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之事情的真相'

"

作者:南宮欽

聲明原創,嚴禁抄襲轉載

傳統上來講,鴉片戰爭被看作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其歷史意義確實重大。可是當今社會更多的是關注鴉片戰爭的意義,而看的最少的是“中國人在這個過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錯誤”。為了避免重蹈歷史覆轍,一個民族理應對自己的歷史進行自我批評。今天,我們再覆盤一遍鴉片戰爭中的情節,深入的分析一下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尤其是決策者們,究竟犯了什麼錯誤以及如何是犯錯的?並對戰爭涉及清王朝的種種史實來進一步的考證。

"

作者:南宮欽

聲明原創,嚴禁抄襲轉載

傳統上來講,鴉片戰爭被看作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其歷史意義確實重大。可是當今社會更多的是關注鴉片戰爭的意義,而看的最少的是“中國人在這個過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錯誤”。為了避免重蹈歷史覆轍,一個民族理應對自己的歷史進行自我批評。今天,我們再覆盤一遍鴉片戰爭中的情節,深入的分析一下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尤其是決策者們,究竟犯了什麼錯誤以及如何是犯錯的?並對戰爭涉及清王朝的種種史實來進一步的考證。

“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之事情的真相

鴉片戰爭

一、“天朝上國”的龐大軍力?

鴉片戰爭的徹底失敗告訴中國人這樣一個使命:中國必須近代化,順合世界的潮流。著名史家蔣廷黻在其《中國近代史》曾論及這樣的問題:“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天朝的崩潰》的作者茅海建教授正是這一觀點的認同者。作者就武器裝備、製造工藝、武備管理體制等方面做了細緻的對比和分析。經過這樣的對比之後,就不難發現清軍的落後了。在西方的英國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賴以為生的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知不覺中已經被西方國家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在英方已經使用初步發展的火器時,清軍卻是冷熱兵器混用。清方少有的一些火炮相當一部分還是明朝的遺物,質量差,鑄炮工藝落後,彈藥少,幾近報廢的程度,而火槍也不過是極其落後的鳥槍

"

作者:南宮欽

聲明原創,嚴禁抄襲轉載

傳統上來講,鴉片戰爭被看作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其歷史意義確實重大。可是當今社會更多的是關注鴉片戰爭的意義,而看的最少的是“中國人在這個過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錯誤”。為了避免重蹈歷史覆轍,一個民族理應對自己的歷史進行自我批評。今天,我們再覆盤一遍鴉片戰爭中的情節,深入的分析一下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尤其是決策者們,究竟犯了什麼錯誤以及如何是犯錯的?並對戰爭涉及清王朝的種種史實來進一步的考證。

“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之事情的真相

鴉片戰爭

一、“天朝上國”的龐大軍力?

鴉片戰爭的徹底失敗告訴中國人這樣一個使命:中國必須近代化,順合世界的潮流。著名史家蔣廷黻在其《中國近代史》曾論及這樣的問題:“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天朝的崩潰》的作者茅海建教授正是這一觀點的認同者。作者就武器裝備、製造工藝、武備管理體制等方面做了細緻的對比和分析。經過這樣的對比之後,就不難發現清軍的落後了。在西方的英國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賴以為生的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知不覺中已經被西方國家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在英方已經使用初步發展的火器時,清軍卻是冷熱兵器混用。清方少有的一些火炮相當一部分還是明朝的遺物,質量差,鑄炮工藝落後,彈藥少,幾近報廢的程度,而火槍也不過是極其落後的鳥槍

“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之事情的真相

使用“鳥槍”的清軍

而作用更大的海軍,差距則更大,清方的防禦系統——炮臺、城,卻又相當的落後,以至於根本無法抵禦英軍強大的火力進攻。另外還有就是英軍已經有著近代軍事技戰術,最好的例子關天培的虎門,一流的的將領,一流的防禦體系,在天朝可謂是最好的防禦體系之一,可是卻輕而易舉地被英軍攻破。英軍的強大以及清軍從未領略過的戰術是英軍制勝的根本原因。事實上不僅僅虎門之戰,鴉片戰爭中幾乎所有的失利都是由於軍事上的原因。所有這些很自然的就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問題的癥結,在於近代化。在正規作戰中,對近代化的敵人只能用近代化的手段來取勝。

這樣的觀點是很多人以前所沒有注意到的,確實如此,一支現代化的部隊即使戰術再劣拙,在對陣裝備戰術極其落後的軍隊時很難說有什麼劣勢。況且,即使以前接受的一些觀點,如清軍在兵力上佔有相當大的優勢並且可以在本土作戰以逸待勞其實若是仔細分析恐怕也是站不住腳的。雖然清方當時的常備軍有80萬之多,可這些兵力是分散於全國各地的實際駐守於某一地方的兵力並不多。調兵又要涉及時間和空間,以當時的條件,調兵實際上的作用甚微,並且需要消耗相當多的財力和物力。而英軍卻可以相對集中兵力,加之其艦船的先進技術,部隊機動性甚強,使得清軍反而疲於奔命,並沒有以逸待勞的優勢。加之,日久承平,軍隊腐化,訓練廢弛,軍紀蕩然,清軍的戰鬥力已經很差。另外還有就是時下很多觀念認為當時只是官場腐敗,殊不知當時的清軍已經存在著普遍腐敗的現象,下層官兵在作戰時一觸即潰對於戰爭的失敗負有很大的責任。

"

作者:南宮欽

聲明原創,嚴禁抄襲轉載

傳統上來講,鴉片戰爭被看作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其歷史意義確實重大。可是當今社會更多的是關注鴉片戰爭的意義,而看的最少的是“中國人在這個過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錯誤”。為了避免重蹈歷史覆轍,一個民族理應對自己的歷史進行自我批評。今天,我們再覆盤一遍鴉片戰爭中的情節,深入的分析一下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尤其是決策者們,究竟犯了什麼錯誤以及如何是犯錯的?並對戰爭涉及清王朝的種種史實來進一步的考證。

“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之事情的真相

鴉片戰爭

一、“天朝上國”的龐大軍力?

鴉片戰爭的徹底失敗告訴中國人這樣一個使命:中國必須近代化,順合世界的潮流。著名史家蔣廷黻在其《中國近代史》曾論及這樣的問題:“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天朝的崩潰》的作者茅海建教授正是這一觀點的認同者。作者就武器裝備、製造工藝、武備管理體制等方面做了細緻的對比和分析。經過這樣的對比之後,就不難發現清軍的落後了。在西方的英國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賴以為生的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知不覺中已經被西方國家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在英方已經使用初步發展的火器時,清軍卻是冷熱兵器混用。清方少有的一些火炮相當一部分還是明朝的遺物,質量差,鑄炮工藝落後,彈藥少,幾近報廢的程度,而火槍也不過是極其落後的鳥槍

“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之事情的真相

使用“鳥槍”的清軍

而作用更大的海軍,差距則更大,清方的防禦系統——炮臺、城,卻又相當的落後,以至於根本無法抵禦英軍強大的火力進攻。另外還有就是英軍已經有著近代軍事技戰術,最好的例子關天培的虎門,一流的的將領,一流的防禦體系,在天朝可謂是最好的防禦體系之一,可是卻輕而易舉地被英軍攻破。英軍的強大以及清軍從未領略過的戰術是英軍制勝的根本原因。事實上不僅僅虎門之戰,鴉片戰爭中幾乎所有的失利都是由於軍事上的原因。所有這些很自然的就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問題的癥結,在於近代化。在正規作戰中,對近代化的敵人只能用近代化的手段來取勝。

這樣的觀點是很多人以前所沒有注意到的,確實如此,一支現代化的部隊即使戰術再劣拙,在對陣裝備戰術極其落後的軍隊時很難說有什麼劣勢。況且,即使以前接受的一些觀點,如清軍在兵力上佔有相當大的優勢並且可以在本土作戰以逸待勞其實若是仔細分析恐怕也是站不住腳的。雖然清方當時的常備軍有80萬之多,可這些兵力是分散於全國各地的實際駐守於某一地方的兵力並不多。調兵又要涉及時間和空間,以當時的條件,調兵實際上的作用甚微,並且需要消耗相當多的財力和物力。而英軍卻可以相對集中兵力,加之其艦船的先進技術,部隊機動性甚強,使得清軍反而疲於奔命,並沒有以逸待勞的優勢。加之,日久承平,軍隊腐化,訓練廢弛,軍紀蕩然,清軍的戰鬥力已經很差。另外還有就是時下很多觀念認為當時只是官場腐敗,殊不知當時的清軍已經存在著普遍腐敗的現象,下層官兵在作戰時一觸即潰對於戰爭的失敗負有很大的責任。

“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之事情的真相

虎門銷煙

二、不可置疑的林則徐?

對鴉片戰爭中的主要當事人尤其是對林則徐,也有新的評論。在我以前接受的教育中,林則徐是不容任何質疑的,林則徐被描述成了神話。由於各種原因使得林則徐在當時甚至是現在人們的心中是一個不可戰勝的人物。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林則徐虎門銷煙後對敵情進行了相應的判斷,卻錯誤的估計了當時情勢,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略部署,可他的部署卻是幾近於“書生議兵”式的想法,根本無法抵禦船堅炮利的英軍的進攻。可是出於歷史的巧合,英軍並未直接對廣東發動進攻,而只是封鎖了廣東沿海,但這絕不是因為英軍懼怕林的武備。但這卻給後人造成了假象,即使當時的人也認為只要採取林則徐的策略則必勝無疑。正是出於這樣的誤會或者說巧合,林則徐不可戰勝的神話佔據了當時許多人的心,並流傳至今。

其實今人關於林則徐在戰爭中思想發生變化的這一說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林被稱為近代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雖然後來林多方蒐集資料編成《四洲志》,可是研究表明林被貶伊犁後,更關心的是人事變動自己的復出。這些說法都是值得去思考的,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僅僅停留在道德層面,也不可一廂情願的認為誰怎樣怎樣。最重要的還是要通過史料去研究分析歷史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自然地我們不能苛責古人,換位思考,歷史人物的思想不可能過度地超出其所處的時代。

"

作者:南宮欽

聲明原創,嚴禁抄襲轉載

傳統上來講,鴉片戰爭被看作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其歷史意義確實重大。可是當今社會更多的是關注鴉片戰爭的意義,而看的最少的是“中國人在這個過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錯誤”。為了避免重蹈歷史覆轍,一個民族理應對自己的歷史進行自我批評。今天,我們再覆盤一遍鴉片戰爭中的情節,深入的分析一下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尤其是決策者們,究竟犯了什麼錯誤以及如何是犯錯的?並對戰爭涉及清王朝的種種史實來進一步的考證。

“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之事情的真相

鴉片戰爭

一、“天朝上國”的龐大軍力?

鴉片戰爭的徹底失敗告訴中國人這樣一個使命:中國必須近代化,順合世界的潮流。著名史家蔣廷黻在其《中國近代史》曾論及這樣的問題:“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天朝的崩潰》的作者茅海建教授正是這一觀點的認同者。作者就武器裝備、製造工藝、武備管理體制等方面做了細緻的對比和分析。經過這樣的對比之後,就不難發現清軍的落後了。在西方的英國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賴以為生的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知不覺中已經被西方國家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在英方已經使用初步發展的火器時,清軍卻是冷熱兵器混用。清方少有的一些火炮相當一部分還是明朝的遺物,質量差,鑄炮工藝落後,彈藥少,幾近報廢的程度,而火槍也不過是極其落後的鳥槍

“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之事情的真相

使用“鳥槍”的清軍

而作用更大的海軍,差距則更大,清方的防禦系統——炮臺、城,卻又相當的落後,以至於根本無法抵禦英軍強大的火力進攻。另外還有就是英軍已經有著近代軍事技戰術,最好的例子關天培的虎門,一流的的將領,一流的防禦體系,在天朝可謂是最好的防禦體系之一,可是卻輕而易舉地被英軍攻破。英軍的強大以及清軍從未領略過的戰術是英軍制勝的根本原因。事實上不僅僅虎門之戰,鴉片戰爭中幾乎所有的失利都是由於軍事上的原因。所有這些很自然的就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問題的癥結,在於近代化。在正規作戰中,對近代化的敵人只能用近代化的手段來取勝。

這樣的觀點是很多人以前所沒有注意到的,確實如此,一支現代化的部隊即使戰術再劣拙,在對陣裝備戰術極其落後的軍隊時很難說有什麼劣勢。況且,即使以前接受的一些觀點,如清軍在兵力上佔有相當大的優勢並且可以在本土作戰以逸待勞其實若是仔細分析恐怕也是站不住腳的。雖然清方當時的常備軍有80萬之多,可這些兵力是分散於全國各地的實際駐守於某一地方的兵力並不多。調兵又要涉及時間和空間,以當時的條件,調兵實際上的作用甚微,並且需要消耗相當多的財力和物力。而英軍卻可以相對集中兵力,加之其艦船的先進技術,部隊機動性甚強,使得清軍反而疲於奔命,並沒有以逸待勞的優勢。加之,日久承平,軍隊腐化,訓練廢弛,軍紀蕩然,清軍的戰鬥力已經很差。另外還有就是時下很多觀念認為當時只是官場腐敗,殊不知當時的清軍已經存在著普遍腐敗的現象,下層官兵在作戰時一觸即潰對於戰爭的失敗負有很大的責任。

“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之事情的真相

虎門銷煙

二、不可置疑的林則徐?

對鴉片戰爭中的主要當事人尤其是對林則徐,也有新的評論。在我以前接受的教育中,林則徐是不容任何質疑的,林則徐被描述成了神話。由於各種原因使得林則徐在當時甚至是現在人們的心中是一個不可戰勝的人物。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林則徐虎門銷煙後對敵情進行了相應的判斷,卻錯誤的估計了當時情勢,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略部署,可他的部署卻是幾近於“書生議兵”式的想法,根本無法抵禦船堅炮利的英軍的進攻。可是出於歷史的巧合,英軍並未直接對廣東發動進攻,而只是封鎖了廣東沿海,但這絕不是因為英軍懼怕林的武備。但這卻給後人造成了假象,即使當時的人也認為只要採取林則徐的策略則必勝無疑。正是出於這樣的誤會或者說巧合,林則徐不可戰勝的神話佔據了當時許多人的心,並流傳至今。

其實今人關於林則徐在戰爭中思想發生變化的這一說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林被稱為近代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雖然後來林多方蒐集資料編成《四洲志》,可是研究表明林被貶伊犁後,更關心的是人事變動自己的復出。這些說法都是值得去思考的,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僅僅停留在道德層面,也不可一廂情願的認為誰怎樣怎樣。最重要的還是要通過史料去研究分析歷史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自然地我們不能苛責古人,換位思考,歷史人物的思想不可能過度地超出其所處的時代。

“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之事情的真相

琦善

三、“賣國賊”琦善?

同樣的誤會發生在琦善身上。後世對琦善的評價多稱其為“賣國賊”,可是作者通過一系列的證據證明了琦善根本沒有賣國的動機,扣在他頭上賣國的罪名也無法成立。之所以分析出這樣的結果,乃是出於當時的社會狀況,當時的意識形態,以及中英兩國實力的對照和兩國的各自不同的心態。琦善之所以被稱為賣國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跟英方的交往中,以主張“撫”為主,而這與當時主“剿”的主流觀念格格不入。可是主撫的大臣違背了主剿的皇帝的旨意,必然會招到貶黜。可為什麼後來繼任的官員實際上是主撫的,為什麼卻沒像琦善一樣落得“斬監侯”的下場呢?這就不得不提鴉片戰爭中清朝官員的謊言風暴了。

接任琦善職務的伊里布一開始也是主剿的,可是對英作戰的失敗,以及英方船堅炮利清軍不堪一擊的現實使他逐漸走向主撫。可是他又是生活於天朝的官員,上面有可以不用講道理的獨裁帝王力主主剿,為此他不得不撒謊以自保。就這樣,從伊里布開始,以後的繼任大臣無不對皇帝大人撒謊。隨後的楊芳、奕山等人,在最初也都是主剿派,可是當他們嚐到英軍船炮的滋味的時候,無一不成為主撫派成員,同時也成為謊言專家。下面是不斷的戰爭失利,上面卻是接二連三的戰事捷報,當謊言被皇帝識破的時候,皇帝就罷黜掉欺騙他的官員。鋪天蓋地的謊言使得大清朝的最高決策者,高高在上的道光皇帝作出的決策根本不符合戰時的實際情況。可作為臣子的又不能違背天子的旨意,為此只能不斷地編織新的謊言以掩聖聽。於是乎,堂堂的大清國皇帝就生活在了謊言之中。

"

作者:南宮欽

聲明原創,嚴禁抄襲轉載

傳統上來講,鴉片戰爭被看作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其歷史意義確實重大。可是當今社會更多的是關注鴉片戰爭的意義,而看的最少的是“中國人在這個過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錯誤”。為了避免重蹈歷史覆轍,一個民族理應對自己的歷史進行自我批評。今天,我們再覆盤一遍鴉片戰爭中的情節,深入的分析一下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尤其是決策者們,究竟犯了什麼錯誤以及如何是犯錯的?並對戰爭涉及清王朝的種種史實來進一步的考證。

“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之事情的真相

鴉片戰爭

一、“天朝上國”的龐大軍力?

鴉片戰爭的徹底失敗告訴中國人這樣一個使命:中國必須近代化,順合世界的潮流。著名史家蔣廷黻在其《中國近代史》曾論及這樣的問題:“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天朝的崩潰》的作者茅海建教授正是這一觀點的認同者。作者就武器裝備、製造工藝、武備管理體制等方面做了細緻的對比和分析。經過這樣的對比之後,就不難發現清軍的落後了。在西方的英國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賴以為生的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知不覺中已經被西方國家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在英方已經使用初步發展的火器時,清軍卻是冷熱兵器混用。清方少有的一些火炮相當一部分還是明朝的遺物,質量差,鑄炮工藝落後,彈藥少,幾近報廢的程度,而火槍也不過是極其落後的鳥槍

“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之事情的真相

使用“鳥槍”的清軍

而作用更大的海軍,差距則更大,清方的防禦系統——炮臺、城,卻又相當的落後,以至於根本無法抵禦英軍強大的火力進攻。另外還有就是英軍已經有著近代軍事技戰術,最好的例子關天培的虎門,一流的的將領,一流的防禦體系,在天朝可謂是最好的防禦體系之一,可是卻輕而易舉地被英軍攻破。英軍的強大以及清軍從未領略過的戰術是英軍制勝的根本原因。事實上不僅僅虎門之戰,鴉片戰爭中幾乎所有的失利都是由於軍事上的原因。所有這些很自然的就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問題的癥結,在於近代化。在正規作戰中,對近代化的敵人只能用近代化的手段來取勝。

這樣的觀點是很多人以前所沒有注意到的,確實如此,一支現代化的部隊即使戰術再劣拙,在對陣裝備戰術極其落後的軍隊時很難說有什麼劣勢。況且,即使以前接受的一些觀點,如清軍在兵力上佔有相當大的優勢並且可以在本土作戰以逸待勞其實若是仔細分析恐怕也是站不住腳的。雖然清方當時的常備軍有80萬之多,可這些兵力是分散於全國各地的實際駐守於某一地方的兵力並不多。調兵又要涉及時間和空間,以當時的條件,調兵實際上的作用甚微,並且需要消耗相當多的財力和物力。而英軍卻可以相對集中兵力,加之其艦船的先進技術,部隊機動性甚強,使得清軍反而疲於奔命,並沒有以逸待勞的優勢。加之,日久承平,軍隊腐化,訓練廢弛,軍紀蕩然,清軍的戰鬥力已經很差。另外還有就是時下很多觀念認為當時只是官場腐敗,殊不知當時的清軍已經存在著普遍腐敗的現象,下層官兵在作戰時一觸即潰對於戰爭的失敗負有很大的責任。

“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之事情的真相

虎門銷煙

二、不可置疑的林則徐?

對鴉片戰爭中的主要當事人尤其是對林則徐,也有新的評論。在我以前接受的教育中,林則徐是不容任何質疑的,林則徐被描述成了神話。由於各種原因使得林則徐在當時甚至是現在人們的心中是一個不可戰勝的人物。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林則徐虎門銷煙後對敵情進行了相應的判斷,卻錯誤的估計了當時情勢,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略部署,可他的部署卻是幾近於“書生議兵”式的想法,根本無法抵禦船堅炮利的英軍的進攻。可是出於歷史的巧合,英軍並未直接對廣東發動進攻,而只是封鎖了廣東沿海,但這絕不是因為英軍懼怕林的武備。但這卻給後人造成了假象,即使當時的人也認為只要採取林則徐的策略則必勝無疑。正是出於這樣的誤會或者說巧合,林則徐不可戰勝的神話佔據了當時許多人的心,並流傳至今。

其實今人關於林則徐在戰爭中思想發生變化的這一說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林被稱為近代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雖然後來林多方蒐集資料編成《四洲志》,可是研究表明林被貶伊犁後,更關心的是人事變動自己的復出。這些說法都是值得去思考的,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僅僅停留在道德層面,也不可一廂情願的認為誰怎樣怎樣。最重要的還是要通過史料去研究分析歷史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自然地我們不能苛責古人,換位思考,歷史人物的思想不可能過度地超出其所處的時代。

“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之事情的真相

琦善

三、“賣國賊”琦善?

同樣的誤會發生在琦善身上。後世對琦善的評價多稱其為“賣國賊”,可是作者通過一系列的證據證明了琦善根本沒有賣國的動機,扣在他頭上賣國的罪名也無法成立。之所以分析出這樣的結果,乃是出於當時的社會狀況,當時的意識形態,以及中英兩國實力的對照和兩國的各自不同的心態。琦善之所以被稱為賣國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跟英方的交往中,以主張“撫”為主,而這與當時主“剿”的主流觀念格格不入。可是主撫的大臣違背了主剿的皇帝的旨意,必然會招到貶黜。可為什麼後來繼任的官員實際上是主撫的,為什麼卻沒像琦善一樣落得“斬監侯”的下場呢?這就不得不提鴉片戰爭中清朝官員的謊言風暴了。

接任琦善職務的伊里布一開始也是主剿的,可是對英作戰的失敗,以及英方船堅炮利清軍不堪一擊的現實使他逐漸走向主撫。可是他又是生活於天朝的官員,上面有可以不用講道理的獨裁帝王力主主剿,為此他不得不撒謊以自保。就這樣,從伊里布開始,以後的繼任大臣無不對皇帝大人撒謊。隨後的楊芳、奕山等人,在最初也都是主剿派,可是當他們嚐到英軍船炮的滋味的時候,無一不成為主撫派成員,同時也成為謊言專家。下面是不斷的戰爭失利,上面卻是接二連三的戰事捷報,當謊言被皇帝識破的時候,皇帝就罷黜掉欺騙他的官員。鋪天蓋地的謊言使得大清朝的最高決策者,高高在上的道光皇帝作出的決策根本不符合戰時的實際情況。可作為臣子的又不能違背天子的旨意,為此只能不斷地編織新的謊言以掩聖聽。於是乎,堂堂的大清國皇帝就生活在了謊言之中。

“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之事情的真相

鴉片戰爭

小結:

這樣的事實在以前所學的關於鴉片戰爭問題是沒有被提及的,而事實上這種無處不在的謊言對一個國家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危害。作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和決策者對事實真相渾然不知,那麼所做出的決定必然脫離實際,而不切實際的決策則會導致戰爭的失敗。所以真相到底是什麼,還是需要大家去認真思考的。甚至是需要懷疑的,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風從眾。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史為鑑,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要吸取以往的教訓,正視以往的錯誤。

參考文獻:

1、《天朝的崩潰》,茅海建著,1995年版,三聯書店。

2、《中國近代史》,蔣廷黻著,1987年版,嶽麓書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