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遊戲助力生活:《遊戲力》中59項親子游戲梳理一覽

親子游戲 羅伯特·胡克 心理學 足球 以書育己育兒的堡 2017-04-06

在閱讀了很多育兒書籍,知道很多育兒理念後,面對娃出現“熊孩子”舉動時,我都是讓自己深呼吸,然後開始走“溫婉”路線,共情擁抱……

但《遊戲力》告訴你,不僅僅是這樣,你可以通過“遊戲”建立聯結。這些“遊戲”,也許你不顯得高明,多半是自己扮演弱者,引發孩子的笑聲,成就孩子的自信。可是,這完全就是符合我的風格。以前家裡人一直評價我,擅長和孩子玩,是有耐心。現在,我知道了,這叫“遊戲力”——“是為人父母的一種活力,一種自信,一種情趣,一種幽默”。

讓遊戲助力生活:《遊戲力》中59項親子游戲梳理一覽

再讀下去,我發現該書似乎在傳達這樣一個主旨,就是:要記得,不要為了遊戲而遊戲,也不是隻有和孩子一起搭積木、一起打球才叫遊戲。要記得,“遊戲力”主張的遊戲,是為了生活而“遊戲”——用遊戲建立聯結,用遊戲蓄滿杯子,甚至還可以用遊戲培養孩子的自信、消除孩子的恐懼、進行角色置換換位思考等等。

《遊戲力》書中還有一句話,深得我心——“當我們面對不討人喜歡、具有攻擊性或者不合作的孩子時,當我們把耐心和幽默耗盡時,我們就變得特別容易健忘或者嚴肅認真。日常的壓力也會火上澆油。在這些情況下,正好是遊戲力最能發揮作用的時候。”

讓遊戲助力生活:《遊戲力》中59項親子游戲梳理一覽

其實育兒問題、親子關係就是生活本身,我們也許因為這些種種而焦慮而擔心,而“遊戲力”卻可以幫助我們蓄滿孩子的杯子、化解當下的矛盾,還有別忘記我們自己,玩一場遊戲笑一場,體驗生活的樂趣與活力。

但該書行文立足心理學角度,上百種遊戲結合上下文,融合在書中。通讀時,覺得頗有道理和深度;放下書時,又容易忘記,對現實生活運用的指導性變弱。

所以,我決定對對書中涉及的遊戲進行全面梳理總結,有些遊戲名稱是我根據上下文自己擬定的,內容和意義也是一一提煉的。

讓我們一起成長。讓生活充滿遊戲,讓遊戲美化生活。


1.假裝生氣遊戲

宜用於早起上學的孩子拖拉拉鋸戰,假裝沒看到孩子,生氣地大吼,顧自出門、上車。可以化解真的生氣,讓孩子的上學準備做得更快。

2.唱歌劇提醒遊戲

通過誇張地唱歌劇來進行提醒,從重複二十遍提醒孩子要帶午餐、要幹嘛幹嘛的方式中得以轉化,用更感性輕鬆的方式進行互動溝通,亦是通過遊戲力進行“如何說”的方式。

3.假裝枕頭遊戲

假裝孩子是枕頭,大人困了,要靠在“枕頭”上。肢體上的接觸,通過遊戲打開孩子心靈之門。

4.“我不會換衣服”的娃娃遊戲

用兩個布娃娃,表演玩偶劇,A說孩子不會自己穿衣服,B說孩子會,由此化解嘮叨說教和孩子不肯自己動手穿衣的矛盾。

5.枕頭大戰遊戲

通過枕頭大戰,讓孩子發洩內心的不良情緒,同時建立和孩子的聯結。

6.假裝盪鞦韆時被撞倒遊戲

也可以替換成假裝其他情況下的跌倒。因為兩個人發生身體接觸,或者差一點就要碰到,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建立聯結的方式。同時,讓年幼者扮演更強勢的角色,能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7.角力遊戲

典型的身體接觸遊戲,意義和作用同6。

8.騎馬遊蕩遊戲

騎在爸媽背上在家裡四處遊走,亦是典型的身體接觸遊戲,意義和作用同6。

9.“充電”遊戲

特別適應於二胎家庭。把每個孩子輪流抱在膝頭,告訴他們媽媽要用“愛”給他們充電,然後從他們的腳趾親到頭頂。讓每個孩子有單獨和母親的獨處的特殊時光,化解矛盾。

10.“愛之蛋”遊戲

假裝有一個蛋在孩子的頭頂上敲破,用手指把蛋液抹遍頭髮和皮膚,直到全身都遍佈位置。意義和作用同9。

讓遊戲助力生活:《遊戲力》中59項親子游戲梳理一覽

11.必要時加入“攻擊性”遊戲

男孩家庭特別適用。男孩有時雄性激素分泌過旺,喜歡一些具有“攻擊性”的遊戲。而當孩子處孤寂中,那他就會不停重複這個同一遊戲。此時,如果父母橫加批評指責,只會加重孩子的孤寂感。

孩子需要先得到認可,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熱情,才能擺脫他們目前的困境。因此,即使你的目標是讓孩子停止這種暴力遊戲,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加入。在這個過程中,再嘗試引導新的遊戲,孩子才有機會以新的方式,處理自的攻擊衝動。

12.成人介入改變事件性質

看到兩個孩子打架,勞倫斯▪科恩博士的絕招就是,大喝一聲:“你們有本事,跟大塊頭打。”然後就張牙舞爪地撲上去。而此時,原本的交戰雙方,都會調轉矛頭,一致對他。這一點點改變,迅速改變了原本事件的性質。

13.岩漿遊戲

一起站在床上,假裝地板上都是熾熱的岩漿,有時可以解救對方,有時可以推擠對方下去。運用這個遊戲,可以傳達生活中的重要議題,比如失敗、危險、解救或攻擊。可以根據當時的情緒,調整遊戲方式,即所謂的“對準頻率“。

14.鏡子游戲

誇張地模仿孩子的某個動作。對年齡小的孩子而言,這是一種完美的聯結遊戲。

15.蒙貓貓遊戲

蒙貓貓是對嬰兒而言最典型的聯結遊戲。

16.“愛之槍”遊戲

如果男孩愛玩槍,可以把槍描述為“愛之槍”,加入被這把槍打中,就一定會愛上開槍的人。然後就張開雙臂拼命擁抱開槍之人以示愛。這是一種隨時隨地的聯結遊戲。

17.追逐遊戲

典型的聯結遊戲,不僅會得到樂趣,還會改善親子關係。

18.木頭人遊戲

典型的聯結遊戲,不僅會得到樂趣,還會改善親子關係。

19.捉迷藏遊戲

典型的聯結遊戲,不僅會得到樂趣,還會改善親子關係。

20.“你永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遊戲

大人說:“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幾百年都一樣。”孩子一定會跑過來嘗試。就緊緊地抓住他們,掙扎一陣子後才讓逃走。然後假裝自己剛發現他們逃走的事實,裝傻說:“你不該逃走啊,你怎麼逃走的。”過程中,可以逐漸增加力氣,讓孩子接受挑戰。對於不喜歡被抱住的孩子,可以假裝用“精神力量”來控制。

讓遊戲助力生活:《遊戲力》中59項親子游戲梳理一覽

21.“愛的紙條”遊戲

如果孩子躲在房間內,或者不願與成人溝通,這個遊戲可以緩解。不論孩子認識不認識字,塞進紙條的同時,要裝成紙條的聲音即刻表達紙條上的內容。這個遊戲,包含了深層的情感溝通內容。

22.“抱你的是誰”遊戲

當父母因為工作原因等,久離孩子而造成聯結斷裂時。可以嘗試抱著孩子,詢問“現在抱著你的是誰?”如果孩子故意說成是別人,說明聯結程度不夠,需帶著誇張的語氣再深入詢問。一般當孩子說出正確答案後,聯結的修復也建立了。

23.“力量之屋”

在進行角力遊戲這種身體對抗遊戲的時候,可以引入“力量之屋”。比如去洗手間之類的擦一點神奇乳液,回來之後就汲取了更多力量,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同時,“力量之屋”也可以幫助成人,當成人覺得遊戲太難或者有無聊情緒時,可以走入“力量之屋”,下定決心永不放棄,重新調整情緒,全心投入遊戲。

24.“臭狗蛋”遊戲

孩子最喜愛兩樣東西:髒話和罵人。因為這樣做能讓孩子感到很有“力量”:既有“力量”支配自己的言行,又有“力量”傷害別人的感情。

而“臭狗蛋”遊戲,就是孩子在向別的孩子作為“迫害對象”時,你主動當他們的“垃圾桶”,提出類似“臭狗蛋”、“大鬍子小矮人”之類的名字,然後和孩子說:千萬這樣叫我。而孩子勢必會這樣叫你,然後你就表現出誇張的語氣或者追逐孩子。

這個遊戲不僅利用了逆反心理,並讓孩子體會到了兩週“力量”的存在:一是話語權的力量,二是闖禁區的力量,從而幫助孩子走出力量爭鬥的不快,享受遊戲的樂趣。

25.“停走停”遊戲

源自勞倫斯▪科恩博士的女兒不肯剪指甲,僵持後該遊戲誕生。當女兒說“停”的時候,爸爸像被速凍一樣;說“走”的時候,才能行動。

可以運用到日常不願意配合的活動中,比如換尿布、洗澡、刷牙等。本遊戲的意義在於,在做這件孩子本身不願意的事情時,將力量的主動權轉移給孩子,讓她能控制事情的進展,情緒就放鬆下來,願意配合。

26.建立自信力的遊戲

如果孩子每次輸了之後都非常生氣,而贏的時候不可一世,那就說明他們需要大人的特殊幫助,幫助他們學會處理比賽勝負的情緒。

這是一項結合遊戲,需與其他比如足球、下棋等勝負遊戲結合,對於不希望挑戰太大的孩子,一開始讓他先嚐試得分,根據他在遊戲中給出的信號嘗試控制輸贏進度和挑戰難度,從而有機會感受自己的力量和強大,建立自信。

27.勝利和失敗的遊戲

與任何有輸贏概念的遊戲結合,哪怕只是猜測硬幣的正反面。對於有強烈的競爭慾望,但特別害怕輸的孩子,這個遊戲的重點放在以嬉戲的方式來處理潛藏的情緒。如果你輸了就表演誇張的輸了倒地的場景,如果贏了就跳一段誇張的勝利之舞之類。

28.重獲失去的自信遊戲

這對有心理創傷的孩子特別重要,比如當孩子經歷過車禍、地震、家暴或父母吵架時,如果孩子不想談起這件事,你也不知道從何談起,就可以通過遊戲重現這個情形,並視孩子的狀態而定。比如父母吵架,那玩過家家的時候你可以讓玩偶爸媽之間用一種愚蠢的方式吵架。

29.保守祕密的遊戲

勞倫斯▪科恩博士的女兒正要向朋友洩露一個別人告訴她的“祕密”。他及時介入,向身邊的每一個人誇張地大叫:“你想要知道一個祕密嗎?只要你不告訴別人”。

通過大笑,減輕為別人保守祕密的心理負擔,同時化解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孩子,還在實驗有關洩露祕密的概念,即使他們已經答應不告訴別人。

30.逗笑孩子的常用遊戲

對嬰兒做鬼臉;在兩歲小孩後面裝出笨拙追趕的樣子,在即將抓住的時候馬失前蹄;讓六歲小孩追你,被抓後吃驚地表示怎麼可能抓到;穿戴上十幾歲孩子的衣服飾物等。

一般來說,當成人表現得誇張過度,總可以引發孩子的笑聲。對大孩子來說假哭最容易引發笑聲。

讓遊戲助力生活:《遊戲力》中59項親子游戲梳理一覽

31.出人意料的回答

出人意料的回答,是喜劇的一種技巧。當你走進青春期孩子的房間,提醒很多次該收拾房間了,但是沒有效果。那下次就走進去尖叫:“女孩力量!”然後邊跳舞邊唱一首辣妹組合的歌。

32.襪子游戲

每個人都要想辦法脫掉別人的襪子,但要把自己的腳上的襪子保護好。這個遊戲兩個人玩很有趣,三個人以上或者就是一場狂歡。

33.讓孩子逗你笑遊戲

由此得知孩子覺得什麼是好笑的,也就是了解他們最近的關注點是什麼。

34.對視比賽

對視時誰先笑出來,誰就輸了。或者誰先露出笑意誰就輸,視情況而定規則。大家都要輪流說出:“現在是個嚴肅的時刻。”然後擺出非常莊嚴的表情,試著不笑。

35.“嚴肅時刻”遊戲

大家都要輪流說出:“現在是個嚴肅的時刻。”然後擺出非常莊嚴的表情,試著不笑。

36.“強制呵癢”遊戲的拿捏A

需要說明:呵癢雖然可能會帶來笑聲,但是如果它的形式是要把孩子壓住並制服,然後違反孩子的意志而迫使他笑,那麼就不要做這類遊戲。這種笑聲,是不想笑卻被迫笑,所造成的將是屈辱感。這種強制呵癢的遊戲,極容易變成力量爭鬥。

好的呵癢像是輕搔嬰兒的下巴,或是當你和孩子在不能笑的比賽中試著輕搔對方。

37.“莎士比亞死亡場景”遊戲

在這個場景裡,孩子假裝朝你吐舌頭、射殺你,而你則要誇張地 抱胸倒地,慢慢地倒在孩子的身上。“死亡倒地”這個戲要演得誇張,而且要很慢,像電影鏡頭一樣。倒斃的樣子會讓他們大笑,跟他們的身體接觸會拉近彼此的距離。

38.人身拔河遊戲

假如有兩個大人在場,假裝爭奪孩子,比如說:“我要頭”“我要腳”“我要全身,我好愛好愛他呀。”孩子有個特點,就是老覺得自己不被愛或者沒被愛夠。通過這個遊戲,父母誇張地表達愛和情感,對蓄滿孩子的杯子很有幫助。

39.假裝害怕任務東西

成人假裝害怕任何東西,比如鉛筆、鬧鐘等。孩子問現在幾點,就說不知道,因為不敢看錶。這種遊戲讓孩子與恐懼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讓他們通過笑聲配出了一些恐懼。

40.假裝害怕關鍵詞

可以設定一些特定的關鍵詞,作為“忌諱”,假裝聽到的時候驚恐不已,就可以引發孩子的大笑。作用和意義同39。

讓遊戲助力生活:《遊戲力》中59項親子游戲梳理一覽

41.“愚蠢的假威脅”

當孩子讓成人情緒沮喪的時候,儘量不要說“回你的房間”之類的話,而嘗試說一些“愚蠢的假威脅”緩和氣氛,把僵局轉變成遊戲。

比如拿起一杯水放在頭上,說“如果你再這樣,我就把水倒在我的頭上。”孩子一定會笑著說好呀,你倒你倒。於是,“愚蠢的威脅”就化解了一場近在眼前的衝突。

切記!這是一個假的威脅。真的威脅,憤怒地說教,讓孩子拒你於門外。而針對成人自己的愚蠢威脅,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

因為真威脅傳遞的信號是:我很生你的氣;而愚蠢假威脅混合了幽默,傳遞的信息是:對於我們兩個之間現在的情況,我並不開心,而是想要改變這種情況。這樣的結果會是緊張狀態的接觸,以及各自退讓。

42.“萊克斯—維達—虎克船長”遊戲

源自勞倫斯▪科恩博士和一個六歲男孩一起玩時,男孩說他是《星球大戰》裡的一個英雄主人公,博士是壞蛋維達,而沒開始玩,又開始換其他的角色,博士又變成虎克船長、壞人萊克斯等等。

通過孩子的這個表現,可以分析,孩子是想通過扮演好人感受自己的力量,但他指定壞人後又覺得自己受到威脅,於是不停地轉換角色克服恐懼。

最後,解決方式是,博士說要扮演“萊克斯—維達—虎克船長”,是這裡最笨的傢伙。讓孩子清楚的看到,不管壞蛋多強大,他都一定會贏。有時候,暫時放下父母的尊嚴,和孩子盡心遊戲,收穫很大。

43.“哈哈”遊戲

書中提到的婚姻關係專家,建議夫妻們也可以玩“哈哈遊戲”。兩個人面對面靠近站著,踮起腳跟,用腳尖輕輕彈跳,輪流用友善的聲音說:“哈!”直到兩個人都由衷地大笑位置,因為“面對面的樂趣才最有效。”

44.常見的打鬧遊戲A

遊戲力中所討論的打鬧遊戲,和孩子之間那些打架、攻擊行為有根本區別。

當孩子表現出他們野蠻而恐怖的那一面時,如果我們在身體和情感上都跟孩子站在一起,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壓抑在憤怒、恐懼、沮喪或者寂寞感覺底下的,是一個樂於合作、充滿愛和喜悅的人。和孩子進行打鬧遊戲,可以幫助他們找回真正的自我。

常見的打鬧遊戲有:你試圖把孩子壓倒在地,或者孩子全力把你壓倒在地;孩子努力突破你的防線,或者你來突破孩子。孩子把你擊倒在地,你抱住他們不放,再讓他們扭身掙脫。孩子也可能需要你放下自尊,表現得不堪一擊,才能讓他們感覺有力量。

45.“戳手指”遊戲

加入孩子對身體接觸表示猶豫,那麼久試著請他用手指戳一下你,然後你誇張地被戳倒在地。這類遊戲是提升孩子信心的“速效藥”,並在此基礎上可以快速建立聯結。

46.“強制呵癢”遊戲的拿捏B

違背別人意願的呵癢,是不被允許的,因為孩子會有無力感。如果孩子要你呵他們的癢,試著迅速地輕輕戳一下,然後再他們停止笑之前,不要再出手,不要連續呵癢。或者,你可以靠近他們假裝呵癢,接著後退不動。孩子會有一樣的笑聲,但不必感覺無力控制局面。

47.常見的打鬧遊戲B

常見的打鬧遊戲還有:(1)摔跤;(2)大人假裝是一頭牛,孩子需要把他拖過地上的一條線,針對孩子的力量,提供相當的阻力等

如果孩子沒有機會玩打鬧對抗的遊戲,那麼他之只能把這些攻擊衝動封存起來,直到日後爆發。

但有些打鬧遊戲,不是一定要出現體力的對抗,即只要大人提供適當的難度就可以。比如:科恩和女兒玩打鬧遊戲,後來科恩到房間一頭,吹噓自己有多厲害,而她女兒騙過他,跑出房間。遊戲到後來,就是要女兒每次用不同的方法“騙”過爸爸,逃離房間。

48.“戰爭遊戲”

勞倫斯▪科恩博士不認為我們能夠或者應該禁止所有的攻擊性遊戲。有的時候孩子玩戰爭遊戲,他們所進行的探索和幼獅是一樣的:嘗試自己的肌肉和“爪子”,探索衝突、解夢和策略的複雜性。但是,我們可以進行引導,比如:鼓勵孩子用想象的武器,例如魔杖和龍牙,但不能用想象的槍和子彈。

49.“紅燈停綠燈行”遊戲

在孩子對一些攻擊性的東西很有興趣的時候,其實也很正常,是在探索新事物。這個遊戲,可以幫助控制衝動。

50.“咬被子”遊戲

同上,當孩子出現上述行為時。讓孩子咬小杯子或者洋娃娃,父母發號指令說“咬輕一點,咬重一點,咬快點”等。快速的轉換,額可以有趣地引導自我控制。

讓遊戲助力生活:《遊戲力》中59項親子游戲梳理一覽

51.“狐狸街上的咬人魚”遊戲

進行角色互換,由父母來扮演那個想知道怎麼控制攻擊性的角色。父母當咬人魚,用手假裝是魚的嘴巴,然後用一種笨拙可笑的方式追逐孩子,可總是沒成功,咬到的不是自己,就是椅子,順利引出孩子的笑聲。

52.“過家家”遊戲

孩子學習自我安慰的能力,首先需要來自大人的安慰,然後慢慢在心裡內化這種被安慰後的舒適感覺,最終發展並形成自我安慰的能力。過家家,可以幫助無法自我安慰的孩子。孩子假裝在娃娃生氣時擁抱它或是哄睡它。大人也可以假裝是那個煩躁的嬰兒,或者示範如何進行安撫。

53.“自我調節”遊戲

讓孩子跳、跑、搖、舞,做跳躍悅動,或是投入任何重複性的律動,然後你再指定頻率,迅速地轉換“快一點、慢一點、超級快。左邊、右邊、右邊、左邊。用左腳跳,換右腳,兩隻腳。

”這個遊戲,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情緒控制障礙。還可以進行變化,給孩子一堆積木,然後很快地說:“按形狀分,按顏色分,現在用左手分.”如果孩子愛唱歌,就說:”唱大聲一點,小聲一點。“如果孩子尖叫,就讓他們:“大聲一點,小聲一點,悄悄的。”

54.幫助衝動控制的遊戲

我們可以把孩子容易衝動的情境,以遊戲的方式重現出來。你只需要說:“我們開玩上課遊戲。”

或者,“我們玩個遊戲,假裝你很想要這個玩具,但是我不想跟你分享。”“我們來玩換衣服準備上學的遊戲”等。找出一件在生活中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難的事,然後把它稱作遊戲,從而讓孩子以不會受到處罰或感到羞辱的方法,練習獲得對衝動的控制力。

55.孩子扮演高一級的“角色置換”

角色置換,對恢復孩子的自信特別有幫助,能幫助他們擺脫無力感的困境,客服恐懼和壓抑的情緒。

這類是主要的角色置換的類型,往往讓孩子扮演高一級的角色。而孩子因為遊戲笑的原因,通常是因為現實被擱置一旁,而且角色被置換了。

例如:勞倫斯▪科恩博士和女兒第一滑雪的時候,女兒覺得自己一直滑到,爸爸卻沒有,就一直髮牢騷,覺得不開心。於是,爸爸故意讓自己出了個洋相,摔趴在地上。女兒就笑著順利回到了滑雪練習中。例如:小男孩丹尼,在學校不守規矩,老是被訓。博士建議置換角色,由小男孩扮演校長,並取名“嚴厲先生”,博士扮演被訓話的小男孩。

56.講故事,從而治療恐懼

受過驚嚇的孩子,需要某種途徑從恐懼中康復,而掩蓋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講故事可以讓孩子間接地引入話題,避免直接談論、扮演。

如書中,一個男孩在幼兒園有過不愉快的經歷,即便到了新學校之後很開心,但他對原來學校的事情閉口不談,也不玩“上學遊戲”。

於是媽媽編了一個故事,故事裡的小老鼠在海上被暴風雨襲擊,困在一艘破舊的小船上。後來被另一艘堅固的船救起,船上的人還給它了很多溫怒幫助。

孩子在聽了十幾遍這個故事後,就演了這個故事,還加入了很多細節,而這些細節,其實就是原來學校發生的事情。而後他在新的學校,就更加熱情而有信心了。

57.大人主動發起“面對恐懼的”相關遊戲

如果大人可以發起一個與恐懼相關的,但是“好玩”的遊戲,那麼孩子就會發現,恐懼能夠被客服,自己也能從客服恐懼的過程中獲得自信。比如,如果孩子害怕蜜蜂,你可以鼓勵孩子扮演蜜蜂,大人試著逃走,但最終被蜜蜂蟄中,然後大叫。或者大人扮演蜜蜂,孩子要逃走,但是你要做一個笨手笨腳的蜜蜂,最後叮了自己,而不是孩子等。

58.“幻想遊戲”

幻想遊戲可能很接近現實,也可能只有一些模糊的聯繫。比如和男孩玩“幼兒園的遊戲“,他一定不大樂意,但是玩”胡說八道傻瓜學校“的遊戲,他一定很喜歡,遊戲過程中編出各種各樣的規則和困難,與他在學校遇到的真實困難保持戲劇性且幽默性的關聯。

59.“掌控遊戲”

比如,一位8歲的獨生女,正焦慮等待妹妹的出生。然後玩的過程中,博士扮演爸爸,她扮演姐姐,有一對幻想的雙胞胎妹妹。她只要求爸爸關注雙胞胎而不關注她,然後她假裝發脾氣。這種是更深層次的角色置換:就是她不再受控於嫉妒的感受,而是通過遊戲,轉化成能控制那些不良感受的主宰。

讓遊戲助力生活:《遊戲力》中59項親子游戲梳理一覽


努力幸運的堡,一位持續學習的媽媽,長期閱讀,不定期碼字。歡迎關注,我們一起閱讀、生活、成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