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珠海這項工程每天引來15萬人參與,溫家寶也點贊

騎行 海天 溫家寶 自行車 南方都市報 南方都市報 2017-08-26
厲害了!珠海這項工程每天引來15萬人參與,溫家寶也點贊

5月26日,一場以“綠色發展”為主題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在中南海舉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此時,距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已三年。《決定》清晰闡述生態文明制度的改革方向、重點任務。三年多來,多項改革任務在地方鋪展開。如何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始終是各地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改革中,不同發展階段和特點的地區,也面對不一樣的現狀。河北的塞罕壩林場從一棵樹到一片“海”,廣東珠海、肇慶等地的綠道建設,掀起騎行熱潮,帶來綠色GDP。中西部內陸省份,如貴州,正在尋找一條不同於東部的發展道路,還要兼顧脫貧攻堅任務。

南都推出系列報道,一探多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綠色發展的選擇、陣痛和探索。

厲害了!珠海這項工程每天引來15萬人參與,溫家寶也點贊

圖1-圖4,位於珠海情侶中路的海邊城市綠道,綠化蔥鬱,環境優美 。南都記者吳進攝

每到週末,陳訊影都會和騎友們到珠海情侶路兜風,幾乎風雨無阻。迎著海風,在平滑的綠道和蜿蜒的海岸線穿行,這種迥異於公路駕駛的樂趣讓今年50歲的她為之著迷。

在口岸,港澳人推著自行車排隊過關,成群結隊穿梭在珠海大街小巷已成為城市一景。一座160多萬常住人口的城市,每天有15萬人次選擇騎行,數字背後是珠海歷時7年,建設的近千公里、覆蓋城鄉的綠道網絡,所掀起的低碳出行熱潮,更是珠海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的成功探索。

正在國內多個城市興起的綠道建設熱潮中,珠海樹立了一個標本和典範。珠海有關部門透露,近年來已經有50多批次外省考察團隊前來取經,珠海的綠道建設、管理經驗正在全國遍地開花。

珠海綠道究竟有哪些創新?又為當地群眾、經濟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南都記者深入蹲點,解構珠海綠道。

厲害了!珠海這項工程每天引來15萬人參與,溫家寶也點贊

10天建4公里綠道,“珠海速度”是怎樣煉成的?

“現在騎行,不像過去是為了出行,而是一種生活方式”,7月20日上午,儘管是工作日,仍不時有市民騎自行車經過珠海綠道海天驛站。一臺專業的山地自行車,頭盔、騎行服,這身行頭讓50歲的陳訊影看上去像個專業運動員。“以前騎自行車我都是揀便宜的,兩三百塊錢,有兩個輪子就行,現在迷上了自行車,要求也高了,我騎的這臺車要4000多”,提到自行車,陳訊影一下子打開了話匣。

自行車曾陪伴陳訊影度過了青澀的求學時光,讀初中時每天要蹬著一臺父親開過的舊單車在學校和家之間往返,後來到珠海蔘加工作,由於過去城市鮮少規劃自行車道,道路車輛日益增加,她一度有二十多年沒有再騎過自行車,外出、上下班通常是自己開車。

直到5年前,陳訊影才重拾小時候的騎行愛好。改變她的,是貫穿珠海各個角落的綠道。而位於珠海鳳凰灣畔的綠道海天驛站段是一個繞不開的節點。

這條建成於2010年,廣東省率先貫通的省立綠道示範段長約4公里,已經成為一個標誌,見證了珠海、廣東綠道從無到有,從點到面覆蓋珠三角的綠色發展史。

珠海市香洲區自行車運動協會會員塗佳寧告訴南都記者,從珠海任何一條綠道出發,都可以騎行到珠三角任意一個城市,“過去想都不敢想,綠道建設之前,要騎行我們基本只能跟汽車搶道,自行車運動沒有條件,發展不起來,有了綠道,不用發動,越來越多的人都騎上了自行車。”

海天驛站段的建設也創造了中國綠道的施工記錄。“綠道從受領任務到建成啟用僅用了10天,創造了‘珠海速度’”,綠道早期建設者、珠海市城建設施管理中心綜合技術部部長彭華明回憶起7年多前那段熱火朝天的施工經歷仍倍感自豪。

海天驛站原是一塊臨海山崖,因早年附近建港灣大道被削去大半山地,遺留一地亂石,在情侶路旁突兀聳立,上面雜草瘋長,蚊蟲滋生,成了珠海一塊城市“傷疤”。

彭華明說,2010年3月12日上午,珠三角綠道網珠海段建設啟動儀式剛在海天驛站舉行,下午機器就開進現場,要施工首先要清除上千立方米的亂石碓,但5臺機械開過來就傻眼了,由於珠海綠道自建設之初就明確了“不徵地、不拆遷、不砍樹”的建設方針,機械被樹木阻擋,開不進去,“工人們便用手搬肩扛,忙了一個通宵,將石塊全部清除一空”。

厲害了!珠海這項工程每天引來15萬人參與,溫家寶也點贊

海天驛站施工中採取“5+2”、“白+黑”的施工模式,沒有休息日,沒有晚上,24小時連軸轉。為何要如此爭分奪秒呢?彭華明講述了綠道施工的一段軼事:原來廣東規劃建設綠網的任務下達後,珠海因為種種原因,啟動的時間較其它城市晚了一步,以致最開始兩個月的施工進度排名總是落後,這讓一向在生態環保領域敢為人先的珠海人顏面無光,為了追趕其它城市,在珠三角綠道建設上不拖後腿,珠海必須加快進度。

厲害了!珠海這項工程每天引來15萬人參與,溫家寶也點贊

彭華明說,為了追趕進度,施工者們夜以繼日,輪番上陣,工人分三班倒,甚至二班倒,一班幹完了,就在旁邊搭建的帳篷中休息,吃飯也是一撥人先吃,一撥人後吃,確保人歇機器不歇,“大家都很辛苦,頭一挨地就能睡著,有的人甚至一邊打呼嚕一邊端著盒飯。”

原南灣市政站站長陳球春節前因心臟病住院請假,海天驛站綠道施工時恰好該站唯一的副手辭職,人手緊張,他便悄悄取消了病假,帶隊入場。

時任香洲區建管中心副主任謝聯輝有一對雙胞胎女兒,施工時其中一個小孩發燒,自己又正感冒,但為了確保施工進度,他硬是讓妻子開車連夜將自己送上工地。

海天驛站綠道10天建成的奇蹟背後,是無數施工者們的辛勤工作。為了防止趕工影響綠道質量,珠海的施工者們還聘請專業監理公司全程監督,光綠道鋪設就設置了7道工序,同時提前規劃、預留了未來升級改造、排水、水電管網的位置和線路。

溫家寶為珠海綠道點贊

建成後的海天驛站成了珠海、廣東綠道的一張“名片”,不僅施工速度最快,珠海建設者們獨創的“四三六”方略,更為全國綠道施工樹立了典範。

珠海市政和林業局總工程師樑傑明介紹,“四三六”中的“四三”,指的是規劃上秉承“三因”,因地制宜、因形就勢、因陋就巧;選線依託“三邊”,山邊、水邊、林邊;建設做到“三不”,不徵地、不拆遷、不砍樹;成效體現“三化”,生態化、本土化、多樣化。

依據綠道所處的位置、自然稟賦、所起到的功能,珠海又將綠道分成“六型綠道”,即濱海都市型綠道、田園郊野型綠道、歷史人文型綠道、體育競技型綠道、海島休閒型綠道、工業生態型綠道。海天驛站屬於濱海都市型綠道,其它幾種綠道則分佈在珠海各個區,構建起了形態豐富、風景各異、特色鮮明的綠道生態網絡。

2010年11月15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珠海視察工作,在省市領導陪同下專程到海天驛站綠道,並饒有興致地向一名路過的自行車愛好者借車,騎行了30多米遠。下車後,溫家寶稱讚:“珠海綠道真的很低碳、很乾淨、很漂亮。

7年過去,南都記者重新走訪海天驛站,綠道兩旁綠蔭如瀑,一邊臨海,濤聲陣陣,海風徐徐,風景絢麗,驛站內還有停車場。

隨著珠海規劃將50多公里長的情侶路整體打造成可與故宮、長城媲美的5A級景區,海天驛站綠道正迎來第一次改造提升,周圍被藍色的施工擋板圍閉,稍後將建設衛生間、木棧道、茶樓、花池並鋪裝地面。

厲害了!珠海這項工程每天引來15萬人參與,溫家寶也點贊

珠海情侶中路綠道的海天驛站 。

綠道創新成典範,珠海開創“六個第一”

類似這樣通過綠道,將城市閒置荒廢角落甚至髒亂差地帶重新盤活,打造成公共休閒空間、城市景觀的案例,在珠海綠道建設中數不勝數。

在珠海美麗小築驛站,廣場、觀景臺、休閒廊道、海景、花架融於一體,每天都有市民在此或步行,或騎單車,或坐在一起閒話家常。施工者說,驛站建設之前,這裡是一個違法修建的酒樓,後因故停業多年,房屋破舊不堪,嚴重影響市容市貌,政府後來收回建設綠道和驛站。

7年時間,珠海綠道從無到有,截止2016年底建成綠道約968公里,配套建設各級驛站48個,沿線建成社區公園300多個。

樑傑明說,綠道像是城市中無處不在的毛細血管,將原來分散的城市公園、森林公園、溼地公園、社區公園、各類景區、學校串聯起來,為市民提供了集健身、遊憩、娛樂於一體的綠色開敞空間,“在珠海西部相對偏遠的農村,我們修建修道時還考慮到沿線學校的需求,通過建設高標準的綠道大大方便了學生上下學”。

彭華明不無自豪的說,由於建設質量高,理念先進,珠海綠道建設很快就從原來珠三角老么,變成了第一,珠海綠道還為全國綠道開創了六個第一,如率先創新設計綠道專用斑馬線;率先出臺《珠海市綠道管理辦法》;率先出版“圖行”綠道手冊;率先製作綠道廣告宣傳片,運用現代媒介鼓勵市民使用綠道;率先創作第一首綠道之歌。

創作珠海綠道之歌的是一位普通市民。2010年7月,隨著珠海主城區綠道陸續投入使用,這位愛好音樂的市民騎行一圈後,回家即興創作了一首名為《綠道,真好》的歌,並自費5萬元,跑到北京請人譜曲錄音,發佈在網上。

“散散步,騎騎車,哼哼歌,爬爬坡,綠道綠道,你和我體驗低碳生活”……簡潔通俗而富有本土韻味的歌詞配上歡快的旋律,讓這首歌很快在網絡火了起來。彭華明說,他們後來在網上聽到這首歌,覺得內容好,歌詞中體現了市民對綠道的喜愛,於是將其選為珠海綠道官方歌曲,“這也是全國第一首,也是迄今唯一一首綠道官方歌曲,目前還沒有其它城市有類似的歌曲。”

沿情侶路海邊綠道騎行,在綠道與城市道路的交界處,騎行者和遊客總能看到紅白相間的斑馬線,這一迥異於其它城市白色斑馬線的設計也是珠海首創。

“綠道建設中難免會與城市主幹道相接,自行車如果突然從綠道衝出去容易帶來安全隱患,所以我們經過反覆醞釀,決定設計專門的綠道斑馬線,用紅白兩種顏色提醒車輛和騎行者,大大提高了騎行的安全,”彭華明說,由珠海首創的綠道專用斑馬線已被國內部分城市採用,珠海正在建設的城市自行車慢行系統也採用了綠道專用斑馬線。

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珠海將打造接近1500公里的綠廊生態網絡體系。珠海在綠道規劃、建設、管理的成功經驗、探索和實踐,也為其它城市樹立了可複製、借鑑的樣板。

彭華明自豪地說,全國綠道最早從廣東開始建設,而廣東綠道又是從珠海開始,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綠道是從珠海走向全國的,“不少城市建設綠道,都會來珠海取經,我們至今已經接待了50多批次外省考察團隊,像河北要建設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其中包括綠道,考察的地方就是珠海。”

厲害了!珠海這項工程每天引來15萬人參與,溫家寶也點贊

金灣區三灶鎮的綠道。

綠道掀起低碳出行熱潮,平均每天15萬人次騎行

珠海綠道的建設,在城市掀起了一股低碳出行的熱潮。陳訊影如今不光自己騎行,也成了自行車運動的推廣者,丈夫、兒子以及身邊很多朋友在她的帶動下都成了騎友。

“我這兩年帶動騎車的人就有30多個”,陳訊影不無自豪的說,最開始,身邊騎行的人不多,有時候週末想找個騎友一起兜風都很難,但短短几年,騎單車的人迅速增長,現在僅她手機微信上就有三十多個騎行群,隨便喊一嗓子,就有很多人響應。

對於48歲的珠海市民塗佳寧而言,自行車已經成為她生活不可或缺的夥伴,每天上下班都要騎自行車。“我是3年多前開始騎的,最初是因為有腰椎病,醫生建議要麼騎行要麼游泳,當時有了綠道,我就選擇騎行,”塗佳寧說,隨著騎友越來越多,其所在的香洲區2013年成立了自行車協會,每週都會組織騎行,每年都有幾次大型的騎行或徒步綠道活動,一年起碼有3萬多人次參加。

長期跟蹤珠海綠道和自行車運動的彭華明說,大概是從5年前開始,隨著珠海綠道不斷完善,自行車漸漸增多,如今已湧現出大大小小几十個相關的俱樂部、運動社團。

彭華明所在的部門近期做了一次調查,根據珠海目前各種類型的自行車使用率,初步估算一天有近15萬人次在路面上騎行。這對於一個常住人口不過160多萬的“小城市”而言無疑堪稱龐大了。

隨著自行車運動不斷升溫,政府在綠道沿線設置的一些公共租賃自行車站點有時一車難覓,摩拜、優拜、桔子單車等新興的共享單車也窺見了商機,從今年1月開始扎堆湧入珠海。截止目前,不算市民私人擁有的自行車,珠海公共租賃自行車和共享單車總數已超過2萬輛。

OFO珠海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看好珠海的自行車市場前景,目前該企業已在珠海投放5000輛車,下一步還將根據市民需求增加投放量,預計整個珠海將投放2萬輛。

環中國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珠海市市民健身運動會公路自行車賽,珠海自行車聯賽、金灣“航空新城杯”公路自行車公開賽……各種級別的自行車競技比賽亦如雨後春筍般在珠海湧現。綠道正在慢慢改變、重塑珠海的交通。

厲害了!珠海這項工程每天引來15萬人參與,溫家寶也點贊

綠道帶來文化和田園生活方式

在珠海,綠道還將田園生活還給了城市居民。位於香洲綠道的梅華城市花園253壟菜地,7月15日通過抽籤找到了“新主人”,吸引4000多名市民報名參加。

供市民共享的“開心農場”、休閒廣場、觀景平臺和足球、籃球、羽毛球場……這個總面積22 萬平米的公園如今設施齊全,綠樹鮮花遍地,已經成為珠海市民休閒娛樂的重要去處,人們很難想象,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垃圾成堆,三無人員聚集、黑作坊眾多的荒山。

負責維護管理公園的珠海香洲區正方公共資源運營有限公司辦公室企宣主管黃豔莉說,由於這裡髒亂差嚴重,過去十多年,當地曾先後十多次組織清拆均未能徹底根治,成為了周邊局面投訴的熱點區域,2013年香洲區將這裡納入社區公園建設計劃,多部門聯合行動,拆除“兩違”建築八千多平米,清運垃圾500多噸,勸離“三無”人員230多人,然後投資近800萬元將這裡改造成“城市中的森林公園”。

黃豔莉說,為了保護生態,梅華城市花園建設時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的樹木、植被,後期還移植了近百個品種的花卉樹木,不改動原有道路,只是簡單鋪上便於洩洪的吸水磚,並根據市民意見,開闢了生態農場,定期通過抽籤選擇農場主人進行耕種,管理方免費提供灌溉用水、耕種工具以及技術指導,讓市民在城市享受田園樂趣。

綠道也成了文化陣地。正方公司在負責的香洲區綠道多個驛站建設書吧、書屋,為市民提供豐盛的“精神大餐”。

港澳、外地遊客慕名湧入,成經濟增長點

珠海良好的綠道,不僅推動了騎行發展,本身也是一種旅遊資源,慕名而來的全國騎行愛好者絡繹不絕。

珠海九洲口岸,每到週末,總能看到排隊等待過關的自行車長龍,這些都是專程到珠海騎行的香港人。在灣仔口岸,天氣晴朗的時節,每天都有不少澳門人騎自行車過關,海岸線時常可見成群結隊的車隊穿行而過。

一位澳門騎行愛好者表示,當地空間狹小,幾乎沒有專門的自行車道,不少澳門人騎行都會選擇珠海。

陳訊影說,其身邊的騎友不少是港澳人,除了平時自發的騎行,每年也會與珠海自行車協會合作,組織開展內地、港澳騎行活動,因為人多,甚至需要包船過來。

“我很多騎友是吉林、上海的,每年寒假都會組團到珠海呆一兩個月”,塗佳寧介紹,珠海綠道環境好,很多自帶海景,富有浪漫情調,在全國騎友心目中有較高知名度,她認識的外地騎友就有20多個,通常會集體在珠海合租幾套房,一邊旅遊度假,一邊通過騎行品味珠海這座城市,他們的日常消費,也會給珠海的住宿、餐飲等行業帶來商機。

據珠海市政和林業局不完全統計,平均每年約有1000萬人次在綠道騎行,平均每年民間舉辦200多場非營利性的活動,大大豐富了市民的生活,推動全民健身發展,並直接帶動旅遊、運動、休閒、餐飲、商貿等相關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綠色經濟增長點。

鄉村遊火爆,綠道成致富路

在斗門黃楊山,綠道似一條項鍊將金臺寺、御溫泉等當地知名的“黃楊八景”串起來,沿途錯落分佈的農田、村莊,果園似畫卷徐徐展開,風景怡人。這既是珠海田園郊野型綠道,也是一條農業生態旅遊長廊。

7月9日上午,正值週末,在綠道騎行、徒步或是體驗農家樂的遊客市民絡繹不絕。62歲的重慶人葉桂英帶著女婿、女兒一家正在斗門黃楊山附近一家農莊採摘荔枝,4歲多大的外孫在枝繁葉茂的果園中鑽來鑽去,不時跑過來張開嘴,嚷著要外婆喂一顆。

“荔枝很甜,很新鮮,核很小,比市場上平時買的要好吃很多,”葉桂英說,夏天老家太熱,她都會到在珠海工作的女婿家裡避暑,幾天前從微信裡看到斗門搞鄉村旅遊,荔枝園豐收,可以現場採摘的新聞,於是特意週末帶家人一起過來體驗,既能重溫田園樂趣,又能通過採摘健身。

綠道將斗門原本地廣人稀、分散無序的景點、農莊連接在一起,形成了集觀光、休閒、採摘、農家樂、食宿、表演一條龍的生態旅遊鏈條,帶動了原本沉寂的鄉村旅遊發展。

自2014年開始,珠海斗門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鄉村旅遊節,今年更是升級為鄉村旅遊年,自1月23日開幕,分春夏秋冬四個主題,貫穿全年。

斗門區八甲村添源果場的老闆賴紅這幾年從鄉村旅遊節中嚐到了甜頭。他承包了280畝荔枝園,年產荔枝20多萬斤,往年都要為銷售犯愁,隨著綠道建成並帶動鄉村旅遊發展後,主動上門的遊客市民解決了他的難題。“2014年斗門第一次搞鄉村旅遊界搞水果採摘就火了,每天要接到兩三百個預約電話,每個遊客跑到果園採摘,走的時候都要帶走十幾斤”,賴紅說。

去年,斗門鄉村旅遊更是火爆,全年接待遊客63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0.6億元人民幣,同比分別增長11.9%、10.6%和13%,不少村民因此增收致富。

近年來,珠海接待遊客和旅遊收入均以兩位數的幅度增長,僅今年五一小長假,珠海便接待遊客135.49萬人次,同比增長18.5%,過夜遊客34.92萬人次,同比增長10.3%,實現旅遊收入6.09億元。其中,綠道成為拉動旅遊業的引擎之一。

樑傑明說,綠道已成為城鄉居民增收致富的幸福之道,發揮了“為城鄉添綠、為生活添美、為百姓造福”的良好效果。

他表示,下一步,珠海將圍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省的部署,結合珠海實際,大力抓好綠道提質升級工作,至2018年推進“一帶四道”——生態景觀林帶、城市綠道、健康步逍、林蔭道、鄉村風情島建設,打造全方位、多層次、惠民生的千里綠廊網絡體系。

統籌:虞偉 龔慰 蔣樂進 程思煒

採寫:南都記者 楊亮

攝影:南都記者 吳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