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欲識金銀氣,須從黃白遊;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這是湯顯祖的新安詩。“黃”是指黃山,“白”是指白嶽,俗稱齊雲山。白嶽與黃山遙遙相望,又與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並稱為中國道教四大名山。這座距屯溪33公里,地處休寧縣境內的仙山,只可惜生錯了地方。

過去白嶽是與黃山比肩而立的,名氣甚至還壓倒黃山。現在盛傳的清乾隆帝的讚詞:“天下無雙勝景,江南第一名山”,雖查無出處,但,元代鄭玉的確說過白嶽是“名冠江南第一山”。

白嶽海拔僅585米,不及黃山的一半。但,它的自然風光即不與黃山雷同,也不比黃山遜色。這是一座以丹霞地貌為特色的山體,秀峰林立、溝壑縱橫、盡顯嫵媚。假如把用花崗岩鑄成筋骨的黃山比作偉岸丈夫的話,白嶽就是小家碧玉的娟秀村姑。這是一種風情,非身臨其境,耳鬢廝磨是無法體會的,尤其是它的人文特色。只可惜,二十多年對黃山的突出宣傳,倒反使這座充滿靈氣的仙山,鮮為外人所知了。

齊雲山(白嶽)北麓有座跨於橫江之上的九孔石橋,在沒有建登山索道前,人們都是從這裡登山的。這座長147米,寬8米的石橋,始建於明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由徽州知府古之賢倡建。大橋完工之日,正在慶典中,朝廷使者亦到,拔升古之賢為廣東按察司副使。百姓為了感激和褒揚知府德政,在橋頭立起華表鐫“登封”二字,故曰登封橋。

郁達夫等人曾夜泊屯溪。不久,這些遊客又到了齊雲山,他們就是過登封橋登山的。郁達夫在他的散文中這樣描述:山路兩旁,桃花雜樹很多,中途古鬆尤奇而可愛。人為花氣所醉,渾渾然似在做夢,只有微風所惹起的松濤,和採花的蜂蝶的鳴聲,時把美夢驚醒。可惜我們懶惰,是坐索道纜車上山的,沒有機會消受鬱某等人的夢境。從滿是綠樹的齊雲山望仙峰往下看:只見阡陌縱橫,田疇如展;波光粼粼,水如銀練的橫江蜿蜒著從中間穿過,將蔥蘢如染田疇分作兩半;這就是傳說己久,天地造化的齊雲山太極圖。

經過望仙台,跨過夢真橋,沿著永樂登山古道,可以進入“洞天福地”。據說這裡是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12年)道士邋遢仙創建。

道教文化是齊雲山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乾元年間(公元758一760年),道士龔棲霞隱於天門巖下,開創了齊雲山道教的歷史。南宋寶慶年間(公元1225一1227年),道士餘道元創建佑聖真武祠,供奉真武大帝。相傳真武大帝神像為百鳥銜泥塑立,特別靈驗,因而香火日盛“玄帝香火,在均州曰武當,在徽州曰齊雲。”明嘉靖以前,齊雲山受武當山影響,道士為全真派,提倡保全守一,不娶家室,不沾葷腥,稱清修道士。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明世宗派江西龍虎山“正一嗣教真人”張天師到齊雲山“建醮祈嗣”,為嘉靖祈求子嗣。靈驗後,賜山名並敕建玄天太素宮。此後,正一派逐成為齊雲山道教主流。正一派道士注重畫符唸咒、降福驅鬼,道士非齋期不忌酒肉,還可以結婚生子,稱火居道人。

現在齊雲山的道士都是正一道士。我們就是在一家道士開的飯店吃的午餐,飯菜倒也經濟實惠。這個道士除了紅頭花色、腰粗膀圓、身體結實外,與我等凡夫俗子也一無二般。閒聊中得知,這家道士是祖孫三代人,他們竟和皇上一樣是世襲制,每月有固定工資,平日除了設醮、打坐、值班外,就是搞多種經營。

原來齊雲山有一百多道士,現在走的走,散的散,只剩下二十多家了。他們的生活平靜得很,每日面對青山綠水、玄武諸仙,如果真能遠離紅塵,那才是真正的神仙日子。

過夢真橋而行百米,就是唐乾元年間道士龔棲霞修行的棲真巖,他是出現在齊雲山最早的道士。

忠烈坊在棲真巖右側,建於明代,供奉著“梓潼帝君”。

字體渾圓飽滿的“壽”字,出自慈禧太后之手,原由徽籍大臣收藏,其告老還鄉後,來齊雲山還願,便請人鐫刻在巖上。

由“壽”字崖前行數十步,便是齊雲山天然勝景“巖下窟窿”一天門。相傳這個洞是被真武大帝一腳踢開的,由於用力過猛,皁靴飛到了天門頂上。穿過門洞,就是齊雲山精華之一真仙洞府。洞內崖壁峭立,怪石前俯,壁上摩崖石刻“天開神秀”、“亙古奇觀”、“齊雲勝景”……,不勝枚舉。歷代文人雅士:朱熹、唐伯虎、徐霞客、王陽明、戚繼光、海瑞等等,都留下了墨寶。

在真仙洞府中,還有六個小洞;依次為:八仙洞、園通巖、真仙洞、文昌洞、雨君洞、珠簾洞,並由道家依洞築室,供奉各路真神。更奇妙的是,崖頂飄飄灑灑的水珠晴雨不斷,在遊人眼前形成一道天然水幕,這就是齊雲山的珍珠簾。明代徐霞客遊於此地,盛讚為“珠簾飛灑,奇為第一”。崖下有碧蓮池承接甘露,此池雨不滿溢,旱不幹涸,真不知是何等仙法所為。

過了二天門、三天門,就來到齊雲山腹地一月華街,月華街原是道家習武煉丹之處。古時這裡道觀林立,宮院節比,儼如人間仙境。後歷經幾百年滄桑,山上保存基本完好的:太微道院、天官府等,以及後來重修的太素宮內宮、玉虛宮、真武殿。

玄天太素宮始建於南宋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1997年重修。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玉虛宮、真武殿同太素宮一樣,建於寶慶年間,毀於文革,於1986年重建。玉虛宮左側是明代唐伯虎撰寫的《紫霄宮玄帝碑銘》,碑文華麗、書法俊秀、刻工精湛,為鎮山之寶。

真武殿對面,有峰似香爐,單峰兀立,下臨深澗,稱香爐峰。峰頂有一鐵亭,重達萬斤,相傳為明太祖朱元璋賜建。

天下第一神一真武大帝就端坐在“玄而又玄”的南宋始建,明嘉靖再敕建的玄天太素宮裡。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明朝:海瑞聞齊雲山聖帝之靈,前來進香,來時風和日麗、晴空萬里,行至一天門石階前,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天昏地暗、無法前行。只見一天門右側雷霆糾罰司內,靈官圓睜雙目,手執鋼鞭,盯著海瑞等人的腳下不放。後經道人點破,原來真武大帝嫌海公腳上的皮靴是葷的,所以發怒。忠介公不得己,背靴登山,方才雨過天晴。海瑞一干人進得大殿,看見殿右鼓架上有八尺牛皮大鼓一面,就題詩反詰。忽然,大鼓不擊自破。從此齊雲山太素宮正殿大鼓都用麻布蒙制。

後來,玄武大帝派靈官密隨海瑞,如發現不軌,立擊殺之。靈官暗伺三年,便回山覆命,以為對這位慎獨不欺、剛正不阿的剛峰先生,實無懈可擊。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清朝:順治丙戎,清兵破徽州,總督張天祿夢見一紅面長髯者前來告戒:“毋傷我百姓”。夢覺,以為關聖顯靈。及至齊雲山見到真武大帝像,竟與夢中所見者酷似。張天祿始大驚異,確信夢戒。於是乎徽州一帶百姓,得以保全。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文革:歷史上太素宮發生過一次大火災;大殿所有物件被燒一空,只有百鳥銜泥塑成的真武大帝頂天不動,火不能燎。另一次是大水災;狂風暴雨,山洪四洩,太素宮石崩牆塌,唯獨聖帝不動不搖。就是這尊水火不侵,刀槍不入的大神,到了文化大革命也在劫難逃。當時,大殿己徹底拆毀了,人們還不罷休。可是,這夥人用盡了吃奶的力氣,大帝仍自巋然不動。經過仔細觀察,他們發現大帝是被古人雕在一棵千年的樹椿上的。於是,把一束牛繩套在真武神仙的脖子上,在口號聲中,這位曾經保境安民的神仙大帝的總根子拔了出來。

齊雲山一白嶽,就是這樣一座充滿故事、充滿靈氣、充滿青翠、充滿文化的仙山。“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