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雙全的高澄離奇遇刺真是廚師行凶還是弟弟高洋的陰謀?

北齊一朝奠基人高歡因玉璧城下戰敗而病死後,長子高澄承繼父職,當時二十五歲,年輕氣盛,權勢更大,表現比高歡更加跋扈。在史書上留下最經典的一幕:孝靜帝元善見與高澄一起出獵,因皇帝的馬跑過高澄,被身旁侍從提醒不要惹惱大將軍。事後酒宴上,高澄故意勸皇帝大碗喝酒,元善見不想喝,發脾氣抱怨:“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生為?”意思何必活得這麼屈辱。高澄一聽就火了,當著眾多侍從辱罵孝靜帝“狗腳朕”,還讓心腹崔季舒(博陵崔氏出身,學問很大,還懂醫術)毆打皇帝,上演了幾千年史書上絕無僅有的一幕。

第二天,高澄酒醒過來,讓崔季舒進宮向孝靜帝道歉。孝靜帝裝成大度的樣子,賞給崔季舒百匹絹。但孝靜帝把這股怨恨深埋在心底,一度和荀濟等幾個心腹商議要刺殺高澄,因此,高澄最終的意外結局,有殺人動機的人似乎很多。

文武雙全的高澄離奇遇刺真是廚師行凶還是弟弟高洋的陰謀?

從史書描繪看,這一情節可信度令人懷疑。孝靜帝元善見雖然被高歡父子脅迫控制,但他屬於能文能武,功夫不低,史書形容他抱著一個石獅子都可以翻越圍牆,描繪相當誇張,但推測文字之下的意思,元善見自知身為末路君主,也許出於自保而躲在宮裡勤練功夫應該還是可信的。不說他當真勇武絕倫,衝鋒陷陣,但一般情況下三五個人輕易近不了身,也不算過分。所以,史書刻意寫出獵時元善見的表現比高澄出色,也算透露元善見平時無所事事,更精於騎射和武藝是可信的,也就是說他不會是想象中那種窩囊沒用的人。高歡生前都禮數不缺,高澄侮辱之下光捱打不還手可能性不大。

換一個角度,史書之所以會這樣渲染高澄的狂悖無禮,顯然就是為了強調他的性格,他很容易激化矛盾衝突,也就能夠掩蓋高澄最後的死是別有隱情。雖然筆者也相信高澄個性的確衝動張狂,但史書留下的一些事蹟卻不一定符合實際。

因為高澄與元善見不止是名義上的君臣,他還娶元善見的妹妹元仲華(封號馮翊公主)為妻,儘管婚姻是表面化,但畢竟存在親屬關係。高澄的成長絕對是屬於天才型的人物,據說十歲就單獨出馬幫父親高歡說降冀州英豪高敖曹,兩次代表高歡去洛陽朝見皇帝元修,每次和高歡談論軍政大事都深得喜愛。東魏天平三年(536),高澄十三歲就前往鄴城代表高歡輔政,加領左右京畿大都督。朝臣們聽說他年輕老成,但畢竟是個少年,心裡不服。當看到高澄在朝堂處理問題及時妥切,無不驚訝。

高澄在鄴城輔政最重要的舉措是整頓吏治,改革官制,修訂律法《麟趾格》。實際編撰的人是趙源,負責人是高澄所器重的心腹崔暹,參加的還有邢邵、魏收、封述等。《北史·崔暹傳》雲:“從文襄鎮撫鄴都,加散騎常侍,遷左丞、吏部郎,領定州大中正,主議《麟趾格》。”高澄主持的《麟趾格》為東魏的穩定及走上正規化打下了基礎,也為後來北齊進一步完善和刊定《麟趾格》做了準備。

文武雙全的高澄離奇遇刺真是廚師行凶還是弟弟高洋的陰謀?

高澄行事不落俗套,敢於創新,例如將治國的政策書於榜上,公開張貼在街頭,供百姓自由評論,發表意見。對提出有用建議的人給予優厚的待遇,即使對當時的政策言辭激烈,也予以寬容,不加罪責。大有當年商鞅南門立木賞金,呂不韋頒書“一字千金”的意思。這種做法可以看到,東魏對民心收聚的重視和緊迫感,的確效法當年秦國重視立信、立威的雙重作用,這一點高洋在北齊建立後崇尚法治是一脈相承。

自六鎮起義和爾朱氏大亂,北方中原百姓苦不堪言,流離失所。一大批軍閥豪強搶奪田地,搶奪百姓為奴為婢,即使高氏父子手下也並不例外。高歡、高澄是底層崛起的軍閥,雖然必須要籠絡和利用許多豪強,但也深知需要民眾真心擁戴才可以穩固政權。因此,對一些過火的門閥豪強,高澄借“括戶”的名義進行打擊和壓制,徵集財產和土地,釋放家奴,如高慎和高澄的矛盾問題。

高慎是高乾之弟、高敖曹之兄,本來也是崔暹的親家。因放縱部下,任用親信被高澄舉報,而高慎認為是崔暹出賣他。湊巧又休了原配崔氏,另娶更年輕、更美貌,而且文武雙全的李氏李昌儀。這一插曲從野史角度更加戲劇性,正是高澄企圖要霸佔李昌儀,高慎在虎牢關任上就投靠宇文泰。但高慎決定倒戈卻是高歡安排人來試探,高慎自己心裡惶恐,疑心要被高氏父子謀害,這才投靠宇文泰。宇文泰因此興兵進攻東魏引發邙山大戰,結果東魏獲勝,侯景俘虜了高慎家眷。高澄處置了高慎原來家人,終於得到了李昌儀。

史書中與李氏有關的段落主要都來自《北史》,之前筆者多次提過,該書帶有濃厚的野史趣味。即便如此,該書評價高澄也是“然少壯氣猛,嚴峻刑法。高慎西叛,侯景南翻……”李昌儀只是湊巧被拿來充當一種媒介,但後人往往樂得拿男女之事大做文章,其實高澄對李氏並非真心愛慕,過後也就是一普通妾侍,也看得出高澄更多的動機還是打擊和羞辱高慎。

文武雙全的高澄離奇遇刺真是廚師行凶還是弟弟高洋的陰謀?

另一河北豪強李元忠(趙郡李氏代表,到唐代都名人輩出)懂得忌諱,就顯得姿態很高,主動請辭不入朝為官。高澄就對他非常禮敬,經常送東西,以小輩自居。李元忠因此晚年雖然清閒,以到處扶危濟困,幾乎散盡家財,躲避災禍。為了安定社會,崔暹還建議在濱海地區增灶煮鹽。度支尚書崔昂也建議關閉鹽市,允許民間私鹽賣給官府,只收取少量鹽稅。經過一系列整頓,勳貴勢力受到抑制,高澄的威望急速提升,成為僅次於高歡的人物。

可以看出高澄作為年輕一輩,更加信任漢人,高澄當年被立為世子就跟著士大夫杜詢學習,很早就接受中原學問。高澄執掌東魏朝政,《通鑑梁武帝大同四年》專門記載北朝:“凡才名之士,雖未薦擺,皆引致門下與之遊宴、講論、賦詩,士大夫以是稱之。”《北齊書·李稚廉傳》:“常在世宗第內,與隴西辛術等六人號為館客,待以上賓之禮。”《北齊書·李渾傳附李繪傳》:“天平初,世宗用為丞相司馬。每罷朝,文武總集,對揚王庭,常令繪先發言端,為群僚之首。”當年高歡對漢人及漢文化只是適當利用,而高澄基本成長在鄴城濃厚的漢文化氛圍中,真正把中原儒學漢法當成一種統治需要,甚至還有一些仰慕和喜愛的成分。《北齊書》還記載了一個插曲,武定五年高歡死後沒多久,侯景背叛東魏。高澄寫信希望侯景迴歸,侯景回信拒絕,“王尋覽書,問誰為作。或日:‘其行臺郎王偉。’王日:‘偉才如此,何因不使我知。’”完全有當年曹操看到陳琳罵他的檄文那種感覺,可見高澄已經很有愛惜文人且想盡量收攬的意願。

雖然高歡臨終時對高澄囑託軍政大事,對擁兵一方的侯景很擔憂。侯景不僅對年輕的高澄要充當主公不服氣,何況高澄在鄴城打壓豪強,樹立威信,已經知道高澄將來不會容他。高歡死後一週,侯景就舉兵了。雖然高澄已經十分漢化,卻不是紙上談兵的儒生,他同樣可以統領將帥。關鍵時刻他壓了一個賭注,啟用爾朱榮的手下慕容紹宗。高歡知道慕容紹宗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決口不提當年的恩怨,臨終前特意交代可以重用慕容紹宗來制衡侯景。

高澄卻有自己的打算,對侯景的背叛雖然氣憤,但相信可以憑藉自己的方式拿下,前後派韓軌、元坦、高嶽等與侯景對敵。可侯景的確是沙場宿將,加上得到南樑蕭淵明(梁武帝蕭衍的侄兒,高澄對他非常禮遇,最後高洋也扶持他為梁敬帝試圖遙控江南)的援軍。高澄一度出師不利,陳元康提醒高澄有慕容紹宗。因為慕容紹宗過去是爾朱榮的人,加上侯景事變,高澄對“外人”不敢信任,陳元康就替他加以試探。最後放心讓高澄啟用慕容紹宗,於寒山(具體位置不詳,據蕭淵明有關史料說是剛過淮河不遠就遭遇失敗)擊潰南樑大軍,生擒蕭淵明,再率領劉豐生、段韶、斛律光等大將於渦陽大破侯景。據說侯景渡江前曾給慕容紹宗去信,提醒高澄高洋等後生為人不同於高歡,勸他不要趕盡殺絕,否則會鳥盡弓藏,慕容紹宗才放侯景過江。高澄論功行賞,別封慕容紹宗為永樂縣子。在武定七年(549),慕容紹宗在潁川被王思政困住,一次視察行動中遇到埋伏,跳水逃走時身亡,年僅四十九歲。

文武雙全的高澄離奇遇刺真是廚師行凶還是弟弟高洋的陰謀?

武定六年(548)三月,高澄領兵南下虎牢、洛陽,於新城擒西魏大將裴寬,證明他年紀的確文武雙全。到武定七年夏天,就在慕容紹宗身亡後,高澄親率十一萬大軍進攻潁川,親臨前線督勵士卒,決水灌城,並下令:“能生擒王思政的,封侯重賞;如果王大將軍受到損傷,他身邊的人都要被殺戮。”派通直散騎常侍趙彥深(原來是高歡身邊司馬子如推薦任用的文吏,被高澄迅速提拔,高洋稱帝后繼續重用,一直做到宰相,北齊幾朝最後能夠七十歲善終堪稱奇蹟)勸降,送王思政一把白羽扇,然後拉著他的手下山。王思政見到高澄,言辭激昂慷慨,沒有屈服的意思。高澄認為王思政忠於朝廷,起身施禮,對他非常優厚。高洋登位以後還繼續封賞,但北齊以後沒有什麼事蹟,何時去世也不見記載。

高澄親征平定潁川,收服大將王思政,風風光光班師還朝,任大將軍兼相國,封齊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時還不到三十歲,卻突然發生驚天逆轉,高澄在自己的別苑東柏堂被幾個廚師夥計給刺殺。由弟弟高洋繼任職務,於次年廢元善見自立,建立北齊。高澄之死這種離奇的事件,在魏晉南北朝各種古怪奇葩的事件中都要算一等一,以至於對真相的猜測千百年來眾說紛紜。

志得意滿的高澄,當時緊鑼密鼓地謀劃要更上一層樓。從潁川凱旋後一直與親信大臣在北城東柏堂密謀禪代之事。這一天,府上蘭京的廚師送餐給祕密商議的高澄等人,趁機察看屋子裡情況。高澄認為他行動古怪,就令他退下,還對在場的陳元康、楊愔、崔季舒等心腹說:“我昨夜夢見這個奴才用刀砍我,看來我得處死他。”

蘭京剛退出門外,似乎偷聽到高澄的話,心裡惶恐,回廚房聯絡了五六個同夥再次前來,藏刀於盤底,裝作再度送餐。高澄一下就惱怒:“我沒有下令,你怎麼又進來?”蘭京大喝一聲:“我來殺你!”隨即撲來。楊愔最先逃脫,崔季舒躲進內室廁所裡,陳元康以身體遮擋高澄,被刺成重傷。高澄從床上躍下時傷了腳無法立刻起身,打算鑽入大床底下躲避。蘭京的夥計都圍攻上來,將前來營救的兩名侍衛砍得一死一傷。眾人掀開大床,將高澄亂刀殺死。蘭京和同夥雖然被趕來的高洋斬殺,但高澄卻已傷重身亡,年僅二十九歲。

高洋很快接手高澄的一切職權,北齊天保二年,孝靜帝元善見就被高洋以毒酒毒死,年僅二十八歲。行凶的蘭京究竟何人?能有這麼大本事,夥同五個廚房夥計就把權傾朝野的齊王大丞相大將軍給幹掉了,似乎應了一句俗話,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蘭京的確不是一般人,他是樑朝大將蘭欽之子。之前蘭欽曾北伐蕭城、彭城等地,蘭京似乎是雙方對戰時被俘虜,然後安排到高澄府上做廚奴。蘭欽多次遣使要贖回兒子,高澄卻不知何故堅持不同意,非要留著蘭京在府上做廚子,結果惹來殺身之禍。

文武雙全的高澄離奇遇刺真是廚師行凶還是弟弟高洋的陰謀?

高澄當時居住城北別苑,而弟弟高洋住在城東,他得到消息很快就趕到現場,把蘭京等六名凶手全部殺死,然後封鎖消息,跟著接手高澄的職權,完成改朝換代。《北齊書》《資治通鑑》《北史》幾部重要史書都表明蘭京的身份和謀刺經過。後世根據最大受益人是高洋,加上高洋行事野蠻殘酷,對宗室十分心狠手辣,難免都疑心高洋就是這次刺殺行動的幕後真凶。

高洋最大嫌疑點就是,幾個廚房夥計中一個人據說曾是高洋貼身侍衛,他得知蘭京多次想要回家被拒絕,對高澄心懷怨恨,就煽風點火伺機對高澄動手,因此,這一次事件是高洋設下一個局。當蘭京回廚房來聯絡他們要動手時,就火速讓人通知高洋。可以試想,假如不是得到準確線報,身為京畿大都督、公務同樣繁忙的高洋會第一時間親自帶人趕到城北的高澄別苑抓人?難道高洋成天沒事幹,專門就監視著高澄嗎?就等著這裡有什麼事情發生?他肯定不可能這樣故作敏感和授人以柄。

要說高洋是主謀凶手,高洋的動機主要就是不服被壓在哥哥的光環下,一旦高澄榮登九五,高洋將一輩子被壓得喘不過氣。不僅高澄是高洋壓力的源頭,母親婁昭君也對高洋的評價“懦直”,認為老二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守在父兄身邊被賞口飯吃就是最大的福分了。偏偏高洋骨子裡是一個非常好強的人,他字“子進”已經表明有銳意進取的意思。就像婁昭君後來說“汝父如龍,兄如虎,猶以天位不可妄據,終身北面。汝獨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對他是非常大的刺激。而徐之才連勸進的理由居然也是說,因為你不如父親和哥哥才要及早正大位。高洋是典型性格內向,但目標和手段堅決,意志力和行動力都超強的人,所以,當他得知高澄暗中在謀劃禪讓時,他就等不了了,決定要對高澄動手。

但是,不服哥哥只能是一種活得憋屈的壓力,很難說就因為這個具有殺人動機,高洋對高澄真懷有什麼深仇大恨的刺激?實際上談不到,雖然高澄有拿兄弟取笑調侃的癖好,但並非對高洋不好,這一對兄弟並沒有明顯的私人恩怨。

高洋一直跟在高澄後面升官,只要高澄升官,肯定把自己的職位轉給高洋。在去鄴城整頓朝政的時候,高洋跟著當左僕射,負責彈劾百官。高澄最後去潁川打仗,也帶高洋一起歷練,後來高洋也就有了軍事經驗。就連高歡死後的陵墓選址,也交給高洋去做的。高澄為人張狂跋扈不假,但對高洋還是比較信任的,並沒有多少猜忌。

文武雙全的高澄離奇遇刺真是廚師行凶還是弟弟高洋的陰謀?

換一個角度,高洋這個人非常敏感記仇,像高隆之高浚等瞧不起他的,後來都被殺。段韶妻子元氏因為戲弄過他,他就對段韶說,我一定要殺你妻子,嚇得元氏一直躲在婁太后家裡,直到高洋死後才敢出來。有一些野史說高澄侮辱過高洋妻子,奪妻之恨當然能夠產生報復殺人的動機,假如屬實,高洋應該報復高澄滿門,就像李世民純粹為了奪位就對李建成、李元吉誅殺全家,斬草除根。至少也像宋太宗趙光義逼死大哥兒子和自家兄弟一樣。以高洋為人心態之扭曲遠在李世民、趙光義之上,可事實高洋對高澄家人非常好,絲毫沒有報復打擊的體現,這是高洋與高澄沒有重大恩怨的最大證據,也是事後歷史發生的事實。

高洋登位以後大舉剷除宗室,高澄的兒子不論嫡出還是庶出沒有一個遇害,假如高澄當年對不起他,假如他是謀害高澄的主謀,肯定會滅高澄全家,怎麼可能留下一大堆高澄兒子的禍根養在身邊?不論是出於懷恨報復還是真的就想奪位,這是最直接也最明顯的漏洞。

好比高澄小兒子高延宗被高洋收養,非常寵愛,高洋經常讓高延宗騎在自己身上,甚至都勝過對自己的親兒子。天保五年(555),十二歲就封安德王。高澄女兒樂安公主在婆家受委屈,高洋立即給樂安公主報仇。連庶出的高長恭還可以與勳貴大臣斛律光、段韶交往不受猜疑,足見高洋對高澄的子女就算沒有特別重用(當時畢竟都小),但生活上是寵愛信任的。

第二點證據,高澄遇害後,高洋得到楊愔、崔季舒等人支持登上繼承人位子,高洋稱帝以後楊愔、崔季舒、陳元康、趙彥深等大批高澄器重的漢人依然是高洋重用的大臣。北齊政權建立後,高洋基本都沿用高澄的班底並沒有大量更換,哪怕高洋被認為發瘋,大量殺人,高澄原來的幾大心腹楊愔、崔季舒、陳元康、趙彥深等人頂多受氣,但全都得到受高洋信任,沒有一個人被殺或被閒置。從這一點也看得出,高洋的繼承權力經過沒有受到朝中重要大臣的猜疑,除非他們全都被高洋收買,但可能性不大。如果是利益的合作只能收買一時,利用過後被清算才是傳統宮廷的陰暗套路,這在宋文帝、隋煬帝、金主完顏亮、雍正帝等各個時期都上演過,偏偏無情暴虐的高洋並沒有這樣做,太不合情理。那麼合理的解釋就是高洋作為第二號人物,符合接掌大權的秩序,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幾個高澄的心腹和高洋之間並沒有串謀勾結,之後是盡心盡責的繼續輔佐高洋,高洋與他們之間沒有猜疑的芥蒂,才能善始善終。

文武雙全的高澄離奇遇刺真是廚師行凶還是弟弟高洋的陰謀?

另外,再分析元善見以及高澄妻妾方面,可能性也不大。孝靜帝元善見才能方面也是平庸之輩,雖然氣憤之下說過要殺高澄的話,一時發洩怨氣的可能性大。假如像一些人推測,孝靜帝是拉攏高澄的妾侍情人元玉儀、元靜儀合謀害死高澄,似乎這姐妹倆都是魏國宗室,且都是公主。事實上他們的公主是高澄奏請元善見封贈的,雖然是豪門富戶高陽王元雍的孫女,但家世已經敗落,而且是庶出。元善見和她們是那種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真要行動也不大可能冒險去拉攏這兩個女人,須知她們畢竟當時是高澄的情人。而對元氏姐妹來說,不論是甘願還是強迫執行這種特工式任務,冒險殺高澄並沒多少實際好處。高氏子弟已經權傾朝野,孝靜帝不可能順利翻身,事實也證明死了高澄還有高洋控制著鄴城兵力,一個皇帝長期軟禁在宮裡,想要遙控指揮這麼危險的行動基本是屬於幻想。

因此,筆者分析還原高澄的被殺,並不是出於高洋的精心預謀,也不是皇帝元善見的報復,官方史書記載蘭京刺殺過程可能的確屬實,這應該就是一次突發性的衝動殺人事件,從多數殺人罪案發生的情況看也是合乎情理的。

蘭京多次窺探高澄,因為高澄當時經常祕密會議,蘭京想要打探什麼消息(並不見得他是被收買,也許只是想找機會逃回江南)或者害怕高澄有什麼對自己不利的舉動,總之蘭京多次受到折辱,在高澄身邊也很敏感。當蘭京偷聽到高澄氣憤之下說蘭京夢中會殺高澄,不會放過他等話。蘭京頓時很緊張,很惶恐,也很衝動,就同幾個關係好的廚房夥計當真進屋刺殺高澄,這的確是一次突發事件。高澄有武藝,但對蘭京的衝動也很猝不及防,身邊沒什麼護衛。何況蘭京本是武將出身,幾個文官陳元康、崔季舒、楊愔都嚇壞了,加上蘭京有幾個同夥幫忙殺了屋外僅有的守衛,高澄就難逃厄運了。其實整個過程最大的疑點就是,湊巧蘭京的同夥中的確有高洋派來的臥底,這一安排十之八九也是事實。但筆者認為並不是高洋想要伺機謀害高澄,純粹是出於警惕防備心理安插在高澄身邊的眼線,這也符合高洋心理。而這個線人及時通知高洋有變,也就解釋他的確得到了消息才帶人前來捉人,的確有點無心插柳的意思。當高洋通過祕密與楊愔、崔季舒開會(陳元康保護高澄而受傷,而送去療傷),得到他們支持就順利接手了高澄的大權,一切都順理成章,並沒有引起波動,這應該就是高澄之死的真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