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之墓為何八次遷移

1907年7月15日,江南古城紹興,鑑湖女俠秋瑾身穿白色汗衫,外套玄色生紗衫褲,腳穿皮鞋,雙手背綁,拖著鐵鐐,緩步走出了山陰縣大獄。走向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不歸之路。

秋瑾之墓為何八次遷移

秋瑾殉難之時,她的家人都已躲身在外地,懾於清政府的淫威,留在紹興城內的族人也無人敢出面承領這位親屬的屍體。捱過3個時辰,直到巳時(上午10時左右)時分,才由幾個當地仗義的士紳出面,先僱了一個鞋匠縫合了秋瑾身首異處的屍體,又通過同善堂把烈土遺骸殮進一口白木棺材,僱了小工抬到郊外臥龍山(俗稱府山)西北麓張神殿背後的山腳下面,停厝在一堆荒冢亂墳旁邊。

秋瑾之墓為何八次遷移

初葬西子湖

秋瑾就義後,一時輿論大譁,留學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學生團體紛紛發表通電,強烈譴責清政府的暴行,繼而上海和各地的報刊也言詞激烈地斥責當局濫殺。

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兩個月後,紹興知府貴福辭請離職調皖,遭到安徽人民的竭力對抗不敢到任;浙江巡撫張曾揚奉調山西巡撫,同樣被晉民峻拒,不久便抑鬱而死。

自貴福調離紹興,避難在外的秋氏親族陸續回到了紹興城裡。當時,秋瑾的生父母都已過世,秋瑾的大哥秋譽章,是個附生、候補訓導,比秋瑾大兩歲;妹妹秋理比秋瑾小兩歲;還有一個異母弟秋章祥(後改名為宗章),當時才12歲。

秋譽章請知情人引路,來到臥龍山麓,找到了露天停放的秋瑾靈柩。他想:我秋家世代為官,在紹興也算是有面有臉的人家,當請風水先生卜穴,選一個黃道吉日,把秋瑾的靈柩葬於祖墳之側。於是,秋譽章以重金僱伕役數人,把秋瑾的靈柩偷偷移到常禧門(即偏門)外嚴家潭丙舍,想先在那裡暫時存放一段時間。不料這丙舍舍主聞說是被砍了頭的革命黨人棺木,無論如何不肯收留。秋譽章無奈只得在大校場近旁的亂墳堆中,擇地暫放秋瑾的靈柩。靈柩上僅覆蓋數片草苫,以避風雨。

秋瑾遇難3個月後,她的兩位摯友吳芝瑛與徐自華,不遺餘力,希望實現“埋骨西泠”的夙願。

農曆十一月下旬的一天,一葉扁舟載著徐自華和她的義女渡過錢塘江,來到紹興城裡。徐自華尋到和暢堂秋家,告訴秋家人她已與吳芝瑛購地西泠橋畔,要為秋瑾營葬。秋家人聞說,深受感動。當夜,徐自華由秋譽章等人陪同,持火把去荒冢探尋秋瑾的靈柩。見靈柩野棲,不免痛哭。

徐自華回石門後馬上寄書吳芝瑛:“妹已在西湖蘇堤春曉處購得葬地,今請姐從初議,地為妹得,姐任營葬。望速派人來杭料理造墓事。”

吳芝瑛接信後與丈夫廉惠卿商議,立即派人前往杭州造墓。半個月後,已時近歲末,徐自華派人到紹興,和秋譽章一起護送秋瑾的靈柩來杭,並悄悄地把靈柩運到西泠橋西側的臨湖草地上。墓碑的文字總共10個字:嗚呼!山陰女子秋瑾之墓。

新年一過,徐自華在《時報》上刊登《會祭鑑湖公函》。

到了農曆正月二十四日那一天,有各界人士400餘人前來參加秋瑾追悼會並謁墓致祭。經與會者提議,墓碑文字改為“嗚呼!鑑湖女俠秋瑾之墓”。會後祕密成立秋社,推選徐自華為社長,決定每年秋瑾殉難日舉行紀念活動。

秋瑾之墓為何八次遷移

一抔黃土劫餘灰

秋瑾墓建成不久,不想一下起了風波。原來御史常徽來杭州,巡遊西湖時發現了秋瑾墓,回京後立即呈上《奏請平秋墓片》。清廷立即下旨,命浙江巡撫增韞嚴行查辦。

消息見報,天下交鬨,不亞於殺秋瑾時的輿論鼎沸。在北京手握大權的張之洞看到這般情況,也不願拂逆輿情,致書增韞,教其10個字:“墓可平,碑可鏟,人不必拿。”

增韞剛到任不久,他鑑於張曾揚、貴福都因秋瑾一案不安其位的教訓,和幾個師爺反覆商量,終於拿出了一個辦法。增韞悄悄派人找到秋瑾的堂叔秋桐豫,讓其勸說躲在他家的秋譽章速回杭州,主動提出將秋墳遷葬。

秋譽章弄清了浙江巡撫的意圖後,匆匆趕回杭州,上了一個稟文稱擬遷至紹興埋葬。

浙江巡撫增韞裝模作樣一番後,立即批准。秋譽章僱了幾個伕役起出秋瑾靈柩,當日啟程,將靈柩運回紹興嚴家潭。

待秋瑾靈柩一遷走,浙江巡撫督同府縣及差役地保人等,至西泠橋畔將秋墓全部毀平。平墓後,立即向朝廷奏報了平墓經過。

徐自華和吳芝瑛辛辛苦苦冒險犯難建起的秋墓,不足一年就這樣被平毀了,所幸秋瑾靈柩卻完好無損保存了下來。迫於輿論壓力,清政府未敢整治吳芝瑛和徐自華。

平墓的次年,秋瑾丈夫王子芳突然病故。辦完王子芳的喪事,王氏家族就以年僅13歲的秋瑾之子王沅德的名義,派了兩個傭人來到紹興秋家,提出要把秋瑾的靈柩迎還湖南,與王子芳合葬。當時秋譽章剛剛病故於天津,秋家人也無話可說。

經過近一個月的長途跋涉,這年11月,秋瑾靈柩運到了湘潭昭山。不知何故,秋瑾之柩一直未葬,停厝在昭山附近十里處石壩子(今屬株洲市)荒郊野外,只是在靈柩上結個茅亭,藉避風雨。

至此,秋女俠遇難還未滿3年,其靈柩從蒿葬臥龍山算起,二遷嚴家潭,三遷杭州西湖,四遷回紹興,運到湘潭昭山已歷經五遷。

秋瑾之墓為何八次遷移

滿攜縑素返西泠

辛亥光復後,同盟會會員徐自華召集秋社同仁商量重營秋墓,上書浙江省議會,提議“迎還秋瑾遺骸,還葬西湖”。此提議得到省議會贊成,並劃撥經費委託秋社直接辦理此事。

浙江省議會議決:在原墓址建造風雨亭,亭西邊重建秋墓,沒收建在附近鎮壓太平天國時的湘軍將領劉典的祠堂,祠產撥歸秋社,改建為鑑湖女俠祠。

但浙江的提議遭到王氏家族的反對,只同意把秋瑾的衣衫、遺像還浙建衣冠冢。湖南籍一些同盟會員提出要把秋瑾葬在嶽麓山,為湘水楚山增色。秋社派往湖南迎靈的秋瑾之妹秋理孤掌難鳴。

自此,浙、湘兩省電文交馳,爭論不休,雙方相持不下,一時陷入僵局。

在湘、浙兩省的激烈爭論中,秋瑾靈柩開始了第六遷,從湘潭昭山遷移到了湖南長沙嶽麓山。

徐自華聞訊忙召秋社社員趕去湖南,會同秋理再行交涉,最後,王沅德終於同意將其母遺骸歸葬西湖。

秋瑾靈柩就這樣從湖南被送到西湖秋社,等待擇日安葬。送歸途中,數萬人參與迎靈。

此時,“二次革命”即將爆發。原是革命黨人的浙江都督朱瑞投靠袁世凱,受封為興武將軍。他屈從北洋政府的旨意,擅自改變秋墓營造方案,使新建秋墓比原方案壓低5尺,取消其中的秋瑾石像,原擬用柳亞子書寫的碑文和墓誌銘,棄而不用,改用朱瑞自己撰寫的碑文。又一個農曆六月初六,秋瑾犧牲6週年紀念日。秋瑾靈柩登穴入土,第二次安葬在西湖西泠橋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