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簡史(2)之秦昭襄王,秦統一六國最主要的奠基者

皇帝簡史(2)之秦昭襄王,秦統一六國最主要的奠基者

姓名: 贏稷(jì)

生卒年份:前325年-前251年

在位時間:56年(前306年-前251年)

出身及人物關係:秦惠文王之子,上一任王-武王的弟弟;秦始皇的曾祖父

如何上位:通過權力鬥爭上位

如何死的:在位老死,享年74歲,一個長壽的皇帝,應該也是一個可以有作為的皇帝;

帝號含義:昭,日明也,有光明之意,如日月昭昭、功勳昭著等意思;襄:《史記·諡法解》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就是說嬴稷開疆拓土、勤奮、對秦國有大德,所以用了這個號。

年號含義:無年號,但名字為稷,是古代一種重要的糧食,可能是秦惠文王開拓巴蜀漢中後,農業得到極大的發展,糧食豐收,所以有了這麼一個名字。

主要輔助大臣:魏冉、白起、范雎等

生平:

秦昭襄王,也叫昭王,在位56年。原在燕國作為人質,母親姓羋,就是那個電視劇中的羋太后的原型,秦稷繼位後即為宣太后,成為歷史名人之一。

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秦武王突然病逝後,他打敗了由魏王后支持的弟弟成功上位。上位後第二年,秦國多個主要大臣、他的兄弟及家族元老都意圖謀逆,最後被其挫敗。魏冉等支持者將其全部兄弟等參與謀反的人誅殺。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當時權力鬥爭之慘烈,他上位過程之血腥和艱難。

主政前期,因國內不穩,他聰明的採取後退戰略,通過退還一些楚國、魏國等國家的土地,主動示弱,以獲得這些國家的支持和減少軍事壓力。從而獲得了穩定的國際環境,將精力用於穩定國內局勢,清除內部反對勢力。

穩定局勢後秦國開始反攻、四處出擊,開始了秦昭襄王幾十年的對外征伐,開疆拓土、直至國弱民窮的局面。估計前期,秦國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有稷,糧食豐富,可以支撐秦國幾十年的對外戰爭。

對外來說,他絕對是一個好戰的諸侯王,而且狂妄自大、不尊禮制、行為有異於常人。血腥上位、推行中央集權、改變國際政策、軍隊大量屠殺、滅了周天子、囚禁楚懷王,所有的行為都是其他一般人做不出來的。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的最典型、最惡劣的行為和表現就是這種。

對內來說,懂得用人、政治手腕高超,一上臺就遇到大規模的謀反,在根基未穩的情況下,也能平定;能長期平衡國內各方政治勢力,在宣太后和魏冉干政的情況下,幾十年後才對其下手,忍耐能力也是無人能比;從這個角度看,前期的平叛、在國際上退讓領土、初期的對外戰爭,也不知道是秦昭襄王主導的還是宣太后魏冉他們主導的;但其國內經營有方,能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推出新措施、新政策,為長期征戰提供後勤支持,這是可以確定的。

秦昭襄王的一生,是征戰的一生,是開拓的一生,他繼承秦孝公、秦惠文王以來的強國戰略,不斷的對外征伐、對內變法完善民政。經過他這一生的征戰,六國之中有五國基本被打殘,楚國幾百年的都城被攻破、魏國、韓國、齊國、趙國等已經俯首稱臣,只剩下遙遠的燕國還在苟延殘喘。

他基本上已經確定了天下的局勢和未來,已經為秦始皇后來的統一打下了絕對的基礎。只要秦始皇不發瘋,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在其國內各種勢力的推動下,特別是軍隊的推動下,統一已經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皇帝簡史(2)之秦昭襄王,秦統一六國最主要的奠基者

仗已經基本被秦昭襄王打完,秦始皇剩下的就是將整個國家收攏在一起,結合在一起,發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控制好整個國家,就已經是千古一帝了。可惜,郡縣制推廣開了,還是沒有得到最好的結果。

秦昭襄王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人丁不旺,而且好像壽命都不長,無論是教育方面還是兒女的樹立方便,都不如他爹秦惠文王。

估計是太忙了,沒什麼時間也沒什麼興趣生孩子、教育孩子。好像他們幾兄弟都受秦惠文王的影響,熱衷於建功立業,熱衷於政治和權力;或者贏氏家族的子孫都這樣,尚武;可惜後來好像完全變了。可能人以為沒有什麼明顯的威脅時,就會完全改變,連性格都會改變。

主要施政政策及對王朝的影響:

1、通過多次的合縱連橫,有時聯合韓齊魏等國攻打楚國,有時找藉口攻打韓魏齊等國。不停的改戰略和進攻對象,完全是其父秦惠文王靈活善變、毫無道義的國際政策。經過多年的戰爭,不斷侵佔了這些國家的大片土地,還有效的削弱韓齊魏等國。並攻陷楚國國都、扣押楚懷王多年,令楚國基本滅國。

2、最出名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襄王的謀劃下進行的,長平之戰不但一舉打殘了趙國,極大的震懾了其他國家,為秦國樹立了強大的威懾力。更重要的是佔據了統一全國的戰略高地。

擁有上黨,居高臨下,直接俯視和威懾魏韓晉多個國家,成為架在他們頭上的一把刀。後來秦國確實也是通過上黨地區,多次發起對東方各國的打擊,直至統一天下。

3、滅周奪九鼎:這是標誌性的事件,滅周後,秦昭襄王可以說為天下人,特別是秦國的後代打掉了身上的束縛,不再受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的影響,為後來稱帝鋪平了道路。雖然周天子沒有實力,但名義大份還是在他哪裡,其他各國想要突破王位上升,無論如何也避不開周天子這層天花板。秦昭襄王敢為天下先,或者是魯莽好戰,直接打掉了這層擋在所有人面前的玻璃天花板。

皇帝簡史(2)之秦昭襄王,秦統一六國最主要的奠基者

對歷史的影響:

1、強化王權:在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採納范雎的建議,加強王權控制。先奪了宣太后、丞相魏冉等舊貴族的權,並將一大批貴族流放至外地。將大部分國家權力從貴族手中收回,集中在自己手中。這也是秦國不斷走向中央集權的帝制國家的起點,如果沒有秦昭襄王的集權政策,恐怕後來未必有秦始皇的中央集權制,中國統一可能要延後幾百年。

2、開始郡縣制管理模式:史記記載:“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初置南陽郡”。

估計是因為秦昭襄王開始有意壓制國內貴族權力,再加上他兒子不多,不想把新國土分封給舊貴族,壯大舊貴族的勢力。而且經過商鞅變法後,平民階層崛起,也需要更多的利益和位置,所以,郡縣制是安排這些親信最好的方式。這是秦始皇全面推廣自全國,並行兩千年的郡縣制的雛形。沒有秦昭襄王的開啟,後來未必會出現。

3、滅周:雖然這是一次大事,但對歷史的影響已經減小。周已經名存實亡,而且他的哥哥已經進入過一次周天子的都城,並把玩了一次天下之鼎。秦昭襄王更是直接把鼎搬回了咸陽,讓秦國人從此有了天命所歸,統一天下的朦朧想法。

4、遠交近攻的國際戰略:啟用范雎後,秦昭襄王根據時事發展,一改張儀的連橫政策,改為遠交近攻。避免了戰略目的不清的大問題,從可以集中資源和力量,對付周邊的國家,而不會像之前那樣,要不斷的拋棄信義。更重要的是,估計這一套玩了幾十年,也玩不下去了,是時候要改變了。主要是他能改,這才是雄才大略的體現。

5、稱西帝:秦昭襄王在十九年的時候自稱了一段時間西帝,這是在王的高度再上一層,雖然後來迫於壓力取消了,但這種稱呼也是夠超前的。帝的稱號估計要追溯到三皇五帝時代。這也是一次意義重大的事情,歷史從此多了一種可能,因為秦昭襄王樹立了一個更高的目標讓大家奮鬥,否則,嬴政可能也不會稱皇帝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