稱為沈子墓,還是新石器時期的墓葬,如今已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子國,周代姬姓諸侯國,始祖為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發胞弟聃季載,姬載受封於聃國,他的子孫被封於沈國,初為侯國,周厲王時被貶為子國,所以後來稱"沈子國"。

沈子國自公元前1043年受封建國,中間數經戰亂,歷盡滄桑,風雨飄搖,履途崎嶇,但卻一直維持到公元前506年,才為"鄭所滅",共有537年的歷史。

唐代張守義《正義》注:“聃,國名也。季載,人名也,伯邑考最長,所以曰:“伯”,諸子中鹹言“叔”,以載最少,故言季載。”武王同母兄弟四人,為嫡出。季載為武王胞弟,居第四,故稱季。

據眾多的史料記載,聃國就在潁州西一百二十里處,即現在的古城址。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聃季載封於聃,為何又叫沈子國呢?

原來在古時,“沈”與“聃”二字互相通用。《辭海》“沈”條注:“沈”,古國名,一作聃。

“聃”、“沈”古音名通用。看來聃季載封於沈當無疑義了。

"

在阜陽五縣三區中

有一座歷史悠久的

安徽第一人口大縣

也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縣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它是一座極具現代化

又不失古典氣息的文化名城

老城區和城南新區的高樓交相呼應

三千年沈國曆史,文化璀璨

堅持與進取,在這座城市得到完美的融合

它就是阜陽臨泉


您好,我是臨泉

感謝您打開這份來自臨泉的邀請函

這是一封特殊的邀請函

憑這封信

可以找到一萬個來臨泉的理由!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在哪?

臨泉縣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位於東經114°50′—115°30′。

它是安徽省最西的縣城。

臨泉之名取臨近泉河之意,泉河又稱汾泉河、潁河,古稱“小汝水”,發源於河南省,在阜陽城區注入潁河。

泉河養育了臨泉的萬物生靈,是臨泉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有了水,還得有土地。

臨泉地處號稱“天下糧倉"之一的淮北平原

臨泉位於淮北平原西南部,海拔高度31到40米,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地勢較為平坦。

這裡是南北交匯過渡之處,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這樣的絕佳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造就了臨泉的“四大名片”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泉河兩岸

第一張:歷史悠久、姜尚故里

臨泉自古名人眾多,但作為臨泉招牌的,還得是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臨泉的姜寨是姜尚故里,《汝寧府志》載:

“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為呂侯後,故有姜寨,今屬潁州 ”

姜尚年輕時,為維持生計,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

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

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我們能看到姜尚的人生軌跡,從臨泉出發,一路行走,最終成就偉業,定落山東。

他被後世神化為姜子牙,在三千年的中華文化中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

他是兵、法、商、儒、道等敗家文化的開源者,他因為鬼神莫測的智慧被後世人崇拜為神。

管仲稱他是“兵家之祖”;孔子稱他是“兼利天下者”。

他寫的兵法《六韜》稱為中國兵法的啟蒙者,被後世稱為“謀聖”;其他的政治思想則成為齊魯文化的開端。

而齊魯文化正是中華文化的開源。

而臨泉,擁有的不僅僅只是姜子牙。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縣駐地為沈丘集,名字倒是有幾分古怪,但是此地號沈地,卻是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

而此地為何稱為“沈”,則是周武王鼎立九州,分封兄弟,周文王的兒子聃季載在此被封為“沈子國”,存在了有500多年。

至今臨泉仍有聃季墓。又稱為沈子墓,還是新石器時期的墓葬,如今已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子國,周代姬姓諸侯國,始祖為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發胞弟聃季載,姬載受封於聃國,他的子孫被封於沈國,初為侯國,周厲王時被貶為子國,所以後來稱"沈子國"。

沈子國自公元前1043年受封建國,中間數經戰亂,歷盡滄桑,風雨飄搖,履途崎嶇,但卻一直維持到公元前506年,才為"鄭所滅",共有537年的歷史。

唐代張守義《正義》注:“聃,國名也。季載,人名也,伯邑考最長,所以曰:“伯”,諸子中鹹言“叔”,以載最少,故言季載。”武王同母兄弟四人,為嫡出。季載為武王胞弟,居第四,故稱季。

據眾多的史料記載,聃國就在潁州西一百二十里處,即現在的古城址。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聃季載封於聃,為何又叫沈子國呢?

原來在古時,“沈”與“聃”二字互相通用。《辭海》“沈”條注:“沈”,古國名,一作聃。

“聃”、“沈”古音名通用。看來聃季載封於沈當無疑義了。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還有春秋時代的另一個小國——養國。

據考古論證,該國位於今天臨泉的楊橋鎮。

養國出了一位著名的將軍,養由基。

養國被楚國滅亡後,養由基成為楚國大夫,相傳養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標記的柳葉,並曾一箭射穿七層鎧甲。

《戰國策·西周策》中記載: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這就是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的出處。


"

在阜陽五縣三區中

有一座歷史悠久的

安徽第一人口大縣

也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縣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它是一座極具現代化

又不失古典氣息的文化名城

老城區和城南新區的高樓交相呼應

三千年沈國曆史,文化璀璨

堅持與進取,在這座城市得到完美的融合

它就是阜陽臨泉


您好,我是臨泉

感謝您打開這份來自臨泉的邀請函

這是一封特殊的邀請函

憑這封信

可以找到一萬個來臨泉的理由!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在哪?

臨泉縣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位於東經114°50′—115°30′。

它是安徽省最西的縣城。

臨泉之名取臨近泉河之意,泉河又稱汾泉河、潁河,古稱“小汝水”,發源於河南省,在阜陽城區注入潁河。

泉河養育了臨泉的萬物生靈,是臨泉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有了水,還得有土地。

臨泉地處號稱“天下糧倉"之一的淮北平原

臨泉位於淮北平原西南部,海拔高度31到40米,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地勢較為平坦。

這裡是南北交匯過渡之處,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這樣的絕佳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造就了臨泉的“四大名片”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泉河兩岸

第一張:歷史悠久、姜尚故里

臨泉自古名人眾多,但作為臨泉招牌的,還得是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臨泉的姜寨是姜尚故里,《汝寧府志》載:

“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為呂侯後,故有姜寨,今屬潁州 ”

姜尚年輕時,為維持生計,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

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

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我們能看到姜尚的人生軌跡,從臨泉出發,一路行走,最終成就偉業,定落山東。

他被後世神化為姜子牙,在三千年的中華文化中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

他是兵、法、商、儒、道等敗家文化的開源者,他因為鬼神莫測的智慧被後世人崇拜為神。

管仲稱他是“兵家之祖”;孔子稱他是“兼利天下者”。

他寫的兵法《六韜》稱為中國兵法的啟蒙者,被後世稱為“謀聖”;其他的政治思想則成為齊魯文化的開端。

而齊魯文化正是中華文化的開源。

而臨泉,擁有的不僅僅只是姜子牙。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縣駐地為沈丘集,名字倒是有幾分古怪,但是此地號沈地,卻是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

而此地為何稱為“沈”,則是周武王鼎立九州,分封兄弟,周文王的兒子聃季載在此被封為“沈子國”,存在了有500多年。

至今臨泉仍有聃季墓。又稱為沈子墓,還是新石器時期的墓葬,如今已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子國,周代姬姓諸侯國,始祖為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發胞弟聃季載,姬載受封於聃國,他的子孫被封於沈國,初為侯國,周厲王時被貶為子國,所以後來稱"沈子國"。

沈子國自公元前1043年受封建國,中間數經戰亂,歷盡滄桑,風雨飄搖,履途崎嶇,但卻一直維持到公元前506年,才為"鄭所滅",共有537年的歷史。

唐代張守義《正義》注:“聃,國名也。季載,人名也,伯邑考最長,所以曰:“伯”,諸子中鹹言“叔”,以載最少,故言季載。”武王同母兄弟四人,為嫡出。季載為武王胞弟,居第四,故稱季。

據眾多的史料記載,聃國就在潁州西一百二十里處,即現在的古城址。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聃季載封於聃,為何又叫沈子國呢?

原來在古時,“沈”與“聃”二字互相通用。《辭海》“沈”條注:“沈”,古國名,一作聃。

“聃”、“沈”古音名通用。看來聃季載封於沈當無疑義了。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還有春秋時代的另一個小國——養國。

據考古論證,該國位於今天臨泉的楊橋鎮。

養國出了一位著名的將軍,養由基。

養國被楚國滅亡後,養由基成為楚國大夫,相傳養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標記的柳葉,並曾一箭射穿七層鎧甲。

《戰國策·西周策》中記載: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這就是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的出處。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養由基雕像

第二張:藝術瑰寶、臨泉雜技

臨泉雜技誕生於西周,盛行於漢代,在明朝時就有了深遠影響的雜技班組。

據說來源便是沈子國負責每一年周王朝的國家盛典,從而國家蓄養眾多娛樂人員。

隨著沈子國和西周的沒落,這些雜技也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臨泉雜技有了井噴式發展,民間雜技藝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髮展,紛紛到全國各地巡演,

並在安徽省第二屆、第三屆雜技大賽中摘金奪銀,享譽省內外,還應邀參加了《紅姑寨恩仇記》等多部影視劇拍攝,

被《人民日報》海外版、《紅旗》雜誌、《農民畫報》、《雜技與魔術》等報刊及北京電視臺等十幾家新聞媒體報道演出盛況和發展情況。

近年來又多次走出國門,到加拿大、泰國、菲律賓等國進行文化藝術交流。

目前,全縣擁有各類雜技團隊890多個,遍及全縣各個鄉鎮,湧現了龐營鄉耿莊、王閆莊、韓楊寨、韋寨鎮韋小莊、張營鄉馬樓、黃嶺鎮彭小廟等十幾個專業村,

從業人員近2萬人,年創收入逾3億元。

臨泉雜技以原生態、群眾性、市場化的鮮明特點成為民間文化大觀園中的奇葩,成為臨泉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臨泉雜技被列入文化部和安徽省重點扶植的區域文化品牌,臨泉縣是“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雜技、馬戲)”,更有“中國雜技看臨泉”之說。

肘閣、抬閣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在阜陽五縣三區中

有一座歷史悠久的

安徽第一人口大縣

也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縣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它是一座極具現代化

又不失古典氣息的文化名城

老城區和城南新區的高樓交相呼應

三千年沈國曆史,文化璀璨

堅持與進取,在這座城市得到完美的融合

它就是阜陽臨泉


您好,我是臨泉

感謝您打開這份來自臨泉的邀請函

這是一封特殊的邀請函

憑這封信

可以找到一萬個來臨泉的理由!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在哪?

臨泉縣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位於東經114°50′—115°30′。

它是安徽省最西的縣城。

臨泉之名取臨近泉河之意,泉河又稱汾泉河、潁河,古稱“小汝水”,發源於河南省,在阜陽城區注入潁河。

泉河養育了臨泉的萬物生靈,是臨泉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有了水,還得有土地。

臨泉地處號稱“天下糧倉"之一的淮北平原

臨泉位於淮北平原西南部,海拔高度31到40米,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地勢較為平坦。

這裡是南北交匯過渡之處,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這樣的絕佳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造就了臨泉的“四大名片”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泉河兩岸

第一張:歷史悠久、姜尚故里

臨泉自古名人眾多,但作為臨泉招牌的,還得是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臨泉的姜寨是姜尚故里,《汝寧府志》載:

“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為呂侯後,故有姜寨,今屬潁州 ”

姜尚年輕時,為維持生計,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

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

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我們能看到姜尚的人生軌跡,從臨泉出發,一路行走,最終成就偉業,定落山東。

他被後世神化為姜子牙,在三千年的中華文化中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

他是兵、法、商、儒、道等敗家文化的開源者,他因為鬼神莫測的智慧被後世人崇拜為神。

管仲稱他是“兵家之祖”;孔子稱他是“兼利天下者”。

他寫的兵法《六韜》稱為中國兵法的啟蒙者,被後世稱為“謀聖”;其他的政治思想則成為齊魯文化的開端。

而齊魯文化正是中華文化的開源。

而臨泉,擁有的不僅僅只是姜子牙。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縣駐地為沈丘集,名字倒是有幾分古怪,但是此地號沈地,卻是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

而此地為何稱為“沈”,則是周武王鼎立九州,分封兄弟,周文王的兒子聃季載在此被封為“沈子國”,存在了有500多年。

至今臨泉仍有聃季墓。又稱為沈子墓,還是新石器時期的墓葬,如今已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子國,周代姬姓諸侯國,始祖為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發胞弟聃季載,姬載受封於聃國,他的子孫被封於沈國,初為侯國,周厲王時被貶為子國,所以後來稱"沈子國"。

沈子國自公元前1043年受封建國,中間數經戰亂,歷盡滄桑,風雨飄搖,履途崎嶇,但卻一直維持到公元前506年,才為"鄭所滅",共有537年的歷史。

唐代張守義《正義》注:“聃,國名也。季載,人名也,伯邑考最長,所以曰:“伯”,諸子中鹹言“叔”,以載最少,故言季載。”武王同母兄弟四人,為嫡出。季載為武王胞弟,居第四,故稱季。

據眾多的史料記載,聃國就在潁州西一百二十里處,即現在的古城址。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聃季載封於聃,為何又叫沈子國呢?

原來在古時,“沈”與“聃”二字互相通用。《辭海》“沈”條注:“沈”,古國名,一作聃。

“聃”、“沈”古音名通用。看來聃季載封於沈當無疑義了。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還有春秋時代的另一個小國——養國。

據考古論證,該國位於今天臨泉的楊橋鎮。

養國出了一位著名的將軍,養由基。

養國被楚國滅亡後,養由基成為楚國大夫,相傳養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標記的柳葉,並曾一箭射穿七層鎧甲。

《戰國策·西周策》中記載: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這就是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的出處。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養由基雕像

第二張:藝術瑰寶、臨泉雜技

臨泉雜技誕生於西周,盛行於漢代,在明朝時就有了深遠影響的雜技班組。

據說來源便是沈子國負責每一年周王朝的國家盛典,從而國家蓄養眾多娛樂人員。

隨著沈子國和西周的沒落,這些雜技也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臨泉雜技有了井噴式發展,民間雜技藝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髮展,紛紛到全國各地巡演,

並在安徽省第二屆、第三屆雜技大賽中摘金奪銀,享譽省內外,還應邀參加了《紅姑寨恩仇記》等多部影視劇拍攝,

被《人民日報》海外版、《紅旗》雜誌、《農民畫報》、《雜技與魔術》等報刊及北京電視臺等十幾家新聞媒體報道演出盛況和發展情況。

近年來又多次走出國門,到加拿大、泰國、菲律賓等國進行文化藝術交流。

目前,全縣擁有各類雜技團隊890多個,遍及全縣各個鄉鎮,湧現了龐營鄉耿莊、王閆莊、韓楊寨、韋寨鎮韋小莊、張營鄉馬樓、黃嶺鎮彭小廟等十幾個專業村,

從業人員近2萬人,年創收入逾3億元。

臨泉雜技以原生態、群眾性、市場化的鮮明特點成為民間文化大觀園中的奇葩,成為臨泉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臨泉雜技被列入文化部和安徽省重點扶植的區域文化品牌,臨泉縣是“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雜技、馬戲)”,更有“中國雜技看臨泉”之說。

肘閣、抬閣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第三張:紅色足跡、燃燒的歲月

驅車從臨泉縣城往南10公里,到韋寨鎮轉入一條新修的柏油馬路,就進入了一個四面環溝的村寨,一座青磚土牆草頂的院落坐落在寨中。

這是一座左右兩進的農家小院,兩間正屋裡陳設著簡單的傢俱,斑駁陳舊的木桌椅、衣櫃、馬燈,說明這是一戶解放前的中農之家。

唯一與普通農家不同的是,土牆上掛著大幅的戰爭形勢圖,圖上紅黑箭頭交織糾纏,隱隱傳出戰場上激烈的人馬喊殺嘶鳴聲。

靜靜置身屋內,前線作戰指揮部的緊張和忙碌彷彿又來到眼前。

70年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劉伯承、鄧小平就在這個院落,揮斥方遒,決戰千里……


"

在阜陽五縣三區中

有一座歷史悠久的

安徽第一人口大縣

也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縣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它是一座極具現代化

又不失古典氣息的文化名城

老城區和城南新區的高樓交相呼應

三千年沈國曆史,文化璀璨

堅持與進取,在這座城市得到完美的融合

它就是阜陽臨泉


您好,我是臨泉

感謝您打開這份來自臨泉的邀請函

這是一封特殊的邀請函

憑這封信

可以找到一萬個來臨泉的理由!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在哪?

臨泉縣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位於東經114°50′—115°30′。

它是安徽省最西的縣城。

臨泉之名取臨近泉河之意,泉河又稱汾泉河、潁河,古稱“小汝水”,發源於河南省,在阜陽城區注入潁河。

泉河養育了臨泉的萬物生靈,是臨泉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有了水,還得有土地。

臨泉地處號稱“天下糧倉"之一的淮北平原

臨泉位於淮北平原西南部,海拔高度31到40米,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地勢較為平坦。

這裡是南北交匯過渡之處,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這樣的絕佳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造就了臨泉的“四大名片”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泉河兩岸

第一張:歷史悠久、姜尚故里

臨泉自古名人眾多,但作為臨泉招牌的,還得是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臨泉的姜寨是姜尚故里,《汝寧府志》載:

“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為呂侯後,故有姜寨,今屬潁州 ”

姜尚年輕時,為維持生計,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

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

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我們能看到姜尚的人生軌跡,從臨泉出發,一路行走,最終成就偉業,定落山東。

他被後世神化為姜子牙,在三千年的中華文化中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

他是兵、法、商、儒、道等敗家文化的開源者,他因為鬼神莫測的智慧被後世人崇拜為神。

管仲稱他是“兵家之祖”;孔子稱他是“兼利天下者”。

他寫的兵法《六韜》稱為中國兵法的啟蒙者,被後世稱為“謀聖”;其他的政治思想則成為齊魯文化的開端。

而齊魯文化正是中華文化的開源。

而臨泉,擁有的不僅僅只是姜子牙。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縣駐地為沈丘集,名字倒是有幾分古怪,但是此地號沈地,卻是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

而此地為何稱為“沈”,則是周武王鼎立九州,分封兄弟,周文王的兒子聃季載在此被封為“沈子國”,存在了有500多年。

至今臨泉仍有聃季墓。又稱為沈子墓,還是新石器時期的墓葬,如今已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子國,周代姬姓諸侯國,始祖為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發胞弟聃季載,姬載受封於聃國,他的子孫被封於沈國,初為侯國,周厲王時被貶為子國,所以後來稱"沈子國"。

沈子國自公元前1043年受封建國,中間數經戰亂,歷盡滄桑,風雨飄搖,履途崎嶇,但卻一直維持到公元前506年,才為"鄭所滅",共有537年的歷史。

唐代張守義《正義》注:“聃,國名也。季載,人名也,伯邑考最長,所以曰:“伯”,諸子中鹹言“叔”,以載最少,故言季載。”武王同母兄弟四人,為嫡出。季載為武王胞弟,居第四,故稱季。

據眾多的史料記載,聃國就在潁州西一百二十里處,即現在的古城址。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聃季載封於聃,為何又叫沈子國呢?

原來在古時,“沈”與“聃”二字互相通用。《辭海》“沈”條注:“沈”,古國名,一作聃。

“聃”、“沈”古音名通用。看來聃季載封於沈當無疑義了。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還有春秋時代的另一個小國——養國。

據考古論證,該國位於今天臨泉的楊橋鎮。

養國出了一位著名的將軍,養由基。

養國被楚國滅亡後,養由基成為楚國大夫,相傳養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標記的柳葉,並曾一箭射穿七層鎧甲。

《戰國策·西周策》中記載: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這就是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的出處。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養由基雕像

第二張:藝術瑰寶、臨泉雜技

臨泉雜技誕生於西周,盛行於漢代,在明朝時就有了深遠影響的雜技班組。

據說來源便是沈子國負責每一年周王朝的國家盛典,從而國家蓄養眾多娛樂人員。

隨著沈子國和西周的沒落,這些雜技也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臨泉雜技有了井噴式發展,民間雜技藝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髮展,紛紛到全國各地巡演,

並在安徽省第二屆、第三屆雜技大賽中摘金奪銀,享譽省內外,還應邀參加了《紅姑寨恩仇記》等多部影視劇拍攝,

被《人民日報》海外版、《紅旗》雜誌、《農民畫報》、《雜技與魔術》等報刊及北京電視臺等十幾家新聞媒體報道演出盛況和發展情況。

近年來又多次走出國門,到加拿大、泰國、菲律賓等國進行文化藝術交流。

目前,全縣擁有各類雜技團隊890多個,遍及全縣各個鄉鎮,湧現了龐營鄉耿莊、王閆莊、韓楊寨、韋寨鎮韋小莊、張營鄉馬樓、黃嶺鎮彭小廟等十幾個專業村,

從業人員近2萬人,年創收入逾3億元。

臨泉雜技以原生態、群眾性、市場化的鮮明特點成為民間文化大觀園中的奇葩,成為臨泉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臨泉雜技被列入文化部和安徽省重點扶植的區域文化品牌,臨泉縣是“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雜技、馬戲)”,更有“中國雜技看臨泉”之說。

肘閣、抬閣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第三張:紅色足跡、燃燒的歲月

驅車從臨泉縣城往南10公里,到韋寨鎮轉入一條新修的柏油馬路,就進入了一個四面環溝的村寨,一座青磚土牆草頂的院落坐落在寨中。

這是一座左右兩進的農家小院,兩間正屋裡陳設著簡單的傢俱,斑駁陳舊的木桌椅、衣櫃、馬燈,說明這是一戶解放前的中農之家。

唯一與普通農家不同的是,土牆上掛著大幅的戰爭形勢圖,圖上紅黑箭頭交織糾纏,隱隱傳出戰場上激烈的人馬喊殺嘶鳴聲。

靜靜置身屋內,前線作戰指揮部的緊張和忙碌彷彿又來到眼前。

70年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劉伯承、鄧小平就在這個院落,揮斥方遒,決戰千里……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12萬人馬強渡黃河,開進魯西南。

正在劉鄧大軍鏖戰魯西南,捷報連連的時候,毛澤東主席敏銳地意識到:劉鄧大軍只有迅速直插大別山地區,直逼南京、武漢,才能全面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

於是,7月23日毛主席致電劉鄧:“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

8月7日,劉鄧大軍12萬人馬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的序幕。

經過20多天千里挺進,8月27日,劉鄧大軍終於走到了大別山。這一消息傳到陝北,毛澤東欣喜地說:“我們總算熬出頭了,20多年以來,革命戰爭一直處於防禦地位,自劉鄧南征後,我們的革命戰爭,才在歷史上第一次轉為戰略進攻。”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11月,蔣介石在南京主持召開“大別山作戰檢討會”,設立“華中剿總”,隨即,對大別山進行全面圍剿,聲稱要“一舉殲滅劉鄧”。

面對敵人即將開始的大舉進攻,劉、鄧經過反覆研究,認為大別山區不適合留置過多兵力,遂決定採取分兵作戰的方針,由劉伯承率領第1縱隊和軍區及中原局機關轉至淮河以北進行休整。


"

在阜陽五縣三區中

有一座歷史悠久的

安徽第一人口大縣

也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縣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它是一座極具現代化

又不失古典氣息的文化名城

老城區和城南新區的高樓交相呼應

三千年沈國曆史,文化璀璨

堅持與進取,在這座城市得到完美的融合

它就是阜陽臨泉


您好,我是臨泉

感謝您打開這份來自臨泉的邀請函

這是一封特殊的邀請函

憑這封信

可以找到一萬個來臨泉的理由!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在哪?

臨泉縣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位於東經114°50′—115°30′。

它是安徽省最西的縣城。

臨泉之名取臨近泉河之意,泉河又稱汾泉河、潁河,古稱“小汝水”,發源於河南省,在阜陽城區注入潁河。

泉河養育了臨泉的萬物生靈,是臨泉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有了水,還得有土地。

臨泉地處號稱“天下糧倉"之一的淮北平原

臨泉位於淮北平原西南部,海拔高度31到40米,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地勢較為平坦。

這裡是南北交匯過渡之處,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這樣的絕佳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造就了臨泉的“四大名片”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泉河兩岸

第一張:歷史悠久、姜尚故里

臨泉自古名人眾多,但作為臨泉招牌的,還得是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臨泉的姜寨是姜尚故里,《汝寧府志》載:

“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為呂侯後,故有姜寨,今屬潁州 ”

姜尚年輕時,為維持生計,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

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

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我們能看到姜尚的人生軌跡,從臨泉出發,一路行走,最終成就偉業,定落山東。

他被後世神化為姜子牙,在三千年的中華文化中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

他是兵、法、商、儒、道等敗家文化的開源者,他因為鬼神莫測的智慧被後世人崇拜為神。

管仲稱他是“兵家之祖”;孔子稱他是“兼利天下者”。

他寫的兵法《六韜》稱為中國兵法的啟蒙者,被後世稱為“謀聖”;其他的政治思想則成為齊魯文化的開端。

而齊魯文化正是中華文化的開源。

而臨泉,擁有的不僅僅只是姜子牙。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縣駐地為沈丘集,名字倒是有幾分古怪,但是此地號沈地,卻是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

而此地為何稱為“沈”,則是周武王鼎立九州,分封兄弟,周文王的兒子聃季載在此被封為“沈子國”,存在了有500多年。

至今臨泉仍有聃季墓。又稱為沈子墓,還是新石器時期的墓葬,如今已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子國,周代姬姓諸侯國,始祖為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發胞弟聃季載,姬載受封於聃國,他的子孫被封於沈國,初為侯國,周厲王時被貶為子國,所以後來稱"沈子國"。

沈子國自公元前1043年受封建國,中間數經戰亂,歷盡滄桑,風雨飄搖,履途崎嶇,但卻一直維持到公元前506年,才為"鄭所滅",共有537年的歷史。

唐代張守義《正義》注:“聃,國名也。季載,人名也,伯邑考最長,所以曰:“伯”,諸子中鹹言“叔”,以載最少,故言季載。”武王同母兄弟四人,為嫡出。季載為武王胞弟,居第四,故稱季。

據眾多的史料記載,聃國就在潁州西一百二十里處,即現在的古城址。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聃季載封於聃,為何又叫沈子國呢?

原來在古時,“沈”與“聃”二字互相通用。《辭海》“沈”條注:“沈”,古國名,一作聃。

“聃”、“沈”古音名通用。看來聃季載封於沈當無疑義了。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還有春秋時代的另一個小國——養國。

據考古論證,該國位於今天臨泉的楊橋鎮。

養國出了一位著名的將軍,養由基。

養國被楚國滅亡後,養由基成為楚國大夫,相傳養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標記的柳葉,並曾一箭射穿七層鎧甲。

《戰國策·西周策》中記載: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這就是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的出處。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養由基雕像

第二張:藝術瑰寶、臨泉雜技

臨泉雜技誕生於西周,盛行於漢代,在明朝時就有了深遠影響的雜技班組。

據說來源便是沈子國負責每一年周王朝的國家盛典,從而國家蓄養眾多娛樂人員。

隨著沈子國和西周的沒落,這些雜技也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臨泉雜技有了井噴式發展,民間雜技藝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髮展,紛紛到全國各地巡演,

並在安徽省第二屆、第三屆雜技大賽中摘金奪銀,享譽省內外,還應邀參加了《紅姑寨恩仇記》等多部影視劇拍攝,

被《人民日報》海外版、《紅旗》雜誌、《農民畫報》、《雜技與魔術》等報刊及北京電視臺等十幾家新聞媒體報道演出盛況和發展情況。

近年來又多次走出國門,到加拿大、泰國、菲律賓等國進行文化藝術交流。

目前,全縣擁有各類雜技團隊890多個,遍及全縣各個鄉鎮,湧現了龐營鄉耿莊、王閆莊、韓楊寨、韋寨鎮韋小莊、張營鄉馬樓、黃嶺鎮彭小廟等十幾個專業村,

從業人員近2萬人,年創收入逾3億元。

臨泉雜技以原生態、群眾性、市場化的鮮明特點成為民間文化大觀園中的奇葩,成為臨泉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臨泉雜技被列入文化部和安徽省重點扶植的區域文化品牌,臨泉縣是“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雜技、馬戲)”,更有“中國雜技看臨泉”之說。

肘閣、抬閣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第三張:紅色足跡、燃燒的歲月

驅車從臨泉縣城往南10公里,到韋寨鎮轉入一條新修的柏油馬路,就進入了一個四面環溝的村寨,一座青磚土牆草頂的院落坐落在寨中。

這是一座左右兩進的農家小院,兩間正屋裡陳設著簡單的傢俱,斑駁陳舊的木桌椅、衣櫃、馬燈,說明這是一戶解放前的中農之家。

唯一與普通農家不同的是,土牆上掛著大幅的戰爭形勢圖,圖上紅黑箭頭交織糾纏,隱隱傳出戰場上激烈的人馬喊殺嘶鳴聲。

靜靜置身屋內,前線作戰指揮部的緊張和忙碌彷彿又來到眼前。

70年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劉伯承、鄧小平就在這個院落,揮斥方遒,決戰千里……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12萬人馬強渡黃河,開進魯西南。

正在劉鄧大軍鏖戰魯西南,捷報連連的時候,毛澤東主席敏銳地意識到:劉鄧大軍只有迅速直插大別山地區,直逼南京、武漢,才能全面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

於是,7月23日毛主席致電劉鄧:“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

8月7日,劉鄧大軍12萬人馬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的序幕。

經過20多天千里挺進,8月27日,劉鄧大軍終於走到了大別山。這一消息傳到陝北,毛澤東欣喜地說:“我們總算熬出頭了,20多年以來,革命戰爭一直處於防禦地位,自劉鄧南征後,我們的革命戰爭,才在歷史上第一次轉為戰略進攻。”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11月,蔣介石在南京主持召開“大別山作戰檢討會”,設立“華中剿總”,隨即,對大別山進行全面圍剿,聲稱要“一舉殲滅劉鄧”。

面對敵人即將開始的大舉進攻,劉、鄧經過反覆研究,認為大別山區不適合留置過多兵力,遂決定採取分兵作戰的方針,由劉伯承率領第1縱隊和軍區及中原局機關轉至淮河以北進行休整。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在分兵時,鄧小平主動提出帶領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揮所指揮主力,堅守重兵圍攻中的大別山。

他對劉伯承說:“我到底比你年輕,我留下,你到淮西去指揮全局。”

12月17日,劉伯承率中原局機關賀野戰軍後方指揮所北渡淮河平豫淮西區,進行新的戰略展開。

1947年12月21日,劉伯承司令員、張際春副政委率大別山後方指揮部來到臨泉的韓老家,24日上午在韓老家召開了野戰軍直屬部隊幹部會議。

會上劉伯承強調指出:大軍目前的鬥爭重點仍在大別山。

在以後的兩個多月,先後駐臨泉的前劉寨、羅寨、韋樓等地。

1948年2月24日,鄧小平政委、李達參謀長率大別山前方指揮部到達臨泉韋寨,與劉伯承會合,此時劉鄧兩人已分別75天,兩人如手足相逢,欣喜不已。

劉鄧會合後,先後駐在吳營、油坊莊等村,共駐臨泉88天,於4月4日離開臨泉。

而劉鄧大刀直插敵人心臟,就是在臨泉完成的。


"

在阜陽五縣三區中

有一座歷史悠久的

安徽第一人口大縣

也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縣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它是一座極具現代化

又不失古典氣息的文化名城

老城區和城南新區的高樓交相呼應

三千年沈國曆史,文化璀璨

堅持與進取,在這座城市得到完美的融合

它就是阜陽臨泉


您好,我是臨泉

感謝您打開這份來自臨泉的邀請函

這是一封特殊的邀請函

憑這封信

可以找到一萬個來臨泉的理由!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在哪?

臨泉縣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位於東經114°50′—115°30′。

它是安徽省最西的縣城。

臨泉之名取臨近泉河之意,泉河又稱汾泉河、潁河,古稱“小汝水”,發源於河南省,在阜陽城區注入潁河。

泉河養育了臨泉的萬物生靈,是臨泉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有了水,還得有土地。

臨泉地處號稱“天下糧倉"之一的淮北平原

臨泉位於淮北平原西南部,海拔高度31到40米,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地勢較為平坦。

這裡是南北交匯過渡之處,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這樣的絕佳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造就了臨泉的“四大名片”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泉河兩岸

第一張:歷史悠久、姜尚故里

臨泉自古名人眾多,但作為臨泉招牌的,還得是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臨泉的姜寨是姜尚故里,《汝寧府志》載:

“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為呂侯後,故有姜寨,今屬潁州 ”

姜尚年輕時,為維持生計,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

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

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我們能看到姜尚的人生軌跡,從臨泉出發,一路行走,最終成就偉業,定落山東。

他被後世神化為姜子牙,在三千年的中華文化中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

他是兵、法、商、儒、道等敗家文化的開源者,他因為鬼神莫測的智慧被後世人崇拜為神。

管仲稱他是“兵家之祖”;孔子稱他是“兼利天下者”。

他寫的兵法《六韜》稱為中國兵法的啟蒙者,被後世稱為“謀聖”;其他的政治思想則成為齊魯文化的開端。

而齊魯文化正是中華文化的開源。

而臨泉,擁有的不僅僅只是姜子牙。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縣駐地為沈丘集,名字倒是有幾分古怪,但是此地號沈地,卻是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

而此地為何稱為“沈”,則是周武王鼎立九州,分封兄弟,周文王的兒子聃季載在此被封為“沈子國”,存在了有500多年。

至今臨泉仍有聃季墓。又稱為沈子墓,還是新石器時期的墓葬,如今已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子國,周代姬姓諸侯國,始祖為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發胞弟聃季載,姬載受封於聃國,他的子孫被封於沈國,初為侯國,周厲王時被貶為子國,所以後來稱"沈子國"。

沈子國自公元前1043年受封建國,中間數經戰亂,歷盡滄桑,風雨飄搖,履途崎嶇,但卻一直維持到公元前506年,才為"鄭所滅",共有537年的歷史。

唐代張守義《正義》注:“聃,國名也。季載,人名也,伯邑考最長,所以曰:“伯”,諸子中鹹言“叔”,以載最少,故言季載。”武王同母兄弟四人,為嫡出。季載為武王胞弟,居第四,故稱季。

據眾多的史料記載,聃國就在潁州西一百二十里處,即現在的古城址。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聃季載封於聃,為何又叫沈子國呢?

原來在古時,“沈”與“聃”二字互相通用。《辭海》“沈”條注:“沈”,古國名,一作聃。

“聃”、“沈”古音名通用。看來聃季載封於沈當無疑義了。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還有春秋時代的另一個小國——養國。

據考古論證,該國位於今天臨泉的楊橋鎮。

養國出了一位著名的將軍,養由基。

養國被楚國滅亡後,養由基成為楚國大夫,相傳養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標記的柳葉,並曾一箭射穿七層鎧甲。

《戰國策·西周策》中記載: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這就是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的出處。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養由基雕像

第二張:藝術瑰寶、臨泉雜技

臨泉雜技誕生於西周,盛行於漢代,在明朝時就有了深遠影響的雜技班組。

據說來源便是沈子國負責每一年周王朝的國家盛典,從而國家蓄養眾多娛樂人員。

隨著沈子國和西周的沒落,這些雜技也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臨泉雜技有了井噴式發展,民間雜技藝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髮展,紛紛到全國各地巡演,

並在安徽省第二屆、第三屆雜技大賽中摘金奪銀,享譽省內外,還應邀參加了《紅姑寨恩仇記》等多部影視劇拍攝,

被《人民日報》海外版、《紅旗》雜誌、《農民畫報》、《雜技與魔術》等報刊及北京電視臺等十幾家新聞媒體報道演出盛況和發展情況。

近年來又多次走出國門,到加拿大、泰國、菲律賓等國進行文化藝術交流。

目前,全縣擁有各類雜技團隊890多個,遍及全縣各個鄉鎮,湧現了龐營鄉耿莊、王閆莊、韓楊寨、韋寨鎮韋小莊、張營鄉馬樓、黃嶺鎮彭小廟等十幾個專業村,

從業人員近2萬人,年創收入逾3億元。

臨泉雜技以原生態、群眾性、市場化的鮮明特點成為民間文化大觀園中的奇葩,成為臨泉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臨泉雜技被列入文化部和安徽省重點扶植的區域文化品牌,臨泉縣是“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雜技、馬戲)”,更有“中國雜技看臨泉”之說。

肘閣、抬閣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第三張:紅色足跡、燃燒的歲月

驅車從臨泉縣城往南10公里,到韋寨鎮轉入一條新修的柏油馬路,就進入了一個四面環溝的村寨,一座青磚土牆草頂的院落坐落在寨中。

這是一座左右兩進的農家小院,兩間正屋裡陳設著簡單的傢俱,斑駁陳舊的木桌椅、衣櫃、馬燈,說明這是一戶解放前的中農之家。

唯一與普通農家不同的是,土牆上掛著大幅的戰爭形勢圖,圖上紅黑箭頭交織糾纏,隱隱傳出戰場上激烈的人馬喊殺嘶鳴聲。

靜靜置身屋內,前線作戰指揮部的緊張和忙碌彷彿又來到眼前。

70年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劉伯承、鄧小平就在這個院落,揮斥方遒,決戰千里……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12萬人馬強渡黃河,開進魯西南。

正在劉鄧大軍鏖戰魯西南,捷報連連的時候,毛澤東主席敏銳地意識到:劉鄧大軍只有迅速直插大別山地區,直逼南京、武漢,才能全面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

於是,7月23日毛主席致電劉鄧:“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

8月7日,劉鄧大軍12萬人馬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的序幕。

經過20多天千里挺進,8月27日,劉鄧大軍終於走到了大別山。這一消息傳到陝北,毛澤東欣喜地說:“我們總算熬出頭了,20多年以來,革命戰爭一直處於防禦地位,自劉鄧南征後,我們的革命戰爭,才在歷史上第一次轉為戰略進攻。”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11月,蔣介石在南京主持召開“大別山作戰檢討會”,設立“華中剿總”,隨即,對大別山進行全面圍剿,聲稱要“一舉殲滅劉鄧”。

面對敵人即將開始的大舉進攻,劉、鄧經過反覆研究,認為大別山區不適合留置過多兵力,遂決定採取分兵作戰的方針,由劉伯承率領第1縱隊和軍區及中原局機關轉至淮河以北進行休整。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在分兵時,鄧小平主動提出帶領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揮所指揮主力,堅守重兵圍攻中的大別山。

他對劉伯承說:“我到底比你年輕,我留下,你到淮西去指揮全局。”

12月17日,劉伯承率中原局機關賀野戰軍後方指揮所北渡淮河平豫淮西區,進行新的戰略展開。

1947年12月21日,劉伯承司令員、張際春副政委率大別山後方指揮部來到臨泉的韓老家,24日上午在韓老家召開了野戰軍直屬部隊幹部會議。

會上劉伯承強調指出:大軍目前的鬥爭重點仍在大別山。

在以後的兩個多月,先後駐臨泉的前劉寨、羅寨、韋樓等地。

1948年2月24日,鄧小平政委、李達參謀長率大別山前方指揮部到達臨泉韋寨,與劉伯承會合,此時劉鄧兩人已分別75天,兩人如手足相逢,欣喜不已。

劉鄧會合後,先後駐在吳營、油坊莊等村,共駐臨泉88天,於4月4日離開臨泉。

而劉鄧大刀直插敵人心臟,就是在臨泉完成的。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第四張:中原牧場、交通發達

依託於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使得臨泉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畜牧養殖重地。

臨泉農牧產品量大質優,每年糧食產量約佔全國的1/500、全省的1/30,連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榮譽稱號,

虎頭姜、領頭羊、芥菜、譚筆、貢文王聞名遐邇,被譽為“臨泉五寶”


"

在阜陽五縣三區中

有一座歷史悠久的

安徽第一人口大縣

也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縣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它是一座極具現代化

又不失古典氣息的文化名城

老城區和城南新區的高樓交相呼應

三千年沈國曆史,文化璀璨

堅持與進取,在這座城市得到完美的融合

它就是阜陽臨泉


您好,我是臨泉

感謝您打開這份來自臨泉的邀請函

這是一封特殊的邀請函

憑這封信

可以找到一萬個來臨泉的理由!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在哪?

臨泉縣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位於東經114°50′—115°30′。

它是安徽省最西的縣城。

臨泉之名取臨近泉河之意,泉河又稱汾泉河、潁河,古稱“小汝水”,發源於河南省,在阜陽城區注入潁河。

泉河養育了臨泉的萬物生靈,是臨泉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有了水,還得有土地。

臨泉地處號稱“天下糧倉"之一的淮北平原

臨泉位於淮北平原西南部,海拔高度31到40米,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地勢較為平坦。

這裡是南北交匯過渡之處,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這樣的絕佳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造就了臨泉的“四大名片”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泉河兩岸

第一張:歷史悠久、姜尚故里

臨泉自古名人眾多,但作為臨泉招牌的,還得是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臨泉的姜寨是姜尚故里,《汝寧府志》載:

“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為呂侯後,故有姜寨,今屬潁州 ”

姜尚年輕時,為維持生計,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

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

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我們能看到姜尚的人生軌跡,從臨泉出發,一路行走,最終成就偉業,定落山東。

他被後世神化為姜子牙,在三千年的中華文化中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

他是兵、法、商、儒、道等敗家文化的開源者,他因為鬼神莫測的智慧被後世人崇拜為神。

管仲稱他是“兵家之祖”;孔子稱他是“兼利天下者”。

他寫的兵法《六韜》稱為中國兵法的啟蒙者,被後世稱為“謀聖”;其他的政治思想則成為齊魯文化的開端。

而齊魯文化正是中華文化的開源。

而臨泉,擁有的不僅僅只是姜子牙。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縣駐地為沈丘集,名字倒是有幾分古怪,但是此地號沈地,卻是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

而此地為何稱為“沈”,則是周武王鼎立九州,分封兄弟,周文王的兒子聃季載在此被封為“沈子國”,存在了有500多年。

至今臨泉仍有聃季墓。又稱為沈子墓,還是新石器時期的墓葬,如今已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子國,周代姬姓諸侯國,始祖為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發胞弟聃季載,姬載受封於聃國,他的子孫被封於沈國,初為侯國,周厲王時被貶為子國,所以後來稱"沈子國"。

沈子國自公元前1043年受封建國,中間數經戰亂,歷盡滄桑,風雨飄搖,履途崎嶇,但卻一直維持到公元前506年,才為"鄭所滅",共有537年的歷史。

唐代張守義《正義》注:“聃,國名也。季載,人名也,伯邑考最長,所以曰:“伯”,諸子中鹹言“叔”,以載最少,故言季載。”武王同母兄弟四人,為嫡出。季載為武王胞弟,居第四,故稱季。

據眾多的史料記載,聃國就在潁州西一百二十里處,即現在的古城址。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聃季載封於聃,為何又叫沈子國呢?

原來在古時,“沈”與“聃”二字互相通用。《辭海》“沈”條注:“沈”,古國名,一作聃。

“聃”、“沈”古音名通用。看來聃季載封於沈當無疑義了。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還有春秋時代的另一個小國——養國。

據考古論證,該國位於今天臨泉的楊橋鎮。

養國出了一位著名的將軍,養由基。

養國被楚國滅亡後,養由基成為楚國大夫,相傳養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標記的柳葉,並曾一箭射穿七層鎧甲。

《戰國策·西周策》中記載: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這就是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的出處。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養由基雕像

第二張:藝術瑰寶、臨泉雜技

臨泉雜技誕生於西周,盛行於漢代,在明朝時就有了深遠影響的雜技班組。

據說來源便是沈子國負責每一年周王朝的國家盛典,從而國家蓄養眾多娛樂人員。

隨著沈子國和西周的沒落,這些雜技也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臨泉雜技有了井噴式發展,民間雜技藝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髮展,紛紛到全國各地巡演,

並在安徽省第二屆、第三屆雜技大賽中摘金奪銀,享譽省內外,還應邀參加了《紅姑寨恩仇記》等多部影視劇拍攝,

被《人民日報》海外版、《紅旗》雜誌、《農民畫報》、《雜技與魔術》等報刊及北京電視臺等十幾家新聞媒體報道演出盛況和發展情況。

近年來又多次走出國門,到加拿大、泰國、菲律賓等國進行文化藝術交流。

目前,全縣擁有各類雜技團隊890多個,遍及全縣各個鄉鎮,湧現了龐營鄉耿莊、王閆莊、韓楊寨、韋寨鎮韋小莊、張營鄉馬樓、黃嶺鎮彭小廟等十幾個專業村,

從業人員近2萬人,年創收入逾3億元。

臨泉雜技以原生態、群眾性、市場化的鮮明特點成為民間文化大觀園中的奇葩,成為臨泉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臨泉雜技被列入文化部和安徽省重點扶植的區域文化品牌,臨泉縣是“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雜技、馬戲)”,更有“中國雜技看臨泉”之說。

肘閣、抬閣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第三張:紅色足跡、燃燒的歲月

驅車從臨泉縣城往南10公里,到韋寨鎮轉入一條新修的柏油馬路,就進入了一個四面環溝的村寨,一座青磚土牆草頂的院落坐落在寨中。

這是一座左右兩進的農家小院,兩間正屋裡陳設著簡單的傢俱,斑駁陳舊的木桌椅、衣櫃、馬燈,說明這是一戶解放前的中農之家。

唯一與普通農家不同的是,土牆上掛著大幅的戰爭形勢圖,圖上紅黑箭頭交織糾纏,隱隱傳出戰場上激烈的人馬喊殺嘶鳴聲。

靜靜置身屋內,前線作戰指揮部的緊張和忙碌彷彿又來到眼前。

70年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劉伯承、鄧小平就在這個院落,揮斥方遒,決戰千里……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12萬人馬強渡黃河,開進魯西南。

正在劉鄧大軍鏖戰魯西南,捷報連連的時候,毛澤東主席敏銳地意識到:劉鄧大軍只有迅速直插大別山地區,直逼南京、武漢,才能全面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

於是,7月23日毛主席致電劉鄧:“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

8月7日,劉鄧大軍12萬人馬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的序幕。

經過20多天千里挺進,8月27日,劉鄧大軍終於走到了大別山。這一消息傳到陝北,毛澤東欣喜地說:“我們總算熬出頭了,20多年以來,革命戰爭一直處於防禦地位,自劉鄧南征後,我們的革命戰爭,才在歷史上第一次轉為戰略進攻。”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11月,蔣介石在南京主持召開“大別山作戰檢討會”,設立“華中剿總”,隨即,對大別山進行全面圍剿,聲稱要“一舉殲滅劉鄧”。

面對敵人即將開始的大舉進攻,劉、鄧經過反覆研究,認為大別山區不適合留置過多兵力,遂決定採取分兵作戰的方針,由劉伯承率領第1縱隊和軍區及中原局機關轉至淮河以北進行休整。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在分兵時,鄧小平主動提出帶領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揮所指揮主力,堅守重兵圍攻中的大別山。

他對劉伯承說:“我到底比你年輕,我留下,你到淮西去指揮全局。”

12月17日,劉伯承率中原局機關賀野戰軍後方指揮所北渡淮河平豫淮西區,進行新的戰略展開。

1947年12月21日,劉伯承司令員、張際春副政委率大別山後方指揮部來到臨泉的韓老家,24日上午在韓老家召開了野戰軍直屬部隊幹部會議。

會上劉伯承強調指出:大軍目前的鬥爭重點仍在大別山。

在以後的兩個多月,先後駐臨泉的前劉寨、羅寨、韋樓等地。

1948年2月24日,鄧小平政委、李達參謀長率大別山前方指揮部到達臨泉韋寨,與劉伯承會合,此時劉鄧兩人已分別75天,兩人如手足相逢,欣喜不已。

劉鄧會合後,先後駐在吳營、油坊莊等村,共駐臨泉88天,於4月4日離開臨泉。

而劉鄧大刀直插敵人心臟,就是在臨泉完成的。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第四張:中原牧場、交通發達

依託於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使得臨泉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畜牧養殖重地。

臨泉農牧產品量大質優,每年糧食產量約佔全國的1/500、全省的1/30,連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榮譽稱號,

虎頭姜、領頭羊、芥菜、譚筆、貢文王聞名遐邇,被譽為“臨泉五寶”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縣全力打造中原牧場

隨著經濟的發展,臨泉交通越來越發達。

鄭合高鐵的修建,將給臨泉帶來新的機遇!


"

在阜陽五縣三區中

有一座歷史悠久的

安徽第一人口大縣

也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縣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它是一座極具現代化

又不失古典氣息的文化名城

老城區和城南新區的高樓交相呼應

三千年沈國曆史,文化璀璨

堅持與進取,在這座城市得到完美的融合

它就是阜陽臨泉


您好,我是臨泉

感謝您打開這份來自臨泉的邀請函

這是一封特殊的邀請函

憑這封信

可以找到一萬個來臨泉的理由!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在哪?

臨泉縣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位於東經114°50′—115°30′。

它是安徽省最西的縣城。

臨泉之名取臨近泉河之意,泉河又稱汾泉河、潁河,古稱“小汝水”,發源於河南省,在阜陽城區注入潁河。

泉河養育了臨泉的萬物生靈,是臨泉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有了水,還得有土地。

臨泉地處號稱“天下糧倉"之一的淮北平原

臨泉位於淮北平原西南部,海拔高度31到40米,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地勢較為平坦。

這裡是南北交匯過渡之處,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這樣的絕佳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造就了臨泉的“四大名片”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泉河兩岸

第一張:歷史悠久、姜尚故里

臨泉自古名人眾多,但作為臨泉招牌的,還得是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臨泉的姜寨是姜尚故里,《汝寧府志》載:

“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為呂侯後,故有姜寨,今屬潁州 ”

姜尚年輕時,為維持生計,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

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

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我們能看到姜尚的人生軌跡,從臨泉出發,一路行走,最終成就偉業,定落山東。

他被後世神化為姜子牙,在三千年的中華文化中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

他是兵、法、商、儒、道等敗家文化的開源者,他因為鬼神莫測的智慧被後世人崇拜為神。

管仲稱他是“兵家之祖”;孔子稱他是“兼利天下者”。

他寫的兵法《六韜》稱為中國兵法的啟蒙者,被後世稱為“謀聖”;其他的政治思想則成為齊魯文化的開端。

而齊魯文化正是中華文化的開源。

而臨泉,擁有的不僅僅只是姜子牙。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縣駐地為沈丘集,名字倒是有幾分古怪,但是此地號沈地,卻是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

而此地為何稱為“沈”,則是周武王鼎立九州,分封兄弟,周文王的兒子聃季載在此被封為“沈子國”,存在了有500多年。

至今臨泉仍有聃季墓。又稱為沈子墓,還是新石器時期的墓葬,如今已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子國,周代姬姓諸侯國,始祖為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發胞弟聃季載,姬載受封於聃國,他的子孫被封於沈國,初為侯國,周厲王時被貶為子國,所以後來稱"沈子國"。

沈子國自公元前1043年受封建國,中間數經戰亂,歷盡滄桑,風雨飄搖,履途崎嶇,但卻一直維持到公元前506年,才為"鄭所滅",共有537年的歷史。

唐代張守義《正義》注:“聃,國名也。季載,人名也,伯邑考最長,所以曰:“伯”,諸子中鹹言“叔”,以載最少,故言季載。”武王同母兄弟四人,為嫡出。季載為武王胞弟,居第四,故稱季。

據眾多的史料記載,聃國就在潁州西一百二十里處,即現在的古城址。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聃季載封於聃,為何又叫沈子國呢?

原來在古時,“沈”與“聃”二字互相通用。《辭海》“沈”條注:“沈”,古國名,一作聃。

“聃”、“沈”古音名通用。看來聃季載封於沈當無疑義了。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還有春秋時代的另一個小國——養國。

據考古論證,該國位於今天臨泉的楊橋鎮。

養國出了一位著名的將軍,養由基。

養國被楚國滅亡後,養由基成為楚國大夫,相傳養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標記的柳葉,並曾一箭射穿七層鎧甲。

《戰國策·西周策》中記載: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這就是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的出處。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養由基雕像

第二張:藝術瑰寶、臨泉雜技

臨泉雜技誕生於西周,盛行於漢代,在明朝時就有了深遠影響的雜技班組。

據說來源便是沈子國負責每一年周王朝的國家盛典,從而國家蓄養眾多娛樂人員。

隨著沈子國和西周的沒落,這些雜技也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臨泉雜技有了井噴式發展,民間雜技藝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髮展,紛紛到全國各地巡演,

並在安徽省第二屆、第三屆雜技大賽中摘金奪銀,享譽省內外,還應邀參加了《紅姑寨恩仇記》等多部影視劇拍攝,

被《人民日報》海外版、《紅旗》雜誌、《農民畫報》、《雜技與魔術》等報刊及北京電視臺等十幾家新聞媒體報道演出盛況和發展情況。

近年來又多次走出國門,到加拿大、泰國、菲律賓等國進行文化藝術交流。

目前,全縣擁有各類雜技團隊890多個,遍及全縣各個鄉鎮,湧現了龐營鄉耿莊、王閆莊、韓楊寨、韋寨鎮韋小莊、張營鄉馬樓、黃嶺鎮彭小廟等十幾個專業村,

從業人員近2萬人,年創收入逾3億元。

臨泉雜技以原生態、群眾性、市場化的鮮明特點成為民間文化大觀園中的奇葩,成為臨泉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臨泉雜技被列入文化部和安徽省重點扶植的區域文化品牌,臨泉縣是“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雜技、馬戲)”,更有“中國雜技看臨泉”之說。

肘閣、抬閣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第三張:紅色足跡、燃燒的歲月

驅車從臨泉縣城往南10公里,到韋寨鎮轉入一條新修的柏油馬路,就進入了一個四面環溝的村寨,一座青磚土牆草頂的院落坐落在寨中。

這是一座左右兩進的農家小院,兩間正屋裡陳設著簡單的傢俱,斑駁陳舊的木桌椅、衣櫃、馬燈,說明這是一戶解放前的中農之家。

唯一與普通農家不同的是,土牆上掛著大幅的戰爭形勢圖,圖上紅黑箭頭交織糾纏,隱隱傳出戰場上激烈的人馬喊殺嘶鳴聲。

靜靜置身屋內,前線作戰指揮部的緊張和忙碌彷彿又來到眼前。

70年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劉伯承、鄧小平就在這個院落,揮斥方遒,決戰千里……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12萬人馬強渡黃河,開進魯西南。

正在劉鄧大軍鏖戰魯西南,捷報連連的時候,毛澤東主席敏銳地意識到:劉鄧大軍只有迅速直插大別山地區,直逼南京、武漢,才能全面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

於是,7月23日毛主席致電劉鄧:“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

8月7日,劉鄧大軍12萬人馬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的序幕。

經過20多天千里挺進,8月27日,劉鄧大軍終於走到了大別山。這一消息傳到陝北,毛澤東欣喜地說:“我們總算熬出頭了,20多年以來,革命戰爭一直處於防禦地位,自劉鄧南征後,我們的革命戰爭,才在歷史上第一次轉為戰略進攻。”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11月,蔣介石在南京主持召開“大別山作戰檢討會”,設立“華中剿總”,隨即,對大別山進行全面圍剿,聲稱要“一舉殲滅劉鄧”。

面對敵人即將開始的大舉進攻,劉、鄧經過反覆研究,認為大別山區不適合留置過多兵力,遂決定採取分兵作戰的方針,由劉伯承率領第1縱隊和軍區及中原局機關轉至淮河以北進行休整。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在分兵時,鄧小平主動提出帶領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揮所指揮主力,堅守重兵圍攻中的大別山。

他對劉伯承說:“我到底比你年輕,我留下,你到淮西去指揮全局。”

12月17日,劉伯承率中原局機關賀野戰軍後方指揮所北渡淮河平豫淮西區,進行新的戰略展開。

1947年12月21日,劉伯承司令員、張際春副政委率大別山後方指揮部來到臨泉的韓老家,24日上午在韓老家召開了野戰軍直屬部隊幹部會議。

會上劉伯承強調指出:大軍目前的鬥爭重點仍在大別山。

在以後的兩個多月,先後駐臨泉的前劉寨、羅寨、韋樓等地。

1948年2月24日,鄧小平政委、李達參謀長率大別山前方指揮部到達臨泉韋寨,與劉伯承會合,此時劉鄧兩人已分別75天,兩人如手足相逢,欣喜不已。

劉鄧會合後,先後駐在吳營、油坊莊等村,共駐臨泉88天,於4月4日離開臨泉。

而劉鄧大刀直插敵人心臟,就是在臨泉完成的。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第四張:中原牧場、交通發達

依託於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使得臨泉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畜牧養殖重地。

臨泉農牧產品量大質優,每年糧食產量約佔全國的1/500、全省的1/30,連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榮譽稱號,

虎頭姜、領頭羊、芥菜、譚筆、貢文王聞名遐邇,被譽為“臨泉五寶”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縣全力打造中原牧場

隨著經濟的發展,臨泉交通越來越發達。

鄭合高鐵的修建,將給臨泉帶來新的機遇!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麼臨泉能養育如此多的人口。

因為它是安徽之糧倉,因為它是安徽文化之邦!

讓我們再看一眼臨泉的名片:

中文名:臨泉

英文名:linquan

別名:沈國、寢縣、沈丘

民族:漢、回等等

身份證:341......

面積:1839平方公里

人口:237萬(截至2017年)

家庭成員:城關街道、城東街道、城南街道、邢塘街道、田橋街道、楊橋鎮、宋集鎮、鮦城鎮、關廟鎮、廟岔鎮、姜寨鎮、白廟鎮、黃嶺鎮、瓦店鎮、韋寨鎮、迎仙鎮、單橋鎮、長官鎮、陳集鎮、張新鎮、艾亭鎮、陶老鎮、楊橋鎮、譚棚鎮、高塘鎮、老集鎮、滑集鎮、土陂鎮、呂寨鎮。

電話號碼:(+86)0558

車牌代碼:皖K

語言:中原官話-鄭曹片

住址: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


天有情,地有情

臨泉人民最熱情

2019,請您接收臨泉盛情的邀請吧

不妨讓更多人看到這份特殊的邀請函!


"

在阜陽五縣三區中

有一座歷史悠久的

安徽第一人口大縣

也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縣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它是一座極具現代化

又不失古典氣息的文化名城

老城區和城南新區的高樓交相呼應

三千年沈國曆史,文化璀璨

堅持與進取,在這座城市得到完美的融合

它就是阜陽臨泉


您好,我是臨泉

感謝您打開這份來自臨泉的邀請函

這是一封特殊的邀請函

憑這封信

可以找到一萬個來臨泉的理由!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在哪?

臨泉縣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位於東經114°50′—115°30′。

它是安徽省最西的縣城。

臨泉之名取臨近泉河之意,泉河又稱汾泉河、潁河,古稱“小汝水”,發源於河南省,在阜陽城區注入潁河。

泉河養育了臨泉的萬物生靈,是臨泉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有了水,還得有土地。

臨泉地處號稱“天下糧倉"之一的淮北平原

臨泉位於淮北平原西南部,海拔高度31到40米,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地勢較為平坦。

這裡是南北交匯過渡之處,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這樣的絕佳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造就了臨泉的“四大名片”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泉河兩岸

第一張:歷史悠久、姜尚故里

臨泉自古名人眾多,但作為臨泉招牌的,還得是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臨泉的姜寨是姜尚故里,《汝寧府志》載:

“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為呂侯後,故有姜寨,今屬潁州 ”

姜尚年輕時,為維持生計,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

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

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我們能看到姜尚的人生軌跡,從臨泉出發,一路行走,最終成就偉業,定落山東。

他被後世神化為姜子牙,在三千年的中華文化中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

他是兵、法、商、儒、道等敗家文化的開源者,他因為鬼神莫測的智慧被後世人崇拜為神。

管仲稱他是“兵家之祖”;孔子稱他是“兼利天下者”。

他寫的兵法《六韜》稱為中國兵法的啟蒙者,被後世稱為“謀聖”;其他的政治思想則成為齊魯文化的開端。

而齊魯文化正是中華文化的開源。

而臨泉,擁有的不僅僅只是姜子牙。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縣駐地為沈丘集,名字倒是有幾分古怪,但是此地號沈地,卻是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

而此地為何稱為“沈”,則是周武王鼎立九州,分封兄弟,周文王的兒子聃季載在此被封為“沈子國”,存在了有500多年。

至今臨泉仍有聃季墓。又稱為沈子墓,還是新石器時期的墓葬,如今已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子國,周代姬姓諸侯國,始祖為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發胞弟聃季載,姬載受封於聃國,他的子孫被封於沈國,初為侯國,周厲王時被貶為子國,所以後來稱"沈子國"。

沈子國自公元前1043年受封建國,中間數經戰亂,歷盡滄桑,風雨飄搖,履途崎嶇,但卻一直維持到公元前506年,才為"鄭所滅",共有537年的歷史。

唐代張守義《正義》注:“聃,國名也。季載,人名也,伯邑考最長,所以曰:“伯”,諸子中鹹言“叔”,以載最少,故言季載。”武王同母兄弟四人,為嫡出。季載為武王胞弟,居第四,故稱季。

據眾多的史料記載,聃國就在潁州西一百二十里處,即現在的古城址。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聃季載封於聃,為何又叫沈子國呢?

原來在古時,“沈”與“聃”二字互相通用。《辭海》“沈”條注:“沈”,古國名,一作聃。

“聃”、“沈”古音名通用。看來聃季載封於沈當無疑義了。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還有春秋時代的另一個小國——養國。

據考古論證,該國位於今天臨泉的楊橋鎮。

養國出了一位著名的將軍,養由基。

養國被楚國滅亡後,養由基成為楚國大夫,相傳養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標記的柳葉,並曾一箭射穿七層鎧甲。

《戰國策·西周策》中記載: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這就是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的出處。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養由基雕像

第二張:藝術瑰寶、臨泉雜技

臨泉雜技誕生於西周,盛行於漢代,在明朝時就有了深遠影響的雜技班組。

據說來源便是沈子國負責每一年周王朝的國家盛典,從而國家蓄養眾多娛樂人員。

隨著沈子國和西周的沒落,這些雜技也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臨泉雜技有了井噴式發展,民間雜技藝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髮展,紛紛到全國各地巡演,

並在安徽省第二屆、第三屆雜技大賽中摘金奪銀,享譽省內外,還應邀參加了《紅姑寨恩仇記》等多部影視劇拍攝,

被《人民日報》海外版、《紅旗》雜誌、《農民畫報》、《雜技與魔術》等報刊及北京電視臺等十幾家新聞媒體報道演出盛況和發展情況。

近年來又多次走出國門,到加拿大、泰國、菲律賓等國進行文化藝術交流。

目前,全縣擁有各類雜技團隊890多個,遍及全縣各個鄉鎮,湧現了龐營鄉耿莊、王閆莊、韓楊寨、韋寨鎮韋小莊、張營鄉馬樓、黃嶺鎮彭小廟等十幾個專業村,

從業人員近2萬人,年創收入逾3億元。

臨泉雜技以原生態、群眾性、市場化的鮮明特點成為民間文化大觀園中的奇葩,成為臨泉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臨泉雜技被列入文化部和安徽省重點扶植的區域文化品牌,臨泉縣是“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雜技、馬戲)”,更有“中國雜技看臨泉”之說。

肘閣、抬閣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第三張:紅色足跡、燃燒的歲月

驅車從臨泉縣城往南10公里,到韋寨鎮轉入一條新修的柏油馬路,就進入了一個四面環溝的村寨,一座青磚土牆草頂的院落坐落在寨中。

這是一座左右兩進的農家小院,兩間正屋裡陳設著簡單的傢俱,斑駁陳舊的木桌椅、衣櫃、馬燈,說明這是一戶解放前的中農之家。

唯一與普通農家不同的是,土牆上掛著大幅的戰爭形勢圖,圖上紅黑箭頭交織糾纏,隱隱傳出戰場上激烈的人馬喊殺嘶鳴聲。

靜靜置身屋內,前線作戰指揮部的緊張和忙碌彷彿又來到眼前。

70年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劉伯承、鄧小平就在這個院落,揮斥方遒,決戰千里……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12萬人馬強渡黃河,開進魯西南。

正在劉鄧大軍鏖戰魯西南,捷報連連的時候,毛澤東主席敏銳地意識到:劉鄧大軍只有迅速直插大別山地區,直逼南京、武漢,才能全面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

於是,7月23日毛主席致電劉鄧:“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

8月7日,劉鄧大軍12萬人馬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的序幕。

經過20多天千里挺進,8月27日,劉鄧大軍終於走到了大別山。這一消息傳到陝北,毛澤東欣喜地說:“我們總算熬出頭了,20多年以來,革命戰爭一直處於防禦地位,自劉鄧南征後,我們的革命戰爭,才在歷史上第一次轉為戰略進攻。”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11月,蔣介石在南京主持召開“大別山作戰檢討會”,設立“華中剿總”,隨即,對大別山進行全面圍剿,聲稱要“一舉殲滅劉鄧”。

面對敵人即將開始的大舉進攻,劉、鄧經過反覆研究,認為大別山區不適合留置過多兵力,遂決定採取分兵作戰的方針,由劉伯承率領第1縱隊和軍區及中原局機關轉至淮河以北進行休整。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在分兵時,鄧小平主動提出帶領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揮所指揮主力,堅守重兵圍攻中的大別山。

他對劉伯承說:“我到底比你年輕,我留下,你到淮西去指揮全局。”

12月17日,劉伯承率中原局機關賀野戰軍後方指揮所北渡淮河平豫淮西區,進行新的戰略展開。

1947年12月21日,劉伯承司令員、張際春副政委率大別山後方指揮部來到臨泉的韓老家,24日上午在韓老家召開了野戰軍直屬部隊幹部會議。

會上劉伯承強調指出:大軍目前的鬥爭重點仍在大別山。

在以後的兩個多月,先後駐臨泉的前劉寨、羅寨、韋樓等地。

1948年2月24日,鄧小平政委、李達參謀長率大別山前方指揮部到達臨泉韋寨,與劉伯承會合,此時劉鄧兩人已分別75天,兩人如手足相逢,欣喜不已。

劉鄧會合後,先後駐在吳營、油坊莊等村,共駐臨泉88天,於4月4日離開臨泉。

而劉鄧大刀直插敵人心臟,就是在臨泉完成的。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第四張:中原牧場、交通發達

依託於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使得臨泉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畜牧養殖重地。

臨泉農牧產品量大質優,每年糧食產量約佔全國的1/500、全省的1/30,連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榮譽稱號,

虎頭姜、領頭羊、芥菜、譚筆、貢文王聞名遐邇,被譽為“臨泉五寶”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縣全力打造中原牧場

隨著經濟的發展,臨泉交通越來越發達。

鄭合高鐵的修建,將給臨泉帶來新的機遇!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麼臨泉能養育如此多的人口。

因為它是安徽之糧倉,因為它是安徽文化之邦!

讓我們再看一眼臨泉的名片:

中文名:臨泉

英文名:linquan

別名:沈國、寢縣、沈丘

民族:漢、回等等

身份證:341......

面積:1839平方公里

人口:237萬(截至2017年)

家庭成員:城關街道、城東街道、城南街道、邢塘街道、田橋街道、楊橋鎮、宋集鎮、鮦城鎮、關廟鎮、廟岔鎮、姜寨鎮、白廟鎮、黃嶺鎮、瓦店鎮、韋寨鎮、迎仙鎮、單橋鎮、長官鎮、陳集鎮、張新鎮、艾亭鎮、陶老鎮、楊橋鎮、譚棚鎮、高塘鎮、老集鎮、滑集鎮、土陂鎮、呂寨鎮。

電話號碼:(+86)0558

車牌代碼:皖K

語言:中原官話-鄭曹片

住址: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


天有情,地有情

臨泉人民最熱情

2019,請您接收臨泉盛情的邀請吧

不妨讓更多人看到這份特殊的邀請函!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

在阜陽五縣三區中

有一座歷史悠久的

安徽第一人口大縣

也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縣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它是一座極具現代化

又不失古典氣息的文化名城

老城區和城南新區的高樓交相呼應

三千年沈國曆史,文化璀璨

堅持與進取,在這座城市得到完美的融合

它就是阜陽臨泉


您好,我是臨泉

感謝您打開這份來自臨泉的邀請函

這是一封特殊的邀請函

憑這封信

可以找到一萬個來臨泉的理由!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在哪?

臨泉縣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位於東經114°50′—115°30′。

它是安徽省最西的縣城。

臨泉之名取臨近泉河之意,泉河又稱汾泉河、潁河,古稱“小汝水”,發源於河南省,在阜陽城區注入潁河。

泉河養育了臨泉的萬物生靈,是臨泉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有了水,還得有土地。

臨泉地處號稱“天下糧倉"之一的淮北平原

臨泉位於淮北平原西南部,海拔高度31到40米,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地勢較為平坦。

這裡是南北交匯過渡之處,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這樣的絕佳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造就了臨泉的“四大名片”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泉河兩岸

第一張:歷史悠久、姜尚故里

臨泉自古名人眾多,但作為臨泉招牌的,還得是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臨泉的姜寨是姜尚故里,《汝寧府志》載:

“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為呂侯後,故有姜寨,今屬潁州 ”

姜尚年輕時,為維持生計,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

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

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我們能看到姜尚的人生軌跡,從臨泉出發,一路行走,最終成就偉業,定落山東。

他被後世神化為姜子牙,在三千年的中華文化中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

他是兵、法、商、儒、道等敗家文化的開源者,他因為鬼神莫測的智慧被後世人崇拜為神。

管仲稱他是“兵家之祖”;孔子稱他是“兼利天下者”。

他寫的兵法《六韜》稱為中國兵法的啟蒙者,被後世稱為“謀聖”;其他的政治思想則成為齊魯文化的開端。

而齊魯文化正是中華文化的開源。

而臨泉,擁有的不僅僅只是姜子牙。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縣駐地為沈丘集,名字倒是有幾分古怪,但是此地號沈地,卻是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

而此地為何稱為“沈”,則是周武王鼎立九州,分封兄弟,周文王的兒子聃季載在此被封為“沈子國”,存在了有500多年。

至今臨泉仍有聃季墓。又稱為沈子墓,還是新石器時期的墓葬,如今已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子國,周代姬姓諸侯國,始祖為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發胞弟聃季載,姬載受封於聃國,他的子孫被封於沈國,初為侯國,周厲王時被貶為子國,所以後來稱"沈子國"。

沈子國自公元前1043年受封建國,中間數經戰亂,歷盡滄桑,風雨飄搖,履途崎嶇,但卻一直維持到公元前506年,才為"鄭所滅",共有537年的歷史。

唐代張守義《正義》注:“聃,國名也。季載,人名也,伯邑考最長,所以曰:“伯”,諸子中鹹言“叔”,以載最少,故言季載。”武王同母兄弟四人,為嫡出。季載為武王胞弟,居第四,故稱季。

據眾多的史料記載,聃國就在潁州西一百二十里處,即現在的古城址。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聃季載封於聃,為何又叫沈子國呢?

原來在古時,“沈”與“聃”二字互相通用。《辭海》“沈”條注:“沈”,古國名,一作聃。

“聃”、“沈”古音名通用。看來聃季載封於沈當無疑義了。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還有春秋時代的另一個小國——養國。

據考古論證,該國位於今天臨泉的楊橋鎮。

養國出了一位著名的將軍,養由基。

養國被楚國滅亡後,養由基成為楚國大夫,相傳養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標記的柳葉,並曾一箭射穿七層鎧甲。

《戰國策·西周策》中記載: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這就是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的出處。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養由基雕像

第二張:藝術瑰寶、臨泉雜技

臨泉雜技誕生於西周,盛行於漢代,在明朝時就有了深遠影響的雜技班組。

據說來源便是沈子國負責每一年周王朝的國家盛典,從而國家蓄養眾多娛樂人員。

隨著沈子國和西周的沒落,這些雜技也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臨泉雜技有了井噴式發展,民間雜技藝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髮展,紛紛到全國各地巡演,

並在安徽省第二屆、第三屆雜技大賽中摘金奪銀,享譽省內外,還應邀參加了《紅姑寨恩仇記》等多部影視劇拍攝,

被《人民日報》海外版、《紅旗》雜誌、《農民畫報》、《雜技與魔術》等報刊及北京電視臺等十幾家新聞媒體報道演出盛況和發展情況。

近年來又多次走出國門,到加拿大、泰國、菲律賓等國進行文化藝術交流。

目前,全縣擁有各類雜技團隊890多個,遍及全縣各個鄉鎮,湧現了龐營鄉耿莊、王閆莊、韓楊寨、韋寨鎮韋小莊、張營鄉馬樓、黃嶺鎮彭小廟等十幾個專業村,

從業人員近2萬人,年創收入逾3億元。

臨泉雜技以原生態、群眾性、市場化的鮮明特點成為民間文化大觀園中的奇葩,成為臨泉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臨泉雜技被列入文化部和安徽省重點扶植的區域文化品牌,臨泉縣是“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雜技、馬戲)”,更有“中國雜技看臨泉”之說。

肘閣、抬閣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第三張:紅色足跡、燃燒的歲月

驅車從臨泉縣城往南10公里,到韋寨鎮轉入一條新修的柏油馬路,就進入了一個四面環溝的村寨,一座青磚土牆草頂的院落坐落在寨中。

這是一座左右兩進的農家小院,兩間正屋裡陳設著簡單的傢俱,斑駁陳舊的木桌椅、衣櫃、馬燈,說明這是一戶解放前的中農之家。

唯一與普通農家不同的是,土牆上掛著大幅的戰爭形勢圖,圖上紅黑箭頭交織糾纏,隱隱傳出戰場上激烈的人馬喊殺嘶鳴聲。

靜靜置身屋內,前線作戰指揮部的緊張和忙碌彷彿又來到眼前。

70年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劉伯承、鄧小平就在這個院落,揮斥方遒,決戰千里……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12萬人馬強渡黃河,開進魯西南。

正在劉鄧大軍鏖戰魯西南,捷報連連的時候,毛澤東主席敏銳地意識到:劉鄧大軍只有迅速直插大別山地區,直逼南京、武漢,才能全面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

於是,7月23日毛主席致電劉鄧:“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

8月7日,劉鄧大軍12萬人馬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的序幕。

經過20多天千里挺進,8月27日,劉鄧大軍終於走到了大別山。這一消息傳到陝北,毛澤東欣喜地說:“我們總算熬出頭了,20多年以來,革命戰爭一直處於防禦地位,自劉鄧南征後,我們的革命戰爭,才在歷史上第一次轉為戰略進攻。”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11月,蔣介石在南京主持召開“大別山作戰檢討會”,設立“華中剿總”,隨即,對大別山進行全面圍剿,聲稱要“一舉殲滅劉鄧”。

面對敵人即將開始的大舉進攻,劉、鄧經過反覆研究,認為大別山區不適合留置過多兵力,遂決定採取分兵作戰的方針,由劉伯承率領第1縱隊和軍區及中原局機關轉至淮河以北進行休整。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在分兵時,鄧小平主動提出帶領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揮所指揮主力,堅守重兵圍攻中的大別山。

他對劉伯承說:“我到底比你年輕,我留下,你到淮西去指揮全局。”

12月17日,劉伯承率中原局機關賀野戰軍後方指揮所北渡淮河平豫淮西區,進行新的戰略展開。

1947年12月21日,劉伯承司令員、張際春副政委率大別山後方指揮部來到臨泉的韓老家,24日上午在韓老家召開了野戰軍直屬部隊幹部會議。

會上劉伯承強調指出:大軍目前的鬥爭重點仍在大別山。

在以後的兩個多月,先後駐臨泉的前劉寨、羅寨、韋樓等地。

1948年2月24日,鄧小平政委、李達參謀長率大別山前方指揮部到達臨泉韋寨,與劉伯承會合,此時劉鄧兩人已分別75天,兩人如手足相逢,欣喜不已。

劉鄧會合後,先後駐在吳營、油坊莊等村,共駐臨泉88天,於4月4日離開臨泉。

而劉鄧大刀直插敵人心臟,就是在臨泉完成的。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第四張:中原牧場、交通發達

依託於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使得臨泉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畜牧養殖重地。

臨泉農牧產品量大質優,每年糧食產量約佔全國的1/500、全省的1/30,連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榮譽稱號,

虎頭姜、領頭羊、芥菜、譚筆、貢文王聞名遐邇,被譽為“臨泉五寶”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臨泉縣全力打造中原牧場

隨著經濟的發展,臨泉交通越來越發達。

鄭合高鐵的修建,將給臨泉帶來新的機遇!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麼臨泉能養育如此多的人口。

因為它是安徽之糧倉,因為它是安徽文化之邦!

讓我們再看一眼臨泉的名片:

中文名:臨泉

英文名:linquan

別名:沈國、寢縣、沈丘

民族:漢、回等等

身份證:341......

面積:1839平方公里

人口:237萬(截至2017年)

家庭成員:城關街道、城東街道、城南街道、邢塘街道、田橋街道、楊橋鎮、宋集鎮、鮦城鎮、關廟鎮、廟岔鎮、姜寨鎮、白廟鎮、黃嶺鎮、瓦店鎮、韋寨鎮、迎仙鎮、單橋鎮、長官鎮、陳集鎮、張新鎮、艾亭鎮、陶老鎮、楊橋鎮、譚棚鎮、高塘鎮、老集鎮、滑集鎮、土陂鎮、呂寨鎮。

電話號碼:(+86)0558

車牌代碼:皖K

語言:中原官話-鄭曹片

住址: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


天有情,地有情

臨泉人民最熱情

2019,請您接收臨泉盛情的邀請吧

不妨讓更多人看到這份特殊的邀請函!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皖北三千年古縣,20年前人人鄙視,20年後百萬人為之驕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