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

​東魏權臣高歡去世之後,長子高澄繼位,不久之後侯景叛亂。侯景叛亂失敗之後,跑到南樑為禍一方去了,按說東魏應該能安定一段時間。

可事與願違,就在侯景南逃之後不久,高澄被一個奴僕暗殺,享年二十九歲。

澄自投傷足,入於床下,賊去床,弒之。——《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高澄去世的時候,他的長子高孝瑜也只有十二歲,還是一個孩子,無法繼承高澄的政治遺產。在這種背景下,高洋出面,繼承了高澄的一切權力。

"

​東魏權臣高歡去世之後,長子高澄繼位,不久之後侯景叛亂。侯景叛亂失敗之後,跑到南樑為禍一方去了,按說東魏應該能安定一段時間。

可事與願違,就在侯景南逃之後不久,高澄被一個奴僕暗殺,享年二十九歲。

澄自投傷足,入於床下,賊去床,弒之。——《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高澄去世的時候,他的長子高孝瑜也只有十二歲,還是一個孩子,無法繼承高澄的政治遺產。在這種背景下,高洋出面,繼承了高澄的一切權力。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高洋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得與眾不同,有一個著名的成語叫“快刀斬亂麻”,就與高洋有關。據說在高洋年幼時,高歡讓他們兄弟幾人整理亂麻,看誰動作快。高洋拿著刀,三下五除二就把亂麻整理好,並說了一句有名的話:“亂者斬之!”

在高洋十二歲時,高歡想考驗兒子們的應變能力,於是就讓一隊騎兵突襲自己的兒子們。其它幾個兄弟(包括高澄)被這種變故嚇得驚慌失措,唯有高洋勇敢地衝了過去,奮力與“敵人”作戰。

只要瞭解到高洋這兩件事,讀者們應該可以很輕易地得出結論:英雄出少年。而在他的父親高歡看來,高洋比其他幾個兒子都要優秀。

可高洋的優秀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所有人都認為這不是優秀,而是腦袋缺根弦,不知道什麼叫害怕。

但高澄不這麼看,他知道自己的這個弟弟非常優秀,所以高澄一直在積極打擊和壓制高洋。由於高澄是高歡的繼承者,高洋惹不起他,只能用裝傻充愣的方式來回避。這樣一來,大家更加肯定:高洋當初的舉動就是傻大膽的表現。

勃海文襄王高澄以其弟太原公洋次長,意常忌之。洋深自晦匿,言不出口,常自貶退,與澄言,無不順從。——《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但在高澄遇刺身亡之後,高洋的表現再次令人刮目相看。

當高澄遇刺身亡的消息傳來之後,無論是高氏內部還是整個東魏,頓時都亂成一團。在這種背景下,二十一歲的高洋挺身而出,不停地發號施令,很快就把局勢穩定了下來。

太原公洋在城東雙堂,聞之,神色不變,指揮部分,入討群賊,斬而臠之,徐出,言曰:“奴反,大將軍被傷,無大苦也。”內外莫不驚異。——《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一個平常自帶三分傻氣,而且懦弱可欺的人,突然表現出極為精明的一面,還是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眾人自然會覺得高洋深不可測。

高平陵事變之後的司馬懿擁有這種梟雄氣質,但那時的司馬懿已經七十歲了。現在,二十一歲的高洋就擁有了司馬懿的那股梟雄氣質,誰不害怕?

基於這種心理,大家都對高洋表示了服從。當然,這種服從是表面的。可高洋就是抓住了這種表面服從的機會,在一年之後(公元550年五月)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

戊午,齊王即皇帝位於南郊,大赦,改元天保。——《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

​東魏權臣高歡去世之後,長子高澄繼位,不久之後侯景叛亂。侯景叛亂失敗之後,跑到南樑為禍一方去了,按說東魏應該能安定一段時間。

可事與願違,就在侯景南逃之後不久,高澄被一個奴僕暗殺,享年二十九歲。

澄自投傷足,入於床下,賊去床,弒之。——《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高澄去世的時候,他的長子高孝瑜也只有十二歲,還是一個孩子,無法繼承高澄的政治遺產。在這種背景下,高洋出面,繼承了高澄的一切權力。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高洋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得與眾不同,有一個著名的成語叫“快刀斬亂麻”,就與高洋有關。據說在高洋年幼時,高歡讓他們兄弟幾人整理亂麻,看誰動作快。高洋拿著刀,三下五除二就把亂麻整理好,並說了一句有名的話:“亂者斬之!”

在高洋十二歲時,高歡想考驗兒子們的應變能力,於是就讓一隊騎兵突襲自己的兒子們。其它幾個兄弟(包括高澄)被這種變故嚇得驚慌失措,唯有高洋勇敢地衝了過去,奮力與“敵人”作戰。

只要瞭解到高洋這兩件事,讀者們應該可以很輕易地得出結論:英雄出少年。而在他的父親高歡看來,高洋比其他幾個兒子都要優秀。

可高洋的優秀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所有人都認為這不是優秀,而是腦袋缺根弦,不知道什麼叫害怕。

但高澄不這麼看,他知道自己的這個弟弟非常優秀,所以高澄一直在積極打擊和壓制高洋。由於高澄是高歡的繼承者,高洋惹不起他,只能用裝傻充愣的方式來回避。這樣一來,大家更加肯定:高洋當初的舉動就是傻大膽的表現。

勃海文襄王高澄以其弟太原公洋次長,意常忌之。洋深自晦匿,言不出口,常自貶退,與澄言,無不順從。——《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但在高澄遇刺身亡之後,高洋的表現再次令人刮目相看。

當高澄遇刺身亡的消息傳來之後,無論是高氏內部還是整個東魏,頓時都亂成一團。在這種背景下,二十一歲的高洋挺身而出,不停地發號施令,很快就把局勢穩定了下來。

太原公洋在城東雙堂,聞之,神色不變,指揮部分,入討群賊,斬而臠之,徐出,言曰:“奴反,大將軍被傷,無大苦也。”內外莫不驚異。——《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一個平常自帶三分傻氣,而且懦弱可欺的人,突然表現出極為精明的一面,還是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眾人自然會覺得高洋深不可測。

高平陵事變之後的司馬懿擁有這種梟雄氣質,但那時的司馬懿已經七十歲了。現在,二十一歲的高洋就擁有了司馬懿的那股梟雄氣質,誰不害怕?

基於這種心理,大家都對高洋表示了服從。當然,這種服從是表面的。可高洋就是抓住了這種表面服從的機會,在一年之後(公元550年五月)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

戊午,齊王即皇帝位於南郊,大赦,改元天保。——《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最初,史書對於高洋的評價極高:他行事穩重,知人善任,待人坦誠,執法公平。對外作戰時,他常常身先士卒,帶領北齊打了許多勝仗。(這一段史料過於冗長和雜亂,我選取部分。)

齊主初立,勵精為治。始立九等之戶,富者稅其錢,貧者役其力。丙申,齊主伐庫莫奚,大破之,俘獲四千人,雜畜十餘萬。——《資治通鑑》·樑紀十九、二十

可以確切地說:如果高洋的一生就此蓋棺定論,那麼高洋的個人素質,絕對可以與任何一位帝王相提並論,因為這樣的高洋實在是太完美了。

可問題是:高洋很快又變成了另外一幅德性:怎麼看都像昏君,而且殘暴變態,倒數第一或許不是他,但倒數前十絕對少不了他。

很多人說:這是因為高氏遺傳一種極其可怕的神經疾病,所以高洋雖然英明神武,卻也被這種疾病折磨得喪失了理智。

但在我看來:高洋絕不是什麼喪失理智的病人,因為病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瘋病該在何時發作。

高澄去世之前,我們從來沒聽說過高洋犯病,頂多就說他有點傻。高澄去世之後,高洋立刻變成了一個精明、公正、果決、剛強又算無遺策的英明帝王,哪有半點不正常的跡象?可幾年之後,高洋突然變成了一個昏庸、殘暴且變態的皇帝。

這種不規律的階段性變化只能證明一點:高洋是一個非常善於隱忍和偽裝的人,就像一隻狡猾的狼,尾巴豎起來的時候很像二哈,尾巴放下去的時候,就會立刻虐殺所有對手!

如果高洋僅僅是善於隱忍而沒有那股狠勁,那他在後世的形象應該和司馬孚、慕容恪差不多。可正由於高洋的狠辣,使得他無法成為司馬孚、慕容恪,這正是高洋的悲劇所在,也是整個高氏的悲劇所在。

此時的高洋具備稱帝的條件嗎?並不具備。但由於他天性中的那股剛強和狠辣,使得他排除萬難,硬是在眾人的反對聲中登基稱帝。

這是一場豪賭,高洋贏了,也輸了。高洋為什麼會在登基稱帝幾年之後變得瘋狂?因為當初強行稱帝的惡果凸顯,高洋已經無力對抗,不得不以這種邪招和怪招應對,希望可以再度逆天,但他最終還是失敗了。

"

​東魏權臣高歡去世之後,長子高澄繼位,不久之後侯景叛亂。侯景叛亂失敗之後,跑到南樑為禍一方去了,按說東魏應該能安定一段時間。

可事與願違,就在侯景南逃之後不久,高澄被一個奴僕暗殺,享年二十九歲。

澄自投傷足,入於床下,賊去床,弒之。——《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高澄去世的時候,他的長子高孝瑜也只有十二歲,還是一個孩子,無法繼承高澄的政治遺產。在這種背景下,高洋出面,繼承了高澄的一切權力。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高洋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得與眾不同,有一個著名的成語叫“快刀斬亂麻”,就與高洋有關。據說在高洋年幼時,高歡讓他們兄弟幾人整理亂麻,看誰動作快。高洋拿著刀,三下五除二就把亂麻整理好,並說了一句有名的話:“亂者斬之!”

在高洋十二歲時,高歡想考驗兒子們的應變能力,於是就讓一隊騎兵突襲自己的兒子們。其它幾個兄弟(包括高澄)被這種變故嚇得驚慌失措,唯有高洋勇敢地衝了過去,奮力與“敵人”作戰。

只要瞭解到高洋這兩件事,讀者們應該可以很輕易地得出結論:英雄出少年。而在他的父親高歡看來,高洋比其他幾個兒子都要優秀。

可高洋的優秀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所有人都認為這不是優秀,而是腦袋缺根弦,不知道什麼叫害怕。

但高澄不這麼看,他知道自己的這個弟弟非常優秀,所以高澄一直在積極打擊和壓制高洋。由於高澄是高歡的繼承者,高洋惹不起他,只能用裝傻充愣的方式來回避。這樣一來,大家更加肯定:高洋當初的舉動就是傻大膽的表現。

勃海文襄王高澄以其弟太原公洋次長,意常忌之。洋深自晦匿,言不出口,常自貶退,與澄言,無不順從。——《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但在高澄遇刺身亡之後,高洋的表現再次令人刮目相看。

當高澄遇刺身亡的消息傳來之後,無論是高氏內部還是整個東魏,頓時都亂成一團。在這種背景下,二十一歲的高洋挺身而出,不停地發號施令,很快就把局勢穩定了下來。

太原公洋在城東雙堂,聞之,神色不變,指揮部分,入討群賊,斬而臠之,徐出,言曰:“奴反,大將軍被傷,無大苦也。”內外莫不驚異。——《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一個平常自帶三分傻氣,而且懦弱可欺的人,突然表現出極為精明的一面,還是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眾人自然會覺得高洋深不可測。

高平陵事變之後的司馬懿擁有這種梟雄氣質,但那時的司馬懿已經七十歲了。現在,二十一歲的高洋就擁有了司馬懿的那股梟雄氣質,誰不害怕?

基於這種心理,大家都對高洋表示了服從。當然,這種服從是表面的。可高洋就是抓住了這種表面服從的機會,在一年之後(公元550年五月)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

戊午,齊王即皇帝位於南郊,大赦,改元天保。——《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最初,史書對於高洋的評價極高:他行事穩重,知人善任,待人坦誠,執法公平。對外作戰時,他常常身先士卒,帶領北齊打了許多勝仗。(這一段史料過於冗長和雜亂,我選取部分。)

齊主初立,勵精為治。始立九等之戶,富者稅其錢,貧者役其力。丙申,齊主伐庫莫奚,大破之,俘獲四千人,雜畜十餘萬。——《資治通鑑》·樑紀十九、二十

可以確切地說:如果高洋的一生就此蓋棺定論,那麼高洋的個人素質,絕對可以與任何一位帝王相提並論,因為這樣的高洋實在是太完美了。

可問題是:高洋很快又變成了另外一幅德性:怎麼看都像昏君,而且殘暴變態,倒數第一或許不是他,但倒數前十絕對少不了他。

很多人說:這是因為高氏遺傳一種極其可怕的神經疾病,所以高洋雖然英明神武,卻也被這種疾病折磨得喪失了理智。

但在我看來:高洋絕不是什麼喪失理智的病人,因為病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瘋病該在何時發作。

高澄去世之前,我們從來沒聽說過高洋犯病,頂多就說他有點傻。高澄去世之後,高洋立刻變成了一個精明、公正、果決、剛強又算無遺策的英明帝王,哪有半點不正常的跡象?可幾年之後,高洋突然變成了一個昏庸、殘暴且變態的皇帝。

這種不規律的階段性變化只能證明一點:高洋是一個非常善於隱忍和偽裝的人,就像一隻狡猾的狼,尾巴豎起來的時候很像二哈,尾巴放下去的時候,就會立刻虐殺所有對手!

如果高洋僅僅是善於隱忍而沒有那股狠勁,那他在後世的形象應該和司馬孚、慕容恪差不多。可正由於高洋的狠辣,使得他無法成為司馬孚、慕容恪,這正是高洋的悲劇所在,也是整個高氏的悲劇所在。

此時的高洋具備稱帝的條件嗎?並不具備。但由於他天性中的那股剛強和狠辣,使得他排除萬難,硬是在眾人的反對聲中登基稱帝。

這是一場豪賭,高洋贏了,也輸了。高洋為什麼會在登基稱帝幾年之後變得瘋狂?因為當初強行稱帝的惡果凸顯,高洋已經無力對抗,不得不以這種邪招和怪招應對,希望可以再度逆天,但他最終還是失敗了。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高洋的上位充滿了偶然性,如果高澄晚死幾年,等高澄的兒子們就長大,等高澄的其他弟弟們長大。到了那個時候,高家勢必會為了高澄的權力展開血戰,因為高澄的兒子和弟弟們都不是什麼善茬。

高澄的四子名為高孝瓘,字長恭,就是大名鼎鼎的蘭陵王高長恭,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名將。他曾率領五百人衝進北周的包圍圈,打得北周軍隊遠遁三十里,這就是鼎鼎有名的邙山大捷。

蘭陵王長恭以五百騎突入周軍,遂至金墉城下。城上人弗識,長恭免冑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周師在城下者亦解圍遁去,委棄營幕,自邙山至穀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滿川澤。唯齊公憲、達奚武及庸忠公王雄在後,勒兵拒戰。——《資治通鑑》·陳紀三

但談及高長恭那輝煌的戰績時,他的五弟高延宗卻說:“四哥太保守了,如果換成我,一定會打得更好。”很多人都認為高延宗在吹牛,可後來的歷史證明,高延宗絕對不是在吹牛。在周武帝宇文邕攻打北齊的戰爭中,高延宗差點率軍把宇文邕活捉。

周主左右略盡,自拔無路。承御上士張壽牽馬首,賀拔伏恩以鞭拂其後,崎嶇得出。——《資治通鑑》·陳紀六

四子和五子了得,長子和三子也不差,只是他們沒什麼機會表現自己。十多年後,齊武成帝高湛猜忌高澄的長子高孝瑜和三子高孝琬,最終殺死了他們。這多少也可以證明,高澄的長子和三子也不是池中之物。

至於高澄的弟弟高演和高湛,基本沒撈到高澄多少好處,但等他們長大之後,一直為高洋所忌憚,可高洋就是不敢殺他倆。要說這兄弟二人沒點絕活,根本無法令人信服。

兒子和兄弟都這麼能幹,如果高澄晚死幾年,他們能眼看著高洋繼承高澄的權力嗎?顯然不可能。

就算高洋暫時取得了領先,依照他骨子裡的剛強和狠辣,必然是一個善於集權的皇帝。從這個角度來看,高澄的兒子和弟弟們,天生就和高洋敵對。

再者,強勢皇帝同樣會威脅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的既得利益。一旦高澄的兒子、弟弟們,與豪門士族、軍政大佬形成聯盟,高洋除了用歪招和邪招應對之外,還有其他辦法嗎?

高洋後來的瘋狂舉動當然不全是胡編亂造的,但仔細思考之後,大家應該可以得出結論:瘋狂的背後,隱藏著高洋那顆理智的心。

高洋當了九年皇帝,前面的四五年,高洋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現的,後面的四五年,高洋是以“瘋君”的形象出現的。

詳細算來,高洋瘋狂的時候,恰好是高澄的兒子和弟弟們長大成人的時候,面對這些人的咄咄進逼,高洋開始進退失據了。

高洋瘋狂之後,殺死了弟弟高浚和高渙,殺死了叔叔高嶽和高隆之。但自己最強的兩個同母弟(高演和高湛),高洋卻沒能力殺。

高洋臨終前對高演說:“你想當皇帝就當吧,只求你放過我兒子!”但不幸的是:高洋去世之後,高洋的長子高殷就被高演所殺。

又謂常山王演曰:“奪則任汝,慎勿殺也!”——《資治通鑑》·陳紀一

釐清這些關節之後,我更能理解高洋最後四五年的瘋狂了。以高洋的聰明,必然早已清晰地預見到這一結局,但他卻無力改變。於是,只能玩這些邪招和歪招了。

"

​東魏權臣高歡去世之後,長子高澄繼位,不久之後侯景叛亂。侯景叛亂失敗之後,跑到南樑為禍一方去了,按說東魏應該能安定一段時間。

可事與願違,就在侯景南逃之後不久,高澄被一個奴僕暗殺,享年二十九歲。

澄自投傷足,入於床下,賊去床,弒之。——《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高澄去世的時候,他的長子高孝瑜也只有十二歲,還是一個孩子,無法繼承高澄的政治遺產。在這種背景下,高洋出面,繼承了高澄的一切權力。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高洋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得與眾不同,有一個著名的成語叫“快刀斬亂麻”,就與高洋有關。據說在高洋年幼時,高歡讓他們兄弟幾人整理亂麻,看誰動作快。高洋拿著刀,三下五除二就把亂麻整理好,並說了一句有名的話:“亂者斬之!”

在高洋十二歲時,高歡想考驗兒子們的應變能力,於是就讓一隊騎兵突襲自己的兒子們。其它幾個兄弟(包括高澄)被這種變故嚇得驚慌失措,唯有高洋勇敢地衝了過去,奮力與“敵人”作戰。

只要瞭解到高洋這兩件事,讀者們應該可以很輕易地得出結論:英雄出少年。而在他的父親高歡看來,高洋比其他幾個兒子都要優秀。

可高洋的優秀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所有人都認為這不是優秀,而是腦袋缺根弦,不知道什麼叫害怕。

但高澄不這麼看,他知道自己的這個弟弟非常優秀,所以高澄一直在積極打擊和壓制高洋。由於高澄是高歡的繼承者,高洋惹不起他,只能用裝傻充愣的方式來回避。這樣一來,大家更加肯定:高洋當初的舉動就是傻大膽的表現。

勃海文襄王高澄以其弟太原公洋次長,意常忌之。洋深自晦匿,言不出口,常自貶退,與澄言,無不順從。——《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但在高澄遇刺身亡之後,高洋的表現再次令人刮目相看。

當高澄遇刺身亡的消息傳來之後,無論是高氏內部還是整個東魏,頓時都亂成一團。在這種背景下,二十一歲的高洋挺身而出,不停地發號施令,很快就把局勢穩定了下來。

太原公洋在城東雙堂,聞之,神色不變,指揮部分,入討群賊,斬而臠之,徐出,言曰:“奴反,大將軍被傷,無大苦也。”內外莫不驚異。——《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一個平常自帶三分傻氣,而且懦弱可欺的人,突然表現出極為精明的一面,還是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眾人自然會覺得高洋深不可測。

高平陵事變之後的司馬懿擁有這種梟雄氣質,但那時的司馬懿已經七十歲了。現在,二十一歲的高洋就擁有了司馬懿的那股梟雄氣質,誰不害怕?

基於這種心理,大家都對高洋表示了服從。當然,這種服從是表面的。可高洋就是抓住了這種表面服從的機會,在一年之後(公元550年五月)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

戊午,齊王即皇帝位於南郊,大赦,改元天保。——《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最初,史書對於高洋的評價極高:他行事穩重,知人善任,待人坦誠,執法公平。對外作戰時,他常常身先士卒,帶領北齊打了許多勝仗。(這一段史料過於冗長和雜亂,我選取部分。)

齊主初立,勵精為治。始立九等之戶,富者稅其錢,貧者役其力。丙申,齊主伐庫莫奚,大破之,俘獲四千人,雜畜十餘萬。——《資治通鑑》·樑紀十九、二十

可以確切地說:如果高洋的一生就此蓋棺定論,那麼高洋的個人素質,絕對可以與任何一位帝王相提並論,因為這樣的高洋實在是太完美了。

可問題是:高洋很快又變成了另外一幅德性:怎麼看都像昏君,而且殘暴變態,倒數第一或許不是他,但倒數前十絕對少不了他。

很多人說:這是因為高氏遺傳一種極其可怕的神經疾病,所以高洋雖然英明神武,卻也被這種疾病折磨得喪失了理智。

但在我看來:高洋絕不是什麼喪失理智的病人,因為病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瘋病該在何時發作。

高澄去世之前,我們從來沒聽說過高洋犯病,頂多就說他有點傻。高澄去世之後,高洋立刻變成了一個精明、公正、果決、剛強又算無遺策的英明帝王,哪有半點不正常的跡象?可幾年之後,高洋突然變成了一個昏庸、殘暴且變態的皇帝。

這種不規律的階段性變化只能證明一點:高洋是一個非常善於隱忍和偽裝的人,就像一隻狡猾的狼,尾巴豎起來的時候很像二哈,尾巴放下去的時候,就會立刻虐殺所有對手!

如果高洋僅僅是善於隱忍而沒有那股狠勁,那他在後世的形象應該和司馬孚、慕容恪差不多。可正由於高洋的狠辣,使得他無法成為司馬孚、慕容恪,這正是高洋的悲劇所在,也是整個高氏的悲劇所在。

此時的高洋具備稱帝的條件嗎?並不具備。但由於他天性中的那股剛強和狠辣,使得他排除萬難,硬是在眾人的反對聲中登基稱帝。

這是一場豪賭,高洋贏了,也輸了。高洋為什麼會在登基稱帝幾年之後變得瘋狂?因為當初強行稱帝的惡果凸顯,高洋已經無力對抗,不得不以這種邪招和怪招應對,希望可以再度逆天,但他最終還是失敗了。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高洋的上位充滿了偶然性,如果高澄晚死幾年,等高澄的兒子們就長大,等高澄的其他弟弟們長大。到了那個時候,高家勢必會為了高澄的權力展開血戰,因為高澄的兒子和弟弟們都不是什麼善茬。

高澄的四子名為高孝瓘,字長恭,就是大名鼎鼎的蘭陵王高長恭,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名將。他曾率領五百人衝進北周的包圍圈,打得北周軍隊遠遁三十里,這就是鼎鼎有名的邙山大捷。

蘭陵王長恭以五百騎突入周軍,遂至金墉城下。城上人弗識,長恭免冑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周師在城下者亦解圍遁去,委棄營幕,自邙山至穀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滿川澤。唯齊公憲、達奚武及庸忠公王雄在後,勒兵拒戰。——《資治通鑑》·陳紀三

但談及高長恭那輝煌的戰績時,他的五弟高延宗卻說:“四哥太保守了,如果換成我,一定會打得更好。”很多人都認為高延宗在吹牛,可後來的歷史證明,高延宗絕對不是在吹牛。在周武帝宇文邕攻打北齊的戰爭中,高延宗差點率軍把宇文邕活捉。

周主左右略盡,自拔無路。承御上士張壽牽馬首,賀拔伏恩以鞭拂其後,崎嶇得出。——《資治通鑑》·陳紀六

四子和五子了得,長子和三子也不差,只是他們沒什麼機會表現自己。十多年後,齊武成帝高湛猜忌高澄的長子高孝瑜和三子高孝琬,最終殺死了他們。這多少也可以證明,高澄的長子和三子也不是池中之物。

至於高澄的弟弟高演和高湛,基本沒撈到高澄多少好處,但等他們長大之後,一直為高洋所忌憚,可高洋就是不敢殺他倆。要說這兄弟二人沒點絕活,根本無法令人信服。

兒子和兄弟都這麼能幹,如果高澄晚死幾年,他們能眼看著高洋繼承高澄的權力嗎?顯然不可能。

就算高洋暫時取得了領先,依照他骨子裡的剛強和狠辣,必然是一個善於集權的皇帝。從這個角度來看,高澄的兒子和弟弟們,天生就和高洋敵對。

再者,強勢皇帝同樣會威脅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的既得利益。一旦高澄的兒子、弟弟們,與豪門士族、軍政大佬形成聯盟,高洋除了用歪招和邪招應對之外,還有其他辦法嗎?

高洋後來的瘋狂舉動當然不全是胡編亂造的,但仔細思考之後,大家應該可以得出結論:瘋狂的背後,隱藏著高洋那顆理智的心。

高洋當了九年皇帝,前面的四五年,高洋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現的,後面的四五年,高洋是以“瘋君”的形象出現的。

詳細算來,高洋瘋狂的時候,恰好是高澄的兒子和弟弟們長大成人的時候,面對這些人的咄咄進逼,高洋開始進退失據了。

高洋瘋狂之後,殺死了弟弟高浚和高渙,殺死了叔叔高嶽和高隆之。但自己最強的兩個同母弟(高演和高湛),高洋卻沒能力殺。

高洋臨終前對高演說:“你想當皇帝就當吧,只求你放過我兒子!”但不幸的是:高洋去世之後,高洋的長子高殷就被高演所殺。

又謂常山王演曰:“奪則任汝,慎勿殺也!”——《資治通鑑》·陳紀一

釐清這些關節之後,我更能理解高洋最後四五年的瘋狂了。以高洋的聰明,必然早已清晰地預見到這一結局,但他卻無力改變。於是,只能玩這些邪招和歪招了。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即便是高洋最為瘋狂的四五年裡,他也只是一個暴君,卻絕不是一個昏君。

在高洋最為瘋狂的四五年裡,他把所有政事都委託給驃騎大將軍楊愔。楊愔總攬政務,盡心盡力地治理國家,所以當時的人都說,上面的君主雖然昏庸,但下面的政治卻很清明。

又能委政楊愔,愔總攝機衡,百度修敕,故時人皆言主昏於上,政清於下。——《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大家看出問題了嗎?如果上面的君主昏庸,下面的政治又怎麼可能清明呢?至少在歷史上,除了高洋這一例之外,再無例證。

而且高洋的兩個同母弟(高演和高湛)權勢滔天,母親婁太后同樣不是善茬。

高洋去世之後,他的皇后李祖娥被高湛強暴,並強迫她懷孕生子,李祖娥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於是親手殺死了那個孽種。高湛怒不可遏,當著李祖娥的面打死了她的親生兒子,也就是高洋的次子高紹德,並把李祖娥也打得遍體鱗傷,然後送她進尼姑庵出家。

齊主逼通昭信李後,曰:“若不從我,我殺爾兒!”後懼,從之。既而有娠。太原王紹德至閣,不得見,慍曰:“兒豈不知邪!姊腹大,故不見兒。”後大慚,由是生女不舉。帝橫刀詬曰:“殺我女,我何得不殺爾兒!”對後以刀環築殺紹德。後大哭,帝愈怒,裸後,亂撾之。後號天不已,帝命盛以絹囊,流血淋漉,投諸渠水。良久乃蘇,犢車載送妙勝寺為尼。——《資治通鑑》·陳紀二

大家看看高湛這種行為,說他是禽獸都抬舉他了。這從側面反映出一個事實:高洋和兩個同母弟之間的矛盾必然非常激烈。否則我們很難想象:高湛為什麼會用如此駭人聽聞的手段,來對付自己的嫂子和侄子。要知道當時的高湛已經登基稱帝,李祖娥孤兒寡母對他沒什麼威脅。

通過上面一個例子,我認為:如果高洋真是一個昏庸的暴君,他們沒理由不糾集大臣造反。因為他們與高洋矛盾極大,絕對會把握一切機會推翻高洋的統治。

"

​東魏權臣高歡去世之後,長子高澄繼位,不久之後侯景叛亂。侯景叛亂失敗之後,跑到南樑為禍一方去了,按說東魏應該能安定一段時間。

可事與願違,就在侯景南逃之後不久,高澄被一個奴僕暗殺,享年二十九歲。

澄自投傷足,入於床下,賊去床,弒之。——《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高澄去世的時候,他的長子高孝瑜也只有十二歲,還是一個孩子,無法繼承高澄的政治遺產。在這種背景下,高洋出面,繼承了高澄的一切權力。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高洋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得與眾不同,有一個著名的成語叫“快刀斬亂麻”,就與高洋有關。據說在高洋年幼時,高歡讓他們兄弟幾人整理亂麻,看誰動作快。高洋拿著刀,三下五除二就把亂麻整理好,並說了一句有名的話:“亂者斬之!”

在高洋十二歲時,高歡想考驗兒子們的應變能力,於是就讓一隊騎兵突襲自己的兒子們。其它幾個兄弟(包括高澄)被這種變故嚇得驚慌失措,唯有高洋勇敢地衝了過去,奮力與“敵人”作戰。

只要瞭解到高洋這兩件事,讀者們應該可以很輕易地得出結論:英雄出少年。而在他的父親高歡看來,高洋比其他幾個兒子都要優秀。

可高洋的優秀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所有人都認為這不是優秀,而是腦袋缺根弦,不知道什麼叫害怕。

但高澄不這麼看,他知道自己的這個弟弟非常優秀,所以高澄一直在積極打擊和壓制高洋。由於高澄是高歡的繼承者,高洋惹不起他,只能用裝傻充愣的方式來回避。這樣一來,大家更加肯定:高洋當初的舉動就是傻大膽的表現。

勃海文襄王高澄以其弟太原公洋次長,意常忌之。洋深自晦匿,言不出口,常自貶退,與澄言,無不順從。——《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但在高澄遇刺身亡之後,高洋的表現再次令人刮目相看。

當高澄遇刺身亡的消息傳來之後,無論是高氏內部還是整個東魏,頓時都亂成一團。在這種背景下,二十一歲的高洋挺身而出,不停地發號施令,很快就把局勢穩定了下來。

太原公洋在城東雙堂,聞之,神色不變,指揮部分,入討群賊,斬而臠之,徐出,言曰:“奴反,大將軍被傷,無大苦也。”內外莫不驚異。——《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一個平常自帶三分傻氣,而且懦弱可欺的人,突然表現出極為精明的一面,還是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眾人自然會覺得高洋深不可測。

高平陵事變之後的司馬懿擁有這種梟雄氣質,但那時的司馬懿已經七十歲了。現在,二十一歲的高洋就擁有了司馬懿的那股梟雄氣質,誰不害怕?

基於這種心理,大家都對高洋表示了服從。當然,這種服從是表面的。可高洋就是抓住了這種表面服從的機會,在一年之後(公元550年五月)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

戊午,齊王即皇帝位於南郊,大赦,改元天保。——《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最初,史書對於高洋的評價極高:他行事穩重,知人善任,待人坦誠,執法公平。對外作戰時,他常常身先士卒,帶領北齊打了許多勝仗。(這一段史料過於冗長和雜亂,我選取部分。)

齊主初立,勵精為治。始立九等之戶,富者稅其錢,貧者役其力。丙申,齊主伐庫莫奚,大破之,俘獲四千人,雜畜十餘萬。——《資治通鑑》·樑紀十九、二十

可以確切地說:如果高洋的一生就此蓋棺定論,那麼高洋的個人素質,絕對可以與任何一位帝王相提並論,因為這樣的高洋實在是太完美了。

可問題是:高洋很快又變成了另外一幅德性:怎麼看都像昏君,而且殘暴變態,倒數第一或許不是他,但倒數前十絕對少不了他。

很多人說:這是因為高氏遺傳一種極其可怕的神經疾病,所以高洋雖然英明神武,卻也被這種疾病折磨得喪失了理智。

但在我看來:高洋絕不是什麼喪失理智的病人,因為病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瘋病該在何時發作。

高澄去世之前,我們從來沒聽說過高洋犯病,頂多就說他有點傻。高澄去世之後,高洋立刻變成了一個精明、公正、果決、剛強又算無遺策的英明帝王,哪有半點不正常的跡象?可幾年之後,高洋突然變成了一個昏庸、殘暴且變態的皇帝。

這種不規律的階段性變化只能證明一點:高洋是一個非常善於隱忍和偽裝的人,就像一隻狡猾的狼,尾巴豎起來的時候很像二哈,尾巴放下去的時候,就會立刻虐殺所有對手!

如果高洋僅僅是善於隱忍而沒有那股狠勁,那他在後世的形象應該和司馬孚、慕容恪差不多。可正由於高洋的狠辣,使得他無法成為司馬孚、慕容恪,這正是高洋的悲劇所在,也是整個高氏的悲劇所在。

此時的高洋具備稱帝的條件嗎?並不具備。但由於他天性中的那股剛強和狠辣,使得他排除萬難,硬是在眾人的反對聲中登基稱帝。

這是一場豪賭,高洋贏了,也輸了。高洋為什麼會在登基稱帝幾年之後變得瘋狂?因為當初強行稱帝的惡果凸顯,高洋已經無力對抗,不得不以這種邪招和怪招應對,希望可以再度逆天,但他最終還是失敗了。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高洋的上位充滿了偶然性,如果高澄晚死幾年,等高澄的兒子們就長大,等高澄的其他弟弟們長大。到了那個時候,高家勢必會為了高澄的權力展開血戰,因為高澄的兒子和弟弟們都不是什麼善茬。

高澄的四子名為高孝瓘,字長恭,就是大名鼎鼎的蘭陵王高長恭,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名將。他曾率領五百人衝進北周的包圍圈,打得北周軍隊遠遁三十里,這就是鼎鼎有名的邙山大捷。

蘭陵王長恭以五百騎突入周軍,遂至金墉城下。城上人弗識,長恭免冑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周師在城下者亦解圍遁去,委棄營幕,自邙山至穀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滿川澤。唯齊公憲、達奚武及庸忠公王雄在後,勒兵拒戰。——《資治通鑑》·陳紀三

但談及高長恭那輝煌的戰績時,他的五弟高延宗卻說:“四哥太保守了,如果換成我,一定會打得更好。”很多人都認為高延宗在吹牛,可後來的歷史證明,高延宗絕對不是在吹牛。在周武帝宇文邕攻打北齊的戰爭中,高延宗差點率軍把宇文邕活捉。

周主左右略盡,自拔無路。承御上士張壽牽馬首,賀拔伏恩以鞭拂其後,崎嶇得出。——《資治通鑑》·陳紀六

四子和五子了得,長子和三子也不差,只是他們沒什麼機會表現自己。十多年後,齊武成帝高湛猜忌高澄的長子高孝瑜和三子高孝琬,最終殺死了他們。這多少也可以證明,高澄的長子和三子也不是池中之物。

至於高澄的弟弟高演和高湛,基本沒撈到高澄多少好處,但等他們長大之後,一直為高洋所忌憚,可高洋就是不敢殺他倆。要說這兄弟二人沒點絕活,根本無法令人信服。

兒子和兄弟都這麼能幹,如果高澄晚死幾年,他們能眼看著高洋繼承高澄的權力嗎?顯然不可能。

就算高洋暫時取得了領先,依照他骨子裡的剛強和狠辣,必然是一個善於集權的皇帝。從這個角度來看,高澄的兒子和弟弟們,天生就和高洋敵對。

再者,強勢皇帝同樣會威脅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的既得利益。一旦高澄的兒子、弟弟們,與豪門士族、軍政大佬形成聯盟,高洋除了用歪招和邪招應對之外,還有其他辦法嗎?

高洋後來的瘋狂舉動當然不全是胡編亂造的,但仔細思考之後,大家應該可以得出結論:瘋狂的背後,隱藏著高洋那顆理智的心。

高洋當了九年皇帝,前面的四五年,高洋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現的,後面的四五年,高洋是以“瘋君”的形象出現的。

詳細算來,高洋瘋狂的時候,恰好是高澄的兒子和弟弟們長大成人的時候,面對這些人的咄咄進逼,高洋開始進退失據了。

高洋瘋狂之後,殺死了弟弟高浚和高渙,殺死了叔叔高嶽和高隆之。但自己最強的兩個同母弟(高演和高湛),高洋卻沒能力殺。

高洋臨終前對高演說:“你想當皇帝就當吧,只求你放過我兒子!”但不幸的是:高洋去世之後,高洋的長子高殷就被高演所殺。

又謂常山王演曰:“奪則任汝,慎勿殺也!”——《資治通鑑》·陳紀一

釐清這些關節之後,我更能理解高洋最後四五年的瘋狂了。以高洋的聰明,必然早已清晰地預見到這一結局,但他卻無力改變。於是,只能玩這些邪招和歪招了。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即便是高洋最為瘋狂的四五年裡,他也只是一個暴君,卻絕不是一個昏君。

在高洋最為瘋狂的四五年裡,他把所有政事都委託給驃騎大將軍楊愔。楊愔總攬政務,盡心盡力地治理國家,所以當時的人都說,上面的君主雖然昏庸,但下面的政治卻很清明。

又能委政楊愔,愔總攝機衡,百度修敕,故時人皆言主昏於上,政清於下。——《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大家看出問題了嗎?如果上面的君主昏庸,下面的政治又怎麼可能清明呢?至少在歷史上,除了高洋這一例之外,再無例證。

而且高洋的兩個同母弟(高演和高湛)權勢滔天,母親婁太后同樣不是善茬。

高洋去世之後,他的皇后李祖娥被高湛強暴,並強迫她懷孕生子,李祖娥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於是親手殺死了那個孽種。高湛怒不可遏,當著李祖娥的面打死了她的親生兒子,也就是高洋的次子高紹德,並把李祖娥也打得遍體鱗傷,然後送她進尼姑庵出家。

齊主逼通昭信李後,曰:“若不從我,我殺爾兒!”後懼,從之。既而有娠。太原王紹德至閣,不得見,慍曰:“兒豈不知邪!姊腹大,故不見兒。”後大慚,由是生女不舉。帝橫刀詬曰:“殺我女,我何得不殺爾兒!”對後以刀環築殺紹德。後大哭,帝愈怒,裸後,亂撾之。後號天不已,帝命盛以絹囊,流血淋漉,投諸渠水。良久乃蘇,犢車載送妙勝寺為尼。——《資治通鑑》·陳紀二

大家看看高湛這種行為,說他是禽獸都抬舉他了。這從側面反映出一個事實:高洋和兩個同母弟之間的矛盾必然非常激烈。否則我們很難想象:高湛為什麼會用如此駭人聽聞的手段,來對付自己的嫂子和侄子。要知道當時的高湛已經登基稱帝,李祖娥孤兒寡母對他沒什麼威脅。

通過上面一個例子,我認為:如果高洋真是一個昏庸的暴君,他們沒理由不糾集大臣造反。因為他們與高洋矛盾極大,絕對會把握一切機會推翻高洋的統治。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高洋強行稱帝,讓我想起了魏孝文帝元宏的革俗漢化。二者風馬牛不相及,但玩法卻很相似。

元宏不但大肆漢化,更是把都城搬到了洛陽,他想幹什麼?答曰:豪賭一場。北方帝國如果把軍政中心移至中原,就意味著他打算定鼎中原,統一天下。

軍政中心南移,勢必會造成北部邊境形勢惡化,這一點元宏非常清楚,但他希望能夠在北部邊境形勢惡化之前統一天下,或者造成天下將定的既成事實。這樣一來,即使北部邊境出事,他也可以從容轉型,以全國之力應對邊境禍患。

不過可惜,元宏和元恪兩代君主努力奮進,最終還是功虧一簣。六鎮兵變就是元宏革俗漢化的惡果,直接把北魏打出了歷史舞臺。

高洋不顧眾人反對強行稱帝,並在前面的四五年兢兢業業,他是想幹什麼?答曰:豪賭一場。兢兢業業的皇帝換一個說法,就是喜歡集權。

只要高洋的集權工作能獲得顯著進展,他就有足夠實力應對將來的一切變故。聽說弟弟實力強?殺!聽說母親威脅大?廢!要是高洋真有這份實力,又何必擺出一副“我是變態我怕誰”的嘴臉呢?

但事與願違,高洋的集權工作功虧一簣。高澄的兒子們長大了,自己的同母弟也長大了,他們獰笑著,慢慢地朝高洋走來。

高洋該怎麼辦?高洋能怎麼辦?還是喝酒吧!據史書記載,高洋於公元559年十月甲午日,因暴飲去世,享年三十四歲。

醉生夢死方是人生樂事,一醉不醒未嘗不是解脫。

"

​東魏權臣高歡去世之後,長子高澄繼位,不久之後侯景叛亂。侯景叛亂失敗之後,跑到南樑為禍一方去了,按說東魏應該能安定一段時間。

可事與願違,就在侯景南逃之後不久,高澄被一個奴僕暗殺,享年二十九歲。

澄自投傷足,入於床下,賊去床,弒之。——《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高澄去世的時候,他的長子高孝瑜也只有十二歲,還是一個孩子,無法繼承高澄的政治遺產。在這種背景下,高洋出面,繼承了高澄的一切權力。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高洋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得與眾不同,有一個著名的成語叫“快刀斬亂麻”,就與高洋有關。據說在高洋年幼時,高歡讓他們兄弟幾人整理亂麻,看誰動作快。高洋拿著刀,三下五除二就把亂麻整理好,並說了一句有名的話:“亂者斬之!”

在高洋十二歲時,高歡想考驗兒子們的應變能力,於是就讓一隊騎兵突襲自己的兒子們。其它幾個兄弟(包括高澄)被這種變故嚇得驚慌失措,唯有高洋勇敢地衝了過去,奮力與“敵人”作戰。

只要瞭解到高洋這兩件事,讀者們應該可以很輕易地得出結論:英雄出少年。而在他的父親高歡看來,高洋比其他幾個兒子都要優秀。

可高洋的優秀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所有人都認為這不是優秀,而是腦袋缺根弦,不知道什麼叫害怕。

但高澄不這麼看,他知道自己的這個弟弟非常優秀,所以高澄一直在積極打擊和壓制高洋。由於高澄是高歡的繼承者,高洋惹不起他,只能用裝傻充愣的方式來回避。這樣一來,大家更加肯定:高洋當初的舉動就是傻大膽的表現。

勃海文襄王高澄以其弟太原公洋次長,意常忌之。洋深自晦匿,言不出口,常自貶退,與澄言,無不順從。——《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但在高澄遇刺身亡之後,高洋的表現再次令人刮目相看。

當高澄遇刺身亡的消息傳來之後,無論是高氏內部還是整個東魏,頓時都亂成一團。在這種背景下,二十一歲的高洋挺身而出,不停地發號施令,很快就把局勢穩定了下來。

太原公洋在城東雙堂,聞之,神色不變,指揮部分,入討群賊,斬而臠之,徐出,言曰:“奴反,大將軍被傷,無大苦也。”內外莫不驚異。——《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一個平常自帶三分傻氣,而且懦弱可欺的人,突然表現出極為精明的一面,還是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眾人自然會覺得高洋深不可測。

高平陵事變之後的司馬懿擁有這種梟雄氣質,但那時的司馬懿已經七十歲了。現在,二十一歲的高洋就擁有了司馬懿的那股梟雄氣質,誰不害怕?

基於這種心理,大家都對高洋表示了服從。當然,這種服從是表面的。可高洋就是抓住了這種表面服從的機會,在一年之後(公元550年五月)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

戊午,齊王即皇帝位於南郊,大赦,改元天保。——《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最初,史書對於高洋的評價極高:他行事穩重,知人善任,待人坦誠,執法公平。對外作戰時,他常常身先士卒,帶領北齊打了許多勝仗。(這一段史料過於冗長和雜亂,我選取部分。)

齊主初立,勵精為治。始立九等之戶,富者稅其錢,貧者役其力。丙申,齊主伐庫莫奚,大破之,俘獲四千人,雜畜十餘萬。——《資治通鑑》·樑紀十九、二十

可以確切地說:如果高洋的一生就此蓋棺定論,那麼高洋的個人素質,絕對可以與任何一位帝王相提並論,因為這樣的高洋實在是太完美了。

可問題是:高洋很快又變成了另外一幅德性:怎麼看都像昏君,而且殘暴變態,倒數第一或許不是他,但倒數前十絕對少不了他。

很多人說:這是因為高氏遺傳一種極其可怕的神經疾病,所以高洋雖然英明神武,卻也被這種疾病折磨得喪失了理智。

但在我看來:高洋絕不是什麼喪失理智的病人,因為病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瘋病該在何時發作。

高澄去世之前,我們從來沒聽說過高洋犯病,頂多就說他有點傻。高澄去世之後,高洋立刻變成了一個精明、公正、果決、剛強又算無遺策的英明帝王,哪有半點不正常的跡象?可幾年之後,高洋突然變成了一個昏庸、殘暴且變態的皇帝。

這種不規律的階段性變化只能證明一點:高洋是一個非常善於隱忍和偽裝的人,就像一隻狡猾的狼,尾巴豎起來的時候很像二哈,尾巴放下去的時候,就會立刻虐殺所有對手!

如果高洋僅僅是善於隱忍而沒有那股狠勁,那他在後世的形象應該和司馬孚、慕容恪差不多。可正由於高洋的狠辣,使得他無法成為司馬孚、慕容恪,這正是高洋的悲劇所在,也是整個高氏的悲劇所在。

此時的高洋具備稱帝的條件嗎?並不具備。但由於他天性中的那股剛強和狠辣,使得他排除萬難,硬是在眾人的反對聲中登基稱帝。

這是一場豪賭,高洋贏了,也輸了。高洋為什麼會在登基稱帝幾年之後變得瘋狂?因為當初強行稱帝的惡果凸顯,高洋已經無力對抗,不得不以這種邪招和怪招應對,希望可以再度逆天,但他最終還是失敗了。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高洋的上位充滿了偶然性,如果高澄晚死幾年,等高澄的兒子們就長大,等高澄的其他弟弟們長大。到了那個時候,高家勢必會為了高澄的權力展開血戰,因為高澄的兒子和弟弟們都不是什麼善茬。

高澄的四子名為高孝瓘,字長恭,就是大名鼎鼎的蘭陵王高長恭,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名將。他曾率領五百人衝進北周的包圍圈,打得北周軍隊遠遁三十里,這就是鼎鼎有名的邙山大捷。

蘭陵王長恭以五百騎突入周軍,遂至金墉城下。城上人弗識,長恭免冑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周師在城下者亦解圍遁去,委棄營幕,自邙山至穀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滿川澤。唯齊公憲、達奚武及庸忠公王雄在後,勒兵拒戰。——《資治通鑑》·陳紀三

但談及高長恭那輝煌的戰績時,他的五弟高延宗卻說:“四哥太保守了,如果換成我,一定會打得更好。”很多人都認為高延宗在吹牛,可後來的歷史證明,高延宗絕對不是在吹牛。在周武帝宇文邕攻打北齊的戰爭中,高延宗差點率軍把宇文邕活捉。

周主左右略盡,自拔無路。承御上士張壽牽馬首,賀拔伏恩以鞭拂其後,崎嶇得出。——《資治通鑑》·陳紀六

四子和五子了得,長子和三子也不差,只是他們沒什麼機會表現自己。十多年後,齊武成帝高湛猜忌高澄的長子高孝瑜和三子高孝琬,最終殺死了他們。這多少也可以證明,高澄的長子和三子也不是池中之物。

至於高澄的弟弟高演和高湛,基本沒撈到高澄多少好處,但等他們長大之後,一直為高洋所忌憚,可高洋就是不敢殺他倆。要說這兄弟二人沒點絕活,根本無法令人信服。

兒子和兄弟都這麼能幹,如果高澄晚死幾年,他們能眼看著高洋繼承高澄的權力嗎?顯然不可能。

就算高洋暫時取得了領先,依照他骨子裡的剛強和狠辣,必然是一個善於集權的皇帝。從這個角度來看,高澄的兒子和弟弟們,天生就和高洋敵對。

再者,強勢皇帝同樣會威脅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的既得利益。一旦高澄的兒子、弟弟們,與豪門士族、軍政大佬形成聯盟,高洋除了用歪招和邪招應對之外,還有其他辦法嗎?

高洋後來的瘋狂舉動當然不全是胡編亂造的,但仔細思考之後,大家應該可以得出結論:瘋狂的背後,隱藏著高洋那顆理智的心。

高洋當了九年皇帝,前面的四五年,高洋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現的,後面的四五年,高洋是以“瘋君”的形象出現的。

詳細算來,高洋瘋狂的時候,恰好是高澄的兒子和弟弟們長大成人的時候,面對這些人的咄咄進逼,高洋開始進退失據了。

高洋瘋狂之後,殺死了弟弟高浚和高渙,殺死了叔叔高嶽和高隆之。但自己最強的兩個同母弟(高演和高湛),高洋卻沒能力殺。

高洋臨終前對高演說:“你想當皇帝就當吧,只求你放過我兒子!”但不幸的是:高洋去世之後,高洋的長子高殷就被高演所殺。

又謂常山王演曰:“奪則任汝,慎勿殺也!”——《資治通鑑》·陳紀一

釐清這些關節之後,我更能理解高洋最後四五年的瘋狂了。以高洋的聰明,必然早已清晰地預見到這一結局,但他卻無力改變。於是,只能玩這些邪招和歪招了。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即便是高洋最為瘋狂的四五年裡,他也只是一個暴君,卻絕不是一個昏君。

在高洋最為瘋狂的四五年裡,他把所有政事都委託給驃騎大將軍楊愔。楊愔總攬政務,盡心盡力地治理國家,所以當時的人都說,上面的君主雖然昏庸,但下面的政治卻很清明。

又能委政楊愔,愔總攝機衡,百度修敕,故時人皆言主昏於上,政清於下。——《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大家看出問題了嗎?如果上面的君主昏庸,下面的政治又怎麼可能清明呢?至少在歷史上,除了高洋這一例之外,再無例證。

而且高洋的兩個同母弟(高演和高湛)權勢滔天,母親婁太后同樣不是善茬。

高洋去世之後,他的皇后李祖娥被高湛強暴,並強迫她懷孕生子,李祖娥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於是親手殺死了那個孽種。高湛怒不可遏,當著李祖娥的面打死了她的親生兒子,也就是高洋的次子高紹德,並把李祖娥也打得遍體鱗傷,然後送她進尼姑庵出家。

齊主逼通昭信李後,曰:“若不從我,我殺爾兒!”後懼,從之。既而有娠。太原王紹德至閣,不得見,慍曰:“兒豈不知邪!姊腹大,故不見兒。”後大慚,由是生女不舉。帝橫刀詬曰:“殺我女,我何得不殺爾兒!”對後以刀環築殺紹德。後大哭,帝愈怒,裸後,亂撾之。後號天不已,帝命盛以絹囊,流血淋漉,投諸渠水。良久乃蘇,犢車載送妙勝寺為尼。——《資治通鑑》·陳紀二

大家看看高湛這種行為,說他是禽獸都抬舉他了。這從側面反映出一個事實:高洋和兩個同母弟之間的矛盾必然非常激烈。否則我們很難想象:高湛為什麼會用如此駭人聽聞的手段,來對付自己的嫂子和侄子。要知道當時的高湛已經登基稱帝,李祖娥孤兒寡母對他沒什麼威脅。

通過上面一個例子,我認為:如果高洋真是一個昏庸的暴君,他們沒理由不糾集大臣造反。因為他們與高洋矛盾極大,絕對會把握一切機會推翻高洋的統治。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高洋強行稱帝,讓我想起了魏孝文帝元宏的革俗漢化。二者風馬牛不相及,但玩法卻很相似。

元宏不但大肆漢化,更是把都城搬到了洛陽,他想幹什麼?答曰:豪賭一場。北方帝國如果把軍政中心移至中原,就意味著他打算定鼎中原,統一天下。

軍政中心南移,勢必會造成北部邊境形勢惡化,這一點元宏非常清楚,但他希望能夠在北部邊境形勢惡化之前統一天下,或者造成天下將定的既成事實。這樣一來,即使北部邊境出事,他也可以從容轉型,以全國之力應對邊境禍患。

不過可惜,元宏和元恪兩代君主努力奮進,最終還是功虧一簣。六鎮兵變就是元宏革俗漢化的惡果,直接把北魏打出了歷史舞臺。

高洋不顧眾人反對強行稱帝,並在前面的四五年兢兢業業,他是想幹什麼?答曰:豪賭一場。兢兢業業的皇帝換一個說法,就是喜歡集權。

只要高洋的集權工作能獲得顯著進展,他就有足夠實力應對將來的一切變故。聽說弟弟實力強?殺!聽說母親威脅大?廢!要是高洋真有這份實力,又何必擺出一副“我是變態我怕誰”的嘴臉呢?

但事與願違,高洋的集權工作功虧一簣。高澄的兒子們長大了,自己的同母弟也長大了,他們獰笑著,慢慢地朝高洋走來。

高洋該怎麼辦?高洋能怎麼辦?還是喝酒吧!據史書記載,高洋於公元559年十月甲午日,因暴飲去世,享年三十四歲。

醉生夢死方是人生樂事,一醉不醒未嘗不是解脫。

詳解北齊梟雄高洋瘋狂緣由:少年英明被迫藏拙,登基稱帝深埋禍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