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

《七武士》雖然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好電影只會歷久彌新,時至今日,重新翻起該片,對照當下優秀電影,這部片子仍舊毫無褪色。縱然該片在當年獲獎不多——奧斯卡金像獎僅止步於兩項提名,可其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於西部片來說更是如此。就如同時代的美國導演賽爾喬·萊內昂拍的一系列西部片(如《西部往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七武士》的痕跡。

"

《七武士》雖然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好電影只會歷久彌新,時至今日,重新翻起該片,對照當下優秀電影,這部片子仍舊毫無褪色。縱然該片在當年獲獎不多——奧斯卡金像獎僅止步於兩項提名,可其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於西部片來說更是如此。就如同時代的美國導演賽爾喬·萊內昂拍的一系列西部片(如《西部往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七武士》的痕跡。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相比於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而言,《七武士》的商業娛樂性強得多,但是其藝術內涵並不遜色於前者。黑澤明用《七武士》真實地將我們帶回到日本曾經的戰國歲月,那裡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武士廝殺,也無貴族藩鎮彼此的恩怨爭鬥,電影將關注點集中在了破敗不堪的市井生活,讓一批自命不凡的武士同卑微的農民合作,實在是日本電影中破天荒之舉。

"

《七武士》雖然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好電影只會歷久彌新,時至今日,重新翻起該片,對照當下優秀電影,這部片子仍舊毫無褪色。縱然該片在當年獲獎不多——奧斯卡金像獎僅止步於兩項提名,可其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於西部片來說更是如此。就如同時代的美國導演賽爾喬·萊內昂拍的一系列西部片(如《西部往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七武士》的痕跡。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相比於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而言,《七武士》的商業娛樂性強得多,但是其藝術內涵並不遜色於前者。黑澤明用《七武士》真實地將我們帶回到日本曾經的戰國歲月,那裡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武士廝殺,也無貴族藩鎮彼此的恩怨爭鬥,電影將關注點集中在了破敗不堪的市井生活,讓一批自命不凡的武士同卑微的農民合作,實在是日本電影中破天荒之舉。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戰國時代,戰禍連綿,盜賊乘亂而起,人民受盡蹂躪,惶惶不可終日。”這是電影《七武士》開片對故事背景的描述。那個年代,鄉村裡盜賊四起,官府卻只收年貢不予懲治,就算村民求助,也是在被盜賊掃劫一空後,官府派人來此寥寥數眼,權作熱鬧排解。農民則是懦弱無能,不敢奮起反抗,只得任人宰割。戰亂年間,城裡的生活也並不好過。沿街乞討者在自娛自樂中絕望,途有餓殍卻無人理會,至於武士,更是行色匆匆,為生計餬口奔波。

"

《七武士》雖然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好電影只會歷久彌新,時至今日,重新翻起該片,對照當下優秀電影,這部片子仍舊毫無褪色。縱然該片在當年獲獎不多——奧斯卡金像獎僅止步於兩項提名,可其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於西部片來說更是如此。就如同時代的美國導演賽爾喬·萊內昂拍的一系列西部片(如《西部往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七武士》的痕跡。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相比於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而言,《七武士》的商業娛樂性強得多,但是其藝術內涵並不遜色於前者。黑澤明用《七武士》真實地將我們帶回到日本曾經的戰國歲月,那裡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武士廝殺,也無貴族藩鎮彼此的恩怨爭鬥,電影將關注點集中在了破敗不堪的市井生活,讓一批自命不凡的武士同卑微的農民合作,實在是日本電影中破天荒之舉。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戰國時代,戰禍連綿,盜賊乘亂而起,人民受盡蹂躪,惶惶不可終日。”這是電影《七武士》開片對故事背景的描述。那個年代,鄉村裡盜賊四起,官府卻只收年貢不予懲治,就算村民求助,也是在被盜賊掃劫一空後,官府派人來此寥寥數眼,權作熱鬧排解。農民則是懦弱無能,不敢奮起反抗,只得任人宰割。戰亂年間,城裡的生活也並不好過。沿街乞討者在自娛自樂中絕望,途有餓殍卻無人理會,至於武士,更是行色匆匆,為生計餬口奔波。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七武士》故事中的武士們與傳統日本對“武士”形象的描述完全不同。那個年代已至戰國末期,曾經舉義如星的藩鎮,如今卻已經多數落寞,被吞併成了數個巨族大戶。而那些曾經耀武揚威的武士們,多因所服侍城主戰敗而失業落難,苟活在泥濘不堪的街頭,日日為果腹掙扎,夜夜在絕望中買醉。但是這些苟且偷生的武士們仍舊尚存著一絲傲慢,這是對曾經輝煌的眷戀,也是在時代所迫下挽留著最後的尊嚴。當利吉在街頭尋找武士求助時,武士的自尊心隱隱作祟,就算是飢腸轆轆,也不甘受農民的擺佈,他們說”武士落難還是武士,怎麼會受農民施捨。”

階級:農民與武士的鴻溝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年代,農民和武士雖然均為亂世下的掙扎者,但是卻有著不可逾越的一條鴻溝。武士們從根本上瞧不起農民,他們認為農民是這個社會最底層的卑微者。農民們只知道埋頭苦幹,面對官府要求納貢、兵士掃蕩、盜賊劫掠卻無可奈何,只能任人宰割。他們是一幫懦夫,相比於武士們看重的尊嚴,他們絲毫沒有,就連城裡的乞討者也稱”幸好沒有生為農民,做狗更好。”在武士的眼中,農民或許真的連狗都不如。

"

《七武士》雖然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好電影只會歷久彌新,時至今日,重新翻起該片,對照當下優秀電影,這部片子仍舊毫無褪色。縱然該片在當年獲獎不多——奧斯卡金像獎僅止步於兩項提名,可其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於西部片來說更是如此。就如同時代的美國導演賽爾喬·萊內昂拍的一系列西部片(如《西部往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七武士》的痕跡。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相比於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而言,《七武士》的商業娛樂性強得多,但是其藝術內涵並不遜色於前者。黑澤明用《七武士》真實地將我們帶回到日本曾經的戰國歲月,那裡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武士廝殺,也無貴族藩鎮彼此的恩怨爭鬥,電影將關注點集中在了破敗不堪的市井生活,讓一批自命不凡的武士同卑微的農民合作,實在是日本電影中破天荒之舉。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戰國時代,戰禍連綿,盜賊乘亂而起,人民受盡蹂躪,惶惶不可終日。”這是電影《七武士》開片對故事背景的描述。那個年代,鄉村裡盜賊四起,官府卻只收年貢不予懲治,就算村民求助,也是在被盜賊掃劫一空後,官府派人來此寥寥數眼,權作熱鬧排解。農民則是懦弱無能,不敢奮起反抗,只得任人宰割。戰亂年間,城裡的生活也並不好過。沿街乞討者在自娛自樂中絕望,途有餓殍卻無人理會,至於武士,更是行色匆匆,為生計餬口奔波。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七武士》故事中的武士們與傳統日本對“武士”形象的描述完全不同。那個年代已至戰國末期,曾經舉義如星的藩鎮,如今卻已經多數落寞,被吞併成了數個巨族大戶。而那些曾經耀武揚威的武士們,多因所服侍城主戰敗而失業落難,苟活在泥濘不堪的街頭,日日為果腹掙扎,夜夜在絕望中買醉。但是這些苟且偷生的武士們仍舊尚存著一絲傲慢,這是對曾經輝煌的眷戀,也是在時代所迫下挽留著最後的尊嚴。當利吉在街頭尋找武士求助時,武士的自尊心隱隱作祟,就算是飢腸轆轆,也不甘受農民的擺佈,他們說”武士落難還是武士,怎麼會受農民施捨。”

階級:農民與武士的鴻溝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年代,農民和武士雖然均為亂世下的掙扎者,但是卻有著不可逾越的一條鴻溝。武士們從根本上瞧不起農民,他們認為農民是這個社會最底層的卑微者。農民們只知道埋頭苦幹,面對官府要求納貢、兵士掃蕩、盜賊劫掠卻無可奈何,只能任人宰割。他們是一幫懦夫,相比於武士們看重的尊嚴,他們絲毫沒有,就連城裡的乞討者也稱”幸好沒有生為農民,做狗更好。”在武士的眼中,農民或許真的連狗都不如。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可農民看待武士也並無仁慈,在他們眼中,武士們雖然地位在農民之上,卻並非友好。武士們在征戰時擾民之事多不勝數,以浴血沙場為名,踐踏麥田、欺壓百姓、糟蹋婦女,相比於那些蠻橫搶奪的山賊,武士其實也並非善類。因此,在農民們看到落荒武士時,將其殺害奪走他們的物品絲毫沒有內疚之情,因為曾經過路征戰的武士也這樣對待過他們。但是,無論如何,武士畢竟不是盜賊,他們具備著官方所授予的身份,也受著官方的制約,與盜賊還是不能相提並論,在那個時代有著無可爭議的合法地位。

"

《七武士》雖然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好電影只會歷久彌新,時至今日,重新翻起該片,對照當下優秀電影,這部片子仍舊毫無褪色。縱然該片在當年獲獎不多——奧斯卡金像獎僅止步於兩項提名,可其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於西部片來說更是如此。就如同時代的美國導演賽爾喬·萊內昂拍的一系列西部片(如《西部往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七武士》的痕跡。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相比於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而言,《七武士》的商業娛樂性強得多,但是其藝術內涵並不遜色於前者。黑澤明用《七武士》真實地將我們帶回到日本曾經的戰國歲月,那裡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武士廝殺,也無貴族藩鎮彼此的恩怨爭鬥,電影將關注點集中在了破敗不堪的市井生活,讓一批自命不凡的武士同卑微的農民合作,實在是日本電影中破天荒之舉。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戰國時代,戰禍連綿,盜賊乘亂而起,人民受盡蹂躪,惶惶不可終日。”這是電影《七武士》開片對故事背景的描述。那個年代,鄉村裡盜賊四起,官府卻只收年貢不予懲治,就算村民求助,也是在被盜賊掃劫一空後,官府派人來此寥寥數眼,權作熱鬧排解。農民則是懦弱無能,不敢奮起反抗,只得任人宰割。戰亂年間,城裡的生活也並不好過。沿街乞討者在自娛自樂中絕望,途有餓殍卻無人理會,至於武士,更是行色匆匆,為生計餬口奔波。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七武士》故事中的武士們與傳統日本對“武士”形象的描述完全不同。那個年代已至戰國末期,曾經舉義如星的藩鎮,如今卻已經多數落寞,被吞併成了數個巨族大戶。而那些曾經耀武揚威的武士們,多因所服侍城主戰敗而失業落難,苟活在泥濘不堪的街頭,日日為果腹掙扎,夜夜在絕望中買醉。但是這些苟且偷生的武士們仍舊尚存著一絲傲慢,這是對曾經輝煌的眷戀,也是在時代所迫下挽留著最後的尊嚴。當利吉在街頭尋找武士求助時,武士的自尊心隱隱作祟,就算是飢腸轆轆,也不甘受農民的擺佈,他們說”武士落難還是武士,怎麼會受農民施捨。”

階級:農民與武士的鴻溝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年代,農民和武士雖然均為亂世下的掙扎者,但是卻有著不可逾越的一條鴻溝。武士們從根本上瞧不起農民,他們認為農民是這個社會最底層的卑微者。農民們只知道埋頭苦幹,面對官府要求納貢、兵士掃蕩、盜賊劫掠卻無可奈何,只能任人宰割。他們是一幫懦夫,相比於武士們看重的尊嚴,他們絲毫沒有,就連城裡的乞討者也稱”幸好沒有生為農民,做狗更好。”在武士的眼中,農民或許真的連狗都不如。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可農民看待武士也並無仁慈,在他們眼中,武士們雖然地位在農民之上,卻並非友好。武士們在征戰時擾民之事多不勝數,以浴血沙場為名,踐踏麥田、欺壓百姓、糟蹋婦女,相比於那些蠻橫搶奪的山賊,武士其實也並非善類。因此,在農民們看到落荒武士時,將其殺害奪走他們的物品絲毫沒有內疚之情,因為曾經過路征戰的武士也這樣對待過他們。但是,無論如何,武士畢竟不是盜賊,他們具備著官方所授予的身份,也受著官方的制約,與盜賊還是不能相提並論,在那個時代有著無可爭議的合法地位。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農民們在受到盜賊攪擾,尋找解決方法時,首先考慮向官府求助,但官府的嘴臉百姓已經看透,在盜賊劫掠之後,官府人來此不過是走個過場,不予過多關心;之後又有人提出和盜賊談判,可笑的是,農民在盜賊眼中如囊中之物,農民有什麼籌碼來和盜賊協商!這兩個主意被否決後,有農民絕望地說,將東西悉數交給盜賊,然後集體自殺。這個過程中,雖然利吉提出了奮力反抗,卻遭到大多數的否決,可以見得,農民骨子裡的懦弱,在那個亂世之中也不怪受人欺負。

"

《七武士》雖然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好電影只會歷久彌新,時至今日,重新翻起該片,對照當下優秀電影,這部片子仍舊毫無褪色。縱然該片在當年獲獎不多——奧斯卡金像獎僅止步於兩項提名,可其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於西部片來說更是如此。就如同時代的美國導演賽爾喬·萊內昂拍的一系列西部片(如《西部往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七武士》的痕跡。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相比於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而言,《七武士》的商業娛樂性強得多,但是其藝術內涵並不遜色於前者。黑澤明用《七武士》真實地將我們帶回到日本曾經的戰國歲月,那裡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武士廝殺,也無貴族藩鎮彼此的恩怨爭鬥,電影將關注點集中在了破敗不堪的市井生活,讓一批自命不凡的武士同卑微的農民合作,實在是日本電影中破天荒之舉。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戰國時代,戰禍連綿,盜賊乘亂而起,人民受盡蹂躪,惶惶不可終日。”這是電影《七武士》開片對故事背景的描述。那個年代,鄉村裡盜賊四起,官府卻只收年貢不予懲治,就算村民求助,也是在被盜賊掃劫一空後,官府派人來此寥寥數眼,權作熱鬧排解。農民則是懦弱無能,不敢奮起反抗,只得任人宰割。戰亂年間,城裡的生活也並不好過。沿街乞討者在自娛自樂中絕望,途有餓殍卻無人理會,至於武士,更是行色匆匆,為生計餬口奔波。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七武士》故事中的武士們與傳統日本對“武士”形象的描述完全不同。那個年代已至戰國末期,曾經舉義如星的藩鎮,如今卻已經多數落寞,被吞併成了數個巨族大戶。而那些曾經耀武揚威的武士們,多因所服侍城主戰敗而失業落難,苟活在泥濘不堪的街頭,日日為果腹掙扎,夜夜在絕望中買醉。但是這些苟且偷生的武士們仍舊尚存著一絲傲慢,這是對曾經輝煌的眷戀,也是在時代所迫下挽留著最後的尊嚴。當利吉在街頭尋找武士求助時,武士的自尊心隱隱作祟,就算是飢腸轆轆,也不甘受農民的擺佈,他們說”武士落難還是武士,怎麼會受農民施捨。”

階級:農民與武士的鴻溝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年代,農民和武士雖然均為亂世下的掙扎者,但是卻有著不可逾越的一條鴻溝。武士們從根本上瞧不起農民,他們認為農民是這個社會最底層的卑微者。農民們只知道埋頭苦幹,面對官府要求納貢、兵士掃蕩、盜賊劫掠卻無可奈何,只能任人宰割。他們是一幫懦夫,相比於武士們看重的尊嚴,他們絲毫沒有,就連城裡的乞討者也稱”幸好沒有生為農民,做狗更好。”在武士的眼中,農民或許真的連狗都不如。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可農民看待武士也並無仁慈,在他們眼中,武士們雖然地位在農民之上,卻並非友好。武士們在征戰時擾民之事多不勝數,以浴血沙場為名,踐踏麥田、欺壓百姓、糟蹋婦女,相比於那些蠻橫搶奪的山賊,武士其實也並非善類。因此,在農民們看到落荒武士時,將其殺害奪走他們的物品絲毫沒有內疚之情,因為曾經過路征戰的武士也這樣對待過他們。但是,無論如何,武士畢竟不是盜賊,他們具備著官方所授予的身份,也受著官方的制約,與盜賊還是不能相提並論,在那個時代有著無可爭議的合法地位。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農民們在受到盜賊攪擾,尋找解決方法時,首先考慮向官府求助,但官府的嘴臉百姓已經看透,在盜賊劫掠之後,官府人來此不過是走個過場,不予過多關心;之後又有人提出和盜賊談判,可笑的是,農民在盜賊眼中如囊中之物,農民有什麼籌碼來和盜賊協商!這兩個主意被否決後,有農民絕望地說,將東西悉數交給盜賊,然後集體自殺。這個過程中,雖然利吉提出了奮力反抗,卻遭到大多數的否決,可以見得,農民骨子裡的懦弱,在那個亂世之中也不怪受人欺負。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整個商討過程中,尋求武士幫忙是最後一個決策,這是他們否定了所有可能決策之後的下下之策,由此可見,農民內心中對武士的看法是十分敵對的。農民認為武士欺凌他們,雖然不及盜賊凶殘,卻也並非善茬;而武士認為這是一群處於社會最底層且毫無尊嚴的卑微者,而尊嚴和地位於武士來說,是生活榮譽之所在。武士看不上農民,農民對武士充滿戒備,一條鴻溝橫亙於二者之間,但因生活所迫,農民不得已尋求武士合作。這是電影《七武士》在開頭埋下的一顆矛盾種子,為後面塑造武士俠義形象鋪平了道路。

小民:可憐與可恨的矛盾體

面對盜賊威脅,農民們經過一番探討,不得已選擇了武士幫忙。但是他們從心底對武士並無信心,因此農民們心不甘情不願,只許諾給武士提供三餐,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從後面的故事我們瞭解到,這些農民在交戰的最後一夜,拿出了儲藏的好東西招待武士,足以見得,這些人的目光短淺。他們一心想要解決盜賊,但委託武士時,卻自私自利,不願拿出最好的招待。

"

《七武士》雖然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好電影只會歷久彌新,時至今日,重新翻起該片,對照當下優秀電影,這部片子仍舊毫無褪色。縱然該片在當年獲獎不多——奧斯卡金像獎僅止步於兩項提名,可其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於西部片來說更是如此。就如同時代的美國導演賽爾喬·萊內昂拍的一系列西部片(如《西部往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七武士》的痕跡。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相比於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而言,《七武士》的商業娛樂性強得多,但是其藝術內涵並不遜色於前者。黑澤明用《七武士》真實地將我們帶回到日本曾經的戰國歲月,那裡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武士廝殺,也無貴族藩鎮彼此的恩怨爭鬥,電影將關注點集中在了破敗不堪的市井生活,讓一批自命不凡的武士同卑微的農民合作,實在是日本電影中破天荒之舉。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戰國時代,戰禍連綿,盜賊乘亂而起,人民受盡蹂躪,惶惶不可終日。”這是電影《七武士》開片對故事背景的描述。那個年代,鄉村裡盜賊四起,官府卻只收年貢不予懲治,就算村民求助,也是在被盜賊掃劫一空後,官府派人來此寥寥數眼,權作熱鬧排解。農民則是懦弱無能,不敢奮起反抗,只得任人宰割。戰亂年間,城裡的生活也並不好過。沿街乞討者在自娛自樂中絕望,途有餓殍卻無人理會,至於武士,更是行色匆匆,為生計餬口奔波。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七武士》故事中的武士們與傳統日本對“武士”形象的描述完全不同。那個年代已至戰國末期,曾經舉義如星的藩鎮,如今卻已經多數落寞,被吞併成了數個巨族大戶。而那些曾經耀武揚威的武士們,多因所服侍城主戰敗而失業落難,苟活在泥濘不堪的街頭,日日為果腹掙扎,夜夜在絕望中買醉。但是這些苟且偷生的武士們仍舊尚存著一絲傲慢,這是對曾經輝煌的眷戀,也是在時代所迫下挽留著最後的尊嚴。當利吉在街頭尋找武士求助時,武士的自尊心隱隱作祟,就算是飢腸轆轆,也不甘受農民的擺佈,他們說”武士落難還是武士,怎麼會受農民施捨。”

階級:農民與武士的鴻溝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年代,農民和武士雖然均為亂世下的掙扎者,但是卻有著不可逾越的一條鴻溝。武士們從根本上瞧不起農民,他們認為農民是這個社會最底層的卑微者。農民們只知道埋頭苦幹,面對官府要求納貢、兵士掃蕩、盜賊劫掠卻無可奈何,只能任人宰割。他們是一幫懦夫,相比於武士們看重的尊嚴,他們絲毫沒有,就連城裡的乞討者也稱”幸好沒有生為農民,做狗更好。”在武士的眼中,農民或許真的連狗都不如。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可農民看待武士也並無仁慈,在他們眼中,武士們雖然地位在農民之上,卻並非友好。武士們在征戰時擾民之事多不勝數,以浴血沙場為名,踐踏麥田、欺壓百姓、糟蹋婦女,相比於那些蠻橫搶奪的山賊,武士其實也並非善類。因此,在農民們看到落荒武士時,將其殺害奪走他們的物品絲毫沒有內疚之情,因為曾經過路征戰的武士也這樣對待過他們。但是,無論如何,武士畢竟不是盜賊,他們具備著官方所授予的身份,也受著官方的制約,與盜賊還是不能相提並論,在那個時代有著無可爭議的合法地位。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農民們在受到盜賊攪擾,尋找解決方法時,首先考慮向官府求助,但官府的嘴臉百姓已經看透,在盜賊劫掠之後,官府人來此不過是走個過場,不予過多關心;之後又有人提出和盜賊談判,可笑的是,農民在盜賊眼中如囊中之物,農民有什麼籌碼來和盜賊協商!這兩個主意被否決後,有農民絕望地說,將東西悉數交給盜賊,然後集體自殺。這個過程中,雖然利吉提出了奮力反抗,卻遭到大多數的否決,可以見得,農民骨子裡的懦弱,在那個亂世之中也不怪受人欺負。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整個商討過程中,尋求武士幫忙是最後一個決策,這是他們否定了所有可能決策之後的下下之策,由此可見,農民內心中對武士的看法是十分敵對的。農民認為武士欺凌他們,雖然不及盜賊凶殘,卻也並非善茬;而武士認為這是一群處於社會最底層且毫無尊嚴的卑微者,而尊嚴和地位於武士來說,是生活榮譽之所在。武士看不上農民,農民對武士充滿戒備,一條鴻溝橫亙於二者之間,但因生活所迫,農民不得已尋求武士合作。這是電影《七武士》在開頭埋下的一顆矛盾種子,為後面塑造武士俠義形象鋪平了道路。

小民:可憐與可恨的矛盾體

面對盜賊威脅,農民們經過一番探討,不得已選擇了武士幫忙。但是他們從心底對武士並無信心,因此農民們心不甘情不願,只許諾給武士提供三餐,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從後面的故事我們瞭解到,這些農民在交戰的最後一夜,拿出了儲藏的好東西招待武士,足以見得,這些人的目光短淺。他們一心想要解決盜賊,但委託武士時,卻自私自利,不願拿出最好的招待。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所幸遇到了七個古道熱腸的武士,他們出於俠義,願意為農民逞凶除惡,若非如此,這些農民非但藏起來的好東西不保,性命當然也是堪憂的。可是當七武士願意不辭辛勞,捨命相陪,這些農民仍舊畏首畏尾。一個最簡單的邏輯這些農民是想不明白的,這些武士來此若非出於俠肝義膽,真願意為了三頓飯賣命嗎?這種可笑的小民心態,讓人看得不由覺著七個武士來此不值。

"

《七武士》雖然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好電影只會歷久彌新,時至今日,重新翻起該片,對照當下優秀電影,這部片子仍舊毫無褪色。縱然該片在當年獲獎不多——奧斯卡金像獎僅止步於兩項提名,可其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於西部片來說更是如此。就如同時代的美國導演賽爾喬·萊內昂拍的一系列西部片(如《西部往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七武士》的痕跡。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相比於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而言,《七武士》的商業娛樂性強得多,但是其藝術內涵並不遜色於前者。黑澤明用《七武士》真實地將我們帶回到日本曾經的戰國歲月,那裡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武士廝殺,也無貴族藩鎮彼此的恩怨爭鬥,電影將關注點集中在了破敗不堪的市井生活,讓一批自命不凡的武士同卑微的農民合作,實在是日本電影中破天荒之舉。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戰國時代,戰禍連綿,盜賊乘亂而起,人民受盡蹂躪,惶惶不可終日。”這是電影《七武士》開片對故事背景的描述。那個年代,鄉村裡盜賊四起,官府卻只收年貢不予懲治,就算村民求助,也是在被盜賊掃劫一空後,官府派人來此寥寥數眼,權作熱鬧排解。農民則是懦弱無能,不敢奮起反抗,只得任人宰割。戰亂年間,城裡的生活也並不好過。沿街乞討者在自娛自樂中絕望,途有餓殍卻無人理會,至於武士,更是行色匆匆,為生計餬口奔波。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七武士》故事中的武士們與傳統日本對“武士”形象的描述完全不同。那個年代已至戰國末期,曾經舉義如星的藩鎮,如今卻已經多數落寞,被吞併成了數個巨族大戶。而那些曾經耀武揚威的武士們,多因所服侍城主戰敗而失業落難,苟活在泥濘不堪的街頭,日日為果腹掙扎,夜夜在絕望中買醉。但是這些苟且偷生的武士們仍舊尚存著一絲傲慢,這是對曾經輝煌的眷戀,也是在時代所迫下挽留著最後的尊嚴。當利吉在街頭尋找武士求助時,武士的自尊心隱隱作祟,就算是飢腸轆轆,也不甘受農民的擺佈,他們說”武士落難還是武士,怎麼會受農民施捨。”

階級:農民與武士的鴻溝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年代,農民和武士雖然均為亂世下的掙扎者,但是卻有著不可逾越的一條鴻溝。武士們從根本上瞧不起農民,他們認為農民是這個社會最底層的卑微者。農民們只知道埋頭苦幹,面對官府要求納貢、兵士掃蕩、盜賊劫掠卻無可奈何,只能任人宰割。他們是一幫懦夫,相比於武士們看重的尊嚴,他們絲毫沒有,就連城裡的乞討者也稱”幸好沒有生為農民,做狗更好。”在武士的眼中,農民或許真的連狗都不如。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可農民看待武士也並無仁慈,在他們眼中,武士們雖然地位在農民之上,卻並非友好。武士們在征戰時擾民之事多不勝數,以浴血沙場為名,踐踏麥田、欺壓百姓、糟蹋婦女,相比於那些蠻橫搶奪的山賊,武士其實也並非善類。因此,在農民們看到落荒武士時,將其殺害奪走他們的物品絲毫沒有內疚之情,因為曾經過路征戰的武士也這樣對待過他們。但是,無論如何,武士畢竟不是盜賊,他們具備著官方所授予的身份,也受著官方的制約,與盜賊還是不能相提並論,在那個時代有著無可爭議的合法地位。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農民們在受到盜賊攪擾,尋找解決方法時,首先考慮向官府求助,但官府的嘴臉百姓已經看透,在盜賊劫掠之後,官府人來此不過是走個過場,不予過多關心;之後又有人提出和盜賊談判,可笑的是,農民在盜賊眼中如囊中之物,農民有什麼籌碼來和盜賊協商!這兩個主意被否決後,有農民絕望地說,將東西悉數交給盜賊,然後集體自殺。這個過程中,雖然利吉提出了奮力反抗,卻遭到大多數的否決,可以見得,農民骨子裡的懦弱,在那個亂世之中也不怪受人欺負。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整個商討過程中,尋求武士幫忙是最後一個決策,這是他們否定了所有可能決策之後的下下之策,由此可見,農民內心中對武士的看法是十分敵對的。農民認為武士欺凌他們,雖然不及盜賊凶殘,卻也並非善茬;而武士認為這是一群處於社會最底層且毫無尊嚴的卑微者,而尊嚴和地位於武士來說,是生活榮譽之所在。武士看不上農民,農民對武士充滿戒備,一條鴻溝橫亙於二者之間,但因生活所迫,農民不得已尋求武士合作。這是電影《七武士》在開頭埋下的一顆矛盾種子,為後面塑造武士俠義形象鋪平了道路。

小民:可憐與可恨的矛盾體

面對盜賊威脅,農民們經過一番探討,不得已選擇了武士幫忙。但是他們從心底對武士並無信心,因此農民們心不甘情不願,只許諾給武士提供三餐,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從後面的故事我們瞭解到,這些農民在交戰的最後一夜,拿出了儲藏的好東西招待武士,足以見得,這些人的目光短淺。他們一心想要解決盜賊,但委託武士時,卻自私自利,不願拿出最好的招待。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所幸遇到了七個古道熱腸的武士,他們出於俠義,願意為農民逞凶除惡,若非如此,這些農民非但藏起來的好東西不保,性命當然也是堪憂的。可是當七武士願意不辭辛勞,捨命相陪,這些農民仍舊畏首畏尾。一個最簡單的邏輯這些農民是想不明白的,這些武士來此若非出於俠肝義膽,真願意為了三頓飯賣命嗎?這種可笑的小民心態,讓人看得不由覺著七個武士來此不值。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的確,在電影中農民的生存是可憐的,他們常年被戰亂蹂躪,還得年年為官府交貢;他們辛苦勞作,遭旱災致功虧一簣,卻無處伸屈;他們為官府服勞役、納貢,但在遇到盜賊時,卻得不到官府絲毫保障。天災人禍讓農民苦不堪言,但是他們本身的懦弱無能也讓人拊手可嘆。農民的處境貌似值得同情,但是電影也表現了農民生性中欺軟怕硬的一面,這又讓人可恨。

落荒武士避難到農民之處,卻遭到農民殘害掠奪。在之後七武士抵抗盜賊時,他們殺害盜賊可沒有存任何善良之心。當時有一個俘虜,在勘兵衛勸大家不要殺他時,人人嫉惡如仇,意圖殺之而後快。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到,這幫農民並非善良之輩,他們面對強權懦弱的像只狗,但是面對弱者時,卻凶殘之極。

"

《七武士》雖然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好電影只會歷久彌新,時至今日,重新翻起該片,對照當下優秀電影,這部片子仍舊毫無褪色。縱然該片在當年獲獎不多——奧斯卡金像獎僅止步於兩項提名,可其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於西部片來說更是如此。就如同時代的美國導演賽爾喬·萊內昂拍的一系列西部片(如《西部往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七武士》的痕跡。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相比於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而言,《七武士》的商業娛樂性強得多,但是其藝術內涵並不遜色於前者。黑澤明用《七武士》真實地將我們帶回到日本曾經的戰國歲月,那裡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武士廝殺,也無貴族藩鎮彼此的恩怨爭鬥,電影將關注點集中在了破敗不堪的市井生活,讓一批自命不凡的武士同卑微的農民合作,實在是日本電影中破天荒之舉。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戰國時代,戰禍連綿,盜賊乘亂而起,人民受盡蹂躪,惶惶不可終日。”這是電影《七武士》開片對故事背景的描述。那個年代,鄉村裡盜賊四起,官府卻只收年貢不予懲治,就算村民求助,也是在被盜賊掃劫一空後,官府派人來此寥寥數眼,權作熱鬧排解。農民則是懦弱無能,不敢奮起反抗,只得任人宰割。戰亂年間,城裡的生活也並不好過。沿街乞討者在自娛自樂中絕望,途有餓殍卻無人理會,至於武士,更是行色匆匆,為生計餬口奔波。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七武士》故事中的武士們與傳統日本對“武士”形象的描述完全不同。那個年代已至戰國末期,曾經舉義如星的藩鎮,如今卻已經多數落寞,被吞併成了數個巨族大戶。而那些曾經耀武揚威的武士們,多因所服侍城主戰敗而失業落難,苟活在泥濘不堪的街頭,日日為果腹掙扎,夜夜在絕望中買醉。但是這些苟且偷生的武士們仍舊尚存著一絲傲慢,這是對曾經輝煌的眷戀,也是在時代所迫下挽留著最後的尊嚴。當利吉在街頭尋找武士求助時,武士的自尊心隱隱作祟,就算是飢腸轆轆,也不甘受農民的擺佈,他們說”武士落難還是武士,怎麼會受農民施捨。”

階級:農民與武士的鴻溝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年代,農民和武士雖然均為亂世下的掙扎者,但是卻有著不可逾越的一條鴻溝。武士們從根本上瞧不起農民,他們認為農民是這個社會最底層的卑微者。農民們只知道埋頭苦幹,面對官府要求納貢、兵士掃蕩、盜賊劫掠卻無可奈何,只能任人宰割。他們是一幫懦夫,相比於武士們看重的尊嚴,他們絲毫沒有,就連城裡的乞討者也稱”幸好沒有生為農民,做狗更好。”在武士的眼中,農民或許真的連狗都不如。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可農民看待武士也並無仁慈,在他們眼中,武士們雖然地位在農民之上,卻並非友好。武士們在征戰時擾民之事多不勝數,以浴血沙場為名,踐踏麥田、欺壓百姓、糟蹋婦女,相比於那些蠻橫搶奪的山賊,武士其實也並非善類。因此,在農民們看到落荒武士時,將其殺害奪走他們的物品絲毫沒有內疚之情,因為曾經過路征戰的武士也這樣對待過他們。但是,無論如何,武士畢竟不是盜賊,他們具備著官方所授予的身份,也受著官方的制約,與盜賊還是不能相提並論,在那個時代有著無可爭議的合法地位。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農民們在受到盜賊攪擾,尋找解決方法時,首先考慮向官府求助,但官府的嘴臉百姓已經看透,在盜賊劫掠之後,官府人來此不過是走個過場,不予過多關心;之後又有人提出和盜賊談判,可笑的是,農民在盜賊眼中如囊中之物,農民有什麼籌碼來和盜賊協商!這兩個主意被否決後,有農民絕望地說,將東西悉數交給盜賊,然後集體自殺。這個過程中,雖然利吉提出了奮力反抗,卻遭到大多數的否決,可以見得,農民骨子裡的懦弱,在那個亂世之中也不怪受人欺負。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整個商討過程中,尋求武士幫忙是最後一個決策,這是他們否定了所有可能決策之後的下下之策,由此可見,農民內心中對武士的看法是十分敵對的。農民認為武士欺凌他們,雖然不及盜賊凶殘,卻也並非善茬;而武士認為這是一群處於社會最底層且毫無尊嚴的卑微者,而尊嚴和地位於武士來說,是生活榮譽之所在。武士看不上農民,農民對武士充滿戒備,一條鴻溝橫亙於二者之間,但因生活所迫,農民不得已尋求武士合作。這是電影《七武士》在開頭埋下的一顆矛盾種子,為後面塑造武士俠義形象鋪平了道路。

小民:可憐與可恨的矛盾體

面對盜賊威脅,農民們經過一番探討,不得已選擇了武士幫忙。但是他們從心底對武士並無信心,因此農民們心不甘情不願,只許諾給武士提供三餐,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從後面的故事我們瞭解到,這些農民在交戰的最後一夜,拿出了儲藏的好東西招待武士,足以見得,這些人的目光短淺。他們一心想要解決盜賊,但委託武士時,卻自私自利,不願拿出最好的招待。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所幸遇到了七個古道熱腸的武士,他們出於俠義,願意為農民逞凶除惡,若非如此,這些農民非但藏起來的好東西不保,性命當然也是堪憂的。可是當七武士願意不辭辛勞,捨命相陪,這些農民仍舊畏首畏尾。一個最簡單的邏輯這些農民是想不明白的,這些武士來此若非出於俠肝義膽,真願意為了三頓飯賣命嗎?這種可笑的小民心態,讓人看得不由覺著七個武士來此不值。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的確,在電影中農民的生存是可憐的,他們常年被戰亂蹂躪,還得年年為官府交貢;他們辛苦勞作,遭旱災致功虧一簣,卻無處伸屈;他們為官府服勞役、納貢,但在遇到盜賊時,卻得不到官府絲毫保障。天災人禍讓農民苦不堪言,但是他們本身的懦弱無能也讓人拊手可嘆。農民的處境貌似值得同情,但是電影也表現了農民生性中欺軟怕硬的一面,這又讓人可恨。

落荒武士避難到農民之處,卻遭到農民殘害掠奪。在之後七武士抵抗盜賊時,他們殺害盜賊可沒有存任何善良之心。當時有一個俘虜,在勘兵衛勸大家不要殺他時,人人嫉惡如仇,意圖殺之而後快。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到,這幫農民並非善良之輩,他們面對強權懦弱的像只狗,但是面對弱者時,卻凶殘之極。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除此之外,當七武士初到村子,這些村民卻不感恩戴德,反而戒心很重,不予迎接,讓七武士備受冷落。村子裡的頭領老爹更是如此,七武士不遠千里來此,不主動接待,卻讓人去拜會他。村民們還藏起女人和好物,以防武士掠奪。可他們不想想,假如武士們真有此心,這些村民焉能藏住?若是來此的七個武士真是雞鳴狗盜之輩,怎麼可能因為三頓飯而來此?

大俠:拔刀相助,問心無愧

其實在最初老爹提出用三頓飯僱請武士實屬天真,而且事實證明,利吉等人到城裡尋找武士時,兩眼摸黑,遭到拒絕實在必然。但這些農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就是三頓飯的口糧承諾也是他們思慮頗多,從牙縫裡擠出來的。相比於身家性命,似乎那些藏在暗處的好東西對於農民來說更為重要。若非遇到七位武士,這些農民註定要成為盜賊口中的魚肉之食。所幸,電影中的農民是幸運的,他們恰好遇到了勘兵士。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此舉恰好排除了一些貪名好利之輩,召集起來的武士都是古道熱腸之士。

"

《七武士》雖然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好電影只會歷久彌新,時至今日,重新翻起該片,對照當下優秀電影,這部片子仍舊毫無褪色。縱然該片在當年獲獎不多——奧斯卡金像獎僅止步於兩項提名,可其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於西部片來說更是如此。就如同時代的美國導演賽爾喬·萊內昂拍的一系列西部片(如《西部往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七武士》的痕跡。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相比於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而言,《七武士》的商業娛樂性強得多,但是其藝術內涵並不遜色於前者。黑澤明用《七武士》真實地將我們帶回到日本曾經的戰國歲月,那裡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武士廝殺,也無貴族藩鎮彼此的恩怨爭鬥,電影將關注點集中在了破敗不堪的市井生活,讓一批自命不凡的武士同卑微的農民合作,實在是日本電影中破天荒之舉。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戰國時代,戰禍連綿,盜賊乘亂而起,人民受盡蹂躪,惶惶不可終日。”這是電影《七武士》開片對故事背景的描述。那個年代,鄉村裡盜賊四起,官府卻只收年貢不予懲治,就算村民求助,也是在被盜賊掃劫一空後,官府派人來此寥寥數眼,權作熱鬧排解。農民則是懦弱無能,不敢奮起反抗,只得任人宰割。戰亂年間,城裡的生活也並不好過。沿街乞討者在自娛自樂中絕望,途有餓殍卻無人理會,至於武士,更是行色匆匆,為生計餬口奔波。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七武士》故事中的武士們與傳統日本對“武士”形象的描述完全不同。那個年代已至戰國末期,曾經舉義如星的藩鎮,如今卻已經多數落寞,被吞併成了數個巨族大戶。而那些曾經耀武揚威的武士們,多因所服侍城主戰敗而失業落難,苟活在泥濘不堪的街頭,日日為果腹掙扎,夜夜在絕望中買醉。但是這些苟且偷生的武士們仍舊尚存著一絲傲慢,這是對曾經輝煌的眷戀,也是在時代所迫下挽留著最後的尊嚴。當利吉在街頭尋找武士求助時,武士的自尊心隱隱作祟,就算是飢腸轆轆,也不甘受農民的擺佈,他們說”武士落難還是武士,怎麼會受農民施捨。”

階級:農民與武士的鴻溝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年代,農民和武士雖然均為亂世下的掙扎者,但是卻有著不可逾越的一條鴻溝。武士們從根本上瞧不起農民,他們認為農民是這個社會最底層的卑微者。農民們只知道埋頭苦幹,面對官府要求納貢、兵士掃蕩、盜賊劫掠卻無可奈何,只能任人宰割。他們是一幫懦夫,相比於武士們看重的尊嚴,他們絲毫沒有,就連城裡的乞討者也稱”幸好沒有生為農民,做狗更好。”在武士的眼中,農民或許真的連狗都不如。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可農民看待武士也並無仁慈,在他們眼中,武士們雖然地位在農民之上,卻並非友好。武士們在征戰時擾民之事多不勝數,以浴血沙場為名,踐踏麥田、欺壓百姓、糟蹋婦女,相比於那些蠻橫搶奪的山賊,武士其實也並非善類。因此,在農民們看到落荒武士時,將其殺害奪走他們的物品絲毫沒有內疚之情,因為曾經過路征戰的武士也這樣對待過他們。但是,無論如何,武士畢竟不是盜賊,他們具備著官方所授予的身份,也受著官方的制約,與盜賊還是不能相提並論,在那個時代有著無可爭議的合法地位。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農民們在受到盜賊攪擾,尋找解決方法時,首先考慮向官府求助,但官府的嘴臉百姓已經看透,在盜賊劫掠之後,官府人來此不過是走個過場,不予過多關心;之後又有人提出和盜賊談判,可笑的是,農民在盜賊眼中如囊中之物,農民有什麼籌碼來和盜賊協商!這兩個主意被否決後,有農民絕望地說,將東西悉數交給盜賊,然後集體自殺。這個過程中,雖然利吉提出了奮力反抗,卻遭到大多數的否決,可以見得,農民骨子裡的懦弱,在那個亂世之中也不怪受人欺負。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整個商討過程中,尋求武士幫忙是最後一個決策,這是他們否定了所有可能決策之後的下下之策,由此可見,農民內心中對武士的看法是十分敵對的。農民認為武士欺凌他們,雖然不及盜賊凶殘,卻也並非善茬;而武士認為這是一群處於社會最底層且毫無尊嚴的卑微者,而尊嚴和地位於武士來說,是生活榮譽之所在。武士看不上農民,農民對武士充滿戒備,一條鴻溝橫亙於二者之間,但因生活所迫,農民不得已尋求武士合作。這是電影《七武士》在開頭埋下的一顆矛盾種子,為後面塑造武士俠義形象鋪平了道路。

小民:可憐與可恨的矛盾體

面對盜賊威脅,農民們經過一番探討,不得已選擇了武士幫忙。但是他們從心底對武士並無信心,因此農民們心不甘情不願,只許諾給武士提供三餐,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從後面的故事我們瞭解到,這些農民在交戰的最後一夜,拿出了儲藏的好東西招待武士,足以見得,這些人的目光短淺。他們一心想要解決盜賊,但委託武士時,卻自私自利,不願拿出最好的招待。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所幸遇到了七個古道熱腸的武士,他們出於俠義,願意為農民逞凶除惡,若非如此,這些農民非但藏起來的好東西不保,性命當然也是堪憂的。可是當七武士願意不辭辛勞,捨命相陪,這些農民仍舊畏首畏尾。一個最簡單的邏輯這些農民是想不明白的,這些武士來此若非出於俠肝義膽,真願意為了三頓飯賣命嗎?這種可笑的小民心態,讓人看得不由覺著七個武士來此不值。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的確,在電影中農民的生存是可憐的,他們常年被戰亂蹂躪,還得年年為官府交貢;他們辛苦勞作,遭旱災致功虧一簣,卻無處伸屈;他們為官府服勞役、納貢,但在遇到盜賊時,卻得不到官府絲毫保障。天災人禍讓農民苦不堪言,但是他們本身的懦弱無能也讓人拊手可嘆。農民的處境貌似值得同情,但是電影也表現了農民生性中欺軟怕硬的一面,這又讓人可恨。

落荒武士避難到農民之處,卻遭到農民殘害掠奪。在之後七武士抵抗盜賊時,他們殺害盜賊可沒有存任何善良之心。當時有一個俘虜,在勘兵衛勸大家不要殺他時,人人嫉惡如仇,意圖殺之而後快。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到,這幫農民並非善良之輩,他們面對強權懦弱的像只狗,但是面對弱者時,卻凶殘之極。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除此之外,當七武士初到村子,這些村民卻不感恩戴德,反而戒心很重,不予迎接,讓七武士備受冷落。村子裡的頭領老爹更是如此,七武士不遠千里來此,不主動接待,卻讓人去拜會他。村民們還藏起女人和好物,以防武士掠奪。可他們不想想,假如武士們真有此心,這些村民焉能藏住?若是來此的七個武士真是雞鳴狗盜之輩,怎麼可能因為三頓飯而來此?

大俠:拔刀相助,問心無愧

其實在最初老爹提出用三頓飯僱請武士實屬天真,而且事實證明,利吉等人到城裡尋找武士時,兩眼摸黑,遭到拒絕實在必然。但這些農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就是三頓飯的口糧承諾也是他們思慮頗多,從牙縫裡擠出來的。相比於身家性命,似乎那些藏在暗處的好東西對於農民來說更為重要。若非遇到七位武士,這些農民註定要成為盜賊口中的魚肉之食。所幸,電影中的農民是幸運的,他們恰好遇到了勘兵士。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此舉恰好排除了一些貪名好利之輩,召集起來的武士都是古道熱腸之士。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勘兵衛作為七武士中第一個出場的武士,可以說,導演給足了他戲份。在電影中,一名孩子遭歹徒挾持,勘兵衛經過,通過和尚的裝扮,用他的武力與智慧將孩子救出。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知道,勘兵衛此人俠義心腸,遇見不平事,會拔刀相助。但同時也瞭解到,勘兵衛從戰場上剛剛退下,現身浪人,此次事件不過是因為途中所見,舉手之勞,若是讓他奔赴農村,耗時耗力除盜賊,還是實屬不易。

因此,在利吉第一次找上勘兵衛時,勘兵衛出於古道熱腸考慮過此事,但是又由於已然退隱江湖而猶豫了。真正讓他起了幫助農民之念的是,那兩個乞丐說他不體諒農民辛苦,農民將米飯給他吃,自己卻甘願吃稗子。這個時候,勘兵衛的俠義心腸佔了上風,畢竟農民如此對他,他若揮手而去,良心不安。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正是一個俠義之士的立命箴言,勘兵衛答應了農民,但求問心無愧。也正因為“問心無愧”是勘兵衛唯一答應農民的理由,在後面勘兵衛去了農場遭到農民冷落之後,也只是無奈苦笑,畢竟他來這裡的目的也並不是要從這些可憐的農民身上獲得什麼。

"

《七武士》雖然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好電影只會歷久彌新,時至今日,重新翻起該片,對照當下優秀電影,這部片子仍舊毫無褪色。縱然該片在當年獲獎不多——奧斯卡金像獎僅止步於兩項提名,可其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於西部片來說更是如此。就如同時代的美國導演賽爾喬·萊內昂拍的一系列西部片(如《西部往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七武士》的痕跡。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相比於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而言,《七武士》的商業娛樂性強得多,但是其藝術內涵並不遜色於前者。黑澤明用《七武士》真實地將我們帶回到日本曾經的戰國歲月,那裡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武士廝殺,也無貴族藩鎮彼此的恩怨爭鬥,電影將關注點集中在了破敗不堪的市井生活,讓一批自命不凡的武士同卑微的農民合作,實在是日本電影中破天荒之舉。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戰國時代,戰禍連綿,盜賊乘亂而起,人民受盡蹂躪,惶惶不可終日。”這是電影《七武士》開片對故事背景的描述。那個年代,鄉村裡盜賊四起,官府卻只收年貢不予懲治,就算村民求助,也是在被盜賊掃劫一空後,官府派人來此寥寥數眼,權作熱鬧排解。農民則是懦弱無能,不敢奮起反抗,只得任人宰割。戰亂年間,城裡的生活也並不好過。沿街乞討者在自娛自樂中絕望,途有餓殍卻無人理會,至於武士,更是行色匆匆,為生計餬口奔波。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七武士》故事中的武士們與傳統日本對“武士”形象的描述完全不同。那個年代已至戰國末期,曾經舉義如星的藩鎮,如今卻已經多數落寞,被吞併成了數個巨族大戶。而那些曾經耀武揚威的武士們,多因所服侍城主戰敗而失業落難,苟活在泥濘不堪的街頭,日日為果腹掙扎,夜夜在絕望中買醉。但是這些苟且偷生的武士們仍舊尚存著一絲傲慢,這是對曾經輝煌的眷戀,也是在時代所迫下挽留著最後的尊嚴。當利吉在街頭尋找武士求助時,武士的自尊心隱隱作祟,就算是飢腸轆轆,也不甘受農民的擺佈,他們說”武士落難還是武士,怎麼會受農民施捨。”

階級:農民與武士的鴻溝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年代,農民和武士雖然均為亂世下的掙扎者,但是卻有著不可逾越的一條鴻溝。武士們從根本上瞧不起農民,他們認為農民是這個社會最底層的卑微者。農民們只知道埋頭苦幹,面對官府要求納貢、兵士掃蕩、盜賊劫掠卻無可奈何,只能任人宰割。他們是一幫懦夫,相比於武士們看重的尊嚴,他們絲毫沒有,就連城裡的乞討者也稱”幸好沒有生為農民,做狗更好。”在武士的眼中,農民或許真的連狗都不如。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可農民看待武士也並無仁慈,在他們眼中,武士們雖然地位在農民之上,卻並非友好。武士們在征戰時擾民之事多不勝數,以浴血沙場為名,踐踏麥田、欺壓百姓、糟蹋婦女,相比於那些蠻橫搶奪的山賊,武士其實也並非善類。因此,在農民們看到落荒武士時,將其殺害奪走他們的物品絲毫沒有內疚之情,因為曾經過路征戰的武士也這樣對待過他們。但是,無論如何,武士畢竟不是盜賊,他們具備著官方所授予的身份,也受著官方的制約,與盜賊還是不能相提並論,在那個時代有著無可爭議的合法地位。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農民們在受到盜賊攪擾,尋找解決方法時,首先考慮向官府求助,但官府的嘴臉百姓已經看透,在盜賊劫掠之後,官府人來此不過是走個過場,不予過多關心;之後又有人提出和盜賊談判,可笑的是,農民在盜賊眼中如囊中之物,農民有什麼籌碼來和盜賊協商!這兩個主意被否決後,有農民絕望地說,將東西悉數交給盜賊,然後集體自殺。這個過程中,雖然利吉提出了奮力反抗,卻遭到大多數的否決,可以見得,農民骨子裡的懦弱,在那個亂世之中也不怪受人欺負。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整個商討過程中,尋求武士幫忙是最後一個決策,這是他們否定了所有可能決策之後的下下之策,由此可見,農民內心中對武士的看法是十分敵對的。農民認為武士欺凌他們,雖然不及盜賊凶殘,卻也並非善茬;而武士認為這是一群處於社會最底層且毫無尊嚴的卑微者,而尊嚴和地位於武士來說,是生活榮譽之所在。武士看不上農民,農民對武士充滿戒備,一條鴻溝橫亙於二者之間,但因生活所迫,農民不得已尋求武士合作。這是電影《七武士》在開頭埋下的一顆矛盾種子,為後面塑造武士俠義形象鋪平了道路。

小民:可憐與可恨的矛盾體

面對盜賊威脅,農民們經過一番探討,不得已選擇了武士幫忙。但是他們從心底對武士並無信心,因此農民們心不甘情不願,只許諾給武士提供三餐,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從後面的故事我們瞭解到,這些農民在交戰的最後一夜,拿出了儲藏的好東西招待武士,足以見得,這些人的目光短淺。他們一心想要解決盜賊,但委託武士時,卻自私自利,不願拿出最好的招待。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所幸遇到了七個古道熱腸的武士,他們出於俠義,願意為農民逞凶除惡,若非如此,這些農民非但藏起來的好東西不保,性命當然也是堪憂的。可是當七武士願意不辭辛勞,捨命相陪,這些農民仍舊畏首畏尾。一個最簡單的邏輯這些農民是想不明白的,這些武士來此若非出於俠肝義膽,真願意為了三頓飯賣命嗎?這種可笑的小民心態,讓人看得不由覺著七個武士來此不值。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的確,在電影中農民的生存是可憐的,他們常年被戰亂蹂躪,還得年年為官府交貢;他們辛苦勞作,遭旱災致功虧一簣,卻無處伸屈;他們為官府服勞役、納貢,但在遇到盜賊時,卻得不到官府絲毫保障。天災人禍讓農民苦不堪言,但是他們本身的懦弱無能也讓人拊手可嘆。農民的處境貌似值得同情,但是電影也表現了農民生性中欺軟怕硬的一面,這又讓人可恨。

落荒武士避難到農民之處,卻遭到農民殘害掠奪。在之後七武士抵抗盜賊時,他們殺害盜賊可沒有存任何善良之心。當時有一個俘虜,在勘兵衛勸大家不要殺他時,人人嫉惡如仇,意圖殺之而後快。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到,這幫農民並非善良之輩,他們面對強權懦弱的像只狗,但是面對弱者時,卻凶殘之極。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除此之外,當七武士初到村子,這些村民卻不感恩戴德,反而戒心很重,不予迎接,讓七武士備受冷落。村子裡的頭領老爹更是如此,七武士不遠千里來此,不主動接待,卻讓人去拜會他。村民們還藏起女人和好物,以防武士掠奪。可他們不想想,假如武士們真有此心,這些村民焉能藏住?若是來此的七個武士真是雞鳴狗盜之輩,怎麼可能因為三頓飯而來此?

大俠:拔刀相助,問心無愧

其實在最初老爹提出用三頓飯僱請武士實屬天真,而且事實證明,利吉等人到城裡尋找武士時,兩眼摸黑,遭到拒絕實在必然。但這些農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就是三頓飯的口糧承諾也是他們思慮頗多,從牙縫裡擠出來的。相比於身家性命,似乎那些藏在暗處的好東西對於農民來說更為重要。若非遇到七位武士,這些農民註定要成為盜賊口中的魚肉之食。所幸,電影中的農民是幸運的,他們恰好遇到了勘兵士。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此舉恰好排除了一些貪名好利之輩,召集起來的武士都是古道熱腸之士。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勘兵衛作為七武士中第一個出場的武士,可以說,導演給足了他戲份。在電影中,一名孩子遭歹徒挾持,勘兵衛經過,通過和尚的裝扮,用他的武力與智慧將孩子救出。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知道,勘兵衛此人俠義心腸,遇見不平事,會拔刀相助。但同時也瞭解到,勘兵衛從戰場上剛剛退下,現身浪人,此次事件不過是因為途中所見,舉手之勞,若是讓他奔赴農村,耗時耗力除盜賊,還是實屬不易。

因此,在利吉第一次找上勘兵衛時,勘兵衛出於古道熱腸考慮過此事,但是又由於已然退隱江湖而猶豫了。真正讓他起了幫助農民之念的是,那兩個乞丐說他不體諒農民辛苦,農民將米飯給他吃,自己卻甘願吃稗子。這個時候,勘兵衛的俠義心腸佔了上風,畢竟農民如此對他,他若揮手而去,良心不安。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正是一個俠義之士的立命箴言,勘兵衛答應了農民,但求問心無愧。也正因為“問心無愧”是勘兵衛唯一答應農民的理由,在後面勘兵衛去了農場遭到農民冷落之後,也只是無奈苦笑,畢竟他來這裡的目的也並不是要從這些可憐的農民身上獲得什麼。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在接下來的六個武士召集中,大家皆為勘兵衛的俠義之風所召喚。農民遭劫掠年年都有,遍地都是,就算是充滿正義感的武士也顧不了這些可憐的農民。可一旦遇上,這些義薄雲天的武士們便不忍讓農民遭此禍患,願意出手相助。而這六個武士既有這種對農民的憐憫,也有對勘兵衛的敬重。若沒有勘兵衛,很難說這六個武士會答應農民。

"

《七武士》雖然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好電影只會歷久彌新,時至今日,重新翻起該片,對照當下優秀電影,這部片子仍舊毫無褪色。縱然該片在當年獲獎不多——奧斯卡金像獎僅止步於兩項提名,可其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於西部片來說更是如此。就如同時代的美國導演賽爾喬·萊內昂拍的一系列西部片(如《西部往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七武士》的痕跡。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相比於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而言,《七武士》的商業娛樂性強得多,但是其藝術內涵並不遜色於前者。黑澤明用《七武士》真實地將我們帶回到日本曾經的戰國歲月,那裡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武士廝殺,也無貴族藩鎮彼此的恩怨爭鬥,電影將關注點集中在了破敗不堪的市井生活,讓一批自命不凡的武士同卑微的農民合作,實在是日本電影中破天荒之舉。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戰國時代,戰禍連綿,盜賊乘亂而起,人民受盡蹂躪,惶惶不可終日。”這是電影《七武士》開片對故事背景的描述。那個年代,鄉村裡盜賊四起,官府卻只收年貢不予懲治,就算村民求助,也是在被盜賊掃劫一空後,官府派人來此寥寥數眼,權作熱鬧排解。農民則是懦弱無能,不敢奮起反抗,只得任人宰割。戰亂年間,城裡的生活也並不好過。沿街乞討者在自娛自樂中絕望,途有餓殍卻無人理會,至於武士,更是行色匆匆,為生計餬口奔波。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七武士》故事中的武士們與傳統日本對“武士”形象的描述完全不同。那個年代已至戰國末期,曾經舉義如星的藩鎮,如今卻已經多數落寞,被吞併成了數個巨族大戶。而那些曾經耀武揚威的武士們,多因所服侍城主戰敗而失業落難,苟活在泥濘不堪的街頭,日日為果腹掙扎,夜夜在絕望中買醉。但是這些苟且偷生的武士們仍舊尚存著一絲傲慢,這是對曾經輝煌的眷戀,也是在時代所迫下挽留著最後的尊嚴。當利吉在街頭尋找武士求助時,武士的自尊心隱隱作祟,就算是飢腸轆轆,也不甘受農民的擺佈,他們說”武士落難還是武士,怎麼會受農民施捨。”

階級:農民與武士的鴻溝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年代,農民和武士雖然均為亂世下的掙扎者,但是卻有著不可逾越的一條鴻溝。武士們從根本上瞧不起農民,他們認為農民是這個社會最底層的卑微者。農民們只知道埋頭苦幹,面對官府要求納貢、兵士掃蕩、盜賊劫掠卻無可奈何,只能任人宰割。他們是一幫懦夫,相比於武士們看重的尊嚴,他們絲毫沒有,就連城裡的乞討者也稱”幸好沒有生為農民,做狗更好。”在武士的眼中,農民或許真的連狗都不如。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可農民看待武士也並無仁慈,在他們眼中,武士們雖然地位在農民之上,卻並非友好。武士們在征戰時擾民之事多不勝數,以浴血沙場為名,踐踏麥田、欺壓百姓、糟蹋婦女,相比於那些蠻橫搶奪的山賊,武士其實也並非善類。因此,在農民們看到落荒武士時,將其殺害奪走他們的物品絲毫沒有內疚之情,因為曾經過路征戰的武士也這樣對待過他們。但是,無論如何,武士畢竟不是盜賊,他們具備著官方所授予的身份,也受著官方的制約,與盜賊還是不能相提並論,在那個時代有著無可爭議的合法地位。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農民們在受到盜賊攪擾,尋找解決方法時,首先考慮向官府求助,但官府的嘴臉百姓已經看透,在盜賊劫掠之後,官府人來此不過是走個過場,不予過多關心;之後又有人提出和盜賊談判,可笑的是,農民在盜賊眼中如囊中之物,農民有什麼籌碼來和盜賊協商!這兩個主意被否決後,有農民絕望地說,將東西悉數交給盜賊,然後集體自殺。這個過程中,雖然利吉提出了奮力反抗,卻遭到大多數的否決,可以見得,農民骨子裡的懦弱,在那個亂世之中也不怪受人欺負。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整個商討過程中,尋求武士幫忙是最後一個決策,這是他們否定了所有可能決策之後的下下之策,由此可見,農民內心中對武士的看法是十分敵對的。農民認為武士欺凌他們,雖然不及盜賊凶殘,卻也並非善茬;而武士認為這是一群處於社會最底層且毫無尊嚴的卑微者,而尊嚴和地位於武士來說,是生活榮譽之所在。武士看不上農民,農民對武士充滿戒備,一條鴻溝橫亙於二者之間,但因生活所迫,農民不得已尋求武士合作。這是電影《七武士》在開頭埋下的一顆矛盾種子,為後面塑造武士俠義形象鋪平了道路。

小民:可憐與可恨的矛盾體

面對盜賊威脅,農民們經過一番探討,不得已選擇了武士幫忙。但是他們從心底對武士並無信心,因此農民們心不甘情不願,只許諾給武士提供三餐,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從後面的故事我們瞭解到,這些農民在交戰的最後一夜,拿出了儲藏的好東西招待武士,足以見得,這些人的目光短淺。他們一心想要解決盜賊,但委託武士時,卻自私自利,不願拿出最好的招待。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所幸遇到了七個古道熱腸的武士,他們出於俠義,願意為農民逞凶除惡,若非如此,這些農民非但藏起來的好東西不保,性命當然也是堪憂的。可是當七武士願意不辭辛勞,捨命相陪,這些農民仍舊畏首畏尾。一個最簡單的邏輯這些農民是想不明白的,這些武士來此若非出於俠肝義膽,真願意為了三頓飯賣命嗎?這種可笑的小民心態,讓人看得不由覺著七個武士來此不值。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的確,在電影中農民的生存是可憐的,他們常年被戰亂蹂躪,還得年年為官府交貢;他們辛苦勞作,遭旱災致功虧一簣,卻無處伸屈;他們為官府服勞役、納貢,但在遇到盜賊時,卻得不到官府絲毫保障。天災人禍讓農民苦不堪言,但是他們本身的懦弱無能也讓人拊手可嘆。農民的處境貌似值得同情,但是電影也表現了農民生性中欺軟怕硬的一面,這又讓人可恨。

落荒武士避難到農民之處,卻遭到農民殘害掠奪。在之後七武士抵抗盜賊時,他們殺害盜賊可沒有存任何善良之心。當時有一個俘虜,在勘兵衛勸大家不要殺他時,人人嫉惡如仇,意圖殺之而後快。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到,這幫農民並非善良之輩,他們面對強權懦弱的像只狗,但是面對弱者時,卻凶殘之極。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除此之外,當七武士初到村子,這些村民卻不感恩戴德,反而戒心很重,不予迎接,讓七武士備受冷落。村子裡的頭領老爹更是如此,七武士不遠千里來此,不主動接待,卻讓人去拜會他。村民們還藏起女人和好物,以防武士掠奪。可他們不想想,假如武士們真有此心,這些村民焉能藏住?若是來此的七個武士真是雞鳴狗盜之輩,怎麼可能因為三頓飯而來此?

大俠:拔刀相助,問心無愧

其實在最初老爹提出用三頓飯僱請武士實屬天真,而且事實證明,利吉等人到城裡尋找武士時,兩眼摸黑,遭到拒絕實在必然。但這些農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就是三頓飯的口糧承諾也是他們思慮頗多,從牙縫裡擠出來的。相比於身家性命,似乎那些藏在暗處的好東西對於農民來說更為重要。若非遇到七位武士,這些農民註定要成為盜賊口中的魚肉之食。所幸,電影中的農民是幸運的,他們恰好遇到了勘兵士。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此舉恰好排除了一些貪名好利之輩,召集起來的武士都是古道熱腸之士。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勘兵衛作為七武士中第一個出場的武士,可以說,導演給足了他戲份。在電影中,一名孩子遭歹徒挾持,勘兵衛經過,通過和尚的裝扮,用他的武力與智慧將孩子救出。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知道,勘兵衛此人俠義心腸,遇見不平事,會拔刀相助。但同時也瞭解到,勘兵衛從戰場上剛剛退下,現身浪人,此次事件不過是因為途中所見,舉手之勞,若是讓他奔赴農村,耗時耗力除盜賊,還是實屬不易。

因此,在利吉第一次找上勘兵衛時,勘兵衛出於古道熱腸考慮過此事,但是又由於已然退隱江湖而猶豫了。真正讓他起了幫助農民之念的是,那兩個乞丐說他不體諒農民辛苦,農民將米飯給他吃,自己卻甘願吃稗子。這個時候,勘兵衛的俠義心腸佔了上風,畢竟農民如此對他,他若揮手而去,良心不安。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正是一個俠義之士的立命箴言,勘兵衛答應了農民,但求問心無愧。也正因為“問心無愧”是勘兵衛唯一答應農民的理由,在後面勘兵衛去了農場遭到農民冷落之後,也只是無奈苦笑,畢竟他來這裡的目的也並不是要從這些可憐的農民身上獲得什麼。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在接下來的六個武士召集中,大家皆為勘兵衛的俠義之風所召喚。農民遭劫掠年年都有,遍地都是,就算是充滿正義感的武士也顧不了這些可憐的農民。可一旦遇上,這些義薄雲天的武士們便不忍讓農民遭此禍患,願意出手相助。而這六個武士既有這種對農民的憐憫,也有對勘兵衛的敬重。若沒有勘兵衛,很難說這六個武士會答應農民。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勝四郎出身優越,因此對悲苦農民同情至深,但是若他闖蕩江湖有些年頭,對這類事情司空見慣了,對人性也瞭解頗多了,或許就不會有電影中的這番年輕氣盛。另外一個對農民同情的是菊千代,他本人便是出身農家,所以願意為農民抵禦強盜。剩下的四個武士都是走江湖數年之久,能夠答應農民抵抗強盜,勘兵衛的存在是他們參與的重要理由。

"

《七武士》雖然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好電影只會歷久彌新,時至今日,重新翻起該片,對照當下優秀電影,這部片子仍舊毫無褪色。縱然該片在當年獲獎不多——奧斯卡金像獎僅止步於兩項提名,可其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於西部片來說更是如此。就如同時代的美國導演賽爾喬·萊內昂拍的一系列西部片(如《西部往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七武士》的痕跡。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相比於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而言,《七武士》的商業娛樂性強得多,但是其藝術內涵並不遜色於前者。黑澤明用《七武士》真實地將我們帶回到日本曾經的戰國歲月,那裡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武士廝殺,也無貴族藩鎮彼此的恩怨爭鬥,電影將關注點集中在了破敗不堪的市井生活,讓一批自命不凡的武士同卑微的農民合作,實在是日本電影中破天荒之舉。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戰國時代,戰禍連綿,盜賊乘亂而起,人民受盡蹂躪,惶惶不可終日。”這是電影《七武士》開片對故事背景的描述。那個年代,鄉村裡盜賊四起,官府卻只收年貢不予懲治,就算村民求助,也是在被盜賊掃劫一空後,官府派人來此寥寥數眼,權作熱鬧排解。農民則是懦弱無能,不敢奮起反抗,只得任人宰割。戰亂年間,城裡的生活也並不好過。沿街乞討者在自娛自樂中絕望,途有餓殍卻無人理會,至於武士,更是行色匆匆,為生計餬口奔波。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七武士》故事中的武士們與傳統日本對“武士”形象的描述完全不同。那個年代已至戰國末期,曾經舉義如星的藩鎮,如今卻已經多數落寞,被吞併成了數個巨族大戶。而那些曾經耀武揚威的武士們,多因所服侍城主戰敗而失業落難,苟活在泥濘不堪的街頭,日日為果腹掙扎,夜夜在絕望中買醉。但是這些苟且偷生的武士們仍舊尚存著一絲傲慢,這是對曾經輝煌的眷戀,也是在時代所迫下挽留著最後的尊嚴。當利吉在街頭尋找武士求助時,武士的自尊心隱隱作祟,就算是飢腸轆轆,也不甘受農民的擺佈,他們說”武士落難還是武士,怎麼會受農民施捨。”

階級:農民與武士的鴻溝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年代,農民和武士雖然均為亂世下的掙扎者,但是卻有著不可逾越的一條鴻溝。武士們從根本上瞧不起農民,他們認為農民是這個社會最底層的卑微者。農民們只知道埋頭苦幹,面對官府要求納貢、兵士掃蕩、盜賊劫掠卻無可奈何,只能任人宰割。他們是一幫懦夫,相比於武士們看重的尊嚴,他們絲毫沒有,就連城裡的乞討者也稱”幸好沒有生為農民,做狗更好。”在武士的眼中,農民或許真的連狗都不如。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可農民看待武士也並無仁慈,在他們眼中,武士們雖然地位在農民之上,卻並非友好。武士們在征戰時擾民之事多不勝數,以浴血沙場為名,踐踏麥田、欺壓百姓、糟蹋婦女,相比於那些蠻橫搶奪的山賊,武士其實也並非善類。因此,在農民們看到落荒武士時,將其殺害奪走他們的物品絲毫沒有內疚之情,因為曾經過路征戰的武士也這樣對待過他們。但是,無論如何,武士畢竟不是盜賊,他們具備著官方所授予的身份,也受著官方的制約,與盜賊還是不能相提並論,在那個時代有著無可爭議的合法地位。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農民們在受到盜賊攪擾,尋找解決方法時,首先考慮向官府求助,但官府的嘴臉百姓已經看透,在盜賊劫掠之後,官府人來此不過是走個過場,不予過多關心;之後又有人提出和盜賊談判,可笑的是,農民在盜賊眼中如囊中之物,農民有什麼籌碼來和盜賊協商!這兩個主意被否決後,有農民絕望地說,將東西悉數交給盜賊,然後集體自殺。這個過程中,雖然利吉提出了奮力反抗,卻遭到大多數的否決,可以見得,農民骨子裡的懦弱,在那個亂世之中也不怪受人欺負。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整個商討過程中,尋求武士幫忙是最後一個決策,這是他們否定了所有可能決策之後的下下之策,由此可見,農民內心中對武士的看法是十分敵對的。農民認為武士欺凌他們,雖然不及盜賊凶殘,卻也並非善茬;而武士認為這是一群處於社會最底層且毫無尊嚴的卑微者,而尊嚴和地位於武士來說,是生活榮譽之所在。武士看不上農民,農民對武士充滿戒備,一條鴻溝橫亙於二者之間,但因生活所迫,農民不得已尋求武士合作。這是電影《七武士》在開頭埋下的一顆矛盾種子,為後面塑造武士俠義形象鋪平了道路。

小民:可憐與可恨的矛盾體

面對盜賊威脅,農民們經過一番探討,不得已選擇了武士幫忙。但是他們從心底對武士並無信心,因此農民們心不甘情不願,只許諾給武士提供三餐,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從後面的故事我們瞭解到,這些農民在交戰的最後一夜,拿出了儲藏的好東西招待武士,足以見得,這些人的目光短淺。他們一心想要解決盜賊,但委託武士時,卻自私自利,不願拿出最好的招待。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所幸遇到了七個古道熱腸的武士,他們出於俠義,願意為農民逞凶除惡,若非如此,這些農民非但藏起來的好東西不保,性命當然也是堪憂的。可是當七武士願意不辭辛勞,捨命相陪,這些農民仍舊畏首畏尾。一個最簡單的邏輯這些農民是想不明白的,這些武士來此若非出於俠肝義膽,真願意為了三頓飯賣命嗎?這種可笑的小民心態,讓人看得不由覺著七個武士來此不值。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的確,在電影中農民的生存是可憐的,他們常年被戰亂蹂躪,還得年年為官府交貢;他們辛苦勞作,遭旱災致功虧一簣,卻無處伸屈;他們為官府服勞役、納貢,但在遇到盜賊時,卻得不到官府絲毫保障。天災人禍讓農民苦不堪言,但是他們本身的懦弱無能也讓人拊手可嘆。農民的處境貌似值得同情,但是電影也表現了農民生性中欺軟怕硬的一面,這又讓人可恨。

落荒武士避難到農民之處,卻遭到農民殘害掠奪。在之後七武士抵抗盜賊時,他們殺害盜賊可沒有存任何善良之心。當時有一個俘虜,在勘兵衛勸大家不要殺他時,人人嫉惡如仇,意圖殺之而後快。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到,這幫農民並非善良之輩,他們面對強權懦弱的像只狗,但是面對弱者時,卻凶殘之極。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除此之外,當七武士初到村子,這些村民卻不感恩戴德,反而戒心很重,不予迎接,讓七武士備受冷落。村子裡的頭領老爹更是如此,七武士不遠千里來此,不主動接待,卻讓人去拜會他。村民們還藏起女人和好物,以防武士掠奪。可他們不想想,假如武士們真有此心,這些村民焉能藏住?若是來此的七個武士真是雞鳴狗盜之輩,怎麼可能因為三頓飯而來此?

大俠:拔刀相助,問心無愧

其實在最初老爹提出用三頓飯僱請武士實屬天真,而且事實證明,利吉等人到城裡尋找武士時,兩眼摸黑,遭到拒絕實在必然。但這些農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就是三頓飯的口糧承諾也是他們思慮頗多,從牙縫裡擠出來的。相比於身家性命,似乎那些藏在暗處的好東西對於農民來說更為重要。若非遇到七位武士,這些農民註定要成為盜賊口中的魚肉之食。所幸,電影中的農民是幸運的,他們恰好遇到了勘兵士。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此舉恰好排除了一些貪名好利之輩,召集起來的武士都是古道熱腸之士。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勘兵衛作為七武士中第一個出場的武士,可以說,導演給足了他戲份。在電影中,一名孩子遭歹徒挾持,勘兵衛經過,通過和尚的裝扮,用他的武力與智慧將孩子救出。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知道,勘兵衛此人俠義心腸,遇見不平事,會拔刀相助。但同時也瞭解到,勘兵衛從戰場上剛剛退下,現身浪人,此次事件不過是因為途中所見,舉手之勞,若是讓他奔赴農村,耗時耗力除盜賊,還是實屬不易。

因此,在利吉第一次找上勘兵衛時,勘兵衛出於古道熱腸考慮過此事,但是又由於已然退隱江湖而猶豫了。真正讓他起了幫助農民之念的是,那兩個乞丐說他不體諒農民辛苦,農民將米飯給他吃,自己卻甘願吃稗子。這個時候,勘兵衛的俠義心腸佔了上風,畢竟農民如此對他,他若揮手而去,良心不安。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正是一個俠義之士的立命箴言,勘兵衛答應了農民,但求問心無愧。也正因為“問心無愧”是勘兵衛唯一答應農民的理由,在後面勘兵衛去了農場遭到農民冷落之後,也只是無奈苦笑,畢竟他來這裡的目的也並不是要從這些可憐的農民身上獲得什麼。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在接下來的六個武士召集中,大家皆為勘兵衛的俠義之風所召喚。農民遭劫掠年年都有,遍地都是,就算是充滿正義感的武士也顧不了這些可憐的農民。可一旦遇上,這些義薄雲天的武士們便不忍讓農民遭此禍患,願意出手相助。而這六個武士既有這種對農民的憐憫,也有對勘兵衛的敬重。若沒有勘兵衛,很難說這六個武士會答應農民。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勝四郎出身優越,因此對悲苦農民同情至深,但是若他闖蕩江湖有些年頭,對這類事情司空見慣了,對人性也瞭解頗多了,或許就不會有電影中的這番年輕氣盛。另外一個對農民同情的是菊千代,他本人便是出身農家,所以願意為農民抵禦強盜。剩下的四個武士都是走江湖數年之久,能夠答應農民抵抗強盜,勘兵衛的存在是他們參與的重要理由。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七個武士參加的這場大戰於他們來說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好處,只是出於俠義之心,出手相助,但是結局卻只剩下了三個武士倖存於世,不禁讓人嘆息。我相信,在死亡的武士們離開世間的一刻,他們並無懊悔之意,一腔熱血灑在戰場,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死,對他們來說死得其所。於其說他們為農民而戰,不如說是為了初心而戰。

在電影最後,勘兵衛、勝四郎、七郎次這個倖存者望著四個武士的墳墓,又看看興高采烈的農民,勘兵衛說,這場戰鬥只有農民勝利。我想,這場戰鬥對於七個武士來說,也僅僅是七個武士之戰,四個武士的死證明了這場戰役中,我方以傷亡慘重宣告失敗。至於農民們如何看待這場戰役,又是否打算感激這些武士,七武士或許從未覬覦,從他們決定幫助農民伊始,所求的不過四字“問心無愧”,這是他們作為一名武士的人生標杆。

"

《七武士》雖然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好電影只會歷久彌新,時至今日,重新翻起該片,對照當下優秀電影,這部片子仍舊毫無褪色。縱然該片在當年獲獎不多——奧斯卡金像獎僅止步於兩項提名,可其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於西部片來說更是如此。就如同時代的美國導演賽爾喬·萊內昂拍的一系列西部片(如《西部往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七武士》的痕跡。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相比於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而言,《七武士》的商業娛樂性強得多,但是其藝術內涵並不遜色於前者。黑澤明用《七武士》真實地將我們帶回到日本曾經的戰國歲月,那裡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武士廝殺,也無貴族藩鎮彼此的恩怨爭鬥,電影將關注點集中在了破敗不堪的市井生活,讓一批自命不凡的武士同卑微的農民合作,實在是日本電影中破天荒之舉。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戰國時代,戰禍連綿,盜賊乘亂而起,人民受盡蹂躪,惶惶不可終日。”這是電影《七武士》開片對故事背景的描述。那個年代,鄉村裡盜賊四起,官府卻只收年貢不予懲治,就算村民求助,也是在被盜賊掃劫一空後,官府派人來此寥寥數眼,權作熱鬧排解。農民則是懦弱無能,不敢奮起反抗,只得任人宰割。戰亂年間,城裡的生活也並不好過。沿街乞討者在自娛自樂中絕望,途有餓殍卻無人理會,至於武士,更是行色匆匆,為生計餬口奔波。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七武士》故事中的武士們與傳統日本對“武士”形象的描述完全不同。那個年代已至戰國末期,曾經舉義如星的藩鎮,如今卻已經多數落寞,被吞併成了數個巨族大戶。而那些曾經耀武揚威的武士們,多因所服侍城主戰敗而失業落難,苟活在泥濘不堪的街頭,日日為果腹掙扎,夜夜在絕望中買醉。但是這些苟且偷生的武士們仍舊尚存著一絲傲慢,這是對曾經輝煌的眷戀,也是在時代所迫下挽留著最後的尊嚴。當利吉在街頭尋找武士求助時,武士的自尊心隱隱作祟,就算是飢腸轆轆,也不甘受農民的擺佈,他們說”武士落難還是武士,怎麼會受農民施捨。”

階級:農民與武士的鴻溝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年代,農民和武士雖然均為亂世下的掙扎者,但是卻有著不可逾越的一條鴻溝。武士們從根本上瞧不起農民,他們認為農民是這個社會最底層的卑微者。農民們只知道埋頭苦幹,面對官府要求納貢、兵士掃蕩、盜賊劫掠卻無可奈何,只能任人宰割。他們是一幫懦夫,相比於武士們看重的尊嚴,他們絲毫沒有,就連城裡的乞討者也稱”幸好沒有生為農民,做狗更好。”在武士的眼中,農民或許真的連狗都不如。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可農民看待武士也並無仁慈,在他們眼中,武士們雖然地位在農民之上,卻並非友好。武士們在征戰時擾民之事多不勝數,以浴血沙場為名,踐踏麥田、欺壓百姓、糟蹋婦女,相比於那些蠻橫搶奪的山賊,武士其實也並非善類。因此,在農民們看到落荒武士時,將其殺害奪走他們的物品絲毫沒有內疚之情,因為曾經過路征戰的武士也這樣對待過他們。但是,無論如何,武士畢竟不是盜賊,他們具備著官方所授予的身份,也受著官方的制約,與盜賊還是不能相提並論,在那個時代有著無可爭議的合法地位。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農民們在受到盜賊攪擾,尋找解決方法時,首先考慮向官府求助,但官府的嘴臉百姓已經看透,在盜賊劫掠之後,官府人來此不過是走個過場,不予過多關心;之後又有人提出和盜賊談判,可笑的是,農民在盜賊眼中如囊中之物,農民有什麼籌碼來和盜賊協商!這兩個主意被否決後,有農民絕望地說,將東西悉數交給盜賊,然後集體自殺。這個過程中,雖然利吉提出了奮力反抗,卻遭到大多數的否決,可以見得,農民骨子裡的懦弱,在那個亂世之中也不怪受人欺負。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整個商討過程中,尋求武士幫忙是最後一個決策,這是他們否定了所有可能決策之後的下下之策,由此可見,農民內心中對武士的看法是十分敵對的。農民認為武士欺凌他們,雖然不及盜賊凶殘,卻也並非善茬;而武士認為這是一群處於社會最底層且毫無尊嚴的卑微者,而尊嚴和地位於武士來說,是生活榮譽之所在。武士看不上農民,農民對武士充滿戒備,一條鴻溝橫亙於二者之間,但因生活所迫,農民不得已尋求武士合作。這是電影《七武士》在開頭埋下的一顆矛盾種子,為後面塑造武士俠義形象鋪平了道路。

小民:可憐與可恨的矛盾體

面對盜賊威脅,農民們經過一番探討,不得已選擇了武士幫忙。但是他們從心底對武士並無信心,因此農民們心不甘情不願,只許諾給武士提供三餐,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從後面的故事我們瞭解到,這些農民在交戰的最後一夜,拿出了儲藏的好東西招待武士,足以見得,這些人的目光短淺。他們一心想要解決盜賊,但委託武士時,卻自私自利,不願拿出最好的招待。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所幸遇到了七個古道熱腸的武士,他們出於俠義,願意為農民逞凶除惡,若非如此,這些農民非但藏起來的好東西不保,性命當然也是堪憂的。可是當七武士願意不辭辛勞,捨命相陪,這些農民仍舊畏首畏尾。一個最簡單的邏輯這些農民是想不明白的,這些武士來此若非出於俠肝義膽,真願意為了三頓飯賣命嗎?這種可笑的小民心態,讓人看得不由覺著七個武士來此不值。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的確,在電影中農民的生存是可憐的,他們常年被戰亂蹂躪,還得年年為官府交貢;他們辛苦勞作,遭旱災致功虧一簣,卻無處伸屈;他們為官府服勞役、納貢,但在遇到盜賊時,卻得不到官府絲毫保障。天災人禍讓農民苦不堪言,但是他們本身的懦弱無能也讓人拊手可嘆。農民的處境貌似值得同情,但是電影也表現了農民生性中欺軟怕硬的一面,這又讓人可恨。

落荒武士避難到農民之處,卻遭到農民殘害掠奪。在之後七武士抵抗盜賊時,他們殺害盜賊可沒有存任何善良之心。當時有一個俘虜,在勘兵衛勸大家不要殺他時,人人嫉惡如仇,意圖殺之而後快。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到,這幫農民並非善良之輩,他們面對強權懦弱的像只狗,但是面對弱者時,卻凶殘之極。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除此之外,當七武士初到村子,這些村民卻不感恩戴德,反而戒心很重,不予迎接,讓七武士備受冷落。村子裡的頭領老爹更是如此,七武士不遠千里來此,不主動接待,卻讓人去拜會他。村民們還藏起女人和好物,以防武士掠奪。可他們不想想,假如武士們真有此心,這些村民焉能藏住?若是來此的七個武士真是雞鳴狗盜之輩,怎麼可能因為三頓飯而來此?

大俠:拔刀相助,問心無愧

其實在最初老爹提出用三頓飯僱請武士實屬天真,而且事實證明,利吉等人到城裡尋找武士時,兩眼摸黑,遭到拒絕實在必然。但這些農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就是三頓飯的口糧承諾也是他們思慮頗多,從牙縫裡擠出來的。相比於身家性命,似乎那些藏在暗處的好東西對於農民來說更為重要。若非遇到七位武士,這些農民註定要成為盜賊口中的魚肉之食。所幸,電影中的農民是幸運的,他們恰好遇到了勘兵士。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此舉恰好排除了一些貪名好利之輩,召集起來的武士都是古道熱腸之士。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勘兵衛作為七武士中第一個出場的武士,可以說,導演給足了他戲份。在電影中,一名孩子遭歹徒挾持,勘兵衛經過,通過和尚的裝扮,用他的武力與智慧將孩子救出。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知道,勘兵衛此人俠義心腸,遇見不平事,會拔刀相助。但同時也瞭解到,勘兵衛從戰場上剛剛退下,現身浪人,此次事件不過是因為途中所見,舉手之勞,若是讓他奔赴農村,耗時耗力除盜賊,還是實屬不易。

因此,在利吉第一次找上勘兵衛時,勘兵衛出於古道熱腸考慮過此事,但是又由於已然退隱江湖而猶豫了。真正讓他起了幫助農民之念的是,那兩個乞丐說他不體諒農民辛苦,農民將米飯給他吃,自己卻甘願吃稗子。這個時候,勘兵衛的俠義心腸佔了上風,畢竟農民如此對他,他若揮手而去,良心不安。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正是一個俠義之士的立命箴言,勘兵衛答應了農民,但求問心無愧。也正因為“問心無愧”是勘兵衛唯一答應農民的理由,在後面勘兵衛去了農場遭到農民冷落之後,也只是無奈苦笑,畢竟他來這裡的目的也並不是要從這些可憐的農民身上獲得什麼。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在接下來的六個武士召集中,大家皆為勘兵衛的俠義之風所召喚。農民遭劫掠年年都有,遍地都是,就算是充滿正義感的武士也顧不了這些可憐的農民。可一旦遇上,這些義薄雲天的武士們便不忍讓農民遭此禍患,願意出手相助。而這六個武士既有這種對農民的憐憫,也有對勘兵衛的敬重。若沒有勘兵衛,很難說這六個武士會答應農民。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勝四郎出身優越,因此對悲苦農民同情至深,但是若他闖蕩江湖有些年頭,對這類事情司空見慣了,對人性也瞭解頗多了,或許就不會有電影中的這番年輕氣盛。另外一個對農民同情的是菊千代,他本人便是出身農家,所以願意為農民抵禦強盜。剩下的四個武士都是走江湖數年之久,能夠答應農民抵抗強盜,勘兵衛的存在是他們參與的重要理由。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七個武士參加的這場大戰於他們來說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好處,只是出於俠義之心,出手相助,但是結局卻只剩下了三個武士倖存於世,不禁讓人嘆息。我相信,在死亡的武士們離開世間的一刻,他們並無懊悔之意,一腔熱血灑在戰場,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死,對他們來說死得其所。於其說他們為農民而戰,不如說是為了初心而戰。

在電影最後,勘兵衛、勝四郎、七郎次這個倖存者望著四個武士的墳墓,又看看興高采烈的農民,勘兵衛說,這場戰鬥只有農民勝利。我想,這場戰鬥對於七個武士來說,也僅僅是七個武士之戰,四個武士的死證明了這場戰役中,我方以傷亡慘重宣告失敗。至於農民們如何看待這場戰役,又是否打算感激這些武士,七武士或許從未覬覦,從他們決定幫助農民伊始,所求的不過四字“問心無愧”,這是他們作為一名武士的人生標杆。

《七武士》:古道熱腸才是俠義

全片描述的武士極具俠義精神,他們在亂世中保存著本真,甘願為毫不相干的農民付出辛苦,乃至生命,只因為自己一身武藝,要為這個不公道的世界鳴聲不平;在被農民防備之時,亦能胸襟豁達諒解,不忘初衷。我想,不僅僅是戰國時代需要這樣的人去匡扶正義,在和平的今天,七武士的精神仍舊需要我們去傳承發揚,唯有如此,方能沒有恃強凌弱,也沒有飢餓貧窮,實現一個真正平等和諧的社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